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治疗进展与现状
- 格式:ppt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41
晚期三阴型乳腺癌精准治疗药物应用进展夏云霞1,何方1,令晓玲21 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兰州 730000;2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肿瘤内科摘要:三阴型乳腺癌(TNBC)是乳腺癌的一个分子亚型,其病理组织学分级较差,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易出现内脏转移和脑转移,复发率高,异质性强。
晚期TNBC(aTNBC)患者生存期短,整体生存率差,因缺乏相应的靶点,化疗是此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近年随着特殊靶点的发现及靶向、免疫和抗体偶联药物的发明,精准治疗药物被逐渐应用于aTNBC的治疗中,其有特异性、高效性、安全性等特点。
靶向治疗药物通过作用于特定的靶点发挥抗肿瘤作用,治疗精准,有效率高,不良反应较小,但适应人群有限。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主要通过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而发挥抗癌功能,作用持续时间长,相对于靶向治疗来说,适应人群更广,不良反应同样较轻,但会出现一些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且杀伤肿瘤细胞速度慢。
以单克隆抗体和细胞毒性药物为基础的抗体偶联药物,具有高特异性靶向能力和强效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大幅度降低了传统化疗所造成的毒副反应,但同样有适宜人群的限制,且治疗费用昂贵。
尽管上述不同种类的药物用于aTNBC时已经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但由于TNBC的异质性及多数患者缺乏持久的反应,联合药物治疗也可以取得较为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乳腺癌;三阴型乳腺癌;靶向疗法;靶向抗肿瘤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体偶联药物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12.024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12-0096-07三阴型乳腺癌(TNBC)是指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阴性的乳腺癌(BC),常见于年轻和肥胖女性,平均发病年龄为53岁[1],占BC的15%~20%,多数患者在诊断后的1~2年内复发[2]。
TNBC具有侵袭性强、预后差、复发率高的特点,并具有很强的异质性,5年存活率仅约30%[2]。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耐药性研究进展1.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简介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新辅助化疗作为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新辅助化疗是指在手术之前对乳腺癌患者进行的系统性化疗,旨在缩小肿瘤体积、降低病理分期、评估治疗效果以及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
新辅助化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药物的作用,使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受到抑制,从而提高手术切除的成功率和减少复发风险。
随着乳腺癌研究的不断深入,新辅助化疗的药物选择和治疗策略也在不断优化。
常用的新辅助化疗药物包括蒽环类、紫杉醇类、多柔比星类、环磷酰胺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如阻断DNA合成、干扰微管功能、诱导细胞凋亡等,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针对新辅助化疗耐药性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耐药性是指肿瘤细胞在接受化疗药物作用后,出现对药物的抵抗现象,导致化疗疗效降低甚至失效。
新辅助化疗耐药性的产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基因突变、信号通路异常、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变异等。
研究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耐药性的机制和靶点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新辅助化疗耐药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寻找新的耐药靶点,如开发针对耐药性肿瘤的新药物;二是研究耐药性肿瘤的基因表达谱,以便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三是探索联合用药策略,以提高化疗药物的疗效和降低耐药性的发生率;四是研究免疫治疗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耐药性中的作用,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
1.1 定义和作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耐药性研究进展主要关注在乳腺癌治疗过程中,针对新辅助化疗药物的耐药性进行研究。
新辅助化疗是指在手术切除肿瘤之前,使用药物对肿瘤进行治疗,以缩小肿瘤体积、减轻手术难度、提高手术切除率以及评估患者预后等目的。
耐药性是指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抗药性,即化疗药物无法有效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能力。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耐药性的研究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乳腺癌的治疗难点和挑战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尽管在乳腺癌的治疗领域有了显著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难点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乳腺癌治疗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早期发现和诊断的挑战早期发现和诊断是乳腺癌治疗的关键。
然而,由于乳腺组织的复杂性和肿瘤生长的隐匿性,早期乳腺癌的检测仍然具有挑战性。
常规的乳腺X线摄影和乳腺超声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筛查方法,但它们并不总是能够准确地检测到早期病变。
因此,需要开发更加敏感和特异的检测方法,如乳腺磁共振成像和乳腺穿刺活检。
二、治疗方案的个体化乳腺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疾病,不同患者之间的病情差异很大。
因此,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成为一项重要挑战。
目前,乳腺癌的治疗方案通常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等。
然而,如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风险因素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个体化医疗的发展为乳腺癌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基因检测和药物敏感性预测等手段,可以更好地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三、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挑战转移性乳腺癌指的是乳腺癌晚期阶段出现远处转移的情况。
由于转移性乳腺癌的病情通常较为严重,治疗难度也相应增加。
目前,针对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主要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然而,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仍然有限,患者的存活率仍然较低。
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转移性乳腺癌的病理机制,并开发更加有效的治疗策略。
四、心理社会支持的重要性乳腺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面临巨大的心理和社会压力。
治疗副作用、身体形象的改变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担忧等问题会对患者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为乳腺癌患者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非常重要。
医疗团队应该与患者建立积极的沟通,提供信息和教育,帮助患者应对治疗过程中的各种挑战。
此外,亲朋好友的支持和参与也对患者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乳腺癌治疗中存在着许多难点和挑战。
从早期发现和诊断的挑战、治疗方案的个体化、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挑战到心理社会支持的重要性,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解决。
乳腺癌化疗后所致骨髓抑制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等。
化疗作为乳腺癌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虽然能够有效地抑制乳腺癌的进展,但同时也会对造血系统及免疫系统等造成损害,导致骨髓抑制等严重的不良反应。
中医药治疗作为一种对化疗不良反应的有效干预手段,在乳腺癌化疗后所致骨髓抑制的治疗方面也具有显著的优势。
本文就乳腺癌化疗后所致骨髓抑制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一、乳腺癌化疗后所致骨髓抑制的病理生理机制化疗药物通过作用于快速增殖的癌细胞,使其减缓增殖,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同时,化疗药物对于正常细胞也具有一定的毒性,对造血干细胞的影响尤其明显。
常用的化疗药物如氟脲嘧啶、环磷酰胺等均会对骨髓造血功能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导致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是指骨髓造血功能的损害,导致血细胞数量减少。
根据影响的血细胞类型不同,可分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红细胞减少等不同类型。
而乳腺癌化疗后所致的骨髓抑制主要是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因为这两种细胞的生命周期较短,对造血干细胞的影响也较大。
二、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化疗后所致骨髓抑制的研究进展2.1 中药治疗2.1.1 养血止血类药物当乳腺癌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表现时,用养血止血类中药治疗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常用的养血止血类中药有当归、熟地黄、枸杞子、红花等。
其中,当归是一种具有益气活血作用的补血中药,其在补血方面的疗效是最为明显的。
熟地黄是一种滋阴补肾的补血中药,可促进造血系统的代谢活动,其用量也必须精确掌握。
枸杞子和红花都是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活血功效的中药,可缓解乳腺癌化疗后出现的贫血、瘀血等症状。
2.1.2 补中益气类药物乳腺癌患者在化疗治疗过程中常常出现疲乏乏力、食欲下降等情况。
此时,可采用补中益气的中药治疗。
常用的补中益气类中药包括黄芪、参、人参等。
其中,黄芪与参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疲劳作用,因此在乳腺癌化疗后出现的虚弱、疲乏等症状中,可加以应用。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进展林伟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部分乳腺癌在病变的早期即可能发生远处转移,因此仅予局部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远期生存率较低。
现今通过采用术前新辅助化疗使乳腺癌手术的适应证越来越宽,全身性治疗的手段越来越被重视。
1 新辅助化疗的定义新辅助化疗是指对非转移性的肿瘤在应用局部治疗前进行系统性的辅助性的细胞毒性药物治疗,亦称术前化疗、诱导化疗。
2 新辅助化疗的意义据美国乳腺与肠道外科辅助治疗研究组(NSABP)、意大利 Milan 及法国等许多随机试验报道[1—5],新辅助化疗的适应证为:(1) 局部晚期乳腺癌(ⅡB、ⅢA、ⅢB和ⅢC 期)和炎性乳腺癌;(2) 可手术乳腺癌,患者有保乳意愿但不适合保乳手术者。
其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2。
1 缩小肿瘤大小,降低临床分期1990 年,Bonadonna 等[6]首先进行了相关报道,作者搜集了肿瘤直径> 3 cm 的 165 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 5 组,分别给予 CMF* 3(环磷酰胺600 mg·m- 2、甲氨蝶呤 40 mg·m- 2及 5-氟尿嘧啶600 mg·m- 2)、CMF* 4、FAC* 3(5-氟尿嘧啶600 mg·m- 2、阿霉素 60 mg·m- 2及环磷酰胺 600 mg·m- 2)、FAC* 4、FEC* 3(5—氟尿嘧啶 600 mg·m - 2、表柔比星60 mg·m- 2及环磷酰胺 600 mg·m- 2)方案的新辅助化疗,结果有 97。
5% 的患者化疗后肿瘤缩小,其中81%的肿瘤直径< 3 cm,可接受保乳治疗.Gianni等[7]对手术前的化疗药物的选择也有一系列研究,作者总结了1 355 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3组:A 组,术前化疗方案为 CMF 序贯 A(阿霉素 75 mg·m- 2);B 组,术前化疗方案为 CMF 序贯 AC (阿霉素60 mg·m- 2和紫杉醇 200 mg·m- 2);C 组,术后给予CMF 序贯 AC 方案化疗.结果显示(随访 76 个月),B组无复发生存率明显高于 A 组,B 组与 C 组的无复发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 组和 B 组保乳率明显高于 C 组(P <0. 001)。
人类乳腺癌研究的最新进展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它的发生率一直在增长。
近年来,人类乳腺癌的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包括疾病的基因、信号通路以及治疗手段等方面都有所突破。
本文就人类乳腺癌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介绍。
1. 基因与人类乳腺癌研究表明,乳腺癌是一种具有很高的遗传性的肿瘤。
科学家们发现,一些基因的改变会导致乳腺癌的发生。
据悉,BRCA1和BRCA2基因是人类乳腺癌中最重要的基因之一。
这两个基因的突变与乳腺癌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可达到80%以上。
因此,基因检测已经成为乳腺癌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另外,在人类乳腺癌中,还有其他一些潜在的关键基因,如PIK3CA、TP53和ERBB2等。
这些基因的突变也与乳腺癌的发生和预后密切相关。
2. 信号通路与人类乳腺癌除了基因突变外,人类乳腺癌的发生还受到多种信号通路的调节。
P13K/AKT/mTOR信号通路在人类乳腺癌发生和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个信号通路能够调节肿瘤细胞的生存、增殖和转移等过程。
与此同时,ER(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也是乳腺癌发生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
它被认为是针对ER阳性的乳腺癌的治疗靶点。
还有其他很多信号通路,如Wn t/β-catenin、Notch等,都参与了人类乳腺癌的发生和进展。
这些信号通路的研究与治疗策略制定密切相关。
3. 治疗手段与人类乳腺癌近年来,治疗人类乳腺癌的手段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化疗、内分泌治疗、放疗、靶向治疗等都是目前的主要手段。
其中,靶向治疗的进展最为显著。
靶向治疗通过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标记分子或关键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如HER2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可采用靶向HER2的药物治疗,这种治疗手段已经成为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之一。
此外,免疫治疗也是目前人类乳腺癌治疗的前沿领域之一。
在某些患者中,通过刺激患者的免疫系统,可以产生远期致死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总之,人类乳腺癌研究的最新进展涉及了基因、信号通路以及治疗手段等多个方面。
CHINA MEDICINE AND PHARMACY Vol.10 No.24 December 2020612020年12月第10卷第24期·综 述·乳腺癌靶向药物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新进展孙 丽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妇产科,江苏南京 210004[摘要] 在临床上,乳腺癌属于高发性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女性群体中发病率较高,严重损害患者身心健康,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随科技进步与发展,医疗技术不断提高,尽管已有多种较为有效的化疗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癌治疗中,但对于乳腺癌晚期患者而言,疗效并不理想。
近年来,拉帕替尼、曲妥珠单抗等药物的出现,为乳腺癌治疗提供更多选择,并在治疗中取得显著疗效,为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随后研发的厄洛替尼、帕妥珠单抗、索拉非尼等靶向药物已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中,进一步增强了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开创了新道路。
[关键词] 靶向药物;乳腺癌;临床应用现状;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R97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0)24-61-05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argeted drugs for breastcancerSUN LiDepartment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the Affiliated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Jiangsu, Nanjing 210004, China[Abstract] In clinic, breast cancer is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 malignant tumors, especially in female population. It has a high incidence rate, which seriously damage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patients and even threatens the safety of life. With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edical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improve, although a variety of more effective chemotherapy drug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but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breast cancer, the curative effect is not ideal. In recent years, lapatinib, trastuzumab and other drugs have provided more choices for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and achieved significant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which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of breast cancer. Subsequently, erlotinib, patuzumab, sorafenib and other targeted drugs have been gradually applied in clinical treatment, further enhanc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breast cancer, and creating a new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prolong the survival time of patients.[Key words] Targeted drugs; Breast cancer; Clinical application status; Research progress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仅2015年我国乳腺癌新发病例就有429.2万人左右,在全年新发肿瘤病例总数中占比约为15%,已成为女性群体中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疾病[1]。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新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综述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年递增,已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
关于乳腺癌的治疗,目前主要采取以手术为主,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等为辅的综合治疗模式。
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中作者就近年来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乳腺癌患者是否选择内分泌治疗,要结合患者的年龄、激素受体状况、月经状态及疾病进展速度等因素而定。
对年龄35 岁、雌激素受体(ER)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绝经后、术后无病生存期(DFS)2年、仅有骨和软组织转移或无明显症状的内脏转移,如非弥漫性的肺转移和肝转移、肿瘤负荷不大、不危及生命的其他内脏转移的患者应首选内分泌治疗。
1 内分泌治疗的基本药物内分泌治疗的基本药物有抗雌激素类、芳香化酶抑制剂、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雌或雄激素和孕激素。
他莫西芬(TAM)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内分泌药物,一度是内分泌治疗的金标准。
EBCTCG进行的一项荟萃分析囊括了55个TAM 的辅助治疗临床研究,包括37 000例患者,结果显示,乳腺癌术后辅助TAM治疗可以降低复发风险26.4%,降低死亡风险14.5%,且服用5年的效果优于用药1年和2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AM 对绝经前后患者都有效,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NSABPB-14临床试验对2 818例淋巴结(-)、ER(+)的乳腺癌病人使用5~10年TAM,与无治疗对照组比较,TAM组5年及10年DFS分别是82%及78%;总生存期(OS)10年明显低于5年使用TAM者。
因而国际癌症协会建议对早期乳腺癌TAM服用时间为5年,但对于淋巴结(+)者的TAM使用时间并未明确。
ER阳性和ER不明者服用TAM均可降低复发和死亡风险,且对侧乳腺癌发生率明显下降。
乳腺癌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统计数据乳腺癌作为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疾病,对女性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乳腺癌的发病情况和防控策略,医学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统计数据分析。
本文将就乳腺癌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统计数据进行探讨。
1. 乳腺癌的患病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统计,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导致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估计,全球每年新增乳腺癌病例超过200万例,造成近60万人死亡。
而发达国家的乳腺癌患病率普遍较高,其中美国的乳腺癌患病率更是居高不下。
2. 年龄与乳腺癌的关系乳腺癌的发病年龄呈现明显的差异性。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乳腺癌的发病年龄主要分布在45岁以上,尤其是50岁至70岁之间的女性。
此外,血亲关系的乳腺癌患者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3. 乳腺癌的高危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乳腺癌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包括年龄、早发月经和晚育、晚绝经、没有生育经历、家族遗传、乳腺癌病史、生活方式等。
特别是与乳腺癌高度相关的基因突变BRCA1和BRCA2的携带者,其乳腺癌发病风险明显增加。
4. 乳腺癌的预防和早期筛查早期发现和治疗是乳腺癌防控的关键。
为此,各国纷纷推行乳腺癌的早期筛查项目,倡导女性进行定期乳腺自检和体检。
常用的乳腺癌筛查方法包括乳腺超声检查、乳腺X线摄影、乳腺磁共振等。
除了早期筛查,饮食健康、定期锻炼、避免长期的内分泌干扰物接触、避免乳房外伤等也是预防乳腺癌的重要措施。
5. 乳腺癌的治疗进展乳腺癌的治疗方式多样,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等。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新型靶向药物的应用为乳腺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6. 乳腺癌的心理影响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不少患者在接受乳腺癌治疗后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影响生活质量。
因此,在乳腺癌的防治过程中,心理关怀和心理干预也同样重要。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病理亚型不同的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不同。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均阴性的乳腺癌是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breastcancer,TNBC),其具有特殊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病理学特征。
该型乳腺癌组织学分级高,侵袭性强,多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较其它亚型的乳腺癌差。
虽然三阴性乳腺癌对放化疗敏感,但其复发转移率仍较高,因为缺乏相应的靶向治疗,因此近些年来,三阴性乳腺癌越来越多的得到国际肿瘤学界的关注,本文将近几年来有关三阴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和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关键词】三阴乳腺癌;放化疗;靶向治疗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不同的乳腺癌其病理亚型不同。
根据不同的免疫组化特征将乳腺癌分为:①ER、PR激素受体均阳性的乳腺癌;②ER、PR受体阴性,HER-2受体阳性的乳腺癌;③ER、PR、HER-2受体均阴性的乳腺癌。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的ER、PR、HER-2受体均阴性。
每年乳腺癌新增病例全世界有大约一百万,其中TNBC患者超过170000[1],发病率占全部乳腺癌患者的10%~17%。
TNBC有特殊的生物学行为,其侵袭性强、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率高、预后差。
并且TNBC对内分泌治疗及HER-2过表达的乳腺癌的靶向治疗不敏感,因此TNBC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成为乳腺癌研究的热点。
现就TNBC的研究进展及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1 TNBC的特点1. 1 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基于大规模人群样本的研究和结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罗湘等[2]对1002例乳腺癌患者(TNBC患者128例)的回顾性研究发现,TNBC的高发人群为36~50岁的未绝经者,更常见于以下女性:高体质指数、初潮、足月怀孕年龄早、哺乳期短、未绝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