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论 第七章 犯罪主体
- 格式:ppt
- 大小:6.97 MB
- 文档页数:38
第七章犯罪主体犯罪主体是犯罪构成的四个一般要件之一,即任何犯罪的成立都需要犯罪主体的存在。
犯罪主体是犯罪行为的实施者,只有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才是犯罪主体,没有实施犯罪行为的人不是犯罪主体。
犯罪主体又是刑事责任的承担者,凡是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都应当承担刑事责任,而刑事责任的基本实现形式是承受刑罚,因而犯罪主体也是刑罚的对象。
因此,研究犯罪构成和刑事责任,都离不开对犯罪主体的研究孙某(男),1983年7月4日出生,于1997年6月30日、7月1日、7月4日连续三次盗窃财物,价值3万元;于1998年7月2日、7月3日连续二次盗窃财物,价值2万余元;于1999年4月1日又绑架一小女孩,因勒索财物未成,遂即将女孩杀死。
分析孙某是否构成犯罪,若构成,构成何罪?第一节犯罪主体概述一、犯罪主体的概念和分类(一)概念----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人。
(二)分类:1、从主体的自然属性分,自然人主体和单位主体。
2、从法律属性上对自然人主体分,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二、意义第二节自然人犯罪主体自然人犯罪主体一般要件-----刑事责任能力一、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行为人对于其危害行为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
二、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辨认能力----是指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性质及其危害的能力。
例如,一个人在实施杀人行为时,能不能认识到杀人为刑法所禁止,如果有肯定的认识,就具备了认识能力。
控制能力------是指行为人具备决定自己是否以行为触犯刑法的能力。
例如,能否选择自己实施或不实施杀人行为,有这样的选择自由,就具备了控制能力。
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联系这两种能力是有机联系的:辨认能力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基础,只要不具备辨认能力,便不具备控制能力,不存在刑事责任能力;控制能力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关键,只要具备控制能力,就一定具备辨认能力,但是人虽然辨认能力,但也有可能不具备控制能力而无刑事责任能力,因此刑事责任能力的存在要求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只要一项缺之即不能以犯罪论处。
第七章犯罪主体一、概念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可分为自然人主体和单位主体两类。
其中,自然人主体是我国刑法中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犯罪主体,而单位主体不具有普遍意义,依据刑法30条规定,应以刑法分则有明文规定为限。
二、自然人主体(一)概念。
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须同时具备两个要件。
1、自然人的人格,生于出生,终于死亡。
2、刑事责任能力。
犯罪主体的核心和关键要件;犯罪主观方面(罪过、责任)的基础。
(二)刑事责任能力1、概念: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简言之,就是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1)辨认能力:行为人具备的对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意义、性质和后果的分辨认识能力。
(2)控制能力:行为人具备的决定自己是否以行为触犯刑法的能力。
(3)二者关系:一方面辨认能力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基础;另一方面控制能力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关键。
刑事责任能力的存在,要求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必须齐备,缺一不可。
2、影响因素(1)刑事责任年龄。
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法条依据:【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刑法修正案八,作为十七条之一)(1)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三个阶段:(解决认定犯罪方面的问题)(或四个阶段,含减轻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在②中论述)A 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第七章犯罪主体第一节犯罪主体概述一、犯罪主体的概述(一)犯罪主体的概念犯罪主体,是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二)犯罪主体的意义1.定罪意义(1)区分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准之一。
(2)对于区分此罪与彼罪具有重要意义。
2.量刑意义第二节自然人犯罪主体一、刑事责任能力(一)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1.刑事责任能力的含义刑事责任能力,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时,所必须具备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年龄、精神状况、生理状况(智力发育程度)决定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包括辨认能力(认识能力)控制能力(意志能力)。
辨认能力,指行为人认识自己特定行为意义、性质、后果的能力。
认识能力,即行为人基于对行为意义、性质、后果的认识,进而控制、支配自己是否实施这种行为的能力。
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之间的关系的是,辨认能力是控制能力的前提与基础,没有辨认能力就没有控制能力,有控制能力则表明有辨认能力。
二者缺乏其一,就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二)刑事责任能力的基本分类1.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凡年满18周岁、精神状况和智力发育程度正常的自然人,以及精神正常状态下的间歇性精神病人,负有完全的刑事责任。
2.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减轻刑事责任能力、部分刑事责任能力)(1)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刑法第17条第3款),并且不适用死刑(刑法第49条)(2)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障碍者——可以从轻或减轻处。
(刑法第18条第3款)(3)生理有缺陷者(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刑法第19条)3.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行为人没有刑法意义上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1)不满14周岁的自然人,不负刑事责任。
(2)行为时因精神疾病而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刑法第18条第1款)(三)醉酒人的刑事责任能力1.生理性醉酒生理性醉酒,即日常生活中的醉酒。
第七章犯罪主体一、概述(一)犯罪主体的概念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二)范围:自然人,单位1、自然人犯罪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
2、单位犯罪主体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刑法分则明文规定可以由单位构成的犯罪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
二、刑事责任能力(一)概念刑事责任能力,简称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具有刑法意义上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者可以成为犯罪主体并被追究刑事责任;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者即使实施了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也不能成为犯罪主体,不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刑事责任能力减弱者,其刑事责任也相应地适当减轻。
(二)内容1、辨认能力——认识能力是指行为人具备对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意义、性质、后果的分辨认识能力。
2、控制能力——支配能力是指行为人具备决定自己是否实施某种行为的能力。
?控制能力=自制力3、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的关系(1)辨认能力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不具备辨认能力,便不具备控制能力,不存在刑事责任能力。
(2)控制能力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关键。
(三)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1、完全责任能力即正常责任能力,是一个具备一定年龄且精神和生理正常的人就具备有完全责任能力。
2、(完全)无责任能力即行为人不具备刑法意义上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从而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
3、限制责任能力(减轻刑事责任能力)是指因年龄、精神状况、生理功能缺陷等原因,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完全责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减弱,但又不是完全丧失的情况。
4、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部分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对刑法中所规定的一部分犯罪具有责任能力,对其余部分犯罪则无责任能力。
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存在两种情形:(1)是在能力的方向上受到限制,只对某种类的犯罪具有责任能力。
例如,好诉妄想的偏执症患者(2)是在能力的程度上受到限制,只对某范围的犯罪具有责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