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传奇爱情类故事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元剧与唐传奇中的爱情作品特征比较元人爱情剧或以爱情为主要情节的剧作有三十余种,约占现存元人杂剧的五分之一。
这些剧作的思想特征,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作家的心理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尤其和唐人小说中的爱情故事相比,二者对人物性格、情节矛盾的不同处理,更显示出两个时代的处于不同阶层的作家不同的爱情理想和社会理想。
元人爱情剧的题材与唐代传奇很有些渊源关系。
唐代传奇中描写士子婚姻的名篇有《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离魂记》、《无双传》、《柳氏传》、《步飞烟》、《柳毅》等。
其中的《李娃传》、《莺莺传》、《离魂记》、《柳毅》被元人改编成《曲江池》、《西厢记》、《倩女离魂》和《柳毅传书》,并保存了传奇中的基本情节。
除了这种题材上的直接继承关系之外,一些唐代传奇中的爱情故事和元人爱情剧即使在故事情节上并没有直接的承继关系,但在格局以及故事主旨上,也有许多相通之处,表现了两者之间的衔接。
这两个不同时代的爱情作品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是描写读书人的爱情生活。
而且,在作品中,爱情婚姻与仕宦二者,又常常纠结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因素。
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更为明显。
择其要者,大概有三个方面。
第一,从唐人小说到元人爱情剧,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值得注意的变化。
唐代传奇中男子(亦即书生、士子)的身分比较高,社会地位比较优越。
《李娃传》中的“生”为“时望甚崇,家徒甚殷”的“常州刺吏荥阳公”之子,而李娃是个普通的“长安之倡女”;《霍小玉传》中李益为“门族清华”的得意进士,而霍小玉是妓女,虽然号称“霍王小女”,其实是霍王婢女的女儿;《柳氏传》中韩翊(翊,当系翃之误)为“知名”书生,柳氏为人姬妾,等等。
元人爱情剧中女子的地位就显而易见地上升了。
《墙头马上》中的李千金为宗室小姐、《金钱记》中的柳眉儿为府尹千金、王瑞兰是尚书之女(《拜月亭》),其他如《举案齐眉》中的孟光、《梅香》中的裴小蛮、《竹坞听琴》中的郑彩鸾、《倩女离魂》中的张倩女等,都有着显赫的出身。
1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称为唐代传奇,或称唐传奇。
中国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处于萌芽阶段﹐当时大量的是记述神灵鬼怪的志怪小说﹐少数记人事的小说如《世说新语》﹐则多记上层人士的谈吐和轶事。
这些小说﹐大抵篇幅短小﹐文笔简约﹐缺少具体的描绘。
到唐代传奇产生﹐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
唐代传奇内容除部分记述神灵鬼怪外﹐大量记载人间的各种世态﹐人物有上层的﹐也有下层的﹐反映面较过去远为广阔﹐生活气息也较为浓厚。
在艺术形式上﹐篇幅加长﹐“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部分作品还塑造了鲜明动人的人物形象。
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著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于成熟。
宋洪迈说:“唐人小说﹐不可不熟。
小小情事﹐凄惋欲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
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
”(《唐人说荟》例言引)他把唐传奇同唐诗相提并论﹐给予很高的评价。
比较著名的有白行简《李娃传》、写荥阳大族郑生热恋长安倡女李娃﹐屡经波折﹐几经丧生﹐终获美好结局。
蒋防《霍小玉传》,写陕西李益与长安妓女霍小玉相爱﹐后登第授官﹐遂致负心。
陈玄祐《离魂记》﹐写张倩娘为了追随爱人王宙﹐魂魄与躯体相离。
李朝威《柳毅传》﹐写书生柳毅传书搭救洞庭龙女脱离困境后﹐几经曲折﹐终于与龙女结为夫妇。
元稹的《莺莺传》也很著名。
沈既济《枕中记》﹑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分别写卢生﹑淳于棼于梦中位极宰相﹐权势显赫﹐梦醒觉悟﹐皈依宗教。
主题为表现人世荣华富贵如梦境之空虚﹐不足凭恃。
陈鸿的《长恨歌传》前半写唐玄宗宠幸杨贵妃﹐朝政腐败﹐招致安史之乱﹐暴露了玄宗后期的黑暗现实。
后半写杨妃死后﹐玄宗日夜思念﹐有蜀地方士为至蓬壶仙山访得杨妃﹐故事纯出虚构﹐但叙述宛曲﹐富有情致。
同时有白居易所作《长恨歌》与传文相配合。
侠义类的《虬髯客传》、《红线》、《聂隐娘》、《昆仑奴》篇﹐写昆仑奴磨勒勇武不凡﹐为成全其少主崔生的爱情﹐逾墙垣十重﹐劫取一品勋臣家的女伎红绡。
Tangdai chuanqi 唐代传奇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称为唐传奇。
唐传奇的繁荣及其原因中国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处于萌芽阶段,当时大量的是记述神灵鬼怪的志怪小说,少数记人事的小说如《世说新语》,则多记上层人士的谈吐和轶事。
这些小说,大抵篇幅短小,文笔简约,缺少具体的描绘。
到唐传奇产生,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
唐传奇内容除部分记述神灵鬼怪外,大量记载人间的各种世态,人物有上层的,也有下层的,反映面较过去远为广阔,生活气息也较为浓厚。
在艺术形式上,篇幅加长,“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部分作品还塑造了鲜明动人的人物形象。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短篇小说趋于成熟。
宋洪迈说:“唐人小说,不可不熟。
小小情事,凄惋欲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
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
”(《唐人说荟》例言引)他把唐传奇同唐诗相提并论,给予很高的评价。
唐传奇的繁荣,有一定的历史、社会原因。
唐朝统一中国以后,长期来社会比较安定,农业和工商业都得到发展,象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一些大城市,人口众多,经济繁荣。
为了适应广大市民和统治阶层文娱生活的需要,在这类大城市中,民间的“说话”(讲故事)艺术应运而生。
当时佛教兴盛,佛教徒也利用这种通俗的文艺形式演唱佛经故事或其他故事,以招徕听众、宣扬佛法,于是又产生了大量变文,促进了“说话”艺术的发展。
从民间到上层,说话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
郭□《高力士外传》记载,唐玄宗晚年生活寂寞,高力士经常让他听“转变说话”即说变文和小说以解闷取乐。
王建《观蛮妓》、吉师老《看蜀女转昭君变》诗,都说到了女妓演唱王昭君的故事。
《目连救母变文》的故事则为白居易、张祜所熟悉和引用(孟□《本事诗》、王定保《唐摭言》)。
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贬误》篇记他于太和年间观杂戏,中有“市人小说”,讲名医扁鹊的故事。
所谓“市人小说”,即指街坊艺人讲说的故事。
唐代著名爱情传说传说背景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国力强盛的一个时期。
在这个时代,不仅发生了许多政治、军事事件,也涌现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爱情传说。
这些爱情传说以其动人的故事情节,深入人心的情感描写,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
而其中几个著名的爱情传说更是深入人心,被人们传诵流传至今。
传说一:杨贵妃与唐玄宗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是唐代最著名的爱情传说之一。
杨贵妃原名杨玉环,她是一位美丽的宫女,因其容颜出众而被唐玄宗注意到。
玄宗为她赐名“贵妃”,并将她提拔为嫔妃,后来又册封为贵妃。
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成为唐代最为著名的一对情侣,在历史上被誉为“万古传颂的爱情模范”。
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故事深情动人。
他们经常一起赏花游览,共同品味人间美景。
文人墨客们也为他们的爱情故事写下了许多诗歌,其中最著名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然而,这段爱情故事并没有完美的结局。
唐玄宗在政治上犯下了许多错误,导致唐朝陷入了动荡之中,其中也包括了杨贵妃的身世问题。
最终,唐玄宗被迫下令将杨贵妃赐死,杨贵妃在她28岁的时候死去。
自此以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成为了传世之作,唐玄宗也为世人所诟病。
传说二:白子画与文丑白子画与文丑的爱情故事被誉为唐代最美的爱情传说之一。
白子画是一位聪明善良的女子,她与文丑是青梅竹马的好朋友,两人感情深厚。
然而,因为身份悬殊,白子画的家族并不满意他们的交往,不允许他们在一起。
为了能与心爱的人在一起,白子画决定跳下悬崖结束生命。
文丑得知后,决定与她一同跳崖。
然而,在跳崖的最后一刻,他们被鲤鱼精救起。
鲤鱼精告诉他们,他们的真爱和坚定的决心感动了上天,因此给予了他们第二次机会。
白子画和文丑在鲤鱼精的帮助下重新回到人间,他们痛改前非,共同追求幸福。
他们结为夫妻,共同经营一家茶馆,以及在茶馆中举办各种文艺活动。
他们的茶馆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开创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他们的爱情故事在唐代被广为传颂,传说中的茶馆成为了文人墨客们的聚集之地。
《莺莺传》与《西厢记》两种不同爱情观探析爱情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由于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所造成的时代的不同,人们对待爱情的观念也有差异,这在同一爱情题材的不同文学作品中就有所体现。
唐传奇《莺莺传》和元杂剧《西厢记》叙述的都是张生和催莺莺的爱情故事,但反映出的却是两种不同的爱情观念。
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所带来的社会观念、风俗习惯、作者的社会地位以及创作心理的变化。
基于这些原因,同样的故事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结局,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爱情观念。
标签:莺莺故事爱情观念文人地位门第观念科举取士莺莺故事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爱情题材,历来备受文人的亲睐,并不断加以改写。
关于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未曾间断,尤其是对莺莺故事的不同作品所反映出的不同爱情观作了深入的辨析。
然而他们侧重于比较中的揭示,未能客观地分析作品反映出不同爱情观念的内在根源。
鉴于此,本文从《莺莺传》的“始乱终弃”到《西厢记》的“永老无别离”两种爱情观念的差异入手,探析同一爱情故事为何出现两种不同爱情观念的原因。
一、从《莺莺传》到《西厢记》《西厢记》的本事要追溯到大约成书于唐德宗贞元末年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作者为中唐诗人元稹。
故事讲述的是书生张珙和相国小姐崔莺莺的爱情悲剧。
张生东游蒲州名寺普救寺,恰遇崔氏孀妇郑氏携子女、家仆客居于此,逢节度使驻军骚乱,在张生的帮助下郑氏一家幸免于难。
张生在郑氏的答谢宴上对“颜色艳异,光辉动人”的莺莺一见倾心,在莺莺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互赠诗文,定情于西厢。
后来张生上京赶考高中,将莺莺抛弃,并称她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尤物”。
相对于《莺莺传》这个“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西厢记》则讲述的是一个“有情的人都成了眷属”的大团圆。
从“始乱终弃”到“有情人终成眷属”,莺莺故事的爱情主题经历了几度演变。
在元稹创作了《莺莺传》之后王涣的《惆怅词》也是咏唱崔、张二人的故事。
浅谈唐传奇爱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浅谈唐传奇爱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摘要:她们在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熠熠发光,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数的文学作品为我们展示着亘古不变的爱情。
通过对唐传奇爱情小说中女性的解读,可以更加系统的了解唐代的女性群像,传奇有强烈的女性意识,体现着鲜明的尊重女性、尊重爱情的意识。
其形象深深地震撼着我们,至今仍然能感受到她们的反抗精神,并为之赞叹。
关键词:唐传奇爱情女性形象一、青楼女子对爱情的追求(1)《李娃传》中坚强的李娃。
李娃,那个曾经的风尘女子,最终却成了国夫人。
她身上既有温柔多情的一面,也有工于心计、富于城府的一面。
作者深刻地展现了李娃在妓院这个特殊环境中养成的深谙世故、工于心计的性格,而她对荥阳生的真情,正是在这种独特性格中展现出来的。
她的理智与成熟,使得她能正视自己的感情,且能为这份感情创造出生存的环境。
待到荥阳生功成名就,她又主动求退,对郑生说:“今之复子本躯,某不相负也。
愿以残年,归养老姥。
君当结媛鼎族,以奉蒸尝。
中外婚媾,无自黩也。
勉思自爱。
某从此去矣。
”[1]充分显示出她看透世情的清醒。
然魏徵、房玄龄、李等皆乐于之婚,故旧望不减。
”。
而唐代的荥阳郑姓又是士族门阀,七姓之一。
然而李娃的可敬之处并不在于她的美满结局,而是她在传奇故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不公平的俗世的批判和她对爱情的努力追求!难怪作者白行简感慨地写道:“嗟乎,倡荡之妇,节行如是,虽古先烈女,不能逾也,焉得不为之叹息哉!”小说表达了对封建门阀制度的抨击。
我们也能从这感受到唐代女权的强化,妇女在家庭中越来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霍小玉传》中痴心的小玉。
作品以凄婉哀怨的笔调描绘了一个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
这桩爱情的悲剧,是风尘女子的血泪控诉。
李益的薄情寡义固然让人唾弃,但是造成悲剧的根源还是封建门阀制度。
但是遭到李益背弃以后,她缠绵病榻,无人宽慰,直至含恨离开人世,在无尽的幽怨中,我们体会到的仍是她对爱情的坚贞与执着。
婚恋网站的发展史第一波:2003年/2004年,受Friendster掀起美国SNS浪潮第一波影响特征:SNS先烈,“第二代交友”模式,在线约会交友(Date)服务,即“寻找朋友的朋友”的方式建立完善社交圈,对搜索引擎开放,日志。
第二波:2005/2006/2007年,MySpace Facebook模式特征:校园,网吧,城市流动人口,边缘人口,三线城市,同城约会和一夜情,视频认证,对搜索引擎开放(MySpace模式)和不开放(Facebook模式),某些网站开始剑走偏锋。
/LoveQA/Index.aspx第三波:2007年底/2008,爱尚网,开心,Facebook模式,SNS开源建站程序,UCenter Home,游戏的力量,/Story/Index.aspx特征:邀请注册模式(邀请注册,邮件、msn、qq等形式发送邀请信,新注册用户必须接受过邀请才可以注册)SNS社区游戏化(webgame,flsh 运用,交互功能,API,“朋友买卖”、“争车位”“扎绵羊”“养狗狗”“宠物抱抱”“美女集中营”等游戏娱乐式APP(SNS应用程序),封闭搜索引擎,“开心”,娱乐为主。
代表网站两颗心婚恋网,爱尚网,开心网。
兰!璺坐翌丛型匿墨固然后进十及第,科场扬名:再然后结嫒贵族。
一生荣华富贵。
这是大多数文人的梦想和追求。
而整个社会.对于风流韵事有一种特别的追求欣赏趣味和自觉的传播欲望。
杜牧看中一个湖州少女.约定十年后来迎娶。
因事耽搁.十四年后赴约。
少女已嫁做他人妇。
杜牧惆怅之余赋诗自伤,“白是寻春去较迟。
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树成荫子满枝。
”就这样一首诗,“翌日遍闻于好事者”。
可见整个社会对风流的贪恋,简直接近病态的兴趣和宽容。
与整个社会风流和责任感的缺失相伴随.必然是相当一部分女子的爱情婚姻梦想的破灭。
所以才有莺莺的悲剧,她将爱情的希望寄托在一个薄情寡信的风流浪子身上。
而这个张生却并没有珍惜。
2009年5月文化之窗唐代三大爱情传奇之比较文/戴立哲周婷摘要:唐传奇的内容丰富多彩。
题材广泛,成就突出。
其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爱情题材的作品。
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这三篇作品是唐代爱情传奇的代表作。
关键词:爱情传奇l《莺莺传》;《李娃传》。
《霍小玉传》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4(c)--0129--01在唐传奇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描写婚姻爱情题材的作品。
而最能代表唐传奇中爱情传奇的是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Ⅸ霍小玉传》。
这三篇堪称“唐代爱情传奇”的典范。
《莺莺传》由喜到悲,凄婉动人的描写了莺莺与张生相见、相悦、相欢,而以张生的“始乱终弃”作结的爱情悲剧的全过程,细致地展现了莺鸶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深刻社会内涵的典型性格,塑造了一仑冲破封建礼教樊篱、争取爱情自由的叛逆女性形象。
故事发生在贞元年间,男主角张生游蒲州,居普救寺。
巧遇暂寓于此的表亲崔家母女。
其时蒲州发生兵变,张生设法保护了崔家。
崔夫人设宴答谢,并命女儿出来拜张生。
可是她—幅羞涩而不情愿的模样,表现出一个名门少女所特有的端庄、娴静而又娇羞、矜持的性格特点。
张生惊其美艳,转托婢女红娘送去两首((春词》逗其心性。
莺莺当晚即作《明月三五夜》一诗相答,暗约张生在西厢见面;但当张生如约来后,她却“端服严容”,大谈了—通“非礼勿动”的道理。
这说明莺莺具有两重性格:既有青春的骚动、对爱情的渴望,又在道德礼教的自抑下一再犹豫徘徊。
莺莺与张生由相遇到结合的过程,既是一个情、礼冲突最后以情胜礼的过程,也是一个集渴望、担忧干一体,充满内心矛盾的过程。
张生赴京应考,滞留不归,莺莺虽给张生寄去书和信物,但张生终与之决绝,并在与友朋谈及此事时斥莺莺为“尤物”,自诩为“善补过者”。
传文末尾对张生这种绝情的展示,在客观艺术效果上,起到了对爱情不专一行为的批判,产生了真正打动人心的悲剧力量。
从唐代法律视角看唐传奇中爱情婚姻作品创作唐传奇的产生与唐代的社会体制有着深刻的关联。
只有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同一种文学裁才能于不同作者笔下,在同一时期大量涌现。
唐传奇的作者,作为文学创造的主体和具体的社会人,不可能是生活在社会和一定社会关系之外的孤立个体,他们对生活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审美判断和评价,以及运用文学语言反映生活的技巧、风格,都受到时代精神、社会意识、公共心理、民族特征、阶级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一、遵循唐代法律规范的爱情故事情节设置法制是社会精神的核心,是束缚规范人行为的指导思想。
那么,唐传奇的作者生活在那个时代,束缚他们思想最直接的也就是唐代的法制。
为了能让读者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意识,每个爱情故事情节内容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遵循唐代的法律的规范。
唐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唐律疏议·户令》规定的婚龄为男在15岁以上,女在13岁以上。
婚姻制度突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姻必须由尊长主婚,父亲已不在的,由伯叔父主婚;伯叔父也不在的,由兄主婚。
婚姻必须通过媒妁的中介,《唐律疏议》称“婚姻有媒”。
由此,除了男女主人公之外,“媒介”和“权威人物”在法律体系的要求下一应俱全。
媒介与权威人物是唐传奇区别于其他时代——尤其是今日的重要剧情因素。
“他们”往往不作为主人公出现且戏份极少。
但“他们”的存在给整个故事情节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给爱情婚姻的最终“希望”蒙上了一成层阴影,并对男女的爱情之路造成一种阻力。
如此一来,便有了矛盾,有了戏剧的冲突,使得唐传奇有了健全的文学作品模式。
其中“媒介人物”主要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唐传奇情节中的决定地位不大,很多时候唐传奇的“媒介人物”并非真正的封建礼教的帮手,而只作为一种为男女感情发展的亲信存在。
二、不符合唐律规范的婚姻的破灭形式——以不承认的形式直接摧毁不过,在唐传奇中,标准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作品也不乏其中,最显而易见的是《霍小玉传》。
唐传奇爱情类故事初探 唐传奇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以用洪迈的一句话来概括:“唐人小说不可不熟,事言凄婉欲绝,间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它在中国文学史上起到了上承六朝志怪,下启宋元话本的作用,同时也是历史上首次由文人有意识的独立创作的小说。明人胡应麟评价道:“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这是很中肯的,比洪迈“而不自知者”的见解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唐传奇主要分成三类,一是写才子佳人或才子妓女间的爱情故事;二是写豪侠壮士的侠义故事;三是写人生如梦的讽世故事。这些传奇作品虽然还未完全脱离六朝习气,但已逐渐“从鬼神灵异、奇闻轶事走向现实生活”(李悔吾,58)。这其中又以爱情类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最为生动传神,情节最为曲折动人。除此之外,它们对唐代社会的忠实反映和自身的艺术魅力及发展演变也值得读者们仔细品位。以下试来分析此类传奇作品中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些方面及三篇代表作。
一、爱情类唐传奇的影响 由于此类作品描写的是年轻人之间的爱情故事,无论最后结局如何,主人公们曾有过的热烈的爱情和女主角清光照人的形象都为当时人和后人所喜爱;尤其是宋代之后的话本和元代以后的杂剧更是直接取材于唐传奇,如四代杂剧之一、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改编自元缜的《莺莺传》,而明代汤显祖的《紫钗记》则师承蒋防的《霍小玉传》。在艺术形式上唐传奇为后世文言文小说的创作奠定了一个基本框架,以简洁明快的写作手法或言鬼神或言人事,在轻描淡写间讲述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即受此影响。所以更深入的分析唐传奇有助于我们理解后世文学作品。
二、爱情类唐传奇产生的社会背景 此类作品是对唐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初唐所建立的科举制度和读书人狂热追求的官宦仕途到了中晚唐的时候已变得腐烂不堪,科举已经不是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读书人考过科举后,在仕途上平步青云的途径一是靠婚姻,二是靠裙带,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以至于晚唐时牛李之争也是因为靠科举走上仕途的读书人和靠血缘关系互相提携的豪门贵族两大派别之间产生的严重冲突。出于这个原因,中晚唐时娶五姓女之风巍为盛行,读书人莫不把五姓女当作官场上的敲门砖。五姓女是指当时五大门阀的女性成员,计有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和清河崔氏。据《唐书•高士廉传》记载,宰相薛元超位极人臣,晚年时曾感叹“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娶五姓女竟可以和进士及第和修史相提并论,可见这对读书人来说有多么大的诱惑力。因此很多读书人可以为此放弃自己原有的爱情,比如《霍小玉传》中的李益就抛弃了霍小玉另娶五姓之一的卢氏,从而造成了唐传奇爱情故事中最大的悲剧。
另一方面,唐朝文化开放,国力强盛,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前去学习唐朝先进的思想,各国商人、僧侣、外交使团络绎不绝,使得长安成为了首屈一指的国际化大都市。再加上初唐时科举的设立吸引了全国读书人中的精英聚集在长安,催生了许多青楼酒家这样的风月场,以至于后人评价“唐人好狎妓”。此外,唐朝时胡风盛行,所以有唐一代多豪放女,而且道德标准迥异于前朝,以至于对儒家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女人或不遵循传统礼教、或作风大胆令人咋舌,和风流才子间 产生了许多爱情故事。在青楼中靠卖笑为生的艺妓女子首当其冲的成为了唐朝豪放女的首要代表,无数皇室成员、高官显达、读书人都慕名去青楼一睹名妓的风采。但是青楼女子也并非如她们的职业一样只有虚情假意和逢场作戏,她们作为女人也有追求爱情的自由,只不过她们的爱情在五姓女对读书人的诱惑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所以她们与才子间的爱情多以悲剧收场。不仅仅是青楼女子频繁的遭到被抛弃的命运,其他身份地位不及五姓女的女子也屡屡因为读书人的负心而成为悲剧人物。
三、爱情类唐传奇名篇浅析 在众多唐传奇作品中,数量较多、质量最高的是爱情类故事;此类故事还可细分为人鬼恋、人神恋和人间的爱情。不过人鬼恋和人神恋的故事大多是唐传奇发展初期的作品,风格近于六朝骈文,价值不高。在描写人间的爱情故事中以《霍小玉传》、《莺莺传》和《李娃传》为最有成就者。 《李娃传》,作者白行简,古文运动的参与者,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胞弟。他根据当时流传于市井间的说话艺术《一枝花》而创作的《李娃传》“成为写妓女题材作品中唯一的喜剧(或称团圆结局)作品”(侯忠义,6)。这也是在爱情类唐传奇中结局最完美、主题转变最大的一篇。它记叙了李娃在结识荥阳公子后与老鸨一起设计骗得他身无分文落魄街头靠唱挽歌为生,后来李娃在荥阳公子乞食时因目睹他的惨状决心对自己的行为赎罪。她先后恢复了荥阳公子身体和精神的健康,又激励他考取功名。最后以娼妓的身份做了洴国夫人,名传一时。李娃这个人物突破了完全由文人创作出的传奇作品中女性处于被抛弃和被动地位的形象,在故事里李娃不但没有被荥阳公子抛弃,还反过来还曾欺骗过他;另一方面李娃在和荥阳公子的交往中始终是主动的一方,无论是她最初骗取荥阳公子的钱财还是后来对他的赎罪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更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荥阳公子并没有为仕途的坦荡而另娶五姓女,相反他在故事后期对李娃再三挽留,这也使得荥阳公子也突破了以往始乱终弃背信弃义的书生形象。以上这两点不得不说是爱情类传奇作品中独树一帜的亮点。但值得注意的是,李娃和荥阳公子的爱情不像《霍小玉传》和《莺莺传》里的爱情一样纯洁——至少李益和霍小玉、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在前期是纯洁的——而是更多的加入了义理的因素。李娃对荥阳公子的感情很难说是爱情,她在再次遇到他后更多的是同情和愧疚。可以说李娃的性格是理智大于感情,她的赎罪行为重点是为自己而不是为荥阳公子。所以我们很难说《李娃传》是否是一篇纯粹的爱情传奇故事,因为这里或多或少包含了一些社会批判的意味在其中。由于《李娃传》的前身是流传于坊间的说话故事,那么我们更可以肯定这篇作品大团圆式的结局可能是继承了《一枝花》的结尾;毕竟作为说话艺术其结局必然要为普通百姓所接受,而喜剧的结束方式恰恰符合市井小民的心理。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这也正好反映出当时门阀制度的森严和不合理性,导致了百姓对此抱有逆反心理,所以李娃传的突破门阀制度的结局既是百姓所喜爱的又是他们所希望的。故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写道:“行简本善文笔,李娃事又近情而耸听,故缠绵可观。” “近情”者,指李娃和荥阳公子均行义理之事,“耸听”者,指结局深得人心。 《莺莺传》是一篇与众不同的爱情类传奇作品,它主要描写了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的爱情。张生对崔莺莺一见钟情,经过自己的努力和红娘从中穿针引线,终于赢得了崔莺莺的倾心。但随着张生之远去长安,崔莺莺的命运就变得像她自己预言得一样被张生“始乱之,终弃之”。张生因为“文战不胜”而滞留长安不归,崔莺莺写长信一封致张生表明自己的心意,决意与他分手。张生不但没有作出任何挽救 的行为,相反还把这封信公布于众并且标榜自己“是用忍情”。后来崔莺莺嫁人张生也有所娶,两人最终的结局避免了悲剧的发生。这篇文章中的张生虽然抛弃了女主角,但却并非是因为要高攀五姓女,因为崔莺莺本是五姓之一的清河崔氏。究其原因竟然是因为崔莺莺五姓女的身份使得张生必须要考取功名,否则按照上层社会门第身份对等的婚姻规则他就没有资格娶崔莺莺为妻。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讽刺,崔莺莺身为五姓女却挽留不住张生的爱情,不得不说这篇文章也从一个侧面道尽了五姓女的悲哀。同时它也充分说明了科举制度的败坏不但使读书人狂热的追求豪门贵族的女儿,也令上流社会的年轻女子与下层社会的白丁青年无缘,所以我们说《莺莺传》反映的主题在爱情类传奇中是别具一格的。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这片文章并非是一个大悲剧。崔莺莺过于柔弱细腻的性格和贵族小姐特有的矜持让她在与张生的爱情中虽不能占据主动,却可以全身而退;即使在整个故事中掺杂着时代的悲剧,崔莺莺也没有任何轻生的举动。个人性格起到的作用在这篇文章中超过了整个时代的命运,爱情故事的主题和女主角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转变。另一个很有趣的方面,《莺莺传》描写了流传的千古月下待张生的情节,尤其是崔莺莺的“待月西厢下”一诗更是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情诗。但结合前后的描写来考量,我们会发现崔莺莺虽然在与张生初相见时能够让红娘替她暗传情诗大胆追求爱情,可是张生如约赴会时却遭到崔莺莺一番义正词严的痛斥;过了几天崔莺莺又突然变得主动起来和张生偷情。在文章的后部分崔莺莺还在信中替张生文过饰非,把他们爱情的失败归结于自己的轻率和唐突。这些显然是文章中值得商榷的地方,因为崔莺莺前后的表现反差极大,如果我们说她有追去自由爱情的美好愿望,是一个叛逆的女性形象,那么她的矜持和她的自怨自艾又使得她像一个受过传统教育的贵族少女。这两种性格的矛盾,或者称之为冲突,恰好反映了情欲和礼教在她心中的冲突。考虑到唐代社会的社会迥异于前朝,开放的风气也难免会影响到豪门贵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那么崔莺莺的矛盾性正是这种传统观念和社会风气相冲突的结果。 《霍小玉传》是所有唐传奇中最大的悲剧。霍小玉是霍王的女儿,被霍王遗弃后失去了贵族的身份,以至于流落风尘。虽然她和书生李益相恋了两年多并且苦苦哀求只要求拥有八年的爱情,可是李益为了日后的发达不但尊母命迎娶身为五姓女的表妹卢氏,还对霍小玉避而不见,极尽负心之事。后有黄衫客偶遇霍小玉,为打抱不平而用计把李益骗到霍小玉面前,但李益无一句解释无一句歉意。最后霍小玉气绝身亡,化为厉鬼,而李益从此人格分裂,每每怀疑妻妾对自己不忠,惶惶不可终日。《唐书》云:“益少疑而忌克,防妻妾严刻,世谓妒疑为李益疾。”因此这篇作品即使不是根据真人真事而作,也至少是受李益传闻的影响。李益的行为可以用前文提到的追求仕途的成功来解释,而无数读书人也因为同样的原因抛弃了如同霍小玉一样的痴情女子。李益和霍小玉的爱情在时代的大命运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个人的力量无法抗拒上层社会达成的默契(即血缘和裙带关系)。从这方面来讲,他们的悲剧——严格来说是霍小玉一个人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在当时还发生过很多诸如此类的爱情,但最终的结局却并非像《霍小玉传》一样悲惨。其原因就在于霍小玉的性格过于刚烈,太坚持、太执着于和李益的爱情,即使在知道李益背信弃义后仍然不放弃对他的感情;甚至在死后还对李益说自己“尚有余情”。所以霍小玉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当时代和性格都和自己向往的美好的爱情对立的时候,等待霍小玉的除了悲剧之外还会是什么呢?把《霍小玉传》和《莺莺传》做一下对比便很明了,同样是深爱着对方、同样是被抛弃,霍小玉选择了死而崔莺莺选择了生。虽然霍小玉的死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