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1.93 MB
- 文档页数:2
六轴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引言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工业机器人在生产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六轴工业机器人具有灵活度高、动作精确、操作自由度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产品组装等领域。
为了使机器人能够执行复杂的任务,需要设计和实现一个强大的控制系统。
二、六轴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六轴工业机器人由机械部分和控制系统两部分组成,其中控制系统负责控制机械部分的运动。
六轴机器人的控制系统一般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1. 硬件部分硬件部分包括控制器、电机驱动器、传感器等组件。
控制器是整个控制系统的核心,负责接收指令,并将指令转换成电信号发送给电机驱动器控制机器人的运动。
电机驱动器是控制电机转动的设备,负责给电机提供所需的驱动电流。
传感器用于感知机器人的姿态和环境信息,如位置、力量等。
2. 软件部分软件部分是控制系统的灵魂,包括运动控制算法、路径规划算法、动力学模型等。
运动控制算法用于控制机器人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以实现准确的运动。
路径规划算法用于确定机器人的运动轨迹,使机器人能够按预定的路径移动。
动力学模型用于描述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力和力矩。
三、六轴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六轴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涉及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1. 硬件设计和实现硬件的设计和实现包括选择和搭建控制器、电机驱动器和传感器等设备。
控制器的选择应根据机器人的运动需求和性能要求来确定,一般可选择性能稳定、响应速度快的控制器。
电机驱动器的选择要考虑电机的功率和电流需求,确保能够提供足够的动力。
传感器的选择应根据需要感知的信息来确定,如位置、力量等。
四、结论设计和实现一个强大的六轴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任务。
硬件方面需要选择适配的控制器、电机驱动器和传感器等设备,并搭建一个稳定可靠的硬件系统。
软件方面需要开发合适的运动控制算法、路径规划算法和动力学模型等,以实现机器人的精确控制。
通过不断优化和改进,可以提高六轴工业机器人的性能和效率,满足更多的生产需求。
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建模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人已经逐渐成为了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代工业、医疗、军事等领域都广泛应用了机器人技术,而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建模也成为了机器人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机器人控制系统是指对机器人进行指令控制和监控的系统,其主要目的是使机器人能够按照预定的程序和逻辑完成指定的任务。
机器人控制系统还需要具备自主学习、自我适应等功能,以满足复杂多变的环境需求。
在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建模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机器人动力学模型是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基础。
它描述了机器人的物理特性和运动规律,帮助控制系统实现对机器人的动作控制。
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主要包括关节角度、关节速度、关节加速度等参数,以及机器人的惯性矩阵、重心位置等物理参数的描述。
在这个模型上,可以采用基于PID控制器和神经网络控制器等算法对机器人进行控制和优化。
二、机器人感知模型机器人的感知模型是机器人控制系统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机器人需要通过传感器获取周围环境信息,如光线、声音、温度、距离等等,并能够识别物体、人或其它机器人。
通过感知模型,机器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周围环境,识别任务目标和危险障碍,并且根据这些信息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常用的机器人传感器包括摄像头、激光雷达、超声波传感器等。
三、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和运动控制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和运动控制是机器人控制系统中的一个核心环节。
机器人需要能够自主规划出完成任务所需的路径,并能够实现高精度的运动控制,避免与障碍物的碰撞。
路径规划和运动控制的技术发展非常快,目前主流算法包括Dijkstra算法、A*算法、RRT算法等,这些算法可以实现机器人的高效、安全、精确的运动。
四、机器人控制系统软硬件结合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建模需要软硬件结合。
机器人采用的控制器、电机、执行器、传感器等硬件需要与控制系统的软件相互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运行效果。
另外,在系统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进行系统的模拟和仿真,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智能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及算法设计1、本文概述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移动机器人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工业制造到家庭服务,从深海探测到太空旅行,到处都是智能移动机器人。
为了使这些机器人能够自主、高效、安全地移动,强大而精确的运动控制系统和算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探讨智能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和算法的设计,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发。
本文将首先概述智能移动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系统,包括其基本组件、主要功能和设计要求。
接下来,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运动控制算法,如PID控制算法、模糊控制算法、神经网络控制算法等,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性。
本文将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深入探讨如何设计和优化智能移动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系统和算法。
在此过程中,将使用示例详细说明算法设计过程、实现方法和性能评估。
本文还将展望智能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和算法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与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以及在自动驾驶、智能家居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讲解,读者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智能移动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系统和算法,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2、智能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传感器模块:传感器是机器人感知外部环境的关键部件,包括距离传感器(如激光雷达和超声波传感器)、视觉传感器(如相机)、姿态传感器(如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等。
这些传感器为机器人提供周围环境的信息,如物体的位置、形状、颜色等。
控制决策模块:控制决策模块是机器人的“大脑”,负责处理传感器收集的信息,并根据预设的任务目标或环境变化做出决策。
该模块通常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运行复杂的控制算法和决策逻辑。
执行器模块:执行器是机器人实现运动的直接部件,如电机、伺服等。
根据控制决策模块的输出,执行器将驱动机器人进行相应的运动,如向前、向后、转弯等。
电源模块:电源模块为整个运动控制系统提供所需的电能。
对于移动机器人,电源模块可以包括电池、电源管理电路等,以确保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期间有足够的能量供应。
基于机器视觉的移动机器人导航与控制系统设计导语:移动机器人作为一种重要的机器人形态,广泛应用于Warehouse,医院,工业等领域。
为了使移动机器人能够自主导航并安全运行,基于机器视觉的导航与控制系统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基于机器视觉的导航与控制系统设计进行详细讨论,包括系统架构、关键技术和实现方法。
一、系统架构基于机器视觉的移动机器人导航与控制系统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组成部分:感知模块、定位与建图模块、导航规划模块和控制执行模块。
1. 感知模块感知模块是导航与控制系统的基础,用于实时获取环境信息。
主要包括相机传感器、激光雷达、深度相机等传感器技术。
通过感知模块,机器人能够获取到场景中的物体位置、障碍物信息等重要数据,为后续的导航决策提供依据。
2. 定位与建图模块定位与建图模块利用感知模块获取到的传感器数据进行地图建立和机器人定位。
常用的定位与建图算法包括概率定位、滤波算法、SLAM技术等。
通过该模块,机器人能够实时更新自身位置和建立环境地图,为导航规划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
3. 导航规划模块导航规划模块根据定位与建图模块提供的环境地图和机器人位置信息,确定机器人的路径规划。
常用的导航规划算法包括A*算法、Dijkstra算法、模糊逻辑等。
通过该模块,机器人能够快速且安全地规划出到达目标位置的最优路径。
4. 控制执行模块控制执行模块将导航规划模块输出的路径转化为机器人的控制指令,控制机器人执行相应的动作。
常用的控制执行技术包括PID控制、路径跟踪算法、动态阻抗控制等。
通过该模块,机器人能够实现精准的位置控制和运动控制。
二、关键技术基于机器视觉的移动机器人导航与控制系统设计涉及到多个关键技术,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技术的介绍:1. 视觉目标识别与跟踪视觉目标识别与跟踪是感知模块的核心。
通过使用深度学习算法,将机器人所需感知的目标进行分类和定位。
常用的目标识别算法包括卷积神经网络(CNN)、特征匹配等。
通过目标跟踪算法,机器人能够实时追踪目标的位置信息,为导航规划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
工业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知识目标】1.掌握机器人运动轴和坐标系。
2.掌握手动操纵机器人的流程和方法。
【技能目标】能够使用示教器熟练操作工业机器人实现单轴运动、线性运动。
【教学过程】一、工业机器人运动轴与坐标系1.机器人运动轴的名称机器人轴是指机器人操作机的轴,目前典型商用工业机器人大多采用六轴关节型。
KUKA机器人6轴分别定义为A1、A2、A3、A4、A5和A6;而ABB机器人则定义为轴1、轴2、轴3、轴4、轴5和轴6。
A1、A2和A3三轴(轴1、轴2和轴3)称为基本轴或主轴,用于保证末端执行器达到工作空间的任意位置;A4、A5和A6三轴(轴4、轴5和轴6)称为腕部轴或次轴,用于实现末端执行器的任意空间姿态。
2.机器人坐标系的种类在大部分工业机器人系统中,均可使用关节坐标系、大地(基)坐标系、工具坐标系和用户坐标系,而工具坐标系和用户坐标系同属于直角坐标系范畴。
A.关节坐标系在关节坐标系下,机器人各轴均可实现单独正向或反向运动。
对于大范围运动,且不要求TCP姿态的,可选择关节坐标系。
B.直角坐标系直角坐标系(世界坐标系、大地坐标系)是机器人示教与编程时经常使用的坐标系之一,所有其他的坐标系均与大地坐标系直接或间接相关。
基坐标系的原点定义在机器人安装面与第一转轴的交点处,X 轴向前,Z 轴向上,Y 轴按右手法则确定。
无论机器人处于什么位置,TCP均可沿基坐标系的X、Y和Z轴平行移动。
法兰坐标系是原点为机器人法兰中心的坐标系,是工具坐标系的参考点。
C.工具坐标系工具坐标系是一个可自由定义,用户定制的坐标系。
工具坐标系的原点定义在TCP点,并且假定工具的有效方向为Z轴(有些机器人厂商将工具的有效方向定义为X轴),而Y轴、Z轴由右手法则确定,如图1-2-24所示。
工具坐标的方向随腕部的移动而发生变化,与机器人的位姿无关。
因此,在进行相对于工件不改变工具姿态的平移操作时,选用该坐标系最为适宜。
D.用户坐标系用户坐标系为作业示教方便,由用户自行定义的坐标系,它定义工件相对于大地坐标系的位置,如工作台坐标系和工件坐标系,如图所示。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与优化设计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与优化设计是现代工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工业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的各个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工业机器人的系统集成和优化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施这些任务。
工业机器人的系统集成是指将机器人与其他相关设备和系统进行无缝连接,形成整体的工作系统。
这样可以提高整个生产线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并降低生产成本。
一个成功的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选用适当的机器人和相关设备。
根据生产线的需求和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机器人品牌、型号和数量。
同时,还需要考虑其他配套设备,如传感器、视觉系统和控制系统等。
其次,在系统集成过程中,要确保机器人与其他设备之间的通信稳定和无误。
这包括机器人与传感器、视觉系统、控制系统和工控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实时控制。
这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通信协议和接口来实现。
另外,系统集成还需要考虑机器人的安全性和智能化程度。
工业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需要考虑人员的安全。
因此,系统集成要包括安全防护设施、紧急停机控制和报警系统等。
同时,通过集成智能化控制系统,可以提高机器人的自动化程度和工作效率。
除了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的优化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
优化设计旨在使机器人的性能最佳化,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以下是几个优化设计的关键点:首先,要优化机器人的动作规划和路径规划。
通过精确计算和规划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可以实现更快、更精确的操作。
此外,还可以通过优化机器人的动作规划减少能量消耗和机器人的磨损。
其次,要对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进行优化。
控制系统是机器人的大脑,直接决定机器人的性能和工作效果。
通过优化控制算法和参数,可以使机器人的运动更加平滑、精确,降低误差。
另外,还可以通过优化机器人的传感器系统提高工作质量。
例如,通过改进视觉系统的算法和图像处理技术,可以提高机器人的识别和定位能力,从而提高装配和质检的准确性和效率。
工业机器人设计方案一、引言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工业机器人在生产线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减少人力成本和劳动强度,设计一套高效稳定的工业机器人成为了当今的迫切需求。
本文将根据实际需求,提出一种工业机器人的设计方案。
二、方案概述本方案的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于组装生产线上的重复性工作,如螺丝拧紧、零件装配等。
该机器人将采用多关节设计,以实现多方向运动和灵活操作。
同时,为了实现高效稳定的工作,机器人将配置感知技术和控制系统,以及安全保护系统。
三、机器人结构设计1.机械结构设计机器人采用多关节结构设计,以实现多方向运动和灵活操作。
机器人的机械结构由支架、关节机构和工具端构成。
支架选择高强度的材料,以保证机器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关节机构采用高精度的电机和减速器,以实现精确的运动控制;工具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相应的装配工具。
2.动力系统设计机器人的动力系统由电机、减速器和传动系统组成。
电机选择高性能的伺服电机,以实现快速精确的控制;减速器采用高精度的行星齿轮减速器,以提供足够的扭矩和速度;传动系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齿轮传动、皮带传动或直线传动等。
3.传感器和感知系统设计机器人配备各种传感器和感知系统,以实现环境感知和物体检测。
其中包括视觉传感器、力传感器、触觉传感器等。
视觉传感器用于检测工件的位置和姿态,力传感器用于检测工具与工件之间的受力情况,触觉传感器用于检测机器人与环境之间的接触。
四、控制系统设计1.控制算法设计机器人的控制系统采用基于模型的控制算法,以实现精确控制和运动规划。
通过对机器人模型进行数学建模和控制分析,设计合适的控制算法,以满足各种工作场景的需求。
2.控制器和接口设计机器人的控制系统采用计算机控制,通过控制器和接口与各个子系统进行通信和控制。
控制器选择高性能的工控机,具有强大的计算和控制能力;接口采用标准化的接口协议,以实现与各个子系统的连接和数据传输。
五、安全保护系统设计对于工业机器人来说,安全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2)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
通过小组初步讨论决定控制计算机使用研华的主机,运动控制卡选用ADT(深圳众为兴),电机选用伺服电机.
(3)控制系统的软件部分
主要采用VC进行编程,构建一个控制系统平台,在程序中给定坐标后,实现机械手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进行上下料的搬运工作。
之所以使用VC,一方面,ADT 的运动控制卡支持VC进行编程,另一方面,使用VC进行编程比较灵活,易于改进和变化。
(4)电路图部分
根据所选的硬件设备,使用Protel进行绘制.
三、作者已进行的准备及资料收集情况
在设计之前,翻阅了多篇关于机器人方面的书籍.对于控制系统的发展及其在机器人上的应用都有了相关的了解,这为建立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模型做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在此期间,还自学Protel和Solidworks等软件,为控制系统的电路设计和程序设计做好了准备。
还借了《单片机基础》、《48小时精通Solidworks2014》、《工业机器人》等书籍便于今后设计过程翻阅参考。
四、阶段性计划及预期研究成果
1.阶段性计划
第1周:阅读相关文献(中文≥10篇,英文≥1篇),提交文献目录及摘要。
第2周:翻译有关中英文文献,完成文献综述、外文翻译,提交外文翻译、文献综述.
第3~6周: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提交设计结果.
第7~11周:硬件元器件的选型、I/O口接线图,提交设计结果
第,12~14周:软件编程,装配图。
第15周:工程图绘制,工程图。
第16周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提交论文,准备答辩。
焊接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焊接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工业自动化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焊接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系统设计和实现是焊接机器人技术的核心,影响着焊接机器人的性能和使用效果。
本文将从焊接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系统设计和实现这一重要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焊接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系统概述焊接机器人通常由机械手臂、控制器和焊接装置等组成。
其运动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位置控制、速度控制和力控制三大部分。
其中,位置控制是指控制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位置;速度控制是指控制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速度;力控制是指控制机器人末端执行器施加在工件上的力。
焊接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系统设计和实现是通过控制器来完成的。
控制器负责解决机器人的运动路径规划、运动轨迹控制以及运动过程中出现的干扰问题等。
在运动控制系统中,还需要根据焊接需求来设计相应的控制策略,以保证焊接质量,提高焊接效率。
二、焊接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系统设计方案在焊接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焊接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设计末端执行器是指连接焊接机器人末端的操作工具,通常由焊钳或焊枪等组成。
末端执行器的设计需要考虑焊接工件的形状、尺寸及重量等因素,并进行适当的优化以提高焊接效果和质量。
通常,末端执行器的设计需要与焊接机器人的运动系统、力控制系统紧密结合,以确保末端执行器能够稳定、精准地对焊接工件进行焊接。
2. 焊接机器人的运动系统设计焊接机器人的运动系统是指焊接机器人的机械手臂及其各类传动装置。
运动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机械器件的刚度、精度及稳定性等因素,以确保机器人能够准确地运动到预定位置,并能够稳定地进行焊接操作。
3. 焊接机器人的控制器设计控制器是焊接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核心,负责焊接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和装置状态的监测。
焊接机器人的控制器需要根据焊接工艺的需求来设计相应的控制算法,并采用先进的控制器硬件平台来保证焊接机器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六轴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六轴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兼具高精度、高稳定性和高灵活性的机器人系统,广泛应用于自动化生产线、医疗设备和科研领域中。
其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是决定机器人性能和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论文将介绍六轴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包括机械结构的建模、动力学分析、控制算法的设计和实现等方面。
1. 机械结构的建模首先,需要对六轴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进行建模,其中包括机器人的各个关节、驱动器、执行器、传感器等部分。
建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机器人的动态特性、稳定性和精度等因素,确保建模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建模工作可以通过CAD软件完成,生成机器人的3D 模型并导出相关信息。
2. 动力学分析在完成机械结构的建模之后,需要对机器人的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
动力学分析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机器人的运动学限制、惯性力、摩擦力等因素,以建立机器人模型的动态方程式。
这些方程式可用于描述机器人的运动状态和控制要求,是控制系统设计的关键基础。
3. 控制算法的设计在完成了机械结构的建模和动力学分析之后,需要设计与实现六轴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算法。
这包括机器人的位置控制、速度控制、力控制等控制方法。
控制算法的选择与设计需要考虑到机器人的实际应用情况和需求,以确定最为合适的控制策略。
4. 控制器的实现控制器是六轴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其功能是将控制算法转换为机器人运动轨迹并实现闭环控制。
控制器通常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其中硬件主要是指电机驱动器、传感器、控制板等,而软件则需要开发相应的编码程序实现控制算法。
5. 控制系统的测试与调试设计和实现六轴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后,需要对其进行测试和调试,以检验其性能和精度。
测试过程中需要对机器人进行不同场景下的动态性能评估,包括速度、精度、稳定性等。
对于测试和调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需要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和调整,直到系统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和性能为止。
综上所述,六轴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一个涵盖机械、动力学、控制算法和控制器等多个方面的复杂工作,需要系统、细致和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完成。
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matlab仿真基本设计方法文章标题:深入探讨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matlab仿真在现代工业领域,机器人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而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设计以及matlab仿真技术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matlab仿真的基本设计方法,并共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1.1 控制系统概述在机器人技术中,控制系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决定了机器人的运动、定位、力量等方面的表现。
一个优秀的控制系统可以使机器人更加准确、稳定地完成任务。
1.2 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机器人控制系统一般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多个组成部分。
传感器用于获取环境信息,执行器用于执行动作,控制器则是控制整个系统的大脑。
1.3 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在设计控制系统时,需要考虑机器人的运动学、动力学、轨迹规划等各个方面。
在matlab中,可以通过建立模型进行仿真,以便更好地理解系统的运行。
二、matlab仿真技术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应用2.1 matlab在机器人控制系统中的优势matlab作为一款强大的工程软件,能够提供丰富的工具箱和仿真环境,方便工程师们对机器人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
2.2 建立机器人控制系统的matlab仿真模型在matlab中,可以建立机器人的数学模型,包括运动学、动力学方程等。
通过仿真模型,可以快速验证控制算法的有效性。
2.3 仿真结果分析与优化通过matlab仿真,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对控制系统进行优化。
这对于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性能和准确度非常重要。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实际工程中,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非常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matlab仿真技术可以帮助工程师们更好地理解和优化控制系统,提高工作效率。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对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matlab仿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matlab仿真技术的应用以及个人观点和理解都得到了充分的阐述。
工业机器人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工业机器人在现代制造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替代人力完成各种重复性、繁琐的任务,提高生产效率并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而机器人的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则是确保机器人正常运行的基础。
一、电气控制系统概述电气控制系统是指通过电气元器件和电气控制设备来实现机器人各个部件的协调运动和灵活操作的技术系统。
它主要由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和电源四部分组成。
1. 控制器:控制器是机器人电气控制系统的核心,它负责接受和处理外部输入的指令,并根据指令驱动机器人的各个执行器进行相应的动作。
控制器一般由主控板和伺服驱动器组成。
2. 传感器:传感器用于采集机器人所需的环境信息和运动状态,如力量、位置、速度等。
常见的传感器有位置传感器、力传感器、视觉传感器等。
3. 执行器:执行器是机器人电气控制系统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能够将电气信号转换为机械运动。
常见的执行器有电机、液压马达等。
4. 电源:电源为整个电气控制系统提供稳定的电能供应,保证机器人正常运行。
二、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步骤1. 确定机器人运动方式:根据实际需求,确定机器人的运动方式,如轮式机器人、足式机器人等。
不同的运动方式对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有一定的影响。
2. 确定机器人的自由度:根据机器人需要完成的任务,确定机器人的自由度。
自由度高的机器人能够实现更加复杂的动作,但同时也对电气控制系统的要求更高。
3. 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根据机器人的运动方式和任务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来采集所需的环境信息和运动状态。
4. 设计控制器:根据机器人的自由度和任务需求,设计相应的控制器。
控制器要能够接受和处理外部输入的指令,并驱动机器人的各个执行器进行相应的动作。
5. 设计电路连接:根据控制器的设计,设计电路连接,包括控制信号线路、电源线路等。
6. 进行电气连接:按照设计的电路连接方案,进行电气连接。
连接要牢固可靠,避免出现短路、接触不良等问题。
7. 进行功能测试:完成电气连接后,对机器人的电气控制系统进行功能测试。
简述工业机器人的设计内容与步骤工业机器人是一种用于自动化生产的机械设备,它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的操作任务,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设计工业机器人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包括机器人的结构、控制系统、传感器和执行器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工业机器人的设计内容与步骤。
一、机器人的结构设计机器人的结构设计是工业机器人设计的重要部分,它决定了机器人的运动范围和负载能力。
在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机器人的关节数量、关节类型、关节传动方式等。
关节数量决定了机器人的自由度,关节类型可以根据应用需求选择,关节传动方式可以采用齿轮传动、带传动等。
二、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设计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设计是工业机器人设计的关键环节,它包括机器人的控制器和编程软件。
控制器是机器人的大脑,它接收传感器反馈的信号,并根据程序指令控制机器人的运动。
编程软件用于编写机器人的控制程序,实现各种操作任务。
在控制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机器人的运动规划、轨迹控制、碰撞检测等功能。
三、机器人的传感器设计机器人的传感器设计是工业机器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感知周围环境的信息,为机器人的自主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视觉传感器、力传感器、位置传感器等。
视觉传感器可以用于目标识别和定位,力传感器可以用于力控制和安全保护,位置传感器可以用于位置反馈和运动控制。
四、机器人的执行器设计机器人的执行器设计是工业机器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机器人的运动执行。
常见的执行器包括电机、气缸、液压缸等。
电机可以用于驱动机器人的关节运动,气缸可以用于实现机器人的夹持和释放动作,液压缸可以用于实现机器人的重载操作。
工业机器人的设计步骤如下:1.需求分析:确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和工作任务,明确设计目标和要求。
2.结构设计:根据机器人的应用需求,设计机器人的结构,包括关节数量、关节类型、关节传动方式等。
3.控制系统设计:根据机器人的运动规划和控制要求,设计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和编程软件。
模块化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Research and design of motion control system for modular industrial
robot
李树民邸韬邸仕虎(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工业机器人可代替工人完成各种操作,在工业生产中应用机器人,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晶质量,降低生产成 本与工人的劳动压力 运动控制系统是工业机器人的关键部件,它直接决定机器人的性能
因此,
必须抓好运动控制系统的
研究与设计 本文将就这一方面的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模块化;
研究;
设计
Abstract: Industrial robots can replace workers to complete various operations. The application of robots
in industrial
production can improve production efficiency, improve product quality, and reduce production costs and labor pressure of workers.
The motion control system is a key component of industrial robots, which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obot. Therefore, we must do a good job in the research and design of motion control systems.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issue in this regard.Keywords: industrial robot; motion control system; modularization; research;
design
中图分类号:TP242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3-8965(2019)02-0108-02
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在科幻戏剧《罗
素姆万能机器人》中创造了 "机器人” 一词m。今天,人
们对机器人已经不再陌生。在《终结者》、《机械公敌》
等美国科幻片中,经常可以看见仿真机器人或高智能机器 人。但现实中的机器人与导演的幻想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现实中的工业机器人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机器。
1机器人及机器人技术的简史机器人是依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 一种自动化机器,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可编程和多功 能的操作机;这种机器具备一些类似人类的智能能力,包
括感知能力、
动作能力、规划能力、协同能力
。
18世纪末,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20
世纪初,
美国掀起第二次工业革命,机器大规模自动化生产席卷全
球。同时,工人的劳动强度与劳动压力也越来越大(卓别 林在《摩登时代》中夸张再现了机器大生产让工人异化成 只会拧螺帽的工作狂)。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卡雷尔对于
机器人的设想逐渐受到工程师与设计师的重视l2lo二战后,
第三次工业革命(电子计算机革命)兴起,信息论、控制论、
仿生学飞速发展,1959年,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问世
。
从此,机器人技术进入人类生产,开始取代工人的体力劳
动。二十世纪末,第四次工业夫革命(互联网革命)兴起
,
网络、人工智能又给机器人技术注入了新的动力。今天
,
机器人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集合人工智能、
机械
、自动
控制、微电子、信息处理、计算机、传感等多种先进技术
于一体的高度交叉的前沿技术。可以说,机器人技术是现 代工业化的产物,它又反过来推动了现代工业化的发展。2机器人的组成众所周知,人是由运动、神经、呼吸、消化等八大系 统组成的。现实中的机器人亦属于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 程,一个完整的机器人,一般由执行机构(操作机)、驱 动装置、控制系统、人工智能装置等四大系统共同组成(与 人类不同,机器人不需要呼吸、消化、血液循环,目前机 器人的运动系统仍无法与人类运动系统匹敌)。一一操作 机由机械手手部(末端执行器)、手腕、手臂(机械臂)、 机座四部分构成,它模仿人类手臂的动作,完成各类作业; 驱动装置由驱动器、减速器、检测元件构成,它将电能转 换成机械能,采取电力驱动、液压驱动或气压驱动的方式, 为操作机提供动力;控制系统是人对机器人进行操作的装 置,控制系统包括检测(传感器)和控制(电子计算机) 两大部分,检测机器人运动参数是否符合要求,并对机器 人进行反馈控制,完成规定的动作叫人工智能系统不仅 包含传感系统(依靠传感器实现感知功能),还包括决策、 规划、专家系统,具有逻辑判断、模式识别、规划操作程 序等功能。3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显而易见,运动控制系统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没有 运动控制系统,机器人便不可能进行任何工作。运动控制 系统的发展,经历集中控制、主从控制、分级控制三个阶段 集中控制,即利用一个CPU实现全部控制功能;主从控制, 即利用主CPU计算坐标变换、轨迹生成,从CPU用于控 制机械手动作;分级控制是主从控制的升级版,上级主控 计算机负责整个系统的管理、坐标变换、生成轨迹,下级 若干个微处理器分管机械手各个关节的坐标及伺服控制处 理。——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研究、设计运动控 制系统时,必须考虑:开放式系统结构,否则无法适用于
不同类型的机器人;
模块化设计,
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
合理的任务划分,
运动控制系统应包括若干不同的功能模
块,分别实现不同的子任务,以利于修改、增添功能;网
络通讯功能,运动控制系统必须与网络相连
,以实现对多
台机器人的协同控制与资源共享;形象、直观的人机接口,
以利于人机互动l4lo我们认为:
设计模块化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
,
基金项目:2018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可拆装模块化工业机器人教学组件研发
》(项目编号
:2018A-247)
108(下转第27页)蚀速度有限,且侵蚀从试件表面开始,逐渐深入内部
,
30d的浸泡使得试件中靠近表面的一部分受到海水的侵
蚀,故在不同浓度海水中浸泡的、龄期为30d的试件之间 电通量值差异不大。
3) 经一倍、
三倍以及五倍海水浸泡的试样电通量随 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这是由于海水的浸泡使得试样表 面受到侵蚀,影响了试件的密实度,并形成更多的微裂缝 和微孔洞,侵蚀液即利用微裂缝和微孔洞向试件内部扩散, 使试件被进一步侵蚀。4) 经不同浓度侵蚀液浸泡的试样,其浸泡时间与电 通量的关系曲线在形态和发展方向上高度相似,均表现为 随着侵蚀时间的增加,试件的电通量值增长速率越来越快。 说明受到长时间侵蚀的水泥胶砂试件,侵蚀液已经由表面 渗透进入其内部,在不同的深度范围内破坏水泥胶砂试件 的密实度,侵蚀严重时,试件发生沙化、剥离、崩塌。5) 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同种侵蚀液浸泡的不同龄 期试件之间的电通量值之连线呈明显的发散状。这表明即 使两种胶砂试件浸泡的侵蚀液浓度仅有较小的差别,在受 到侵蚀的初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差距较小,但随着时间的 推移,其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差异会越来越大。2.2扫描电镜结果及分析通过扫描电镜获得的图像显示了表面裂纹、孔洞、与 骨料的结合情况:1 )淡水中浸泡90d的样品表面形貌较为均匀、致密, 水化稈度较高,C-S-H凝胶相互连接,并紧密堆积,仅 观察到少量微小裂纹,无明显孔洞。凝胶与骨料结合紧密。2 ) 一倍海水中浸泡90d的样品表面形貌较为致密, C-S-H凝胶连接紧密,但可见表面崎岖不平,并有明显 裂缝,说明样品已受到海水侵蚀作用的影响。凝胶与骨料 之间裂缝较轻微,结合较为紧密。3 )在三倍人工海水中浸泡90d的样品表面一致性和 密实度受到较大影响,可见C-S-H凝胶之间的结合受到 —定程度的破坏,可见较多数量的孔洞,并漏出内部钙矶 石等晶体结构,该样品表面出现大量裂纹,并相互连通。 凝胶与骨料之间存在明显裂缝,有轻微剥离的现象。4)在五倍人工海水中浸泡
90d的样品表面出现严重侵
蚀迹象,C-S-H凝胶之间的结合受到严重破坏,大量孔洞与 裂缝相互贯通,表面形貌支离破碎
。可观察到凝胶与骨料之
间缝隙较大、剥离现象较为严重,
并存在骨料脱落现象
。
3结论1 )
海水侵蚀降低了胶砂试件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并且随着海水浓度以及浸泡时间的增加,试件抗氯离子渗
透性能加速下降。
2)
即使两种胶砂试件浸泡的侵蚀液浓度仅有较小的
差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差异会 越来越大。
3) 根据SEM
微观分析结果,海水的侵蚀作用导致试
件内部出现了微裂缝和微孔隙,并削弱了骨料与
C-S-H凝
胶的结合作用,使得氯离子及其他有害物质更容易渗透进
入试件内部,并且随着海水浓度的增加,这种现象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1] 迟培云,
王大成等
.混凝土构筑物在海水中的腐蚀
极其防护[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 ( 2 ) : 5-10.[2] 陈国新,杜志芹,等.聚竣酸系减水剂用于水下不
分散混凝土的研究[J].混凝土,
2012 (2) : 117-123.
[3] 黄士元,孙富强,
等.混凝土科学-有关近代研究
的专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4] 李中华,冯树荣,
等.海水化学成分对水泥基材料
的侵蚀[J].混凝土,
2012 ( 5 ) : 8-11.
[5] GB/T 17671-1999,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S].北
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9.
(上接第108页)
应当包括上位机(工业PC机)、区域控制器、智能模块 三大部分。——工业PC机负责完成机器人系统管理,将
操作员发出的位姿指令下传至区域控制器,并对机器人
进行实时监控;
区域控制器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器
(32位
DSP )、
CAN总线接□模块、以太网模块、外扩存储器模块、
电源管理模块,负责进行机器人各关节坐标变换、生成轨
迹、运动协调计算
;
智能模块由
16位DSP
、编码器接口
模块、CAN总线接□模块、电机驱动模块、电源管理模块、
外扩存储器模块组成,负责检测机器人位姿,
实时采集机
器人工作状态,完成机器人各关节伺服运动控制。在设计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时,应秉持模块化设
计原则,采用组合式结构搭建三级多个CPU控制系统, 这样可以避免集中控制结构封闭、计算负担重、实时性差 的问题;三级多个CPU控制系统其中的每一级控制器分
别对应单一、完整的任务,
可以实现更高的系统性能,同
时降低开发成本,
缩短开发周期
。
在设计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时,还应用分布式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