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游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念奴娇·过洞庭》和《游园》情感探究【教学目标】1.鉴赏两首诗歌中采用的意象,分析其意境。
2.体会两首诗歌所传达出的不同情感。
3.在深刻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备诵读技巧,进行演示。
【设计分析】【评价任务】1、准确并深刻理解两首诗歌内容及其传达的情感,并用文字传达个人的理解。
2、用画面的形式传达出诗歌中的典型情景,并概括出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并揭示景致和人物情感之间的微妙关系。
3、通过拓展其余诗歌的阅读,更深刻的理解诗歌中景和情的关系,并在诗歌鉴赏中具体分析。
【教学过程】预习任务: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张孝祥其人其事,明晰《念奴娇·过洞庭》的写作背景,并熟练诵读。
2、搜集明朝戏曲的形成发展和特地,了解汤显祖个人生平以及他对戏曲发展的贡献,大致了解《牡丹亭》的故事情节,思考杜丽娘所生活的时代背和家庭环境与她性格形成之间的关系。
具体情境:“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入真情妙境,品生活之美",为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瑰丽灿烂的诗歌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不断提高其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我班将通过云端参加市里举办的“重温经典”诗歌朗诵会,朗诵篇目是《念奴娇·过洞庭》和《游园》,通过学习两篇课文,选拔优秀的同学参加本次活动。
活动任务一:批文入情,体会情感差异。
1、阅读诗歌,找出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感受诗歌的意境。
《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玉鉴琼田、扁舟、素月、明河、岭海、孤光、西江、北斗、万象本词描写了月光之下的万顷洞庭湖,写出了一幅清亮明洁的画面,在此画面下诗人展开包罗天地万象的想象,与浩渺无垠的自然融合,构建了阔大恢宏的境界。
《游园》姹紫嫣红、断井颓垣、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段曲词描写了盛开的百花、绚烂的色彩,但在生机盎然的后花园中,杜丽娘流露的不是惊奇不是欣赏,而是一种被管束的压抑和忧闷。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氓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背诵课文,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三首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4.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教学重点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学习掌握《诗经》四言诗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教学时数一课时导学点拨一、导入:《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
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
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
《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
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作家作品诗经简介(内容、形式、影响、作品分类)思路结构《氓》全诗六章,每章十句。
第一、二章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深情而渺远恻然;第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写了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宛如长歌当哭般的呼号;第五章前半部分继续回忆婚后的不幸,后四句则是回娘家后的情景,不禁伤心落泪;最后一章十句是一片如泣如咽之音多百无聊赖,无复可言。
全诗层次分明,在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诗经》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结构图: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无衣》可理解一首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的出兵动员誓词。
全诗三章,采用了增叠复沓的结构形式,每一章字数、句数相等,但又不是简单地机械地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体现出一种高昂的战斗激情。
结构图:与子同仇”(感情基础)“与子偕作”(行动开始)“与子偕行”(共赴战场)《静女》描写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全诗三章,每章四句,运用赋的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我”得到赠物时的喜悦等一一叙述出来。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无衣》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无衣》教学设计【文本解读】《无衣》,部编版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的古诗词诵读部分第一首诗。
《无衣》出自《诗经·秦风》,采用重章叠唱手法抒发了先秦时期秦地战士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表现了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语言质朴而富有气势,其中积极向上、不畏困难、团结友爱的精神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文本内容难度不大,学生能读懂和感悟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表达的思想情感。
但是很多学生只有模糊的认识,欠缺精准描述与表达的能力,不能达成诗歌精神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综合学情,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对比同类题材诗歌,生活化、生动化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情境式的学习活动中通过阅读和表达的实践,深化审美鉴赏体验,增强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熟读成诵。
2.对比阅读,学习掌握重章叠唱的手法效果。
3.表达实践,培养诗歌的艺术鉴赏能力。
4.理解诗歌团结友爱、昂扬向上的精神,领悟主人公的家国情怀,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团结友爱、昂扬向上的精神,领悟主人公的家国情怀,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给学生播放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中武警官兵合唱《无衣》的片段,问学生能从诗歌中听出什么情绪或感觉,并由此引入到本课所学的内容。
二、文本探究1、《诗经》原名《诗》,也称诗三百,一共305篇,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_诗歌总集_。
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500年的诗歌作品,是我国诗歌的源头。
《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六义。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风:有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最有成就的部分。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大雅》是歌功颂德之作(宫廷乐歌),《小雅》多讽刺之声(部分民歌)。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教学设计【宋】刘克庄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
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
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
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
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
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
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译文】用原韵第三次作词唱和王实之,有忧虑边境被敌人侵犯的话,回笔疾书回答这件事。
国家命脉日渐衰弱,不知何时才能请得长缨,将敌方首领擒缚!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才。
如不信,看看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吧。
他并没有经过谷城公那样的名师传授指点,也不曾遇到过如像骊山圣母那样的神仙传授法术,可他一样能在谈笑之中指挥大军,在河北东西两路大败金兵。
我年轻的时候,也曾在军营中一边下棋一边联句。
可现在人老了,登楼远望,已力不从心,多次误了从军的机会。
听说北面蒙古骑兵来势汹汹,进攻时利用的冲梯,屡次狂舞于边城。
不要再大谈空想而不以身抗敌,自古以来,用一个贤能的人,就能解除国家的危难。
假如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的良将,即使有坚固的城池,也不能久守。
有志儿郎,不要在发无聊呻吟,赶快投笔从戎,不要再想用文辞来博得高官厚禄了!【注释】1.贺新郎:词牌名。
又名《金缕歌》《金缕曲》《金缕词》《乳燕飞》《贺新凉)等。
双调一百十六字,上下阕各十句,六仄韵。
余为变格。
2.三和:用原韵第三次作词唱和。
忧边之语:忧虑边境被敌人(指蒙古军)侵犯的话。
3.国脉:国家的命脉。
4.长缨:长带子。
5.戎主:敌人的首领。
6.尺度:标准。
7.韩五: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排行第五,人称韩五。
8.谷城公:亦称黄石公。
传说汉代张良曾于谷城山下遇仙人传授兵书。
9.骊山母:一作黎山老母,道教传说中的女仙。
传说唐朝李筌曾在骊山下遇一老母为他讲解《阴符》秘文。
10.两河路:指宋代行政区划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即今河北山西、河南部分地区。
《积雨辋川庄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王维及写作背景。
2.让学生读懂诗歌。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把握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丰富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和讨论探究法教学课时: 1 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活动1.自读全诗,给生字词注音。
2.内容梳理(结合注解,梳通大意)(二)学习新课活动一:读(范读、自读、齐读)——明确感情基调(提示: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写作背景:唐代“安史之乱”后,社会急剧变化,朝政混乱,王维厌倦官场生活,不再积极出仕,而是亦官亦隐。
他隐居在辋川,信奉佛教,寻访山林,怡然自得。
活动二:品(自读)——品诗意(请结合注解,用自己的话把诗句内容说出来)明确:久雨不停,林野潮湿,烟火难升;烧好饭菜,送给村东耕耘的人。
白鹭飞翔在雨后广阔迷茫的水田上,浓浓树阴里黄鹂在唱着悦耳动听的歌。
我已经静惯了,于静坐中看那木槿花朝开暮落,叹朝露人生;雨后散步,在松树下歇息,信手采摘一些野菜。
我已与世无争,海鸥又何必起此疑心呢?活动三:悟(自读,交流)——悟诗情1.请分享你最喜欢的诗句(明确情感和手法)(1)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分析。
步骤:①指出该词在句中的意思。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案点拨:①“迟”字用得最好,在诗中是“迟缓”之意。
②久雨不停。
丛林上面静谧宁和,炊烟袅袅升起。
③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
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农家村妇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2)“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一联,白鹭雪白,黄鹂金黄,色彩差异明显;白鹭飞翔,黄鹂啼鸣,一取其动态,一取其声音。
在背景上,“漠漠”,写出了水田一望无际,苍茫一片;“阴阴”,描绘夏日林木茂盛,境界清幽,自近而远,富有立体感;这样,碧空中白鹭高飞,绿树与黄鹂相衬,高低和谐,极具层次感;如一幅画展现在读者面前。
<<自己之歌>>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惠特曼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学习诗歌中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诗歌中凸显出的宏大的自我,树立自我意识,重视对个体价值的审视与思考。
教学重点:诗歌意象选择的特点和寄托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诗中凸显出的宏大的自我。
一、情境导入:1855年7月,纽约一个印刷厂的工人出版了诗集《草叶集》,他就是36岁的惠特曼,初版只收录了12首诗,出版了一个星期,书店里一本也没有卖掉,到第二年出增订版为止,仅卖了11本。
但是,当时,有个惠特曼最尊敬的最有声望的人爱默生对惠特曼给予极高的评价。
他说:“你正处在伟大的经历的开端,我祝福你。
”之后,惠特曼又经数年努力,《草叶集》又增加了一些有名的新诗,他终于在美国文坛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生命和品行;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
”郭沫若曾盛赞忠特曼是一位犹如“太平洋一样”(《晨安》)广间的诗人。
忠特受的诗歌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有一种质补而明朗的力量,本课选的这一节《自己之歌》,就充分展现了这一特点。
朗读这首诗,感受其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之力和诗中凸显出的那个宏大的自我。
诗中列举的许多自然事物,在传统的诗歌中很少出现,惠特曼则赋予这些事物以诗意。
二、知人论世惠特曼(1819—1892),19 世纪美国杰出的诗人。
惠特曼生于贫苦农民家庭。
早年做过乡村教师、排字工人、报纸编辑等多种工作。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在北方军队担任护士。
战后在美国内政部和司法部任文书等职。
晚年因病瘫痪,1892年在新泽西州逝世。
惠特曼的诗歌表现了他坚定的民主主义和自由平等的思想,在形式上摒弃了西方诗歌的传统诗体,不讲究韵脚和轻重音的安排,接近口语和散文的节奏。
教学设计《燕歌行并序》燕歌行并序教学设计教材章节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一、学习目标确定1.通过小序的细读和表格的填写梳理诗歌主要内容,初步体会诗人的写作意图“感征戍之事”。
2.围绕“苦”字对诗歌内容进行分类梳理,在逐句分析中探究“苦”的原因。
3.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内容,品析诗人在诗歌中抒发的复杂情感。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围绕“苦”字对诗歌内容进行分类梳理,在逐句分析中探究“苦”的原因。
难点:品析诗人的复杂情感。
三、学习活动设计导入1.提问:同学们,提到战争,你们会想到什么?请大家用一个词来形容你印象中的“战争”。
支架:战争是_____的。
2.引入:其实提到战争,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大多可能都是一些模糊的画面和一些具有总结概括意义的词句。
从小到大,与战争有关的诗句,我们也背了不少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然而有这样一首诗,清代宋宗元在《网师园唐诗笺》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沉痛语不堪多读。
”这首诗就是高适笔下的《燕歌行(并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高适笔下的战争,他究竟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又写了什么,让人不忍卒读?环节一:细读小序,明写作背景1.过渡提问:请大家齐读小序,想一想,高适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首《燕歌行》?要求:请用小序中的原句作答。
小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
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2.总结:由此可见,这首《燕歌行》不仅仅是一首边塞诗,也是一首应和诗。
而高适之所以会主动提笔来应和,究其根本,是因为对边疆战事有感而发。
正如叶嘉莹先生在《说诗讲稿》中说过的:“人心有所感才写诗”,高适写作《燕歌行》便是因为一个“感”字。
小序: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环节二:初读感知,疏通诗歌字音1.初读:疏通字音(1)过渡(主问题):高适究竟为什么会有感而发,到底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范读:教师范读《燕歌行》,提醒学生标注字音并圈画生僻字词。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登岳阳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文本,感知形象;品读炼字艺术,体会杜诗严整章法;赏析气象宏伟诗境,感悟悲苦孤寂诗情。
思维发展和提升:探究诗歌意蕴,诵读融情理于一体;学习情景交融手法,丰富联想想象,感受诗人苦痛忧思。
审美鉴赏和创造:了解杜甫沉郁顿挫诗风,把握意象特征,体味雄浑阔大意境。
文化传承和理解:激发灵性,陶冶情操,学习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积极面对人生中的“苦难”,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美读名句,涵泳诗情,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欣赏“坼”“浮"等炼字妙处。
【教学过程】一、导1.教师配音朗诵导入:他从巍巍大唐走来,从小就树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偏逢安史之乱,一生漂泊坎坷,在动荡和烽火中,看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惨状,于是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就是杜甫。
2.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时年五十七岁的他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到这个冬天的洞庭湖畔,岳阳楼上,聆听杜甫用他羼弱的身体发出的生命的慨叹。
二、识1.识诗人(简单回顾)杜甫(公元712一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
2.识背景(学生根据注释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登高》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高》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高》教学设计篇1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同时,新课标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也要积极落实。
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晚年寄居夔州,漂泊他乡,体弱多病,独自登台时所写的一首代表性律诗。
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我校是一所农村的普通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学习吃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提高。
依据新课标理念、教材特点和学生现状,我在设计时,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由景入情,分析景情关系,再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处境深入探究产生悲秋情怀的缘由。
以文本为基础,走近文本,又能跳出文本,再回归文本,深刻感悟一代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诵读,分析景情关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体会一代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3、教学重点与难点:《登高》是杜甫晚年诗作的代表性作品,集自然风物与一生的悲情感受为一体,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
而我们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有限,因此我把分析景情关系作为本课的重难点。
二、教学准备:课前查阅关于本诗的相关资料(作者经历、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说课稿等),从中筛选,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配上背景音乐,图片等,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象,更好地呈现诗中的内容。
篇一:高中语文古代诗歌形象优秀公开课教案
一颦一笑总关情
---------- 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
一、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明确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答题模式与规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悟作者情思,培养鉴赏能力,提高解题技能。
二、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答。
四、教学方法:
1、引导法、自主探究法、讨论分析法等。
五、教学手段:
1、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处理,以期提高课堂效率。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闰土少年时童真,善良,简朴. 中年 封建,穷,悲观,保守是封建伦理制度下的牺牲品
闰土是生活在重压下的纯朴善良的贫苦人民的代表,
别里科夫是个死板的教条主义者,是沙俄时期一个没落的知识分子代表。他盲目地维护着腐
朽沙俄政府制定的种种落后体制、规定,却不知自身已被套上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套子”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
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
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以语言为手段而创造的艺术形象,也称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
个的形象性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诗歌形象根据鉴赏的不同要求,大致可以划分为:
人物形象、景物形象,物之形象三种类型。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1、人物形象(“人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
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
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
情。而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它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想象去进一步补充。古诗词
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在抒情诗中,诗人是通过直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绪,来完成对自我形象的塑造。
(偏重抒情的诗歌)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
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的人物形象。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屈原的《离骚》表现的一个执着追求、热爱祖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
死其尤未悔 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首词中的词人是一个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
容、旷达乐观地吟啸徐行的仕人形象。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全诗以追悔始,以庆幸终,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
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
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
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漂泊在外,
夜晚望月思家的诗人形象。
如《雨霖铃》中“我”这一漂泊江湖的多情浪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
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旅夜
抒怀》中集身世之悲与家国之痛于一身的杜甫。
赵师秀《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敲棋子”的动作。恰如其分
地刻画了因久候朋友不来而焦灼不堪 ,百无聊赖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在叙事诗中,诗人是通过笔下的人物形象,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性格、志气、情感或思想
观念。
(偏重叙事的诗歌)
白居易《琵琶行》中“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
幺”。中一系列动作的刻画,既表现了琵琶女娴熟的弹奏技艺,也表现了琵琶女弹奏时错综复
杂的心理感受,一个天涯歌女的形象跃然纸上。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的“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这两种形象有时又是同一的,即诗
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江雪》中的渔翁,其实就是柳
宗元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少女形象。杜牧《赠别》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战士形象。王翰的《凉州词》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妇形象。王昌龄的 《闺怨》
2015年《考试大纲》
【考点解说】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要善于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
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考试说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近两年高考命
题,对其三者的考察,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许多考生惧怕诗歌鉴赏题,得分率很低。失误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读不懂诗歌。由于诗歌的
语言精炼、含蓄、跳跃性大,较难理解;二是不了解诗歌鉴赏中的一些名词术语的含义、传统
的审美习惯。
三常见的题目类型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试概括这首诗中人物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二.例题分析
人物形象型答题思路
1、鉴赏要点
(1)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2)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3)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分析诗中出现的具
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景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篇二: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方法
龙源期刊网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方法
作者:张存收
来源:《软件·教育现代化》2015年第05期
[摘要]纵观往年的高考大纲,对于学生诗歌的考察一直以来都占据较大的考察比例。在教学
中,加强对学生诗歌的练习,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同
时,对于提升学生的素质素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诗歌 信息
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建立在对语言理解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反馈信息表明学生对
诗歌理解的障碍较大,综合分析之后得出三点原因:①对诗歌特点认识不足,因而把握不准;
②思路不清晰;③综合分析能力不够。就学期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如下几方面
的措施:
1掌握诗歌特点,挖掘潜在信息
丰富的思想内涵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对于诗歌而言,在这样短短的几句话中要想呈现出大量
的形象和情感要素是需要一定的创作功底的,这就要求诗歌创作者能够巧妙地将外显的信息化
作潜在的内涵信息,换句话说,一篇好的诗歌从其潜在信息的含量就可以分辨出来。一般情况
下,诗歌内在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两种:一是,形象信息;二是,情感信息。诗歌所描述的东西
与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也都是以人、物、景等对象,但有所不同的是诗歌在对事物描述
的过程中,其语言十分简练,内容较为紧凑,因此,诗歌的显性描述中包含了大量的潜在涵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