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江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146.45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江苏民歌
江苏民歌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
《拔根芦柴花》作为江苏地区栽秧号子的代表曲目,在20世纪50年代被民间歌唱家雪飞老师演唱,从此红遍大江南北,成为江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歌之一。
本文旨在对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进行进一步研究,并对其演唱技巧进行分析,以此更好地把握这首民歌风格特点,也有助于对其他江苏民歌的演唱做出借鉴。
本篇论文一共包含四部分,首先是绪论,其次是三个章节的正文部分。
第一章主要是对《拔根芦柴花》相关背景的基础性介绍,包括三个方面:江苏民歌、栽秧号子、《拔根芦柴花》的产生及流传。
第二章是《拔根芦柴花》的音乐特征分析,主要分为三点:曲式结构分析、歌词内容分析、地方方言分析。
第三章对《拔根芦柴花》歌唱的二度创作进行探究,分为三部分:歌唱的二度创作、衬词的处理、演唱技巧分析。
浅谈江苏民歌《拨根芦柴花》艺术特点及演唱方法本文以《拨根芦柴花》为例,从扬州民歌演唱的方言特点、演唱技巧、情感处理,发音处理,文化传承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传承民歌及民族独特的艺术。
本首歌的情绪欢快、激昂,同时又有含蓄,羞涩,扬州的地区优势,使得扬州民歌有着独特的韵味和风格特色,既有南方方言的优美柔情同时也具有北方方言的豪放爽朗,因而在江苏民歌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民歌文化源远流长,各地民歌风格各异,江苏民歌极具个性、明快又优美的旋律、淳朴的歌词、具有特色的方言是江苏民歌的独特魅力,尤为突出的是扬州民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研究本首民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扬州民歌;演唱方法;文化传承一、江苏扬州民歌演唱中方言的特点(一)发声方法,语言特色江苏扬州所在地区的方言属于江淮方言区。
扬州属于江苏中部地区,方言特色有着苏南方言的轻柔圆润,同时也有苏北方言的干练豪爽,有着地方优势的扬州,方言极具特色,扬州传统的方言特色和地方民歌婉转优美的旋律结合在一起,使得扬州民歌存有不一样的风韵,画龙点睛。
扬州方言有自己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通常区分不开“n”和“l”两个声母,前后鼻音没有区别,如“牛”,“刘”不分;“你”,“里”不分;“凝”,“林”不分等;平仄不分:如“早”,“找”不分;“cong”和“chong”,如“丛”,“重”不分等;扬州方言有许多的合音字,如“忙”是“马上”的合音,我忙来就是我马上来的意思;“供”就是“告诉”的合音,我供你就是我告诉你的意思等。
扬州方言的韵母特点,双元音变成单元音。
扬州方言也不区分尖音与团音(二)方言特征,地方色彩民歌通俗易懂就是人民的歌曲,它是从生活中创作的。
以各地方言为语言基础,从而有不同的韵味,通过方言的声调、语调的不同,形成优美的旋律。
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泥土气息,它的创作是即兴的,传播是口头的,内容是生活中而来。
扬州百姓地道的方言演唱更是为其地域性增加风韵。
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吴歌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吴语地区广泛流传,吴歌在唱词上适合各种题材,歌词含义丰富多样,吴歌的传承和保护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吴歌的传承和保护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有必要对吴歌的传承和保护现状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吴歌的传承与保护。
一、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1. 传统环境逐渐消失: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加速发展,吴语地区的传统环境逐渐消失,许多传统村落被拆迁,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冲击,传承吴歌的土壤逐渐减少。
2. 传承人口减少:吴歌的传承需要有人去传承,但传承人口逐渐减少,许多年轻人对吴歌不感兴趣,传承人口老龄化严重,这对吴歌的传承和保护构成了重大挑战。
3. 资料收集不足:对于吴歌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还不够充分,一些珍贵的吴歌资料仍未被有效挖掘和保存,造成了吴歌文化的流失和衰弱。
4. 市场化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艺术面临市场化影响,一些商业性的改编和商业化的演出方式使吴歌失去了纯正性和原汁原味,这也成为了传承和保护的一大难题。
二、对策建议1. 建立完善的文化保护制度:政府应加强对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立法和政策支持,建立完善的文化保护制度,通过法律的保护和政策的扶持,推动吴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2. 注重教育与宣传:加强对吴歌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普及吴歌的知识,增强对吴歌的认知和了解,培养更多的吴歌爱好者和传承人,提高对吴歌的传承和保护意识。
3. 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吴歌进行录音、录像和数字化保存,建立吴歌的数字化数据库,有效保护和传承吴歌文化。
4. 打造吴歌文化品牌:鼓励通过非遗保护机构对吴歌进行认证,推动吴歌文化向市场化、产业化转型,打造吴歌文化品牌,提高吴歌的传播和影响力。
5.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寻求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拓宽吴歌的国际视野,吸引国际社会对吴歌文化的关注和支持,促进吴歌的传承和保护。
中国音乐创作中江苏民歌元素的地域文化特点研究江苏民歌作为中国音乐创作中的重要元素,在其地域文化特点的研究中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江苏民歌的历史渊源、音乐特点、歌词内容和表演形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江苏民歌的地域文化特点。
江苏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自古以来,江苏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江苏音乐也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
江苏民歌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唐代和宋代,受到了南方音乐和北方音乐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清代,江苏民歌开始逐渐形成其独特的地域特色,成为江苏地区民间音乐的代表。
江苏民歌的音乐特点也非常独特。
江苏民歌以其悠扬的旋律和舒缓的节奏而闻名,常常用以表达江南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江苏民歌的音乐语言简练、抒情含蓄,常常采用轻快的节奏和流畅的旋律,在音乐上给人以愉悦和舒适的感觉。
江苏民歌也注重音乐与声腔的结合,充分体现了江苏地区的音乐特色。
江苏民歌的歌词内容丰富多样。
江苏民歌的歌词通常表达了江南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社会现实,以及对家乡、亲人、爱情等的思念之情。
在歌词创作上,江苏民歌注重情感真挚、语言简洁,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共鸣。
江苏民歌也注重描述自然风景和生活场景,能够准确地表达江南地区的特色和魅力。
江苏民歌的表演形式多样。
江苏民歌的表演形式包括独唱、合唱、对唱等,常常以民间乐器伴奏,如二胡、琵琶、扬琴等。
江苏民歌的演唱形式朴实自然,表演者常常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精妙的音乐技巧来展现江苏民歌的独特魅力。
在江苏地区还流传着一些特殊的民歌演唱形式,如苏州评弹、南京来谢、镇江扬琴等,这些形式也是江苏民歌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
national music 民族音乐小小花船荡起来——浅析靖江民歌《荡湖船》的传承魅力王宇星(江苏省靖江市刘国钧中学,江苏 靖江 214500)【摘要】靖江地处长江之滨,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人杰地灵,灵山秀水孕育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
“打豆号子”“靖江盆景”“孤山泥塑”“荡湖船”“腰鼓”“竹编”“讲经”……它们是靖江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乡土气息和艺术价值。
而靖江民歌《荡湖船》更是以它独特的地域特色:朗朗上口的地方方言,旋律优美的曲调,形式丰富的表现手法,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在靖江街头巷尾广为流传。
【关键词】浅析;靖江民歌;荡湖船;传承魅力【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一、《荡湖船》地域特色明显,唱词朴实靖江地处长江中下游,是一个移民城市,建县仅三百多年的历史,1993年撤县设市。
据史志记载,历史上曾有许多北里来靖江长江边摇着小船靠打鱼为生的渔民,因此,“船”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他们赖以谋生的重要生产生活资料。
人们以船为家,靠船谋生,对船有一种独有的情愫。
那么,靖江民歌《荡湖船》从何而来?听江上的老人们说,荡湖船跟着他们的祖辈,一路随水而来。
老岸上的婶婶们说,荡湖船咱们也有,从小司空见惯。
流传已久,源头无从考证。
荡湖船,又称跑旱船,这种舞蹈形式在全国各地城乡流行。
追溯起来,最早的传说来源于春秋。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后,不愿继续为官,带着西施逃出苏州,隐居在吴县蠡口、黄桥一带,常常和当地老百姓一起捕鱼、养鱼。
后来,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们,逢年过节跳“摇船”,仿若当年范蠡和西施泛舟湖面。
这个美丽的传说,与靖江的花船有无关联,无人知晓。
民歌《荡湖船》集地方方言、对白、衬词、锣鼓打击乐器等浓郁的地方区域特色为一体,“撑撑开来让让开哟,让我家的小船,让我家的小船玩起来哟嗞哟嗬嗬。
”唱词开门见山,淳朴上口。
“场子不大不好玩哟,场子那个大了,场子那个大了哟,玩起来哟嗞哟嗬嗬,嗯哪嗯嗞哟哟哟,蝴蝶花儿飘飘,撑撑开来让让开哟,玩起来哟嗞哟嗬嗬。
2017年6月10日,正值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江苏文艺广播举办的“茉莉花开”首届“江苏民歌大会”在南京保利大剧院成功上演。
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和现代流行元素充分融合,通过互联网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江苏文化强省建设中涌现出的又一优质IP项目。
传统文化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融合创新,成为江苏民歌大会着力破解的课题。
一、以“非遗”民歌的文化传承体现时代发展民歌拥有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鲜活的文化气息,首届“江苏民歌大会”成为宣传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有益实践,通过歌声表达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敬意,也用民歌传承文化,让非遗保护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
契合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的主题,晚会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宋卫香、省级非遗传承人徐雪元、吕杏英、沈建华等演唱了海门山歌《交关多》、白茆山歌《白茆塘上好风光》《舂米歌》和河阳山歌《莳秧歌》,这些原汁原味的江苏“国家级非遗民歌”,让观众领略到来自乡间地头原生态民歌的魅力。
将《数鸭蛋》唱红全国、已经81岁高龄的高邮民歌国家级非遗产传承人王兰英也受邀来参加民歌大会,向观众们介绍了自己60年前去北京演出《数鸭蛋》的情景,并现场演唱;来自南京外国语学院仙林分校的小百灵合唱团则带来了改编的童声合唱《数鸭蛋》,经典版与创新版《数鸭蛋》在“江苏民歌大会”的舞台上联袂呈现,让文化的传承在精心设计的视听盛宴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二、以浓郁的乡音乡情为特色讲好江苏故事江苏民歌是江苏地方民间歌曲,以欢快、活泼,歌唱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歌曲比较多,体现了江南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
茉莉花是江苏的象征,是故乡的神韵,首届“江苏民歌大会”便以“茉莉花开”为主题,以“苏韵、苏情”为核心,将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江苏民歌,和吸收江苏民族歌舞基本语汇创作而成的舞蹈、声乐、器乐等作品有机地编织在一起,描绘茉莉故乡的“民风、民情、民俗”,歌咏“记得住的乡愁”,推动民歌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展现江苏文化、艺术、经济、社会风貌等多个层面的繁荣与发展。
江苏民歌元素在中国声乐作品创作中的运用江苏民歌是中国民歌中的重要流派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
在中国声乐作品创作中,江苏民歌元素的运用是一种常见的创作手法,它不仅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同时也使得作品更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性。
本文将探讨江苏民歌元素在中国声乐作品创作中的运用及其影响。
一、江苏民歌的特点江苏民歌以其细腻、婉转、动情的风格著称,它不仅在歌曲的旋律上有着独特的特点,而且在歌词内容和演唱方式上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江苏民歌的歌词多表达农民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体验,如对家乡的思念、对爱情的表达、对生活的感悟等。
由于江苏地域广阔,因此在不同地方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音乐风格,这为声乐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元素和灵感。
1. 旋律江苏民歌的旋律多以悠扬、柔美的方式展现,具有独特的旋律结构和音韵特点。
它在声乐作品的创作中常常以主旋律的形式出现,为作品增添了一种优美动人的气息。
著名的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旋律优美动听,曲调舒缓婉转,这种旋律特点常常被引入到声乐作品中,使得作品更加动人、风格独特。
2. 歌词江苏民歌的歌词多表达农民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体验,如对家乡的思念、对爱情的表达、对生活的感悟等。
这些歌词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普通民众的生活轨迹和身世感悟,具有鲜明的江苏地方特色。
在声乐作品创作中,这些歌词内容常常被借鉴和引用,使得作品更具有情感共鸣和时代感。
3. 演唱方式江苏民歌的演唱方式以真情实感为主,多以清亮柔和的嗓音为主,讲究吐字清晰,发音准确。
在声乐作品的演唱中,这种演唱方式常常被模仿和借鉴,使得作品更具有江苏民歌的清亮婉转的音韵特点,增添了作品的魅力和感染力。
三、江苏民歌元素在声乐作品中的影响江苏民歌元素在声乐作品的创作中的运用,不仅使得作品更富有地方特色,同时也使得作品更具有美学意义和审美价值。
它为传统民歌传承和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它也使得江苏民歌更加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和关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中国音乐创作中江苏民歌元素的地域文化特点研究江苏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也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江苏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其中的民歌文化更是深受人们喜爱。
江苏民歌作为中国音乐创作的重要元素之一,凝聚了江苏人民对生活和情感的独特表达,体现了江苏的地域文化特点。
本文将对江苏民歌元素在中国音乐创作中的地域文化特点进行研究。
一、江苏民歌的地域文化特点江苏民歌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朴实的歌词而著称,反映了江苏人民对生活和情感的真挚表达。
江苏民歌的地域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多彩的题材江苏民歌的题材广泛,涵盖了农村劳动、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社会风情等方方面面。
以农村劳动为题材的民歌最为丰富,反映了江苏广大农民对劳动生活的热爱和对丰收的期盼。
江苏民歌中也有大量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歌曲,表达了江苏人民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和对家庭幸福的渴望。
2.朴实真挚的表达方式江苏民歌的歌词朴实真挚,语言直白,容易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
歌词中经常出现的土话和俚语,增加了歌曲的亲和力,让人们更容易产生共鸣。
江苏民歌的旋律优美动人,充满了深厚的乡土气息,能够深深触动人们的心灵。
3.受到地域风情的熏陶江苏民歌受到了地域风情的熏陶,体现了江苏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苏北地区的民歌多以朴实的田园风光和劳动人民为题材,歌颂了农民的艰苦耕作和对生活的热爱;苏南地区的民歌则多以水乡风光和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为题材,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柔情和婉约。
江苏民歌元素在中国音乐创作中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并且在其表现方式和艺术特色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1.音乐风格上的地域特色江苏民歌元素在中国音乐创作中的地域文化特点首先体现在音乐风格上。
江苏民歌的主要特点是朴实真挚、优美动人,这种风格在中国音乐创作中往往被保留和延续。
一些流行歌曲中常常可以听到江苏民歌的影子,旋律优美动人,歌词朴实真挚,能够深深触动人们的心灵。
2.歌词表达上的地域特色江苏民歌元素在中国音乐创作中的地域文化特点还在歌词表达上得到了充分展现。
052《名家名作》·研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文化。
”我国地域辽阔,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而民歌就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地区的民歌曲调差异是显著的,对于民歌的差异分析,有时候不一定能够用语言来表达,只能通过意会才能够把握民歌的生存和发展状态。
各地因为方言、审美习惯、独立环境、人文环境等差异,在文化上都存在着共性和个性[1]。
根据江苏运河民歌的区域分布情况来看,可以从苏北、江淮以及江南三个主要模块,研究江苏运河民歌特点,更好地把握江苏运河民歌的差异和共性,体现民歌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
一、江苏民歌特点的研究现状为了研究江苏民歌的曲调特征与地区差异性,对北方、江淮、吴语三大色彩区民歌曲调发展手法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归类、总结,得出它们各自的独特之处。
借鉴申克音乐分析理论,从民歌旋律的结构音调和延长音调入手,分析、比较了三大色彩区民歌的曲调风格[2]。
苏北民歌旋律音程一般作四度、五度、六度、八度大跳,旋律线条较直,力度较强,起伏明显,有板有眼,四平八稳,曲调风格比较豪爽、质朴。
江淮地区地处南北交界地带,既有五声调式的民歌,也有六声调式的民歌,七声调式的较少。
江南民歌旋律曲折迂回,没有大跳,曲调风格流畅、圆润、细腻、清秀、华丽,富有江南水乡特有的柔美气息,常用十六分音符的节奏[3]。
苏南、苏北民歌在艺术风格上的差异:苏北民歌的旋律多呈直线条行腔,在旋律级进的基础上,调式骨干音鲜明突出,音阶跳跃很大。
苏南民歌则以弧型线条级进为主,有些含有跳进音程的乐汇和级进音程组成的乐汇互相转换。
苏南民歌受文人墨客的影响较深,多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再加上艺人的艺术加工,内容丰富广泛,结构完美富于变化,吴侬软语的演唱,装饰音的大量运用,更显细腻、柔和、秀丽的江南特色[4]。
在对某一类型民歌的具体研究中发现,江苏小调其色彩多以五声宫调式或徵调式为主,结构多为起承转合式,第一乐句经常作分裂成两个短句的处理,以便更好地体现音乐的呼应。
中国音乐创作中江苏民歌元素的地域文化特点研究江苏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支重要的分支,它在中国音乐创作中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
本文将从江苏民歌的起源、音乐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对江苏民歌元素的地域文化特点进行研究。
江苏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江苏民歌作为江苏地区的音乐形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
江苏民歌的地域文化特点体现在其音乐特点上。
江苏民歌的旋律优美动听,节奏简洁明快,富有韵律感。
这与江苏地区的自然环境有关。
江苏地区土地肥沃,水网纵横,人民勤劳智慧,因此江苏民歌往往以欢快、轻快的方式表现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
例如江苏民歌《高山青》,旋律简单明快,表达对高山青绿的赞美之情,体现了江苏地区山水环境的特色。
江苏民歌的地域文化特点还体现在其歌词内容上。
江苏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因此江苏民歌的歌词内容往往富有文化内涵。
江苏民歌歌词常常表达了江苏人民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之情,表达了江苏地区独特的人情世故和文化传承。
例如江苏民歌《酒干倘卖无》,歌词描绘了江苏美丽的乡村风光和人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体现了江苏地区的地域特色。
江苏民歌的地域文化特点还表现在其演唱形式上。
江苏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音乐表演形式,如秧歌、弹词、说唱等。
这些形式与江苏民歌的演唱方式相结合,使江苏民歌在传承中不断演化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
例如江苏民歌《断桥残雪》,常常以说唱的形式表达,通过说唱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使江苏民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吴歌是中国传统戏剧中的一种,深受人们的喜爱。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冲击,吴歌传承和保护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现状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浅析,探讨吴歌传承和保护的问题。
一、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1. 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吴歌表演技艺的复杂性和传承要求的严苛性,目前能够真正传承并精通吴歌的传人已经寥寥无几。
而且,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也逐渐淡化,这导致了吴歌传承人才的严重流失。
2. 文化市场冲击随着现代娱乐产业的兴起,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市场冲击。
吴歌的表演方式传统而古朴,对现代年轻人来说,可能显得过时和沉闷,导致观众的减少,市场需求下降,也使得吴歌的传承和保护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3. 缺乏政策支持和保护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中,传统文化常常被边缘化。
政府在文化保护方面的投入和政策的支持相对不足,导致了吴歌传承和保护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1. 加强教育和培训要想真正传承吴歌这样的传统文化,必须加强相关教育和培训。
可以通过在学校开设吴歌相关课程,组织各类培训班等方式,将吴歌的技艺传承给更多的年轻人,培养出更多的吴歌传承人才。
3. 增加政策支持政府在文化产业方面可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层面为吴歌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更多的扶持,例如加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投入,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等。
4. 加强社会宣传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升吴歌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演出、比赛、文化活动等方式,提升吴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们关注和喜爱吴歌。
5. 建立相关机构和组织可以成立各种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相关机构和组织,通过专业化的管理和运作,提高吴歌传承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同时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为吴歌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吴歌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音乐创作中江苏民歌元素的地域文化特点研究江苏是中国东部沿海省份之一,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
江苏的民歌元素在中国音乐创作中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反映了江苏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
本文将从江苏民歌的地理文化特点、音乐风格特点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江苏民歌元素在中国音乐创作中的地域文化特点。
一、江苏民歌的地理文化特点江苏位于中国东部,东临黄海,南临长江,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江苏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其地理位置和多元文化的交融,为江苏民歌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江苏地处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影响中国各个地方的文化生活。
长江流域的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风情,深厚的文化内涵。
江苏的民歌元素受长江民歌的影响,融合了长江流域的文化特点和民俗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除了长江文化的影响,江苏还处于南北文化交汇的地带,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在江苏得到了良好的融合。
江苏的民歌元素不仅受到长江流域文化的熏陶,还受到北方和南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
江苏民歌的音乐风格受到地理文化特点的影响,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
江苏地处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民歌以悠扬的曲调和深情的歌词著称,江苏民歌也继承了这一特点。
江苏民歌的曲调优美动听,歌词含蓄细腻,富有南方人情味和江南水乡的风情。
江苏民歌还受到浙江、上海等南方地区音乐的影响,具有独特的南方风格。
江苏民歌的曲调通常轻快柔和,表现出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丰富人情。
江苏民歌的伴奏器乐多采用民间乐器,如二胡、琵琶、古筝等,音乐旋律优美,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特定风格。
江苏民歌的地域文化特点不仅体现在音乐风格上,更体现在文化内涵方面。
江苏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繁荣的地区,江苏的文化内涵深厚,丰富多彩,反映了江苏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特点。
江苏民歌的歌词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江苏人民的生活、劳动和情感。
江苏民歌元素在中国声乐作品创作中的运用
江苏民歌是指江苏地区传承已久的民间歌曲,具有浓烈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声乐作品创作中,江苏民歌元素得到了广泛运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也为创作注入了独特的魅力。
首先,江苏民歌元素在中国声乐作品中的运用主要集中在曲调和歌词方面。
江苏民歌具有特殊的旋律和节奏,这些元素可以被创作者巧妙地融入到作品中,从而增强其音乐性和表现力。
同时,江苏民歌里的词语和表现方式也为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
例如《梦》这首歌曲,它采用了江苏民歌中的“白蚕赛织女”的曲调和“一日生一日死”的概念,表现了人生的短暂和珍贵。
其次,江苏民歌元素在中国声乐作品中的运用还可以体现出作者对于江苏地域文化的情感和认同。
在许多代表作品中,创作者对江苏的历史、景色、人物等元素进行了描绘和抒发,强调了江苏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例如蔡琴的《江南好》这首歌曲,歌词中充满了对江苏地区的热爱和赞美,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和柔情。
最后,江苏民歌元素在中国声乐作品中的运用还可以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对江苏民歌元素的运用,创作者可以将地域文化和当代声音相结合,甚至重新诠释和演绎经典的民间歌曲。
例如黄英的《江南春色》这首歌曲,它既保留了江苏民歌的特色,又给予了新的改编和演绎,让它更贴合时代的审美和需求。
中国音乐创作中江苏民歌元素的地域文化特点研究江苏民歌是中国音乐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
江苏民歌的地域文化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江苏民歌的创作题材多样且贴近生活。
江苏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地区,其民歌创作题材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了人们对家庭、爱情、农耕、渔猎等方面的关注和感受。
比如《船头唱》、《梁祝》等民歌经典作品,都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要题材,通过真实的情感表达,使人们产生共鸣。
江苏民歌的演唱形式独特多样。
江苏地区的民歌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合唱、对唱等形式。
独特的打击乐器和民间器乐的运用使得江苏民歌具有独特的风格。
苏北地区常用的“蛇皮鼓”、苏南地区常用的独弦琴等乐器都为江苏民歌的演唱增添了特殊的韵味。
江苏民歌的音乐特色独具魅力。
江苏民歌以其悠扬的旋律、纯朴的歌词和独特的音调而著称。
苏北地区的江苏民歌以其豪放奔放、豪情万丈的特点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而苏南地区的江苏民歌则以其温婉柔和、细腻感人的特点成为人们心中的经典。
江苏民歌的创作与表演形式与民间活动紧密相连。
江苏民歌的创作和表演往往与民间活动密切相关,比如农田里的劳动歌曲、婚嫁喜庆歌曲等。
这些活动既丰富了江苏民歌的创作题材,又为江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江苏民歌作为江苏地区的地域音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
它不仅以多样且贴近生活的创作题材为基础,还以独特多样的演唱形式、悠扬的旋律和纯朴的歌词为特点,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江苏民歌的创作与表演形式与民间活动密不可分,为江苏民歌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江苏民歌与江苏地域文化的关系,推动其传承与发展。
江苏民歌元素在中国声乐作品创作中的运用江苏民歌是中国传统民歌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江苏民歌以其独特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吸引了无数音乐人的注意,并成为了中国声乐作品创作中一个重要的灵感来源。
本文将探讨江苏民歌元素在中国声乐作品创作中的运用,探讨其中的特色和影响。
江苏民歌的独特旋律是其在声乐作品创作中的重要运用元素之一。
江苏民歌以其特有的音乐风格和旋律特点著称,其旋律优美,动人心弦,在传承中不断发展。
这种旋律特色被许多音乐人所借鉴和运用,为他们的声乐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特别是在中国古典声乐作品中,江苏民歌的旋律元素常常被灵活运用,为声乐作品赋予了更为鲜活的生命力和地方特色。
江苏民歌的丰富歌词也是其在声乐作品创作中的重要运用元素之一。
江苏民歌的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关于爱情、生活的歌词,也有关于家乡、乡愁的歌词,这些歌词反映了江苏地域的文化、风土人情。
这些歌词内容为声乐作品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灵感,使得声乐作品更加具有情感共鸣和情感表达的力量。
许多声乐作品正是通过运用江苏民歌的歌词元素,使得其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江苏民歌的独特表演方式和技巧也是其在声乐作品创作中的重要运用元素之一。
江苏民歌的表演方式和技巧独具特色,其歌唱技巧和表演风格对声乐作品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音乐人通过学习和借鉴江苏民歌的表演方式和技巧,使得声乐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传统韵味。
由此可见,江苏民歌的表演方式和技巧对于声乐作品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江苏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民歌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独特的旋律、丰富的歌词、独特的表演方式和技巧以及鲜明的地域特色,为中国声乐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资源。
许多音乐人通过借鉴和运用江苏民歌的元素,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声乐作品,使得中国声乐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
江苏民歌元素在中国声乐作品创作中的运用不仅丰富了声乐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也使得中国声乐艺术更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
浅析江苏民歌《杨柳青》的艺术特点一、扬州民歌的艺术特色扬州民歌是江苏民歌的代表之一,它以独特的乡土气息,朗朗上口的旋律而广受欢迎。
随着当今社会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扬州民歌也越来越被全国各地的人所熟悉。
扬州民歌在扬州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地位。
从秦汉时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扬州民歌都在不断的充实,不断的演变发展。
扬州民歌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三种题材。
和其他民歌一样,扬州民歌的语言通俗易懂,曲调朗朗上口,广为流传。
但各地的民歌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扬州民歌有着它独特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它的方言,这是各地民歌都不一样的。
方言是民歌的典型特征,有时候我们可以直接从方言来判断一首民歌属于哪个地区。
其次是他独特的生活内涵。
一首民歌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生活,民歌中很多用词都是和生活紧紧相关的。
山区、水乡或者高原地区,他们的生活总会反映在民歌上。
扬州是个鱼米之乡,小河特别多,所以扬州的民歌常常得以和水联系在一起,如《拔根芦柴花》、《数鸭蛋》、《撒趟撩在外》等等。
二、《杨柳青》的音乐特点(一)歌曲简介《杨柳青》是江苏省扬州市的一首独具特色的民歌,它的旋律明快而又活泼,节奏简短而又跳跃,填词热情洋溢又不乏幽默风趣,是扬州最受欢迎的民歌之一。
虽然篇幅较之于一般歌曲来说,稍显简短,但因其独特的乡土气息以及歌曲中所展现出来的农民在乡间快乐劳作的情景而被广泛流传。
这首歌具体的创作年份已不得而知,大约是来自清朝,后经多年的改编而成。
在民间,当农民们在田里劳作时,这首歌就会成为他们消减疲劳的良方。
(二)音乐技法分析1.结构分析以国外的旋律分析法来看,《杨柳青》是一个四个乐句的一段体歌曲,为非方整性结构。
前三个乐句都是6个小节,第四乐句只有五个小节。
每个乐句稍长于一般歌曲,四个乐句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从其填词来说,《杨柳青》又是一个带有衬腔补充的民间二句体乐段。
歌词的内容主要在前两句中,而后两句基本是由衬词组成的,这是民歌独特的形式之一,很多民歌都具有这样的衬词。
2011年9月
第27卷第5期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 of Jiangsu Institute of Education(Social Science)
Sept.,2011
Vo1.27 No.5
浅议江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胡建林
(江苏教育学院音乐系,江苏南京 210013)
[摘要] 对江苏地方民歌的起源、现状、社会功能进行分析,研究其广阔的前景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 民歌; 功能;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 J64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696(2011)05—0122—02
民歌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是劳动人民在生
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演唱的歌曲。在漫长的历史
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歌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
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持续不断地经受着人
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
一
、
民歌的社会功能
1.教育与传承。民歌记载了人类的起源、民族
的发展与变迁、生产生活和礼仪知识等内容。在我
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着许多长篇叙事诗、历史
诗的民歌。在民问,劳动号子、田歌、猎歌、牧歌、渔
歌、茶歌等或直接配合,或间接配合,发挥着它们协
调劳动、鼓动干劲、减轻疲劳的作用。
2.人生礼仪。在诞生、成年、婚姻和死亡4个人
生的重要阶段,民间歌曲常伴随礼仪活动,成为其中
重要的程序。
3.祭祀与驱邪功用。一些民族常在由巫师、神
婆主持的祭祀、驱邪仪式中演唱民歌。
4.交际功用。包括恋爱、交流、送往迎来和对歌
斗智等,常在传统歌唱节日或日常生活中演唱民歌。
5.表达人民的心声。民歌是劳动人民心声的代
言者,许多传统民歌表达了人民对旧时代不合理制
度的反抗。
二、江苏民歌主要特点
江苏文化历史底蕴深厚,风景秀丽景色迷人,人
民勤劳心细,历代文人辈出,形成了江苏民歌婉转轻
盈、含蓄细腻的风格,与北方的豪爽粗犷形成了鲜明
的对比。比较流行的江苏民歌主要有:《茉莉花》《太
湖美》《紫竹调》《拔根芦柴花》《杨柳青》《采红菱》
《无锡景》《牧童》《四季歌》《数鸭蛋》《撒趟撩在外》
《姑苏风光》《月儿弯弯照九洲》《九九艳阳天》《孟姜
女》《唐寅情歌》《三笑姻缘》《双推磨》《绣荷包》等。
江苏民歌按照区域大致可以分为3块地区:
1.徐州一带——以五声为骨干,六声和七声运
用较多。曲调接近北方。徐州流传的民歌,经音乐家
们采录整理好的有近六百首之多。从曲调上徐州的
民歌可分为小调类、号子类、读古文调类、读古诗调
类和以戏曲与曲艺曲调填词类五种。从内容主题上
分,则大约可分为生活、爱情、劳动生产、叫卖贸易、
游乐、礼俗、革命历史民歌和历史(或小说戏剧)人
物、故事类8种。
生活类民歌:主要作品有《四季调》《借锅》《拾
柴禾》《玉堂春》《小大按走娘家》等。
爱情类民歌:主要作品有《想郎》《盼郎》《十二
月探妹》《会情郎》等劳动生产类民歌。此类民歌主
要有:《闹秋歌》《割韭黄》《搬运号子》《打夯号子》
等。
叫卖类民歌:这是商业促销和招徕顾客的一种
重要方式,尤为小商贩所擅用。其主要作品《卖子》
《卖药糖》《卖辣汤》《卖花生》《卖蚕豆》《卖麻花》
《卖萝卜》《卖野鸭》。
[收稿日期]2011—02—10
[作者简介]胡建林(1970一),女,江苏无锡人,江苏教育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一
122—
游艺类民歌:此种民歌多流行于儿童的娱乐活
动中,主要作品为:《放风筝》《绣花灯》《小豆芽》《小
板凳》《抓豆子》《拾籽籽》《小麦粒》等。
礼俗类民歌。主要作品有:《小拜年》《敬酒歌》
《送房歌》《哭调》。
革命历史民歌。主要作品有:《毛主席爱人民》
《送陈老总过微山湖》《不忘新四军》等。 2.苏、锡、常一带,也就是吴语区,运用五声音阶 较明显,旋律以曲折的级进为主,主干音也以级进音 为主。润腔丰富,装饰音多而细密,曲调的风格曲折 委婉,清新而流畅,圆润而细腻,是具有细致流畅艺 术特点的“里巷小曲”。在演唱江南民歌时一定要牢 牢把握住这种秀丽的风格特点,声音的运用要掌握 柔中还明亮的原则,演唱一字多音等的曲调时,声音 尽可能要连成一线,不能唱得有棱有角,有些民歌加 上方言演唱更具有浓浓的诗情画意。例如用无锡方 言演唱《无锡景》《太湖美》,用苏州方言演唱《苏州 好风光》等原汁原味的民间小调式的歌曲,会让人仿 佛身临其境,听来回味无穷。 3.江淮一带的苏北平原区:以五声音阶加清角 或变宫的六声音阶运用较多。歌曲旋律较吴语地区 的较为朴素一些,有些旋律也较曲折丰满但不华丽, 曲调风格温婉秀丽而有爽朗泼辣。如《杨柳青》《拔 根芦柴花》《茉莉花》等都是广为传唱的经典民歌。 三、江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 1.传承发展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学校作为传 播文化的专门场所,以其自身的一整套完备的系统 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这种形式是任何手段所无法 比拟和替代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一旦进入教育系 统,就会被其以教育自身的规律整理、归纳、重组,系 统化和体系化。 民间文化的教育传承,可以分为家庭教育传承、 社区教育传承、学校教育传承、场馆教育传承。学校 是传承文化最重要的场所,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音 乐要以学校为阵地,向青少年一代传承民族民间音 乐文化知识,要把占主导地位的无意识传播方式转 换为有意识的传播方式,只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 民间音乐,它才会得到更广泛的流传,才会发展得更 加璀璨。 2.传承发展要走创新之路。(1)创新永远是文 艺和一切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茉莉花》是据苏北 民歌《鲜花调》加工改编而成的,《春江花月夜》《梁 祝》《牧童短笛》《思乡曲》等一些百听不厌的音乐作
品,都是植根于民族音乐并通过发展创新才得以成
功的。所以,只有在民族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创
新,才能对民族传统音乐进行最有效的保护。提倡
利用现代媒体做宣传,做好向导工作。经常播放优
秀的民族音乐,使人们在不断了解民族音乐的魅力
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引起感情上的靠拢与融合,自
觉地喜爱它、欣赏它、保护它。(2)演唱形式的翻新。
创作内容的变换,或是新音乐元素的加入,只要是使
民歌更好听了,民歌的表现形式更好看了,就会得到
广大观众的认同。例如在传统民歌中揉进摇滚、电
声、重金属、交响乐等现代音乐元素,唱出新的韵味。
或者在传统民歌的个人独唱、男女对唱等形式的基
础上,引进青春组合和摇滚乐队,进行全新演绎,使
传统的民歌演唱充满青春气息和时代节拍。这些创
新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体现的是把传统民
歌进一步推向观众、推向市场的努力。
3.传承与发展要多元化。一曲民歌,发展出一
系列节日,为一个地方带来发展的机缘。在“歌仙”
刘三姐的故乡,近年来民歌唱得响亮,唱得红火。
“民歌效应”带动着广西,为文化产业发展找到新的
契机。江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风景秀
丽,有那么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传唱的经典民歌,可
以充分利用“民歌效应”带动江苏地方文化产业的发
展。就像江苏民歌《茉莉花》带入载人火箭,在普契
尼的歌剧《图兰朵》中出现的《茉莉花》动人的旋律是
代表中国特点的特定旋律一样,让全世界都了解江
苏,都会唱我们的歌。
(责任编辑南 山)
一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