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关注乐学善学 引领深度学习一一以《3的倍数的特征》谈提升乐学 善学的深度学习策略
- 格式:docx
- 大小:28.41 KB
- 文档页数:2
《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能够快速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3. 通过对3的倍数特征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3的倍数的定义和特征。
2. 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的方法。
3. 3的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3的倍数的特征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3. 运用练习法,巩固学生对3的倍数特征的掌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2和3的倍数的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 实例分析: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3的倍数特征在实际中的应用。
4.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3的倍数特征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3的倍数特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3的倍数特征的应用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索其他数的倍数特征,如2、5的倍数特征。
2. 让学生思考倍数特征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在购物时判断商品价格是否为特定数的倍数。
八、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3的倍数特征的讲解、实例分析和练习题。
2. 练习题:提供给学生进行练习,巩固3的倍数特征的知识。
3. 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加深对3的倍数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十、课后作业:2. 找出10 以内(包括10)的所有3 的倍数,并写下它们的和。
3. 找出一组数字中是3 的倍数的数字,并解释你是如何判断的。
教师应确保作业的难度适中,以便学生能够通过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第【1】篇〗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3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3的倍数的特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就是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因数、倍数以及2、5的倍数特征,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工作。
同时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很好地找出一些数的因数,是今后判断质数、合数的基础。
二、说学情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
学生已经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但3的倍数的特征与2、5的倍数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学生不能仅从一个数的个位加以观察、归纳来得出结论,因此对于学生们来讲如何探索得出这个特征就较有难度,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帮助和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能熟练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猜想论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严谨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3的倍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是:3的倍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
五、说教法和学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思维启发的班级教育模式:3的倍数的特征导语: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人们的思维被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不应局限于传统的知识传授方法,而是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思维启发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教育模式,本文将探讨思维启发的班级教育模式: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案设计与实践。
一、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题目中3的倍数的含义与特点。
2.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算数法进行加减乘除计算。
3.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常见的计算方法加减乘除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计算方法,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际的生活场景、图片等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计算方法的实用性和有趣性,让学生自然地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2. 3的倍数的数列为了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3的倍数,我们可以通过展示3的倍数的特征和性质,引导学生了解3的倍数的整数数列的规律。
通过各种活动和方法,让学生深入体验这种规律,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调研阶段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掌握教学进度,我们需要进行调研。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与学生亲密联系、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来实现。
2.课前准备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目标,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源,同时也要仔细布置好课前的作业,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3.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举办游戏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们了解课程涉及的主题和重点。
(2)展现教学资源以游戏或图片等方式,使学生了解题目中3的倍数的含义和特点,让其了解3的倍数的数列的规律。
(3)实践环节:分别进行加减乘除方面的计算练习引导学生思考,确定一些相关问题,并通过情景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理论和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和反思环节提醒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了解所学知识的关键和难点,以此来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小组合作教学所占优势最明显的一点是对各层次学生的了解,能够在课堂上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让不同的孩子在课堂上有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时本人充分地利用了“小”的优势,教学中从三个“小”入手,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A、B(学习能力较好的一般学生)、C(学生能力较弱需帮助的学生)三类学生,促使学生通过互助互动而全体参与到数学学习中,《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魏书生老师说:“如果在教学中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而且是活生生的,心理和生理都有着无限潜力的、不断变着的主人,那么教师想出来的办法就容易使学生接受。
”随着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要求的不断提高,孩子们的两极分化情况日益严重。
因此,教学时在大目标的前提下,按学生的接受和承受能力,给他们安排不同的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孩子在探索活动中有不同的分工,互帮互助,全体参与,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功。
小班化教学仍处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下,但人数的量小使教师容易控制和操作教学的进程,有利于调整自主学习活动的形式,教学反思《《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小活动”要求的是目标设定小,学生容易达到,并能在活动中找到自我位置,激发起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激起个性的张扬。
“小活动”的设计对班级来讲既有整体性,又有零散性,它如同散沙但又易凝聚,如同水滴又能汇成江流,它既能扩大教学影响,丰富教学资源,又能展示一种从个体到总体的精神面貌,给教学增添活力。
对个体来讲,激励学生有创造性地解决遇到的问题,让活动具有集体开展的意义,又有自我表现的特点。
自主学习强调了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价值,而合作学习则体现集体智慧的交融,“小组合”的构建利于弥补一切固定式、形式化的大集体教学的局限,有助于教师教学的巩固和发展,学生在交往中相互影响,相互传递和整合多方资源,每个小组里4、5人通过强强碰撞、强帮助弱等渠道进行互助互学,实现共同发展。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课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课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熟记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培养理解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自主实践、合作交流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探究的条理性,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体验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3的倍数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竞赛导入1、请说出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下面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35 158 200 87 65 164 4122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3、你能说出几个3的倍数吗?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是3的倍数。
你能迅速判断出来吗?4、比一比。
请学生任意报数,学生用计算器算,老师用口算,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
看谁的数度快!5、设疑导入: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节课就来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
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大家也一定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揭示课题)二、猜想探索,归纳验证1、大胆猜想: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1)交流猜想。
(有的说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有的同学举出反例加以否定)(2)整理认识。
只观察个位上的数不能确定它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2、观察探索:出示第10页表格。
(1)圈一圈。
上表中哪些是3的倍数,把它们圈起来。
(2)议一议。
观察3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3)全班交流。
横着看圈起的前10个数,个位上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十位上的数字呢?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行吗?(4)问题启发:大家再仔细看一看,3的倍数在表中排列有什么规律?从上往下看,每条斜线上的数有什么规律?(个位数字依次减1,十位数字依次加1)个位数字减1,十位数字加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相等)每条斜线的数,各位上数字之和分别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各位上数字之和都是3的倍数。
《3的倍数的特征》优秀教案1《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材把课题确定为“探索活动”,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
教材首先提出“我们研究了2、5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的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教材提供了一张百数表,引导学生发现3的倍数特征。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3的倍数特征与2和5的倍数特征的不同,的倍数特征的不同,22、5的倍数特征主要观察数的个位,而3的倍数特征要观察各个数位数字的和是否是3的倍数。
从而发现个位和十位都没有什么规律,而要找到各个数位上的和有什么规律。
在初步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提出“这个规律对三位数是否成立”的问题,促使学生能自己造出更大的数来验证规律。
但根据评价要求,在日常的练习与评价时,一般只要求学生判断100以内的数是否是3的倍数。
因此,本课着重引导学生找到和发现着重点,从而归纳概括了3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但3的倍数的特征与2、5的倍数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学生不能仅从一个数的个位加以观察、归纳来得出结论,因此对于孩子们来讲如何探索得出这个特征就较有难度,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能够正确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加以正确运用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2、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3、提高分析、比较、猜想、验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教学难点】归纳验证3 3 的倍数的特征。
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趣味数学游戏:在你的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1—10之间的自然数,用它加上7再乘以2,再减去3,用你所得到的数乘以9,然后把你的得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如果是一位数你就不管它,如果是两位数,你再把它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再相加,最后用你们刚刚所得的结果加上1再乘1010,,看看你的结果是多少?和大家一起大声喊出来(来(100100100))。
《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 3 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并掌握 3 的倍数的特征。
2、能够运用 3 的倍数的特征,准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 3 的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总结的能力,以及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 3 的倍数的特征。
2、教学难点探究 3 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以及对特征的归纳和总结。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 2、5 的倍数的特征,谁能说一说 2、5 的倍数有什么特征?(2)引导学生回顾:个位上是 0、2、4、6、8 的数是 2 的倍数;个位上是 0 或 5 的数是 5 的倍数。
(3)那么 3 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 3 的倍数的特征。
2、探究 3 的倍数的特征(1)出示百数表,让学生找出 3 的倍数,并圈出来。
(2)观察圈出的 3 的倍数,小组讨论:3 的倍数的个位上的数字有什么特点?(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发现:3 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没有明显的特征,可能是 0-9 中的任何一个数字。
(4)引导学生换个角度观察,比如将每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
(5)学生动手计算,并汇报结果。
(6)教师总结: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 3 的倍数,这个数就是 3 的倍数。
3、举例验证(1)让学生随意写出几个 3 的倍数,然后计算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验证是否是 3 的倍数。
(2)再写出几个不是 3 的倍数的数,计算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看是否是 3 的倍数。
4、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判断哪些数是 3 的倍数。
(2)游戏:老师说一个数,学生判断是否是 3 的倍数。
5、拓展提高(1)思考: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否是 3 的倍数,要看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2)介绍数学原理:以三位数为例,假设一个三位数为 abc,它可以表示为 100a + 10b + c = 99a + 9b +(a + b + c),因为 99a 和9b 一定是 3 的倍数,所以只要 a + b + c 是 3 的倍数,这个三位数就是 3 的倍数。
《3的倍数的特征》优秀教案教案名称: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3的倍数的定义,并能够判断一个数是否为3的倍数。
2.学生能够找出小于100的3的倍数。
3.学生能够应用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1.3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
2.判断一个数是否为3的倍数的方法。
3.掌握小于100的3的倍数。
教学难点:1.分析3的倍数的特征。
2.运用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小黑板和彩色粉笔。
3.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教师通过板书引入本课的内容,将3的倍数的特征列出来,例如:个位上的数字是0、3、6、92.谈论一下学生对3的倍数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3的倍数与正常计数的关系。
二、讲解(20分钟)1.教师通过课件和黑板讲解3的倍数的定义和特征,解释如何判断一个数是否为3的倍数。
2.通过示例让学生亲自尝试判断一些数字是否为3的倍数,并解释判断的原理。
3.帮助学生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为什么可以通过个位上的数字来判断,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认识。
三、练习(30分钟)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包括判断是否为3的倍数和找出小于100的3的倍数。
2.教师巡视课堂,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纠正。
3.将一些典型的练习问题和解法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和判断方法。
4.分组讨论,学生互相验证答案,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拓展(15分钟)1.学生围绕3的倍数展开拓展,例如:3个2组成一个3的倍数、3的倍数的奇偶性等。
2.引导学生思考3的倍数在数学中的应用,例如:计算排列组合、递归关系等。
3.提供一些有趣的拓展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五、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本课的内容和要点,强调3的倍数的特征和判断方法。
2.与学生一起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有规律可循的。
3.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讲解、练习、拓展和总结的方式,将3的倍数的特征和判断方法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
《3 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3 的倍数的特征》。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3 的倍数的特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2 和5 的倍数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既是 2 和 5 的倍数特征的延续,又是学习找因数、约分和通分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并且在学习 2 和 5 的倍数的特征时积累了一些探索数的特征的方法和经验。
但是,对于 3 的倍数的特征,由于其不像 2 和 5 的倍数那样只看个位数字,所以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 3 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 3 的倍数。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 3 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奥秘和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 3 的倍数的特征。
2. 教学难点:探索 3 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五、说教法和学法1. 教法: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 学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采用观察法、实验法、归纳法等学习方法,自主探索 3 的倍数的特征。
六、说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复习 2 和 5 的倍数的特征,让学生判断一些数字是否是 2 或 5 的倍数。
- 提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 2 和 5 的倍数的特征,那么 3 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 探究新知让学生写出一些 3 的倍数,如 3、6、9、12、15 等。
教育者必备:高效授课3的倍数的特征引言授课是教育者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其高效率与难易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教育质量。
什么样的授课才能够称之为高效?各位教育者可能有着自己独特的答案,但在本教案分享中,笔者希望向大家介绍高效授课中“3的倍数”的特征,以期能够帮助到更多的教育者。
一、以目标为导向高效授课首要的特征便是以学习目标为导向。
在开课之前,教育者需要确立学习目标,以便于知道自己教授的是什么、为何教授以及怎样教授。
同时,也要清楚每个学生达到的理解程度和技能水平,以便于适应因人而异的情况。
在教学活动中,教育者需要时刻牢记目标,通过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以确保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
二、形式多样高效授课需要形式多样,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机会探索和实践。
教育者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点,从而结合不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环节中感受到快乐和成长。
教育者还可采用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化繁为简地将主题转化成多元化的讨论,让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培养探究精神和审慎思维。
三、连续翻转在课堂的知识讲解过程中,高效授课是通过“连续翻转”来达到目标的。
所谓“连续翻转”是指通过视频、PPT等多媒体形式为学生提供知识背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连接前后内容和扩展学习等。
教育者要发现有效的课堂翻转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共同完成知识构建,不断巩固和完善学习框架。
四、提高反馈和评估高效授课需要教育者准确的反馈和评估机制。
通过反馈机制,教育者可以及时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评估机制则让教育者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知识点的深度,促进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结语高效授课是各位教育者的职业素养之一,本文介绍的“3的倍数”的特征是只是为大家提供一种参考和思考的框架,为构建高效教育体系提供一定的借鉴。
教育者只有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并不断结合实际去尝试,方才能够真正的将高效授课付诸实践。
《3的倍数的特征》观课报告《3的倍数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注重学生实践操作,展开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正确性。
我是从教学环节维度进行观课的,本节课有五个环节包括:一、复习旧知,直接导入。
二、自主探究,合作验证。
三、总结提升,共同验证。
四、运用结论,巩固训练。
五、全课小结,课后延伸。
每个环节环环相扣,设计合理。
下面就说一下自己的想法:一、以旧带新,引入新课。
赵老师先复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赵老师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利用学生刚学完“2、5的倍数的特征”迁移到“3的倍数的特征”的问题中,由此萌发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猜测、否定、反思、观察、讨论,使得大部分学生渐渐进入了探究者的角色。
二、亲身经历,探索规律。
本节课教师努力尝试构建数学生态课堂,让学生继续利用小棒摆一摆,进而发现不止是3根、6根小棒能摆出3的倍数,9根也能……“只要小棒的根数是3的倍数,摆出来的数就是3的倍数。
”教师将“动手摆小棒”升级为“脑中拨计数器”,将“直观性思维”升华为“理性思维”,通过小组交流、集体验证,学生的探索发现离“3的倍数的特征”只有咫尺之遥。
整节课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归纳总结”的探究过程,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等多层次的互动。
三、精心选题,巩固新知。
习题的设计力争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趣味性。
本节课教师设计了3道练习题。
在巩固练习部分,第(1)、(2)题是基本题;第(3)题,教师努力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把数学和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和价值,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树立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志趣。
四、回顾梳理,举一反。
204关注乐学善学 引领深度学习一一以《3的倍数的特征》
谈提升乐学 善学的深度学习策略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乐学
善学”,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18条基本点之一。乐学善学的内涵如下:能正确认识和
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
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为了实现提升学生乐学善
学素养的目标,学习方式要走向自主探究、批判思维、高阶认知及情境迁移。而这些正是深
度学习的表征。所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实现召唤学习必须走向深度。经过两年的研究,以
《3的倍数的特征》为例谈提升乐学善学素养的深度学习课堂实施策略。
一、深度学习应触及儿童内心世界,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学科作为“枯燥学科”的优势代表,围绕触及儿童心灵、改变儿童数学观的设计需要首位
先行研究。课伊始,创设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三人绑腿跑活动。询问:在决赛阶段有
多少人参加这项活动?这些数用一句话概括怎么说?在多个例子中明确都是3的倍数。刚才
我们已经说了3的一些倍数,但都比较小。下面老师说个大数,考考你们,看大家还能迅速
正确判断吗?你们判断的太慢了。我们来个角色对调。请任意一个同学随便向我说个多位数,
看我能否准确而迅速的判断该数是不是3的倍数,其余的学生来当评委用计算器算一算,判
断我说得对不对。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内心产生:老师算的速度与准确度厉害,产生想象
老师这么厉害的极度想法。此时,再去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才有滋味。情境中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好奇心、自信心。
二、深度学习应引发儿童主动参与,掌握学习方法。
新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需要组织学生全身心积极参与,不把儿童作为知识被动接
受填鸭式的容器,让学习真正发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智慧在儿童的手指间流动。在小学
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关注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去自主发现规律。研究中,给孩子们准备两类学
具:一类为10根小棒、一张数位顺序表、一张研究单;另一类为一张1号研究单、一个计
数器(备注说明:计数器时,只需用个位、十位上的珠子拨数就可以了。)
观察所用小棒或珠子的数量,你能发现什么?
为确保学生的主动参与高效,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在学生查看小组活动学具后,教师
进行温馨提示:a.小组分工:操作员(1名)、记录员(1名)、计算员。每组任意摆8个数,
每摆一个数,记录员做好记录。 b.填完表格后,观察思考并回答问题。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
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培养相互间的交流、合作与竞争意识,提高
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三、深度学习应引发儿童追问思考,追求主动学习。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就应该鼓励
学生不断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能积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问题链、问题串中,教师与学
生共同积极参与其中。当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学具感受到:小棒或珠子的个数正好是这个数
的各个数位上数的和。如果小棒的根数是3的倍数,摆出的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如果小棒
的根数不是3的倍数,摆出的数就不是3的倍数。教师提出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大数呢?他们
怎么判断呢?学生提出猜想: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数的和不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不是3的倍数?对于提出的猜想,教师
顺水推舟,让孩子们自觉进入验证阶段。验证:现在,你是否认为我们研究出的结论对所有
的数都适用呢?那该怎么办呢?师:请同学们随意说出一个更大一点的任意数,用笔算、计
算器检查一下它是不是3的倍数。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
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这样的学习过程,是科学
的,对于以后孩子们进行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由此可见,学生针对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综合利用现有的知识经验而展开的多元实践的过
程。对教师而言,如果站在课程角度,追求的不是当节课的知识学生是否会,而是关注的知
识的内在联系,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引领,侧重于学生善学素养的提升。对学生而言,如果
善于学习,就能够主动探索其中的联系,能够立足于简单的联结处发掘更丰富的联系。通过
多重关联的发现,能够推动学生展开知识的多元实践,顺利解决问题。而学生也会立足于实
践,促进思维的不断进阶,推动乐学善学素养呈现螺旋式的提升。
四、深度学习应关注儿童理解本质,理解学习价值。
吴正宪老师指出:把握数学的本质,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思维进阶,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刨根问底环节,让学生明确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与孩子们交流:爱迪生
被人们尊称为“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中总爱问:为什么?天为什么会刮风呢?为什么母鸡
能孵小鸡,我就不能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问哪个为什么呢?接着教师用45来进行
介绍。45中的“4”表示4个十,5个一。但是在判断45是否为3的倍数时,为何是4个一和
5个一的和呢?从中发现本质的变化就是4个十为何可以看做4个一。教师借助于小棒让孩
子们明确1个十(也就是1捆小棒)可以分出3个3,还剩1根。以此类推,4个十就只需
要看4个一就可以了。在练习环节,设计的变式练习和应用练习也是紧密结合3的倍数的特
征的本质设计。变式练习:想一想:看谁能用最快的方法判断出5169这个四位数是否是3
的倍数。在刨根问底环节后呈现,学生能迅速想到:6、9可以不管,只想5+1=6,6是3的倍
数,所以5169是3的倍数。应用练习为:测测你的智力:聪明的老板。一商场的售货员老
鼠将卖了3台同样洗衣机的钱交给老板猫。猫数了数是4252元,说:“老鼠啊,你一定从中
作了手脚。”你知道猫是怎样快速断定出老鼠从中作了手脚了吗?3台同样的洗衣机,所以售
价应该是3的倍数。这样孩子们感受到知识的应用价值,才会对枯燥的数学认可,乐于学习
数学,善于解决问题。
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长期开展数学探究学习活动,会非常有利于课堂重点的转移,学生能够
由被动学习数学知识到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而这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
提升将大有裨益。深度学习是提升学生乐学善学素养的有效举措,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
过程中,必须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能够养成勤思考、勤实践的良好习惯,
从而不断优化由认识知识、了解知识到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最终实现提升数学思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