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畏恶七情表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2
WORD 完美格式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 种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
书成于公元659 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 年。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新增药物120 种,共 850 种;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
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 年,定稿于公元1108 年以前。
全书共 30卷,载药 1746 种,附方 3000 余首。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赵学敏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载药 921 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 种;总结了 16~ 18 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即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
药性理论即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四气四气的所示效用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3.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五味(重点)一、五味的含义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
新修本草卷第十六虫鱼上新修本草卷第十六虫鱼上石蜜味甘,平,无毒,微温。
主心腹邪气,诸惊痫,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
养脾气,除心烦,食饮不下,止肠,肌中疼痛,口疮,明耳目。
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延年神仙。
一名石饴。
生武都山谷,河源山谷及诸山石中,色白如膏者良。
石蜜即崖蜜也。
高山岩石间作之,色青、赤,味小碱,食之心烦,其蜂黑色似虻。
又木蜜,呼为食蜜,悬树枝作之,色青白,树空及人家养作之者,亦白而浓浓,味美。
凡蜂作蜜,皆和熟,状似作饴须也。
又有土蜜,于土中作之,色青白,味碱。
今出晋安檀崖者,多土蜜,云最胜。
出东阳临海诸处多木蜜;出于潜、怀安诸县多崖蜜,亦有杂木蜜及人家养者,例皆被添,殆无淳者,必须亲自看取之,乃无杂耳,且又多被煎者。
其江南向西诸蜜,皆是木蜜,添杂最多,不可为药用。
道家丸饵,莫不须之。
仙方亦单炼服之,致长生不老也。
〔谨案〕土蜜,出氐羌中,并胜前说者,陶以未见,故以南土为证尔。
今京下白蜜,如凝酥,甘美耐久,全不用江南者。
说者,今自有以水牛乳煎沙糖作者,亦名石蜜。
此既蜂作,宜去石字,后条蜜蜡,宜单称尔。
蜜蜡味甘,微温,无毒。
主下痢脓血,补中,续绝伤,金疮,益气,不饥,耐老。
白蜡,疗久泄,后重,见白脓,补绝伤,利小儿。
久服轻身,不饥。
生武都山谷。
生于蜜房木石间。
恶芫花、齐蛤。
此蜜蜡尔,生于蜜中,故谓蜜蜡。
蜂皆先以此为蜜,煎蜜亦得之。
初时极香软,人更煮炼,或加少醋酒,便黄赤,以作烛色为好。
今药家皆应用白蜡,但取削之,于卒用之,亦可烊内水中十余过亦白。
俗方惟以合疗下丸,而《仙经》断〔谨案〕除“蜜”字为佳,蜜以见石蜜条中。
蜂子味甘,平、微寒,无毒。
主风头,除蛊毒,补虚羸,伤中。
疗心腹痛,大人小儿腹中五虫口吐出者,面目黄。
久服令人光泽,好颜色,不老。
轻身益气。
大黄蜂子,主心腹胀满痛,干主痈肿,嗌痛。
一名蜚零,生武都山谷。
畏黄芩、芍药、牡蛎。
前直云蜂子,即应是蜜蜂子也,取其未成头足时炒食之;又酒渍以敷面,令面悦白。
类书集成·相反诸药凡三十六种展开全文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第二十卷目录药部汇考五本草纲目三〈相须相使相畏相恶诸药相反诸药服药食忌妊娠禁忌饮食禁忌李东垣随證用药凡例陈藏器诸虚用药凡例张子和吐汗下三法药对岁物药品神农本草经目录宋本草旧目录〉草木典第二十卷药部汇考五《本草纲目三》相须、相使、相畏、相恶、诸药。
出徐之才药,对今益,以诸家本草续增者。
甘草朮苦参,乾漆为之使,恶远志,忌猪肉。
黄耆茯苓为之使,恶白鲜龟甲。
人参茯苓、马兰为之使,恶咸卤咸溲疏畏五灵脂。
沙参恶防己。
桔梗节皮为之使,畏白及龙胆,龙眼,忌猪肉,伏砒。
黄精忌梅实。
葳蕤畏卤咸。
知母得黄檗及酒良,伏蓬砂盐。
朮防风地榆为之使,忌桃李、雀肉、菘菜、青鱼。
狗脊蓖薢为之使,恶莎草败酱。
贯众雚菌、赤小为之使,伏石钟乳。
巴戟天覆盆子为之使,恶雷丸、丹参、朝生。
远志得茯苓、龙骨、冬葵、子良。
畏珍珠、飞廉、藜芦、荠蛤。
淫羊藿薯蓣紫芝为之使,得酒良。
元参恶黄耆、乾姜、大枣、山茱萸。
地榆得发良,恶麦门、冬伏、丹砂、雄黄、流黄。
丹参畏咸水。
紫参畏辛夷。
白头翁蠡实为之使,得酒良。
白及紫石英为之使,恶理石、畏杏仁、李、核仁。
黄连黄芩、龙骨、理石、为之使,忌猪肉,畏牛膝,款冬。
恶冷水、菊花、元参、白僵蚕、白鲜、芫花。
胡黄连忌猪肉,恶菊花、元参、白鲜。
黄芩龙骨、山茱、萸为之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
秦艽菖蒲为之使,畏牛乳。
柴胡半夏为之使,恶皂荚,畏女菀、藜芦。
前胡半夏为之使,恶皂荚,畏藜芦。
防风畏蓖薢,恶乾姜、藜芦、白敛、芫花。
羌独活蠡实为之使。
苦参元参为之使,恶贝母、漏芦、兔丝子、伏汞、雌黄、焰硝。
白鲜恶桔梗茯苓、蓖薢、螵蛸。
贝母厚朴、白微为之使,恶桃花,畏秦艽、莽草、礜石。
龙胆贯众、赤、小豆为之使,恶地黄、防葵。
细辛曾青、枣根为之使,忌生菜、狸肉,恶黄芪、狼毒。
山茱萸,畏滑石、硝石。
白微恶黄耆、乾姜、大枣、山茱萸、大黄、大戟、乾漆。
当归恶䕡茹、湿面。
中兽医学:又称中国传统兽医学,是研究和应用中国传统兽医学的理、法、方、药及针灸技术,防治家畜病症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一、中兽医发展时期(1)起源时期(2)知识积累时期(3)学术体系时期1.我国最早的人畜通用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2.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是《黄帝内经》3.我国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一部中兽医学古籍和最早的兽医教科书《司牧安骥集》4.我国现存最早,最珍贵的一部医学典籍是《黄帝内经》5.最早的人畜通用药典是《新修本草》6.《肘后备急方》的作者是晋代的葛洪,提出治疗狂犬病7.《伤寒杂病论》,汉代名医张仲景,六经辨证8.明代《元亨疗马集》—国内外流传最广中兽医学古典著作(4)发展停滞时期(5)复兴时期二、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1)整体观念1.机体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2.动物体与自然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四季口色:春如桃花夏似血,秋如莲花冬似雪四季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2)辨证论治中兽医认识疾病证型和确定治疗措施的过程。
1.辨证:是把通过四诊所获取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即识别疾病证候的过程。
2.论治:是根据证的性质确定治则和治法的过程。
A、“证”是对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病机的本质,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的概括。
B、病:疾病的全过程C、症:疾病各种各样的症状辨证论治、对症治疗、辨病治疗三、中兽医学科优势1.医学模式的先进性2.临床诊疗的安全性3.防病保健的科学性四、学习方法1.以辩证法思想为指导2.理论联系实际3.中兽医与西兽医理论体系不同4.预习、理解和复习三环节。
五、学习中兽医学史的意义1、以史为鉴。
2、学习历代医学家的学习成长道路、治学态度及学术思想。
3、探索社会、政治经济、哲学思想、宗教、伦理、科技与中兽医学发展的关系。
思考题1.中兽医学和现代兽医学有何异同?中兽医学与现代兽医学的比较形成背景指导思想诊断方法疾病认识治病手段治病材料现代兽医实验验证现代医学现代综合辨病微观西药、手术、理化西药中兽医实践经验古代哲学四诊辨证宏观针药中药、针灸、按摩2.你对中兽医未来的发展有何看法?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相互关系,交感相错,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思考题1.阴阳概念的规定性。
第一章本草学源流与发展“本草”一词,沿用已有两千多年之久。
究其含义,一指中国传统医药学中的药物,如《蜀本草》中所言:“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
”二指中国传统药物学及药物学专著。
在古代,“本草”学研究内容涉及采制、药性、归经、功效、配伍等一系列内容。
至近、现代,随科学技术发展,进一步涉及药物资源、生药材鉴别、质量控制、药物化学、药理、制剂等丰富的内容。
因其与现代药物学相比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独特理论体系,所以现代逐渐改“本草学”为“中药学”,从名称上冠以现代研究的内涵。
纵观本草学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发展轨迹基本上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发生发展,并与社会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水平密切相关,这一点也正可以充分证明祖国医药学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均体现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系统的、科学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及自然环境的恶劣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种种困难。
食物短缺,生存环境的恶劣使人难免得病,在本草没有出现以前,人类被迫面对自然选择,适者生存,许多人因此而死亡。
随着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对大自然各种生物—“食物”—有了一定了解,并在吃的过程中深化了对它们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的获得有时候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于是,在漫长时间的此种实践中,“食物”被进行了粗略的分类,如可供食用的和有毒的,在一种情况下可用的和在另一种情况下才用的等等,早期的药物可能因此产生。
这一点可以从历史的“传说”中反映出来,如《史记·补三皇本记》:“神农氏以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帝王世纪》:“伏羲氏……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
”虽然是传说,但基本反映了药物是“尝”出来的,这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们认识药物的艰难历程。
然而,早期的药物学知识基本依赖于口头相传,直到夏朝文字的出现,药物发展进入划时代的阶段。
发散风寒药1麻黄;发汗解表(要药)宣肺平喘(要药)利水消肿。
2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3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圣药)温肺化痰。
4香薷;(下月麻黄)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5防风;(风药润剂)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6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7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9辛夷;-苍耳子(鼻塞头痛要药)发散风寒宣通肺窍。
发散风热药1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2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3桑叶;书桑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4菊花;清热解毒其他同上。
5柴胡;(和解少阳要药)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6升麻;(升阳举陷要药)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7葛根;(项背强痛要药)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生阳止泻。
清热泻火药1石膏;(清泄肺胃气分实热证要药)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2知母;(同上要药)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3天花粉;(生津止渴佳品)清热泻火润肺止咳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4栀子;(除热扰心神要药)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焦)解毒。
5夏枯草;(瘿瘤瘰疬要药)清热泻火清肝明目散结消肿。
清热燥湿药1黄芩;(湿温暑湿胸闷呕恶要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凉血清热安胎。
2黄连;(湿热泻痢要药、善解疔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3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退虚热。
4龙胆草;(泻肝胆实火要药)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5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凉血。
清热解毒药1金银花;(疔疮中毒阳证要药)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2连翘;(疮家圣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3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4板蓝根;(大头温)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5蒲公英(乳痈要药、善解疔毒)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
6鱼腥草(肺痈要药、上感要药);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7土茯苓(梅毒要药)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8射干(痰热壅盛热结血瘀咽喉肿痛要药)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9白头翁(热度血痢要药)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新修本草》---畏恶七情表
畏恶七情表
寻万物之性,皆有离合,虎啸风生,龙吟云起,磁石引针、琥珀拾芥、漆得蟹而散、麻得漆而涌,桂得葱而软,树得桂而枯,戎盐累卵,獭胆分杯。
其气爽有相关感,多如此类,其理不可得而思之。
至于诸药,尤能递为利害,先圣既明言其说,何可不详而避之。
时人为方,皆多漏略。
若旧方已有,此病亦应改除。
假如两种相当,就其轻重,择可除而除之。
伤寒赤散,吾恒不用藜芦。
断下黄连丸,亦去其干姜而施之,无不效。
何忽强以相憎,苟令共事乎,相反为害,深于相恶。
相恶者,谓彼虽恶我,我无忿心,犹如牛黄恶龙骨,而龙骨得牛黄更良,此有以相制伏故也。
相反者,则彼我交仇,必不宜合。
今画家用雌黄、胡粉相近,便自黯妒。
粉得黄则黑,黄得粉亦变,此盖相反之证也。
药理既昧,所以不效,人多轻之。
今案方处疗,恐不必卒能寻究本草,更复抄出其事在此,览略看之,易可知验。
而本经有直云茱萸、门冬者,无以辨其山、吴、天、麦之异,咸宜各题其条。
人有乱误处,譬如海蛤之与甲,畏恶正同。
又诸芝使薯蓣,薯蓣复使紫芝。
计无应如此,不知何者是非?亦宜并记,当更广检正之。
又《神农本草经》相使,止各一种,兼以《药对》参之,乃有两三,于事亦无嫌。
其有云相得共疗某病者,既非妨避之禁,
不复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