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大题及名词解释重点总结

生理学大题及名词解释重点总结

生理学大题及名词解释重点总结
生理学大题及名词解释重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问答题

1.试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意义。

(1) 内环境: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脑脊液等)是组织、细胞直接接触的生存环境。(3分)

(2)稳态: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3分)

(3)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稳定状态,内环境的各项指标都必须经常维持在一个正常的生理范围内波动,不能过高或过低。内环境稳态是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稳态的破坏或失衡将会引起机体功能的紊乱而出现疾病. (3分)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2分)阈强度: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2(2分)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出现膜上的Na+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之。

3(2分)易化扩散:某些不溶于脂质的物质分子或离子,在细胞膜中具有特殊结构的蛋白质的“帮助”下,顺着浓度差跨膜扩散的过程,称为易化扩散。

4(2分)主动转运:物质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需要消耗能量的跨膜转运方式。

5(2分)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以膜为界,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简答题

1.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有何区别?(5分)

2.简述静息电位产生机制(5分)

3.何谓局部反应?并简述其特点。(5分)

4.何谓刺激?刺激的三要素是什么?(5分)

1(5分)区别有二:主动转运是逆电-化学梯度,被动转运是顺电-化学梯度(2分)。主动转运需消耗能量,被动转不需消耗能量(3分)。

2(5分)静息电位产生机制:静息电位主要是钾离子外流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2分)。由于膜内钾离子浓度高,安静时膜对钾离子通透性高,因此钾离子顺浓度差外流,而膜内带负电的蛋白质不能通过细胞膜,形成膜外正电,膜内负电的静息电位(3分)。

3(5分)局部反应是指阈下刺激引起的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电位波动(2分)。

特点:不呈现“全或无”定律(1分)。向邻近细胞膜作电紧张性扩布(1分)。无不应期,可以总和(1分)。4(5分)刺激:指能引起机体、组织或细胞产生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2分)。

刺激的三要素是:刺激强度(1分);刺激时间(1分);刺激的强度-时间变化率(1分)。

论述题

1.何谓动作电位?简述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产生机制。(10分)

2.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有何异同?请举例说明。(10分)

1、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细胞膜在原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迅速、可逆的并可向远处传播的电位变动过程。(2分)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上升支:主要是钠离子快速内流形成。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膜上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顺浓度差大量内流,形成动作电位上升支(去极相);(3分)

下降支:主要是细胞内钾离子外流形成。此时钠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顺浓度差外流,形成下降支(复级相);(3分)

后电位:启动钠泵,转运钠钾离子以恢复静息时细胞内外离子分布。(2分)

2、相同点: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都属于被动转运,转运过程本身不需要消耗能量,都是小分子物质由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2分)

不同点在于:单纯扩散属于一种简单的物理过程,不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参与,是脂溶性物质穿过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进行的被动跨膜转运,如二氧化碳、氧气、氮气、一氧化氮、乙醇和尿素的跨膜扩散。(2分)

易化扩散转运的是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低的物质,需要膜结构中一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2分)

根据借助的蛋白质不同,易化扩散可分为两种类型:经载体易化扩散,如存在于一般组织细胞的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载体和氨基酸载体。(2分)经通道易化扩散,依据控制通道开闭的因素不同,又可将通道分为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等。如神经轴突膜上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终板膜上的N-型乙酰胆碱受体阳离子通道等。由于蛋白质的数量有限和结构的特异性,两种易化扩散表现出明显的饱和现象和对转运物质的选择性。(2分)

第三章

名词解释:

1(3分)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2(3分)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3(3分)血型:指血细胞膜上的特异抗原类型。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类型。

4(3分)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简称脆性。5(3分)血浆胶体渗透压:指由血浆蛋白等高分子所形成的渗透压。

简答题

1(5分)、简述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血浆是血液的正常成分,血液中加入抗凝剂离心后得到的液体部分。(1分)血清是血液自然凝固后血块收缩析出的液体部分。(2分)成分差别:与血浆相比,血清少了凝血因子Ⅰ及其它参与凝血的物质,同时多了一些凝血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物质。(2分)。

2(5分)、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包括:粘附、聚集、释放反应、收缩和吸附(各1分)。

3(5分)、何谓血液凝固?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血液从可流动的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简称凝血。(2分)基本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1分)在凝血酶原激活物作用下,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1分)在凝血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1分)。

4(5分)、血浆渗透压形成的物质基础及其生理意义?

血浆渗透压主要分为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主要是氯化钠)组成,占血浆总渗透压的绝大部分,对于维持正常细胞内外的水平衡分布有重要作用(2分);

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组成,占血浆总渗透压的比例很小,对于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分布有重要作用(3分)。

5(5分)、胃大部分切除的病人为什么会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内因子由胃的壁细胞分泌,胃大部分切除的病人内因子分泌明显减少,从而使维生素B12吸收出现障碍。(3分)维生素B12、叶酸是红细胞生成早期DNA合成所必需的物质,缺乏维生素B12,将导致DNA合成障碍,红细胞分裂增殖减慢,细胞体积大于正常,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2分)。

第四章血液循环

名词解释:

1、房-室延搁:房室交界处兴奋传导速度较慢,使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延搁的时间较长,称为房-室延搁。。

2、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人体安静时约为50%~60%。。

3、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搏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约为70ml。。

4、中心静脉压:通常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其正常变动范围为4~12cmH2O。其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5、收缩压:心室收缩射血时,主动脉血压急剧升高,大约在收缩期的中期达最高,其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简答题

1.心肌细胞收缩的自身特点是什么?(5分)

同步收缩(全或无式收缩)(2分)不发生强直收缩(2分)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强(1分)

2.简述心交感神经对心脏的影响。(5分)

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的β1受体结合,使心肌细胞对钙离子通透性增加(2分)作用: 使心率加快。(1分)使心肌收缩力加强。(1分)使房室传导速度加快。(1分)

3.小王安装人工起搏器已经10年了,需要更换新的起搏器,手术医生直接将病人的旧起搏器取下,你觉得这样做妥么?说出你的手术方案并说明理由。(5分)

不妥(1分)。因为心肌自律细胞的超驱动阻抑作用(2分),应将旧起搏器的频率逐渐降低,解除对心肌自律细胞的超超驱动阻抑作用,之后才能取下旧的起搏器(2分)。

4.心脏的自律组织及其自动兴奋频率?(5分)

心脏的自律组织有窦房结、房室交界的房结区和结希区、房室束及浦肯野氏纤维(2分)。窦房结的自动兴奋频率最高,为100次/min,房室交界为50次/min,浦肯野氏纤维最低,为30次/min(3分)。

论述题

1.组织液是如何生成与回流的?(10分)

前提: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2分)动力: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4分)当有效滤过压为正值时,液体由毛细血管滤出,生成组织液;(2分)有效滤

过压为负值时液体从组织间隙中被吸收回毛细血管,则组织液回流。组织液在毛细血管动脉端生成,而在静脉回流。(2分)。

2.试分析蹲位突然立起时头昏、眼发黑,然后恢复正常的产生机制和生理调节机制。(10分)

从蹲位突然立起时头昏、眼发黑主要是由于血压下降,导致大脑和视网膜缺血缺氧(3分)。但后来马上恢复,主要是由于心血管反射调节的结果:血压突然下降→窦弓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2分)→传入神经冲动减少→延髓心迷走中枢抑制,心交感中枢、交感缩血管中枢兴奋→心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减少,心交感神经、交感缩血管纤维传出冲动增多(3分)→心脏活动增强和外周阻力血管收缩→血压回升(2分)。

第五章呼吸

名词解释

1、氧解离曲线:表达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称为氧解离曲线。

2、肺活量:在最大吸气后,尽力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为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出气量之和。

3、胸膜腔内(负)压:即胸膜腔内的压力,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正常人平静呼吸时胸膜腔内压低于大气压,故称胸内负压。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4、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5、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称为通气血流比值。

简答题

1.动物实验中,同时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呼吸出现什么变化? 为什么? (5分)

同时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动物出现呼吸加深、频率变慢。(1分) 2.原因是:迷走神经是肺扩张反射的传入途径(1分),其中有肺扩张反射的传入神经,其传入冲动引起的肺扩张反射可使吸气及时终止并向呼气转换(2分)。当切断迷走神经后,上述反射消失,动物出现呼吸加深、频率减慢(1分)。

2.在呼吸实验中增大无效腔,呼吸运动有何变化?为什么? (5分)

呼吸加深加快(增强)(2)。由于无效腔显著增大,肺泡通气量减小(1),氧分压下降(1),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1),使呼吸运动加强。

3.什么是每分肺泡通气量?如何计算?平静呼吸时每分肺泡通气量是多少?(平静呼吸时,潮气量500ml,无效腔气量150ml,呼吸频率12次/分) (5分)

每分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或由肺泡呼出的气量。(2分)2.计算公式为: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1分)3.平静呼吸时,每分肺泡通气量=(潮气量500ml-无效腔气量150ml)×呼吸频率12次/分=4200ml (2分)。

4.何谓肺扩张反射?感受器和传入途径如何?该反射有何作用? (5分)

肺扩张反射是肺扩张时产生的抑制吸气的反射。(2分) 2.其感受器位于气管至细支气管的平滑肌中,是一种牵张感受器,传入纤维在迷走神经中传入延髓。(2分) 3.作用是限制吸气,加强吸气和呼气的交替,增加呼吸频率。(1分)。

论述题

1.何谓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其有何生理意义? (10分)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2分),主要成分是二软脂酰卵磷脂和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2分)。其生理意义是:①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密度随肺泡半径的变小而增大,也随半径的增大而减小,所以,在小肺泡或呼气时,表面活性物质的密度大,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强,肺泡表面张力小,可防止肺泡塌陷,在大肺泡或吸气时,表面活性物质的密度减小,肺泡表面张力有所增加,可防止肺泡过度膨胀,从而保持了肺泡的稳定性。(2)②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的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的发生。(2分)③由于降低了表面张力也就降低了弹性阻力,从而降低了吸气阻力,减少

了吸气做功。(2分)。

2.试述胸膜腔内负压的形成原理及其生理意义。气胸有什么危害? (10分)

胸膜腔内负压形成的原因:①胸膜腔是密闭的,腔内仅有少量浆液。②胸内负压主要是由肺的回缩力所造成的,胸膜腔内压=-肺的回缩力。③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胸廓的生长速度比肺的生长速度快,胸廓的自然容积大于肺的自然容积,故正常情况下,肺总是表现出回缩倾向,胸膜腔内压为负值。(3分)胸内负压的意义是:①使肺经常保持扩张状态,有利于肺通气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2分)②有利于静脉血与淋巴液的回流。(2分)气胸时胸膜腔密闭性丧失,两层胸膜彼此分开, 胸膜腔内压等于大气压,肺将因其本身的回缩力而塌陷。这时,尽管呼吸运动仍在进行,肺却失去了随胸廓运动而运动的能力,肺的通气功能出现障碍, 静脉血与淋巴液的回流也减少,严重者因肺通气功能和血液循环功能障碍而危及生命,必须紧急处理(3分)。

第六章消化

名词解释

1.胃的容受性舒张:吞咽时,食团刺激咽和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胃头区的平滑肌紧张性降低和舒张。胃的这种活动适合于大量食物进入胃内而胃内压则无明显升高。

2.吸收: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后,其分解产物通过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

3.胃的排空: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4.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的作用,将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简答题

1. 消化道平滑肌一般生理特性是什么?<5分>

正确答案:对化学、机械牵张和温度较为敏感;紧张性收缩;自动节律性运动;伸展性大;兴奋性较低。(各1分)

2. 简述消化期胃液分泌的特点。<5分>

正确答案:头期胃液分泌特点:量大、酸度高,胃蛋白酶原含量高,消化力特别强;(2分)胃期胃液分泌特点:酸度较高,胃蛋白酶原含量较头期量少,消化力比头期弱;(1分)肠期胃液分泌特点:量少、约占胃液分泌总量的10%。(2分)

3. 何谓黏液—碳酸氢盐屏障,有何作用?<5分>

正确答案:胃内的黏液覆盖在胃黏膜表面,形成凝胶层,并与HCO3-起构成了“黏液—碳酸氢盐屏障”(2分)。可有效地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侵蚀,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3分)。

4. 胃酸的生理作用?<5分>

胃酸的生理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供给胃蛋白酶以适宜的酸性环境(1分);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1分);可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1分);胃酸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1分);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1分)。

论述题

1、试述胰液的成分及生理作用。<10分>

胰液是无色无臭的碱性液体,其成分有水、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有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和碳酸氢根等离子,有机物主要是消化酶。(2分)胰液中的碳酸氢盐能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并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提供最适的pH值环境(pH值为7~8)。(2分)胰液中的消化酶种类繁多,主要有胰淀粉酶:水解淀粉为麦芽糖和葡萄糖(2分);胰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胰液中的胆固醇酯酶和磷脂酶A2可分别水解胆固醇酯和磷脂,前者生成胆固醇、脂肪酸,后者生成溶血磷脂和脂肪酸;(2分)蛋白水解酶:主要有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激活后变为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通过它们的共同作用,使蛋白质分解为多肽和氨基酸。此外,胰液中还有羧基肽酶,可将多肽进一步分解为氨基酸;DNA酶、RNA酶:可使相应的核酸水解为单核苷酸。(2分)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名词解释

1体温: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即体核温度。

2基础代谢:机体在基础状态下只是维持基本生理活动时的能量代谢,称基础代谢。

3能量代谢:机体在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简答题

1.体温常用的测定方法有几种?正常值是多少?(10分)

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临床常用测定体温方法是测定直肠温度,口腔温度和腋窝温度。(4分)直肠温度为36.9~37.9 ℃;(2分)口腔温度为36.7~37.7 ℃;(2分)腋窝温度为36.4~37.4 ℃。(2分)。

2试述皮肤的散热方式(10分)

辐射散热:是以热射线的形式向周围环境散发的散热形式。常温下安静时占总散热量的60%左右。(4分)传导散热:是指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与之接触的较冷物体的散热方式。(2分)对流散热:是指通过气体或液体来交换热量的散热方式。(2分)蒸发散热:是指通过蒸发水分而带走热量的散热方式。包括不感蒸发和出汗两种方式。(2分)。

3简述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5分)

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骨骼肌和脑。(2分)安静时产热器官是主要是内脏和脑,以肝脏为主。(2分)活动时产热器官是主要是骨骼肌。(1分)。

第八章泌尿生理

名词解释

1排泄(2分)、体内代谢的终产物、过剩的物质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和药物的代谢产物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2肾糖阈(2分)、尿中刚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

3渗透性利尿(2分)、由于渗透作用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所引起的尿量增多现象。

4水利尿(2分)、日常大量饮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这一现象称水利尿。

5球—管平衡(2分)、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或减少, 近曲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滤过率的65%-70%。

简答题

1血管加压素的生理作用?(5分)

1.抗利尿作用:增强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即具有抗利尿作用。(3分)2.缩血管作用:大剂量的VP能引起机体各种小动脉的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2分)。

2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受哪些因素的调节?(5分)

血浆晶渗压增加,ADH增加(2分);循环血量增加,ADH减少(2分).血压增加,ADH 减少(1分)。

3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什么?请用公式表达。(5分)

1.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肾小球有效滤过压(1分)。

2.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4分)。

4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5分)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 1.滤过膜的改变,包括滤过膜通透性的改变和滤过面积的改变。(1分)2.有效滤过压的改变,包括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等改变。(3分)3.肾小球血浆流量的改变。(1分)。

论述题

1、13kg体重的家兔,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0m1,尿量有何变化?其变化机制是什么?(10分)

尿量增加。(2分)3kg家兔,注入血中的20%葡萄糖10m1,将使血糖升高,明显超过肾糖阈(2分),导致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小管液内含大量的葡萄糖(2分),阻止水的重吸收(2分),产生渗透性利尿(2分),尿量增加,出现糖尿。

2试分析水利尿和渗透性利尿产生的不同机制(10分)

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位于下丘脑前部室周器(可能是终板血管器)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这种变化(2分),并反射性地引起血管升压素分泌减少,肾在血管升压素缺乏条件下对水的重吸收减少(2分),于是尿液被稀释,尿量增加,从而使体内多余的水被排出体外。这就是水利尿的产生机制(1分)。

各种原因引起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升高,渗透压加大(2分),由于小管液中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因此,肾小管特别是近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就会受到妨碍(2分),从而使尿量增多。这就是渗透性利尿的产

生机制。如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溶液,由于肾小管内葡萄糖含量超过肾小管重吸收的能力,葡萄糖将不能完全被重吸收,小管液渗透压升高,结果导致尿量增多。(1分)

第九章内分泌

简答题

1糖皮质激素对机体糖代谢的影响如何?分泌异常时有何表现?(5分)

1.促进肝糖原异生,减少外周组织对糖的摄取和利用,升高血糖。抑制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具有抗胰岛素的作用。(2分)

2.糖皮质激素分泌不足时,可出现糖原减少和低血糖。(1分)

3.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则血糖升高,甚至引起类固醇性糖尿。(2分)。

2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5分)

(1)促生长作用:生长素可促进骨、软骨及肝、肾、皮肤等组织的生长,从而促进生长发育,躯体长高。(2分)(2)对代谢的作用:生长素可促进蛋白质合成,加速脂肪分解,抑制糖的消耗,升高血糖,并可以使能量代谢由糖代谢转向脂肪代谢。(3分)。

3举例论述激素的传递方式?(10分)

1.远距分泌:经血液运输至远距离的靶组织而发挥作用的方式。如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入血作用于肌肉细胞。(2分) 2.旁分泌:不经血液运输,仅由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于临近细胞的方式。如胰岛D细胞分泌的生长抑素对胰岛B细胞的作用(2分) 3.自分泌: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在局部扩散又返回作用于自身的分泌方式。下丘脑调节肽对自身细胞的超短反馈(2分) 4.神经分泌: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的神经激素借轴浆流动运送至轴突末梢进而释放,这种方式称为神经分泌。下丘脑视上核内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的血管加压素经垂体门脉系统到达神经垂体,进而释放的过程(4分)。

4甲状腺激素对生长发育有何影响?小儿缺乏将患何种疾病?(10分)

1.甲状腺激素是维持正常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激素,主要影响脑、骨骼及生殖器官的发育与生长(2分)。对神经细胞树突与轴突的形成、髓鞘与胶质细胞生长、神经系统机能的发生与发展、脑的血液供应以及骨骼生长发育均有重要作用。(4分)

2. 小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则患智力低下、身材矮小的呆小症。(4分)。

论述题

1简述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5分)

四碘甲腺原氨酸和三碘甲腺原氨酸都具有生理作用,但三碘甲腺原氨酸的活性较大。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物质与能量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过程。

(1)对代谢的影响:①产热效应:甲状腺激素可使绝大多数组织的耗氧率和产热量增加。(3分)②对蛋白质、糖、脂肪代谢的影响:加速蛋白质及各种酶的生成。不足时导致黏液性水肿;促进小肠黏膜对糖的吸收,增强糖原分解,抑制糖原合成;加强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促进脂肪酸氧化脂肪分解。(3分)

(2)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组织分化、生长与发育成熟的作用。胚胎期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或出生后甲状腺功能低下导致身材矮小,智力低下,称为呆小症(或克汀病)。(3分)

(3)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高。甲状腺功能低下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2分)

(4)对心血管的影响:使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量增强,心排出量与心脏做功增加。(2分)。

2何谓应急反应?肾上腺髓质激素在“应急反应”中的作用?(15分)

1.当机体遭遇到特殊紧急情况,如恐惧、失血、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分泌量明显增

加,引起的全身反应,称为应急反应。(3分) 2. 其作用是:(1)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机体处于清醒和警戒状态;(3分)(2)心跳加快,心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血液循环加快;内脏血管收缩,骨骼肌血管舒张同时血流量增多,全身血液重新分配,以利于应急时重要的器官得到更多的血液供应;(3分)(3)肝糖原分解增加,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加强。(2分)使瞳孔扩大;呼吸加强加快,肺通气量增加;总之,这些变化对机体与环境作斗争或暂时度过紧急时刻都很有利。(2分)。

第十章神经生理

名词解释

1、脊休克: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叫脊休克。

2、反射中枢:指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细胞群。。

3、肌紧张: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所引起的牵张反射。

4、腱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5、去大脑僵直:在动物中脑上、下叠体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四肢僵直、头昂尾翘、脊柱硬挺、全身肌肉特别是伸肌出现肌紧张亢进,这种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简答题

1.皮层中的体表感觉区(中央后回)有何功能特点? (5分)

皮层中的体表感觉区(中央后回)(2分)其功能特点如下:躯体的投射纤维左右交叉;但头面部感觉投射呈双侧性b.投射区域的空间安排是倒置的:但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安排是正向的 c.投射区域的大小与体表感觉的灵敏程度成正比(3分)。

2.什么叫牵涉痛?哪些疾病会发生牵涉痛? (5分)

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身体表面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2分) 2.心肌缺血或梗塞时,可发生心前区、左肩、左上臂尺侧疼痛;胆囊有病变时,右肩区会出现疼痛;阑尾炎时,常感上腹部或脐区疼痛;肾结石可出现腹股沟区疼痛;胃、胰腺病变时,可出现左上腹、肩胛区疼痛。(答出3种疾病即可)(3分)。

3.大脑皮质运动区(中央前回)的功能特点? (5分)

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功能特点如下: 1.具有交叉支配的性质:即一侧皮层主要支配对侧躯体运动;但头面部肌肉的运动呈双侧支配(2分)2.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即皮层的一定区域支配一定部位的肌肉,其定位安排呈倒置分布;但头面部内部安排仍为正立3.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

4.何谓特异投射系统?其功能如何? (5分)

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从丘脑感觉接替核发出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投射关系(3分);其功能是引起各种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2分)。

论述题

1.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如何产生的? (10分)

抑制性突触电位的产生如下: 抑制性突触中.突触前神经末梢兴奋(2分)→释放抑制性递质(2分)→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2分)→提高后膜对K+和Cl-尤其是对Cl-通透性(2分)→突触后膜超级化(2分)→形成 IPSP产生抑制效应。

2.试述兴奋性突触传递过程。 (10分)

突触前神经元末梢兴奋,前膜去极化(1分),2. 前膜 Ca2+通道开放。Ca2+内流(1分),3. 突触小泡向前膜靠拢融合(1分),4. 胞裂外排释放兴奋性递质(2分)5. 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1分)6. 突触后膜对Na+、K+、Cl-?,特别是Na+通透性增强(1分),7. Na+通道开放,Na+内流产生局部去极化电位,即EPSP(2分), 8.EPSP总和爆发动作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兴奋(1分)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