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第十三讲解热镇痛抗炎药
- 格式:ppt
- 大小:5.11 MB
- 文档页数:38
药理学之解热镇痛抗炎药中枢兴奋药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解热镇痛抗炎药、中枢兴奋药的作用机制
2、掌握解热镇痛抗炎药的种类及用法
3、掌握中枢兴奋药的种类及用法
二、教学内容
1、解热镇痛抗炎药
(1)作用机制:解热镇痛抗炎药主要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以及抑制
细胞膜的渗透性而发挥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其中,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
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胞因子,如PGE2、IL-1、IL-8等,从而抑制炎症反应;而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是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如TNF-α、IL-1等,从
而抑制炎症反应。
(2)种类及用法:
①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氨基苯磺酸类等,一般口服或注射;
②甾体类抗炎药:如褪黑素类、右美沙芬、布地奈德等,一般皮下注
射或口服。
2、中枢兴奋药
(1)作用机制:中枢兴奋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多巴胺类神
经递质的吞噬和释放来发挥兴奋作用;还可以抑制GABA类神经递质,通
过促进多巴胺的释放而发挥兴奋作用。
(2)种类及用法:
①多巴胺类中枢兴奋药:如美克非、奥氮平、比索洛尔等,一般口服或肌肉注射。
②GABA类中枢兴奋药:如咪达唑仑、左氧氟沙星等,一般口服或肌肉注射。
三、教学方法。
药学知识点归纳:解热镇痛抗炎药药学虽然是基础学科,但是很多学员都觉得药学知识点特别多,不好复习。
今天就带着大家总结归纳一下药学知识点-解热镇痛抗炎药,以便大家更好地记忆。
解热镇痛抗炎药【作用机制】磷脂和花生四烯酸在环氧酶的作用下生成前列腺素,前列腺素是一种致痛,致炎,制热物质,解热镇痛抗炎药的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机制在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所必需的环氧酶(COX),干扰前列腺素合成。
【分类】水杨酸类:代表药物是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口服吸收迅速,完全,碱性尿液中排泄速度加快食物可降低吸收速率,但不影响吸收量。
吸收后分布于各组织,也能渗入关节腔和脑脊液中。
阿司匹林的蛋白结合率低,但水解后水杨酸盐的蛋白结合率较高。
乙酰苯胺类:代表药物是乙酰氨基酚,乙酰氨基酚服后自胃肠道吸收迅速而完全;对乙酰氨基酚大部分在肝脏代谢,主要以葡糖醛酸结合的形式从肾脏排泄;有解热镇痛作用,几乎无消炎抗风湿作用,儿童感冒发烧更好的选择。
芳基乙酸类:代表药物是吲哚美辛、双氯芬酸、萘美丁酮芳基丙酸类:代表药物是布洛芬、萘普生,布洛芬与食物同时服用时吸收减慢,但吸收量不减少,与含铝和镁的抗酸药同服不影响吸收。
萘普生服后吸收迅速而完全,与食物、含铝和镁的物质同服吸收速度降低,与碳酸氢钠同服吸收速度加快。
1,2-苯并噻嗪类:代表药物是吡罗昔康、美洛昔康,对COX-2的抑制作用比对COX-1的作用强。
选择性COX-2抑制剂:代表药物是塞来昔布、依托考昔、尼美舒利,主要肝药酶CYP2C9代谢,其主要代谢产物不具活性,由尿液和粪便排出。
【典型不良反应】非选择性的环氧酶抑制剂:出现严重的消化道反应,包括十二指肠溃疡及出血、胃出血、胃穿孔等。
选择性的环氧酶抑制:避免胃肠道的损害,但抑制血管内皮前列腺素生成,促进血栓生成,因而存在心血管不良反应。
A型题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理作用特点是?A.抗炎作用强,而解热镇痛作用很弱B.解热镇痛作用温和持久,抗炎、抗风湿作用很弱C.抑制血栓形成D.对COX-2的抑制作用比COX-1强E.大剂量可减少肾小管对尿酸盐的再吸收【正确答案】B【中公解析】本体考察对乙酰氨基酚的作用特点,对乙酰氨基酚具有有解热镇痛作用,几乎无消炎抗风湿作用,儿童感冒发烧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