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支持体系的发展及建议

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支持体系的发展及建议

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支持体系的发展及建议
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支持体系的发展及建议

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支持体系的发展及建议

郭书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合肥230031)

摘要农业信息化是由相关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的。笔者阐述了农业信息化的基本特征,介绍了农业信息化技术支持体系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现阶段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体系建设应当重点抓好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农业信息应用技术的开发,农业信息传播网络的建设。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技术支持体系;农业信息传播系统;农业信息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S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03)04-0627-03

The Eecelopm ent a nd Sugg es tion o f T echno lo gy Supporting System o f Ag ricultural Informa tio nization in C hina

Guo Shu pu(An hui Acad emy of Agriul tural Sci eces,Hefei230031)

A bstract Agricul tu ral i nform atizati on is s upp orted by releven t agricultural i nform ation techn ology system.In the p ap er,the statu and proble ms

exisitin g in the agricul tu ral informati on tech nol ogy su pport sys temwere analyzed.The auth or p ointed ou t the frame of the supp ort s ystem in the cur-rent peri od an d three aspects of their devel op ment:the es tablish ment of agricultural in formation resoures,the develop ment of ap plied techn ology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 on an d the buildin g of trans mitti ng network of agricul tu ral i nform ation were discu ssed.

Key w ords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Agricultural informati on technology,Inform ation service

1农业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一般认为农业信息化是以生物技术为内容,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一种新型农业体系,信息和知识成为必要的生产资料,信息技术全面应用于农业信息资源的生成和获取、整理和分析,集成和贮存,交流和应用,其手段是数字化和网络化。有学者给出了一个更广泛的概念,认为农业信息化应当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装备现代农业,依靠信息网络化和数字化支持农业经营管理,监测管理农业资源和环境,支持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涵盖了生活消费、基础设施、科学技术、经营管理和资源环境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的含义处在不断认识、不断发展的阶段,对其认识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实现和完成不断深入。

2农业信息技术支持体系的发展

构建农业信息化的技术支持体系是一项综合、复杂、宏大的系统工程,从性质上可分为传播系统和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与管理系统。

2.1农业信息传播系统

2.1.1互联网技术。国际互联网是构建农业信息网络最主要的部分。我国1994年4月正式与国际互联网连接, 1996年在农业部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的中国农业信息网,1997年在中国农科院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农业部2001年下半年对全国农业网站进行的普查显示,截止到2000年12月31日,收录到国内涉农网站2200家,正常运营的1600多家,占国内

作者简介:郭书普(1959-),男,山东省广饶县人,副研究员,从事农业信息工作。

收稿日期:2003-07-14农业网站总数的72.9%,网站所属行业和信息内容涉及到18个大类127个子类,涵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由各种综合、专业网站及其信息源作为结点形成的信息网络已成为当今最大、最丰富、最重要的信息媒体之一。

安徽农网的运作比较早,在全国享有盛名。如今安徽农网已经构建成了由省级的总网,市县级的信息港,乡镇企业的网页所组成的多级网络体系,会员单位有1656个,还有涉农部门企业的终端1000多个,共计2600多个。目前安徽农网/信息入乡0工程正在继续扩大覆盖面,向县、乡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营销大户、农村经纪人延伸。

2.1.2卫星数据传输系统。在发达国家,信息网络正在迅速伸向农村,卫星数据传输系统已广泛被农业生产者应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采用宽带卫星广播、局域网延伸、有线电视延伸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宽带技术体系,依托/亚洲三号0卫星,推出的农业远程信息服务系统,有效地解决了偏远地区信息传递的问题。这个系统是一个以星型单向卫星资料广播为主,多个点对点双向通信为辅的远程信息服务系统,由一个中心站和数个点对点双向通信站(郊区县)及成千上万个卫星单收站(乡、村、农户)组成,系统同时包括单向信息服务广播,和双向信息通信传输两部分功能。

2.1.3下一代网络。下一代网络是一种目标网络,它表征了一种宽带化、光纤化、大容量、包交换、数据化、层次化、呼叫承载分离、快速开发业务、集中部署业务等的理想网络。从技术的角度看,下一代网络技术已趋成熟。经过国际上多个标准化组织和论坛的多年努力,业界对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已经达成共识。软交换技术已经

安徽农业科学,2003,31(4):627-629,633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相当成熟,正逐步进入实用化阶段。最高网速每秒可以达到40Gb,比现在的网络速度提高1000~10000倍,超过世界上任何现有因特网的速度,下载2.5h的电影/泰坦尼克号0只需1/15秒。这为海量农业信息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消息称中国电信已经与北电网络正式签署合同,将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部署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将中国电信现有的多个网络转变为一个更为经济高效的融合网络。

2.2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与管理

2.2.1农业数据库。数据库系统(Da tabase Syste m)就是对数据进行存贮和管理的系统。数据库是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信息管理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帮助人们处理大量信息,实现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强有力工具。

世界上早期形成了4个大型农业数据库,即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农业系统数据库(AGRIS),国际食物信息数据库(IFIS),美国农业部农业联机存取数据库(AGRICOLA),国际农业生物中心数据库(CABI)。近10年来,发展了一大批农业气候数据库、土地土壤数据库、农作物品种资源数据库、畜禽品种资源数据库等。

我国农业数据库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0年国家物价局信息中心研制了/农产品集市贸易价格行情数据库0;199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构建了中国最大的/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0。2002年初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作为主持单位,组织了全国27个省(市)农科院和农业高校及中国农科院所属8个研究所,开始了/农业科技基础数据信息系统0的建设工作,已经完成统一农业科技基础数据网络平台的设计和实现,建成了农业科学研究信息子系统、农业科技管理信息子系统和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信息子系统,实际建成10大类35个基础数据库,并开展农业科技基础信息的共享服务。

2.2.2农业专家系统。农业专家系统(Expert Syste m,简称ES)也可以叫智能系统,是基于知识的程序设计方法建立起来的计算机系统。1978年美国伊利诺夫大学植物病理学家和计算机专家共同研制了大豆病害诊断专家系统,未经训练的人员使用该系统能够识别大豆病害,提出管理方案。进入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许多农业生产管理专家系统。近几年专家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涉及到作物生产管理、施肥、节水灌溉、品种选育、温室管理、病虫害防治、杂草控制、水土保持、森林环保、家畜饲养、食品加工、财务分析、农业机械选择、市场管理等方面,有些系统已成为商品进入市场。以农业专家系统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知识工程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并有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进行农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研制了各种农作物的病害防治、栽培管理、品种选育的专家系统。目前,已有近百个农业专家系统,并已被广泛应用。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完成掌上电脑农业专家系统。

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和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专家系统将向动态式、综合性、专用性、实现网络化方向发展。

2.2.3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Digital Librar y)主要包括馆藏数字化、信息传输数字化与网络化、资源共享化、信息服务终端化等。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的特点是:收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信息资源共享化,服务方式个性化、网络化及智能化。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90%以上的大学图书馆已完成了本馆计算机管理集成系统的建设。目前,大量图书文献已经转变为数字化电子版本,出现了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大趋势。

中国农业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目前数字图书馆建设中还有不少问题,诸如资源数字化、信息化的规范与标准问题,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的网络知识产权以及管理体制、人员素质等问题。

2.2.4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MIS)是通过收集和加工系统管理过程中有关的信息,为管理决策过程提供支持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我国较早开发的是/棉花生产管理模拟系统0,将播种期、密度、施肥量、化学调控结合起来,可以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提出不同的棉花生产优化方案。

目前,管理信息系统在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农村综合信息以及医院、物流、企业管理等方面有较广泛的应用,而在农业技术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例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建立在水资源数据库和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实时采集系统获取各种水资源实时数据。该系统采用网络数据库技术和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了信息的实时查询及统计分析,并采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思想建立水资源管理模型库,为水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系统包括实时信息查寻、决策支持和业务流程管理3部分。

2.2.5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 rt Syste m,简称DSS)是一种人机对话式的计算机系统,它的迅速发展和成功应用是信息处理技术的重大突破,具有新的历史性的转折意义。决策支持系统能提供各种决策信息以及问题解决方案,从而减轻了管理者从事低层次信息处理和分析的负担,使得他们专注于最需要决策智慧和经验的工作,因此提高了决策的质量和效率。决策支持系统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始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合作的/中国食物供需平衡决策支持系统0研究,其中的数据库、模型库和方法库在大量数据和复杂关系的处理与运算过程中,显著提高了整体项目的研究效率。但是,在多数农业决策咨询研究中,配套进行决策支

628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

持系统研究和开发利用不多,影响了决策支持研究的工作效率。

2.2.6多媒体技术。多媒体(Multi media)反映了电脑处理信息的多样化。现在常见的媒体有文字、图形、图像、声音、音乐、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多媒体技术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求,提供给人们以/人性化0的信息,使人们容易接受。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新的功能。最明显的在于通信中结合了电视的音像能力,电子出版发行能力和电脑的交互处理能力。和传统的电脑技术相比,多媒体技术从本质上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的特征:综合性、集成化、交互性、同步性。在农业领域,应用多媒体传播农业实用技术,甚至进行远程教育和技术推广,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农业科技领域多媒体的研究和开发等起步较晚。1998年中国农科院文献信息中心建立了第一个农业科技多媒体研究中心,着手研制农业实用技术多媒体光盘。1999年自行研制了第一批10个农业科技多媒体光盘,并向市场推广应用。安徽省农科院情报所在农业科技多媒体光盘的制作上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目前正承担网络版/农业实用技术多媒体光盘0的制作。

2.2.7农业自动控制技术。农业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是农业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信息农业的核心技术。发达国家一直致力于把信息化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农作物的耕种、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收获的全过程,畜禽水产品等饲养全过程,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的全过程,农产品销售市场设施等各个领域。如作物自动化灌溉,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利用各种传感器,自动采集、监测农田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田间水分蒸发量和土壤全盐含量等农田环境参数,根据这些参数结合数学模型可预报需灌时日和需灌水量,显示有关农田温度、湿度变化状况,为自动化灌溉系统提供控制信息、传递控制信号。并结合作物需水规律实施灌溉,为作物的生长提供科学合理的灌溉方案,实现降低劳动强度,增加作物生产效益的目的。

中国在这项技术领域的研究应用起步较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人工控制温室、畜禽饲养、水产养殖、食品仓储、饲料生产等领域,在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园区,有少量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试验和应用。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农业资金短缺,限制了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扩大应用。

2.2.83S技术。3S技术是一项新的综合技术。/3S0技术是以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为基础,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有机地整合而形成的一项新的综合技术。它集信息获取、处理、应用于一身,突出地表现在信息获取与信息处理的高速、实时和信息应用的高精度和可定量化方面。在/3S0技术中,地理信息系统是核心,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快捷高效的数据源。

中国应用3S技术晚于发达国家近20年。1986年在北京建成了中国的遥感卫星地面站。1997年,气象部门根据卫星的遥测报道了中国北方土地干旱面积和旱情分布状况。20世纪90年代,结合环境监测与预警,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以及灾情评估和减灾对策等进行了GIS等应用研究。同时还利用G PS与遥感技术结合,开展农田、森林、渔业的资源测量,病虫害预测预报,水旱灾害预测预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信息。在农业领域,/3S0技术和决策支持系统(DSS)的结合已是大势所趋。

2.2.9精准农业。精准农业(precision a griculture)是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土壤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倡导环境保全型农业的统称。1992年4月在美国召开第一次精准农业学术研讨会,精准农业这一概念才逐渐被人们接受。所谓精准农业,是指将/3S0、通讯、自动化技术与地学、生态学、农学等相结合,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与管理的动态信息,并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集成系统支持下进行田间作业的信息化现代农业。

我国精准农业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中国农业大学组建了精准农业研究中心,目前,正在从事GPS定位试验、谷物产量传感器、土壤水分测试和水果图像分级等方面的研究。

3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3.1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农业信息资源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全国应统一布署,逐步形成全国统一标准的农业信息资源仓库,并能实现资源共享,这是当前农业信息技术体系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如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组织的全国/农业科技基础数据信息系统0就是很好的范例。农业信息资源仓库包括农业资源(土地、土壤、气象、水、环境)数据库、农业病虫草数据库,农业品种资源数据库、农产品数据库、农业科技成果数据库、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农业报刊(图书)数据库、农业生产资料数据库、农产品市场及企业数据库、农业人才数据库等,同时要求及时更新。建库时要充分考虑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认为农业病虫草数据库的建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可以大大地提高其利用效率。各种农业知识库建立也是十必要的。

在农业信息的采集方面,要加大3S技术、三维成像技术及各种数码技术的应用。

3.2农业信息利用软件的开发农业信息资源需要通过一定方式才能被有效的利用。因此,要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建立起系统模型,开发应用性较强的信息系统、知识系统、工作流程管理系统、控制系统等方面软件。目前,农业信息系统开发都是农业领域中局部范围的工作,如气象信息系统、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计划系统、病虫害防治系统、种子选育系统、田间管理系统等。将单项

(下转第633页)

629

31卷4期郭书普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支持体系的发展及建议

地替代多学科领域的专家指导生产者科学生产,决策者正确进行经营管理决策。农业信息监测速报系统、精准农业技术等可以帮助农业防灾、减灾,测报防治病虫草害和畜禽疫病以及监测预报主要农作物长势、产量、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从而改善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薄弱环节,逐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过渡。

3.4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普及农业科技人员通过信息网络共享科技资源,促进了研究工作的进展。信息传播媒体可更便捷地推广应用最新成果和实用技术,提高了农业科技转化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市场竞争力,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

3.5保护农业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利用/3S0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掌握土壤、气候、植物、水等农业资源的分布、性质及其利用的变化情况,取得现时性的环境资料,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改善环境、预防和控制农业灾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4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联合国公布的资料表明:新经济仍然是/富国现象0,占全球20%的最高收入国家的人口,拥有全球86%的国内生产总值和93%的互联网用户,而全球20%的最低收入国家的人口,仅拥有全球1%的国内生产总值和0.2%的互联网用户。这一现象说明,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了一定的环境条件,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而首要的环境条件是社会对信息的强烈需求。在工业化社会里,劳动分工、专业优化、交易增长,信息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社会生产力也因此大大提高。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我们不仅要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还要同步发展经济,积极创造信息发展的经济与社会的综合环境。

实施信息化建设,从硬件上说,首要的是加快大型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培养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创造信息运作的基础条件;从软件上说,要有功能齐全的信息资源数据库系统、专业的信息采集、处理、发布系统,还要有健全的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有了这一切,才能保证信息的质量与数量,做到准确、及时、有效地服务于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建设是一项宏大的工程,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制定部署发展规划,投入资金建设,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条例,保证信息标准的统一和信息的准确、权威与安全。国家应该保护扶持各种信息主体的成长,协调各部门、各机构间信息有序合理的运作。各类基层政府、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农业信息咨询公司、涉农企业等是农业信息化工作的主要参与力量和推进力量。我国正处在一个向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叠加时期迈进的阶段,这是发达国家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未曾遇到的历史机遇,我们应该利用这种优势,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全面构建21世纪农业新体系。

5参考文献

1童有好.信息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桂海论丛,2002,18(4):41-44.

2宗颖生.农业信息化问题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21(4):323-325.

3崔岩,郑少锋.农业信息化及其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2,2(5):51-55.

4吴宝华.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构想[J].计算机与农业,2001.

(11):36-37.

5欧阳晓光,张菊年.关于农业信息化的若干认识与思考[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4):76-80.

6董瑞云.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1,3(3):234-236.

(责任编辑:金琼琼责任校对:金琼琼)

(上接第629页)

农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生产管理、生产过程控制、农业设施装备是农业信息化目前的重要工作,因此信息集成乃至知识集成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工作。

3.3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传播是其建设的根本要求。资源的共享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已得到飞速发展,农业专业性网站有成千上万。但是,信息条块分割,信息滞后,伪假信息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农业信息的有效利用。因此,应加快全国农业信息主干网的建设,以便使农业信息能够及时地为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服务。

4参考文献

1梅方权.当代农业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的对策[J].计算机与农业,2003,(1):4-7.

2杨晓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上海:上海农业科技,2003,(2):4-7.3叶波.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1):24-26.

4王亚东,黄梯云,赵春江.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情报学报,2002,

(4):214-218.

5徐跃华.对我国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化的思考[J].南方经济,2002,(6):49 -52.

6姜玉梅,贾善刚,万发仁,等.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信息网络化建设[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1,(4):25-28.

7唐克文.数字图书馆发展模式分析与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3,(2):21-23.

8邵国荷.关于推进安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 2001,(4):1-4.

9张立平,罗守进,高振魁.鸡病诊断多媒体专家系统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3,31(1):50-51.

10孙素芬,蔡世英,张峻峰./北京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0架构已形成/最后一公里0正在加紧连通[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3,(2):9-13.

(责任编辑:曹淑华责任校对:曹淑华)

633

31卷4期刘楠楠关于农业信息化的若干思考

中国足球发展历史

中国足球发展历史

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始创于1924年,在1931年加入国际足球联合会,1958年退出,并在1979年重新加入。从1976年起,中国队连续9次参加亚洲杯足球赛,并于1984年和2004年两度打进决赛,不过都饮恨而归。他们在第一次世界杯上的亮相是2002年韩日世界杯,但是输掉了全部三场比赛且失九球不入球,仅因沙特阿拉伯国家足球队于另一小组输掉了全部三场比赛且失12球不入球,从而免于在32强中垫底。 中国队长期以来一直在争取在亚洲地区获得锦标,虽然在亚洲杯、亚运会等亚洲级别的赛事中取得过不错的成绩,但是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仅出线过一次。上最近一次大赛是在2007年东南亚四国联办的亚洲杯,结果小组未出线。 足球运动在中国较受欢迎,因此国家队取得的任何成绩和胜利都会被认为是国家的骄傲。大约有3千万观众收看了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里中国参加的比赛。收看2004年亚洲杯足球赛决赛的观众甚至超过了这个数字。 2005年,中国赢得了2005年东亚足球锦标赛的男子组冠军和澳门东亚运动会的男子足球项目金牌(东亚运动会男子足球项目非FIFA之A级赛)。 中国的球衣赞助商是adidas。 [编辑本段]历届世界杯成绩 1930年—1954年- 未参加 1958年- 外围赛出局 1962年—1978年- 未参加 1982年—1998年- 外围赛均出局 2002年- 决赛32强(第一圈) 2006年- 外围赛出局

2010年-外围赛出局 [编辑本段]历届亚洲杯成绩 1956年—1972年- 未参加 1976年- 第三名 1980年- 小组未出线 1984年- 第二名 1988年- 第四名 1992年- 第三名 1996年- 止步1/4决赛 2000年- 第四名 2004年- 第二名 2007年- 小组未出线 [编辑本段]历届奥运会成绩 1900年-1932年:未参加 1936年:第一轮,排第12名 1948年:第一轮,排第14名 1952年-1956年:弃权(因中国未参加当年的奥运会) 1960年-1976年:未参加 1980年-1984年:外围赛出局 1988年:第一圈,排第14名 注:从1992年起奥运会足球比赛参赛条件限制为23岁以下,即所谓的奥运足球队,而非正式的国家队。

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调研报告

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调研报告 农产品流通信息系统是现代农产品流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保障。构建完善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通过信息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撑,可以大大降低市场运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改变农产品流通的传统模式,提高流通效率,使农业发生深刻变化。 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的现状 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信息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信息系统也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目前农村的信息服务体系仍然薄弱,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如下: 1.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由于我国政府在农村信息化方面的投资明显偏少,同时缺乏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从而使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信息化水平不高,远远落后于城市发展水平。一方面,互联网的用户和农业网站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相对发达地区,真正的农村地区的用户很少。另一方面,大多数农产品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及专门人员,致使市场信息、库存信息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2.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利用率低。有调查显示,几乎

国内比较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都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但是,实际上这些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大多只是发布信息,展示企业形象,没有起到真正的交易作用。大多数农产品网站冷冷清清,即使有了初步的搭建,也形同虚设。并且信息化建设存在重技术轻内容的情况。 3.信息发布渠道不畅。在部分地市县没有建立互联网的信息平台,绝大多数乡村缺乏网络沟通手段。基层农业部门信息发布渠道少,媒体间在农业信息传播和发布方面缺乏必要的配合和沟通,信息利用不充分。同时,农业行政部门的管理服务工作电子化水平相对较低,政府和用户双向互动网上事务处理还没有开展,从而难以为监管主体和公众提供高效的网络化服务,尤其在产品和生产资料的市场监管方面,很难满足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的迫切需要。 4.农产品流通系统各个环节不协调。农产品流通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流通的各个环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效益背反现象,一个环节效率、效益的提高有时会降低其他环节的效率、效益,从而导致整体的效率、效益降低。所以一个高效率、高效益运转的流通系统必然是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系统。但我国由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信息流不顺畅,流通的众多环节各自为战、竞争无序。例如我国许多地方采取大量运输鲜活农产品的策略来提高运输效率,但因与其他环节协调不足,往往出现盲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国内外公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1章绪论 1.1我国公路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先行产业。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起着“线”的作用,公路则起着“面”的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通过公路路网联结起来,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灵活、快捷的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所占比重分别达90%以上和近80%。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交通运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设计和建设上,高速公路采取限制出入、分向分车道行驶、汽车专用、全封闭、全立交等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运行创造了条件。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突出优势,其行车速度比普通公路高出5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了2~6倍,并可降低30%以上的燃油消耗、减少1/3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1/3的交通事故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公路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11年初正值“十一五”规划结束,“十二五”规划伊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经过4年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已实现总体缓解,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4年,全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6%,约为“十一五”预计总投资的1.2倍,也超过了“九五”和“十五”的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公路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来看,“十一五”期间基本保持在4.5%左右。 在投资带动下,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2.52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36.4万公里、2.5万公里和9.4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7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45.3万公里与3万公里。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实现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十一五”期间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末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十五"末的1.78倍。“十一五”期间全社会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2万亿元,直接拉动GDP增长约3万亿元,拉动相关行业产出

浅谈中国足球的现状与未来

课次学号000000000000 足球欣赏结课论文《浅谈中国足球的现状与未来》 姓名: XXXXXX 学号:XXXXXXXXX 院系名称:XXXX学院 专业名称:XXXXX专业

当时法国球星阿内尔卡加盟上海申花俱乐部时,各大门户纷纷专题关注。据报道上海申花提供给了法国球星一份高达1060万欧元年薪的巨额合同,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埃托奥和C罗,甚至高于梅西的年薪。于是有国外媒体惊呼,中超革命要席卷全世界了,中国足球要触底反弹了,真的是这样吗? 中超开始回暖 2011赛季的中超联赛中,广州恒大提前四轮问鼎了联赛冠军,有人说恒大上演了中国的凯泽斯劳滕奇迹,可是说这句话的人可曾想到恒大2011赛季超过5亿元人民币的投入,远远超过中超平均水平。在先后花费3000万元引进张琳芃、冯潇霆、杨君、姜宁等有国家队经历的球员加盟后,以创中超记录的320万欧元的价格从贝尔格莱德游击队引进巴西前锋克莱奥,间歇期甚至花费1000万美元转会费从巴西甲级联赛引进了联赛MVP孔卡,并提供其700万美元的年薪。在赛季开始前恒达宣布了“531”的奖金政策,即赢一场奖励500万,平一场奖励100万,输一场扣300万,这一政策极大激励了球员了求胜欲望,这也是我们看到恒大的比赛往往在最后20分钟连续进球的原因。恒大的金钱攻势换来的是各队投入的加大,在7月份的联赛间歇期内,各队纷纷花费巨资从国外引进高水平外援或请高水平教练,如大连实德花费200万欧元请来了葡萄牙名帅文加达,河南建议请来了救火教练-曾带领韩国参加过世界杯的荷兰教练邦弗雷雷,他们入主球队后极大提升了球队实力,并带队成功保级。 在高水平外援和高水平教练来到中超后,联赛质量也有所提升,所带来的就是球迷数量的增加以及球市的火爆。以广州恒大为例,今年联赛恒

2019年农村信息中心关于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信息中心关于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我国,农业是 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弱质、落后产业,经营场所的封闭性、分散性和生产手段的落后性等特点决定了农业信息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中国已经正式加入wto,信息化技术在农业领域内的普遍应用,将对农业的发展起到难以想象的巨大推动作用。随着我市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已迫在眉睫。而近年来,中央把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摆在重要地位,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给予高度重视。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了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为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加快我区农村信息化建设,我们深入乡镇对农村信 息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区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区的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尤其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尚处起步 阶段。截止,通电话的乡镇39个,行政村448个,电话覆盖率100%,已连接光纤宽带网的乡镇38个,行政村254个,宽带覆盖率57%, 通信网络覆盖率达10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农村信息化队伍 整体素质比较低。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凉州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项目启 动实施,我区第一个与涉农各单位及乡镇相连接的农村信息网络建立。

区上成立了农村信息中心,负责全区农业信息采集、发布与信息网络建设。凉州区新农村建设网站正式启动。网页内容已全部添加完毕,并对涉农信息能够进行及时地采集、发布,对网页内容定期更新。 目前全区38个乡镇和13个涉农部门已基本建立了农村信息服 务站,各乡镇和涉农部门配备了信息员。网页内容添加基本完成。下一步争取为乡镇和涉农部门配备好设备、培训好信息员专兼职信息员、制定好规章制度、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站、逐步建设村级信息服务点。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要素资源不足,制约我区农村信息化发展 一是人力资源不足。农村信息化系统网络管理、网站开发、信 息采编、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二是硬件资源不足。由于资金投入有限致使系统硬件技术改造相对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信息化工作的要求。三是信息资源不足。农业信息的采集、处理方法还不够科学,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处于初始阶段,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要。 (二)组织体系不顺,影响农村信息队伍的稳定 区农村信息中心难以充分发挥作用。部分乡镇对农业信息工作 重视不够,兼职农村信息员调换频繁,农村信息工作未列入乡镇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影响了农业信息人员的积极性、队伍的稳定性,制约了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推进。 (三)部门协作不畅,限制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历史(写综述之类可供参考)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历史 艰难的起步——高速公路最初的年代 高速公路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虽然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同发达的工业国家相比,晚了半个世纪。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车辆的增长,我国主要干线公路上交通拥挤堵塞日益严重,车辆行驶速度只有经济时速的一半,交通事故急剧增加。为此,交通部开始汇集和研究世界各国解决这一问题的资料,并对我国部分主要干线公路的交通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纸上的70年代 交通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始酝酿在交通流量大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修建高速公路。1970年,交通部编制公路科技发展规划时,公路局几位领导和专家提出,根据交通流量,应在北京-天津-塘沽之间修建高速公路,并安排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组成调查组进行现场调研。 1975年,由王展意、李劲、沙庆林等六人组成的公路代表团应邀赴日本访问,重点考察了高速公路。1977年7月,在全国公路基本建设会上,交通部提出了新建高速、快速公路,以利于开展集装箱运输的初步规划;同年,交通部又提出要修建京津塘高速公路,时任交通部部长叶飞设想三年内建成通车,并要通过修建这条高速公路积累经验,促进我国公路交通现代化。1978年5月,在全国交通工作会议和全国交通战线学大庆会议上,交通部将建设京津塘高速公路的问题提交代表们讨论。6月,交通部党组在向党中央、国务院上报的《关于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汇报提纲》中,提出了高速公路的建设目标:“五五”后三年开始修京津塘高速公路,“六五”建成;并着手修建南京-杭州-宁波的高速公路;将沈阳-大连的公路改造成高速公路。虽因种种原因,高速公路建设计划最终只是停留在纸上,未能如期实施,但修建高速公路的准备工作开始列入交通工作的议事日程。 口水中的“汽车专用” 与此同时,公路交通日益陷入被动局面。如到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至天津塘沽港口的103国道,虽经几次改扩建提升为二级公路,但由于交通量快速增长,经常出现严重交通堵塞现象,年交通事故超过1000起。166公里长的公路,汽车正常行驶需要6个多小时,严重影响了华北地区对外进出口贸易的开展。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及其他一些地区的重要公路通道上,交通拥挤现象也日益加剧。国道307线石家庄至太原段、国道107线北京至石家庄段、国道104线北京至天津段等都曾经发生过交通瘫痪长达7天以上的严重堵车事故。 当时,《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先后发表了《高速公路与现代化》、《世界的高速公路》等文章,普及了高速公路的知识,也反映了社会对高速公路的呼唤。 于是,在广泛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交通部确定了第一批高速公路项目。其中有北京-天津-塘沽、广州-深圳、上海-嘉定-南京、沈阳-大连、西安-临潼等。

中国公路现状分析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现状分析 2009-09-16 16:07:58 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1686次评论:0条交通运输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反过来,迅猛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与之发展相适应的发达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建国50多年来,我国的年客运量、货运量增长迅速,公路里程也得到了大大延伸,基本实现了县县通公路。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高速公路在我国实现了零的突破以后,很快进入了高速建设阶段。然而高速公路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诸如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的不良影响,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制约高速公路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1. 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历程 高速公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产生、发展是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发展息息相关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事业取得了突出成就。1988 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全长18. 5 公里的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此后,又相继建成全长375 公里的沈大高速公路和143 公里的京津塘高速公路。进入1990 年代,在国道主干线总体规划指导下,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每年建成的高速公路由几十公里上升到1000公里,甚至高达5000 公里。在过去的11 年间,我国高速公路从1992 年的652 公里增加到2003 年的近3 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仅次于美

国,名列世界第二位。 2. 现阶段我国高速公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高速公路及其他高等级公路的建设,改善了我国公路的技术等级结构,改变了我国公路事业的落后面貌,同时也大大缩短了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实现举世瞩目的历史性跨越的同时,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2.1 融资渠道窄、资金缺口大 我国现阶段还需要大力建设高速公路,但是要建设就必须投资,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一样,高速公路建设也需要大量投资。而在现阶段的管理体制下,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的融资方式单一,我国高速公路主要由国家投资建设,而建设资金有限,又没有成熟的模式吸取社会上大量的闲散资金,导致公路建设资金供应量少,总体上存在着相当大的资金缺口。因此,资金是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办法来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大力建设高速公路。

中国足球产业发展的现状_问题及对策_丁涛

第26卷 第6期北京体育大学学报V ol.26 N o.6 2003年11月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N ov.2003 中国足球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丁 涛1,李 勇2 (1.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北京 100084;2.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北京 100763) 摘 要:中国足球产业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目前的现状不容乐观。通过对国内外体育产业及足球产业 发展状况的分析,结合我国足球产业发展的具体的历史与现实环境,明确中国足球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 题,探寻影响中国足球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中国足球产业的健康、顺利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足球产业;企业;产业链;职业俱乐部 中图分类号:G8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3)06-0731-03 The Current Situation,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Chinese Football I ndustry Development DI NG T ao1,LI Y ong2 (1.O ffice of T raining Center of S tate G 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 port,Beijing100084,China; 2.Multi2Ball G ames Administrative Center of S tate G 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 port,Beijing100763,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ootball industry holds huge potentials,but the current fact is not optimistic.This research identifi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ootball industry,probes the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ootball industry,and provides a s olution to the healthy and sm ooth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ootball industry b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football industry,and incorporating the developing history and current environment of Chinese football industry. K ey w ords:football industry;enterprises;industry chain;professional club 足球产业伴生于职业足球的发展。自1994年3月份中国足协开始推出职业联赛以来,足球产业也由此在中国产生,标志着我国足球与世界足球接轨的足球俱乐部几乎是一夜之间在全国遍地开花。这些足球俱乐部从我国传统的体育管理体制下冲杀出来,它们的组合形式五花八门,运行的模式也各式各样。 本研究目的是根据足球产业所固有的特点与发展规律,通过实际调查与理论分析,考察、探究中国足球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足球产业的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1 足球产业的特点 足球产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它是由一个庞大且发达的足球市场,并以它为中心而派生出更多的相关行业的综合体。这些围绕足球运动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包括:足球比赛的商业运作、俱乐部的投入与产出、无形资产的开发、足球用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与足球产业相关的其它产业的经营。足球产业属于劳动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足球产业发展不但可以直接为劳动力在产业内就业提供位置,而且为相关行业提供更多的就业位置,部分地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发展足球产业可以提供长期稳定的就业位置,也可以创造临时性的各种配套服务所需要的就业位置。 足球产业的形成不仅有助于本国本地区足球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可以实现足球市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成为本国本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1998年1月5日,国际足协秘书长布拉特在新加坡召开的首届国际足球博览会上说,“目前,足球已经发展成为一项年产值达2000亿美元的产业,而且这个产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12亿人口”。在意大利,职业足球联赛被称为“足球工业”,其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产值就达24万亿里拉(182.5亿美元),人均320美元。有关研究结果表明:“世界足球及相关产业总产值超过汽车工业、石油工业、化工工业的产值”。 足球产业从一开始就与众多的产业相关联,构成了一个以足球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从纵向产业链分析,足球产业发展必然引起纺织、皮革、建筑、交通、饮食、信息、通信、博彩等产业的部分产品转换。从横向产业链分析,可以分流文化娱乐业中的其它产品的消费,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从整体上增加消费总量,适合不同偏好的消费者的需求。作为足球本体产业中的核心组织,职业足球俱乐部的经营好坏决定着足球产业的发展。 2 中国足球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中国足球产业发展的现状 2.1.1 足球市场框架基本成型 中国足球产业的市场整体框架目前已经基本成型,即初具规模的职业足球联赛和足协杯赛、多样化的职业和业余俱乐部、流动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人才市场、相对稳定的广告和赞助群体、稳步发展的有偿电视转 投稿日期:2003-04-18 基金项目: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校重点课题资助。 作者简介:丁涛(1970-),男,陕西人,助理研究员,硕士,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体育管理;李勇(1971-),男,安徽人,硕士,研究方向运动竞赛管理。

农业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农业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本调研组经过实地考察、咨询卷调研和访谈调研等调研办法,对xx农业信息化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对该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别脚进行概括总结,以期为该地区农业信息建设存在的咨询题提出有效对策的并且,促进xx农业信息化建设。 一、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决三农咨询题尤为重要。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此进行全面阐述: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优化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要走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之路。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世界在信息化,农业也在信息化。所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定挑选,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要紧任务之一。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关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进展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于农业信息化尽管还没有一具公认的定义,农业信息化的量化指标尚未确定,关于农业信息化的涵义的认识还处在一具别断进展的阶段。但普遍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信息科学在农业上得到广泛应用,经过信息络把农业生产、治理、农资及农产品市场等领域、环节密切地连接起来,成为一具有机的系统。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展研究院(XX)将农业信息化定义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治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营治理效率的相关产业的总称。 尽管目前还别能就农业信息化的概念达成共识,但是笔者经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发觉,农业信息化的内涵要紧包含以下几点:(1)信息和知识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和进展动力,信息和技术问服务业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2)农业信息化别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3)农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领域:农民日子消费信息化,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经营治理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近年来,随着农业信息技术的进展,有关农业信息化的新术语相继浮现,为农业信息化增添了新的内容。要紧包括:数字农业、信息农业、精准农业、电脑农业、数字鸿沟等概念。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进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在科学进展观为指导,必须紧贴三农实际,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强化信息为农服务,必须坚持边建设、边应用、边服务,扎实有序地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xx市xx镇是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经济繁荣的千年古镇,具有1520年的县级建制史。该镇农业、工业进展并驾齐驱,农业以水稻、蚕桑、甘蔗、蔬菜、水果为主,工业以水电、制衣、甘蔗化工、秸项目、等为主。xx已初步形成了蚕桑、丰产林、笋竹、甘蔗等农业产业基地。自古至今基本上xx市西、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地,历史地位十分突出,素有未有xx,先有xx之说。 关于如此一具千年古镇,我们此次调研算是要对xx市xx镇的农业信息化进展现状展开调研,具体调研当地络铺设事情,电脑普及事情,信息大篷车、信息直通车开展事情,村民信息化意识,村民利用络信息等事情,并做出我们的反馈和建议,以我们的实际行动服务农业信息化。 (1)调研对象:广东省信息产业厅、xx市科技局、xx镇政府农药店,

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说课讲解

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邓晓栋 The Sand Trend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Deng Xiaodong 技术正在加快推广和应用。信息化浪潮席卷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our country'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全球,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领域的急剧 the construction of one aspect - to expand 变革和加速发展,农业的信息化改造和应用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analysis, mainly 信息技术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升级,成为国际 studied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农业发展的热点之一。自上世纪50年代以 informationization in our country agricultural 来,信息技术农业应用先后经过了计算机科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学计算、数据处理、数据库开发、网络化、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combining with the 精准农业等阶段,农业信息化开始逐步进入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and puts forward 新的发展历程。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世界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 to mak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can 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的广improve as soon as possible, make the 播、电话通讯及计算机科学计算阶段;第二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个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our country can more quickly, and in the 理和数据库技术阶段;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service of the "three rural" construction of our 90年代的专家系统、网络技术、自动化控制 [2] 。农 country. 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我国的高速公路发展比西方发达国家晚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从80年代末开始起步,经历了80年代末至1997年的起步建设阶段和1998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 对建设高速公路认识的统一 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客货运输量急剧增加,公路交通长期滞后所产生的的后果充分暴露出来,特别是主要干线公路交通拥挤、行车缓慢、事故频繁。为改善主要干线公路交通紧张状况,缓解公路交通的瓶颈制约,从“六五”开始,公路交通部门重点对干线公路进行加宽改造。尽管有些路段加宽到15米甚至20米以上,但收效甚微。为了寻求缓解我国公路交通瓶颈制约的有效途径,公路交通部门开始深入研究发达国家解决交通问题的经验,并对我国主要干线公路的交通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公路交通存在着三个突出问题:一是由于运输工具种类繁多,汽车、拖拉机、自行车、畜力车、行人混行,车辆行驶纵向干扰大;二是由于人口稠密,公路沿线穿越城镇较多,横向干扰大;三是公路平交道口多,通过能力低,交通事故严重。以上三个问题严重影响了公路交通功能的发挥。根据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建设高速公路是解决主要干线公路交通紧张状况的有效途径。 这一时期,社会各界对修建高速公路问题非常关注,对于“中国要不要修建高速公路”的问题认识并不统一。直至1989年7月,在沈阳召开的高等级公路建设现场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同志指出:“高速公路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必须发展”。“这样的结论是明确的,这已经不是理论问题”。认识的统一,为我国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拉开了中国高速公路发展的序幕。 起步建设阶段 1988年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我国大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1990年,被誉为“神州第一路”的沈大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标志着我国高速公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1993年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建成,使我国拥有了第一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跨省市的高速公路。为了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加快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1992年,交通部制定了“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规划并付诸实施,从而为我国高速公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XX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XX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对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积极作用,根据《XX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规划(201X-201X)》、《XX省201X年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X农信办〔201X〕6号)要求,经研究决定,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XX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科学发展、绿色掘起、进位赶超,建设繁荣和谐魅力XX的奋斗目标,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重点,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目标,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着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和信息员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促进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设原则 1、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做好统筹规划,政策支持,资金奖补。鼓励公益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支持通讯部门发挥优势、共同参与、公平竞争,建立农村信息化建设和运营的

长效机制。 2、整合资源,综合利用。加强信息、网络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打破地区间和部门间的资源分割,推动网络互通、资源共享。抓好乡村便民服务中心、文化书屋、党员远程教育点、基层农技推广中心和通讯服务站点等设施和人才资源的整合,推进乡村信息服务站建设,为农民提供一站式的综合信息服务。 3、因地制宜,逐步推进。根据农村区域和产业布局,以及农民群众对信息的需求,科学规划,合理布点,通过试点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进。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丰富建设内容,切实发挥实效,避免一哄而上,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4、服务农民,注重实效。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根据市场情况、农民需求和农业发展实际,积极发展适农、惠农、助农信息产品,多形式、多渠道为农民提供有效地综合信息服务,提高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水平,使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普惠广大农民。 三、总体目标 以农村信息化建设“六项工程”为主抓手,以“信息化乡镇”和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为切入点,在巩固试点成果,总结其他地市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从201X年起,每年在全市选择部分乡镇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力争通过四年努力,到“十

农业信息化现状调研报告

农业信息化现状调研报告 XXX农业信息化现状调研报告近年来,在XX委、XX 政府高度重视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XXX不断加强乡级农业信息服务站的建设,突出“三电一厅”信息服务(电脑上网、电话热线、电视节目、信息服务厅)。对加快我X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促进我X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民增收、农民增效、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现将XXX农业信息化建设情况向领导汇报如下: 一、加大投入,巩固X农业信息中心建设 按照建立“市有中心,县有平台,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员”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指导思想,围绕“市级抓提升,县级抓巩固,乡镇抓延伸,村级抓典型”的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巩固了区级信农业信息平台建设。2006年底,为了使远程视频会议系统运行更稳定,多方努力,克服资金张困难,为信息中心配置一台高标准的联想电脑,保证了我X农业信息工作的顺利开展。二、积极引导,推进乡级信息服务站建设全面完成了XXX乡级农业信息服务站的建设,达到了市里要求的“六个一标准”。即有一间房子,有一套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等),有一条电话线,有一至二名专职或兼职人员,有一套组织(队伍)网络,有一套管理和服务制度。不断加强对乡级信息服务站的技术指导,推进乡级信息服务站建设,为农业信息化向最后一公里延伸奠定基础。 三、坚持多策并举,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 依托“三电一厅”平台,坚持多策并举,土洋结合,群众接受什么形式,就采取什么形式;群众需要什么信息,就提供什么

信息,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信息服务模式: (一)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信息意识强,获得信息快,利用息效果好。鼓励“20强”农业龙头企业建立起信息网站,促进企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XXX公司在生产和经营管理环节采用了ERP管理系统,实现销售、生产、物流、质量、库存、财务和成本管理,大幅度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带动XXX及周边地区果农万余户,户均增收400元。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新形势下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组织形式,是加快农业信息传播的快捷途径。大力推广“专业协会+网络信息+农村会员=发家致富”的模式,取得良好实效。XXX协会充分发挥信息灵、购销渠道广、善经营的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开展畜牧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该协会已发展会员310户,带动发展养猪户3000多户,建成百头以上养猪塑膜大棚60个,饲养生猪1.23万头,其中已出栏销售7000余头,户均新增收入2300多元。 (三)种养大户带动。XXX大户XXX网上查信息,网上卖生猪,通过网络把生猪销售到漯河双汇集团,每头生猪的价格比以前要高出30—50元,每年多收入几万元。2006年底,XXX喂养出栏的150头生猪,每头实现利润400元左右,纯收入5万元。目前存栏的160头生猪,按照现在市场行情,也可创利润6万余元。同时,根据网络上提供的饲养技术,XXX在猪场内配备了最流行的“电器”:自采饮水器、高压清洗机、名牌换气扇、紫外线消毒灯和火焰消毒灯。另外,群众在生产中遇到问题时,随时可以到他家的电脑上进行查询。如今,在他的帮助下,该村新建养殖

关于我市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农业信息化调研组 一、基本情况 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概括为:基础设施较好,发展速度较快,服务体系逐步建成,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市已有10多个镇(街道)建立了自己的综合信息网站,农村信息服务员队伍达100多人。ADSL宽带网络通达所有的镇(街道)和行政村,全市主要农产品加工企业基本上都设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农村电话普及率达到77部/百户,农民拥有计算机4000多台,上网率80%以上。使用过“1608888”声讯台的农户已超过1000人次。农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推动农业科技知识普及、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的重要途径,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自2006年4月天长被滁州市政府确定为农村综合信息网络建设试点市以来,我市以“新农村网、农业信息化应用示范村和三电合一声讯系统建设”为重点,积极整合和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市电信部门为了配合全市实施农业信息化工作,先后投资了近1500万元,在全市各镇街道铺设了专用光纤,安装了上网专用设备,在重点村铺设了宽带,形成了3公里范围内农户可以实现宽带上网,为全市农业信息化打下了基础。二是积极加强各类网站建设。目前我市已建成了天长市新农村网,主要面向农村提供农业技术、计生、医保、养老保险、土地、道路建设等方面的政策信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企业招工、劳动力需求、农产品供求等方面的市场信息和科普、气象、交通等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村公共领域信息服务。网站自开通以来,已累计发布各类信息5万条以上,网站点击率稳步攀升。三是建立了“三电合一”农业专家声讯系统,

农业信息化调研报告标准范本

报告编号:LX-FS-A73189 农业信息化调研报告标准范本 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农业信息化调研报告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摘要:本调研组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研和访谈调研等调研方法,对浛洸农业信息化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对该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概括总结,以期为该地区农业信息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对策的同时,促进浛洸农业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一、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决“三农”问题尤为重要。党在xx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在xx届三中全会对此进行全面阐述: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优化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要走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之路。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世界在信息化,农业也在信息化。因此,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党的xx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关于农业信息化虽然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农业信息化的量化指标尚未确定,对于农业信息化的涵义的认识还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时期。但普遍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信息科学在农业上得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