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
- 格式:docx
- 大小:18.63 KB
- 文档页数:2
新修本草的特点范文新修本草是一种草本植物,具有以下特点:1.高产性:新修本草是一种非常高产的草本植物。
它生长迅速,每年可以收获多次。
它的生长适应性非常广泛,可以在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生长,并且对土地的要求不是特别苛刻。
因此,种植新修本草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2.丰富多样的品种:新修本草有多个品种,每个品种都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
有些品种适合用作饲料,有些品种适合用作草本植物,还有些品种适合用作草药。
这些多样的品种可供选择,可以根据不同的用途和需求来种植和利用。
3.多功能性:新修本草不仅可以用作草本植物和饲料,还可以用作中草药。
它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多种药用功效。
例如,新修本草可以用来治疗胃病、消化不良、肝病、肺病等。
同时,新修本草还具有镇静、抗炎、抗菌等功效,可以用来治疗多种疾病。
4.高抗逆性:新修本草具有很高的抗逆性。
它可以抵御极端气候、疾病和虫害等不利因素的侵袭。
这使得种植新修本草变得相对容易,且减少了对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依赖。
5.环保可持续发展:新修本草的种植和利用具有良好的环保效益。
它的生长过程中并不需要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而且,新修本草可以在短时间内再生,可以连续收获多次。
这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对土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而言之,新修本草是一种高产性、多功能性、高抗逆性的草本植物。
它适应性广泛,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并且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
种植新修本草对环境友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因此,新修本草在农业和药草产业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新修本草》-卷第四金屑味辛,平,有毒。
主镇精神,坚骨髓,通利五脏,除邪毒瓦斯,服之神仙。
生益州,采无时。
金之所生,处处皆有,梁、益、宁三州及建晋多有,出水沙中,作屑,谓之生金。
辟恶而有毒,不炼服之杀人。
建、晋亦有金沙,出石中,烧熔鼓铸为埚,虽被火亦未熟,犹须更炼。
又高丽、扶南及西域外国成器,金皆炼熟可服。
《仙经》以KT 、蜜及猪肪、牡荆、酒辈炼饵柔软,服之神仙。
亦以合水银作丹砂外,医方都无用,当是犹虑其毒害故也。
《仙方》名金为太真。
<目录>卷第四银屑味辛,平,有毒。
主安五脏,定心神,止惊悸,除邪气,久服轻身长年。
生永昌,采无时。
银之所出处,亦与金同,但皆是生石中耳。
炼饵法亦相似。
今医方合镇心丸用之,不可正服尔。
为屑当以水银磨令消也。
永昌本属益州。
今属宁州,绝远不复宾附。
《仙经》又有服炼法,此当无正主疗,故不为《本草》所载。
古者名金为黄金,银为白金,铜为赤金。
今铜有生熟,炼熟者柔赤,而《本经》无用。
今铜青及大钱皆入方用,并是生铜,应在下品之例也。
〔谨案〕银之与金,生不同处,金又兼出水中。
方家用银屑,当取见成银薄,以水银消之为泥。
合硝石及盐研为粉,烧出水银,淘去盐石,为粉极细,用之乃佳。
不得已乃磨取屑耳。
且银所在皆有,而以虢州者为胜,此外多锡秽为劣。
高丽作帖者,云非银矿所出,然色为器辟恶,乃为瑞物也。
<目录>卷第四水银味辛,寒,有毒。
主疥瘙,痂疡,白秃,杀皮肤中虫虱、堕胎、除热。
以傅男子阴,阴消无气。
杀金银铜锡毒,熔化还复为丹。
久服神仙,不死。
一名汞。
生符陵平土,出于丹砂。
畏磁石。
今水银有生熟。
此云生符陵平土者,是出朱砂腹中,亦别出沙地,皆青白色,最胜。
出于丹砂者,是今烧粗末朱砂所得,色小白浊,不及生者。
甚能消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
还复为丹,事出《仙经》。
酒和日曝,服之长生。
烧时飞着釜上灰,名汞粉,俗呼为水银灰,最能去虱。
〔谨案〕水银出于朱砂,皆因热气,未闻朱砂腹中自出之者。
新修本草》中新药条目注()二字
《新修本草》中新药条目的注()二字可包括以下内容:
1.药物的功能和用途:注明该药物的主要功能和临床应用,比如治疗
什么疾病或症状。
3.药物的成分和化学结构:注明该药物的主要化学成分和分子结构,
以便读者了解其物质基础和化学特性。
4.药物的剂量和用法:注明该药物的推荐用量和用法,包括服用或外
用的具体方法、频率和时长。
5.药物的药理作用和机制:注明该药物的药理学作用机制,以便读者
了解其治疗原理和影响机体的途径。
6.药物的毒副作用和禁忌症:注明该药物可能的毒副作用和不适应症,以便读者了解其安全使用的限制和注意事项。
7.药物的临床研究和应用经验:注明该药物的临床研究数据和医生的
实践经验,以便读者了解其疗效和使用效果。
以上是《新修本草》中新药条目注()二字可能包含的内容,具体注解
要根据药物的特点和相关研究进展进行补充和说明。
《新修本草》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新修本草》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最早由国家制定颁行的药典性本草专著。
原文:盖闻天地之大德曰生,运阴阳以播物;含灵之所保曰命,资亭育以尽年。
蛰穴栖巢,感物之情盖寡;范金揉木,逐欲之道方滋。
而五味或爽,时昧甘辛之节;六气斯沴,易愆寒燠之宜。
中外交侵,形神分战。
饮食伺衅,成肠胃之眚;风湿候隙,遘手足之灾。
几缠肤腠,莫知救止;渐固膏肓,期於夭折。
暨炎晖纪物,识药石之功;云瑞名官,穷诊候之术。
草木咸得其性,鬼神无所遁情。
刳麝剸犀,驱泄邪恶;穗丹炼石,引纳清和。
大庇苍生,普济黔首。
功侔造化,恩迈财成。
日用不知,于今是赖。
岐、和、彭、缓,腾绝轨于前;李、华、张、吴,振英声于后。
昔秦政煨燔,兹经不预;永嘉丧乱,斯道尚存。
梁陶宏景雅好摄生,研精药术。
以为《本草经》者,神农之所作,不刊之书也。
惜其年代浸远,简编残蠹,与桐、雷众记,颇或踳驳。
兴言撰缉,勒成一家,亦以雕琢经方,润色医业。
然而时锺鼎峙,闻见阙于殊方;事非佥议,诠释拘于独学。
至如重建平之防己,弃槐里之半夏。
秋采榆仁,冬收云实。
谬粱米之黄、白,混荆子之牡、蔓。
异繁缕于鸡肠,合由跋于鸢尾。
防葵、狼毒,妄曰同根;钩吻、黄精,引这连类。
铅、锡莫辨,橙、柚不分。
凡此比例,盖亦多矣。
自时厥后,以迄于今。
虽方技分镳,名医继轨,更相祖述,罕能釐正。
乃复采杜蘅于及己,求忍冬于络石;舍陟釐而取莂藤,退飞廉而用马蓟。
承疑行妄,曾无有觉;疾瘵多殆,良深慨叹。
既而朝议郎行右监门府长史骑都尉臣苏敬,摭陶氏之乖违,辨俗用之纰紊遂表请修定,深副圣怀。
乃诏太尉扬州都督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臣无忌、太中大夫行尚药奉御臣许孝崇等二十二人,与苏敬详撰。
窃以动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
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而时非。
名实既爽,寒温多谬。
用之凡庶,其欺已甚;施之君父,逆莫大焉。
于是上禀神规,下询众议;普颁天下,营求药物。
羽、毛、鳞、介,无远不臻;根、茎、花、实,有名咸萃。
遂乃详探秘要,博综方术。
《本经》虽阙,有验必书;《别录》虽存,无稽必正。
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是什么《唐本草》又称《新修本草》,是唐代李绩、苏敬等22人集体编撰,由官府颁行的,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具有国家药典性质的本草。
载药种,新增种新药,其中不少是外来药物,如由印度传入的豆蔻、丁香等;大辽传入的石榴、乳香等;波斯传入的青黛等。
该书有较多的基原考证。
附有图经7卷,药图25卷。
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
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打下了基础。
原书已散失不全,现仅存残卷。
现有尚志钧辑本《唐.新修本草》。
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年)编修成功的,由唐朝政府颁行,这是国家颁定药典的创始。
而外国最早的药典--牛伦药典是年由牛伦堡政府刊行的,经《唐本草》晚九个世纪,所以《唐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唐代的汉医,在当时是居于世界医药学的前列,就药物而言,品种不断增加,内容日益丰富。
而当时医家奉为用药指南的《本草经集注》,在内容方面存在着:“闻见阙于殊方……诠释拘于独学……秋采榆人,冬收云实。
谬梁米之黄白,混剂子之牡蔓。
异繁美于鸡肠,合由跋于鸢尾。
防葵狼毒,妄日同根;钩吻黄精,引为连类。
铅锡莫辨,橙抽不分”等问题。
而此后之医家,“更相祖述,罕能厘证”,“承疑行妄,曾无有觉”。
这些存在问题,如不解决,势必以误传讹。
因此,苏敏于唐显庆二年表请修定本草,得到唐高宗的批准,并命李勣等组织二十二人修定,实际上是由苏敬负责。
于显庆四年修定完毕,名曰《新修本草》。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它比世界上有名的欧洲纽伦堡药典要早余年。
本书在编写中对《本经》褓存原貌,同时在学术上能采纳群众意见,做到“上禀神规,下询众议”。
收集的资料范围比较广泛,“普颁天下,营求药物,羽毛鳞介,无远不臻;根茎花实,有名咸萃”。
对药物的功用,详细探讨,多方考订,做到“详探秘要,博综方术。
《本经》虽阙,有验必书;《别录》虽存,无稽必正。
考其同异,择其去取”。
从而改变辗转抄录的编书陋习,其学术性是较强的。
《新修本草·序》注解新修本草(1)·序蓋聞天地之大德曰生,運陰陽以播物(2);含靈之所保曰命,資亭育以盡年(3)。
蟄穴棲巢,感物之情蓋寡(4);範金揉木,逐欲之道方滋(5)。
而五味或爽,時昧甘辛之節(6);六氣斯沴,易愆寒燠之宜(7)。
中外交侵,形神分戰(8)。
飲食伺釁,成腸胃之眚(9);風濕候隙,遘手足之災(10)。
幾纏膚腠,莫知救止(11);漸固膏肓,期於夭折(12)。
(1)《新修本草》:自東漢《神農本草經》成書以來,歷代醫家奉為圭臬,魏晉時有《名醫別錄》,乃彙集名家用藥經驗而成。
南朝齊粱時的陶弘景參考二書,多方搜集,撰《本草經集注》,載藥730種,流傳一百六十多年。
唐初,國勢隆盛,疆域遼闊,貿易繁興,新藥增多,醫療經驗亦待總結。
高宗顯慶二年(西元657年),朝議郎蘇敬認為《本草經集注》因客觀條件多有舛謬,向朝廷建議重修本草,被高宗採納,旋即指定由太尉長孫無忌領銜,組織檢校中書令許敬宗、太史令李淳風、禮部郎中孔志約、尚藥奉御許孝崇與蘇敬等二十餘人進行編纂。
同時,朝廷“普頒天下,營求藥物”,徵集各地郡縣所產藥物,并令繪圖。
顯慶四年(西元659年)正月,《新修本草》撰成,全書共五十四卷,含藥圖、圖經、本草三部份,共載藥物844種。
禮部郎中孔志約作了這篇序。
同年,朝廷又起風波,長孫無忌因反對武后擅權,許敬宗承帝后之意,誣陷其謀反,無忌被削官,流放黔州。
於是本草修成後,改由尚書左僕射英國公李勣領銜進呈高宗皇帝,頒行天下。
《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由朝廷組織人力編訂的本草著作,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
孫思邈撰寫《千金翼方》時,將其大部份內容收入書中。
《新修本草》傳播甚廣,玄宗時已經流入日本,被其醫家奉為處方用藥指南。
可惜宋代時,本書散佚,內容散落於其他本草著作中。
(2)天地之大德曰生,運陰陽以播物:《周易·繫辭下》“天地之大德曰生”。
宇宙中最寶貴的就是生命,我們所認知的世界,生命是天地所賜。
新修本草中有关岭南医药文献资料的整理一、简介《新修本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药物学著作,由明朝时期的徐霞客编纂完成。
该书共分为三十卷,涵盖了包括草木、动物、矿物等数千种药物,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关于岭南地区的医药文献资料,是岭南地区与中国北方药物的接触交流以及岭南传统医学发展的重要见证。
二、新修本草对于岭南医药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新修本草》中收录的关于岭南医药文献资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果凉子《新修本草》中对于果凉子的记载,大致如下:果凉子,别名天麻,乃南越之地出产。
味辛,凉,无毒。
其性寒,入肝、肺经。
适用于心烦、头痛、便秘、癫痫等病症。
2. 珊瑚《新修本草》中对于珊瑚的记载,大致如下:珊瑚,别名赤珊瑚,即南海之中得。
味甘,咸,性微寒。
其入心肝、小肠、大肠经。
适用于心痛、疮疡、惊悸等病症。
3. 九节草《新修本草》中对于九节草的记载,大致如下:九节草,别名九花草,产南海之滩。
味辛,苦,性寒。
其入肝、肾经。
适用于痹证、头痛、惊悸、咳嗽等病症。
三、对于岭南医药文献资料的影响《新修本草》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药物学著作,对于岭南医药文献资料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它的问世,为岭南地区医药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中药的推广和应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同时,也为后人的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支撑和参考。
四、结论总之,岭南地区的医药文献资料是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岭南文化的瑰宝之一。
在《新修本草》这样的药物学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这一部分资料的重视和整理。
希望未来,我们的医学研究能够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推动传统医学的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