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言词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1
传闻证据规则,抑或直接言词原则?民事诉讼书面证言处理的路径选择李峰浙江工业大学关键词: 书面证言,传闻证据,直接言词内容提要: 传闻证据规则是以证据资格为核心的规范体系,直接言词原则是以审理行为为核心的准则要求,不是相互衔接包容的同一路径。
由于传闻证据规则与我国民事诉讼程序理论与实践缺乏契合性,即使引入传闻证据规则的规范内容,也不能改变我国以诉讼行为要求为证据运用基本内容的制度特色。
在书面证言问题的处理上,只能基于大陆法系的传统采用直接言词原则,在该原则的指导下形成一整套原则和例外的具体制度体系。
一、路径同一:书面证言的司法困境及其解决的一种观点(一)民事诉讼中书面证言的司法困境民事诉讼中的书面证言是指证人不出庭口头陈述而是向法院提供关于案件事实的书面陈述。
由于书面证言不能在法庭上进行质证,无法使审判人员得到证人陈述直接、鲜明的印象,因而各国均严格限制书面证言的使用。
我国民事诉讼法也明确规定证人应当出庭接受质证,不出庭提供书面证言为例外。
但由于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过于粗疏,证人不出庭的后果不明确,人民法院审查“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标准处于模糊状态,导致实践中对证人不出庭的处理缺乏具体依据,使证人应当出庭的规则处于悬置状态,形成证人应当出庭原则和书面证言例外的颠倒。
为此,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56条规定明确“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情形为:“年迈体弱或行动不便而无法出庭的;因特殊工作岗位确实无法离开的;路途特别遥远、交通不便而难以出庭的;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导致无法出庭的;以及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
然则,司法实践中书面证言的问题依然存在,表现为两个极端方面:第一,在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具体情形中,列举了一项兜底条款,即“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
由于我国对证人证言缺乏一套完整精细的理论体系,也无关于证人不出庭情况下的替代解决制度,使一些审判人员对证人应当出庭的观念约束不足,更愿意对证人不出庭的特殊情况做扩大理解,致使关于“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司法解释形同虚设,对证人不出庭持放任的态度,依然利用此类书面证言处理案件。
作者: 程曦[1]
作者机构: [1]澳门科技大学
出版物刊名: 人民法治
页码: 56-57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4期
主题词: 直接言词原则;传闻证据规则;侦查案卷;书面方式;法院判决;鉴定人;审理案件;作证
摘要:直接言词原则。
直接言词原则,是大陆法系国家关于庭审的一项重要规定,一般分成两个部分,既直接原则和言词原则。
直接原则,即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应直接审查所有的证据,听取证人、被害人、鉴定人的陈述。
这个原则还有审理不间断的含义。
言词原则,则要求证人以口头方式作证,只有在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况下才能作为例外,以书面方式作证。
原则上不允许以侦查案卷记载的内容作为法院判决的基础。
论刑事庭审中心主义视野中的直接言词原则一、庭审中心主义的产生背景及其适用范围2013年10月召开的第六次全国刑事审判工作会议提出“庭审中心主义”,具体内涵为“事实证据调查在法庭,定罪量刑辩论在法庭,裁判结果形成于法庭,全面落实直接言词原则,严格执行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其后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预示着未来刑事诉讼向审判中心主义改革的目标;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即修订后的《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14—2018)》进一步明确到2016年底推动建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强化庭审中心意识,落实直接言词原则。
上述一系列法律文件表明审判中心主义与庭审中心主义几乎形影不离,但两者并不完全相同。
前者是长远目标,侧重于诉讼结构的纵向调整,在侦、诉、审三者之间打破既有的不分伯仲、相互平齐的关系,突出审判的中心地位,进而使侦查成为为审判进行准备的活动,起诉成为开启审判程序的活动,刑事诉讼活动围绕审判展开;而后者是近期目标,强调审判以庭审为中心,从而解决庭审流于形式的问题,最终实现庭审的实质化。
但庭审中心主义与审判中心主义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庭审中心主义改革是审判中心主义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真正实现了证据出示、辨认、质证在法庭,案件事实调查在法庭,控辩双方在法庭上进行辩论,法官或合议庭根据其所参与的庭审得出裁判结果,主审法官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理,才能发挥刑事庭审对侦查、起诉程序的制约和引导作用,纠正中国目前刑事诉讼“侦查中心主义”的倾向。
因此缺乏以庭审中心主义为基础的审判活动,审判中心主义的诉讼地位不可能确立,现阶段着重推行庭审中心主义改革是进行审判中心主义改革的一部分,也为审判中心主义日后的改革奠定基础,因为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是庭审中心主义的最终目标和必然趋势。
在司法界推行庭审中心主义、审判中心主义改革的同时,学界也开始加强对庭审中心、审判中心及直接言词原则的研究。
“直接言词原则”中的几个问题作者:梁冰心来源:《大东方》2015年第10期摘要:直接言词原则是近现代世界各国在刑事审判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深入贯彻直接言词原则也是我国“庭审中心主义”司法改革的应有之义。
直接言词原则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司法实践中应当积极适应直接言词原则在庭审过程中的运用。
关键词:直接原则;言词原则;价值;审查起诉工作一、直接言词原则的内涵1.直接原则直接原则又称直接审理原则,是指审判人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必须在控辩双方、证人、鉴定人等相关人员在场的情况下,在审判人员亲自聆听上述人员的阐述及辩论的基础上对案件进行审理。
德国学者克劳思·罗科信认为,“直接原则乃指法官以从对被告之讯问及证据调查中所得之结果、印象,才得作为其裁判之基础。
”学者黄东熊先生对直接言词原则的理解与上述的观点很是相似,他认为,“直接审理严则包括三种意义:第一种意义为,法院之审理仅得以直接证据而为主义;第二种意义为,法院之审理须直接以对事实由亲自见闻或实验之人供述而为主义;第三种意义为,法院之审理需以法院亲自调查证据之方式而为之主义。
”2.言词原则言词原则是指在法庭审理过程中,证据的调查须要以言词的形式进行,当庭不是以言词形式出现的证据材料不得作为定案的依据。
虽然很多学者对该原则有不同的表述,但是表述中所反映的基本含义是一致的,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所有法庭审理和判决的诉讼活动都要求采取言词陈述的方式,而不能以书面的方式进行,否则实现不了其证明价值,包括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等各个环节。
第二,在庭审中所提出的所有证据材料都要求以言词陈述的方式进行,一切未在法庭审理中以言词的形式提出和调查的证据,都视为未曾发生或者不存在,从而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二、直接言词原则的价值1.有利于保障证据的真实性,发现案件真相近年来,“亡者归来”、“真凶出现”等冤假错案定案的依据大多数为采取了刑讯逼供手段取得的被告人供述或者以威胁、引诱、欺骗等手段取得的“模糊”的证人证言,审判人员在审理过程中,对于“模糊”的证人证言并未经过当庭控辩双方的交叉询问,审判人员无法得到最直接、最真实的证据材料,导致裁判结果违背案件的真实。
2019年6月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un.,2019 第32卷 第2期 JournalofShanxiPoliticsandLawInstituteforAdministrators Vol.32 No.2【刑事法学论坛】收稿日期:2019-03-25作者简介:蒋 懿(1994-),男,四川资阳人,西南政法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学。
论直接言词原则———以被告人供述为视角蒋 懿(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摘 要〕 以被告人当庭供述为基础建立直接言词原则,有助于保证被告人辩护权、遏制违法侦讯和发现案件真相。
我国要实现这一原则,既缺少系统的证据能力规则,又要面对公安司法人员的抵触。
因此,应尝试建立系统的证据能力规则,重点规范被告人供述的使用、印证和采信,同时让公安司法人员逐步适应审判中心主义的要求。
〔关键词〕 被告人翻供;直接言词原则;审判中心主义;证据能力〔中图分类号〕DF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00(2019)02-0077-0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实现审判中心主义必然要妥善处理侦查与裁判结果之间的关系,在侦查结果中又以被告人口供最为重要,故如何处理被告人口供是这项改革的重点之一,而被告人供述与直接言词原则密切相关。
本文将以被告人供述为限,论述直接言词原则的要求和意义,并探讨在我国落实直接言词原则可能面临的困难和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直接言词原则之含义直接言词原则是大陆法系国家为了克服过去纠问式诉讼和书面审理的弊端,保证法官成为实际裁判者而确立的一项重要诉讼原则,由直接审理原则和言词原则构成。
直接审理原则分为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直接审理原则。
形式上的直接审理原则又称“在场原则”,它要求参与诉讼的各方,尤其是作出裁判的主体,在审理时应当在场,不得由他人来践行证据调查程序,它强调裁判者对案件的“亲历性”。
论直接言词原则作者:徐琼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36期摘要在现代民事诉讼中直接言词原则的技术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因而大陆法系国家普遍确立了直接言词原则,但我国尚未确立直接言词原则。
本文通过对直接言词原则基础理论及价值的分析,提出了在我国落实直接言词原则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民事诉讼直接言词原则技术功能中图分类号:D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268-01一、直接言词原则概述(一)直接言词原则的含义直接言词原则在外国法中常常被称为直接言词主义,是大陆法系特有的称呼,与英美法系的传闻证据规则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
直接言词原则是直接原则与言词原则的合称。
直接原则要求参加审判的法官必须亲自参加证据审查、亲自聆听法庭辩论,该原则强调审理法官与判决法官的一体化。
言词原则要求当事人等在法庭上须以言词形式开展质证辩论的原则,具体体现两个方面:首先,庭审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应以言词陈述、质证、辩论,法庭应以口头形式进行法庭调查,证人应以口头形式进行作证,鉴定结论应由鉴定人在法庭上口头陈述,上诉行为不以言词形式进行不发生程序上的效力;其次,不是以言词形式提供的证据材料不能作为法官判决的依据。
直接原则和言词原则的内在价值是相同的,两者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理论界合称二者为直接言词原则。
(二)直接言词原则的基础在现代的民事诉讼中,审理形式采取直接言词原则,审理内容采取自由心证原则,二者紧密联系,可以说自由心证制度是直接言词原则的基础。
自由心证的主要内涵是法律不预先设定规则,而是由法官针对具体案件运用经验法则和逻辑规则对证据的证明力进行自由判断,形成关于案件事实的具体确信,从而认定案件事实的制度。
保障自由心证制度的强有力措施之一就是直接言词原则,只有直接言词原则才能确保法官心证形成的原因和基础的真实性和真切性。
二、直接言词原则的价值随着诉讼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直接言词原则的政治意义逐渐弱化,甚至退出舞台,而为实现程序正义的技术价值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
内容摘要:英美法系国家的传闻法则原则上排斥传闻证据的适用,只有符合例外情形时才允许采纳传闻证据。
大陆法系国家的直接言词原则要求法官亲自参与审判,不得以间接的证据方法代替直接的证据方法,除非符合法定的例外情形。
传闻法则与直接言词原则虽因法律传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两者所欲达成的目的一致,并非对立的概念。
我国由于既没有确立传闻法则,又没有规定直接言词原则,导致言词证据的证据能力不受规制,传闻证据大行其道。
这样既侵犯了被告方的诉讼权利,又不利于案件真实地发现。
为此,我国宜确立传闻法则,但同时应借鉴直接言词原则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传闻法则直接言词原则传闻证据言词证据一、传闻法则的原理与例外传闻法则是伴随着陪审团产生而产生的。
在陪审团产生之初,陪审员本身就是了解案件情况或被告人的人,法庭审判依赖于陪审员了解到的案件情况,〔1 〕故此时的传闻法则并没有任何适用地位。
随着陪审团裁决更多地依赖于法庭上获得的信息,对传闻可能误导陪审团的担心也逐步增加。
在17世纪下半叶,传闻排除法则已经逐渐得到承认。
〔2 〕至18世纪初期,传闻法则在英国得到正式确立。
〔3 〕(一)传闻证据与非传闻证据根据美国联邦证据规则对传闻证据的定义,所谓传闻证据,是指审判外所作的陈述或所发生的叙述性动作,被提出于法庭用来证明该叙述事项真实性的证据。
〔4 〕关于传闻证据的定义,有三个问题需作进一步说明:〔5 〕第一,“审判外”是指证人于法庭审判时在事实认定者面前作证时所作的陈述以外的陈述,包括法庭审判时莅庭证人以外的人所作的任何口头或书面的陈述,以及莅庭证人本人先前所作的陈述。
第二,关于“叙述性动作”,例如,甲将供指认的照片抽出来交给警察的动作,显然等同于主张“就是照片上的这个人”。
由于叙述性动作与言词叙述同样具有传闻的危险,故一般均视为是陈述,而有传闻法则的适用。
第三,关于“待证事实之真实性”的问题,依判例法及美国联邦证据法上的定义,当审判外陈述是要提出来作为证明该陈述内容是否为真实时,该审判外陈述才属于传闻证据;相反,若审判外陈述并非用来证明陈述内容的真实性时,则非属传闻。
浅析我国刑诉中直接言词证据规则的确立及其完善随着司法制度改革,尤其是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加强和完善刑事证据立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完善的刑事证据立法对健全刑事诉讼法制至关重要,同时,它也为保障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提供了根据,更是规范法官审判行为和实现司法公正的需要。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确立直接言词证据规则,在实践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直接言词原则是抗辩式庭审有效运作的客观需要。
在我国现行的庭审模式下,只有在庭审过程中,通过听取控辩双方的举证、质证,审判人员才能对案件的全部证据及事实做一个完整的、准确的判断、认定。
假如单纯的依靠纸质的证言证词,由于环境的限制,审判人员很难从简单的纸质上判断证言的真实性,同时,也由于文字的有限性,很难完全的表述证人、鉴定人等的真实的意思。
因此,书面的证据材料已经很难适应抗辩式的庭审模式。
因此,要想抗辩式的庭审模式在我国能够得到有效地运转,就要保证证人、被害人等的出庭率。
其次,直接言词原则是实刑事诉讼目的和刑罚的需要。
我国法律讲求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而直接言词原则能充分保证这一原则的实现,使审判人员最大限度的了解事实,从而达到惩罚犯罪,保障无辜的不受法律追究的诉讼目的。
再次,直接言词原则是保障被告人诉讼权利的需要。
抗辩式的庭审模式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给控辩双方以足够的时间,来阐述自己一方的观点及主张。
通过言辞的交流,从而发现事实的真相,进一步能够准确的援引法律,从而使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得以实现。
通过上述几点,我们可以看出,直接言词原则在刑事诉讼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确立及完善我国的直接言词原则,将对我国的刑事诉讼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直接言词原则的含义与确立直接言词原则是直接原则和言词原则的合称。
直接原则即直接审理原则,是指案件的审理,必须在控辩双方在场、证人、鉴定人等相关人员在场的情况下,由直接接触证据的审判人员在认真听取诉讼参与人员的阐述及辩论的情况下对案件进行的审理。
浅析“直接言辞”原则摘要:直接言词原则是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决定了民事诉讼“对抗与判定”的基本结构,是其他几项基本原则的基础、前提与保障。
而其在刑事诉讼的诉讼价值在于保障控辩双方诉讼地位平等及平等武装,确保审判的程序公正。
作为一项基本诉讼原则,直接言词原则有助于保障控辩双方诉讼地位平等及平等武装,确保审判的程序公正,进而实现实体公正,保护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利。
关键词:直接言词原则;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程序公正;实体公正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67-01直接言辞原则是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也称为口证原则,是指法官亲自听取双方当事人、证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当庭口头陈述和法庭辩论,从而形成对案件事实真实性的内心确信,并据以对案件作出裁判。
该原则分为直接原则和言辞原则,直接原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场原则,即法庭开庭审判时,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必须亲自到庭出席审判;二是直接采证原则,即从事法庭审判的法官必须亲自直接从事法庭调查和采纳证据。
言辞原则又称为言辞辩论原则,是指法庭审判活动的进行,须以言辞陈述的方式进行。
它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参加审判的各方应以言辞陈述的方式从事审理、攻击、防御等各种诉讼行为;二是在法庭上提出任何证据材料均应以言辞陈述的方式进行。
在大陆法系国家,该原则是经过对中世纪纠问式制度的改革和扬弃而确立起来的。
在民事诉讼中,迄今,大陆法系各国立法大多确立了直接言词原则。
我国1991年的《民事诉讼法》虽然未将直接言词原则规定为基本原则,但有关条文体现了直接言词原则的精神。
而我国的刑事法律对直接言词原则的规定主要散见于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
主要体现在:1、建立了初步的交叉询问规则。
2、确立了以开庭审理为主的审理方式,特别是规定二审案件原则上开庭审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制的完善,我国法律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直接言词原则,但在完善及落实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论直接言词原则的最优价值及其实现作者:刘斌薛琪来源:《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02期摘要:我国诉讼制度改革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吸收和借鉴了直接言词原则的优良因素,但受国情的影响,直接言词原则在我国三大诉讼法中仍未全面确立。
如何正确看待直接言词原则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价值以及如何在中国司法语境下实现它的价值,成为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法治建设的重要命题。
在我国引入直接言辞原则后的司法实践中,存在四种异化表现。
针对异化问题,采用最优价值评估方法对直接言词原则的价值进行分析,指出其最优价值为个案公正价值,对直接言词原则制度内容分析,可明确直接言辞原则与我国诉讼实践的差距。
应通过法律制度完善与司法努力两个路径来实现直接言词原则的最优价值。
关键词:审判;直接言词原则;最优价值中图分类号: D915.16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ki.sxsx.2016.02.024一、问题:中国传统司法对直接言辞原则的排斥(一)引入直接言词原则的目的直接言词原则是人类社会法治发展过程中对于正义与良法美制不懈追求的产物。
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亦无论何种类诉讼,法庭审理采用的普遍且主要的方式就是直接言辞审理。
以至于世界上诸如中国等现代法治发展的不断完善国家也引入该原则改革本国诉讼庭审方式。
法庭审判的基本目的是查明事实、准确裁判,而查明事实是准确裁判的基础。
直接言词原则的确立为法庭查明案件事实提供了公开的、平等的、可信的审理方式,也使得法庭裁判更为当事人信服、更为社会接纳、更大可能地接近事实真相实现法律公正。
直接言词原则的制度设计主要为了防止法官预断的产生,建立起法官与证据直接联系的机制。
通过这种机制为诉讼双方提供了言辞询问、当庭质证等当面质询的机会从而发现矛盾之处,为实体公正打下基础。
直接言词原则下法官可以对原本呈现于书面的言词证据通过当事人、证人当面言词表述加以确认,使得法官可以接触到更为原始的、未加工的言词类证据素材;直接言词原则下法官还可以对物证、书证、勘验笔录、侦查实验笔录、电子数据等实物证据的形成及收集过程要求相关人员到庭进行当面言词审查和问询,增强了对非言词证据可靠性的审查与判断。
想学法律?找律师?请上 http://hao.lawtime.cn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lawtime.cn/
直接言词原则
直接言词原则是指法官必须在法庭上亲自听取当事人、证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口头陈
述,案件事实和证据必须由抗辩双方当庭口头提出并以口头辩论和质证的方式进行调查。直
接言词原则可再分为直接原则和言词原则。
(一)直接原则
直接原则,又称直接审理原则,要求参加审判的法官必须亲自参加证据审查、亲自聆听
法庭辩论。该原则强调审理法官与判决法官的一体化。与之相对的是间接审理,即判决法官
将其他法官审理所得结果作为判决基础,亦即审理法官与判决法官存在着分立。
(二)言词原则
言词原则又称为言词辩论原则,是指法庭审判活动必须以言词陈述的方式进行,不仅参
加审判的各方应以言词陈述的方式进行审理、攻击、防御等诉讼行为,而且在法庭上出示证
据也应以言词表达的方式为主,物证、书证等实物证据应在言词讯问、询问的必要时机出示,
以使审理过程更富有逻辑性、直观性。
(三)直接言词原则的适用
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直接言词原则的适用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及时通知有关人员出庭;
2、开庭审理时,合议庭组成人员必须始终在庭,参加庭审的全过程;
3、所有证据都必须当庭出示,并当庭质证。证人出庭作证是一般规则,不出庭只能是
例外;
4、保证控辩双方有充分的陈述和辩论的机会和时间。
(四)直接言词原则
在按照普通程序审理的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但是按照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可以有例
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