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传奇中的人生悲剧——评端木蕻良的《雕鹗堡》
- 格式:pdf
- 大小:248.09 KB
- 文档页数:3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一)我们现代文学研究,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的新时期里,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
这个变化是以重新发露它的意义和价值开始的:我们重新解读了鲁迅,从鲁迅的著作中发现了与政治家、革命家的思想学说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发现了他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和对中国社会思想发展的追求,发现了他的孤独和绝望,发现了他对孤独的和绝望的抗争,并从他对孤独和绝望中发现了他的哲学;我们重新解读了茅盾和郭沫若的作品,不但在他们的作品中发现了与外国文学影响的联系,也从他们的作品中发现了种种难惬人意的弱点和不足;我们重新发现了徐志摩、李金发、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冯至、《九叶集》派的诗、《七月》《希望》派的诗,重新发现了胡适、梁实秋,重新发现了周作人、林语堂、废名,我们把他们的作品从尘封的“资产阶级文人”、“反革命分子”的档案馆里解放出来,使他们的作品重新焕发了昔日的光彩;西方的研究者、港台的研究者帮助我们发现了张爱玲、苏青、徐@①、无名氏,我们自己则发现了沈从文的小说、新感觉派的小说,新武侠小说、新鸳鸯蝴蝶派的小说也进入了我们研究的视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曾对东北作家群的作品投射过关注的目光。
新时期最早以东北作家群的作品为研究对象的大概是我的师弟王培元,他的硕士论文就是写东北作家群的,他后来编辑出版了《东北作家群小说选》;在东北作家群研究中卓有成效的是东北师范大学的逄增玉先生和河南大学的沈卫威先生,他们都有东北作家群研究的专著出版,对东北作家群各个作家的分别研究也在东北作家群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东北地区自己也曾出版过东北作家研究集刊类的刊物,出版过大型的东北作家的丛书。
但所有这一切,在众声喧哗的当代文学研究的论坛上,都没有发生更大的影响。
在当今的社会上,人们热衷的是周作人、林语堂的散文,穆时英、施蛰存、张爱玲的小说。
这当然是无可非议的,并且是我们新时期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这些都是你给我的爱这些都是你给我的爱我和小兔子爱德华,在这个可爱而自大的世界里,享受着爱与被爱的奇妙滋味……很棒的感受。
我总是深爱着那些作家们,不论年代,不论国籍,也不论肤色,并不是他们的文字令我着迷,而是很单纯地喜欢他们的孤独。
有人说孤独就像很久以前星光照耀着十三个州府的那种孤独。
在天地鸿蒙中,没有他们灵魂的栖息之处,唯有从文字中获得些许的慰藉,只要灵魂不死,眷顾我们的定是永恒。
想起了《海上钢琴师》。
1900的一生都在向我们传达着:我们无处安放的孤独。
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再繁华再喧闹,我都只是一个人,仿佛置身孤岛,这时我那么孤独但却没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
这个城市越来越鄙弃孤独,它不允许你孤独,它不给你时间孤独,它让你觉得孤独是可耻的,它要你融入外面喧嚣的海洋恋爱的洪流,它要你和别人一样,上岸,走同一条路,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
那么亲爱的,我是不是忘了告诉你,从心生这个梦想的这一刻开始,你就已经成为了最好的钢琴手。
世界上的爱情并非只有一种形式,而人的感情也是最复杂和最奇妙的东西。
我不能说我洞悉人性,对于我来说:人,永远是一个谜。
邻居80岁的老奶奶每天早晨都要大吵大闹地把90岁的老爷爷从床上揪起来,别人说这是有意不让老头儿睡觉折磨他,而我更愿意相信--她是害怕他一旦睡着了,就再也起不来了。
周末在家休息。
很喜欢金孝琳的声音。
《冰雪奇缘》里的那首《Letitgo》韩文版就是她唱的。
她在那座静谧、幽深的城堡里,将高音演绎到完美。
前不久,歌手姚贝娜离世,我是知道这个人的。
《画皮Ⅱ》刚上映时,我还去看了。
那首《画情》她唱得很好,感觉就是唱出了狐妖小唯的心声。
最后庞郎在妖典上写下“妖灵融入人心,共享此生”的时候,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
后来偶然间发现她所唱过的曲目里,也有这首《Letitgo》,只不过是中文版的,被译成了《随它吧》。
现在想想,还真是贴切呢,一样高亢的旋律,她在MV中被风吹得狂乱的头发。
我忽然觉得,这才是生命的真谛啊!这个用生命唱歌的女孩,希望你一路走好。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及参考答案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_1949__年至“文革”前的文学。
2.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凖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3.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4.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6.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
7.《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小满儿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8.《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
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9.“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等。
10.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等。
11.《红旗谱》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的故事为线索。
1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情节和主题模式,让人想起丁玲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
13.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林震、《布礼》中的钟亦成、“季节系列”中的钱文等。
14.陈忠实的《白鹿原》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一部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
现代文学填空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晚清文学革新包括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
3.晚清裘廷梁呼吁尝到过白话文。
4.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以此为肇始。
1917年,《新青年》迁京。
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新文化运动推向高潮。
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提出了“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
从此,《新青年》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
5.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6.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7. 刘半农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许多建设性意见8.1918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
9.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10.1918年冬天,陈独秀、李大钊又办了《每周评论》杂志。
11.1918年冬天,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办了《新潮》月刊,致力于倡导白话文,提倡新文学。
12.周作人写了《论黑幕》,剖析了黑幕小说的社会根源,指出其与封建复辟思潮同气相求的本质。
13.钱玄同指出当时“黑幕小说”的提倡,是北洋军阀政府以“复古”达到“愚民”的一种手段。
14.沈雁冰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等文章中,指出“鸳鸯蝴蝶派”“思想上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
”15.鲁迅《关于< 小说世界>》等文,指出“鸳鸯蝴蝶派”不过是“旧文化小说”的“异样的挣扎”。
16.徐枕亚的小说《玉梨魂》被认为是民国旧派言情小说的代表。
17.守旧派林纾发表《荆生》《妖梦》攻击新文化运动。
《荆生》中的主人公田其美、金心异、莫狄分别映射陈独秀、钱玄同、胡适。
《妖梦》将矛头指向蔡元培。
18.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受到了“意象派”的启发,还引发了“意象派“诗人庞德关于诗歌要靠具体意象的主张,提出写”具体性“,”能引起鲜明扑人的影象“的”新诗“。
萧红到底埋在了哪?与萧红听着海涛闲话的下午江涛1关于“萧红墓”,最著名的是诗人戴望舒的一首《萧红墓畔口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2年秋天,出狱后的戴望舒受端木蕻良所托,到浅水湾凭吊萧红墓。
秋风瑟瑟,面对好友的新坟,听着不远处海浪不缓不紧地有节奏地卷上沙滩,涛声阵阵。
他心潮起伏,写下了以上的诗篇。
至今,《萧红墓畔口占》仍被人们广为吟诵和引申。
现在的浅水湾,已不存在“萧红墓”。
这美丽的海湾,现在仍是异常美丽,带着现代化海岛城市的富贵气息。
背山面海,左边、右边,也是山,蜿蜒伸入大海。
山不高,山脚耸立着一栋栋造型独特的别墅和现代化高楼。
站在沙滩上,往山上看,那些密集的楼宇,甚至比背后绿树葱茏的山更高。
这里是香港富商巨贾、权贵人家的集居地。
没有人知道当初的“萧红墓”在什么地方。
据说,曾有外地人专程到香港浅水湾拜祭“萧红墓”,问导游:“知道“萧红墓”在哪儿?”当地导游操着不咸不淡的国语回答:“萧红?她是那个旅行团的?”2这个下午,我面对的正是1941年萧红在香港写作《呼兰河传》、《小城三月》时看到的大海。
而现在已是公元2008年秋天了。
浅水湾,如今是香港最高尚住宅区之一,同时也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沙滩。
海滩绵长,滩床宽阔,倾斜着伸进清澈见底的海水中,沙粒细白,波平浪静,是游人必到的著名旅游区。
香港,早已不是当初萧红拖着带病之躯来时的那个潮湿而寂寞的小岛,如今,这小岛已号称“东方之珠”。
而且,来看望你,已不需要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只需坐地铁到中环站,走过人行天桥,到马路对面的中环交易广场巴士总站,坐上开往赤柱监狱或赤柱市集的巴士,不到30分钟,就能经过浅水湾站了。
我也没带红山茶来,我只随身带来了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借的你的两本书,一本是你当年在香港完成的《呼兰河传》,从贴在书背后的借还记录看,从2001年6月至2008年8月,共有22人借阅过此书;另一本是《萧红选集》,里面收录了1941年你在香港完成了最后一篇短篇小说《小城三月》,从2005年6月至2008年8月,共有12人读过此书。
概述纪实小说(抗战小说第一波)——新闻化、通俗化邱东平《第七连》、萧乾《刘粹刚之死》剖析、暴露小说与讽刺小说——直承左翼传统《华威先生》、《陈国瑞先生的一天》、《八十一梦》中、长篇小说丰收期三代作家:从老舍茅盾到萧红、骆宾基再到路翎文化分析小说《四世同堂》、《果园城记》诗化小说《呼兰河传》、《桥》知识分子反思小说《围城》、《财主底儿女们》、《寒夜》女性写作张爱玲、苏青、梅娘都市大众传奇小说异域情调、男女纠葛的“现代罗曼司”徐訏《风萧萧》、无名氏《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沙汀三记:《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围城》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围城》:反思“文化价值的混乱与尴尬”三层意蕴:世相描摹文化反省哲理思索张爱玲乱世—女性—歌声远离战争的女性叙事战争背景下的女性生存“女性与战争”的叙事模式越鸟巢南枝的哀吟无土的乡恋冷中求暖,诗意悲凉彷徨于无地的感伤无家的飞扬冷眼观世,诗意苍凉结语无家,驱使现代女性在阴郁中反观“家”的阴沉,淡化对“家”的诗意想象,使现代女性叙事在精神诉求上别于男性叙事的宏大气质。
女性的柔弱与坚忍,使萧、张屡屡将笔触探入生命最脆弱也最敏感同时又最无奈的内核;女性在战争背景中的边缘身份,使她们在生命沉缓稳定、难于飞扬的底蕴中淡定、从容。
这是两个从“五四”的精神背景中走出又深情回望的女作家。
呼兰河传到了娘娘庙,虽然也磕头,但就总觉得那娘娘没有什么出奇之处。
塑泥像的人是男人,他把女人塑得很温顺,似乎对女人很尊敬。
他把男人塑得很凶猛,似乎男性很不好。
其实不对的,世界上的男人,无论多凶猛,眼睛冒火的似乎还未曾见过。
就说西洋人吧,虽然与中国人的眼睛不同,但也不过是蓝瓦瓦地有点类似猫头鹰眼睛而已,居然间冒了火的也没有。
眼睛会冒火的民族,目前的世界还未发现。
那么塑泥像的人为什么把他塑成那个样子呢?那就是让你一见生畏,不但磕头,而且要心服。
就是磕完了头站起再看着,也绝不会后悔,不会后悔这头是向一个平庸无奇的人白白磕了。
《端木与萧红》:一部不实之作
乔世华
【期刊名称】《中国图书评论》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 依着诸多见证者的说法,端木蕻良是萧军萧红婚姻的破坏者,端木与萧红婚后情感关系并不好,更有置重病萧红于危境不管的行为,所以长久以来端木的为人颇受非议。
……
【总页数】3页(P36-38)
【作者】乔世华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在生存需求与浪漫爱情之间--对萧红与萧军及端木蕻良关系的几点考证
2.点点意味在萧红——简析端木蕻良的《初吻》和《早春》
3.得读端木蕻良纪念萧红诗续成两篇
4.访端木蕻良谈萧红后期创作
5.端木蕻良与萧红创作的相互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作家丢失稿件的幸与不幸读创/深圳商报记者杨青香港著名作家、编辑家、出版家、文学活动家潘耀明的《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流动》【名家手迹背后的故事】,被誉为一不小心收藏了现代文学“半壁江山”。
书中收录了四十多年来,他与内陆作家来往交流的大量书信、还有字画题赠。
那一代作家除了写得一手好文章,几乎个个写得一笔好字,好多作家写信用的是毛笔,很多题赠都是自己原创。
现在很多新生代作家不用说能诗会画,字都写不齐整,书信和题赠在现在几乎绝迹,编辑和作家之间以前靠写信,现在靠电邮、微信都可解决,还有谁会写信呢?大饱眼福的同时也感慨此情难再,因而也觉得特别珍惜。
有趣的是发现书中纪录了好几个作家丢失稿件的故事,有的故事成了事故,带来的命运跌宕,令人唏嘘,幸与不幸,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个体的命运真的不能自己左右。
(坊间提到潘耀明,一般都会想到金庸的亲信和秘书,事实上他编辑《明报月刊》27载,自认与金庸亦师亦友)俞平伯成也“红楼”、败也“红楼”俞平伯的一生可谓成也红楼,败也红楼。
一个二十岁出头的毛头小伙子,写了一部洋洋洒洒的《红楼梦辨》,1954年被大批判后,在文坛消失了四分之一世纪。
但这部给他惹来横祸的稿件曾丢过。
俞平伯的妻舅许宝骙曾撰文介绍俞平伯的处女作《红楼梦辨》失而复得的曲折经过。
话说俞平伯花三个月写完了《红楼梦辨》,兴冲冲地抱着一捆红格纸上誉写清楚的原稿,出门去看朋友(也可能就是到出版商家去交稿)。
傍晚回家时,只见神情发愣,仿若有所失。
哪知竟真有所失——稿子丢了!原来是雇乘黄包车,把纸卷放在座位上忘了拿,等到想起去追,车子远去,无处可寻了。
俞平伯夫妇木然相对,心里别提有多别扭了。
偏偏事有凑巧,过了几天,顾颉刚(或是朱自清)来信,说他一日在马路上看见一个收旧货的鼓儿担上赫然放在着一堆文稿,不免走近去瞧,竟然就是“大作”。
他惊诧之下,便花了点小钱收买回来。
于是“完璧归赵”。
俞平伯曾对外孙韦柰说:“若此稿找不到,我是绝没有勇气重写的,也许会就此将对《红楼梦》的研究搁置。
第十章茅盾茅盾,字雁冰,以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的“社会剖析小说”。
茅盾的作品计有:六部长篇:《虹》、《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
六部中篇:《幻灭》、《动摇》、《追求》【《蚀》三部曲】、《路》、《三人行》、《多角关系》。
五十多部短篇:《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十多本散文;一部剧本《清明前后》主要人物:赵自芳、林永清《幻灭》:茅盾的第一篇小说。
主要人物:静女士,慧女士,抱素,强猛《动摇》人物分析:方罗兰:复杂政治斗争的中心人物;“动摇”的体现者;爱情和政治两方面都表现动摇;《追求》:表现一九二八年春初,大革命失败后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病态和迷惘《虹》:揭示了从“五四”到“五卅”这一历史时期内知识分子由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由封建制度叛逆者到革命者的艰苦历程。
主要人物:梅行素(易卜生式的个人主义者)茅盾小说独特的艺术探索:1、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2、塑造了众多性格具有多面性、复杂性的人物形象系列;3、结构宏伟而严谨;4、注重细腻的心理描写《子夜》主要人物及分析:吴荪甫(30年代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从外在方面来看:一方面有振兴民族工业的雄心。
他雄心勃勃,精明强干,他有实现“民主政治”,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他实力雄厚,也具有管理现代工业生产的知识和经验,又富于冒险精神和硬干的胆力,生不逢时。
吴荪甫不光是一个普通的“在商言商”的民族资本家,他经常是用了“一只眼望着政治的”民族资本家。
从性格分析:A、强悍:a,他在发展民族工业方面有气魄、胆识和野心:刚愎自信,富有魄力,深谋远虑的性格特点(出身封建官僚家庭,游历过欧美,有企业管理的经验,有一定的财力)b,专横残暴、冷漠凶狠:(在工厂中镇压工人、在家庭中严厉冷酷,结果众叛亲离)B、虚弱:在遭到失败有被吞并的危险时,便出现虚弱、颓唐(后悔办工厂,觉得脚下全是地雷;心里发抖准备投降甚至自杀;追求感官享受和新奇刺激)思考:吴荪甫的悲剧意味着什么?吴荪甫:强悍的生命力,刚毅果敢的性格,现代经营头脑……→→悲剧命运……→→为什么?茅盾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和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