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
- 格式:docx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3
中英文翻译难点及解决方法研究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越来越频繁,因此跨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语言差异已成为一项挑战。
而中英文翻译则是在这种语言差异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中英文之间的翻译不仅涉及到语言上的差异,还涉及到文化、习惯、社会背景等多个方面。
因此,本文将分析中英文翻译的难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 语言差异导致翻译困难中英文之间的语言差异是中英文翻译难点的最主要因素。
首先,语言的语法结构、基本词汇以及用词方式就存在巨大的不同。
其次,中英两种语言一些词汇上的差异也会导致翻译困难。
中英文翻译中的解决方法:1.深入理解目标语言和原始语言的语言差异。
语言是一种工具,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方法。
在中英文翻译中,语言的不同之处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因此,译者需要深入熟悉两种语言的基本语法结构和语言运用方式。
一旦了解了两种语言的基本差异,译者就能更好地处理与源语言的语言障碍。
2.通过专业翻译工具提高翻译质量。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工具可以大大提高翻译的质量。
借助语法检查、拼写检查和同义词检查等工具,译者可以更好的处理翻译过程中的语言差异,从而提高翻译品质。
二.文化差异导致翻译难度中英文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是中英文翻译难点的重要因素。
文化渊源不同,习俗和惯例的差异,语言表述的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等因素都会导致文化差异。
中英文翻译中的解决方法:1.充分了解本国和目标国的文化。
因为译者需要将一种文化转译成另一种文化,所以译者必须深入了解本国和目标国的文化。
在特定文化环境中,即使是用同样的语言,同样的词语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
不了解文化,译者就难以准确的传达信息。
2.通过合理的解释方式缩小文化差异。
尽管文化差异难以避免,但译者可以通过适当的解释方式来简化它们的影响,从而缩小文化之间的差异。
例如,在翻译一篇文化类的文章时,译者可以通过添加注释或其他方式来解释一些区域性的概念,以便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困境及对策分析摘要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的思维活动,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但是,由于东西方之间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历史背景、文化习俗等,造成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在文学作品翻译中,文化差异容易造成原作品信息的失真或偏差,为了破除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困境,保证文学翻译的真实、和谐与默契,必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种种障碍,以更好地完成文化融合与传递,创造出更为完美的作品。
关键词:文学翻译文化差异困境对策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到来,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文化作为国与国之间交流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在各国的交流与往来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转换艺术,是用一种语言转换另一种语言的思维活动,也是不同国家间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文学翻译在翻译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翻译的重要形式,文学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转化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
但是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不同,决定了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尤其是东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更给文学翻译带来了诸多难题和困境。
翻译的目的是通过译者的语言转换活动,客观、真实地把原文所承载的内容重新表达、反映出来。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因素等的影响,对文学翻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和影响。
破除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困境,创造出更加完美的翻译作品,从而达到文学传播与文化交流的真正目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文学翻译与文化差异文学翻译是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
文学翻译是将某一特定文化语境下的作品内容、风格、精神再现于另一文化语境中的过程,也就是实现文化的“移植”和“传真”。
在当今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文学翻译已经不仅仅单纯地指语言艺术的转换,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模式的交流与转换。
文化是一个涉及范围较广、涵盖内容较宽的系统概念,几乎包含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因为具有传承的特点而富有相对的稳定性。
跨文化交流中容易发生的误解及应对策略一、引言在如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和重要。
然而,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时,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人们往往容易产生各种误解。
这些误解可能导致沟通障碍、冲突甚至破坏关系。
因此,了解并应对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是确保有效沟通和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
二、语言误解1. 语言障碍由于语言是思想与意义传达的媒介,在跨文化交流中常常出现语言障碍。
发音、口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可能会导致理解上的困难。
应对策略:双方应尽量使用简单明了、清晰可懂的语言,并积极倾听对方,如果有需要可以请教对方确认自己是否理解准确。
2. 文化转换直译问题是一种常见的語義轉換错误。
通过直接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可能会导致信息丢失或改变原意。
应对策略:跨文化交流时,建议尽量避免直译,而是要更加注重对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语境的理解。
同时,使用例子、比喻等方法来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意思。
三、行为误解1. 礼仪和礼貌对待不同国家和文化可能对于礼仪和礼貌有不同的理解与表达方式。
在跨文化交流中,人们常常会误解他人的行为举止。
应对策略:在进入跨文化环境之前,进行一些相关文化知识的了解很重要。
尊重对方的习惯,并谨慎表达自己的意见。
2. 非语言沟通信号非语言沟通信号如姿势、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也容易引发误解。
因为每个社会都有其特定非语言沟通模式。
应对策略:尽量观察并学习当地人的非语言沟通信号,并避免过于主观推断他人行为所传递的含义。
四、价值观误解1. 时间观念不同国家和文化有不同的时间观念。
一些文化更加看重准时与效率,而另一些文化则更加灵活对待时间。
应对策略:了解对方的时间观念,并尽量做到适应和尊重,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2. 个人与集体价值观在一些文化中,个人主义被优先考虑,而在其他文化中,集体利益更重要。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行为上的冲突或误解。
应对策略:通过与对方深入交流,了解其价值观,平等尊重彼此的不同观点和习惯。
理论专著今天商务英语中跨文化交际及文化差异的处理策略赵伟志(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51)摘要:语言将一国的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而文化亦构成语言庞大的内容与价值,这致使不同国家间的语言及文化存在较大的鸿沟与差异。
作为新时代的翻译人才,在从事商务英语翻译及相关活动时,应注意到本国与他国的文化差异,并在跨文化交际时,如会议同传,商务谈判、企业简介等,将其中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歧义在翻译过程中消除。
故译者从事商务英语翻译时,应采取相关翻译策略避免不必要的歧义,如采取直译、意译、改译、增译等方法消除文化差异的不利影响,实现信息与文化方面的等值。
关键词:商务英语;翻译策略;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信息等值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917(2021)04-0031-02 引言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国家政策,即对外开放。
自实行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水平逐年攀升,与他国的国际业务往来也不断增加。
对此,不断增强的对外贸易往来也催生了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商务英语的产生,它是我国进行对外经济交流以及相关商务活动的重要交流工具。
(Song2010:65)要进行跨国经济交流与商务活动,国家需要精通商务英语的高素质人才,能够熟悉掌握本国与他国的文化差异,并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运用自身所学的商务英语相关理论知识,进行高效的跨文化交际。
1.商务英语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商务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可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却不能简单把商务英语与跨文化交际划等号。
商务英语中会涉及到跨文化交际,但跨文化交际交际并不局限于商务英语。
译者需要处理的是商务英语中的跨文化现象,即在将中文转换为英文的过程中,将不符合英文读者价值需求或取向,不符合目标语读者语用习惯及表达,不符合其文化内涵的东西进行转化或者剔除。
2.商务英语中的跨文化现象在做商务英语中的企业简介翻译时,不可避免地就会接触到一些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难题,即跨文化交际难题。
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分析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及其运用。
我们将对归化和异化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两者在文化翻译中的具体表现。
接着,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揭示归化和异化策略在实际文化翻译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文化翻译中的优缺点,以及如何选择和应用这两种策略。
我们将总结文化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价值,强调在跨文化交流中,应根据具体语境和翻译目的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以实现有效的文化传播和交流。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为文化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推动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二、归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翻译手段,主张在翻译过程中以目标语言的文化为归宿,尽量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传统,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归化翻译强调译文的自然流畅,减少源语言文化的陌生感,从而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在归化翻译策略的指导下,译者会倾向于使用目标语言中的常见表达方式和文化元素,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融入译文所传达的情境。
这种策略注重译文与目标语言文化的融合,旨在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
归化翻译策略的优点在于,它能够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增强译文的可接受性。
同时,归化翻译还有助于传播目标语言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然而,过度使用归化翻译策略可能导致源语言文化的某些独特元素丢失,使译文失去原有的文化色彩。
在实施归化翻译策略时,译者需要谨慎处理源语言文化元素与目标语言文化元素之间的关系,确保在保留源语言文化特色的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
这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跨文化意识和语言处理能力,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实现源语言文化元素与目标语言文化的有效融合。
归化翻译策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翻译手段,有助于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然而,译者在运用这一策略时需要充分考虑源语言文化元素的保留和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实现源语言文化元素与目标语言文化的有效融合。
摘要: 不同的文化渊源、思维方式、信仰、地域、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等造成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 形成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翻译是一种语际交流活动, 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 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因此, 可以说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
本文就联系, 阐述了两种文化的差异、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翻译文化差异影响应对策略翻译是一种语际交流活动,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表达思想的工具, 是跨文化交际中最主要的手段。
我国著名翻译学家张培基早在1980 年曾说过:“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1]因此,可以说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
近年来, 翻译界越来越注重把语言的翻译放在文化交流的总体环境中进行参考。
本文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思考翻译的问题,谈论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
1 文化差异的表现文化差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反面的不同。
文化上的差异, 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方面不同理解和解释[2]。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 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 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3]。
”因此,在翻译中,我们要重视文化差异在语言上的反映。
中西文化差异点很多, 下面就主要方面做扼要比较。
1 . 1 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差异价值观念是个人在社会文化过程中长期耳濡目染而不知不觉形成的, 也可以是经过个人的主动选择自觉学习养成的, 它是探索不同文化中人们心灵奥秘的一把钥匙[4]。
譬如,英美文化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个人自由,权力的重心倾向个性,最常见的词如“individualism”和“pragmatism”;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忠”和“孝”,人际交往很注重和谈话对象的关系。
中国有些词语很难译为英语, 如“ 资产阶级自由化”、“又红又专”、“大锅饭”等,这些词含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因素。
1 .2 文化地域的差异地域文化主要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方面的文化。
地理环境不同也反映于言语之中。
南北半球气候颠倒,南半球有Green Christmas 的景象,而北半球则是White Christmas。
在中国普遍的是河水东南流。
所以有“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大江东区,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诗句。
但在欧洲,河流大多向西北方向流入大海。
所以“功名富贵若常在, 汗水亦应西北流” 只好译成But sooner could flow backward to is fountains, than wealth and honor can remain,用了flow backward 来避免东西方因河流走向而引起的翻译问题[5]。
1 . 3 风俗习惯不同的文化差异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受民族心理状态的支配。
比如, 汉语的“小菜一碟”和英语的“a piece of cake”“一块蛋糕”都表示一件事情很容易, 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
蛋糕是英国饮食文化中常见的一种食品;而在中国吃一碟小菜易如反掌, 因此形成不同的习语。
1 . 4 历史典故的差异历史典故明显地表现出一定民族文化传统的特色,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
如“东施效颦”、“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等。
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致命弱点)、a Pandora's box(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Samson's hair(致命点)等。
只有明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内涵,才能避免错译、误译,使翻译真正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
2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翻译是译者对作者所认识事物的再认识和再表达,而这种再认识和再表达往往是从不同角度按照译语民族的习惯方式进行的[ 6 ]。
所以, 译作中出现译语与原语的不同表达方式是在所难免的。
2.1 语义的丢失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一定的语言代表并反映一定的社会文化。
不同的民俗和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是造成翻译中语义丢失的客观因素,例如:He has been in London too, and seeing all the lions under myescort。
翻译为“他也到过伦敦并且在我的陪同下游览了市内名胜。
”在西方,狮子被认为是百兽之王,是勇敢、凶猛和威严的象征,英国人lion 喻指“名人、名流之士”,还可用来喻指伦敦市内的名胜。
这里便将lion 具体化,使文化信息一目了然,同时也弥补了直译时将会带来的语义丢失。
2.2 文化空缺中英两民族由于宗教、信仰、政治制度以及人文历史等方面的不同, 就难免在文化上存在真空地带, 即文化空缺。
美国语言学家奈达博士曾指出“翻译就是翻译意义”, 认为要想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译文的形式必须有所改变。
因为一切翻译的目的在于努力寻求与原文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语,“翻译的目标是取得功能对等”[7]。
例如:⋯this hopeful young person soared into so pleasing a Cupid as to constitute the chief delight of the maternal part of the spectators。
译为“这个很有希望的年轻人就扮成极其讨人喜欢的插着双翅的爱神丘比特。
”丘比特是一个美貌少年,有理智,重爱情,崇真诚,译文中增加了“爱神”达到了原语神话故事文化信息移植的目的, 便于汉语读者理解。
3 翻译过程中的应对策略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 文化差异对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并在翻译工作中正确传递各种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那么如何能做到正确传递语言文化信息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应对策略。
3.1 直译法所谓直译,就是既保留原文内容,又保留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
鲁迅先生说过:“ 译文必须有异国情调, 就是所谓的… 洋气‟,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留原味和异国情调。
”汉语许多语句都是从英语中直译过来的,如“打破记录(to break the record)”、“血浓于水(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同样, 英语中一些语句也是从汉语中直译过来的,如“It is like old times (一见如故)”“, seek truth from facts (实事求是)”等。
这样处理, 不仅保持了原文的生动形象, 补充或丰富译语词汇, 使译文新鲜有利, 同时达到文化传真、增添异国风情的目的。
3 . 2 直译加解释性词语法任何民族都有自己所特有的历史典故、宗教故事、神话传说、比喻形象等,为了帮助译语读者领会到原语的文化风貌,译者在直译的同时应有选择有目的地加上解释行性语句。
解释性语句用来说明原话语的比喻义、内涵义, 解释原话语的特征和背景, 更好地传递文化信息。
例如:a. All asses wag their ears.驴子爱摆耳朵(傻瓜爱装聪明)。
b. 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发迹了。
When one masters Tao (the way and its power), all his pets (chicks and dogs)will be immoral with him ---- come the heavy swell over others! (Notes: Taoism is one of the three religious in China, which is concerned with obtaining a long life, often by magical means).这样翻译既使读者了解了该句子的语义, 又使其了解了该句的文化内涵。
3.3 意译法所谓意译,就是只保留原文的内容,不保留原文的形式的翻译方法。
由于两种文化的差异,翻译时很难找到对等的词句,因此,处理某些带文化色彩的词句时,可使用意译法翻译, 以将原语词形象转换成译语词语形象。
如:white elephant 译成无用而累赘的东西,meet one's waterloo 译成一败涂地,“沾花惹草”可译为look for trouble。
It is an ill bird that fouls its own nest 可译成“家丑不可外扬”。
4 结语英国翻译家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强调,翻译不仅是双语交际,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
翻译的实质是译者用译语传达原作的文化信息, 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和文化交流[8]。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还必须在语言基础上进行文化转换。
因此, 翻译工作者应尽量多地接触与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 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尽可能地捕捉原语所发出的真实信息。
只有这样, 才能使翻译不仅在语言意义上等值, 而且在文化意义上也贴切、对等, 把不同的文化传达给译文读者。
参考文献[1] 张培基.论习语的汉译英[J].载论汉英翻译技巧, 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选编,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 于秀华.文化差异与翻译[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81-84.[3] 朱光潜.谈翻译[ J ] .翻译研究论文集,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 翻译通讯编辑部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4]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5]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6]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7] 谭载喜译.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8] Bassnet,S.& Lefevere,A.2001.ConstructingCulture —— Essays on Lite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