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42.17 KB
- 文档页数:1
执业中药师专业知识:历代本草著作和中药性能总结1、历代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补充了《本经》。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开创了,图文并茂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医药结合,资料翔实,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各论按自然属性分列为16部共60类,每药按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纲举目张,成为当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本草纲目拾遗》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中华本草》共载药8980味,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了20世纪中药学科、藏药学科、维药学科、傣药学科及苗药学科的发展水平,对我国传统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2、中药性能总结凡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凡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脉、回阳救逆等作用。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五味:辛:能散、能行。
甘:能缓、能补、能和。
酸:能收、能涩。
苦:能坚,能泄,能燥。
咸:能软,能下。
涩:能收,能敛。
淡:能渗,能利。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浮药:如苏叶味辛性温属气厚味薄,故升浮。
黄连、黄柏味苦性寒属味厚气薄,故沉降。
浮萍味辛性寒属气味俱薄,故可升(发汗)可降(利水),又称其双向性,还有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胖大海,既能清宣肺气、利咽,又能清热解毒、通便;前胡,既能降气祛痰,又能宣散风热。
凡性味温热、味辛甘的药多主升浮,如紫苏、荆芥等;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白前能祛痰降气,善治肺实咳喘,痰多气逆,故性属沉降;桔梗能开提肺气、宣肺利咽,善治咳嗽痰多、咽痛音哑,故性属升浮。
⼀、《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托名于神农,使之得以更加⼴泛的认同与流传。
载药365种、分三品、⾸载药性理医`学教育搜集整理论配伍理论、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
●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量药物采收、鉴别、炮制、制剂、“诸病通⽤药”、“服药⾷忌”等。
●⾸创药物⾃然属性分类法:⽟⽯、草⽊、⾍兽、果、菜、⽶⾷等。
●系统、全⾯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医`学教育搜集整理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
三、《新修本草》 ●书成于公元659年(唐显庆四年),长孙⽆忌等领衔编写,我国第⼀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继承并多有创新,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
●由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组成,图⽂并茂,开创本草新篇章。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医`学教育搜集整理基础上,⼴泛采集医家常⽤和民间习⽤的验⽅单⽅,⼜从经史百家⽂献中整理出⼤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
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3000余⾸。
简称《证类本草》。
●集宋以前本草之⼤成,使⼤量古代⽂献得以保存,具有极⾼的学术价值和⽂献价值。
五、《本草纲⽬》 李时珍,全书共五⼗⼆卷,卷⾸附图1109幅,载药1892种。
序例和百病主治药各两卷,内容丰富。
卷五⾄卷五⼗⼆,分为⼗六部,六⼗类医`学教育搜集整理,不分三品。
每药分正名、注释名、⽓味、主治、集解、发明、正误等内容,最后附⽅。
六、《本草纲⽬拾遗》 作者:赵学敏,成书于乾隆三⼗年。
专为补遗、正误《本草纲⽬》⽽作,载医`学教育搜集整理药921种,其中《本草纲⽬》未收载的716种。
其他名著《本草备要》《本草从新》《本草求真》《本草再新》《植物名实图考》。
七、新中国的本草《中华本草》 当代本草代表作。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历代本草著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
其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东汉时期,但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或在战国时代就已有雏形。
该书是汉代以前许多医药学家的集体创作,而托名于神农。
《本经》全书四卷,其中序录简要地概括了四气、五昧、毒性、配伍应用等中药基本理论。
上中下三卷,载药365种,分别记述各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病症。
《本经》是汉代以前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所积累的用药经验的总结,它将药物按毒性的大小和有无及药物的补泻性能分为上中下三品,是中药按药性分类之开始。
所述药物的功能主治,大部分是正确的,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它所记载的大多数药物,不但确有实效。
而且有一些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
如用水银治皮肤病,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800年。
其中大多数药物仍为现代临床所常用,是许多治法、方剂中的主药。
《本经》对我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本草,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以及《本草纲目》,都是在《本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本经》中出未免掺杂了一些糟粕,如称某些药物可以“久服神仙”、“不死”等等,应本着去芜存精的精神,批判地继承。
(二)《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成书于公元492~500年之间。
为南北朗梁代陶弘景所编著。
自《本经》成书以来,经过魏晋的历史变迁,当时的名医如吴普、李铛之辈对其进行了增减尔后流传下来的《本经》药物品种不一,药性寒热的记载,以及主治的多少也各不相同,加以草石不分,虫兽混记,不便医家传阅。
于是陶氏搜集各种《本经》的传妙本。
并编入《名医别录》,逐条注释,定名为《本草经集注》。
全书分三卷,后作七卷抄写,收药730种,分成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谷、有名未用七类。
这是药物第一次按自然分类法进行分类。
它创立的“诸病通用药”,对临床选择用药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对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炮制要求、用量服法、药品真伪与药物疗效的关系等,均有论述。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一、《神农本草经》春秋战国时期,临床中医学的迅速发展使临床药物学知识不断积累,至秦汉,国家得到了统一,医药学本身的发展也要求对药物学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总结,《神农本草经》遂应需而生。
该书为秦汉以来多位医药学家不断搜集整理,由政府征集,大约至东汉初年成书。
全书载药365种,依据药物功效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系统、全面、可靠地总结了秦汉以前医学界和民间的用药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经典专著,成为魏晋以下历代研究本草学的必备参考书和经典钻研对象。
本书辑选尚志钧、尚元胜校注《中医八大经典全注·神农本草经》(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年7月)中有关内容,但对一些神仙、道教思想内容,如“紫苏……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之类进行了删减。
二、《名医别录》梁·陶弘景撰写了《本草经集注》,该书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新增补药物三百余种,结合《神农本草经》原有药物,共计七百三十作种,广泛收集了汉魏晋以来诸名医在多种《神农本草经》传本中新增药物及(或)新的临床功效。
多部早已失传的汉晋时期本草学名著,如的华佗弟子吴普、李当之的《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中(部分)内容即可见诸本书。
陶氏将其全面收集整理,名之曰《名医别录》。
该书以其疗效确切、内容丰富的价值挤身于经典著作之列,仅次于《神农本草经》,对后世影响广泛而深远。
本书辑录了由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辑校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6月)中人关药物及论述。
限于篇幅,对临床功效以外的内容适当进行了节删。
三、《药性论》唐·甄权著。
甄氏为隋末唐初人,曾仕隋,至唐太宗时年已一百二十岁,以医药名世。
该书注重结合临床实际议论药物性味主治,所论甚详,尤以君、臣、佐、使、使用禁忌等资料收罗较多,并多举方剂印证,对临床指导很大,对后世药学家及临床家都有较深刻影响。
四、《唐新修本草》唐·苏敬、李勣等编篡。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此时期出现了不少新药、外来药。
第01讲历代本草著作、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
在各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讲义编号NODE00101:针对本讲义提问](五)《本草纲目》为明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李时珍。
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六)《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七)《中华本草》为当代本草代表作。
前30卷为中药,收载药物8980味,后4卷为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
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
[讲义编号NODE00102:针对本讲义提问]历年考点最佳选择题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A.《开宝本草》B.《嘉祐本草》C.《神农本草经》D.《新修本草》E.《本草拾遗》[讲义编号NODE00103:针对本讲义提问]我国第一部药典性著作是A.《本草纲目》B.《证类本草》C.《新修本草》D.《本草经集注》E.《神农本草经》[讲义编号NODE00104:针对本讲义提问]第二节中药的性能一、概述中药性状,以药物为观察对象,是药物内在特质的外在表现。
中药性能则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是药物的内在特质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四气(一)含义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历代本草名著简介一、《神农本草经》春秋战国时期,临床中医学的迅速发展使临床药物学知识不断积累,至秦汉,国家得到了统一,医药学本身的发展也要求对药物学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总结,《神农本草经》遂应需而生。
该书为秦汉以来多位医药学家不断搜集整理,由政府征集,大约至东汉初年成书。
全书载药365种,依据药物功效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系统、全面、可靠地总结了秦汉以前医学界和民间的用药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经典专著,成为魏晋以下历代研究本草学的必备参考书和经典钻研对象。
本书辑选尚志钧、尚元胜校注《中医八大经典全注·神农本草经》(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年7月)中有关内容,但对一些神仙、道教思想内容,如“紫苏……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之类进行了删减。
二、《名医别录》梁·陶弘景撰写了《本草经集注》,该书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新增补药物三百余种,结合《神农本草经》原有药物,共计七百三十作种,广泛收集了汉魏晋以来诸名医在多种《神农本草经》传本中新增药物及(或)新的临床功效。
多部早已失传的汉晋时期本草学名著,如的华佗弟子吴普、李当之的《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中(部分)内容即可见诸本书。
陶氏将其全面收集整理,名之曰《名医别录》。
该书以其疗效确切、内容丰富的价值挤身于经典著作之列,仅次于《神农本草经》,对后世影响广泛而深远。
本书辑录了由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辑校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6月)中人关药物及论述。
限于篇幅,对临床功效以外的内容适当进行了节删。
三、《药性论》唐·甄权著。
甄氏为隋末唐初人,曾仕隋,至唐太宗时年已一百二十岁,以医药名世。
该书注重结合临床实际议论药物性味主治,所论甚详,尤以君、臣、佐、使、使用禁忌等资料收罗较多,并多举方剂印证,对临床指导很大,对后世药学家及临床家都有较深刻影响。
四、《唐新修本草》唐·苏敬、李勣等编篡。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植物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本植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学、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的细胞与组织、植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发育、植物的繁殖、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植物分子系统学、植物进化发育生;茎的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4.叶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生态类型;叶的发育、脱落及其原因;5.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6.营养器官的变态;三植物的繁殖1.植物繁殖的类型;2.花的组成与演化;无限花序与有限花序;3.花的形成和发育;4.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5.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6.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风媒花和虫媒花;7.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及其生物学意义;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8.胚与胚乳的发育;果实的形成与类型;9.植物的生活史与世代交替;四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1.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与命名;2.植物界所包括的主要门类及主要演化趋势;1. 基因的基本概念、基因结构和基因表达调控;2. 基因型、表型和环境的关系;3. 简单的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案设计;四、考试要求一植物的细胞与组织1.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组成;熟练掌握细胞器的种类和功能;理解并掌握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异同;2.了解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理解并熟练掌握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3.熟练掌握植物组织的分类及其结构与功能;掌握组织系统的概念和维管植物的组织系统;二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1.理解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掌握种子的结构与萌发的外界条件;掌握种子休眠的概念及其原因;熟练掌握种子与幼苗的类型;2.了解根和根系的类型;掌握根尖的结构与发展;熟练掌握根的初生结构;理解并掌握根的次生结构及次生生长;;8.了解果实的形成;掌握果实的类型及各种代表植物;9.理解并掌握生活史与世代交替的概念;四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1.理解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了解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熟练掌握100种以上常见高等植物的拉丁属、种名和部分科名;2.了解孢子植物类群及特征及代表植物;3.理解松柏纲植物的生活史;熟练掌握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4.熟练掌握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分类原则和主要分类系统;了解各被子植物大类之间的主要区别特征和进化关系;5.理解常见植物的分类地位;掌握被子植物常见科的特点及代表植物;6.掌握植物的起源与演化趋势;7.掌握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从低等植物进化到高等植物过程中植物营养体的演化、生殖方式的进化,以及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掌握生活史类型及其演化;8.了解被子植物起源的主要学说;掌握被子植物系统演化的主要学派;理解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五植物分子系统学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编制日期:2013年6月27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遗传学考试大纲本遗传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遗传学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孟德尔定律、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基因的作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染色体和连锁群、数量性状2、伴性遗传3、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直接证明4、其它类型的性决定五染色体和连锁群1、连锁与交换2、真菌类的遗传学分析3、人类连锁分析与细胞学图六数量性状遗传1、数量性状的遗传学分析2、分析数量性状的基本的统计方法3、遗传变异和遗传率4、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七遗传物质的改变1、染色体结构的改变2、染色体数目的改变3、基因突变概说4、突变的检出5、诱发突变3、基因表达的调控十二遗传和进化1、进化概说2、进化理论3、新种形成4、育种实践中的人工选择5、育种实践中的远缘杂交二、考试要求一孟德尔定律1、理解显性与隐性、基因型与表现型等基本概念;2、理解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灵活运用孟德尔定律进行杂交组合后代基因型与表现型的预测与解释;3、掌握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方法;二遗传的染色体学说1、理解细胞分裂的意义;;3、掌握数量性状的基本统计方法和数量性状的遗传率估算;4、了解近交的概念,掌握近交系数的计算方法;5、理解杂交优势的遗传学理论七遗传物质的改变1、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的特点和发生机制;2、掌握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基本类型、发生机制和遗传效应;3、理解染色体变异在进化中的意义;3、了解非整倍体及其应用;4、掌握基因突变的类型和特点;5、理解自发突变,诱发突变的分子机制;6、了解诱变在育种中的应用;八遗传的分子基础1、了解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2、理解DNA的分子结构与复制;3、理解DNA与蛋白质合成;4、理解基因概念,基因与DNA的关系;5、了解工具酶的种类和用途;九突变和重组机理5、掌握遗传漂变、适合度、选择系数的概念.6、理解群体的多态现象及其维持机制;7、掌握物种的概念、隔离的方式,理解物种形成的过程和式样;8、掌握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的内容;9、了解育种实践中人工选择的作用;三.主要参考书目刘祖洞遗传学上、下册,高教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