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殊同——中唐爱情传奇中女性命运探究
- 格式:pdf
- 大小:261.17 KB
- 文档页数:3
不同的形象相同的命运——鸣凤梅芬瑞珏的爱情悲剧及形象分析摘要:《家》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巴金先生的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巴金先生塑造了众多年轻、美丽、善良的女性形象。
其中鸣凤、梅芬、瑞珏这三个女性,她们虽然性格不同、经历不同、遭遇不同,却有着相同的命运。
本文通过对这三个女子凄惨的爱情悲剧进行分析,从而揭露了封建社会、封建家族、封建伦理是造成她们悲剧的根源。
关键词:巴金《家》悲剧形象悲剧原因爱情本来是人类最圣洁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然而在封建专制时代, “存天理, 灭人欲”践踏着人类最神圣的感情。
在巴金笔下, 无论是出身卑微的丫环奴婢或看似养尊处优的小姐、少奶奶, 都生活在无爱畸形的生存空间里。
梅芬因失去爱而抑郁致死, 瑞珏却因得到爱而失去生命, 鸣凤也因爱而投湖自尽。
这些女性都是那么娴雅、善良、柔顺, 可命运却把她们摆布得如此悲惨, 使人不免产生悲悯之感。
巴金的《家》就以我们共同关注的恋爱婚姻问题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的爱情悲剧事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尤其是作品中的三个女主人——鸣凤、梅芬、瑞珏,她们虽然性格不同、经历不同、遭遇不同,却有着相同的命运。
作者采用悲剧的艺术手法强化了封建制度环境下她们的爱情悲剧性。
本文就以她们为例进行分析,从而揭露了封建社会、封建家族、封建伦理是造成她们悲剧的根源。
一、鸣凤——梦想破灭的无助女子在巴金的笔下出现的男女仆婢形象很多。
其中属于着力刻画,富有鲜美性格的却也不多,要论塑造的最成功、最鲜活生动的仆婢形象就非鸣凤莫属了。
虽然在作品中她只是个小人物,但作家为我们塑造出的她的形象却让我们过目不忘。
鸣凤出现在《家》中,作家虽然只集中在四、十、十六、二十六这四章来表现这个人物,但却将这个下层社会的妙龄少女的外貌以及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既温柔又倔强的性格)给读者以充分的展示,把一个纯真善美的劳动妇女形象极富光彩地塑造出来了。
巴金在作品的第二章对鸣凤做了惟妙惟肖的肖像刻画:“一个十六岁的少女,脑后垂着一根发辫,一件蓝布棉袄裹着她的苗条的身子,瓜子型的脸庞也还丰润,在她带笑说话的时候,脸颊上出现了两个酒窝。
悲剧时代的悲剧命运)))试析5长恨歌6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世界*王俊玲(河南省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师范部,河南漯河462000)摘要:5长恨歌6是描写古代爱情悲剧的著名诗篇,它所关注的内容是皇帝的私人感情生活。
对古代皇帝的感情生活应放到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去评说。
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的根源正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一个没有培育爱情土壤的社会注定不可能有长久的爱情。
关键词:皇帝;封建社会;爱情;社会悲剧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093(2004)06-0088-01唐朝是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中唐玄宗李隆基统治的四十多年达到了唐朝繁盛的顶峰,他所统治的时期就是史学上所说的/开元盛世0。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在唐玄宗统治后期,由于朝政腐败引发了/安史之乱0,国家陷入到动荡之中,唐王朝也由强盛转向了衰败。
在这场巨大的历史变革中,有一个女性特别引人注目,即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
杨玉环先是被唐玄宗宠幸,而后又在战乱中被赐死,这一段凄美的故事造就了一首千古绝唱5长恨歌6。
由于李、杨二人的身份特殊,事件的传奇色彩浓厚,再加上诗人白居易高超的写作技巧,5长恨歌6遂成为不朽的名篇。
5长恨歌6的主题是写李、杨二人的情感悲剧。
我们该怎样理解这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呢?放在中国社会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来考察,李、杨二人都有难以饶恕的过错:李隆基是一个皇帝,他是社会至上、至纯、至高道德的化身,他应该把精力放在治国安民上,而不能放在贪恋色欲的享受上;杨玉环是一个女人,女人就应该相夫教子,就应该尽心竭力帮助自己的丈夫成就事业,而不能影响丈夫事业的发展。
可是李、杨二人却逾越了当时的社会伦理规范:李隆基沉醉在杨玉环的美貌和柔情中,连早朝也不愿意参加了;杨玉环则迷倒在君王的巨大权势包围中而尽情享乐,全然忘记了当时社会一个女人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全然没有意识到即将到来的劫难。
谁超越了特定的历史环境的规范谁就会受到无情的惩罚,由于李隆基不理朝政,国家发生了动乱,处于动乱之中的李隆基也失去了皇帝的部分权势,他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他心爱的女人离他而去;杨玉环呢,她成了/祸水0,成了当时举国唾骂的对象,伤心欲绝的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试论唐传奇婚恋题材作品中文士的爱情心理第11卷第1期湖南公共传媒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1月JOURNALOFHUNANMASSMED/AVOCATIONALTECHNICALCOL LEGEV0】.试论唐传奇婚恋题材作品中文士的爱情心理徐守文(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唐传奇婚恋题材作品叙写了一个个”凄婉欲绝”的爱情故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意义.这些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文士追慕风流,企盼爱情,却又摆脱不了封建礼教的劣根性,在情与理的矛盾中,他们最终放弃爱情.这种爱情心理成为此类作品中爱情故事普遍悲剧性结局的根本原因.[关键词]唐传奇;婚恋题材;文士;爱情心理[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454(2011)01—0087—03婚恋题材作品指描写男女两性婚姻,恋爱的作品,唐传奇中这类作品数量最多.张友鹤先生选注的《唐宋传奇选》中,载唐人作品18篇,其中1l篇为婚恋题材.l】查汪辟疆先生校录的《唐人小说》,其正文部分所录68篇中,涉及婚恋内容的占四分之一以上.程国赋先生在论及唐代婚恋小说的嬗变时亦指出:”唐代小说中,婚恋题材的作品最多,成就也最高,其中至少有25部作品在后世出现不同程度的嬗变”.【3坤这些作品叙写了一个个”凄婉欲绝”(宋?洪迈语)的爱情故事,震撼人心,也最具艺术魅力.因此,唐传奇婚恋题材作品极具认识价值和意义.一,”文士+娼女”的爱情模式唐传奇中的婚恋题材作品可谓异彩纷呈,既有带神怪色彩的人狐之恋,人龙之恋,人仙之恋,人鬼之恋,又有源自现实的文士与妓女之恋以及文士的风流艳遇.作品中的男主人公一般都是文士,如王宙,柳毅,韩翊,李章武,张生,李益等,都是走读书习业,科举求仕道路的举子.而女主人公如任氏,柳氏,王氏,崔莺莺,李娃,洞庭龙女,霍小玉等,身份则稍显复杂.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女子其原型大抵出身低微: 柳氏是姬妾,李娃,王氏,霍小玉是娼妓.崔莺莺虽然被假托为高门,陈寅恪先生认为她出身寒门:”惟其非名家之女,舍之而别娶,乃可见谅于时人”.其原型应当是娼妓或寒门女子, 不过也是像霍小玉假托为”霍王小女”一样来抬高身价.任氏与龙女虽不是人问女子,然任氏美丽多情,刚强机智,”与其说她是一个狐狸精,倒不如说她是一个出身低贱的娼女更为确切些”;龙女虽贵为龙王的女儿,但其家行事多不尊纲常,出家后亦遭婆家虐待,这反映出其形象也是现实生活中门第不高的非士族女子. 唐传奇婚恋题材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身份上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大抵都是娼妓或类似娼妓. 由此,我们可以把这一群女性形象都划归于娼女的旗下.这样一来,此类作品中的爱情故事便呈现出”文士+娼女”的模式.文士属于上层社会,而娼女则出身低微身居下层.这显然是悖=F正统的男女关系,是扭曲,畸形的恋爱.这些悖于正统的爱情故事却充满着自由精神,其生成与唐代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比较自由的时代,思想较为解放,整个社会洋溢着自由的气息.[收稿日期]2010—11—21【作者简介】徐守文(1976一),男,四川广元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一87—《周秦行纪》敢于把德宗称为”沈婆儿”,《游仙窟》开始大胆露骨的性描写.这些例子可以说明唐代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唐朝皇帝属胡人血统,在婚恋中保留了不少胡人的风俗习惯.唐朝王室,太宗纳弟媳为妃,高宗以父亲宫中才人武媚娘为皇后,玄宗强占儿媳杨玉环.这在当时是有目共睹的,而唐人很少感到奇怪.唐代改嫁,私奔现象十分普遍.|3J聊婚恋题材的唐传奇作品描写改嫁,私奔现象不少,柳氏原是李生姬妾,改嫁书生韩翊,并曾一度被蕃将沙叱利霸占;倩娘鬼魂私奔王宙;红拂女私奔李靖于逆旅.此外,唐代青楼文化开始发达,文人游宴狎妓风气盛行.狎妓为婚恋创奇作品提供了素材,游晏的娱宾遣兴为创作提供了动机.文士的爱情对象——娼门女子以其活生生的形象闯入了唐传奇的殿堂.我们可以把上述充满自由风气的社会环境视为”文士+娼女”爱情模式形成的外部因素.二,对爱情的企盼与悦色的终极目的尽管我们认为唐代婚恋领域较自由开放,但终究摆脱不了封建礼教的劣根性.唐代非常讲究门第,在唐传奇中,我们经常看到作品主人公不厌其烦地介绍自己祖先的显赫地位.门第观念又主要体现在婚姻关系上,唐代高门士族的婚姻往往是一种政治行为,《霍小玉传》中的李益顺从母意,和”甲族”卢氏结婚便是典型例子.这使得爱情与婚姻相分离,爱情并不作为婚姻考虑的基本要素.唐代文士大多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他们喜欢美色,向往爱情,与娼女的交流几乎成为他们有可能产生爱情唯一的社会活动.于是,这些士人举子们便投向了娼女的怀抱,企盼在那里找寻现实生活中不能遂愿或者有所缺憾的爱情.另一方面,沉沦于娼妓命运的可悲女子,往往怀着觅一有情人的幻想, 有着追求真挚爱情的强烈愿望.她们爱得深沉,甚至至死不渝,这无疑使这一爱情模式进溅出更多美丽火花.婚恋题材的唐传奇中的爱情是让人艳羡的.然透视这些爱情故事,我们会发现,文士与娼女的爱情大都建立在悦色的基础上,男主人公悦情女主人公,多为其貌所惑.《任氏传》中一88一任氏”容色姝丽”,”郑子见之惊悦”;《柳氏传》中韩翊”仰柳氏之色”;《李章武传》中李章武“于市北街见一妇人甚美”;《霍小玉传》中李益见霍小玉”但觉一室之中,若琼林玉树,互相照曜,转盼精彩射人”;《李娃传》中荥阳公子见李娃”妖姿要眇,绝代未有”;《莺莺传》中张生见莺莺”颜色艳异,光辉动人”.这些都表现出唐代文士重貌好色的心态.因此,文士与娼女的爱情更多是基于文士对色的倾慕.如果说自由的唐代社会风情是这一爱情模式生成的显性基因,那么潜藏在唐代文士心灵深处的对爱情的企盼与悦色的终极目的则是其形成的隐性基因.三,理想的女性形态婚恋题材的唐传奇中,男主人公往往是消极的,软弱的,暗淡的.而相反,女主人公则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她们主动,大胆,勇敢,当遇到自己倾心的文士,没有丝毫的扭捏与羞涩.任氏初识郑六时,显得轻佻妖媚,一番对话,两人”相视大笑”(《任氏传》);倩娘鬼魂私奔王宙(《离魂记》);柳氏识人于未遇之时,属意”羁滞贫甚”的韩翊,并再嫁韩翊(《柳氏传》);莺莺自己来到张生寝室,委身于地(《莺莺传》);霍小玉为求短暂幸福不惜委曲求全(《霍小玉传》);龙女遭到柳毅拒婚后,化名卢氏女,终与柳毅结合(《柳毅传》).她们直陈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显示出主动,大胆,勇敢的品格.现实生活中的女性的感情大都被礼教吞噬了,她们不能爱也不敢爱.这些光辉的娼女形象热烈的爱,让文士体验到爱情的甜美.这些爱情故事的迷人之处还在于作品中男女公双方所表现的两情相悦.王宙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离魂记》);”翊仰柳氏之色, 柳氏慕翊才,两情皆获,喜可知也”(《柳氏传》);李章武与王氏”既而两心克谐,情好弥切”(《李章武传》);荥阳生”累眄于娃,娃回眸凝睇,情甚相慕”(《李娃传》).这里的男女主人公远离了家庭,远离了世俗.他们不为政治联姻,也不为了传宗接代,他们沉浸在两情相悦,极尽欢爱的幸福中.唐代文士受世俗道德的约束较轻,性情疏狂,但他们依然受到种种自律和外在压抑的束缚.他们倾慕娼女们的漂亮温柔与诚挚热烈,他们企盼两情相悦的爱情.于是,他们试图到非现实或超现实的国度寻求自己理想的婚姻女性.婚恋题材的唐传奇作品的爱情故事均来自于男性视觉,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作者刻意渲染女主人公形象与作品两情相悦境界的呈现, 让人感受到的是唐代士人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四,徘徊在情与理矛盾中的婚恋唐传奇婚恋题材作品中大都充满着矛盾:一方面,漂亮女性值得追求缠绵爱情为人向往,另一方面,美好的女性与缠绵的爱情因背离正统而遭否定.所以,作品中的爱情故事往往是短暂的或者普遍的悲剧性结局,让人扼腕叹息. 无论悲剧性结局或是少数大团圆结局,婚恋题材的作品中的爱情故事都是让人艳羡的. 《任氏传》中任氏对郑六感情真挚,爱上寄人篱下的郑六,终身信守不渝,最后为真爱壮烈牺牲;《李章武传》中王氏爱上李章武,因思念成疾而死,死后仍不忘情,冒着阴司的责罚来与李章武重会;《柳氏传》中柳氏属意”羁滞贫甚”的韩翊,嫁给韩翊后不久分手独居,贫困乏食,遇上战乱,剪发毁形,寄迹尼寺,后虽被蕃将沙叱利强占,历尽苦难,终回到韩翊身边;《柳毅传》中龙女一片痴情等待柳毅,最后假托卢氏嫁给柳毅;《莺莺传》中张生与莺莺书信传情,月夜幽会,如胶似漆,情意绵绵;《李娃传》中李娃不顾一切收留流落街头的荥阳生,晓之道义,帮助他取得功名;《霍小玉传》中霍小玉对李益情深意重,为求短暂幸福,甚至委曲求全;《长恨歌传》中唐明皇思念马嵬坡已死的杨贵妃,成了仙的杨贵妃仍情意切切.这些爱情是如此美好,所以,当听到张生与莺莺相恋之事的文士们“莫不耸异之”,而听到他们最终分手时又”皆为深叹”;李益背信弃义更招致多人的愤慨与批判.这样美丽动人的爱情却普遍呈现悲剧性结局.陈寅恪先生从”仕”与”婚”的矛盾探其社会根源.他说:”盖唐代社会承南北之旧俗,通以二事评男人品之高下.此二事,一日婚,二日宦.凡婚而不娶名家女与仕而不由清望官,俱为社会所不齿.”唐代文士读书习业,科举求仕,热衷仕途,仿佛是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当爱情遭遇功名前途时,他们陷入了情与理的矛盾中.一方面,他们向往和追求爱情,但同时又意识到封建礼教的极大约束.徘徊之后,文士们往往会放弃爱情,选择功名.于是,他们对风流艳事偶一为之,但不沉溺其中,最终以礼法为旨归.张生抛弃了崔莺莺,李益抛弃了霍小玉. 张生的”忍情”之说,在当时被人许以”善补过”.即使大团圆结局的《李娃传》也是李娃帮助荥阳生取得功名才实现其圆满.因此,唐代文士对待漂亮的娼女和美丽的爱情最终没有逃离赏玩的藩篱.唐传奇婚恋题材作品中文士与娼女的爱情显现的是唐代上流社会文士们非正统的男女关系,是畸形的爱情.因此,它固然美好,却是虚幻的.透过这一个个爱情故事,我们能感受到文士的心灵,他们追慕风流,企盼爱情,向往两情相悦,然囿于封建礼教,他们又不得不”发乎情,止乎礼”.所以我们可以说,唐传奇婚恋题材作品不仅是唐代文士爱情心理的折射与积淀,也是他们对于爱情的困惑与反思.(责任编辑远扬)[参考文献][1]张友鹤.唐宋传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2]贾名党.中唐婚恋传奇悲剧成因考[J].晋中学院,2007(2).[3]程国赋.唐代小说嬗变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53.[4]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76.[5]胡继琼.中国古代小说流变刍论[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7:173.一89—。
无可奈何花落去——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长恨歌》中的爱情前言《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为皇后杨贵妃所作的长篇抒情诗。
它描绘了杨贵妃从年少时相遇唐玄宗,到相知相爱,再到离别相思的传奇爱情故事。
作为一篇具有传奇色彩的爱情诗歌,其内容被广泛地解读。
而本文将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来探讨《长恨歌》中的爱情,深入分析其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主要内容一、爱情中的女性被动《长恨歌》中的主人公——杨贵妃,从小生活在宫中,受到宫廷戒律的严格限制,而且还被旁人视为是一种附属品。
整个故事中,她的主动性也极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被动地被人决定着她的命运。
比如她的初恋对象是虞姬,但是最终还是要嫁给了唐玄宗;她爱的人也不是唐玄宗,但是她却不能离开他。
这种从被动到被动的人生轨迹,更加凸显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较为低下,她们往往没有掌握自己的命运。
二、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从故事中可以看出,杨贵妃与唐玄宗的关系是一种权力上的交换。
唐玄宗爱上了杨贵妃,但是这种爱不是单纯的,而是掺杂了很多人性的复杂情感,尤其是权力欲望。
他不仅要追求杨贵妃身体上的满足,还要通过她来获得更多的权力。
而杨贵妃所做的,也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综合来看,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种权力上的利益交换,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
三、女性在这场爱情中的地位在这场爱情中,杨贵妃的地位虽然比其他女性高,但是依然被动且局限。
她不能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伴侣,也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
这样的结局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被限制在了某些范围内,她们缺少自主权,只能接受来自男性的选择和安排。
结语总结来看,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长恨歌》中的爱情,在现代人眼里,这场爱情表现出来的女性角色与她们的地位是相当低下的。
尽管杨贵妃因自身的出众而获得唐玄宗的欣赏,但她却不能自主掌握自己的命运。
对于女性来说,没有自主权的爱情,也不应该被追求与崇拜。
从这个角度来说,通过对《长恨歌》中的爱情的解读,可以窥探到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较低的表现,同时也能增加我们对现代女性与男性平等的重视和呼吁。
《莺莺传》爱情悲剧新解《莺莺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传奇小说,其中的爱情悲剧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然而,这个故事中的爱情悲剧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男女离别,更是对时代、社会、文化和人性的一种深刻反映。
首先,从时代背景来看,《莺莺传》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在这个时代,女性地位相对较高,但仍然受到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的束缚。
在婚姻方面,女性往往无法自主选择自己的伴侣,而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
这种社会背景下,莺莺无法与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而只能被迫嫁给一个自己并不爱的男子,这无疑是一种时代的悲剧。
其次,从社会角度来看,《莺莺传》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在唐朝,门第观念极为重要,婚姻往往是由两个家族之间的利益关系所决定的。
在这种情况下,爱情往往被忽略或者被牺牲。
莺莺作为一个女子,她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和家族背景,因此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无疑是一种社会的悲剧。
再次,从文化角度来看,《莺莺传》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传统。
在唐朝,诗歌、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然而,这些艺术形式往往被用来表现男性的才华和女性的美貌,而不是用来表现女性的独立和自主。
莺莺作为一个美丽的女子,她在诗歌和音乐中得到了表现,但她的命运却无法得到改变。
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悲剧。
最后,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莺莺传》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在故事中,莺莺深爱着张生,但张生却因为自己的自私和懦弱而无法与她在一起。
莺莺为了张生的前途和家族的利益,选择了牺牲自己的爱情。
这无疑是一种人性的悲剧。
总之,《莺莺传》中的爱情悲剧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男女离别,更是对时代、社会、文化和人性的深刻反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古代社会中,女性往往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和束缚,而在这种束缚下,女性的美貌和才华也往往被忽略或者被牺牲。
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现实中的爱情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这种制约往往会导致爱情的悲剧。
此外,《莺莺传》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爱情的角度。
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更是与文化、社会和人性的紧密联系。
古代文学不同唐传奇作者女性观的矛盾刘艺博渤海大学文学院摘要:唐传奇被称为“一代之奇”,大多从现实生活取材,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唐传奇中的故事情节大多是文人们亲历的见闻和直接的情感体验,更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
唐传奇的作者大部分是当时上层文人士子,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唐代社会对女性的看法。
唐传奇所刻画的诸多女性形象都具有积极追求爱情和自由的美好品质和精神,不同唐传奇的作者存在女性观方面的差异性和矛盾性,对于女性复仇抱有不同的态度,不同唐传奇的作者对“红颜祸水”也有着不同的看法,对女性以偷情方式追求所爱看法不一。
关键词:唐传奇;“女性观”;矛盾唐传奇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不同唐传奇作者所塑造的女性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反映出文人的女性观是存在矛盾、冲突的,这些冲突和矛盾表现在各个方面,所以这些作品不能完全用一种女性观念概括分析。
唐传奇作者笔下的女性形象复杂多变,不同唐传奇作者所体现的女性观也错综复杂,想要深入并全面的了解唐传奇的女性观应该从不同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观的矛盾性来分析。
一、对女性复仇的矛盾心态唐传奇中关于女性复仇的故事有很多,复仇的方式和行为也各不相同,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下,对于带着仇恨一心想要复仇的女子来说,她们个人生活和心理压力,都比普通女子有更多的隐忍和压抑。
唐传奇的作者对女性复仇有着不同的观点,有的作者认为她们忍辱负重,为了报仇展示出的坚毅和隐忍可以被包容和理解,有的作者认为她们采取的手段残忍,难以被人所接受,充分显示出不同唐传奇作者对于女性复仇的矛盾性和差异性。
《贾人妻》和《崔慎思》两篇文章都讲述了女子嫁人生子,后来大仇得报,杀子而去的故事。
嫁人是她们为了报仇而采取的手段,生子是有了婚姻之后作为妻子所履行的义务。
但对于她们实现报仇目的后杀子的行为,不同的作者有着不同的态度。
《贾人妻》中的女子原是商人之妻,有一定的经济头脑,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她独立自主、性格坚定、果断。
与丈夫朝夕相处两年,丝毫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和行动,在大仇得报之时,还能笑曰:“无多疑虑,事不相萦。
《霍小玉传》与《李娃传》中的悲喜爱情
胡蝶
【期刊名称】《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中唐传奇经典作《霍小玉传》和《李娃传》都是讲述文人与妓女的爱情故事,但故事结局一悲一喜相差迥异.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差异折射出双方爱情的开始就已注定了结局.本文就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分析及作者的创作目的浅探角色相同的爱情故事的不同结局的原因,试以给我们后人总结些许教训和启示.
【总页数】3页(P67-69)
【作者】胡蝶
【作者单位】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3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相关文献】
1.愉悦与危险——《李娃传》与《霍小玉传》的女性主义阅读 [J], 刘建惠;王智勇
2.性格影响命运时代决定命运——唐传奇《李娃传》和《霍小玉传》女主人公形象之比读 [J], 曹琦
3.对唐传奇士妓婚恋题材的文化思考——从《霍小玉传》与《李娃传》的比较谈起[J], 李作杰
4.唐传奇社会称谓语初探——以《莺莺传》《霍小玉传》《李娃传》为例 [J], 智
慧
5.言传奇《李娃传》与《霍小玉传》女主人公差别浅议 [J], 董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代杂剧《牡丹亭》中的爱情悲喜:杜丽娘与李瓶儿的命运转折引言明代杂剧《牡丹亭》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戏曲作品,在其中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重点探讨剧中两位女主角杜丽娘和李瓶儿,他们在戏剧中的命运转折,以及这些命运转折所体现出来的爱情悲喜。
杜丽娘的命运转折杜丽娘是《牡丹亭》里面的女主角之一,她是一个身份高贵但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女子。
然而,在遇到潘安时,她敢于违抗家族和社会压力,勇敢地表达自己对潘安的爱意。
这种爱情表白带来了她命运的一次重大转折,使得她跳出了传统礼教束缚下的困境。
然而,随着她与潘安离别后被逼嫁给介甫相公,她再次陷入了一个无奈的境地。
她被迫结婚并生子,但她的心灵依然牵挂着潘安。
这种内心矛盾和痛苦让她的命运再次发生了转折,使得她陷入了爱情的悲剧局面。
李瓶儿的命运转折李瓶儿是《牡丹亭》中另一个重要的女主角,她是一个美丽而温柔的女子。
在剧中,她爱上了富贵公子西门庆,并与他私下结为夫妻。
然而,随着西门庆和其他女人之间的纠葛以及权谋斗争的升级,李瓶儿不得不去逐渐面对现实。
命运转折来自于当西门庆发觉自己身怀六甲时,他决定将李瓶儿做掉。
李瓶儿为了保护自己和孩子们,不得不采取一系列努力来挽救他们俩个人的生活。
然而,在一场精心策划的诡计之下,李瓶儿最终还是遭到了西门庆夺走生命,她的命运转折达到了一个悲剧的高峰。
爱情的悲喜之处通过杜丽娘和李瓶儿这两位女主角在《牡丹亭》剧中的命运转折,我们能够看到爱情所带来的悲喜之处。
他们不得不面对社会、家族以及个人压力和困境,在追求自己真正的爱情同时也承受着沉重的伤害和后果。
然而,即便是在这样困苦的环境下,他们依然展现出了坚韧勇敢、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
他们敢于追寻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东西,并愿意为此付出一切。
虽然最终都没有获得完美的结局,但他们所经历过的爱情之旅却成为了观众心灵中永恒而动人的记忆。
结论明代杂剧《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李瓶儿所经历的命运转折虽然充满悲剧色彩,却也揭示了爱情在困难和压力面前所体现的悲喜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