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所得税和会计收入确认的原则不同(五篇模版)

企业所得税和会计收入确认的原则不同(五篇模版)

企业所得税和会计收入确认的原则不同(五篇模版)

第一篇:企业所得税和会计收入确认的原则不同

企业所得税和会计收入确认的原则不同

1.会计收入的确认会计人员可以遵循会计准则进行职业判断

企业收入会计准则中的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收入会计准则对所规范的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的确认强调以下基本要素:(1)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2)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3)相关的、已发生的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对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同时强调:(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己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除此之外,在其它会计准则中对会计形成收入和收益业务的确认要素做出了具体规定。

在上述会计准则的基本规定基础上,对企业经济业务是否确认为收入或者收益,会计人员依据会计准则可以进行职业判断。

第二篇:工程施工企业收入确认

工程施工企业收入确认我公司承包了一项工程,由发包方代扣代缴营业税,我公司现在已经收到工程款(按完工进度),但没收到对方代扣代缴的完税凭证,现在就确认收入吗?在一般的情况下,确认收入的同时要计提相应的税金及附加,下月就交税了,可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收到完税凭证,我公司的帐务处理如何做。

对于咨询标题--“咨询:工程施工企业收入确认”的答复:

声明:以下分录会计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纯属业务探讨

正常的分录为:

(1)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2)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金-营业税

(3)借:应交税金-营业税

贷:应收账款

(4)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

在完税凭证未收到的情况下,上述第三笔分录先不作,收到后补作。

手续费21000

1家,万里

2家,万里

第三篇:软件企业收入确认

软件企业收入确认

(一)公司主要业务收入类型

1、客户化软件开发收入

2、运营维护服务收入

3、客户化软件开发及运营维护服务收入

4、移动互联网代理推广服务(广告代理)收入

(二)不同业务类型收入确认具体方法

1、客户化软件开发

客户化软件开发业务是指根据客户特别需求在对客户业务进行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按客户实际需求进行专门的软件定制开发产品。

在同一会计内开始并完成的客户化软件开发业务

对于在同一会计内开始并完成的软件开发业务,应取得收入合同,以取得客户签字盖章的验收报告的时点确认收入并结转对应成本。

注意事项:合同中约定分期付款,最后一期付款有特别条件,如按照客户满意度决定付款金额和比例等相关类似条款,在验收报告日确认收入时,因无法确定特别条款的实现程度,收入确认的金额应扣

除最后一期付款的金额。在特别条款结果可以确定并取得客户书面认可的单据后,将最后一期按实际收款数一次性确认收入。

跨的客户化软件开发

对于在跨的软件开发业务,应区分下列两种情况分别处理:

A、已经取得收入合同,收入合同的签订日期与项目的实际研发立项日期相匹配,应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并结转对应成本。

B、没有取得收入合同,也没有取得与客户签订的项目意向书、客户的预订单等外部证据,为了避免未来上市审核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麻烦,不能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项目的劳务成本应在合同签订日后进行归集和核算,签订日前发生的项目劳务成本可以计入“研发支出”科目,但应对应具体研发项目。③ 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应满足下列条件:

A、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B、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C、交易的完工进度能够可靠地确定。企业可以根据提供劳务的特点,选用下列方法确定提供劳务交易的完工进度:

a、已完工作的测量,这是一种比较专业的测量方法,由专业测量师对已经提供的劳务进行测量,并按一定方法计算确定提供劳务交易的完工程度。

b、已经提供的劳务占应提供劳务总量的比例,这种方法主要以劳务量(通常是时间)为标准确定提供劳务交易的完工程度。

c、已经发生的成本占估计总成本的比例,这种方法主要以成本为标准确定提供劳务交易的完工程度。只有反映已提供劳务的成本才能包括在已经发生的成本中,只有反映已提供或将提供劳务的成本才能包括在估计总成本中。

D、交易中已发生和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建议企业采用第二种方法,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以劳务量(通常是时间)为标准确定提供劳务交易的完工程度,某一项目的完工程度可采用已发生工时占预算总工时的比例确定。

2、运营维护服务收入

运营维护服务,包括定期维护服务和其他服务,定期维护服务是在合同约定的服务期间为客户提供系统维护,其他服务则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合同约定提供相应的日常运营支持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业务质量监控、业务优化、集成过程监控、业务系统分析等)。

定期维护服务在服务期间采用直线法确认收入,其他服务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完工程度按照已发生成本占预算总成本的比例确定。

特殊情况:根据公司运营服务费的收取方式和收取基础,该业务服务费按照月终端用户数进行月结算,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中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条件,该条件的收入确认方式采用按月根据客户端用户数确认收入更符合公司实际情况。既不采用直线法,也不采用完工百分比法。

3、客户化软件开发及运营维护服务

客户化软件开发及运营维护服务是指客户化软件开发后并对开发出的系统进行运营维护服务业务,在该业务中,可区分为客户化软件开发和运营维护服务两阶段,其中:客户化软件开发阶段不向客户收取任何费用,运营维护服务阶段的运营服务费按照月终端用户数进行月结算。

因此,根据收入的确认原则:一是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三是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

在开发阶段为免费开发阶段,无经济利益流入企业,不确认收入。在运营维护阶段比照运营维护服务业务确认收入。

4、移动互联网代理推广服务(广告代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应用指南中规定:

宣传媒介的收费,在相关的广告或商业行为开始出现于公众面前时确认收入。广告的制作费,在资产负债表日根据制作广告的完工进度确认收入。

特殊情况:根据公司“移动互联网代理推广服务”的收取方式和

收取基础,该业务按照合同期内推广目标实现量进行结算,如果在合同期内未完成合同约定的阶段目标最低基础量,合同甲方有权终止合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中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条件,该条件的收入确认方式采用合同期间内阶段目标完成后一次性确认收入更符合公司实际情况。既不在合同期内采用直线法确认,也不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

第四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8〕875号

2008-10-30

有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规定的原则和精神,现对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的若干问题通知如下:

一、除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另有规定外,企业销售收入的确认,必须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一)企业销售商品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确认收入的实现:1.商品销售合同已经签订,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企业对已售出的商品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实施有效控制;

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4.已发生或将发生的销售方的成本能够可靠地核算。

(二)符合上款收入确认条件,采取下列商品销售方式的,应按以下规定确认收入实现时间:

1.销售商品采用托收承付方式的,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

2.销售商品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3.销售商品需要安装和检验的,在购买方接受商品以及安装和检验完毕时确认收入。如果安装程序比较简单,可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

入。

4.销售商品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的,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

(三)采用售后回购方式销售商品的,销售的商品按售价确认收入,回购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有证据表明不符合销售收入确认条件的,如以销售商品方式进行融资,收到的款项应确认为负债,回购价格大于原售价的,差额应在回购期间确认为利息费用。

(四)销售商品以旧换新的,销售商品应当按照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确认收入,回收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

(五)企业为促进商品销售而在商品价格上给予的价格扣除属于商业折扣,商品销售涉及商业折扣的,应当按照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债权人为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而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扣除属于现金折扣,销售商品涉及现金折扣的,应当按扣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现金折扣在实际发生时作为财务费用扣除。

企业因售出商品的质量不合格等原因而在售价上给的减让属于销售折让;企业因售出商品质量、品种不符合要求等原因而发生的退货属于销售退回。企业已经确认销售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折让和销售退回,应当在发生当期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

二、企业在各个纳税期末,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采用完工进度(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

(一)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是指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2.交易的完工进度能够可靠地确定;

3.交易中已发生和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核算。

(二)企业提供劳务完工进度的确定,可选用下列方法:1.已完工作的测量;

2.已提供劳务占劳务总量的比例;

3.发生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

(三)企业应按照从接受劳务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劳务收入总额,根据纳税期末提供劳务收入总额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纳税累计已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后的金额,确认为当期劳务收入;同时,按照提供劳务估计总成本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纳税期间累计已确认劳务成本后的金额,结转为当期劳务成本。

(四)下列提供劳务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应按规定确认收入:

1.安装费。应根据安装完工进度确认收入。安装工作是商品销售附带条件的,安装费在确认商品销售实现时确认收入。

2.宣传媒介的收费。应在相关的广告或商业行为出现于公众面前时确认收入。广告的制作费,应根据制作广告的完工进度确认收入。

3.软件费。为特定客户开发软件的收费,应根据开发的完工进度确认收入。

4.服务费。包含在商品售价内可区分的服务费,在提供服务的期间分期确认收入。

5.艺术表演、招待宴会和其他特殊活动的收费。在相关活动发生时确认收入。收费涉及几项活动的,预收的款项应合理分配给每项活动,分别确认收入。

6.会员费。申请入会或加入会员,只允许取得会籍,所有其他服务或商品都要另行收费的,在取得该会员费时确认收入。申请入会或加入会员后,会员在会员期内不再付费就可得到各种服务或商品,或者以低于非会员的价格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该会员费应在整个受益期内分期确认收入。

7.特许权费。属于提供设备和其他有形资产的特许权费,在交付资产或转移资产所有权时确认收入;属于提供初始及后续服务的特许权费,在提供服务时确认收入。

8.劳务费。长期为客户提供重复的劳务收取的劳务费,在相关劳务活动发生时确认收入。

三、企业以买一赠一等方式组合销售本企业商品的,不属于捐赠,应将总的销售金额按各项商品的公允价值的比例来分摊确认各项的销售收入。

国家税务总局

二○○八年十月三十日

第五篇:收入差异概述(企业所得税)

第一节收入差异概述

企业日常经济业务形成的收入或收益的确认和计量,是企业会计核算和企业所得税计算的重要内容。企业所得税法对收入范围的确认、收入的计量和收入确认的时间等要素,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与会计准则对收入的确认和计量相比,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收入的定义

《企业会计准则—收入》明确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其中,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比如,工业企业制造并销售产品、商品流通企业销售商品、保险公司签发保单、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软件企业为客户开发软件、安装公司提供安装服务、商业银行对外贷款、租赁公司出租资产等,均属于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构成收入。企业对外出售不需用的原材料、对外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等活动虽不属于企业的经常性活动,但属于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与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由此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也构成收入。收入主要包括商品销售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建造合同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等。

收入形成于企业日常活动的特征,使其与产生于非日常活动中的利得相区分。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利得是收入以外的收益,通常属于不经过经营过程就能取得或属于企业不曾期望获得的收益。包括企业处置非流动资产净收益、资产盘盈收益、因其他企业违约收取的违约金和罚款、债务重组收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收益、企业接受捐赠或政府补助取得的资产,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收益等。利得是偶发性、边缘性的收益,一般应确定为“营业外收入”。

企业所得税法没有对收入给出明确的定义,而是采取了在总括性界定的基础上进行明细分类的方法。《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包括: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其他收入。”《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取得收入的货币形式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以及债务的豁免等;企业取得收入的非货币性收入形式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生物资产、股权投资、存货、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劳务及有关权益等。”税法对收入的界定应当从四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收入是指来源于境内、外所有收入;二是收入包括以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等各种形式取得的收入;三是收入能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表现为资产的增加、负债的减少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是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四是任何收入不作为应税收入或不申报纳税都需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税法对“收入总额”的界定没有区分是否是“日常活动”形成的,实际上是一个“总收益”的概念,只要是取得的收入,不考虑形式、来源及收入性质,均应列入收入总额。而企业会计在持续经营期间取得的收益,除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所涉及到的商品销售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外,还包括适用其他会计准则的部分,如长期股权投资、建造合同、租赁、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等形成的收入或收益,以及没有通过具体会计准则进行规范的利得。所以,税法所指的收入总额实质上涵盖了会计准则的收入、收益和利得三个部分,相当于会计核算上“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科目核算的一般性收入,和“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科目核算的投资性收益和偶然性利得。由于税法和会计的目的不同,两者在收入的分类上也不同,会计收入分类侧重于经济收入的稳定性和经常性,税法收入的分类的基础是税收政策待遇的异同。值得注意的是,税法意义的收入虽然是以会计核算的收入(益)为基础,但同时又以

法定的形式对其进行规范。如会计准则对某些项目不确认为收入,而税法上作为收入处理;反之,对会计上已确认的部分收入,税法将其确定为不征税收入或免税收入等,所以在企业所得税收入业务处理时,要对会计收入进行分析比较,对税法与会计的差异进行调整,才能正确确认税法上的“收入总额”。

二、收入确认的原则性差异

由于税法和会计的目标不同,导致在收入确认的原则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会计对收入的确认需要同时符合收入的定义和确认条件,在确认过程中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配比性原则等,注重收入实质性的实现,只有在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时才确认收入。而税法对收入的确认虽然以权责发生制和实质重于形式为原则,但坚持税收法定原则,从保证财政收入和防范税收风险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收入实现的法律要件,无论企业是否有经济利益的流入,只要符合收入确认的法定条件就应当确认。

1、从执行权责发生制原则来看,会计上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强调必须以经济业务中权利义务的发生为前提进行会计核算,这与税法确定的纳税义务的精神是一致的,所以税法对权责发生制总体上持肯定态度。所不同的是,企业所得税法引入了纳税必要资金的理念,即当纳税人有足够财力缴税时才能确定应税收入的实现。比如,税法对符合免税重组条件的企业,重组业务暂不确认资产转让所得;对分期收款销售的,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递延了已实现的收入;同时对租金、利息和特许权使用费等收入,按合同约定的付款日期确认收入,而不是按收入的归属期间确认,这实际上背离了权责发生制原则,更接近收付实现制。对此,税法所持的立场是,纳税人此时具有纳税必要资金,是缴税的最好时机。所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 875号)规定:“除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另有规定外,企业销售收入的确认,必须遵循权责发生制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也就是说,对税法规定的权责发生制的例外情形,要优先执行。

2、会计上的收入,是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并导致企业的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确认的。因此,允许会计人员按照谨慎性原则对经济事项作出恰当的职业判断。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适用于不确定环境下对收入的确认。税法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有所保留。主要原因是谨慎性原则对收入和费用的处理不对称,当会计事项存在不确定因素时,谨慎性原则要求少计收入多计费用。税法如果认可谨慎性原则,必然减少或递延企业应缴税款。另一方面,税法不考虑收入实现在商品所有权上的风险,只要纳税人对赢利或潜在的赢利有控制权时,就应当对纳税人的所得加以确认,经营风险应由企业的税后利润补偿,国家不享有企业的利润,当然也不应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与此同时,会计人员对收入是否实现的职业判断可能带来大量的会计估计,这与税收的法定性原则也是有差异的。比如对采取售后回购方式销售商品的处理,会计在收到款项时确认为负债,只有在确凿证据表明交易满足收入确认条件时才确认收入;而税法应确认为收入,只有在证据表明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时才确认为负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由于税法和会计的目的、原则不同而形成的对经济事项处理上的差异。

3、税法与会计在执行“实质重于形式”这一原则时也存在差异。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会计从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出发,对收入的确认侧重于收入实质性的实现,即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税法也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但在内涵上却与会计存在重大差别,因为税法更注重从组织财政收入的角度出发来关心经济业务的实质,侧重于收入的社会价值的实现。税法确认收入实现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纳税人对该收入具有权利要求,不管企业是否有经济利益的流入。比如企业的货物性资产,只要所有权转移了,税法就认为这笔收入实质上已经实现。与此同时,税法在利用实质性原则判断经济业务时,主要是看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会造成避税行为,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主要是运用在反避税上。另外,税法和会计在贯彻实质性原则时实施的依据也有重大的差异,会计主要是靠会计人员

的职业判断,与会计人员自身业务能力相关;而税法却是依法律规定来衡量“实质”。此外,会计上强调收入的重要性原则,而税法中不予承认。只要是应税收入,不论其业务事项是否重要,也不论其涉及金额的大小,一律按税法的规定计算应税收入或应税所得。

三、收入确认的政策性差异

1、收入确认条件的差异。会计准则规定,收入确认的基本条件包括主要风险和报酬的转移、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可能性和收入计量的可靠性。如果收入的金额不能合理估计、相关的经济利益收回的可能性小于不能收回的可能性、收入和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不能够合理的估计时,企业不应确认收入,已收到的价款应确认为负债。而税法应税收入确定的基本条件则是经济交易完成的法律要件是否具备,是否取得交换价值等,强调发出商品、提供劳务的同时收讫价款或索取价款的凭据,不考虑经营风险的问题。

2、收入确认时间的差异。会计准则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来确定收入的入账时间,只要符合收入确认条件,当期就要确认收入。而税法对收入确认的时间有特别的规定。比如,在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的确认时间上,会计准则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企业取得投资后,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或发生净亏损的份额(法规或章程规定不属于投资企业的净损益除外),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确认当期投资损益。而税法规定,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在一般情况下按照被投资方作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3、收入确认范围的差异。表现在税法确认收入的范围要大于会计收入的范围。税法确认的应税收入不仅包括会计收入,还包括会计上不做收入的部分特殊业务和视同销售。比如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捐赠,在会计上因其不具备收入确认条件,不确认为收入,但税法作为视同销售处理。

4、收入计量属性的差异。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商品销售收入的

计量,应当按照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计量收入金额,但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不公允的除外。税法规定,对非货币形式取得的应税收入,应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税法所称的公允价值,是指按照市场价格确定的价值。会计和税法对公允价值的理解是有差别的。比如,会计对具有融资性质的合同或协议按合同和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这里所指的公允价值通常是合同或协议价款的现值。而税法是按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应税收入,对具有融资性质的商品销售收入不进行折现处理。

2015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辅导

2015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辅导 Aisino航天信息| 2016-01-06 17:16 2015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12个重点问题解读 作为企业所得税税基管理的两大核心业务,资产损失申报和税收优惠事项备案直接关系到全年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调整额。 1、企业年终结账前务必关注两大事项:资产损失申报和税收优惠事项备案 作为企业所得税税基管理的两大核心业务,资产损失申报和税收优惠事项备案直接关系到全年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调整额。《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管理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9]255号)规定,“对需要事先向税务机关备案而未按规定备案的,纳税人不得享受税收优惠;经税务机关审核不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税务机关应书面通知纳税人不得享受税收优惠”;《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以下简称25号公告)规定,“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后方能在税前扣除;未经申报的损失,不得在税前扣除。”无论是税收优惠的审批事项或备案事项,还是资产损失的清单申报和专项申报事项,均属于汇算清缴前必经的程序。 2、税法与会计确认收入条件的差异引发的纳税调整 税法关于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的确认条件与会计上确认收入的条件有差异。《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规定同时满足四个条件即可确认所得税应税收入,而会计上除了要求同时满足税法规定的四个条件外还需要满足“经济利益是否很有可能流入企业”这个条件,显然税法确认应税收入的条件相对宽松,因而形成了会计上还没有确认收入,而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需要调增计算企业所得税的情形。无论是纳税人还是税务机关,均应重视这一差异造成的税收差异。

会计与税法对收入确定的区别

《企业所得税法》与《企业会计准则》对收入确认的 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发布了《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的若干问题,缩小了与《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以下简称《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在会计实务中如何认识并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一)收入的确认原则 《通知》规定,除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另有规定外,企业销售收入的确认,必须遵守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基础,实质重于形式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销售收入的确认条件 《通知》规定,企业销售商品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确认收入的实现:商品销售合同已经签订,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对已售出的商品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实施有效控制;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已发生或将发生的销售方的成本能够可靠地核算。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销售收入确认条件中还包括“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三)销售收入的确认时间 《通知》明确符合收入确认条件,采取下列商品销售方式的,应按以下规定确认收入实现时间:销售商品采用托收承付方式的,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销售商品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销售商品需要安装和检验的,在购买方接受商品以及安装和检验完毕时确认收入。如果安装程序比较简单,可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销售商品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的,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 《通知》还明确了售后回购、以旧换新、商业折扣、现金折扣、销售折让和退回的所得税处理,与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基本一致。其中,《通知》规定,采用售后回购方式销售商品的,销售的商品按售价确认收入,回购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有证据表明不符合销售收入确认条件的,如以销售商品方式进行融资,收到的款项应确认为负债,回购价格大于原售价的,差额应在回购期间确认为利息费用。《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售后回购的通常处理方式是:采用售后回购方式销售商品的,不应确认收入,回购价格大于原售价的差额,应在回购期间按期计提利息,计入财务费用。只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满足收入确认条件时,才对销售的商品按售价确认收入,回购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 有关销售折让和退回的确认时间,《通知》规定,企业已经确认销售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折让和销售退回,应当在发生当期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而在《企业会计准则》中,企业已经确认销售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折让和销售退回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

会计与税法上确认收入的不同

(1)收入确认的原则不同。会计核算的主要目的是向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和潜在的投资者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因此,会计核算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和谨慎性原则,注重收入实质性的实现,而不仅仅是收入法律上的实现。 税法的目的是对纳税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得的经济收入进行测定,从而对此课征一定量的税收,以保证 国家的财政收入,满足政府实现经济和社会职能的需要。因此,税款的征收要遵循法律性原则和确保收入的原则,注重界定和准确计算应纳税额的计税依据。具体而言: ①会计制度和税法虽然在收入的核算上都遵循配比原则,但两者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从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角度,确认收入与成本的配比,包括对象的配比和期间的配比。后者是从保护税基、公平税负的角度对有关的成本、费用和损失加以规定。 ②会计上强调收入的重要性原则,而税法不承认会计上的重要性原则,只要是应纳税收入,不论其业务事项是否重要,也不论其涉及的金额大与小,一律按税法的规定计算应税收入和应税所得。 ③对一些收入的处理上,会计上通常要充分考虑这些收入将来要承担的潜在义务,以确保能准确反映一个实体真正的长期获利能力。但税法,特别是所得税法一般情况下不考虑纳税人潜在的负债可能性,纳税人的经营风险国家不予承担。只要纳税人对赢利或潜在的赢利有控制权时,税法就会对纳税人的所得加以确认。当然有时税法会根据社会经济政策需要,限制或推迟收入的确认及收入时间的确认。 (2)收入确认的条件差异。会计制度规定,收入确定的基本条件包括经济利益流入的可能性和收入计量 的可靠性。而税法应税收入确定的基本条件则根据经济交易完成的法律要件是否具备,是否取得交换价值,强调发出商品、提供劳务,同时收讫价款或索取价款的凭据。 (3)会计收入与分税种的应税收入不同。会计制度为便于不同行业会计信息的比较,按经济业务的性质 划分会计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等。而各个流转税和所得税的应税收入与会计收入不对称,不同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会涉及不同税种的应税收入,如工业企业和交通运输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因此,企业会计核算时,按会计分类确认并计量会计收入,纳税时,按照各税种的应税收入的规定计税。 (4)收入确认范围的不同。会计制度对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提出了明确 的确认标准。税法规定,企业应在发出商品、提供劳务,同时收取价款或者取得收取价款的凭据时,确认收入的实现。可见,税法确认的收入范围要大于会计制度确认收入的范围。税法确认的应税收入不仅包括会计收入,还包括会计上不做收入的价外费用及视同销售。税法的规定主要是出于公平税负和征管上的需要,如为平衡外购与自制货物增值税的税负,增值税条例规定,纳税人将自产货物用于在建工程、职工福利等方面,要视同销售征收增值税。再例如就增值税链条式课税方式而言,由于增值税是逐环节对增值额课税,并凭增值税发票抵扣进项税,为了保证链条的连续、完整,就必须对委托他人代销和销售代销货物等会计上不作收入的行为,视同销售征收增值税。 (5)收入确认时间的不同。会计制度规定只要符合会计上的确认收入的条件,当期就要确认收入。税法 上一般在纳税申报表中反映确认应税收入,对应税收入的时间区分不同的税种做出不同的规定,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和企业所得税都分别规定了应税收入的确认时间。同时在同一税种下,应税收入的确认还要区分不同的交易性质。如纳税人同样是采用预收款方式销售商品,增值税、消费税确认收入的时间,均为发出货物或应税消费品的当天;营业税采用预收款方式销售不动产时,其收入的确认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再例如,就增值税而言,采用委托银行收款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收入确认的时间为:前者为发出货物并办妥托收手续的当天,后者为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

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的差异及协调

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的差异及协调 一、差异: 1.目的不同:会计准则的目的是提供企业财务信息,以满足内外部用户的需求;所得税法的目的是征收企业所得税,保证税收的公平与合理。 2.计量方法不同:会计准则采用成本原则、公允价值原则等方法进行资产和负债的计量;而所得税法以税法规定的核算方法为基础进行企业所得的计算。 3.过渡项目的处理:会计准则可能对一些项目进行分期确认,而所得税法对这些项目可能要求在一定时间内一次性确认。 4.项目的定义和界定:会计准则将一些费用或收入项目纳入会计报表中,而所得税法可能会将这些项目进行调整或排除。 5.成本的确认时机:会计准则可能允许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时机与所得税法规定的时机不同,导致会计利润和税收利润之间的差异。 二、协调: 1.税务递延资产和负债:企业在税务计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减税的情况,这就形成了税务递延资产。而在会计准则中,这些递延计税差异需要进行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2.递延所得税费用: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根据税法规定将未计税差异计算并确认递延所得税费用,这样可以反映出会计利润和税收利润之间的差异。

3.财务报表的注记披露:企业需要在财务报表的注记中详细披露递延所得税的相关信息,如计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费用的具体计算方法等。 4.所得税计提的确认方法:企业需要根据所得税法规定的税率,根据实际情况计提所得税费用,确保企业对未来应纳税额的合理估计与公司的财务报表一致。 三、影响: 1.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法的差异可能导致企业的财务报表与税务申报之间存在差异。因此,企业需要合理运用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法的规定,确保财务报表和税务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管理决策的影响: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法的差异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管理决策。企业需要评估会计准则和税法对财务报表和税务申报的影响,以便在制定决策时进行合理预测和规划。 3.税务风险的把控:企业需要充分了解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法的规定,并配合税务机关的要求,遵守税法的规定,以降低税务风险。

企业所得税新申报表填报技巧和案例分析

企业所得税新申报表填报技巧和案例分析 1. 适用符合企业所得税视同销售条件,会计核算已确认收入、成本且与税收确认金额一致,也需要在《视同销售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特定业务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10)中填报。 A、对 B、错正确答案:B 解析:适用符合企业所得税视同销售条件,若会计已进行处理,且与税收确认金额一致,不需要在《视同销售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特定业务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10)中填报。 2. 依据企业所得税法相关规定,对于视同销售业务,属于企业自制的资产,应按企业生产成本确定销售收入;属于外购的资产,可按购入时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 A、对 B、错正确答案:B 解析:国税函【2008】828号:属于企业自制的资产,应按企业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定销售收入;属于外购的资产,可按购入时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 3. “补充申报”是指申报期内,由于纳税人自查、主管税务机关评估等发现以前年度申报有误而更改申报。 A、对 B、错正确答案:B 解析:申报期后,由于纳税人自查、主管税务机关评估等发现以前年度申报有误而更改申报为“补充申报”。 4. 企业一个纳税年度内只从事免税项目业务,发生的业务招待费等支出属于免税项目相关的支出,其超过税法规定扣除限额的支出部分不再作纳税调增处理。 A、对 B、错正确答案:A 解析:企业一个纳税年度内只从事免税项目业务,发生的业务招待费等支出属于免税项目相关的支出,其超过税法规定扣除限额的支出部分不再作纳税调增处理, 5. 《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规定,企业已经作为损失处理的资产,在以后纳税年度又全部收回或者部分收回时,不需要计入当期收入。 A、对 B、错正确答案:B 解析:《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规定,企业已经作为损失处理的资产,在以后纳税年度又全部收回或者部分收回时,应当计入当期收入。 6. 发生政策性搬迁的企业以前年度发生尚未弥补的亏损的,凡企业由于搬迁停止生产经营无所得的,从搬迁年度次年起,至搬迁完成年度前一年度止,可作为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年度,从法定亏损结转弥补年限中减除。 A、对 B、错正确答案:A 7. A106000《企业所得税弥补亏损明细表》中的“纳税调整后所得”直接引自主表中第19行“纳税调整后所得”。 A、对 B、错正确答案:B 解析:主表中第19行“纳税调整后所得”后面不是第22行“弥补以前年度亏损”,还有第20行“所得减免”以及第21行“抵扣应纳税所得额”两个数据项;因此,A106000《企业所得税弥补亏损明细表》中的“纳税调整后所得”是一个计算分析值,不能直接引自主表。 8. 企业不论是否存在纳税调整,只要发生资产折旧、摊销的,都需在《资产折旧摊销情况及纳税调整明细表》进行列示填报。 A、对 B、错正确答案:A 解析:《资产折旧摊销情况及纳税调整明细表》适用于发生资产折旧、摊销及存在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的纳税人填报,即发生就填报,作为纳税调整系列的例外,不论是否存在纳税调整,发生资产折旧、摊销的,需在本表进行列示填报。 9. 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资产、在终止确认时如果发生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调整的在《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90)中进行。 A、对 B、错正确答案:A 10. 如果交易合同或协议中规定租赁期限跨年度,且租金提前一次性支付的,根据《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九条规定的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出租人可正确上述已确认的收入,在租赁期内,分期均匀计入相关年度收入。 A、对 B、错 正确答案:A解析:这是国税函【2010】79号的规定。 11. 金融企业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理赔费用准备金等特殊行业准备金,应在《特殊行业准备金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120)中调整。 A、对 B、错正确答案:A

税法和财务会计在所得税方面的差异及处理

税法和财务会计在所得税方面的差异及处理 企业所得税法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收益利得的确认与费用损失的扣除方面。从利润表上看,会计上核算的利润与应纳税额之间的差异,可以分为暂时性差异和非暂时性差异。会计核算原则也会造成它们之间的差异,会计准则的基础为权责发生制,这是为了要使各个企业实际的盈利状况得到如实的反映,所提供的信息资料真实可靠,故而就会有已发货而未收款但已经确认为当期收入的应收账款以及已经确认为支出,以及尚列入当期的费用的损失或未摊的费用。会计上遵循谨慎性原则,这是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时,即不去高估收益利得大小或资产计价的大小,也不低估负债或损失损耗,这些方面正成为企业为节省成本而故意从中改变收益或者费用的确认,从而减少所得税额的计算。税法则是从反避税的角度考虑而制定的。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计量和确认方法,要考虑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以及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来选择适当的会计方法。而税法否定了上述的重要性原则,无论是金额大小,都应如实核算。 1、税法和财务会计在所得税方面的主要差异: (1).收入、成本确认。企业的新会计制度规定上,企业的收入表现在它们在经营期间的利得,它几乎涵盖了企业经营期间的各种收入。在税法上,有些被企业列入费用的项目为税法所不允许,它们必须计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之中,而有些费用摊销项目是在税法上允许扣除甚至加计扣除,对于一些收入,税法上确定为不征税的收入,或者对该种收入项目予以免税在会计上仍然会计入期间的收入,这就需要在其中就是否需要纳税予以调整。 (2).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折旧方法如年限平均法、年数总和法等,企业不得随意更改折旧方法。在税法上,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就不同,一般情况下只准许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不得使用其他方法。对于一些国家鼓励支持的设备,经过相关部门的申请后才可以采用其他方法计提折旧。 (3). 借款费用。在利率大小方面,税法规定若企业使用的贷款利率高于税法规定的标准,就应当进行纳税,应当做补纳税调整,这与会计准则上企业选择会计上的借款利率无限制不同。对于在建工程的建造期间,相关的借款费用在达到正常经营的时候一次计入其中,在税法上可以采用分期摊销,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 (4).债务重组中的差异。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如作为债务人,通过债务重组所偿付的代价与重组账面价值的差额(正差)计入企业其他资本公积金。关联方企业如母公司,可以利用债权人的重组账面价值入账,从而损失相关差额来操纵利润的大小,新会计准则能够防止这一点。因为会计准则规定差额纳入资本公积的金额是不需要纳税的,但是,在税法规定上是不同意这项处理的,因为债务人通过债务重组明显是活的经济利益的,就应该缴纳税收,这正是两者的相互矛盾之处。因此应当根据债务重组收益与否的实际情况及应纳税所得额的正负来判断是否转入应交税费。 (5).资产减值的政策。会计制度准则规定企业可以计提坏账准备金和减值跌价准备金,但是税法规定,企业不得扣除任何形式在会计上允许的准备金。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应当根据利润表的相关项目进行调整。新会计准则的制定,使企业在计提减值跌价准备上扩大的它们的范围,另外还有对于企业的选择减值的

会计、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确认收入比较

一、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企业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国家税务总局2008-10-30出台《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国税函[2008]875号文,对企业所得税收入确认时间做出明确规定,解决了长期以来企业所得税收入确认时间与企业会计准则或企业会计制度收入确认时间是否存在差异的问题。本文对收入确认时间在财税及各税种之间的差异做一个比较。 一、确认原则 国税函[2008]875号文强调企业所得税收入确认原则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来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第一条规定:除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另有规定外,企业销售收入的确认,必须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企业销售商品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确认收入的实现: 1、商品销售合同已经签订,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企业对已售出的商品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实施有效控制; 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4、已发生或将发生的销售方的成本能够可靠地核算。------------销售购物卡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2006)》第四条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 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4、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会计多此条原则】; 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财税差异:《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第一条无“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规定。为什么《通知》首先明确必须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而又不要求“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呢?这是因为一方面新税法强调的是“法人所得税”,在同一法人主体内的货物转移没有发生所有权的改变,不用再确认收入。不同的法人主体之间货物的转移发生了所有权的改变,必需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准则与税法差异比较

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准则与税法差异比较 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准则与税法差异比较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执行的计划经济,财税是不分家的,因此当时的会计核算和税务处理的是高度统一的。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准则与税法差异比较。欢迎阅读。 背景知识: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执行的计划经济,财税是不分家的,因此当时的会计核算和税务处理的是高度统一的。 改革开放以后,进行市场化改革,市场主体多元化,不再是清一色的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国家必须进行依法管理,因此就分别有了会计法及其配套的规范性文件、税法等。会计与税务的分别立法,自然就带来了税务与会计的差异。 财政部在2015年2月份宣布废除了39项会计准则制度,目前留下继续有效会计准则制度有三项: 1、企业会计制度; 2、小企业会计准则; 3、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制度》是一个过渡产物,与其配套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11.2.11废止)和《小企业会计制度》(2013.1.1废止)已经先后废止,可以预见该制度的废止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因此,本文更多以《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来分析税会差异的处理原则。 一、税会差异所指的“税”包含那些? 一般日常所说的税会差异的“税”主要是指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 流转税的税会差异主要要来自于会计核算收入的确认原则与税法规定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义务产生等。最常见有增值税、消费税涉及的视同销售,营业税涉及的预收款纳税义务产生,增值税、营业税提前开具发票纳税义务提前,会计上由于按照准则判定不符合收入确认而税务上却须确认纳税义务等。

流转税产生的税会差异相对简单。企业所得税由于本身比较复杂,与会计核算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损益等密切相关,所以涉及的税会差异就很复杂。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对于税会差异的处理原则 (一)资产方面 1、短期投资、长期债券投资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不采用金融资产四分类方法,对债券投资和股权投资均采用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持有期间利息的计提在约定付息日,不采用实际利率法。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的规定,金融资产应在初始确认时分为四大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又可进一步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简称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某项金融资产具体应分为哪一类,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投资决策等管理意图。《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利息应按实际利率计算。 二者差异对税会差异的影响:《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基本上就是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进行,因此不会产生税会差异;《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较大,无论是公允价值变动、计提减值准备、实际利率法等都会产生税会差异。 2、资产减值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的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不要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如果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九条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

会计准则与税法差异

会计准则与税法差异 一、会计准则和税法差异的成因? (一)会计准则与税法目的上的不同? 1.会计的目标: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对企业单位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因此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人员必须以会计准则和制度作为会计工作的准绳,以反映企业单位相关的财务状况,为该企业的股东、债权人、等财务报表阅读者提供完整、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使得财务报表使用者让了解企业资产的真实性以及企业的盈利情况。? 2.税法的目标:在市场经济这样的大背景下,税法以保证财政收入、调节经济等为作为目标。其主要在于满足国家自身的需要。所以税法的规定带有强制性,无偿性,通过税收杠杆对国家的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以实现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以及社会分配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二)会计和税法要素的不同? 1.会计要素: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将会计核算的对象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大要素,这些要素的定义以及计量原则在准则中也有所根据。? 2:税收实体法的要素:税收实体法的要素有纳税主体、征税客体、税目、税率、计税依据、税率、减税、免税等要素。? (三)会计和税法在执行规范上的不同? 会计的执行规范:会计的执行主体的企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不管是大的集团公司还是中小型企业,企业的会计工作一律严格地遵适用的相关会计制度;规范方面,会计制度的规范内容主要是有关企业的会计核算,使企业实现客观公正,真实准确的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在执行时间方面,会计原则要求会计工作必须具有及时性,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活动,必须及时准确的进行记录核算,以保证反映的财务信息是及时准确的。? 税法的执行规范:税法的执行主体主要是个级别的税务机关;规范方面,税法主要是协调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关系;在执行时间方面,税法的执行并不具有及时性,并不需要企业在每发生一项经济业务都马上进行税款的计算,而是在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下的纳税期间,由纳税的机关部门根据企业的财务资料,计算当期应纳的税款。? 二、会计准则与税法差异的在核算中的表现? (一)会计准则和税法核算原则的不同? 1.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责发生制要求企业不管款项是否实际收付,只要是企业当期实现或者发生的收入和的费用,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予以确认;但是如果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就算企业在当期发生了对该款项的收付,也不应确认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这一原则的使用使得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应记和递延项目,这意味着核算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主观估计、判断成分。税法在《企业所得税》中明确了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但是按照权责发生制会产生一些需要税务机关对某些应税项目的相关风险进行估计,因此税法在执行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体现了权责发生制,具体的说,税法在企业的收入确认上体现了权责发生制,在费用的扣除方面则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收付实现制。如在所得税的处理上,规定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当期确定的预计负债,不得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扣除,因为企业的负债按照实际成本计量。而预计负债并没有实际发生,所以税法上并不承认,因而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这种处理并非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税法是把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加以结合。?

会计收入与所得税收入差异分析

会计收入与所得税收入差异分析 2007、2008年相继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与新企业所得税法,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使得会计收入与所得税收人之间的差异出现了新情况和新内容。在会计实务中,必须对这些差异进行充分认识,以确保企业会计核算和所得税纳税调整的顺利进行。 一、会计收入与所得税收入差异原因 (一)服务的目的、对象不同 会计准则的目的在于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与监督,从而真实、完整地为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及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税法规范了国家税务机关征税行为和纳税人的纳税行为,解决的是社会财富如何在国家与纳税人之间进行分配,以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满足政府实现经济和社会职能的需要。 (二)遵循的原则不同 会计核算中遵循的权责发生制、谨慎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等原则,在企业所得税法中不完全适用。 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确认的时间基础。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和影响期间为基础,以经济业务中权利义务的发生为前提。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收入和成本、费用的核算,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各个会计期间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由于权责发生制强调必须以经济业务中权利义务的发生为前提进行会计核算,这与税法确定纳税义务的精神一致,所以税法对权责发生制总体上持肯定态度。然而另一方面,权责发生制带来了大量的会计估计,对于其中的某些“职业判断”,税法持保留态度。当权责发生制不利于税收保全时,税法不得不采取防范措施。另外,由于税款支付必然导致现金流出,同时从税收征管的简便、直观角度出发,税法中采用了一定程度的收付实现制。在这种情况下,会计收入和所得税应税收入必然存在差异。

企业所得税与增值税申报的收入差异解析

企业所得税与增值税申报的收入存在差异吗? 在实际税务申报的时候,各位财务伙伴是否有遇到过“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与增值税申报表中收入”不一致的情况呢?那么如果出现不一致时,会不会有纳税风险呢?对此,我们针对此问题慢慢来唠唠。 首先对于以上情况结论是肯定的,即会存在不一致。主要由于收入确认时间造成的暂时性差异,或者对某些特定业务收入认定不同造成的永久性差异,这些因素会导致增值税申报收入与企业所得税申报收入并不完全一致。 1、收入确认原则差异 增值税收入确认总体原则为收讫销售款项或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证的当天,先开具发票的,为开具发票的当天。 企业所得税收入确认原则与会计核算基本相同,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文件规定:企业销售收入的确认,必须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所以基于以上收入确认原则差异,就会出现我们开始所说的“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与增值税申报表中收入”的暂时性差异以及永久性差异。 2、收入暂时性差异 如咱们企业涉及“委托代销”、“租赁服务”、“房地产预售”“托收承付方式销售货物”“采取预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等相关业务时,那咱们企业就可能会出现,虽然需要申报的收入总金额是一致,但是因为收入确认时点的差异,造成“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与增值税申报表中收入”在不同申报期的暂时性差异。 我们以“租赁服务”为例: 一般租金都是按照一定期间周期预收租金款项,那么在增值税方面对于一次性收到的租金,以收到款项当月或者开具发票当月就要确认收入。而企业所得税方面则按照权责发生制,以合同约定的承租人应付租金的时间段分别确认收入,特别是如果租金收入属于跨年一次性收取的,则需在不同会计年度分别确认收入。这就造成虽然最终固定期间内申报收入一致,但是两者在收入确认时间和每个申报期确认的收入金额的不同。

会计实务:收入确认条件:会计与税务的差异

收入确认条件:会计与税务的差异 长期以来,会计与税务差异,特别是收入的确认问题,困扰着许多企业财会人员。随着新会计准则、《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陆续颁布,《企业会计准则14号——收入》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均对收入的确认方式、确认时间作了相应规范。本文主要对一般类型的企业和房地产企业的收入确认条件进行分析,这也是每年企业所得税检查的重点。 收入确认的一般规定 国税函[2008]875号文件规定,企业销售商品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确认收入的实现: (1)商品销售合同已经签订,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企业对已售出的商品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实施有效控制; (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4)已发生或将发生的销售方的成本能够可靠地核算。 《企业会计准则14号——收入》规定,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

予以确认: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 (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4)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比较会计与税法关于收入确认的条件,会计上确认收入时要考虑“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这个条件,而在税法上无此条件。这是因为税法不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具有强制性。企业发出库存商品后,在会计上认为“经济利益不是很可能流入企业”时不确认收入,而按税法规定应确认为当期收入,在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时对收入及成本作调整处理,以后会计上对该收入进行确认时再作相反的调整处理。 例如,A企业于2008年12月10日向某公司发出商品一批,已向某公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价款100万元,增值税17万元,商品成本80万元。A企业于12月12日办妥托收手续。12月31日得知某公司由于法律诉讼问题,银行账户已被法院冻结,企业无法收到该项货款。 (1)2008年A企业因无法收到货款,不确认收入。

会计实务:从企业所得税看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

从企业所得税看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 为确认、量、记录应税税源、税基的税收会计也就应运而生。由于国家规定的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在确认和计量收入、费用、损失时遵守不同的原则,从而导致企业按企业会计制度记算出的应纳税所得额与按税收法规计算出的应纳税所得额产生了差异,即时间性差异与永久性差异,国家税收机关必将运用政权的力量,要求企业会计核算的过程和结果,按照税法及税收会计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下面就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财务会计与税收会计进行阐述。 一、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会计主体不同 财务会计核算的主体是企业,而税收会计核算的主体是征收机关。企业作为纳税人,既要履行合理的纳税义务,又要维护自身的权益;征税机关作为国家的权利机关,则要依法征税,保证国家的税收收入。 (二)主体核算的原则不同 第一,财务会计的核算主要是遵循国家的企业会计制度,正确的计量和确认企业的收入、费用及损失,为企业的股东、企业外的潜在投资者、债权人和管理当局提供真实有用的,能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不同的会计信息

使用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使用会计信息以达到各自的目的。对于企业的股东、潜在投资者、管理当局来说,他们所需要的则是在将来的企业经营活动中进行决策必要的信息,做到收入与费用的合理配比,最终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而对于企业的债权人而言,则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其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或通过对该企业进行投资来抵免企业债务等经济活动的可行性。 第二,税收会计核算则是按现行税法和缴纳办法计算企业的应纳税额,以征税为目的,准确核定税源、税基,挖掘企业所有的收入,在税收法规内严格限制可扣除的成本、费用,从而实现应税税源和税基的最大化,依据经济合理、公平税负的原则,保证税款的及时、足额上交,达到调节国家经济、公平社会分配的目的。(三)核算依据不同 在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原则上,财务会计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达到收入与费用的合理配比;税收会计既遵循权责发生制,又遵循收付实现制,或采用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结合的混合制。财务会计主要是遵循企业会计制度,对于相同的经济内容在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可选择不同的方法;而税收会计主要是依据税法对企业的收入、费用及利润进行计量和确认,在核算方法的选择上带有较浓的强制性和统一性。 (四)对象不同 财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是反映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及结果的资金运动过

会计实务: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与税法在收入确认上,差异大!

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与税法在收入确认上,差异大! 业务案例 A公司2017年9月5日,销售一批商品给B公司,金额100万元(不含税),成本70万元,增值税税率为17%,货物已经发出,发票已经开具。合同约定,货物收到后一个月之内付款。 9月8日B公司已确认收货, 9月15日B公司发生特大火灾,造成了严重的财务损失,货款尚未支付,货款预计很难收回。 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该笔货款仍未收到,会计与税法在处理上有何差异? 一、“销售货物收入”确认的会计标准与业务处理 会计确认标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财会〔2017〕22号) 第五条规定: 当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合同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企业应当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确认收入: (一)合同各方已批准该合同并承诺将履行各自义务; (二)该合同明确了合同各方与所转让商品或提供劳务(以下简称“转让商品”)相关的权利和义务; (三)该合同有明确的与所转让商品相关的支付条款;

(四)该合同具有商业实质,即履行该合同将改变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分布或金额; (五)企业因向客户转让商品而有权取得的对价很可能收回。 财务核算处理: 案例中资料显示,由于“企业因向客户转让商品而有权取得的对价很可能收回”这一条件不具备,因此根据会计准则收入确认原则,应进行以下会计处理: 借:发出商品 70万元 贷:库存商品 70万元 借:应收账款 17万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万元 二、“销售货物收入”确认的税法标准与业务处理 税法确认标准: 根据国税函〔2008〕875号第一条第(一)项规定: 企业销售商品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确认收入的实现: (一)商品销售合同已经签订,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二)企业对已售出的商品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实施有效控制;

谈新会计准则与新企业所得税法在收入确认方面的差异

谈新会计准则与新企业所得税法在收入确认方面的差异 长期以来,会计与税务差异困扰着许多企业财务税务人员,特别是收入的确认问题,按照企 业会计准则所反映的企业实际经营成果不一定是企业所得税所要求的计算口径,纳税调整事 项增多又需要更多的税法专业知识,完全按照税法口径确认企业的经营成果,又不符合会计 信息的质量要求,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上市公司,因此,尽可能弱化会计与税法处理 差异也就成为企业财务人员非常关环境目标。 管制手段不应因为经济手段而完全被取代,在一定条件下,它本身具有一定的优势。税收的 应用应与管制的连续使用或加强结合起来,这一点已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同。 我国应借鉴西方各国的环境税制中普遍包括了与环境有关的各种专项收费和使用费。其原因 是“费”简便易行,且较为灵活,同时符合“污染者付费”原则,特别是当随着污染程度的变化 需要不断地对征收标准进行调整时,采用收费措施更适宜。此外,押金制度也为西方各国所 广泛使用。 2007年1月1日起,财政部颁布的38项企业会计准则正式实施,其中第14号准则对收入 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进行了规范(以下简称收入准则); 2008年1月1日《中华 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实施,同年10月31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 《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以下简称875号文),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的若干问题,缩小 了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关于收入的确认差异,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企业纳税人正确进 行会计和税务处理。本文对收入准则和企业所得税关于收入的确认差异方面进行分析。 一、收入概念的界定 (一)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 收入,为收入总额。包括: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 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其他收入。(二)根据会计准则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 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准则所涉及的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 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企业代第三方收取的款项,应当作为负债处理,不应 当确认为收入。长期股权投资、建造合同、租赁、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等形成的收入, 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与税法界定的收入概念的差异,体现在若干方面: 第一,会计准则与税法界定收入的范围不同。会计收入准则只规范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 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长期股权投资、建造合同、租赁、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等 形成的收入,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税法计入收入总额的收入项目要比会计上的收入更多,企业的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企业资产溢余收入、确实无法偿付的应 付款项、企业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债务重组收入、补贴收入、违约金收入、视同销售收入等等,都应当计入收入总额。 第二,企业所得税有不征税收入的概念,会计上没有此概念。税法上的不征税收入,是指从 企业所得税原理上讲应永久不列为征税范围的收入范畴,从性质上和根源上不属于企业营利 性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不负有纳税义务的收入。因为从企业所得税的立法精神来看,所得 税的税基应是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所得,而政府预算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 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对这种性质的收入如果征税,会导致无意义地增加政府的收 入与支出成本。非应税收入不属于税收优惠。

会计收入与应税收入在确认方面的差异分析

会计收入与应税收入在确认方面的差异分 析 摘要:会计与税法是不同的两个会计体系,二者在收入确认和计量方面之间存在诸多差异。本文本文重点分析了会计与税法在收入确认方面存在的差异及原因,目的是帮助会计工作者正确把握税法精神,正确核算应税收益,降低涉税风险。 关键词:会计收入;应税收入;差异;会计准则;所得税法 财务会计与税法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会计体系,前者是以满足股东投资决策信息需求为目标,而后者的目标是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因而会计与税法在收入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本文以《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以下简称收入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为依据,重点分析了会计与税法在收入确认方面存在的差异及原因,目的是帮助会计工作者正确把握税法精神,正确核算应税收益,降低涉税风险。 一、会计收入与应税收入概念的比较 (一)税收收入概念及范围界定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包括:

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其他收入。 (二)会计收入的概念及范围界定 会计收入主要是由收入准则规范的,根据收入准则的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人,它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除了收入准则规范和收入之外,企业以其他方式取得的收入的规范是由其他会计准则规范的,它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建造合同、租赁、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等会计准则。 应税收入的概念比较宽泛,大体上包括收入和利得两部分,前者指的是经营所得,后者指的是财产增值所得。会计收入涵盖的内容比较窄,它将一部分利得视为所有者权益项目,不确认为利得,目的是防止操纵利润行为。为了讨论的方便,本文以会计收入的口径为准。 二、一般收入确认差异分析 (一)商品销售收入差异分析 1.会计准则规定 收入准则规定: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

收入确认原则(会计与税法区别)

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发布了《有关确认公司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旳告知》(国税函[]875号)(如下简称《告知》),明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所得税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所得税法实行条例》有关确认公司所得税收入旳若干问题,缩小了与《公司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如下简称《公司会计准则》)旳差别。在会计实务中如何结识并对旳解决两者旳关系,是一种非常现实旳问题。 一、《告知》与《公司会计准则》对收入确认旳规定 (一)收入旳确认原则 《告知》规定,除公司所得税法及实行条例另有规定外,公司销售收入旳确认,必须遵守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会计确认、计量、报告旳基础,实质重于形式是会计信息质量规定旳基本特性之一。 (二)销售收入旳确认条件 《告知》规定,公司销售商品同步满足下列条件旳,应确认收入旳实现:商品销售合同已经签订,公司已将商品所有权有关旳重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公司对已售出旳商品既没有保存一般与所有权相联系旳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实行有效控制;收入旳金额可以可靠地计量;已发生或将发生旳销售方旳成本可以可靠地核算。而《公司会计准则》规定旳销售收入确认条件中还涉及“有关旳经济利益很也许流入公司”。 (三)销售收入旳确认时间 《告知》明确符合收入确认条件,采用下列商品销售方式旳,应按如下规定确认收入实现时间:销售商品采用托收承付方式旳,在办妥托罢手续时确认收入;销售商品采用预收款方式旳,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销售商品需要安装和检查旳,在购买方接受商品以及安装和检查完毕时确认收入。如果安装程序比较简朴,可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销售商品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旳,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 《告知》还明确了售后回购、以旧换新、商业折扣、钞票折扣、销售折让和退回旳所得税解决,与新《公司会计准则》规定基本一致。其中,《告知》规定,采用售后回购方式销售商品旳,销售旳商品按售价确认收入,回购旳商品作为购进商品解决。有证据表白不符合销售收入确认条件旳,如以销售商品方式进行融资,收到旳款项应确觉得负债,回购价格大于原售价旳,差额应在回购期间确觉得利息费用。《公司会计准则》中对于售后回购旳一般解决方式是:采用售后回购方式销售商品旳,不应确认收入,回购价格大于原售价旳差额,应在回购期间按期计提利息,计入财务费用。只在有确凿证据表白满足收入确认条件时,才对销售旳商品按售价确认收入,回购旳商品作为购进商品解决。 有关销售折让和退回旳确认时间,《告知》规定,公司已经确认销售收入旳售出商品发生销售折让和销售退回,应当在发生当期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而在《公司会计准则》中,公司已经确认销售收入旳售出商品发生销售折让和销售退回属于资产负债表后来事项旳,应当按照有关资产负债表后来事项旳有关规定进行会计解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