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社会组织_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

农村社会组织_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

农村社会组织_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
农村社会组织_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

第12卷第6期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12 No.6 2011年12月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Dec. 2011

“农村社会工作与组织建设”笔谈

编者按:农村社会工作及其组织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为此本刊特邀三名专家开展“农村社会工作与组织建设”笔谈。张云英认为农村社会组织在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必须形成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组织协同共治的农村社会管理新模式,以夯实农村民主管理的坚实基础,重建农村社区公共生活,推动农村公民社会发展。陈成文认为,现实农村社会善治必须强化农村社会组织建设,推进农村社会工作职业化。他在分析了农村社会管理的难点及社会组织在人口、社会治安、利益诉求以及特殊人群管理方面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农村社会工作职业化制度建设、提高农村社会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准、优化农村社会工作者的成长环境等若干设想。李斌针对新农合制度执行过程中的“报销”导向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功能混乱,认为要使新农合制度更具有效率,必须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骨干、以村级医疗为基础的三级医疗辐射网络,在市场机制和政府扶助政策的双重作用下,使村级医疗更便民、乡镇卫生院更利民,县医院更能解困。

关 键 词:农村社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职业化;社会管理;模式创新;新型合作医疗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13(2011)06-0001-09

Pen talk on social work and its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ountryside

Editorial comment: We invited three experts to deliberate the issue of social work and its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ountryside since that it is the foundation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Professor Zhang Yunying proposed that the countryside social organizations played a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management of rural society, and a new management model which is government-oriented, farmers- participating and social tissues cooperative governing must be formed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base of rural democratization, rebuild the public life of rural committe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in rural area. Professor Chen Chengwen thought that good governance in countryside was based on the social tissues and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After analyzing the difficulty of rural social management and the advantages of social tissues in the aspect of population, social security and interest demand, he raised some advice: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to improve the standard of rural social workers, to perfect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of rural social workers. Based on the drug reimbursement systems and the confusion situation of medical institution of different level, Professor Li Bin suggested that the new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could be more effective by building a network at the levels of county, township and village. Influenced by the market mechanism and the governmental subsidization, the village health-care will be more convenient, the township clinics are more useful and the county hospital in level is more capable to cure difficult disease.

Key words: rural society; social organization; social worker; professionalization; social management; model innovation;

new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

张云英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第一次把社会组织建设提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建设的高度。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要求“培育农村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完善社会自治功能”,确认其基本价值在于提升社会自治水平。笔者认为,农村社会组织是农村新型社会治理结构的重要主体,是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基石。

一、农村社会组织及其社会功能

农村社会组织是以公共事务治理为目标,以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主要特征的自治组织,主要包括县(市)、乡(镇)、村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据统计,目前中国有农村各类社

2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2月

会组织约200万个,主要包括各类专业经济协会、老年协会、庙会、灯会、用水者协会以及环境保护协会等。

农村社会组织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组织主体多元化。随着农民的社会分化和农村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农村社会组织的主体既有处于较高社会地位的农民精英,也有农村“三老”(老党员、老模范、老干部)以及农村家族中有影响和声望的长者,还有普通农民。二是特定的组织管理目标。农村社会组织的组织目标定位于参与农村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在政府的领导下,以组织化的形式协助政府处理社区范围内的公共事务;将各个农民阶层汇集在一起,共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处理公共事务。三是网络化的组织体系,具有以农村社区为基础的市、镇、村、行业四级网络化体系,从而确保社会组织能够具有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四是制度化的组织运行,即社会组织的生活方式具有普遍认可的固定化、规范化、有序化的模式,具体体现为社会组织内农民之间、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关系的有序化,组织行为的合法化以及政府监管的规范化。

政府、企业与社会“三足鼎立”的公民社会结构是社会结构合理的标志。罗伯特·普特南认为:社会组织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

[1]在农村社会管理中,农村社会组织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利用乡村社会内部的逻辑和规则推动社会自律,构造社会共识;二是节省社会运行成本。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村民主管理的组织基础。在农村社会生活中,农民“原子化”和分散化的生存处境造成农民自身的自利和自私倾向,使得农民缺乏集体行动能力,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装进家族势力或者其他派性势力的圈子中,卷入无公共利益追求的无序恶斗,加剧普通农民的政治参与无力感。哈贝马斯认为,“政府的合法性不能由政府单方面宣布,而只能由公共领域赋予。”[2]农村社会组织的最大特点是贴近基层,能有效而及时地表达社会中各利益群体的意愿,特别是农村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同时还可以与政府建立对话、协商和沟通机制,形成有效的社会公共利益的汇聚和表达机制,实现“上情下达”与“下情上达”,减少社会非理性行为的发生。同时能将农民从自私自利和封闭的血缘或亲缘圈子中解放出来,平等面对其他成员。因此,它是农村民主良性运行不可缺少的组织基础。

(2) 农村社区公共生活的组织者。在农村社会建设中,社会整合既是手段也是目标。农村社会组织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组织农村社区公共生活。当前中国农村已经进入社会化小农时代,传统的农村社会生活的社会网络和社会组织已经趋于解体。因此,由农村居民自愿组成、以共同的目标和兴趣为纽带、介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社会组织可以把社区内分散弱小的个人力量整合为强大的集体力量,把分散无序的资源整合为丰富有序的资源,有效地组织生产,建设良好的生活社区,共同应对市场化条件下的经济和社会风险;同时可有效地重构农民的社会信任网络,提高农民的社区认同感,夯实农村社会管理的基础。

(3) 农村公民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治理理论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以及政府与公民、社会团体合作,主张国家权力向由各种社会组织所构成的社会的回归和扩散。农村社会组织大多是为了动员村庄社区各种物质、文化、人力、关系和组织资源等而生成于社区内部。自由结社可以把分散的农民或市场主体结合起来,或为其成员提供政治发展空间,如通过村委会、妇联会等行使民主权利,表达政治意愿,与政府沟通和对话;或通过农村社会经济组织、家族组织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或承担原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如为贫困者提供救济、支持义务教育等,并通过其灵活多样的方式弥补政府管理的缺陷。它有利于增强村民对社区的认同感、阻止村庄共同体解体,也对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有益处。

二、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创新及其切入点

戴维·奥斯本认为:政府决定社区、州和国家的发展前途;它们进行更多的决策在于使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机构行动起来,保证其服务能满足社区的需要。[3]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社会正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农民不再是均质的社会群体,农村也不再是单一的同构性社会;农村多元利益主体的格局逐步形成,城乡利益

第12卷第6期“农村社会工作与组织建设”笔谈 3

关系、农村不同社会阶层间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化;农村社会公共生活危机显性化,一些问题日益成为农村社会矛盾的焦点。由于人力、财力与物力的局限,农村基层政府应对危机力不从心。笔者认为,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积极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实现农民的组织化,形成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组织协同共治局面,是破解当前农村社会管理难题的路径之一。

国家(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始终是现代社会管理的核心问题。一个成熟的社会体系,应由三大板块构成,即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和企业组织,这三大板块构成整个社会的“三位一体”的社会架构。[4]新型的农村社会管理应是政府与社会组织相互合作实行公共管理。

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稳步推进政社分开,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社会管理功能,形成政府与社会组织良性互动、合作治理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适合当前农村社会实际的社会管理新模式应是以村党组织为核心,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为辅助的“一体两翼”、三位一体的社会管理新架构。其中,村党组织居于核心地位,领导、指导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开展工作,起主导性作用;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围绕村党组织,利用自身职能开展工作,发挥协调纽带作用;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村民理事会、农民艺术团、志愿服务队等社会组织,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组织群众开展活动,参与民主管理,起基础性作用。通过健全组织设置、明确主体职责、规范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核心作用、群团组织的纽带作用、社会组织的基础作用,使三个作用交融互动、互为补充,形成以党政为主导、村民自治为基础、社会组织为中介、群众广泛参与的农村社会管理新模式。作为稳态社会结构中的重要一极,农村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建设与管理中,可促进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解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从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降低社会风险,加速稳态社会结构的形成。

人类行动方式的组织化是社会理性化、现代化的趋势之一。农民组织化是农民摆脱长期的“原子化”与“碎片化”生存状态,向现代“团体格局”转型的必然路径。哈耶克认为,所有结社、制度和其他社会型构的社会秩序类分为不是生成的就是建构的:前者是指“自生自发的秩序”,而后者则是指“组织”或者“人造的秩序。”[5]农民组织化是农民为了实现利益、权力或文化等方面的个人或集体目标,通过特定机制形成各种类型组织的行动与过程。农民组织化的过程也就是一定社会秩序生成的过程。虽然农村已初步建立村民自治制度,为农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提供了最基本的制度保障,但由于这一制度主要是倾向于政治控制与经济发展,因而无法完全覆盖农村基层的全部社会管理与服务,从而导致在一些边缘性公共领域与突发性的公共问题等方面存在社会管理盲区。与此同时,在目前中国农村社会管理中,在政府控制范围之外已经出现了自发的民间治理主体。农村民间治理力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及时有效提供农民迫切需要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如果这些力量游离于政府社会管理体系之外又会成为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因此,顺应农村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变动新趋势,在政府主导下,培育以农民为主体的、以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为目标的农村社会组织,以农民自愿参与为前提,以合法自治组织的形式实现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是非常必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民的组织化是构建政府——农村社会组织——农民多主体协同共治的农村社会管理新模式,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方式的切入点,也是破解农村社会管理难题的突破口。

三、创建基于社会组织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的策略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组织是政治稳定的基础,也是政治自由的前提。[6]实现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就必须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农村社会组织可以有效拓展公共空间,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与控制。然而,由于农村长期存在的以血缘关系为联系纽带的宗族体系、小生产者特有的私人关系圈子等因素制约了社会组织的成长,因此,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的关键是积极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并构建农村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作用发挥的灵活机制。其策略有二:策略之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创设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实质上

4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2月

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一部分。中国农村社会组织与西方民间组织有着不同的生长背景,不能要求它在生成路径、资源获取、结构特性、管理体系等方面能够脱离政府的主导。政府对社会组织的信任和尊重是公民社会发育和成长的重要保证。在农村社会组织的启动初期,政府为主导的积极推动是其成长的必不可少的推动力。如果任由农村社会组织力量自然生长则会延长其发育期,不利农村社会组织作用的发挥。政府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的原则,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采取平等的姿态与社会组织共同管理社会事务,建立政府与社会的平等合作伙伴关系。

在农村社会组织发展中,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为引导、扶持、规范、监督、维护、整合。[7]首先是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培育“面向农村、服务农民、推动农业”的“服务三农”型社会组织;推动各级政府及各部门与社会组织开展多层次合作,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其次是加大经费投入的力度,建立农村社会组织发展投入保障机制、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组织的资助和奖励机制、以项目为导向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第三是加大对农村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第四是加大对农村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力度,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组织法》,制定社会组织行为规则,保障农村社会组织依法开展各项活动。

策略之二,强化自身能力建设,提升农村社会组织的自治能力。农村社会组织自身能力的建设主要是人力资源和组织活动能力建设。要增强农村社会组织的自治能力和服务能力,完善其内部管理制度是核心。必须建立权责明确、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体系。具体包括完善组织、人事、财务建设,促进组织自律机制的形成,确保组织自主、自律、自强;建立社会监督体系,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社会监督与自律相结合的机制;加强农民参与权的保障,农民参与、合作意识的培养,核心是培养农民民主权利意识,提升农民参与、合作的能力。

中国农村正处于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建设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大政治课题,而积极培育农村社会组织,构建政府——农村社会组织——农民多主体协同共治的农村社会管理新模式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SH061)阶段性成果,作者张云英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现实农村善治必须推进农村社会工作职业化

陈成文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和难点所在。要完善农村善治,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创新农村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的活动,是社会工作者为求助者提供资源以帮助他人走出困境的过程,最终的目标是社会工作者通过客观的助人来达到受助者主观上的自助,即“助人自助”, [8]即在增加人们福利的基础上,使人得到全面发展,能够顺利地通过人生的各个阶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扮演好社会角色,为促进社会公平、社会进步以及社会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完善农村社会治理需要加强农村社会工作

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三农”问题一直是所关注的焦点,农民作为中国最广大的弱势群体,急需社会工作的服务和救助。同时,由于农村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中国农村在人口、社会治安、利益诉求、特殊人群管理中仍面临着许多难点问题。要解决这些难点问题,仅仅依靠目前的一些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还不能够完全得到有效解决,急需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农村社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维护社会稳定的润滑剂、安全阀的作用,能够有效解决农村社会问题,消除农村社会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

(1)农村人口管理。农村人口数量的控制及人口素质的提高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所在。[9]当前中国农村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劳动力数量对家庭经济

关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及对策

关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及对策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那么,山区农村社会管理的状况如何,面临哪些问题,需要怎样改进,如何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完成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已经成为民政人必须研究的议题。为此,本人立足县情,略谈山区县域社会管理问题及思考。 农村社会管理,是指管理和规范农村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培育合理的农村社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的利益关系,回应广大农民群众的诉求,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的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建设经济社会以及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农村社会环境。核心指向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关健在于把握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活动轨迹的变化,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的能力和科学化水平。所以,我县前些年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探索建立“五事”制度。我县位于鄂西北边远山区,境内有3369座山头,3193条沟壑,是襄阳市唯一的全山区县,省定国家级贫困县和湖北省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县,版土面积3225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261个村, 28.7万人。早在2002年,为改变农村“松散无序”治理状况,我们由加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化解农村“宗旨观念差,干群关系不融洽;法纪观念差,政策水平偏低;干部作风差,群众信任危机;团结协作差,班子力量涣散”等作风问题和困难难说、

事情难办等现实问题入手,探索实践“干部问事、群众说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定期评事”的“五事”制度,正确引导基层干部深入农户,与群众面对面的交心谈心;用议事的方法促使干部尊重群众意愿,实事求是的作出决策;用党性的要求促使干部公开管理政务,自觉接受监督;通过“问、说、议、办、评”这种具体而实在的办法,着力疏通农村干部群众联系渠道,营造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的宽松环境,确保在干部问事中体察民情,在群众说事中解决民难,在定期评事中凝聚民心,使群众怨气、怒气有处可诉,急事难事有人解决,形成了干部与群众经常沟通的密切联系机制、群众议政参政的**管理机制、干部修正错误的整改机制、基层组织勤政为民的责任机制,化解了基层矛盾,创新了适合山区农村实际的基层**新路子。其经验在全国交流,项目被欧盟和国家民政部评为优秀奖、湖北省民政厅评为工作创新二等奖。 (二)创新实践“为民服务代理制”。由于山大人稀,山岭连绵,全县农村的5.265万户23.41万人分布在3200多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沟坡河谷之上。2005年,歇马镇长坡村一个特困户为了8株板栗树的所有权问题,到镇里、县里跑了19次,找了11个部门,历时8个多月才得以解决。此事在全县引起了强烈反响:困难群众办事如此艰难,合法权益如何保障?**权利如何落实?民政部门该如何关爱弱势群体?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社会管理?于是,针对群众到镇上、到县城办事,出来一趟极不容易,有时为办一件事情,得跑好几趟、好几天,而困难问题仍得不到解决的现实问题。该县民政人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方案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工作方案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方案 社会管理创新是提升社会建设效能、效率的重要途径,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快科学发展的重大课题。为推进城西街道办事处社会管理创新,根据平发()33号文件《中共平遥县委、县政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的精神,结合我街道办的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为目标,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安排部署,围绕“旅游名城”这一特色,进一步创新社会服务理念,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促进社会管理科学、高效,为平遥的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 以项目建设为统领,按照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要求,经过网格建设、平台建设、体系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推进古城社会管理创新。在现有条件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经过整合资源、协同工作,实现无缝隙、无盲点的政民互动的管理模式,创立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创新举措及职责分工

贯彻中央和省市精神,按照县政府的安排部署,结合我街办实际,以“三级网格”承载、“五大致系”建设为主要抓手,综合施措,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一)“三级网格”承载。由街办牵头负责,各社区居委会、各有关单位具体组织实施,全面推行“三级网格化”管理模式。 1、一级网格。即街办级网格。组建成立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主要对“三级网格”建设及运行提出指导性意见,对重大事项进行综合协调、办理和处理,对系统进行升级维护,对下级网格进行考核、评估、监督与管理,做好与县级网格的对接工作。 2、二级网格。即社区居委会网格。每个社区居委会为一个网格,共6个网格。各社区居委会主任为该区域网格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本区域网格化管理的指导、监督和考评等日常工作。 3、三级网格。即基础网格。按照“网格区划、整体覆盖、精细管理”的原则,以社区居委会所辖范围为基础,综合地理布局、道路走向、工作量等因素划分基础网格。按照户数300-500户、人口1000-1500人左右设置。基础网格边界必须明确,确保不遗漏、不交叉。 (二)“五大致系”建设。经过五大致系建设,全面推进11项重点工作。 1、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创新

农村社会组织

变迁视野下的农村社会组织概述 社会组织是为了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具有明确规章制度的一个独立单位,是正式化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化可以说是衡量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研究社会组织的发展是研究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过半数的国家中对于农村社会组织发展变迁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合理且必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展迅速,中国农村社会组织也获得了巨大发展。早在2002全国乡村两级的社会组织至少有300万个,占全国社会组织总数的2/3以上。时至今日,中国农村社会组织也早已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农村社会组织作为农村社会社会自我满足、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自治组织形式,展现了国家权力向社会权利回归的发展走向,是维持政治稳定、推动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组织载体。 农村社会组织是由农民自发组织成立,或者是在政府推动、支持下组建,但参与主体主要是农民的社会团体。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必须以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和农民较强的自主意识为前提。当然有时候农村社会组织常与农村民间组织、农村非政府组织、农村非营利组织等词语交替使用,这些不同称谓之间并无本质性的区别,只是分别从不同视角强调了农村社会组织某一方面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组织发展迅速是有其独特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的。 农村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的是农村社会组织得以产生发展的经济根源。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它通过生产大队、生产队等控制了农民生产、生活的一切,没有对自身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支配权。农村根本没有社会组织生存发展的机会,取消了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拥有了自主支配生产要素、劳动力的自由,从而使农村中农民自由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大。农村社会组织的生存也具备了基本条件。由此,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类型农村社会组织才开始产生并不断发展。 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也为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改革开放前,政府扮演着全能的角色,村民较少能自由支配自己的行为,生活中结社自由实现起来也较为困难。随着行政管理体制开始发生变化,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取消原先的生产大队,设立村民自我管理机构“村民委员会”。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调解的农民关系越来越复杂,仅仅靠村委会很难完全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各种农村社会组织便应运而生。 农村社会中农民公民意识的逐步增强是中国农村社会组织不断涌现的直接动因。改革开放不仅带来物质的巨大发展,也冲击着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广大农民群众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独立自主的意识不断增强。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温饱,而是有了更高层次的需要,这种需要正在由基本生活满足需要层次向个人发展等高层次逐步递进。农民在社会实践中也逐渐意识到社会组织的力量,因此农民积极参与各种农村社会组织,借以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参与。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发展迅速,农村社会组织自然有了快速发展。农村社会组织活跃在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已成为当前农民参加社会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当前农村社会组织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第二大类是农村民办非企业单位,如学校、卫生所、敬老院等;第三大类是一些农民自发组织的团体,如老年协会、计生协会、红白喜事协会、体育协会等。下文分别对着三类农村社会组织进行介绍。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

一名基层干部的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建言 湖北省兴山县立足山区县情分片连户自治,创新建立“两会两评”模式,好事联办、困难联帮、治安联防、文化连学 过去,社会管理的中心在城市,而当前,社会矛盾较多地集中在农村。农民增收难、农民土地权益被侵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突出、农村社会治安日益复杂等问题,给农村社会管理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由此显得异常迫切与重要。农村社会管理的状况如何,面临哪些问题,需要怎样改进,如何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圆满完成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年多来,我立足本镇实际工作,全面了解全镇10村情况,并挂驻一个高山烟叶村-龙门河村。此外,利用党校学习、乡镇交流等机会深入我县多个乡镇和行政村实地考察,现就调研所获略谈山区县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问题及思考。 兴山县农村社会管理工作现状 (一)创新“两会两评”模式 我县现有96个村(社区、居委会),每个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般为4至5人,需要面对600至2000余名群众,村书记、主任“一肩挑”,但部分村存在挑“双岗”未履“双责”的现象,加上党员干部老化,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基层组织无财力,难于服务群众。面临这种窟境,我县立足山区县情分片连户自治,创新建立“两会两评”模式,好事联办、困难联帮、治安联防、文化连学,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了一方平安。“党支部+关怀理事会”和“村委会+户联理事会”的成立,整合了留守人力资源,健全了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新机制和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新机制,加快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从南对河村的快速发展中,我们深深的认识到:“两会两评”机制,是教育党员、干部、理事的好手段,是群众监督党员、干部、理事的好手段,更是增强党员、干部、理事履行职责动力、持续力、活力的好手段。 (二)以“产业发展”带动基础设施建设 我县农业人口13.6万人,大部分地区交通不便、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地理位置偏远的地区,如南阳镇两河村,古夫咸水村,水月寺镇梅坪村,榛子乡育林村,高桥乡双堰村等,他们自我发展能力差,且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生产生活条件急需改善。面对建设资金不足、发展相对滞后,而待建地区多的困境,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以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榛子乡共种植烤烟16000余亩、南阳镇共种植烤烟4000余亩,多年来和平村、龙门河村坚持将烟叶、蔬菜作为支柱产业发展,被确定为“全省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当地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基本实现了水、路、渠、电、网的“组组通”,成了改善农村环境的“金钥匙”,带动了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2010年全县已投资2860万元,完成全县8个乡镇130.1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设;投资2270万元,解决了8个乡镇85 个村5.86万人的饮水安全;新增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1.5万亩,使全县累计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44万亩,极大地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三)推进“民生工程” 坚持以人为本,继续将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改善民生,强化公共财政职能,努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经费“三个增长”逐年提高。2010年落实义务教育新机制保障资金1014万元(中央637万元,省级315万元、县172万元),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全覆盖,残疾儿童入学率达85%。卫生工作进一步提高,新建扩建乡镇卫生院7个,村卫生室100所,全县农村参合人数131760人,新农合参合率达99.61%,基本建成农村卫生医疗体系。社会保障体系逐年完善,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600余个,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9万人,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为区域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区政协城乡建设、社会法制委员会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将注重和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为重要内容写进“十二五”规划建议。按照这一要求,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地做好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积极应对转型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为区域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当前我区社会管理的现状 今年以来,全区经济建设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态势,社会总体和谐稳定。但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 一是影响稳定的维权群体时有上访。据排查,我区目前有涉军群体、政改企人员、农村电影放映员、农村兽医、退职村干部、三峡库区移民以及因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引起的失房、失地、失业、失利人员近10类维权群体。这些群体和人员为解决问题,经常集访闹访,少数上访群体为达到目的,采取封堵政府大门、堵塞交通要道等过激行为,向党委、政府施压,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是各类社会矛盾纠纷亟待化解。因征地拆迁、劳资纠纷、企业经营等民生问题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尤为突出。因征地拆迁安置问题到市、区两级集体上访,以及进京赴省越级个访多批次发生。还有通过省委书记、省长信箱和市委书记、市长信箱信访投诉。此类事件突发性强、组织化程度高,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合理因素与无理要求相互交织,给处置工作带来难度,稍有不慎就会酿成较大事端,直接危及社会政治稳定。 三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合力不够。人口信息输入不及时,鲜活度差,综合配套措施不多,表现为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够,未能形成合力,重复劳动多,资源浪费大,信息共享率低,尚未真正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格局。在出租房屋管理中尚未完全达到“人户一致”的要求,仍然存在“死角”,一些流动人员抱团结伙,成为新的治安“乱点”。同时,对暂住人口和旅馆住宿人员信息的采集分析不能常态化,高危人群管控措施不配套,以致管理效果不理想。 四是特殊人群管理帮教有待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吸毒人员、法轮功邪教重点对象等特殊群体,如果管理不好,极易引发犯罪。而目前对这些高危人群缺乏有效的帮教管控机制,相关的政策措施落实还不到位,缺少职业培训,就业困难,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 五是社会治安形势不容麻痹。近期盗窃机动车、电瓶车、自行车以及农村家禽家畜等案件发生多起。此外,网络媒体发展带来新的挑战,电脑、手机等新兴媒介的普及,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员、甚至是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利用,进行炒作,攻击党和政府,变相施加压力,企图制造混乱,给管理工作带来新挑战。 六是公共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我区涉爆涉毒单位较多,危险物品存储使用量大,而目前在危险物品管理使用中漏洞较多,少数单位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不强,安全生产措施不落实,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消防形势总体平稳,但火灾时有发生。在交通安全管理方面,随着人流、车流、物流大量增加,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 二、关于加强社会管理的建议 加强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必须在工作思路、工作举措、工作机制等方面寻求新突破。 1.要树立社会管理新理念。一是社会化的理念。要依托新的社会组织和基层组织等管

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

肖家村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 为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我社区社会建设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根据《建国街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探索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新机制和新举措,全面提升社区社会服务管理水平,促进社区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针对社会管理中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和工作盲区,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综治维稳基层基础建设、“两新组织”服务管理等工作,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理顺工作体制,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实现对流动人口、特殊群体和矛盾排查、化解的一体化、常态化规范化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为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实效,我村成立由书记任组长,主任任副组长,村委会工作人员为成员的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四、主要内容 (一)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切实提高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水平。 1、创新和加强科学化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1)建立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矛盾化解、维护稳定四位一体的工作平台,实行集中办公。(2)在本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站的统一指挥下,按照其职责范围,负责相关工作开展。 2、创新和加强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1)制定治安重点地区整体发展规划,社区要把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特别是流动人口居住集中地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公共服务纳入辖区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制定具体规划方案。 (2)建立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治安突出问题滚动排查整治机制。定期开展治安隐患大排查,摸清底数,分析梳理治安突出问题,制定整治方案。 (3)加强公共突发事件预防处置机制建设。建立完善应急处置队伍,防范处置预案和指挥机制。 (4)健全完善公共安全监管机制,健全完善安全制度、措施和监管机制,抓好辖区各类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定期、不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工作。 (二)创新和加强规范化的重点人员管理体系,规范建立各级人口管理体系。

关于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创新的做法与思考-精选模板

关于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创新的做法与思考 关于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创新的做法与思考 一、全市社会组织基本情况: 目前,市共有社会组织323个,其中注册登记的社会团体178个,民办非单位135个,基金会10个。 在社会团体中有行业性社团32个、专业性社团93个、学术性社团41个、联合性社团个;在社会团体四种类型中专业性社团所占比重最大,如4月30日成立的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就是一个专业性的社会团体。 民办非单位中有教育类45个、卫生类5个、文化类1个、科技类4个、体育类11个、劳动类9个、民政(社区)类45个、其他类15个。其中,教育领域的民办非所占比重最大。 在10个基金会中,村一级组织成立的基金会有5个,分别为李巷益民基金会、闸上慈善基金会、农联爱心基金会、巨桥惠民基金会、韩山福民基金会。这些基金会在安老、慈孤、济困、赈灾,及兴建、改造公益和慈善设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市在村级举办基金会开创了全国村办基金会的先河,得到了民政部、省民政厅有关领导的高度肯定。 二、目前我市社会组织管理工作主要做法 (一)依法登记。首先是加强政策法规宣传。使申报人了解法律、法规和《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办事指南》;其次是热情予以指导服务。对应提交的申请书、章程、经费管理办法、领导机构名单、会员名单、住所证明等有关文本提供样本资料,并给予热情指导;三是主动沟通协调。主要是与社会组织和业务主管部门,主动进行沟通、协调,结合场所、办公条件的现场考察,指导社团、业务主管部门开好成立大会等等;四是规范登记程序。如行业性社团严格按三脱钩要求办理等。由于在社会组织依法登记时政策法规宣传到位、办事程序公开公正、审批时与业务主管部门共同把关,因而为社会组织规范化管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监督管理。一是精心组织。年检前制订了周密细致的方案,并专门下发了《通知》,明确年检范围、时间、内容、方法和要求。二是突出重点。年检时,严格把关,做到合格一个通过一个,对暂时无法达到要求的社会组织,出具整改通知书,规定时间,限期整改。对一些因各种原因造成活动不正常、经费难落实的重点社团,多次上门会同业务主管部门一起协调、沟通解决办法。三是形式多样。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采用现场办公、专题会议、个别协商、电话督办、登门催办等多种形式进行年检。例如:对科协主管的26个社团分农业、工

调研报告: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乡贤与现代乡村治理调研报告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乡贤与现代乡村治理调研报告 一、乡贤与新乡贤 乡贤是指在本土本乡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为当地民众所尊重的人,它还有一种名称叫“乡土精英”。乡贤的“乡”不是单指“乡村”而是有“本土”、“故乡”的意思。 在我国古代社会治理中,县以下的区域是没有国家权力组织的,从县衙到底层民众之间存在巨大权力真空,主要依靠一些特殊的管理人员来填补。地域性、知名度、道德观,是构成传统“乡贤”的三个基本要素。 现在人们说的“乡贤”,已不再局限于道德和声望层面,而是扩展到了包括在经济、人文、社会、科技等领域取得非凡业绩的精英名流。央视节目“走基层我眼中的乡贤”,当中的主角有回乡培育乡村文化的赤脚教授,有担任村第一书记调解村民纠纷的退休司令员,有散尽钱财为农民找井打井的退休地质专家,还有自造农民电影的文化站站长。从这些先进人物身上,我们会发现“乡贤”在今天的概念较传统意义上

有所变化。“新乡贤”主要指从乡村走出去的人才,或致仕,或求学,或经商,回乡后以他们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道德力量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当前,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致富能手等先进典型,正在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 二、乡贤参与现代乡村治理的前提 (弘利教育) 现代社会中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前提可分两方面来看,一是必要性,二是可能性。 (一)必要性:现代乡村治理模式面临的困境 1、“私”的观念抬头,“公”的问题涌现 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变迁,经历了传统社会的“县政绅治”、新中国成立初的“乡政权”模式、人民公社时期的“政社合一”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乡政村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后,每家每户都是靠自己的本事来经营,不再是推行人民公社时期的平均主义。时间久了,“私”的观念逐渐抬头,公家的事情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去过问了。我们没有理由去指责村民中“私”的观念的出现,因为这种观念是人性与生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创新探索——以北京为例

从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一直把社会组织的建设与管理作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和现实载体,如何通过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发挥其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积极功能,就成为当前社会建设进程中需要关注并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组织管理面临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我国原有的社会组织管理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单位体制走向解体,街居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社区自治组织深陷于“行政化”的泥潭无法自拔,基层XX发展有限,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所造成的“去集体化”、“去组织化”趋势构成了社会组织模式改造和重组的时代背景。社会建设的推进呼唤着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完善。 社会转型带来了社会的全面变革,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成为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社会组织更灵活,更适应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目前虽然社会组织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社会组织管理还面临很多难题。 首先,社会组织管理的制度困境。我国1950年颁布的第一部社团管理法规《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中规定,社团的登记管理机关是政务院下属的内务部和地方各级政府,这实际上是一种“分层管理”体制。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社团管理的职能才被明确移交给民政部门。1989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这是目前规X中国社会组织行为最主要的法律框架。该《条例》确立了社团的“双重分层管理体制”。“双重管理”即社会组织的筹备、成立、开展活动,乃至社会组织变更、注销等都要由“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部门”(民政部门)双重审查和批准。“分层管理”指社会团体的登记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的行政管辖X围,应与社团的住所X围相一致。在“双重分层管理体制”下,社会组织想获取合法的“社会身份”,有着严格而繁琐的程序。民间团体的注册要由业务主管部门核准,需要从属或“挂靠”于某个政府部门,这就大大提高了社团准入的门槛。一些业务X围不易界定或跨行业的社会组织因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而无法办理登记。有的公益类社会组织只得采取变通策略,以工商登记的形式达到合法注册的目的,以营利性企业的身份从事非营利性的慈善事业和公益活动,这必然使其运行成本大为增加。1998年国务院对《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但原有的“双重管理体制”并未在根本上得以改变,社会组织仍然存在准入门槛偏高的问题。同时,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同一行政区域内不得成立业务X围相同或相似的社会组织,这客观上导致了社会组织从成立伊始就缺乏竞争、缺乏活力。另外,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得设立分支机构、社会团体不得设立地域性的分支机构、个人设立基金会要寻找业务主管单位等规定,也限制了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壮大。[2] 其次,社会组织管理的现实困境。一方面,民间社团的注册申请手续和审批条件繁杂、严苛,以致大量社会组织因找不到合适的“业务主管单位”而无法登记注册。另一方面,注册成功的社会组织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对政府部门有着很强的依赖关系。《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只有政府机构或政府授权的机构才有资格作为业务主管单位,而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在组织运行中扮演着真正的决策机构的角色。并且,这种成立之初建立的依赖关系也使主管部门有机会干预社会组织领导的选任、结构的设置和事务的执行。社会组织则在组织的运作上、资金的获取上、以及公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进入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期,全国不少地方将城乡一体化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有机结合整体推进,探索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城乡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创新,以社区为依托的城乡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创新,以电子信息为平台的城乡政务网络体系创新,以改善民生为方向的城乡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等。因此,从经济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和要求出发,探索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是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和关键。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创新 城乡二元结构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演变过程中,城市和农村不相对称、差距甚大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存在,主要表现为城乡间普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反差。 一、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变革过程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变革过程。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社会管理需要摆脱传统思维,建设新的平台,创新形式和载体,增添新的内容。 (1)城乡一体化与市场化 建国初期的工业化,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进行的。高度集权造成经济效率损失,严重影响到工业化的活力和进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采用市场化的方式推进工业化发展。由于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利益激励为动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在充分激发和调动全社会创造财富活力的同时,历史基础的差异、区位的不同、资源禀赋的不均,加上人本身的因素,也出现了区域与人际之间的非均衡发展。社会结构产生分化,因利益关系引发的矛盾增多,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大量民工和创业人员涌向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在二元户籍制度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产生了一系列管理上的难题。由于社会保障制度跟不上市场化的步伐,买房难、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都可能造成公众的焦虑甚至孕育社会危机。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还会导致利益至上和拜金主义行为并泛化至社会各个领域;这意味着,必须系统解决市场化引发的诸多矛盾与问题。 (2)城乡一体化与民主化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主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生活与行为方式的个性化,创新和多元成为推动社会变革与进步的积极动力,但与此同时,主流价值观不断遭到消解,社会动员力和凝聚力不断削弱。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审美被漠视,而审丑却异常活跃,恶搞无处不在。社会风气与道德状况也不容乐观。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道德标准和教育方法仍然主导着思想道德建设,

社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汇报

家家景园社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汇报 家家景园社区成立于2007年4月,社区范围以青阳路以西,史河路以南,淠和路以北,樊洼路以东,总面积约 1.15平方公里。区域范围内有颐和花园、庐阳佳苑、理想年代、亲亲家园、家家景园等物业小区和安徽省地震局、省农机所等单位。辖区共有住宅楼182幢,共计 6978多户,总人口约13208人。社区以创建和谐社区为目标,以狠抓落实为居民服务的意识,把为居民做好事,办实事作为社区工作的重点,将社区各项工作朝着蓬勃向上的方向发展。现就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根据区委区政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蜀山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意识,进一步开阔思路、创新举措,明确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新目标、新方向;判断改革新形势、新内容;探索加强社会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打造深化创新工作的新机制、新亮点。全面提升我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科学化、人性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二)工作目标 合肥市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社区以此为契机,以解决当前重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以继续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以服务人民群众为根本准则,着重围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区服务管理、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稳定风险管控、社会要素管理创新、社会治安重点工作、推进虚拟社会创新和“两新”组织服务管理八个方面,努力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三)基本原则 本着党政主导、部门负责、社区属地管理的原则,对辖区内社会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现状调研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6141-55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现状调研报告(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现状调研报告(完 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政法综治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是摆在实务界和理论界面前的热门课题,社会管理工作能否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加强与创新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与“赶超进位、跨越发展”战略目标的胜利实现。由于社会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紧万象,涉及面广,现结合部门工作实际择其重点开展调研,并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经验做法及其成效 1、信息化建设,人性化关怀,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高效优质 ,石城县公安局牵头组织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

租赁房屋和暂住人口集中清理专项行动,按照“村不漏街,街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工作要求,共清理出租房屋1964户,清理暂住人员2529名,并全部完成了基本信息采取集与电脑建档工作,到目前为止,已有3297名外来流动人口的动态信息在电脑系统登记备案,并实现了暂住人员信息与在逃人员信息互动对比,“以房管人”和“以信息化管理人”工作模式初见成效。以来,在全县28家旅馆安装建设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并与公安部门信息平台联网,通过入住人口身份信息查验,抓获网上逃犯12名,有效提高了办案效率和流动人口社会治安防范能力。在流动人口服务方面,石城县教育行政部门以人为本出台新规,规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凭用工单位证明免借读费进城就读,并可平等享受升学政策,较好地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困难,为外来务工人员积极参与创业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 2、无缝对接,分类帮教,刑释解教人员顺利融入社会重新做人

关于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创新的做法与思考

关于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创新的做法与思考 一、全市社会组织基本情况: 目前,市共有社会组织323个,其中注册登记的社会团体178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35个,基金会10个。 在社会团体中有行业性社团32个、专业性社团93个、学术性社团41个、联合性社团12个;在社会团体四种类型中专业性社团所占比重最大,如4月30日成立的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就是一个专业性的社 会团体。 民办非企业单位中有教育类45个、卫生类5个、文化类1个、科技类4个、体育类11个、劳动类9个、民政(社区)类45个、其他类15个。其中,教育领域的民办非企业所占比重最大。 在10个基金会中,村一级组织成立的基金会有5个,分别为李巷益民基金会、闸上慈善基金会、农联爱心基金会、巨桥惠民基金会、韩山福民基金会。这些基金会在安老、慈孤、济困、赈灾,及兴建、改造公益和慈善设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市在村级举办基金会开创了全国村办基金会的先河,得到了民政部、省民政厅有关领导的高度肯定。 二、目前我市社会组织管理工作主要做法 (一)依法登记。首先是加强政策法规宣传。使申报人了解法律、法规和《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办事指南》;其次是热情予以指导服务。对应提交的申请书、章程、经费管理办法、领导机构名单、会员名单、住所证明等有关文本提供样本资料,并给予热情指导;三是主动沟通协调。主要是与社会组织和业务主管部门,主动进行沟通、协调,结合场所、办公条件的现场考察,指导社团、业务主管部门开好成立大会等等;四是规范登记程序。如行业性社团严格按三脱钩要求办理等。由于在社会组织依法登记时政策法规宣传到位、办事程序公开公正、审批时与业务主管部门共同把关,因而为社会组织规范化管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监督管理。一是精心组织。年检前制订了周密细致的方案,并专门下发了《通知》,明确年检范围、时间、内容、方法和要求。二是突出重点。年检时,严格把关,做到合格一个通过一个,对暂时无法达到要求的社会组织,出具整改通知书,规定时间,限期整改。对一些因各种原因造成活动不正常、经费难落实的重点社团,多次上门会同业务主管部门一起协调、沟通解决办法。三是形式多样。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采用现场办公、专题会议、个别协商、电话督办、登门催办等多种形式进行年检。例如:对科协主管的26个社团分农业、工交、财贸三个组进行现场办公;对38家社区服务机构则以4个街道为集中点,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时到位,社会组织、业务主管部门、登记管理机关流水作业,提高了年检工作的质量、进度和效果。通过年检,社会组织进一步健全了组织机构,完善了内部管理制度,提高了整体素质,促进了规范化建设。 (三)培育发展。一是注重信息交流。我们与教育局、技监局、体育局、文联、工商联等有关部门,经常沟通,及时联系。如教育局在颁发《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时,及时与我局联系,并要求申报者到我局咨询和依法登记;技监局在社会组织代码证年检时发现未经登记或登记证已过有效期限的,都能与我局及时联系。二是注重业务培训。在科协、体育局、文联、工商联等部门召开的会长碰头会、秘书长例会等有关会议宣传法规政策、提高社会组织依法登记、接受监督管理的认识。三是注重典型宣传。我们会同市科协、市科技局、市社科联等部门开展优秀学术论文征集、评选活动;参与了市私营个体劳动者协会党总支党建工作调研、先进经验推广;在行业社团、农村专业经济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分别树立典型,并进行推广。 三、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规范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市社会组织在发展历程中逐步走向了规范化、有序化轨道,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法制室就加强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行了专题学习和调研。大家深刻认识到,公安社会管理创新,必须适应我国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全面深刻变革,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要有所作为,必须从维稳、防控、服务三方面力求突破。 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力求突破传统维稳工作模式 公安社会管理就是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基础的管理,提升社会维护稳定能力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和变化,社会矛盾在相当长的时期处于高发期,传统的维稳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公安机关维护稳定的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增加警力、高压控制、人文稳定的维稳做法固然重要,但绝不是新时期维护稳定的最佳良方。新时期维护稳定工作必须从三个方面着力转变。一是要从强力控制型维稳向动态平衡型维稳转变。过去,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冲突不少靠外力强力控制、高压维稳的情况比较多,矛盾冲突暂时缓解,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矛盾冲突的根源没有得到及时有效解决,致使矛盾容易“复发”。动态平衡型维稳就是要从稳定与改革、发展动态平衡考虑,在发展中解决矛盾。我们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要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及发展态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主动地化解矛盾,促进发展。对于一些社会矛盾,要建立一个顺畅的上诉和解决的渠道,公安机关要通过情报信息系统及时发现

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及时向党委政府提供情报信息,尽量把矛盾化解在早期、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要从封闭型维稳向主导舆论型维稳转变。当前,一些社会矛盾及不稳定因素表现形式多样,有的借媒体和互联网炒作传播,这些新的动态提示我们,过去闭门处理矛盾的做法,在现今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已经落伍。没有正确引导舆论,没有掌握舆论宣传主动权,无疑会增加处置难度和预料不到的后果。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那种封闭式处理群体性事件或突发性事件已不可行。面对社会矛盾,决不能掩盖矛盾,拖延问题;要敢于正视,勇揭盖子。特别是对大的可能引起媒体和网上炒作的突发性事件和社会矛盾,要把迅速掌握舆论主动权、抢得宣传制高点作为与现场处置一样重要的处置手段,及时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形式把处置情况向社会公布,始终掌控舆论话语权,要以绝对优势的正面舆论引导压倒负面宣传,把我们依法解决问题的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以我们公正公平和开放的姿态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三是要从政策型维稳向法制型维稳转变。社会转型过程中,从政策性维稳走向法制维稳是维稳工作发展完善的必然趋势。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必将使一些利益群体受到影响,出现一些不稳定因素。国家必然会出台一些相关政策措施来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维护稳定的职能部门,一定要自觉主动执行党和国家的维稳政策。随着国家经济社会转型的逐步完善,国家长期维护稳定政策经验的总结积累,必将

关于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的方案

关于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的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中发〔 2011 〕 n 号)精神,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紧密结合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按照“方向要积极、步骤要稳妥”的要求,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重点培育、优先发展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服务类、群众生活类社会组织,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推动社会组织走出规范发展的路子,促进我省新的社会治理结构逐步形成,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循序渐进,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坚持去行政化、去垄断化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民间化、自治化;坚持宽进严管,引入优胜劣汰竞争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发展,在发展中加强规范。 (三)总体目标。到2015 年,建立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现代社会组织体系。数量稳步增长。社会组织数量每年增长1 。%以上,到2015 年,全省社会组织总量达到5 万个以上,平均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5 个以上,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达到每万人8 个以上,初步形成发展有序、门类齐全、层次多样、覆盖广泛的发展格局。质量显著提升。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社会组织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服务功能

更加完善。到2015 年,8 。%以上的社会组织具备现代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作用明显发挥。到2015 年,大部分社会组织能够承担政府转移、委托、授权的职能,能够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基本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等多样化的需求,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面促进社会慈善、扶贫救助、经济服务、科学技术、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生态环境、社会信用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服务更加健全。社会组织服务领域更加广泛,逐步实现专业服务标准化,社会服务多样化,推进社会组织品牌项目建设,社会服务层次全面提升。监管逐步规范。在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同时,严格依法监管,确保其健康有序发展,到2015 年,基本形成法律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党建保障有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党组织的政治保障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组织健全、机制创新、服务领先的社会组织党建模式。 二、改革创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 (一)管理体制改革。除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前置审批的以外,2012 年7 月1 日起,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均改为业务指导单位,实现自愿发起、自选会长、自筹经费、自聘人员、自主会务和无行政级别、无行政事业编制、无行政业务主管部门、无现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兼职,推进社会组织民间化、自治化、市场化改革进程。放宽社会组织准入门槛,简化登记程序,申请成立社会组织,由民政部门直接审查登记。指导具备条件的社会组织及时成立党组织和群团组织。 (二)分类登记办法改革。 1 .行业协会商会改革。放宽行业协会商会准入条件,允许一业多会,允许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小类标准设立行业协会,允许按产业链各个环节、经营

第五章 农村社会组织

单项选择题 1. 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是:() A.1950年 B.1958年 C.1959年 D.1962年 2. 1987年11月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 A.《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B.《村民委员会选举法》 C.《劳动法》 D.《农业法》 3. 周代农村社会组织有六乡、六遂之分,六乡限于() A.王城百里之内 B.王城百里之外 C.王城千里之内 D.王城千里之外 4. 秦汉时期农村基层组织的最高领袖是() A.乡三老 B.啬夫 C.游徼 D.孝弟 5. 北宋农村基层社会组织是() A.乡亭制 B.村甲制 C.保五法 D.保甲法 6. 社仓和社学组织是在什么时候提倡的?() A.北宋 B.南宋 C.元代 D.明代

7. 国民政府时期的保甲组织以多少户为一甲?() A.5 B.10 C.20 D.100 8. 当前我国农村的基层政权组织是() A.县政权组织 B.村政权组织 C.乡(镇)政权组织 D.区政权组织 9. 村民委员会是() A.群众性自治组织 B.经济组织 C. 政权组织 D.群团组织 10. 当前农村基层的经济组织主要是() A.合作社 B.信用社 C.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D.股份合作组织 多项选择题 1. 农村群团组织的特点有() A.群众性 B.中介性 C.开放性 D.参与性 2. 下面是我国农村基层正式组织的有() A.政治组织 B.村民自治组织 C.经济和事业组织 D.群团组织

名词解释题 农协农村事业组织宗族 简答题 1. 为什么说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始终是以国家基层政权组织和农村基层民间组织的互动为核心的? 2. 我国农村宗族和宗教组织具有哪些功能? 论述题 1. 论述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