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皮病型银屑病的临床护理对策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03.79 KB
- 文档页数:1
冷冻自血治疗银屑病102例王福胜 邱则智 王新丽 姚先平 韩颖杰 我们从1992年开始开展了非药物——冷冻自血治疗银屑病的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临床病例102例患者均为寻常型银屑病,其中男60例,女42例;年龄21~50岁,平均年龄31.8岁。
血型:A型25例(占25%),B型36例(35%),O型29例(28%), AB型12例(12%)。
病程1~20余年,2~10年占55%,平均8.93年。
病期:进行期16例(16%),静止期68例(67%),退行期18例(18%),静止期与退行期占总数的85%。
皮损程度参照P ASI标准,根据皮损占体表面积、红斑鳞屑、皮肤厚度、瘙痒等分三度:轻度20例,中度59例,重度23例。
所有患者过去都经过治疗,如中成药、中药、乙双吗啉、乙亚胺、皮质类固醇激素及黑光治疗、温泉、水疗等,多数为未治愈或愈后又复发。
二、治疗方法治疗器材:消毒注射用品,一次性无热原、无菌无毒含枸橼酸盐保养液之血袋,还输器,离心机,分浆净化台,冰箱,复温箱等(严格避免血液相互交叉)。
患者平仰位,复诊可坐位,肘部严格常规消毒,从肘正中静脉采血200ml左右,经数次离心,分离血浆,将全血分离为血浆及浓缩细胞两部分,血浆置-20℃~-40℃速冻成冰体,血细胞置4℃保质存放。
一周后将血浆置作者单位:264000山东烟台毓璜顶医院皮肤科(王福胜、邱则智、姚先平),检验科(王新丽、韩颖杰)37℃温水中溶冻,然后与浓缩细胞混匀,准备回输。
患者复诊时静脉穿刺针头要接三通管,先采血200ml下次备用,然后将上周冷冻处理血液200ml亦经三通管反馈回输,穿刺针头为采血针头,口径比输液针粗,一抽一输流量400ml,约需30分钟左右。
每周1次,8次无效,作为无效病例,停止治疗。
治疗中停用一切药物,照常工作。
三、疗效标准与结果1.疗效标准:治愈为皮损全部或消退>90%,好转为皮损消退30%~90%,无效为皮损消退<30%。
银屑病的分型与临床表现作者:邹先彪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3年第18期银屑病根据特征可分为寻常型、关节炎型、脓疱型及红皮病型。
寻常型最多见,其他类型多由寻常型银屑病外用刺激性药物,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过程中突然停药以及感染、精神压力等诱發。
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一般干燥多屑,除發生于皱襞部的反向性银屑病外,一般不易發生于湿润部位或继發水疱或脓疱皮损,亦不会累及内脏。
95%以上是寻常型银屑病临床表现本型大多急性發病,逐渐扩散至全身。
患者自觉有不同程度瘙痒。
原發疹为针帽头至扁豆大小的炎性丘疹或斑丘疹,呈特有的淡红色,境界明显,表面被覆多层银白色鳞屑,周围有轻度红晕。
皮疹可不断地扩大和增多。
薄膜现象与点状出血剥除鳞屑可露出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剥除此膜则出现小的出血点,称为Auspitz征,相当于刮破的真皮乳头顶,此种薄膜现象与Auspitz征具有特征性。
皮损形态呈多种形式银屑病皮损形态可表现为多种形式,其命名也是形象化的。
①损害呈点滴状散布身体各处时称为点滴状银屑病,本型较常见于儿童,特别是扁桃体炎后發病者。
②如皮损扩大,成圆形扁平斑片状,形如钱币,称为钱币状银屑病。
③若皮损继续扩大,邻近的相互融合,形成大片不规则地图状的损害,叫地图状银屑病。
④当损害中央消退或痊愈则呈环状叫环状(或回状)银屑病;偶尔亦可排列呈带状叫带状银屑病。
少数患者皮损为局限性,长期局限于某一部位,如头皮、外阴、小腿等处。
⑤少数患者皮损有糜烂、渗出,干燥后成污褐色鳞屑和结痂,并重叠堆积,状如蛎壳状,称之为蛎壳状。
⑥其他还有脂溢性皮炎样银屑病、扁平苔藓样银屑病、肥厚性银屑病、湿疹样银屑病、光敏性银屑病、尿布银屑病、疣状银屑病等,亦可融合扩延甚广以至全身者。
好發部位可發于全身各处,但好發于头皮、四肢伸侧,特别是肘、膝部位,对称發生。
其次亦常见于腰骶部,少数亦可见于腋窝、腹股沟等皱襞部,掌跖、指(趾)甲及黏膜亦可被累。
①發于头皮者,常在疾病早期出现,皮损处界限清楚,鳞屑厚积,發成束状,但不脱發。
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对于红皮型银屑病患者通过应用中医药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的治疗价值。
方法:对照组患者为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中医药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进行治疗。
结果:施治前中医症候积分、PASI评分2组横向比较差异微小P>0.05,施治后与对照组做横向对比中医症候积分、PASI评分均为观察组较低P<0.05;治疗总有效率组间横向对比中,观察组达到94.44%、对照组75.00%,P<0.05。
结论:对于红皮型银屑病患者通过联合应用中医药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皮损情况并提升治疗效果。
关键词:红皮病型银屑病;中医;小柴胡汤;麻杏石甘汤红皮型银屑病属于特殊类型的银屑病,患者发病初期银屑病皮损部位产生潮红表现,其进展速度较快,最终诱发全身弥漫性潮红浸润,患者的皮肤呈现红色甚至暗红色,并伴随炎症反应,随病情进展还可能诱发心血管并发症,例如高血压、冠心病等[1]。
中医将银屑病归入到“白疕”的范畴之中,多数患者存在毒热入营、气阴两虚的情况,在治疗中可遵循清热凉血以及解毒祛邪的基本原则[2]。
以下将分析对于红皮型银屑病患者通过应用中医药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常规信息资料样本抽取时间为2020年1月~2023年7月,地点为我院,疾病确诊结果均为红皮型银屑病,样本数量72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各组病例数量均为36例,观察组男、女分别为19例、17例;年龄最低26岁,最高68岁,均值(43.6±8.5)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7年,均值(3.2±0.8)年。
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0例、16例;年龄最低24岁,最高69岁,均值(43.7±8.4)岁;病程最短7个月,最长6.5年,均值(3.3±0.7)年。
2组上述各资料横向对比均差异微小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为常规西药治疗,例如阿维A胶囊进行口服治疗,0.5~1mg/kg,以此为初始口服剂量,1次/天,连续用药1周后结合患者的皮损状况对口服剂量适当增加,通常患者的最大用药剂量为78mg/天,待其皮损状况改善后可将用药剂量进行逐渐减少,通常以20~35mg/天作为维持剂量。
美宝湿润烧伤膏(MEBO)治疗红皮病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红皮病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
方法:通过对32例红皮病患者应用MEBO的治疗,并配合病情观察及精心护理。
结果:通过对32例红皮病患者的护理,达到满意的疗效,成功率达100%。
结论:正确有效地做好红皮病患者的早期治疗及护理,使用MEBO对红皮病患者治疗是红皮病患者护理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宝湿润烧伤膏(MEBO)红皮病护理资料与方法2006年6月~2008年6月收治因药物过敏、银屑病而引起的红皮病患者32例,男19例,女13例,平均18~76岁;因药物过敏23例,因银屑病引起9例;在治疗过程中伴有感染者3例。
病因治疗:①药物过敏者,停用一切可以致敏的药物,积极进行抗过敏治疗。
②银屑病所致患红皮病者应用阿维A酯进行治疗。
③伴有感染者,在局部渗液细菌培养的指导下,根据医嘱应用抗生素,特别要注意的是用药之前严格进行过敏试验。
心理护理:红皮病是一种严重的皮肤病。
患者感觉奇痒难忍又加上皮肤潮红、肿胀、渗出,外观可怕,患者出现烦躁、焦虑和恐惧,担心预后差,影响生活质量,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
我们针对患者的这种心理,采取各种沟通技巧和患者进行沟通,要耐心向患者介绍有关红皮病的知识和治疗过程以及皮肤恢复过程,耐心安慰积极疏导患者,正确领会患者的言语,帮助患者认识自己,消除心理障碍,使患者的心态自动向健康方向发展,提高患者心理承受能力。
并以微笑的表情、亲切的眼神、诚恳的态度、热情的指导帮助患者消除不安,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身体早日康复。
创面的清理:急性期,渗出较多,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创面清理。
生理盐水冲洗创面,祛除残留渗出物及液化物,以暴露创面基底层,并敷有MEBO,每4~6小时更换1次新药,对芝麻过敏者慎用,并严密观察用药期间的病情变化。
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直接敷MEBO,以保持皮肤湿润,促进皮肤愈合。
加强基础护理:①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定期更换无菌床单、衣裤,病室内每日进行1次空气消毒,及时修剪指甲,防止搔抓使皮肤再次损伤而发生感染。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IL-17、IL-23水平的影响张丽;陈启红;李霞;丁小珍【摘要】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ompound glycyrrhizin combined with methotrexate (MTX) in treating erythroderma psoriaticum and the influence on serum interleukin-17 (IL-17) and interleukin-23 (IL-23) levels. Methods Eighty patients of erythroderma psoriaticum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2 to February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Sep. 2013 to Feb. 2015) and control group (Feb. 2012 to Aug. 2013) according to admission time, with 4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TX, 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TX and compound glycyrrhizin.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wo months of treatment was compared and the serum IL-17 and IL-23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investigated.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were observe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wo months of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2.5%(33/40) in treatment group and 65.0%(26/40) in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The serum IL-17 and IL-23 level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 lev-els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control group:(1.42±1.15) ng/L, (254.7±152.6) ng/L;treatment group:(0.95±0.81) ng/L, (184.2 ± 105.4) ng/L] were all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0.05), and the de-creas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more significant(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reatment group[72.5%(29/40)]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100.0%(40/40)],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Compound glycyrrhizin combined with MTX 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erythroder-ma psoriaticum in a synergic manner. It could reduce the adverse reactions and decrease IL-17 and IL-23 levels.%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甲氨蝶呤(MTX)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及白细胞介素-23(IL-23)水平的影响。
银屑病疾病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易于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特征性损害为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有多层银白色鳞屑。
青壮年发病最多,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北方多于南方,春冬季易发或加重,夏秋季多缓解。
病因和发病机理未完全明确,讨论发觉,本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感染链球菌、免疫功能特别,代谢障碍及内分泌变化等有关。
临床上有四种类型:寻常型、脓胞型,红皮病型和关节病型。
寻常型银屑病最常见,病情较轻,本病呈慢性经过,治愈后简单复发。
病因本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近年来大多数学者认为与遗传,感染,代谢的障碍,免疫功能障碍,内分泌障碍,精神创伤,外伤或手术等有关。
诱发因素感染:尤其是细菌感染,可以诱发或加重银屑病。
45%的银屑病患者中可以找到诱发感染。
链球菌感染,尤其是咽炎是最常见的诱因。
牙周脓肿、肛周蜂窝织炎和脓疱疮等均可分别到链球菌。
链球菌感染可以引起点滴状银屑病发病,特殊是在儿童及青少年中。
也可引起脓疱型银屑病或加重斑块型银屑病。
有时,鼻窦、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也可以引起银屑病加重。
HIV感染也可以加重银屑病。
内分泌:低血钙是泛发型脓疱型银屑病的一个诱因。
尽管维生素D3衍生物可以改善银屑病,但维生素D3缺乏并不引起银屑病。
50%的怀孕患者银屑病会改善。
但部分怀孕的患者会发生发疹性脓疱病(有认为这也是一种脓疱型银屑病)。
神经精神压力:精神压力和银屑病的关系已经特别明确,它既可以诱使银屑病发病,也可以加重已有的银屑病。
加重往往在精神刺激后几周到几个月内发生。
药物:锂制剂、干扰素、β-受体阻滞剂和抗疟药可以使银屑病加重。
激素快速减量可以造成银屑病泛发或导致脓疱型银屑病。
饮酒、抽烟和肥胖:肥胖、饮酒过度和吸烟均被报道和银屑病相关。
但一些讨论显示肥胖及饮酒过度也可能是银屑病引起的一个结果。
还有学者发觉受潮也是银屑病的发病因素之一,而食鱼虾是否是银屑病的诱发因素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发病机制银屑病最初被认为是一种角质形成细胞的生化或细胞缺陷造成的表皮疾病。
银屑病诊断和治疗指南【摘要】银屑病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诱发的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典型临床表现为鳞屑性红斑或斑块,局限或广泛分布,无传染性,治疗困难,常罹患终身。
银屑病的病因涉及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通过以T淋巴细胞介导为主、多种免疫细胞共同参与的免疫反应引起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或关节滑膜细胞与软骨细胞发生炎症。
中医认为多属血分热毒炽盛,营血亏耗,瘀血阻滞,化燥生风,肌肤失养。
银屑病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症状确定,轻度以外用治疗为主,中重度可使用系统治疗,对传统系统性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可适当选择靶向生物制剂治疗。
银屑病的治疗目的以控制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主。
银屑病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诱发、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典型临床表现为鳞屑性红斑或斑块,局限或广泛分布,无传染性,治疗困难,常罹患终身。
一、流行病学银屑病患病率在世界各地有显著差异。
欧美患病率为1%〜3%;中国银屑病患者约在600万以上。
银屑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无性别差异。
30%的患者有家族史,多数患者冬季复发或加重,夏季缓解。
二、诊疗现状典型皮损易于诊断。
若医生对疾病理解不全面或对临床体征缺乏综合分析能力,易造成误诊。
银屑病的治疗以控制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为主。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西医认为病因涉及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通过以T淋巴细胞介导为主、多种免疫细胞共同参与的免疫反应,引起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关节滑膜细胞与软骨细胞炎症发生。
中医认为本病多属血分热毒炽盛,营血亏耗,瘀血阻滞,化燥生风,肌肤失养。
四、银屑病的诊断、分型与分期西医诊断主要依据皮疹特点(包括皮疹形态、境界和分布等)和病史(包括发病情况、演变及消长规律、伴随症状和治疗反应等),结合既往史和家族史,必要时可借助组织病理和影像学技术(如皮肤镜等)明确诊断。
1.寻常型银屑病:(1)点滴状银屑病:诊断依据:①起病急,皮疹为0.3〜0.5cm大小丘疹、斑丘疹,色泽潮红,覆以鳞屑,广泛分布;②发疹前常有咽喉部链球菌感染病史;③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抗链球菌溶血素O升高;④经适当治疗,皮疹在数周内消退,少数转为慢性病程。
1症状体征根据皮损的特点,临床上银屑病分为四种类型,即寻常型、关节病型、红皮病型和脓疱型。
1.寻常型银屑病是最常见的临床类型。
初期典型损害为红色丘疹或斑丘疹,针头至绿豆大小,边界清楚,上覆多层银白色或云母样鳞屑,鳞屑容易刮除,刮除后基底可见一层发亮的淡红色薄膜即薄膜现象,继续下刮红斑表面出现小出血点,即点状出血,又称为Auspitz 征(图1,2)。
薄膜现象和Auspitz征为寻常型银屑病特征性表现。
可缓慢扩大或融合成棕红色斑块,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皮损好发于四肢伸侧、肘、膝、头皮和腰背部。
本病病程长,可持续数年至数十年,期间可反复发作。
根据病情的发展,本病可分为进行期、稳定期和退行期。
(1)进行期:为急性发作阶段,新皮损不断出现,旧皮损持续扩大,炎症明显,可有同形反应,即Koebner现象,是指正常外观皮肤在创伤、抓伤、注射或针刺等刺激后发生与原发性疾病性质相同的皮损,一般在受伤3~18天出现皮损,因此抓痕或手术切口出现条状鳞屑性损害应考虑到银屑病的可能。
(2)稳定期:病变停止发展,炎症减轻,不发生新皮损。
(3)退行期:炎症消退,鳞屑减少,皮损缩小、变平、消失,遗留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斑。
除皮肤病变以外,甲病变亦是银屑病的常见表现,银屑病可能是最常伴有甲病变的疾病,银屑病患者一生中80%~90%有甲受累,指甲病变高于趾甲病变(图3,4)。
银屑病甲病依病理学变化的部位不同而不同,常见表现为甲点状凹陷、纵嵴、沟、增厚、油滴现象、变色、剥离、裂片型出血、脆裂、脱落以及甲下角化过度、甲床肥厚等。
甲点状凹陷、纵嵴和沟是由于银屑病累及甲母质所致,油滴现象、变色、剥离、甲下角化过度等是由于甲床病变所致。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可有多种表现。
①地图状银屑病:邻近小的损害互相融合,形成边缘呈地图状的斑块。
②回状银屑病:损害向两侧扩展或数个斑块融合,形成迂回弯曲的斑块。
③环状银屑病:损害中央消退或痊愈而呈环状(图5)。
822018.02药物应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结合阿维A 胶囊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效果刘 懿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541002【摘 要】目的:观察并探究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与阿维A 胶囊联合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选择2014年1月-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接诊日期的单双数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
所有患者均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加复方甘草酸苷40~60mL 静滴,1次/d,复方氟米松软膏、凡士林外搽和温泉水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口服阿维A 胶囊,初始剂量为20-30mg/d,结合患者症状变化情况,逐渐增量到60mg/d,在患者症状改善后,逐渐减量到10-20mg/d,治疗4w 与8w 时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治疗4w 与8w 时两组患者皮损评分(PASI)进行统计与处理。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ASI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4w、8w 治疗后,两组患者PASI 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4w 与8w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6.7%、93.3%,显著高于对照组30.0%、7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与阿维A 胶囊联合方法应用于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治疗期间,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皮损症状,过程安全可靠,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红皮病型银屑病;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阿维A 胶囊;疗效分析红皮病型银屑病为剥脱性皮炎的一种类型,病情严重并且极为罕见,弥漫性红斑、大量脱屑、瘙痒与红肿,皮损面积>体表面积的90%为本病主要临床症状,绝大多数患者在发病期间合并高热、代谢紊乱等系统性症状[1]。
过去,对红皮病型银屑病经常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尽管在管控病情发展方面疗效显著,但是复发率相对较高,药物不良反应较多,现阶段,对本病2.2 两组子宫肌瘤瘤体大小和子宫体大小变化分析分析表2可知,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子宫肌瘤瘤体、子宫体均较大,且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子宫肌瘤瘤体、子宫体明显缩小,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