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

1.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考查目的: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答案: 438-182=256、438-256=182;52+46=98、98-46=52;603+159=762、762-603=159

解析:由于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所以和减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加差、被减数减差等于减数、因此438-182=256、438-256=182;52+46=98、98-46=52;603+159=762、762-603=159。2.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考查目的: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答案:884÷26=34、884÷34=26;61250÷50=25、25×50=1250;448÷56=8、56×8=448。

解析:由于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所以积除以一个因数等于另一个因数、被除数等于除数乘商、除数等于被除数除以商、因此884÷26=34、884÷34=26;61250÷50=25、25×50=1250;448÷56=8、56×8=448。3.178+72 140-90

()÷()

()

综合算式:

考查目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基本计算能力。

答案: 250、50、5、(178+72)÷(140-90)=5

解析:四则混合运算中、先算括号内再算括号外、不同级运算需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因此原算式无括号时为178+72÷140-90、很显然不符合先算178+72、再算140-90、故两算式需用括号括起、以便不改变题意中的运算顺序。

4.计算350-884÷[(26×14)+78]运算顺序第一步是()等于()、第二步是()等于()、第三步是()等于()、第四步是()等于()。

考查目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基本计算能力。

答案: 26×14、364、364+78、442、884÷442、2、350-2、348

解析:四则混合运算中、先算小括号内的26×14=364、再算中括号内的364+78=442;无括号时、需先算二级运算884÷442=2、再算一级运算350-2=348。

5.水果店卖出橘子35筐、香蕉28筐、橘子和香蕉每筐都是48千克。根据下列算式补相应的问题。(1)48×35:。

(2)48×28:。

(3)35+28:。

(4)48×35+48×28:。

(5)48×(35-28):。

考查目的:在实际问题中不同运算表示的含义。

答案:(1)水果店卖出橘子共重多少千克?

(2)水果店卖出香蕉共重多少千克?

(3)水果店卖出橘子、香蕉共多少筐?

(4)水果店卖出橘子、香蕉共多少千克?

(5)水果店卖出的橘子比香蕉多多少千克?

解析:根据每份数×份数=总数这一数量关系、(1)(2)(3)小题非常简单的可以解决。(4)(5)小题则需要先判断运算顺序、在进行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二、选择

(1)甲数是100、比乙数的3倍多16、乙数是()。

①28 ②312 ③38

(2)从459里减去15的4倍、差是多少?正确的算式是()。

①(459-15)×4 ②459-15×4 ③459×4-15

(3)根据算式选择问题。

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甲骑车每小时行15千米、乙步行每小时行6千米、经过4小时两人相遇。

①15×4 ()②15+6 ()③(15+6)×4 ()

①甲、乙两人每小时共行多少千米?

②两地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③相遇时、甲行了多少千米?

(4)在除法里、0不能作()

①被除数②除数③商

(5)下面的算式中、不一定等于0的算式是()

①0+△②0÷△③0×△

考查目的:(1)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2)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括号的使用;(3)在实际问题中不同运算表示的含义;(4)除法运算中除数的数域范围;(5)四则运算中特殊数“0”的应用。

答案:1.①;2.②;3.③②①;4.②;5.①

解析:1.需先计算乙数的3倍是多少、即100-16=84、然后在计算乙数、即84÷3=28、因此选择①。2.需先计算15的4倍、即15×4、然后再从459中减去这个数、因此选择②。3.根据“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式、分别对应找到甲、乙的速度和时间、因此三个问题的选择为③②①。4.在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所以选择②。5.此题中的3个算式都有0、由于0×任何数都等于0、0÷任何数也都等于0(除数不为0)、而0+任何数都等于该数、因此选择①。

三、解答

1.明光小学四年级开办“读书节”、各班向学校图书室借书、其中四年级1至6班每班借45本、7至10班每班借48本。图书室一共借出了多少本书?

考查目的:四则运算运算顺序和基础计算能力。

答案:6×45+3×48=414(本)

解析:先将序数转化为基数、1至6班共有6个班、7至10班共有3个班;然后分别分段计算出各班借阅图书的数量6×45和3×48、最后求和、6×45+3×48=414(本)即为所求。

2.“夏雨”服装厂的设计师改进了设计工艺。经计算用84米布可以做18套成人服装、每套用布3米、剩下的布则正好做15套儿童服装、每套儿童服装用布多少米?(请列出综合算式)

考查目的:四则运算运算顺序和括号的应用

答案:(84-18×3)÷15=2(米)

解析:先计算出18套成人服装所需用布总量18×3、再计算出15套儿童服装需用布数、即84-18×3。由于此算式最后一步为一级运算、再计算每套儿童服装用布时需进行二级运算“÷3”、因此需要用到括号、以保证正常的运算顺序。所以综合算式为:(84-18×3)÷15=2(米)。

3.下面4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24?

考查目的:四则运算运算顺序和括号的应用

答案:8 × (9 ÷ (10 - 7));8 × 9 ÷(10 - 7);(8 × 9) ÷ (10 - 7);(8 ÷ (10 - 7)) × 9(答案不唯一)

解析:可以先找到24可能由哪些数拆分运算得到、例如3×8=24,;再将拆分出的数进行二次拆分即可。

4.四(1)班的师生到植物园观赏梅花。学生有35人、带队老师有3人。

植物园门票:

成人票10元/人、儿童票5元/人。

10人以上(含10人)可购买团体票、团体票6元/人。

(1)怎样购票最划算?请写一个购票方案。

(2)四(1)班的师生最少要花多少钱?

考查目的:应用四则运算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

解析:通过问题中的信息、可以很轻易地发现购买团体票比单人票更加便宜、因此为了购票总金额最少、需尽量购买团体票。又因为师、生总人数为35+3=38(人)、30<38<40、因此问题主要出现在了需判断两种方案:

方案一:购买30人团体票、另8人购买单人票。

这里还需要明确购买单人票的8人中、有5人是学生、3人是老师比较合算、还是将老师划归到团体票的人数中、再单买8张学生票更好、很显然后者更合算。

方案二:购买40人的团体票、出现2人空额。

对此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加以比较。

方案一:购买30人团体票、另8人购买儿童票。

10×3×6+8×5=220(元)

方案二:购买40人的团体票、出现2人空额。

10×4×6=240(元)

因为220<240、所以选择“购买30人团体票、另8人购买儿童票。”这一方案最划算、四(1)班的师生最少要花多220元。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资料(全)

第1单元四则运算 1、运算顺序 P5: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P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P11: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P12:加、减、乘和除统称四则运算。 3、P13:有关0的运算 一个数与0相加,还得这个数。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一个数与0相乘,得0。 0除以一个数,得0。 0不能做除数,例如5÷0 是不存在,没有意义的。 4、四则混合运算方法 一看(看数字,运算符号,想想运算顺序是什么。) 二画(画线,哪一步先算,就在哪一步的下面画一条横线,没有计算的要照抄下来。) 三算(按照运算顺序计算) 四检验(检验运算顺序是否错误,计算是否算错。) 第2单元位置与方向 1、确定物体的位置 (1)找参照物:以谁为参照物,就以谁为观测点。 如:“在XXX的东偏南”就是以“XXX”为观测点 (2)找出较小的夹角,从箭头方向开始写出方向。 (3)确定物体位置的条件: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位置的方法 (1)确定观测点,建立方向标。 (2)用量角器确定建筑物的方向。

(3)用直尺确定建筑物的距离。 (4)画出建筑物具体位置,标出名称。 3、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4、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第3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1、运算定律与算式特点 P28:加法交换律 a+b=b+a 34+89+66=34+66+89 26+47-6=26-6+47 1、只有加法,减法。 2、注意减法时要将前面的“一”号一起交换。 3、在简便计算时,一般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同时运用。 P29:加法结合律 a+b+c=a+(b+c) 88+104+96=88+(104+96) 79+26-9=26+(79-9) P34:乘法交换律 a × b=b× a 4×58×25=4×25×58 1、只有乘法。 2、在简便计算时,一般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同时运用。 3、注意找好朋友: 2×5=10 4×25=100 8×125=1000 P35:乘法结合律 a×b×c=a×(b×c)125×67×8=67×(125×8) P36:乘法分配律拆:(a+b)×c=a×c+b×c25×(200+4) =25×200+25×4 合:a×b+a×c =a×(b+c)265×105-265×5=265×(105-5) 1、有乘法和加法;或者有乘法和减法。 2、拆的时候,是将括号外面的数分给括号里面的两个数。 3、合的时候,是提取相同的因数,将不同的因数相加或相减。 特别注意: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区别 2、运算性质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单元试卷全册

第一、二、三单元独立作业班级姓名 学号 成 绩 一、数一数,圈一圈。(8分) 6 7 8 9 6 7 8 9 7、8、9、10 7、8、9、10 二、连一连(6分) ☆☆☆☆☆☆ ○○○○○○○○ ☆☆☆☆☆☆ ○○○○○ ☆☆☆☆☆☆ ○○○○○○ 三、算一算(12分) 5-4= 3+1= 5+0= 4-2= 0+0= 1+4= 4-0= 3-3= 4-2= 0+3= 5-5= 5-3= 四、填一填(4+4+3+4+6+2=23分) ☆比○多 ☆和○同样多 ☆比○少

1 、 比多比少 2、画,比多4个。 画,和同样多。 3、把5、0、1、2、 4、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4、6―= 0 +7=78 < 10 > 5、在下面里填上“> < =” 5+2 6 5―1 6-2 3+4 7 32+3 4―0 4-4 6-1 6 6、把5个气球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 五、比一比(8分) 1、比长短,在最短的下面画,在最长的下面画

2、比轻重,在最轻的下面画√,在最重的下面画╳ 3、比高矮,在最高的里画√,在最矮的里画 4、比多少,谁吃掉的苹果多?在()里画√ () () 六、找朋友(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起来)(4分) 七、数一数、涂一涂、圈一圈(8分) 一共有()个图形。

从左数,将第5个图形涂上颜色; 是左数第( )个。 将从右起的4个图形圈起来。 八、想一想,写一写,画一画(7 分) 九、看图列式(8+4+4+4=24分 ) 1、 1+ = 7― = 6 + = 7― = 2、 3 5 ? ― 4、 3 + = ○ =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科单元训练题 (第2、3单元) 班别 姓名 座号得分 一、数一数,填一填。(6分) ()()()二、在○里填上“>”、“<”或“=”。(12分) 3○5 2○3 4○4 5○4 三、填一填。(10分) 1. 2. 四、划一划,填一填。(10分) 5 - 2 = □ 5 - □ =□ 五、(16分) 六、我会画。(18 1、画○和□同样多。 2、画△比☆少。 □□□□☆☆☆☆☆ 1 3 比少()。 比多()。 3 2 4 3 5

小学四年级数学简便计算试题集

小学四年级数学简便计算题集 黎平县尚重小学教师:明 简便计算练习题1 得分 158+262+ 375+219+381+225 5001-247-1021-232 (181+2564)+2719 378+44+114+242+222 276+228+353+219 (375+1034)+(966+125) (2130+783+270)+1017 99+999+9999+99999 7755-(2187+755) 2214+638+286 3065-738-1065 899+344 2357-183-317-357 2365-1086-214 497-299 2370+1995 3999+498

1883-398 12×25 75×24 ×25×4 (13×125)×(3×8) (12+24+80)×50 简便计算练习题2 得分 704×25 25×32×125 32×(25+125) 88×125 102×76 58×98 178×101-178 84×36+64×84 75×99+2×75

83×102-83×2 98×199 123×18-123×3+85×123 50×(34×4)×3 25×(24+16)178×99+178 79×42+79+79×57 7300÷25÷4 8100÷4÷75 16800÷120 30100÷2100 32000÷400 21500÷125 49700÷700 1248÷24 3150÷15 4800÷25 简便计算练习题3 得分 2356-(1356-721)1235-(1780-1665)75×27+19×2 5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一、四则运算 1、运算顺序: ①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依次)计算。 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③算式里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3、有关0的运算: ①一个数加上0得原数。 ②任何一个数乘0得0。 ③0不能做除数。0除以一个非0的数等于0。 ④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 ,0做除数没有意义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 0 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找不到一个数与0相乘得5。 二、观察物体(二) 1、正确辨认从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2、观察物体有诀窍,先数看到几个面,再看它的排列法,画图形时要注意,只分上下画数量。 3、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4、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5、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物体。

三、运算定律 1、加法运算定律: ①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②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a+b) +c=a+(b+c) ③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 2、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或交换减数的位置。 a-b-c=a-(b+c)或 a-b-c=a-c-b 3、乘法运算定律: ①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 ②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b) ×c=a×(b×c)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25×78×8的简算。 ③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 ×c=a×c+b×c 4、连除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或交换除数的位置。 a÷b÷c=a÷(b×c)或a÷b÷c=a÷c÷b 5、有关简算的拓展: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题(含答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题 第一类:加 65+73+135 357+288+143 272+68+28 129+235+171+165 17+145+23+35 999+99+9+3 6+7+8+102+103+104 9998+3+99+998+3+9 第二类:减 400-256-44 517-53-47 284-159-41 258-42-16 545-167-145 478-47-178 344-(144+37)236-(177+36) 第三类:乘 45×4×5 23 ×5×2 25×9×4 8×(125×13)(250×125)×(4×8)88×125

72×125 125×64×25 42×125×8×5 25×4×88×125 第四类:乘 (12+50)×40 125×(40-4)76×103 18×125 25×44 42×25 99×9 99×78 第五类:乘 45×37+37×55 28×21+28×79 17×23-23×7 38×46+64×38 99×32+32 46+46×59 167×2+167×3+167×5 39×8+6×39-39×4 28×225-2×225-6×225 (42+25)×125+(18+15)×125 23×2×4+25×4×2+27×1×8+25×8×1 99×22+33×34

第六类:除 360÷4÷9 250÷5÷2 600÷12÷5 800÷5÷8 480÷5÷48 240÷5÷12 420÷35 2400÷25 7800÷12 第七类:加减 92+99 197+102 354-108 405-99 127-98 323+189-123 248+86-48 672-36+64 (6467-832)+(1832-1467) 1530+(592-530)-192 (2+4+6+……+98+100)-(1+3+5+……+97+99) 第八类:乘除 960×46÷48 99000÷121×11 3702×38÷1234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一章节知识点及练习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一章节知识点及练习题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1.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小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2、亿以内数的读法: 小结:①、从高位数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②、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40000,340000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零”或连续几个“零”, 都只读一个“零”。400, 404 练习:请读出下列数字。 134578919 读作:一亿三千四百五十七万八千九百一十九376008704 读作:三亿七千六百万八千零四 2030607080 读作:二十亿三千零六十万七千零八十200000004 读作:两亿零四 3、亿以内数的写法: 小结:①、从高级写起,一级一级往下写。 ②、当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 练习:请写出下列数字。 三千零一写作:五千七百亿零三千五百零四写作:四千二百零三写作:九亿零七写作: 二千五百四十六亿七千八百五十二万六千四百八十五写作: 三百亿零四万零四写作 4、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练习:460000=()万 927000000=()万 40800000000=()亿

4、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小结:①、位数多的时候,这个数就比较大。 ②、当这两个数位数相同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起,也就 是从最高位开始比,哪个数最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③、如果碰到最高位上的数相同的时候,就再比下一位,以此类推,直到 我们比较出相同的数位上的那个数,哪个数大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断定这个 数比较大。 练习:在○里填上“<”、“>”或“=”。 10000○9999 60000○600000 9998○8999 94537○94536 十七亿○七十亿三十八万○三百八十万 210万元○2100000元5万米○50000米 10000万○1亿 6、求近似数:根据题中要求,看到所要保留位数的下一位,如果下一位上的数字满5, 则向前一位进一;如果不够5则舍去,而不管尾数的后几位是多少。如精确到万位,只看千位,精确到亿位,只看到千万位。最后一定要写出单位名称。 小结: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小于5 还是等于或大于5 。 练习:1、49()000≈50万,()里最小要填( 5 ),最大能填( 9 )。 2、用三个“0”和三个“9”组成的最大的六位数是( 999000 ),读作(),把它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 100万);组成最小的六位数是( 900099 ),读作(),把它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 90万)。 7、表示物体个数:1 2 3 4 5 6 ……. 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来表示。0也是自然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数 (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3)加法和减法是互逆运算。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3)乘法和除法是互逆运算。 3、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 (7)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A-A=0 被除数等于除数,商是1.A÷A=1(a不为0)4、四则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 一、加减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3、连减的性质: a-b-c=a-(b+c)。 二、乘除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a×b=b×a 2、乘法结合律:(a×b)× c= a× (b×c ) 3、乘法分配律: (1)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a+b)×c=a×c+b×c(a-b)×c=a×c-b×c (2)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a-b)×c=a×c-b×c。 4、除法的性质:a÷b÷c=a÷(b×c)。 5、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①类型一:(a+b)×c= a×c+b×c (a-b)×c= a×c-b×c ②类型二:a×c+b×c=(a+b)×c a×c-b×c=(a-b)×c ③类型三:a×99+a = a×(99+1)a×b-a= a×(b-1)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经典计算题大全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计算题练习汇总 一、竖式:三位数乘两位数 135×45 108×25 54×312 47×210 138×54 126×89 203×32 312×25 437×28 82×403 208×24 36×137 406×23 460×23 305×56 624×78 46×589 353×56 45×240 479×85

336÷21 858÷39 918÷27 888÷37 645÷32 432÷46 966÷23 731÷79 980÷28 828÷36 689÷34 618÷88 372÷45 294÷29 328÷42 395÷56 765÷74 840÷35 630÷31 961÷19

三、简便计算 1.加法交换结合律: 48+25+175 578+143+22+57 128+89+72 357+288+143 129+235+171+165 378+527+73 167+289+33 58+39+42+61 75+34+125+366 125+75+320 153+38+162 163+32+137+268 158+395+105 822+197+78

2.乘法交换结合律(一): 25 ×125×32= (15×25)×4= 38×25×4= 35×2×5= (60×25)×4= (125×5)×8= 25×17×4= (25×125)×(8×4)= 38×125×8×3= 5×289×2= 125×5×8×2= 9×8×125= 43×25×4= 125×50×2= 42×125×8= 60×25×4= 125×5×8= 25×17×4= 37×8×125=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测试 一、细算、巧算,一分不错过。(12分) 5×24+76= 25+75÷3= 5×8+2÷2= (16+4÷2)×10= 47 - (21 - 15)×5= 5×9 - 24÷8= 1000÷125+560÷56= 150 - (25×4+5)= 二、运算规则要遵守,谁先谁后我来辨。(9分) 1、(148-111÷37)×5,先算( )法,再算( )法,最后算( )法。 2、200×5-(147+465),可以先同时算( )法和( )法,再算( )。 3、(39+105)÷(35-27),去掉两个小括号后,应先算()法,再算()法,最后算()法。 三、用递等式计算下面各题。(18分) (125+13×24)×5 (98-121÷11)÷29 21×(230-192÷4) (470+35×3)÷23 2600÷(1280-15×72) 3774÷37×(65+35) 五、列式计算。(12分) 1、725加上475的和除以25,商是多少? 2、185乘97与53的差,积是多少? 3、870除以5的商,加上30与23的积,和是多少? 4、784加上128除以8再乘23,和是多少?

六、填表和制成条形图,并回答问题。(17分) 四年级一班有44人,二班有40人,三班有48人,四班有36人。把人数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里。 班级一班二班三班四班合计 人数 根据数据制成条形图,画在右面的方格图上。 回答下面问题: 1、四年级一共有()人。 2、一个格子代表()人。 3、根据统计图表请你提出2个问题,并解答。 ①问题: 列式: ②问题: 列式: 七、应用解决。(24分) 1、15 头奶牛7天吃精饲料1260千克,平均每头奶牛每天吃精饲料多少千克? 2、四年一班买作业本252本,二班买作业本270本,每人买作业本6本。两班一共有多少人? 3、一艘大船运了6次货,一艘小船运了9次货,大船每次运30吨,小船每次运12吨。大船比小船一共多运了多少吨? 4、一个车间有25名,每名工人每天装配5台电机,这个车间23天能装配电机多少台? 5、师傅和徒弟共同生产一批零件,5天完成。徒弟共生产了125个,师傅共生产了230个。平均每天师傅比徒弟多生产了多少个?(用两种方法解答)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数 (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3)加法和减法是互逆运算。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3)乘法和除法是互逆运算。 3.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是错误的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0 (5)任何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 (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8)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a-a=0 (9)被除数等于除数,商是1;a÷a=1(a不为0) 4.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5.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6.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1.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一般是不一样的。 2.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 3.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速度×时间=路程。 4.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单价×数量=总价。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 一.加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b)+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65+93+35=93+(165+35) 3.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叫做减法的性质。 用字母表示:a-b-c=a-(b+c) 二.乘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a×b)× c = a× (b×c )

小学四年级数学简便计算题集

简便计算分类练习题 第一种 (300+6)x12 25x(4+8)32×(25+125) 4×(25×65+25×28) 第二种 84x101504x2578x10225x204 704×25 88×125 102×76 101×87 第三种 99x6499x16638x99999x99 98×199 58×98 99x27 98x34 第四种 99X13+1325+199X2532X16+14X32178×99+178 79×42+79+79×5784×36+64×84 75×98+2×7531×870+13×310

第五种 88X12572X12575×2412×25 125X32X825X32X125138×25×4 (13×125)×(3×8) 第六种 3600÷25÷48100÷4÷753000÷125÷81250÷25÷5 7300÷25÷4 3900÷(39×25)420÷(5×7)800÷(20×8) 第七种 1200-624-76 2100-728-772273-73-27847-527-273 5001-247-1021-232 2356-(1356-721)1235-(1780-1665)3065-738-1065 2357-183-317-357 2365-1086-214 第八种 278+463+22+37732+580+268(181+2564)+2719 (375+1034)+(966+125)

214-(86+14)787-(87-29)365-(65+118)455-(155+230) 576-285+85825-657+57690-177+77755-287+87 第十二种 178X101-17883X102-83X217X23-23X783×102-83×2 178×101-178 35X127-35X16-11X35123×18-123×3+85×123 容易出错类型(共五种类型) 600-60÷15 20X4÷20X4736-35X20 25X4÷25X4 98-18X5+25 56X8÷56X8280-80÷ 4 12X6÷12X6 175-75÷25 25X8÷25X880-20X2+60 36X9÷36X9 36-36÷6-6 25X8÷(25X8)100+45-100+45 15X97+3 100+1-100+1 48X99+11000+8-1000+8 5+95X28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四则运算练习题

四年级第一章测试题 一、口算。 86÷2= 0×25= 900÷3= 840÷2=88÷8= 63÷3= 480÷6= 50×4=51÷3= 35×2= 95+70= 80-47= 0÷5= 52÷4= 3600÷4= 28-19= 84÷4= 20×4= 二、填空。 1、0×5+5÷5=() 2、如果要改变算式48+32÷4的运算顺序,先算加法,再算除法,那么算式是() 3、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要()。 4、博物馆上午有320人参观,中午离去85人,下午又来了128人,现在有()人 5、____、____、_____、_____统称为四则运算。 6、按照给定的运算顺序添括号。 (1)最后一步算乘法 223-9×21+24(2)最后一步算减法 223-9×21+24 (3)先除再加最后算乘300×18÷5+12 7、在列式计算里,如果要改变“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就要使用________。 8、3个工人4小时一共加工288个零件,每个工人每小时能加工多少个零件。 ①288÷3=96(个)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288÷4=72(个)表____________ 。 ③288÷3÷4=24(个)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买一件上衣120元,买一条裤子100元,如果买这样的上衣2件,裤子3条,求共需多少钱? ①先求________________,列式________________。 ②再求________________,列式________________。 ③最后求___________________,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判断: 1.0除任何数都得0。……………………………………………………………() 2.根据“先乘除、后加减”,计算80÷5×2+8时,应该先算80÷5。……() 3.128-28=100,100÷5=20,20+5=25,列成综合算式是128-28÷5+5。 四、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A、47+33÷36-16 B、(47+33)÷(36-16) C、(36-16)÷(47+33)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A、(750-25)×(20+13) B、(20+13)×(750-25) C、750-25×20+13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及练习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及练习题 2011-05-24 05:46:32| 分类:复习指导|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 一)四则运算: 1、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依次)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3、算式里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3、有关0的运算:1、一个数加上0得原数。 2、任何一个数乘0得0。 3、0不能做除数。0除以一个非0的数等于0。 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二) 位置与方向: 1、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或者绘制物体的具体地点。(比例尺、角的画法和度量) 2、位置间的相对性。会描述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位置关系。(观测点的确定)

3、简单路线图的绘制。 (三)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 1、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b)+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依据是什么? 2、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 a-b-c=a-(b+c) 3、乘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 × b = b × 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 × b )× c = a × ( b × c )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25×78×8的简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计算题练习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笔算乘法专项复习 一、口算。 90×70= 420÷60= 25×20= 18×4= 9×120= 130×5= 360÷40= 400×50= 303×20= 120×7= 240÷60= 620-180= 4500÷15= 560×20= 7200÷90= 900÷6= 2500+60= 210×30= 650÷50= 560÷80= 300+(11+49)= 720÷9+120= 90×9×0= 二、用竖式计算,带※的算式要验算。 126×97= 93×125= 17×204= 280×15= 77×510= 220×40= 160×60= 180×50= 305×54= 108×90= ※845×86= 三、估算: 518×77≈ 371×63≈ 69×188≈38×892≈ 603×21≈399×42≈ 538×48≈ 58×103≈ 58×59≈ 579×54≈ 489×85≈ 64×554≈ 73×437≈ 807×97≈ 86×463≈961×988≈四、脱式计算。

410+145×10 180×4-560 78-250÷5 2300÷(103-78) (1800-274)÷14 5800-147×39 五、积的变化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 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 几。两个因数都变化时,因数变化的倍数相乘除,便是积的变化。 1.两位数乘三位数,积可能是( )位数,也可能是( )位数。 2.根据62×16=992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得数。 62×160= 620×1600= 992÷16= 620×( )=9920 3.两个因数分别是25和5,积是( ),如果把因数5改成50、500,积分别是( )、( )。 4.两个数的积是240,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 101,则积是( )。 5.A×B=316,当A 扩大3倍,B 不变,积是( ),当A 扩大5倍,B 缩小到原来的51,积是( )。 6.两个因数的积是48,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8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41, 积是( )。 7.已知A×B=380,如果A 扩大3倍,则积是( );如果缩小到原来的51,则积是( )。 8.一个数和24相乘,积是1200,如果这个数缩小到原来的10 1,积变成( )。 9.一个数和25相乘的积是15000,如果这个数缩小到原来的1001,积变成( )。 10.一个因数是20,另一个因数是50,积是( ),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到原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大全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3)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4)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就减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5)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6)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4)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7)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3、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4、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 (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5、有关0的计算

①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还得原数: a + 0 =a 0 + a = a 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 a -0 = a ③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结果得零: a -a = 0 ④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 a ×0 = 0 ; 0 ×a = 0 ⑤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 0 ÷a = 0 ⑥0不能做除数: a÷0 = (无意义) 6、租船问题。 解答租船问题的方法:先假设、再调整。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1、正确辨认从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2、观察物体有诀窍,先数看到几个面,再看它的排列法,画图形时要注意,只分上下画数量。 3、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数 (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3)加法和减法是互逆运算。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3)乘法和除法是互逆运算。 3、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 0 (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8)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a-a=0 被除数等于除数,商是1a÷a=1(a不为0) 5、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7、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 一、加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b)+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65+93+35=93+(165+35)依据是什么? 3、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叫做减法的性质。用 字母表示:a - b - c= a - (b+c) 。 二、乘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b )× c = a× (b×c )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25×78×8的简算 3、乘法分配律: (1)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叫做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a+b)×c=a×c+b×c (a-b)×c=a×c-b×c (2)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减。用字母表示:(a - b) ×c= a×c - b×c。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单元试卷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在本次测试中,试卷内容丰富,题目形式多样。主要以基础知识为重要内容,难易相结合,试卷都是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给学生以亲切感,使一年级的小朋友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二、试卷分析 一年级共有39人参加考试,其等级如下: 第一题:连一连。此大题共有个小题,由于平时训练较好,大部分学生做得较好,但是个别学困生做的仍不好。例如;王云、杨杰、雷应山仍出错。 第二题:圈一圈,部分学生由于忙乱没有查清个数错填,还有个别学生速度太慢跟不上,不去理解、分析马马虎虎,不认真造成的造成错题。 第三题:比一比。共有4个小题。都是比多少,学生普遍对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分得清楚,失分不多。 第四题:把同样多的连起来。除了个别的同学出错以外,大部分同学全做对。

第五题:涂一涂:第一题看数涂色。个别学生写的欠规范,速度慢,如杨杰。第二题看数接着画,少数出错。 第六题;看图画一画。本题失分较少,因为平时训练较多,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确实理解了,做起来很顺手。 第七题:选一选。共2个小题,由于平时训练较多,学生做得很好。 第八题:数一数、涂一涂由于平时训练较多,学生做得很好。 三、今后要采取的方法与措施 1、多进行强化训练,练习形式多样化、灵活性、实用性,检查批改及时,重点抓课堂效果检测。 2、努力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把字写工整、清晰,做题时认真细致、静下心做题,不东张西望,学会理解题意,学会检查。 4、逐步引导学生自己读题,独立完成作业。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在本次测试中,主要以基础知识为重要内容,试卷内容丰富,题目形式多样简单,图型较多,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图,生动活泼,给学生以亲切感。 二、试卷分析 一年级共有28参加考试,其等级如下: 第一、二题是在规定的要求下画“√、×、△或○”,第三题是把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出来,第四题是把不同类的圈出来,第五题是根据物体个数画○,以上几个题中除杨淑娴一人忘圈外,其他做的都很好。 第六题是在长的、短的、重的、轻的、多的、少的、高的、矮的后面画“√、×、△或○,共六个小题,出错多的是6题,主要是学生对最高的、最矮的不理解,误把两个矮的都画上○,应在最矮的动物小兔子后面画。 三、今后要采取的方法与措施 1、多进行强化训练,重点抓课堂效果检测。 2、教学中多结合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计算题大全

四年级上册计算题大全500+道(修正版) 336×25 112×52 335×24 125×65 36×125 116×58 256×81 331×25 125×34 336×25 ! 215×34 205×32 31×206 37×481 91×214 — 325×68 336×21 245×31 31×206 21×126 302×12 135×24 325×41 12×321 21×114 {

17×184 31×208 51×214 61×135 24×158 33×264 16×109 33×204 25×118 302×15《 302×54 210×21 119×24 325×29 66×125 180÷30 720÷30 360÷30 920÷40 780÷60 ( 432÷24 625÷23 837÷43 850÷17 780÷26 960÷40 544÷17 898÷28 420÷30 780÷20 .

690÷30 750÷50 840÷60 520÷40 920÷23 [ 840÷24 704÷44 480÷32 672÷21 754÷58 897÷39 624÷26 576÷18 173÷17 117÷36 、 91÷65 136×15 215×36 325×65 52×315 57×158 36×215 35×126 235×12 321×19 ~

321×16 332×24 33×215 125×6 335×26 165×24 256×31 306×12 260×15 303×46 * 65×224 325×40 167×48 336×25 125×45 < 780÷20 690÷30 750÷50 840÷60 520÷40 920÷23 840÷24 704÷44 480÷32 672÷21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