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临床意义再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3
乙肝病毒感染免疫应答及常用血清标志物临床意义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病毒科,具有明显的种属及嗜肝特性(尽管其亦可感染肝以外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如脾、辜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等),可致持续性病毒感染。
我国在世界上属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者己超过10%,通常判断mv感染及其状况的指标为HBV的血清学标志物,如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mc(即所谓的"两对半")、抗HBc IgM和HBV DNA等,了解这些指标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及其临床意义,对于我们检验工作者来说,亦具有重要意义。
1. 机体对HBV感染的免疫应答机体感染HBV后,HBV的包膜和核壳抗原作为外来抗原物质可激发机体产生针对其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应答通过T细胞膜上抗原受体复合体的α自异二聚体识别经抗原提呈细胞处理的与HLA分子结合的病毒抗原短肤进行,而体液免疫应答是基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受体特异识别原始的未经处理的分泌型或结构型病毒抗原,且根据在抗原结合中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又分为T细胞依赖性和T细胞非依赖性两种方式。
1.1.细胞免疫应答机体对HBV感染的细胞免疫应答包括HLKII和I类限制性T细胞应答。
HBV的包膜抗原和核壳抗原均可激发机体的川一个或多个表位的HLA一II类限制性CD4+和I类限制性CD8+T 细胞应答。
机体感染HBV后,最早出现的对HBV的T细胞免疫应答针对的是HBV的核壳抗原(HBcAg),且反应强烈,相对来说,针对mv包膜抗原(HBsAg等)的T细胞应答则要弱得多。
一般认为,对HBV核壳抗原的这种强烈的HLA-II类限制性T细胞应答与病毒的清除有重要关系。
其机制主要是通过诱导病毒特异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作用及通过旁路机制辅助HBV 包膜特异性的B细胞产生抗ms中和抗体。
后者在急性乙型肝炎的抗HBs的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在急性乙肝时,针对msAg的HLA一II类限制性T细胞应答很弱。
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定性(anti-hbe)阳性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定性(anti-HBe)阳性引言: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的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anti-HBe)是一种抗体,它是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的保护性标志。
当抗-HBe抗体在患者体内检测到阳性结果时,这意味着抗体已经产生,乙型肝炎病毒活动性已经下降。
1. 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anti-HBe)的功能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anti-HBe)是一种特殊的抗体,它在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产生,是一种对病毒的保护性免疫反应。
anti-HBe抗体的主要功能是中和病毒,防止其进一步感染细胞,并促使乙型肝炎病毒活性降低。
2.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anti-HBe)的检测方法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anti-HBe)可以通过不同的检测方法来进行定性检测。
常用的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和免疫发光法(CLIA)。
这些方法通过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水平来判断是否为阳性。
3.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anti-HBe)阳性的意义当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anti-HBe)的检测结果为阳性时,通常表示乙型肝炎病毒的活动性已经下降。
这意味着病毒已经减少或停止繁殖,患者的免疫系统已经对病毒产生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这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都有重要的意义。
4.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anti-HBe)阳性的临床意义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anti-HBe)阳性的临床意义包括以下几方面:4.1. 预后评估: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anti-HBe)阳性的出现通常预示着乙型肝炎病毒的活动性已经下降。
这对于患者的预后评估非常重要,可以有助于判断病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
4.2. 治疗策略: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anti-HBe)阳性的检测结果可以作为制定治疗策略的依据。
在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活动性下降之后,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药物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等。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IgM检测一、标本收集及处理:人血清或血桨类标本。
二、测定原理:用抗人u链抗体包被酶标板,用以捕获待测血清中IgM类抗体,再加HBcAg 与特异性抗HBc-IgM结合,而后加HRP-抗HBc与HBcAg相结合,最后加底物显色。
三、试剂来源:上海荣盛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四、试验器材:(一)、试验试剂:1.预包被反应条 1袋2.酶结合物 1瓶3.抗-HBcIgM阳性对照 1瓶4.抗-HBcIgM阴性对照 1瓶5.浓缩洗涤液 1瓶6.显色剂A(TMB) 1瓶7.显色剂B(TMB) 1瓶8.终止液 1瓶9. HBcAg 1瓶10.封口胶纸 2片11.说明书 1份12.自封袋 1只(二)、试验仪器:1.洗板仪:2.酶标仪:五、试剂制备:1、洗涤液使用前按要求用蒸馏水作1:20稀释。
2、其他试剂按说明可直接使用。
六、操作程序:1.加样:标本用生理盐水作1:1000稀释后,用移液器吸取100微升,加入反应板孔内,并设抗-HBcIgM阴性对照2孔,每孔100微升;抗-HBcIgM阳性对照2孔,每孔100微升;空白对照1孔;用封片封盖反应板。
置37℃孵育30分钟。
2.洗板:(1)手工法:弃去孔内液体,用洗涤液注满每孔,静置30秒,甩干,反复5次,扣干。
(2)洗板机洗板:选择洗涤5次的程序洗板,最后拍干。
3. 同时加HBcAg和酶结合物各50微升,空白对照孔不加,充分混匀后用封片封盖反应板,置37℃孵育30分钟。
4.重复2洗涤过程。
5.显色:每孔加显色剂A、B各50微升,混匀,置37℃孵育10分钟。
七、结果判断:1.终止反应:每孔加入终止液50微升,混匀。
2.测定:用酶标仪读数,可选择单波长450 nm(以空白孔校零)或双波长450/630 nm,读取各孔OD 值。
3.酶标仪读数法(波长450nm):用空白孔校零点,然后读取各孔OD值。
样品OD值≥4.0 判断为阳性,否则为阴性。
阴性对照平均OD值备注:阴性对照OD值低于0.05,以0.05计算,高于0.05按实际OD值计算。
乙肝五项检查乙肝五项检查是用来判断是否感染乙肝,粗略估计病毒复制水平的初步检查,虽然项目少,检查简单,但是意义非常重要。
乙肝五项检查分别是:1.表面抗原(HBsAg)2.表面抗体(抗HBs)3.е抗原(HBeAg)4.е抗体(抗HBe)5.核心抗体(抗HBc),乙肝五项又叫乙肝两对半。
目录意义检查时间定量检查结果分析检查费用婚前检查孕前检查检查对照化验单全阴性检查吃饭大三阳注意事项定期疗效多久检查定量检查1优点1正常值1治疗方法1法律禁止结果对照常见组合常见误区意义1、HBsAg-表面抗原[1]: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
临床意义:为已经感染病毒的标志,并不反映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强弱。
乙肝表面抗原滴度与肝病严重程度没有必然联系乙肝表面抗原(HBsAg)滴度表示HBsAg在血清中的含量。
高滴度的HBsAg 常表示病毒的高复制水平;低滴度的HBsAg可能是由于在感染恢复时期病毒低复制,或者在炎症活动时病毒和抗原部分清除;少数情况下是由于病毒变异,引起HBsAg抗原性改变,从而与试剂抗体的亲和性降低,表现为临床检查HBsAg低滴度。
2、HBsAb-表面抗体:一般简称表面抗体。
当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人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人体免疫系统中的B淋巴细胞分泌出一种特异的免疫球蛋白G。
它可以和表面抗原特异地结合,在体内与人体的其他免疫功能共同作用下,可把病毒清除掉,保护人体不再受乙肝病毒感染,故称表面抗体为保护性抗体。
临床意义:为中和性抗体标志,是否康复或是否有抵抗力的主要标志。
3、e抗原(HBeAg):一般通称e抗原。
它源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是核心抗原的亚成分,或是核心抗原裂解后的产物。
e抗原是可溶性蛋白。
当核心抗原裂解时,可溶性蛋白部分(即e抗原)就溶于血清中,存在于血液循环中,若取血化验就可查出来。
临床意义:为病毒复制标志,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则有慢性化倾向。
乙肝五项定量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乙肝五项乙肝五项定量检查正常值乙肝五项定量正常值如下;HBSAG 乙肝表面抗原定量(TRFIA) 0-0.5ng/mlHBSAB 乙肝表面抗体定量(TRFIA) 0-10miu/mlHBEAG 乙肝e抗原定量(TRFIA) 0-0.5PEI U/mlHBEAB 乙肝e抗体定量(TRFIA) 0-0.2PEI U/mlHBCAB 乙肝核心抗体定量(TRFIA)0-0.9PEI U/ml乙肝五项检查临床意义1、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
临床意义:为已经感染病毒的标志,并不反映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强弱。
2、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HBsAb一般简称表面抗体。
当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人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人体免疫系统中的B 淋巴细胞分泌出一种特异的免疫球蛋白G。
它可以和表面抗原特异地结合,在体内与人体的其他免疫功能共同作用下,可把病毒清除掉,保护人体不再受乙肝病毒感染,故称表面抗体为保护性抗体。
临床意义:为中和性抗体标志,是否康复或是否有抵抗力的主要标志。
3、乙肝病毒e抗原 HBeAg一般通称e抗原。
它源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是核心抗原的亚成分,或是核心抗原裂解后的产物。
e抗原是可溶性蛋白。
当核心抗原裂解时,可溶性蛋白部分(即e抗原)就溶于血清中,存在于血液循环中,若取血化验就可查出来。
临床意义:为病毒复制标志,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则有慢性化倾向。
4、乙肝病毒e抗体 HBeAb-ee抗体是乙型肝炎e抗体的简称(抗-HBe),它是由e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出来的特异性抗体,这种特异性e抗体能够和e抗原结合。
临床意义:为病毒复制停止标志,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较弱但,抗-HBe和抗-HBs不同,e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不代表患者有了免疫力。
5、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HBcAb核心抗原虽然在血清中查不出来(它在血中很快被裂解),但是它具有抗原性,能刺激身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出特性抗体,即核心抗体,故检测抗-HBc可以了解人体是否有过核心抗原的刺激,也就是说是否有过乙肝病毒的感染。
肝功各项化验指标的临床意义2009年02月08日星期日17:20 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测定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呈一种双层外壳球形颗粒,分为核心和外壳两个部分。
核心部分(即核心抗原HBcAg 在肝细胞核内产生,外壳部分(即表面抗原HBsAg在肝细胞浆内形成。
由于胞浆内形成的HBsAg过多,没有足量的HBcAg与之装配成病毒,从而把过剩的HBsAg释放到血循环中,还有一种e 抗原(即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的数量及DNA聚合酶活力有很大的相关性,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活跃的标志。
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正常值】阴性(P/N比值》2.1为阳性)临床意义】乙型肝炎病毒通过非肠道或者不明显的非肠道途径传播,如血液、唾液、性液,乙型肝炎病人的体液和分泌物中可存在HBsAg HBsAg只是病毒的外壳,本身不具有传染性。
其阳性常见于HBsAg携带者,急性乙型肝炎潜伏期、急性期、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
急性乙型肝炎如果半年之后HBsAg不消失,即为慢性HBsAg携带者。
2.乙型肝炎表面抗原-lgM 复合物【正常值】阴性(P/N比值》2 .1为阳性)【临床意义】HBsA-IgM是HBV感染、复制、具有传染性的标志物,见于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早期,阳性转阴提示感染康复,持续阳性表示疾病转为慢性。
3.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正常值】阴性(P/N比值》2 .1为阳性)【临床意义】抗HBs为HBV的中和抗体。
①阳性为乙肝疫苗注射后机体产生抗体后的正常反应;或者注射抗HBs免疫球蛋白者。
②如果没有接受过乙肝疫苗注射, 表示机体曾经感染过HBV现已产生保护性抗体,具有一定免疫力,有保护作用4.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正常值】阴性(P/N比值》2 .1为阳性)【临床意义】①阳性表示正患有乙型肝炎,是乙肝病毒复制活跃的标志,具有高度传染性。
②若阳性者为孕妇,可垂直传播,其新生儿感染率为90%且HBsAg 也为阳性。
对于乙肝二对半的检查
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学标记一共3对,即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e抗原(HBeAg)和e 抗体(抗HBe或HBeAb)、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
由于核心抗原在血中不易测到,目前试剂盒也不过关,所以还剩二对半抗原抗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乙肝“二对半”检查,或称“乙肝五项”检查。
乙肝五项临床意义如下: 1.乙肝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
在感染乙肝病毒2个月~6个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前2周~8周时,可在血清中测到阳性结果。
它的出现表明是急性乙肝、慢性乙肝患者或病原携带者,急性乙肝患者大部分可在病程早期转阴,慢性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表面抗原可持续阳性。
2.乙肝表面抗体:是对乙肝病毒免疫和保护性抗体。
它的阳性表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但已经排除病毒,或者接种过乙肝疫苗,产生了保护性抗体。
血清中乙肝表面抗体滴度越高,保护力越强。
但也有少数人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而又发生了乙型肝炎,可能为不同亚型感染或是乙肝病毒发生了变异。
3.e抗原:急性或慢性乙肝患者体内可查出e抗原,它的阳性说明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4.e抗体:它的阳性表明患者的传染性降低,病毒复制降低或缓解。
也有个别人e抗体阳性,病情迁延不愈,多为感染了变异的乙肝病毒所致。
5.核心抗体:它的滴度高,表明乙肝病毒正在复制,有传染性,可持续存在数年至数十年。
低滴度的核心抗体表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
网址: 第 1 页,共 1 页。
术前八项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手术感染八项是各医院术前必查的八项感染指标,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五项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原抗体(抗-HIV)和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抗-TP)。
旨在手术过程中防范、减少和避免这些病毒在院内的交叉感染和传播以及防范医疗风险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检测方法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手术感染八项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三种免疫法:两种酶免疫法(EIA 和ELISA)和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简称:化学发光法)。
前者优点:特异性和敏感性高、成本较低;缺点:操作较复杂、费时,只能定性检测。
后者优点:特异性和敏感性高、操作简便、快速、定量(如:HbsAg和抗-HBs)/半定量分析;缺点:检测成本较高。
临床意义一、乙肝五项的临床意义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五项指标,即通常俗称的“乙肝五项”或称“乙肝两对半”。
如何正确分析这些指标的临床意义,是临床医生经常遇到而又觉得比较复杂的问题。
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HBsAg是机体感染HBV的标志,也是在机体血清中首先出现的病毒标志物。
HBsAg出现的时间,与机体感染HBV的途径和感染的剂量有关。
如果系输用HBsAg阳性血,2周后即可检测到HBsAg,如用RIA法检测,于接种后6天,血清中即可出现HBsAg阳性;如感染剂量少,HBsAg出现阳性的时间可达3~4个月,甚至6个月;一般在感染HBV后4~6周可出现HBsAg阳性。
HBsAg出现阳性后1~7周(平均约4周)才出现肝炎症状和肝功能异常。
经血感染者,其潜伏期约为2个月;经口感染者,其潜伏期大约为3个月。
急性乙肝病程一般持续1-3个月,80%~90%的患者可以临床治愈。
HBsAg阳性在血中一般持续1-6周,长者可达20周(14-148天);在肝炎症状出现后1~4周或血清转氨酶达高峰后1~12周消失,如果HBsAg阳性持续超过6个月仍不转阴则称为持续阳性或慢性携带状态;如系急性乙肝,HBsAg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则提示慢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