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刍兽疫防控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8.07 MB
- 文档页数:41
小反刍兽疫(PPR)是发生于山羊和绵羊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病毒病,其特征症状是发热、口腔糜烂、肠胃炎和肺炎。
该病于1942年首次报道于科特迪瓦,随后塞内加尔、加纳、多哥、贝宁和尼日利亚均有报道。
绵羊和山羊对本病的易感性几乎相当,但绵羊可能对其临床的抵抗力稍微强些。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山羊比绵羊的流行率更高,这可能反映了山羊的感染死亡率更高这一事实。
牛感染本病后只是呈亚临床经过,人不会感染本病。
1病原与流行小反刍兽疫病毒为副钻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成员,对胃肠道和呼吸道的淋巴组织和上皮组织具有很强的亲嗜性,可导致这些组织出现特征性病变。
小反刍兽疫在非洲西部、中部、北部和东部,中东地区以及东至孟加拉国的印度次大陆均有分布,病毒仍在这两个大陆板块中不断传播。
最近该病毒已穿过阿富汗传播到了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且有一部分病毒现在已传播到中国的西藏。
在非洲,人们对阻止病毒扩散的屏障机制缺乏了解,且病毒由苏丹和埃塞俄比亚向南扩散的屏障已被打破。
据报道,最近肯尼亚和乌干达均感染了本病。
现在非洲北部的摩洛哥也存在本病。
牛瘟在全球范围内根除已成事实,且认识到牛瘟是从不会发生于小反刍兽的常见病。
现在人们已认识到小反刍兽疫病毒可能会在小反刍兽中引发严重流行甚至大流行的可能。
本病在地方性流行中,可能会导致乡村中感染的山羊或绵羊全部淘汰。
小反刍兽疫在不同地方呈现出不同的流行形式;已怀疑是病毒的不同毒力水平导致了不同的严重程度,这种情况可发生于同一个感染国家。
2传播本病经亲密接触传播,所以圈养似乎更易暴发本病。
患病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是本病的传染源。
通常认为小反刍兽疫不需要传播载体,然而,感染动物在潜伏期可能会传播病原。
许多实例表明,牲畜交易商与该病的传播有关。
猪是该病的终端宿主,不会再传播给敏感的猪或山羊,因此猪不可能对本病的流行造成影响。
尽管牛和水牛对本病易感,但在自然或试验感染后不表现出临症状,也不向敏感动物传播该病。
下药,按照患病部位不同,进行针对性治疗。
口腔出现症状的病羊,可用0.1%高锰酸钾液冲洗,然后涂甘油2~3次/d。
蹄部出现症状的病羊,用2%来苏尔液清洗溃疡位置,同时涂松馏油(1∶10),可以用绷带包扎蹄部。
持续治疗一段时间之后,蹄壳脱落,新蹄壳就会长出。
乳头部位出现溃疡症状的病羊,用3%硼酸液洗净,涂抹青霉素软膏。
3.2 羊肝片吸虫病 羊肝片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疾病,通常以雌雄同体的肝片吸虫为主。
该疾病不仅仅在羊群中出现,在牛、猪等一些家畜中也会出现。
在对羊肝片吸虫病进行防治的时候,养殖户要对羊群饲喂方面的工作做好科学的安排,保证羊群的水源卫生无污染,同时和潮湿放牧地区保持较远的距离。
当出现感染羊肝片吸虫病的病羊时,要第一时间做好隔离,为其灌服硝氯酚等药物。
除此之外,还要对所有的羊群做好按时驱虫,9月份下旬、10月份分别驱虫1次,第二年2~3月份、10~11月份展开两次驱虫。
用三氯苯唑驱虫,剂量为5~10mg/kg·bw,空腹灌服,5周后重复用药1次。
3.3 羊急性瘤胃膨胀 羊急性瘤胃膨胀是因为羊在进食的时候,食用过多容易发酵的饲料,这些饲料堆积在体内就会产生气体且无法有效排出。
通常情况下,病羊出现急性瘤胃膨胀的症状时,会伴随着呼吸急促、腹部空胀等症状,有些病羊还会出现口吐白沫。
对此,养殖人员要做好对病羊的处理。
首先,可以通过穿刺放气法减轻病羊的症状。
其次,放气后,注入0.5%普鲁卡因青霉素80~240万IU,或者酒精20~30mL。
还可以给病羊服用花生油、棉籽油50~100mL,可以有抑制发酵的作用。
最后,灌服硫酸镁50~100g,或植物油100mL,让病羊可以快速排出胃肠内容物。
4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生活质量提升,人们对肉制品的健康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
但当前羊群发病率不断上升,使人们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健康安全受到威胁。
所以,寻找动物发病因素,同时制定科学的手段进行预防和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
编辑:王磊*******************畜牧兽医文/ 招远市辛庄畜牧兽医站 王智慧羊小反刍兽疫简介 及其防控措施(二)疫点为生猪屠宰加工场所的。
对屠宰加工场所主动排查报告的疫情,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对其环境样品和生猪产品检测合格后,48小时内疫区、受威胁区无新发病例。
对畜牧兽医部门排查发现的疫情,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对其环境样品和生猪产品检测合格后,21天内疫区、受威胁区无新发病例。
封锁令解除后,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可恢复生产。
对疫情发生前生产的生猪产品,经抽样检测合格后,方可销售或加工使用。
五、新方案还提出落实生猪扑杀补助、开展后期评估、表彰奖励、责任追究、抚恤和补助进行明细对强制扑杀的生猪及人工饲养的野猪,符合补助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助,扑杀补助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比例承担。
对运输环节发现的疫情,疫情处置由疫情发生地承担,扑杀补助费用由生猪输出地按规定承担。
六、保障措施各地政府加强对本地疫情防控工作的领导,强化联防联控机制建设,各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加强机构队伍和能力作风建设,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宣传,强化风险管控,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推动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切实化解疫情发生风险。
2020年5月16日,农业农村部通报,经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辽宁省抚顺市清原县发生一起小反刍兽疫疫情。
经过及时有效处理,该起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小反刍兽疫俗称羊瘟、小反刍兽假性牛瘟、肺肠炎、口炎肺肠炎复合症,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如山羊、绵羊、羚羊等小反刍兽,牛、猪、骆驼等也可以感染,但通常为亚临诊经过,临床上山羊感染发病比较严重、死亡率较高,在易感动物群中该病的发第7月 下半月刊病率可达100%,轻度发生时,死亡率不超过50%,幼年动物发病严重,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严重暴发时,致死率达100%。
一、羊小反刍兽疫流行病学情况(一)小反刍兽疫的发现及分布。
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注意事项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源传播,是一种对动物健康和养殖业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疫苗的免疫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一些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的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疫苗在进行小反刍兽疫的疫苗免疫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疫苗。
根据养殖动物的种类和疫情,选择适当的疫苗进行免疫。
同时要确保所选疫苗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具备有效的免疫效果。
2.免疫前的准备在进行疫苗免疫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确保养殖场环境的卫生条件良好,减少疫苗接种后的交叉感染。
其次要对养殖动物进行身体检查,确保其健康状况适宜接种疫苗。
最后要做好免疫记录,详细记录每次免疫的时间、疫苗种类和剂量等信息,以便后续的跟踪管理。
3.按照免疫计划进行接种在进行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时,应按照免疫计划进行接种。
一般来说,小反刍兽疫疫苗需要分为初次免疫和加强免疫两个阶段进行。
初次免疫一般在动物出生后的几周内进行,加强免疫则在初次免疫后的一定时间内进行。
按照规定的免疫计划进行接种,能够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
4.正确的接种方法在进行小反刍兽疫疫苗的接种时,需要掌握正确的接种方法。
一般来说,疫苗可以通过皮下注射或者肌肉注射的方式进行接种。
在接种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确保接种过程的安全和卫生。
同时要掌握正确的注射技巧,避免出现接种不到位或者接种过深等情况。
5.观察免疫效果在进行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后,需要观察免疫效果。
一般来说,接种后的24小时内要对养殖动物进行观察,观察是否出现异常反应。
同时要定期观察免疫后的动物健康状况,如果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免疫的效果。
6.加强防疫措施在进行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其他防疫措施。
例如,要做好养殖场的消毒工作,定期清理养殖场的环境,减少疫情的传播。
同时要加强对养殖动物的管理,确保其健康和饲养条件的良好,提高免疫的效果。
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 1.什么是小反刍兽疫?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或伪牛瘟是又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绵羊和山羊等小反刍兽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高热、眼鼻有大量分泌物、上消化道溃疡和腹泻为主要特征。
山羊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
我国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
2.小反刍兽疫有哪些流行病学特点?山羊和绵羊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且临床变现比绵羊更为严重。
牛呈亚临床感染并能产生抗体。
猪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无症状不排毒。
鹿、野山羊、长角大羚羊、东方盘羊瞪羚羊、驼可感染发病。
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性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季节多发病。
奉病潜伏期一般为4-6天也可达到10天《国际动物卫生法典》规定潜伏期为21天。
3.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有哪些?自然发病仅见于山羊和绵羊。
山羊发病严重绵羊也偶有严重病例发生。
一些康复山羊的唇部形成口疮样病变。
感染动物临诊症状与牛瘟病牛相似。
急性型体温可上升至41℃并持续3~5天。
感染动物烦躁不安背毛无光口鼻干燥食欲减退。
流黏液脓性鼻漏呼出恶臭气体。
在发热的前4天口腔黏膜充血颊黏膜进行性广泛性损害、导致多涎随后出现坏死性病灶开始口腔黏膜出现小的粗糙的红色浅表坏死病灶以后变成粉红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
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垫、腭、颊部及其乳头、舌头等处。
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随之体温下降。
出现咳嗽、呼吸异常。
发病率高达100%在严重暴发时死亡率为100%在轻度发生时死亡率不超过50%。
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发病率和死亡都很高。
4.小反刍兽疫有哪些病理变化?口腔和鼻腔黏膜糜烂坏死;支气管肺炎肺尖肺炎;可见坏死性或出血性肠炎盲肠、结肠近端和直肠出现特征性条状充血、出血呈斑马状条纹;有时可见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脾脏肿大并可出现坏死病变。
5.如何确诊小反刍兽疫?当发现山羊或绵羊出现急性发热、腹泻、口炎等症状发病率、病死率较高传播迅速且出现肺尖肺炎病理变化时可判断为疑似小反刍兽疫;由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派人采集病羊口鼻棉拭子、淋巴结或血沉棕黄色层送指定实验室(必须在生物安全3级以上实验室进行)进行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检测结果阳性可判定为确诊小反刍兽疫。
羊小反刍属于高传染性病毒,患病羊的死亡率比较高,在全球被划定为计划根除的动物疫病。
而随着羊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羊小反刍兽疫发病率也越来越高,限制了当前我国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
该病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一旦发生疫病,会导致广大养殖户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
然而在防控工作中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也会出现免疫失败的情况。
因此需要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对该疾病的研究,分析羊小反刍兽疫的具体情况,探究诊断技术和防疫措施,有效防治该疾病,降低损失,促进我国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羊小反刍兽疫的分析1、基本特征羊小反刍兽疫在一年四季均可能会发生,多发生于干燥寒冷的地区,以及降雨量大的季节,气温骤变的情况下,使得羊群的生活环境发生突然变化,对羊群产生一定刺激,降低羊群的免疫力,导致致病菌入侵,增加了患病的风险概率。
羊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属于RNA 病毒,在自然条件下,对外界的抵抗力比较弱。
该病毒适合低温环境生存,气温骤降或寒冷季节为病毒提供了一定的生存条件。
该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由个体接触和分部接触,发生病菌传染。
患病动物的器官组织排泄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受污染的饮水饲料和各种器具都是十分重要的传染源。
该疾病一旦发病能够迅速传染。
被病菌感染的羊的分泌物中含有较多的病菌,若处于孕期,乳汁中也会含有大量的病菌。
一旦出现羊小反刍兽疫的病症,很可能是急性症状。
在羊群中,山羊和绵羊是最容易受到感染的,绵羊的发病率往往高于山羊,容易发展为亚急性状态。
刚出生3~8月的小羊最容易被感染。
该疾病的最长潜伏期可达20d 以上,一般为4~5d。
2、临床症状羊小反刍兽疫的临床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①最急性型病羊的症状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0℃以上,精神萎靡不振,减少进食,会出现流鼻涕和鼻腔黏液分泌物,而且鼻腔黏膜容易溃烂。
处于发病中期,病羊会出现腹泻的情况,粪便呈水样状,持续5~6d 后出现死亡。
若母羊怀孕,受到致病菌的影响,则会出现体温下降,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等症状,极大可能会引发流产并增加死亡概率。
小反刍兽疫实为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其主要感染群体多为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动物。
羊小反刍兽疫通常又被养殖户称作羊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利用空气、呼吸道作为传播途径,扩大其感染范围。
羊被感染后迅速发病,浮现体温升高、腹泻、肺炎等症状。
掌握羊小反刍兽疫的发作症状及深入探索预防措施,对地方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羊在受到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后,若未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不仅会导致其受疾病影响而生长发育迟缓,甚至病情还有可能浮现恶化,严重威胁生命。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因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病原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原体为小反刍兽疫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麻疹病毒属,该病毒是有脂质包膜的单股负链 RNA 病毒,病毒粒子具有多形性,多数呈球状,具有囊膜。
在自然环境下,该病毒对外界的反抗力较弱,如在50℃温度下作用 th 就可被灭活,且在 pH 值小于4 的强酸和大于 11 的强碱条件下也能够失活‘1]。
病毒在冷冻状态下或者处于冷藏组织内可长期存活。
小反刍兽疫病毒对多种消毒剂都较为敏感,如乙醚、碘化物以及酚化物和碱类等消毒剂都能够将其彻底杀灭。
2、流行特点小反刍兽疫的流行和发生具有季节性特点,多发生在阴雨潮湿和寒冷干燥的季节,特殊是温度发生突变引起羊发生应激,可引起该病的暴发。
健康羊可通过直接接触患病羊或者隐性感染羊而被感染,也可通过接触被其污染的饲料、饮水、器具以及场地等发生间接感染。
感染途径以呼吸道的飞沫传染为主,也可通过消化道传播。
某些条件下,也可经由哺乳、精液、胚胎等传染。
3、临床症状根据病程长短可将该病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三种类型。
该病的潜伏期在 3~10 天,最长可达 21 天。
最急性型。
该型潜伏期较短,大约 2 天,以幼羊为主要侵害对象,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可至41~43℃,病羊精神委靡,食欲下降甚至废绝,眼角和口腔有黏液性分泌物流出。
随病程发展浮现腹泻症状,排出水样稀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