公基:关于刑法犯罪主体的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1
公基重要知识点:浅谈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是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犯罪行为以及犯罪结果的心理态度,是中国刑法理论中犯罪构成的四大要件之一。
主要包括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
在主观方面的学习中,学员主要要掌握的就是对于主观方面的区分。
主观方面一共可分为四种:直接故意、间接故意、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至于区分这个点可以根据两种因素区分,一个是认识因素,另一个是意志因素。
认识因素就是对于行为的认知,知情还是不知情;而意志因素就是对于结果保持什么样的想法,也就是希望发生还是不希望发生。
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其认识因素就是明知,意志因素就是希望,我国很多犯罪都可以由直接故意构成。
比如盗窃罪、放火罪等等,都属于直接故意。
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其认识因素为明知(可能会),意志因素为放任,放任通俗解释就是可发生可不发生,行为人对结果不在乎。
比如故意杀人罪,有直接故意也有间接故意,举个例子:甲想杀乙,某日拿枪对准乙的头部,开枪射杀乙,因其希望乙死亡,所以构成直接故意;甲想杀乙,某日看见乙丙并肩走在街对面,甲为杀乙向其开枪,但是却射杀了并肩同行的丙,因其开枪是希望乙死,对于丙的危害结果抱有放任的心态,所以甲构成间接故意,这是两种情况。
总而言之,区分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就是看其意志因素有何不同,直接故意是希望,间接故意是放任。
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其认识因素上是应当预见,但因疏忽而没有预见;在意志因素上,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持根本否定态度的。
所以区分过失和故意,也可以从意志因素判断,故意是希望或放任,而过失都是否定,做题时也比较好区分。
最后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是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
刑法考试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总则刑法是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对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进行制裁的法律规范体系。
刑法主要包括犯罪的构成要件、刑法规范、犯罪的处罚规定等内容。
刑法的立法宗旨是保护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民权利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二章罪罪是指法律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包括犯罪的对象、主体、客体、手段和结果。
1. 犯罪对象:犯罪行为所直接危害的对象。
通常包括国家、社会利益、公共秩序、他人的人身、财产、人格权利等。
2. 犯罪主体:犯罪行为的实施者。
通常包括自然人、法人、国家机关、军队等。
3. 犯罪客体:犯罪行为所直接危害的客体。
通常包括人身、财产、社会公共利益等。
4. 犯罪手段:犯罪行为所采用的手段。
通常包括暴力、诈骗、侵占、侮辱等。
5. 犯罪结果: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结果。
通常包括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社会公共利益受损等。
第三章罪刑法定罪刑法定是指犯罪和刑罚的规定必须由法律明文规定。
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意在防止滥用刑罚权力,维护个人权利和社会公共利益。
1. 罪法定:罪名和犯罪构成要件必须由法律确定。
即不得创设新罪名和犯罪构成要件,不得逆罪名定罪。
2. 刑法定:刑罚种类、刑罚量刑必须由法律确定。
即刑罚应当符合所犯罪名和犯罪情节,不得自行确定刑罚种类和刑罚量刑,不得逆罪轻刑重罚。
第四章罪责刑相适应罪责刑相适应是指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与刑罚的严厉程度应当相适应。
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意在保护个人权利和社会公共利益,实现刑罚的公正和合理。
1. 法定刑原则:刑罚必须由法律明文规定,刑罚种类、刑罚量刑必须与所犯罪名和犯罪情节相适应。
2. 刑罚适用原则:刑罚应当根据所犯罪名和犯罪情节进行适用,不得滥用刑罚权力,不得逆罪加重刑罚。
第五章罪刑法定的限制罪刑法定的限制原则是指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在刑事诉讼和刑罚执行过程中必须遵守罪刑法定原则,不得违法滥用刑罚权力,不得违法滥用侦查、审判、执行权力。
1. 刑罚权力的限制:不得违法滥用刑罚权力,不得滥用逮捕、羁押、审判、判决、执行等权力。
⼀、纯正单位犯总结 ⼝诀: “枪⼯汇报信、藏⾎货、私分受⾏” 解析: 枪:违规制造、销售枪⽀罪126 ⼯:⼯程重⼤安全事故罪137 汇:逃汇罪190 报信:提供虚假财会报告、不依法披露信息罪161 藏:⾮法出售、私赠⽂物藏品罪327 ⾎:采集供应⾎液、制作供应⾎液制品事故罪334 货:战时拒绝、故意延误军事订货罪380 私:私分国有资产罪396.1 分:私分罚没财物罪396.2 受:单位受贿罪387 ⾏:单位⾏贿罪393 ★注意:按张明楷⽼师观点,妨害清算罪是不纯正的单位犯,强迫职⼯劳动罪是纯正的⾃然⼈犯 ⼆、常考纯正⾃然⼈犯总结 纯正的⾃然⼈犯很多,如盗窃、抢劫、诈骗等,这⾥总结的是容易被误认为单位犯的纯正的⾃然⼈犯,⼝诀: “贷信抗,券责劳,教消强” 解析: 贷款诈骗193 抗税202 信⽤卡诈骗196 有价证券诈骗197 重⼤责任事故134 重⼤劳动安全事故135 教育设施重⼤安全事故138 消防责任事故139 强:强迫职⼯劳动罪244 (前三个是重点,属于黄⾦考点) 三、未成年⼈刑事责任能⼒总结 ⼝诀: “只能8罪名,含8只按8,后抢严重定杀伤,注意准抢和聚⾸,停⽌形态都要罚” 解析: 1 ⼀般规则: “只能8罪名”:即只对刑法第17条第⼆款规定的“杀伤*抢卖⽕爆投”8种犯罪负刑事责任;(“杀伤*抢卖⽕爆投”,指故意伤害致⼈重伤或死亡、故意杀⼈、强*、抢劫、贩卖毒品、放⽕、爆炸、投放危险物质) “含8只按8”(未成年⼈解释第5条):对于其他严重的故意⾏为,部分⾏为符合 17 条第 2 款的规定的,以部分⾏为所涉⼋种罪名处罚(即司法解释中所说的“如果同时触犯了刑法第⼗七条第⼆款规定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七条第⼆款的规定确定罪名,定罪处罚”)。
2 例外:抢劫罪1个例外 “后抢严重定杀伤”: 未10,“ 已满⼗四周岁不满⼗六周岁的⼈盗窃、诈骗、抢夺他⼈财物,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暴⼒,故意伤害致⼈重伤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杀⼈的,应当分别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罪定罪处罚。
刑法重点知识点总结一、刑法的基本原则。
1. 罪刑法定原则。
- 含义: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 要求: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必须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法律,习惯法不得作为刑法的渊源;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禁止溯及既往);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禁止绝对的不定刑与绝对的不定期刑。
2. 平等适用刑法原则。
- 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3.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即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称、罚当其罪。
二、犯罪构成。
1. 犯罪主体。
- 自然人犯罪主体。
- 刑事责任年龄。
- 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不满14周岁的人,不管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
- 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 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 刑事责任能力。
-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 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单位犯罪主体。
- 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2. 犯罪主观方面。
- 故意。
- 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 过失。
- 疏忽大意的过失: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刑法中的主体与客体在刑法这一法律领域中,主体与客体是构成犯罪成立的两个重要要素。
主体通常指被告人,也可以是以个人或团体形式承担刑事责任的单位,而客体则是指受到犯罪行为侵害的对象。
本文将对刑法中的主体与客体进行探讨,以揭示其在刑法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一、主体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或单位。
在刑法中,主体的界定对于刑事责任的归属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主体可以分为个人主体和单位主体两类。
个人主体是指行为能力完全未受限制的自然人,他们是刑法领域中最典型的主要责任承担者。
单位主体则是指特定的组织或机构,如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它们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承担刑事责任。
个人主体的主要特征是行为能力和刑事责任能力。
行为能力是指个人能够意识和判断自己的行为,并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以及对行为的后果负有合理的预见和预防责任。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具备了普通人所没有的刑事责任承担能力。
对于未满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刑法通常规定了特殊的刑事责任规则。
单位主体的刑事责任是在个人主体之外增加的一种刑事责任形式。
单位主体的特点在于其组织性、集体性和代表性。
它侧重于单位作为一种组织形式的特殊责任承担方式,实际上是对单位内部个人行为的集体表现进行刑事追究。
单位主体的刑事责任往往以罚金、责令停产停业、吊销执照等形式表现。
二、客体客体是指受到刑事犯罪行为侵害的对象。
刑法中的客体可以是人的生命、身体、财产等基本权益,也可以是社会公共利益或特定事物的安全与稳定。
客体有普遍客体和特殊客体之分。
普遍客体是指适用于所有犯罪行为的受害者对象。
其中最重要的是人身权益,包括生命权、身体权的保护,而财产权的保护是刑法的重要任务之一。
特殊客体则是指根据不同的犯罪类型、行为方式或对象的不同而特别保护的对象。
例如,在贪污犯罪中,特殊客体是公共财产;在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中,特殊客体则是知识产权;在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中,特殊客体是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在刑法中,客体的保护是刑法的核心任务之一。
刑法与民法中的主体概念自然人法人与其他组织刑法与民法中的主体概念:自然人、法人与其他组织在刑法与民法领域中,主体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
它涉及到谁可以承担法律责任,谁享有法律权利,以及法律如何对待不同主体的行为。
主体可以分为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三个方面。
本文将对这三个主体概念进行深入探讨。
一、自然人自然人是指具备生命的个体,在法律上被赋予权利和义务。
自然人作为主体,是刑法与民法中最基本的一种主体形式。
自然人具有独立的意识和自由意志,可以自主决策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刑法中,自然人作为犯罪主体,可以被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不同法律条文的规定,自然人在犯罪行为中可能面临从轻处罚到重刑乃至死刑的不同处罚结果。
在民法中,自然人作为权利主体,享有诸多权利,如人身权、财产权、婚姻家庭权利等。
同时,自然人也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如履行合同、支付税款等。
二、法人法人是指依法设立、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组织。
法人作为一种人为设立的法律主体,其行为与自然人有所不同。
法人可以通过代表人来实现自己的主体权益,可以与自然人和其他法人进行合同关系以及其他法律行为。
在刑法中,法人通常不能直接承担刑事责任,但可以承担经济刑事责任。
法人的违法行为可能导致组织刑事责任,即法人在刑事上承担罚责的结果。
在民法中,法人享有类似自然人的权利,如财产权、合同权利等。
法人还可以作为民事主体进行诉讼和被诉讼。
三、其他组织除了自然人和法人以外,还存在其他组织作为主体的情况。
这些组织可以是非法人的社团组织、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
这些组织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法律主体,其权利义务与自然人和法人有所不同。
在刑法中,其他组织可能承担刑事责任,具体情况取决于相关法律的规定。
比如,在某些国家的刑法中,非法人的社团组织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在民法中,其他组织享有一定的权利,但由于其非法人性质,可能会受到一些限制。
例如,某些社会团体可能无法成为合同当事人,但仍可以作为订立合同的代表进行法律行为。
刑法人必备知识点总结一、犯罪的构成要件1.主体:犯罪主体分为自然人、单位和非法人组织,根据犯罪主体的不同,犯罪行为的构成也会有所不同。
2.客观方面: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的实施方式、动机、目的等。
犯罪的客观方面有行为、结果、因果关系和社会危害四个要素。
3.犯罪客观要件的构成:根据犯罪客观要件的不同,分为客观要件和客体要件,并对其中的构成要件进行了详细描述和解释。
二、刑法责任1.主观责任:主观责任是指犯罪主体以故意或过失方式实施犯罪行为,并具有犯罪心理状态,才能构成刑法责任。
2.客观责任:客观责任是指犯罪行为实施后,所产生的法律后果。
犯罪主体由于自己的违法行为而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刑法责任的构成:刑法责任构成要件包括违法行为、过错、结果、因果关系、客体要件等。
三、刑法侵权责任1.侵权行为:侵权行为是指个人或单位在民事活动中,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包括侵权行为主体、侵权行为客体和侵权行为行为构成等。
2.侵权行为的构成: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主客观方面,主体构成、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和侵权责任产生的条件。
四、羁押强制措施1.羁押:羁押是指司法机关在进行刑事调查、侦查、起诉和审判时,对犯罪嫌疑人采取的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
2.强制措施:强制措施是指司法机关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采取的限制其人身自由的措施,包括羁押、监视居住、取保候审等。
以上是刑法必备知识点的一些总结和介绍,刑法是法律人员必备的重要知识,研究刑法可以深刻认识和了解刑法的基本要素和规则,从而更好地应用刑法规范和处理刑事案件。
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
刑法知识点初中总结大全一、犯罪构成要件1. 犯罪构成要件包括了犯罪主体、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三个基本要件。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犯罪类型分为犯罪人与单位犯罪。
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的客观表现,主要包括犯罪对象、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
主观方面是指犯罪分子的主观心理状态,主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主观方面。
2. 故意犯罪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明知是违法的,却有目的地要达到违法目的的行为。
过失犯罪是指犯罪分子由于疏忽大意或者不当行为导致了违法行为的发生。
3. 犯罪构成要件是判断犯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依据,必须同时具备犯罪主体、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三个要件,缺一不可。
二、犯罪种类1. 刑法规定了多种犯罪,主要包括了危害公共安全罪、危害国家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财产权利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侵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等。
不同的犯罪类型有着不同的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对犯罪分子的刑罚和量刑标准也有不同的规定。
2. 犯罪类型主要根据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质、对象、目的和方式不同进行分类,并在刑法中有着明确的规定。
了解和掌握各种犯罪类型的规定和实质含义,是判断犯罪行为性质的重要依据。
三、刑罚种类1. 刑法规定了多种刑罚,主要包括了主刑罚和附加刑罚两种。
主刑罚主要包括了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和管制等,主要针对于犯罪分子的自由权进行限制。
附加刑罚主要包括了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等,主要针对犯罪分子的财产权和政治权进行限制。
2. 不同的犯罪类型和严重程度对应着不同的刑罚种类和刑罚幅度,刑罚的适用必须依法进行,不得随意执行。
四、量刑标准1. 量刑标准是判断犯罪分子应该受到怎样的刑罚的主要依据,包括了刑罚种类和刑罚幅度两个方面的规定。
刑罚的量刑标准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必须由法官依法进行量刑,不得随意决定。
2. 量刑标准主要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事实、社会危害程度、犯罪情节、犯罪主观和客观方面等综合因素进行考量,必须在法定的刑罚幅度内进行裁量,不得逾越法定的刑罚幅度。
刑法的基本知识点总结刑法是一门法律学科,主要涉及犯罪行为的认定、刑罚的适用以及相应的法律程序等方面。
了解刑法的基本知识点对于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总结刑法的一些基本知识点,以帮助读者对刑法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是刑法认定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依据。
一般来说,犯罪行为构成要件包括主体、客体、行为方式、犯罪目的和犯罪结果等几个方面。
1. 主体:指犯罪行为的主要实施者,通常为自然人,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是法人或其他组织。
2. 客体:指犯罪行为所针对的对象,可以是人身、财产或社会公共利益等。
3. 行为方式:指犯罪行为的实施方式,包括主观方面的故意、过失,以及客观方面的行为方式,如杀人、盗窃等。
4. 犯罪目的:指犯罪行为所追求的目的,如谋取财产、寻求报复等。
5. 犯罪结果:指犯罪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如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等。
二、刑罚的种类和适用原则刑罚是刑法对于犯罪行为的法定制裁措施,其种类和适用原则有一定的规定。
1. 刑罚种类:刑罚种类根据犯罪行为的性质和危害程度而不同,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包括罚金、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附加刑包括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等。
2. 刑罚适用原则:刑法规定了一系列刑罚适用原则,确保刑罚的公正、合理。
其中包括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前置原则、刑罚相适应原则、罪责相适应原则等。
三、犯罪过程中的法律程序在处理犯罪行为的过程中,法律规定了一系列的程序和权利保障措施,以确保司法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1. 刑事立案:刑事案件的立案需要经过公安机关或其他有审判权的部门的决定,以确保犯罪事实的查明和合法证据的获得。
2. 刑事审判程序:刑事审判程序包括起诉、审理和判决等环节,其中包括法院的内部组织和法官的独立行使职权等。
3. 法律援助和辩护权:被告人在刑事过程中享有法律援助和辩护权,以确保其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并有能力进行合理的申辩和辩护。
刑法知识点重点总结一、罪刑法定罪刑法定是刑法的基本原则,即任何行为在成为刑事犯罪前都必须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罪刑法定的含义包括:罪必须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不能任意制造新罪名;刑罚必须有法律规定,不能任意加重或减轻刑罚。
二、行为人和刑事责任行为人是指从事犯罪行为的主体。
刑法规定,行为人应当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即具有完全或部分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才能够承担刑事责任,否则就不承担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能力包括自然人的年龄和精神能力,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刑事责任能力。
三、违法行为与刑事犯罪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包括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刑事犯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具有犯罪构成要件,经过司法审判认定有罪的行为。
四、犯罪构成要件犯罪构成要件是刑法规定的犯罪成立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般包括主体、客体、客观方面、主观方面等要素。
主体要素是指犯罪行为的实施者,一般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客体要素是指被侵害的权益或利益,一般包括财产、生命、健康等。
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的外部表现,如犯罪行为的方式、手段、结果等。
主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实施者的犯罪动机、目的和主观上的特定要求。
五、犯罪的主体犯罪的主体一般包括:普通主体和特殊主体。
普通主体是指一般情况下都可能犯罪的主体,包括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特殊主体是指在一定情况下特定的主体才能成为犯罪主体,如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
六、参与犯罪的责任参与犯罪的责任包括:正犯、从犯和自愿放弃犯罪。
正犯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主体,承担直接的刑事责任。
从犯是指在犯罪行为中起辅助或支持作用的人,也承担刑事责任。
自愿放弃犯罪是指在犯罪行为实施之前自愿放弃犯罪的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免除刑事责任。
七、共同犯罪和连带犯罪共同犯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人共同实施一起犯罪行为的行为,都承担刑事责任。
连带犯罪是指阻止从犯人利的要求构成,阻止实施犯罪行为的行为人,也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八、刑法的主要犯罪种类刑法的主要犯罪种类包括:侵权犯罪、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侵犯公民人格权利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侵犯民主权利罪、侵犯公共财产罪、危害国家安全罪等。
刑法知识点期末总结刑法是指国家规范公民行为的一种法律科目,它规定了不同行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刑罚。
刑法知识点包括犯罪构成要件、犯罪责任和刑罚等内容。
下面是一份刑法知识点期末总结。
一、犯罪构成要件犯罪构成要件是指构成其中一种犯罪行为必须具备的法定条件。
通常包括主体要件、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1.主体要件主体要件是指犯罪行为的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通常分为普通主体、限制主体和排除主体。
普通主体是指所有公民或个体,在法律上都有犯罪主体能力和责任能力。
限制主体是指在一些情况下,存在特殊限制,例如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等。
排除主体是指在一些情况下,特定人群不承担任何刑法责任,例如国家元首、外交使节等。
2.客观要件客观要件是指犯罪行为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条件。
通常包括犯罪行为的行为方式、时间、地点、对象、结果等七个方面要素。
不同罪名的客观要件要根据具体罪名的规定进行具体分析。
3.主观要件主观要件是指犯罪行为的主体必须具备的心理状态。
通常包括故意、过失、主观上不是因犯罪目的而为之的等。
二、犯罪责任犯罪责任是指犯罪主体因犯罪行为所承担的刑事责任。
主要包括犯罪责任的形成、免责和减轻等。
1.犯罪责任的形成犯罪责任的形成需要同时具备主观故意和客观上的犯罪事实。
2.犯罪责任的免责犯罪责任可以免责的情况有许多,例如紧急避险、正当防卫、限制责任能力等。
3.犯罪责任的减轻犯罪责任可以减轻的情况有很多,例如自首、全额赔偿损失、立功表现等。
三、刑罚刑罚是法院对犯罪行为采取的惩罚措施。
主要包括刑种和量刑两个方面。
1.刑种刑种是指根据不同犯罪行为的性质,采取的不同的刑罚措施。
通常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是指犯罪行为所应受到的刑罚,例如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
附加刑是指在主刑之外,对犯罪分子采取的其他刑罚措施,例如罚金、剥夺政治权利等。
2.量刑量刑是指根据犯罪行为的性质、主观恶性、具体情节和犯罪者的情况,对刑罚的具体判决。
量刑主要包括刑罚幅度和刑期确定两个方面。
国家刑法期末知识点总结一、刑法基础知识刑法是规定了国家对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所采取的处罚措施的立法。
刑法是一种特殊的法律规范,它是国家权力的体现,用以制裁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1. 法无禁止即许可,即刑法规定了被认定为犯罪的行为才具有犯罪性;2. 人无罪,即所有人都有无罪推定的权利,直到法庭证明其有罪;3. 禁止追溯,即禁止以追溯形式规定罪行;4. 应一罪一罚,即同一行为不得受到重复处罚;5. 刑法的适用是基于犯罪事实,不受个人社会地位、性别、种族、民族、宗教和信仰的影响。
二、犯罪与刑事责任犯罪是指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主体形式多种多样。
刑事责任是社会对犯罪的追究,并适用相应的刑法制裁措施。
犯罪与刑事责任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1. 犯罪主体:刑法规定了犯罪主体的范围和条件,通常要求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无责任能力的人、经过囚禁、名誉恢复者和军人在服役期间实行戒毒的病人不负刑事责任。
2. 犯罪客体:刑法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包括危害国家安全、侵犯公民人身自由、侵犯人身权利、侵犯财产权利以及侵犯公共利益等行为。
3. 犯罪主观方面:包括犯罪故意、过失等。
三、刑法的一般规定刑法对犯罪行为的一般规定包括:1. 法定原则:刑法对犯罪行为的构成、行为人、犯罪情节、刑事责任等有着明确的法定原则,区别了犯罪行为和非犯罪行为。
2. 主观方面:主要指犯罪故意和过失。
3. 客观方面:主要包括犯罪构成要件。
四、刑事责任能力和刑事责任免除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能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应当对其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
而刑事责任能力不足或无责任能力的人则不负刑事责任。
具体包括:1. 刑事责任能力:一般情况下,十八周岁以上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负刑事责任。
2. 刑事责任能力不足:即青少年和成人之间的刑事责任能力,国家对其实行了一定的特殊规定和保护措施。
法律规定了青少年的刑事责任年龄,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处罚决定。
一、犯罪主体的含义
指的是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或单位。
二、刑事责任年龄
1.完全无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不满14周岁的人所实施的任何行为,都不构成犯罪。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三、刑事责任能力
1.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2.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完全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例1】王某患有间歇性精神病,一日到农家菜馆喝醉酒后将该饭店老板打成重伤,在警察赶来抓捕时,王某因惊恐而精神病发作,王某应( )。
A.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处罚
B.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处罚
C.不负刑事责任,因其是精神病人
D.负刑事责任
【答案】D
【解析】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王某患有间歇性精神病,但其打人时精神正常,醉酒不影响其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