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

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4.学习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2.学习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朗读法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快速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理解词语:排山倒海瞻仰擎着

2.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然后填空。

①开国大典是在()年()月()下午()时举行的。

②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门大炮齐发,一共()

响。

③阅兵式进行了()钟头。

3.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意。

二、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抓住关键字词给课文分段。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课文是按照顺序来写的。写了:、、、三个部分。

2.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场面:

大典前:()。

大典中:()、()、()、()。大典后:()。

3.讨论分段,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列出作者的写作提纲。

三、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学习场面描写。

语段一: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从“排山倒海”、“一齐”等词语体会到了什么?

语段二: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

(2)“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你体会到什么?作者为什么采用反复手法的来表达?

(3)感情朗读,背诵。

语段三:

两个半钟头的阅兵,广场上不断的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中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从“喊哑”和“拍麻”这两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学生抓住“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

(2)感受人们肃然起敬的原因,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3)写话,交流,体会情感,抒发心声。

(4)感情朗读。

四、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回忆课文记叙的开国大典的场面。(“回忆课文”)

2.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中心思想。

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情。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第七自然段。

2.仿写片段。

学习课文的写法,描写一个热闹的场面,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

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

群众入场举行典礼群众游行

阅兵式

(庄严、盛大)(隆重、雄壮、威武)(壮观、热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开国大典》课文原文及教案

教案/热点专题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开国大典》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开国大典》一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开国大典》课文原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会场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横的北面是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开国大典》 人教部编版

部编六上语文7《开国大典》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来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感受宏大的场面。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学习场面描写。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看到了旧中国落后的一面、看到了人民受压迫的一面,看到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2、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让我们一起跟随历史的车轮回到1949年的10月1日,这是不平凡的一天,这是划时代的一天,在这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开国大典》请大家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旧中国的贫穷落后,体会到开国大典的重要性。 二、理清脉络,概括文章内容。 1、课文你读过了吗?好的。那老师来考考你,请你迅速的浏览课文,告诉老师课文的主要内容。 1949年10月1日,30万群众聚集在(天安门广场),满怀(无比喜悦和激动的心情)参加了开国大典,瞻仰(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聆听(毛主席宣读公告),观看(阅兵式),会后举行了(盛大的群众庆祝游行)。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来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7.开国大典(相关资料)

开国大典 1.开国大典阅兵式: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天安门广场。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朱德总司令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工作员,坚持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和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的一切命令,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时肃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镇压他们的一切反抗和捣乱行为。”随后,阅兵总指挥、华北军区司令员兼京津卫戍区司令员聂荣臻乘先导车,率领受阅部队,接受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受阅部队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99师、炮兵第4师、战车第3师、骑兵第3师、独立第207师第619团、空军1个飞行中队以及海军部队代表等1.64万余名官兵组成,共动用飞机17架、火炮119门、坦克和装甲车152辆、汽车222台、军马2344匹。 2.开国大典 举行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横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正中悬挂毛主席的巨幅画像(40年代着冠照)。两旁的标语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万岁”,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没有国徽,因为1949年9月25日、26日政协的座谈会及审查委员会上认为还要修改,所以27日全体会议上只通过了国旗、国歌、国都、纪年4个决议。 那时,东西三座门(正式名称为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及南面长长的甬道,甬道两边长长的红墙,正南门即砖石结构的中华门都还存在,形成了一个丁字形的封闭会场。与8个月前北平刚解放时的天安门前比较,可说是焕然一新,宽广平坦得多了。此外在现在国旗旗杆的地方已竖了一根当

时看来已很高的旗杆,旗杆上有一个金色的顶。中华门外正阳门、前门箭楼两旁的许多建筑物上都张灯挂旗。“北平东站”“北平西站”的大字一夜间都改成“北京东站”“北京西站”了。会场里的工人、学生、干部、市民、城防部队都举了临时赶制的五星红旗及其他红旗、红灯和彩色小旗,特别是用红绢糊的大小不同的五角星灯,真是成了红旗红灯的海洋,只有市民中戴了小白帽的回民同胞举着绿底白色的星月旗,显得分外不同。会场上的群众共达30万人,分区席地而坐,很有秩序。金水桥北没有现在的观礼台,但搭了两个简单的台子,一个供大会指挥用,一个给唯一的外宾观礼团,这就是前一天刚到的以法捷耶夫为首的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受检阅部队则站在东长安街。 那时交通工具少,群众近则列队步行来,远的坐火车来。我当时所在的单位,临时编为华北革大第四部,住在西苑大院。华北革大七八千人的队伍迤逦一里许要步行到清华园车站。天未亮起床,到车站已7点,乘装煤的黑敞篷车,走了两小时才到前门车站。经过西直门车站时还见到门头沟工人也坐火车来。虽然“旅途”这样艰苦,但大家情绪高涨。在前门席地而坐等到下午两点才安排进入会场,午饭是馒头凉水,每人领到三块糖、两个梨,是节日优待。 庄严隆重的开国大典终于在10月1日下午3时开始。那天早晨是阴天,上午和中午还下了一点小雨,但下午却放晴了,真是老天也和万民同庆。典礼的程序是: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宣布开会;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就位,副主席就位,委员就位;奏义勇军进行曲;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升国旗(同时鸣礼炮,礼炮毕);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游行。毛泽东主席宣读的公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精品教案+说课稿

7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会写“政、委、盏”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一盏、栏杆、、汇集、爆发、旗帜、阅兵、制服、坦克、距离、隆隆声、发射”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抓住群众激动、兴奋的表现和主席言行的语句感受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戴和为新中国诞生而欢欣鼓舞的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抓住群众的表现和主席言行的语句感受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戴和为新中国诞生而欢欣鼓舞的感情。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梳理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大意。 3.朗读课文,感受典礼的盛大。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典礼) 3.读课题:是呀,这是为了庆祝一个新的国家诞生而举行的庆典,多么盛大而又隆重呀!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读课题。 【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对课题的解析、朗读,让学生从整体 上感知开国大典的隆重和盛大,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灯盏、石栏、汇集、爆发、旗帜、阅兵、制服、坦克、距离、隆隆声、发射(重点指导生字“政、盏、帜、制”为翘舌音;前鼻音“盏、栏、坦”,后鼻音“政、隆”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有关民族的词语:灯盏、旗帜、制服,注意读准“盏、帜、制”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都(dōu dū)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今天首都北京天安门热闹非凡,因为今天是国庆节。 ②读一读:北京是中国的首都(dū),也是一座文化城市,每年来这里旅游的人都(dōu)很多。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典礼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倒过来。形容声势巨大,不可阻挡。 排山倒海隆重举行的仪式。 瞻仰指事物在一定阶段内发展的顶点。 高潮怀着敬意看。 诞生形容物体缓慢上升。 徐徐上升出生。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2) (3)(4)(5) (7)(8) (17-29) (9-12)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第7课《开国大典》类文阅读含答案

类文阅读-7 开国大典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董希文《开国大典》赏析 高卫燕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代表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顿时,聚集在天安门广场的三十万军民爆发出排山倒海的掌声。这声音穿过千山万水,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中国人民一齐欢腾起来。为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1951年初,中国革命博物馆委托中央美术学院完成一批表现新中国的油画,其中巨幅油画《开国大典》的创作交给了37岁的青年画家董希文。他曾目睹开国大典盛况,还曾受命为毛泽东、朱德画像。 画领导人物,一般都是四平八稳的正面像,但是董希文选择从天安门城楼向南的角度,使得天安门广场和大片碧蓝的天空展现在观众面前。画面上,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中央,身着中山装,英姿挺拔,庄严地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站在毛主席背后的是各界代表。值得一提的是,原本身材高大的毛主席,由于站立的位置居中靠前,在画面上显得不够高大,董希文与艾中信等人讨论后,决定把毛主席的形象加高一寸。此外,董希文大胆地将原本应该在毛主席右前侧的一个大红柱子去掉了,这样,广场显得格外阔大,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不小的气势。 《开国大典》不仅定格了一个伟大的时刻,更记录了一段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当家做主的历史岁月。今天,当我们踱步于这幅名画前,在欣赏其艺术价值的同时,更多的是在时刻提醒着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选自《初中生世界》,2017年第19期) 1.“排山倒海”的意思是,它的近义词是 ,反义词是。 2.创作《开国大典》这幅油画是为了。 3.油画《开国大典》有什么意义?在文中找出答案,用“”画出来。 4.油画《开国大典》和一般的领导人物画像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天翻地覆风平浪静 2.纪念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时刻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同步阅读训练:7 开国大典(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同步阅读训练:7 开国大典 (含答案) 类文阅读-7 开国大典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董希文《开国大典》赏析 高卫燕 1949 年 10 月 1 日下午 3 点,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代表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顿时,聚集在天安门广场的三十万军民爆发出排山倒海的掌声。这声音穿过千山万水,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中国人民一齐欢腾起来。为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1951 年初,中国革命博物馆委托中央美术学院完成一批表现新中国的油画,其中巨幅油画《开国大典》的创作交给了 37 岁的青年画家董希文。他曾目睹开国大典盛况,还曾受命为毛泽东、朱德画像。 画领导人物,一般都是四平八稳的正面像,但是董希文选择从天安门城楼向南的角度,使得天安门广场和大片碧蓝的天空展现在观众面前。画面上,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中央,身着中山装,英姿挺拔,庄严地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站在毛主席背后的是各界代表。值得一提的是,原本身材高大的毛主席,由于站立的位置居中靠前,在画面上显得不够高大,董希文与艾中信等人讨论后,决定把毛主席的形象加高一寸。此外,董希文大胆地将原本应该在毛主席右前侧的一个大红柱子去掉了,这样,广场显得格外阔大,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不小的气势。 《开国大典》不仅定格了一个伟大的时刻,更记录了一段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当家做主的历史岁月。今天,当我们踱步于这幅名画前,在欣赏其艺术价值的同时,更多的是在时刻提醒着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选自《初中生世界》,2017 年第19 期) 1.“排山倒海”的意思是,它的近义词是 ,反义词是。 2.创作《开国大典》这幅油画是为了。 3.油画《开国大典》有什么意义?在文中找出答案,用“”画出来。 4.油画《开国大典》和一般的领导人物画像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天翻地覆风平浪静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7.开国大典》课文知识要点:字词句段篇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7.开国大典》课文知识要点:字词句段篇 1.我会认 政.(zhèng)府外宾.(bīn)擎.(qíng)着诞.(dàn)生 瞻.(zhān)仰一盏.(zhǎn)石栏.(lán) 旗帜.(zhì)阅.(yuè)兵制.(zhì)服坦.(tǎn)克 距.(jù)离隆隆.(lōng)声电钮.(niǔ) 爆.(bào)发宣.(xuān)布汇.(huì)集 2.重点词语 协商汇集预定排山倒海爆发宣布就位 鼓舞宣告雄伟肃静旗帜宣读语调 选举完毕检阅制服一致距离高潮 灯笼五颜六色游行次序 3.词语解释 开国大典:开,创建。典,典礼。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擎:举。 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形容来势凶猛,力量强大。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瞻仰:恭敬地看。 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夜以继日:以,用来。用晚上的时间接上白天,形容日夜不停。 端详:仔细地看。 4.句子解析 ①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一齐”说明了人民群众的心是一致的,对国家领袖都充满了崇高与爱戴之情。 ②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群众心里的光明。 ③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了身,当家作主了。 ④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 欢喜和激动。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写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⑤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 ⑥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直奔”反映了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喜悦之情。 ⑦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表达了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5.问题思考 ①你从群众的反应和主席的动作感受到什么? 群众的反应: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感受到群众对人民军队的无比信赖和热爱。 6.内容中心 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7.《开国大典》教案

语文六年级上7.开国大典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协商、汇集、预定、爆发”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 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文中场面描写的词语,感受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热烈、庄严的气氛。【教学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1)本课的生字较多,“栏”是边音,“盏、帜、制、射”是翘舌音。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应重点指导学生书写“爆、隆”这两个字:“爆”注意右下方不是“水”字;“隆”不要漏写“生”上的短横。 (2)本课的生词,可以分类解决。一类是专用名词,如“旗帜”“制服”“坦克”,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这些词语的意思,或者要求学生预习时查字(词)典解决。另一类词语,如“排山倒海”“雄伟”,可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加以解决。 2.阅读教学 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怎样帮助学生体会这种思想感情呢?一是要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中国人民在近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让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有所感受;二是要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场面,要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摩来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三是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朗读和想象的情境、场面有机结合,读读、想想、读读,在读中领会情感。可以先着重练习读好一些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进而朗读全段、全篇。 3.表达运用 在熟读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挑选开国大典中的一个场面,以记者的身份向大家做现场报道。这样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将文章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导学任务 1.搜集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毛泽东同志的资料、中国人民屈辱史的相关资料,整理后和同学一起交流。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史称“开国大典”。下午3时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军乐团高奏《义勇军进行曲》,广场中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毛泽东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之后,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以胜利之师的步伐通过天安门,新组建的人民空军飞行编队矫健地飞越首都上空。傍晩,群众游行开始,

部编版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盏、栏”等12个生字。 2.正确理解并读写“爆发、旗帜、检阅、制服、坦克、距离、汇集”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4.感受大典的盛大场面,学习课文的记叙方法。 二、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教学难点: 感受大典的盛大场面。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 2.制作课件:《开国大典》视频片段、图片。 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搜集有关开国大典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进入情境,兴趣阅读 1.教师板书: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 2.请同学们用以上内容说一句话,并在“开国大典”前加上一个词语。 3.学生畅谈课前搜集的资料。 4.教师补充背景资料,导入新课。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在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 5.教师板书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由于本课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学生体会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开课时利用三个词语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开国大典的隆重和盛大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借助资料的引入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 (1)出示文中带有音节的词语,认读。(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擎.着诞.生电钮.瞻.仰聂.荣臻. 学生朗读词语,在学生读得不准确的时候出现加点字的读音。注意“擎”应读qínɡ,不要读成jínɡ;“钮”和“聂”的声母都是n。 (2)强调会写字字音、字形等。 注意加点字读音:政.府外宾.爆.发坦.克一盏. 比一比:爆——暴距——拒帜——制 书写:“隆”右半部中间的短横不要丢。 “射”左边的最后一笔不出头。 2.积累词语。 迎风招展四面八方排山倒海五颜六色 (1)学生开火车朗读词语。 (2)教师引导学生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 3.指生分段读课文,师相机正音。 设计意图:字词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教学的重要任务,高年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但是为了夯实字词教学的效果,课堂上对关键字词的检查仍是重要的。此环节的设计,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检测,同时又进一步夯实了基础知识。 三、理解题目,理清脉络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精品教案

7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1.会写“政、府”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 2.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课 时 安 排 2 课 时教师备课“”。 1.会写“政、府、宾”等14个生字,理解“协商、汇集、预定、排山倒海” 等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课文的记叙方法。 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的过程,初步体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导语:同学们,每个星期一我们都要在学校举行升旗仪式,望着鲜艳的国旗冉冉升起时,我们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爱国情怀。那么,你们知道是谁在什么地方升起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吗?(学生自由回答)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观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吧! 2.播放开国大典的历史录像。 3.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提示: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大典:隆重的典礼。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默读课文,交流并自学生字、新词。 2.教师检查生字、词语自学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 政府外宾八盏石栏汇集爆发宣布 旗帜阅兵制服坦克距离隆隆声射入(2)教师引导学生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开国大典、迎风招展、肃立、排山倒海”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准备讨论。 (1)思考: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提示学生在有关描写大典进行时间的语句上标注记号。 预设:学生浏览、标注后汇报: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整,两个半钟头,傍晚,晚上九点半。从这些有关时间的语句中可以发现作者是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2.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段意。(课件出示) 3.初识“开国大典”。 (1)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教师出示填空题,学生自主学习。 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1949年10月1日 举行开国大典的地点:首都北京 开国大典的参会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还有外宾。 (2)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画出天安门广场上布置的示意图。 预设: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天安门广场上的布置,方位描写非常清楚,学生可抓住“丁字形”“北面”“再北面”“中央”“向南”“左右”等表示方位的词来简单地画一画,大致了解开国大典的重要场景“升国旗”的举行地点。 (3)学生交流学习第1—3自然段的感受。 生:从这三个自然段中可见参加开国大典的人数多、会场布置隆重,也可见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开国大典(知识点总结)

7.开国大典 一、生字组词 盏(一盏灯茶盏)栏(栏杆木栏)汇(汇集词汇)爆(爆发爆炸)渠(水渠渠道)泽(光泽恩泽)宣(宣告宣传)帜(旗帜独树一帜)阅(检阅借阅)制(制服制造)坦(坦克平坦)距(距离差距)隆(隆冬隆重) 二、词语 协商汇集预定排山倒海爆发宣布就位 鼓舞宣告雄伟肃静旗帜宣读语调 选举完毕检阅制服一致距离高潮 一盏灯笼游行五颜六色次序毛泽东林伯渠 三、形近字、同音字: 瞻.仰一屋檐飘拂.一仿佛.效.率一郊.区旗帜.一炽.热 制.服一治.理一智.慧一志.气距.离一火炬.一拒.绝一据.说 四、易错音、字。 擎(qíng)着旗帜(zhì聂(niè)荣臻(zhēn) 爆(bào)发直奔(bèn) 率.(s uài)领 诞:右边是“延”,不要写成“廷”。 隆:右上是“折文”,不要少写了中间的短横。 五、多音字 提①dī提防②tí提高提前 率①lǜ效率频率②shuài率领率先 六、多义字 举:1、向上抬,向上托例:举棋不定、举手投足、举案齐眉 2、发起、兴办例:举办 3、提出例:举一反三不胜枚举 4、全例:举世闻名 5、动作行为例:举止、一举一动、举止大方 七、近义词 汇集一汇合飘拂一飘动挥手一招手欢跃一欢腾雄伟一宏伟挺立一直立 宣告-宣布欢跃一欢腾大江南北-五湖四海排山倒海一翻江倒海

八、反义词 挺立→弯曲庄严→轻浮完毕→开始肃静→喧哗消失→出现汇集→分散九、解释: 开国大典 :开,创建。典,典礼。庆祝建国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 擎:往上托,举。例: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 排山倒海:形容力量强,声势大。例:大海涨潮时拥有排山倒海的力量。 就位: 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例:活动将要开始,所有工作人员迅速就位。 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例:升旗台前,肃立着我们的警卫战士。 瞻仰:恭敬地看。例: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十、填空: 1.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2.课文是按时间和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的。先讲大典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仪式,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了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最后讲群众游行。 十一、课文结构导图: 7、开国大典 十二、知识链接 ★形容热闹场面的成语: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声鼎沸、观者如堵、人头攒动、 车水马龙、张灯结彩、欢声雷动、灯火通明、锣鼓喧天 ★有关爱国的古诗: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文天祥《过零丁洋》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绝句》 5、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7《开国大典》 人教(部编版)

7《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开国大典》是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的第三课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专题。《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按照盛典进行的顺序,通过对盛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三学段,学生经过前五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在读中能够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资料搜集能力。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对学生已经提出了“注意体会作者描

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的要求。这些为本课的学习方法指导和感情的升华奠定了基础。 但开国大典的写作背景距今70多年,当时的时代背景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那么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场面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 1.会写“政、宾”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 2.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词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难点: 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词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优秀教案第【1】篇〗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并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述、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七自然段。 3.帮助学生认识理解生字。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介绍时代背景。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学习生字新词。 要求: 1.自己读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交流。 1.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场面?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开国大典的? (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写的。)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课后习题含答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课后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开国大典》是一本以____为背景的书籍。 A.普通日子 B.特殊日子 C.寒冷日子 D.夏日炎炎 答案:B.特殊日子 2.《开国大典》中,描写了____。 A.人们的日常生活 B.国家的发展历程 C.夏天的景色 D.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答案:D.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3. 在《开国大典》中,国庆的里程碑事件是____。 A.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毛泽东的重要讲话 D.人们的欢笑声 答案: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4.《开国大典》这本书主要通过____的视角来叙述故事。

A.孩子们 B.老人们 C.小动物们 D.领导人 答案:A.孩子们 5.在《开国大典》中,人们穿着____服装参加盛大的庆祝活动。 A.传统 B.时尚 C.古代 D.普通 答案:A.传统 二、填空题 1.《开国大典》这本书是由____编写的。 答案:人民文学出版社 2.《开国大典》描写了一场盛大的____。 答案:庆典 3.国庆的基调是____。 答案:喜庆 4.在《开国大典》中,大家看到了领导人的____。 答案:笑脸 5.《开国大典》这本书展示了祖国的____。 答案:繁荣 三、简答题

1. 请简单描述一下《开国大典》这本书的内容。 答案:《开国大典》是一本以特殊日子为背景的书籍,描写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本书主要通过孩子们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孩子们的喜悦和希望。书中描述了人们庆祝国庆的场景,描绘了人们穿着传统服装参加盛大的庆祝活动。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庆是一场喜庆的庆典,人们在这一天展示了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 2. 你对《开国大典》这本书有什么感想? 答案:我读完《开国大典》后,深深感受到了国庆的喜庆氛围。这本书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精心的文字描述,将国庆的场景展现得栩栩如生,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我能够感受到人们的欢笑声、看到他们穿着传统服装的身影,心中涌动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这本书,我更加了解了国庆的意义和重要性,也更加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3. 这本书让你了解到了什么? 答案: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国庆是庆祝这一事件的重要日子,是一场喜庆的庆典。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庆典的盛况,人们脸上洋溢的笑脸和对祖国的祝福。我也认识到了祖国的发展和繁荣,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四、创作题 请你用一百字左右的篇幅,写一篇关于你参加国庆庆典的作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说课稿《开国大典》是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主题。 一、说教材 《开国大典》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它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强烈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 本文借描绘会场布置、大会盛况、群众游行等场面,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重、热烈的气氛。针对文章以上的特点、单元训练的重点和课文在单元中的安排,我确定了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点 “学习场面描写”是本课训练目标之一,精当的场面描写表 达思想感情又是本课的重要写作特色,因此,我把在阅读中体会场面描写的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四、说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 开国大典距今年代已远,当时的时代背景远离孩子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如何运用教学手段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这篇课文的关键。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按照从整体——部分——回归整体的教学方法学习课文,先初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然后抓住部分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最后再总结全文回归整体。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入情景,深化体验。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再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说学法 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自学生字、新词;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景,朗读,想象,谈体会,即通过谈——读——想——体这四个环节,来学习课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有效地展开了与文本的对话。 七、说教学过程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说课稿2篇

《开国大典》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开国大典》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声,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 本文借描绘得有声有色的会场布置、大会盛况、群众游行等场面,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重、热烈的气氛。针对文章以上的特点、单元训练的重点和课文在单元中的安排,本课教学目标为: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场面描写”是单元语言训练目标之一,精当的场面描写表达思 想感情又是本课的重要写作特色,因此,我把在阅读中体会场面描写的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那么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场面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开国大典距今六十一年,当时的时代背景远离孩子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如何运用教学手段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这篇课文的关键。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按照从整体——部分——回归整体的教学方法学习课文,先初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尔后抓住部分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最后再浏览全文回归整体。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入情景,深化体验。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再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学法 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自学生字、新词;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景,朗读,想象,谈体会,即通过谈——读——想——体这四个环节,来学习课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有效地展开了与文本的对话。 四、说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激趣的启发式谈话:通过问题:你知道我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