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都江堰历史意义

都江堰历史意义

都江堰历史意义
都江堰历史意义

都江堰历史意义

1、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都江堰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2、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

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

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后来的灵渠、它山堰、渔梁坝、戴村坝一批历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都江堰水利事业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正确处理悬江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统一在一大工程体系中,变水害为水利。

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1986年,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弗朗杰姆,国际河流泥沙学术会的各国专家参观都江堰后,对都江堰科学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给予高度评价。1999年3月,联合国人居中心官员参观都江堰后,建议都江堰水利工程参评2000年联合国"最佳水资源利用和处理奖"。

海绵城市与都江堰生态智慧 (1)

浅析都江堰古城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经验及启示 Brief analysis on ancient city of Dujiangyan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摘要:都江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所在地,其在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古城选址与规划、空间格局、景观营造、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了都江堰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建设经验和启示。这些古城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经验值得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参考和借鉴。关键词:生态基础设施;都江堰;古城;水环境;经验 Abstract:Dujiangyan is a famous landscape and cultural city in China, and where is home to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Dujiangya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Have a lot of experience on the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Discuss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Dujiangyan on the ancient city site selection and planning,spatial pattern,landscape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Dujiangyan City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follows the idea of natural philosophy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which combines the flood control system, flood control technology with the water control culture to build sustainable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with the the function of ecology,aesthetics and cultural function.The experience of ancient city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worthy for modern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reference. Key words: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Dujiangyan, Ancient city, Water environment, Experience, Enlightenment 李 姝 LI Shu 姜 涛 JIANG Tao 舒 茜 SHU Xi 陈其兵* CHEN Qibing 水文环境是城市重要的自然要素,其对城市的选址布局、空间形态、景观营造等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水文环境相适应的城市形态关乎到城市的安全构筑与人地和谐关系的建设[1]。自古以来,城市文明的出现就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发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文环境的综合整治情况。良好的水文环境离不开城市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不仅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具有重要的美学、生态、社会、文化价值,而且在关乎城市兴衰存亡的城市防洪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从水生态基础设施的角度探索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经验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有很多成功的正确处理人与水文环境关系的例子,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这一古老的水利基础设施由先秦蜀郡太守李冰率众开凿于公元前256年前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仍然有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而且提供了防洪、灌溉、水产、旅游、教育等多种复合功能,为成 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提供了重要保障。其中位于都江堰水利工程渠首的就是因水而兴的历史文化名城都江堰,一座具备完善水生态基础设施的“水城”,深刻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处理水文环境过程中所体现的生态智慧,是古人生存艺术的体现[2]。有学者对都江堰古城的城市形态、景观营造、风景名胜、建筑设计等进行了研究[3-6],也从遗产、旅游、文化等视角对都江堰城市建设进行了探析[7-8]。本文试图探索古城建设中的水文环境适应性,从古城选址与规划、空间格局、景观营造、文化传承等分析水文环境与古城的密切关系,总结古城在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的历史经验,为现代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启示。 1研究区域与方法 1.1研究区域 都江堰市古称灌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与岷山山脉交界处。城市北部为高山,西南部为低山丘陵,东部为冲击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战国末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故事

都江堰故事 2004年大修都江堰工程 1936年洪水后的都江堰 工人们编织竹笼(1934年)

人们从临时搭建的杩槎上行走(1934年) 1933年叠溪海子溃坝后第四天情景(只剩一个桥墩,人们称为“神仙墩”) 溃坝后民工们在做编竹笼的准备工作(1934年)

丁宝桢雕像 2000多年前,秦太守李冰修都江堰,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里,都江堰并非一劳永逸的水利工程。它,也在历朝历代中,与洪流做斗争。在斗争中,都江堰变得越来越坚固,庇护着天府儿女。 今天,让我们通过文献资料和专家讲述走近历史,看看古代的都江堰是如何抗击洪流的。 【元朝】 洪水多次冲毁都江堰吉当普铸1.6万斤铁龟镇水 中国古代的四川官员,都上演过与水斗的故事。 元朝的一次洪水来袭,再次让都江堰很受伤。为了治水,时任四川肃政廉访使吉当普把都江堰的堰体由竹笼结构改为铁石结构,对后世治堰产生巨大影响。那次改造都江堰,四川肃政廉访使吉当普用铁16000斤铸成铁龟,立于鱼嘴镇水。 吉当普,蒙古族人。1334年,任四川肃政廉访使。 吉当普到川后,很重视都江堰水利工程。他调研时了解到,都江堰岁修工程质量差,只有9个月就被洪水冲毁。当时,都江堰渠首岁修工程点多达132处,每年征调民兵劳力数百人,大修时最多达到1万余人。还规定每人服役70天,不服劳役的按日交纳3串代役钱。如此一来,富者困于交钱,穷者困于出力,修堰官吏又多贪污。 为了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吉当普亲自查勘访问,得知岁修的要害达32处。于是,他与时任灌州判官张宏商议,设计砌石结构以改造渠首工程,增加其耐久性以减少岁修劳役负担。为了试验砌石结构的可靠性,张宏还自己出钱在小河上作出了模型试验。 1335年11月,吉当普主持的都江堰历史上著名的特修开工。用了5个月时间,动员石工和铁匠700人,木工250人,普工(包括军工)3900人。开山取石百余万条,用石灰6多斤,桐油3万多斤,铁65000斤,麻5000斤。耗用粮食1000余石,人工和材料费用共计49000串钱。 吉当普大胆改革工程结构,曾受到守旧势力的阻挠与破坏,或决三洞之水以灌其次,或毁都江之石以坏其成。但吉当普不为所动,坚持完成了施工。完工后,不但灌溉用水源得到了保证,而且设立了几千处水力加工作坊。这次特修后,工程维持了40年,明代几次大修改造,都以吉当普的方案为基本模式。 或许,对都江堰水利工程有所了解的人都还记得,曾流传过都江堰埋有镇水铁龟、铁牛、三神石人等故事。传说中的铁龟确有其事,《都江堰志》记载,这个铁龟正是由吉当普所铸,重达16000斤。该铁龟置于砌石鱼嘴上,以求镇水。但是,因铁龟鱼嘴建筑在砂卵石河床上,基础被急流淘空,终被冲入洪流中不知所终。后来,岁修和大修都江堰期间,出土过不少文物,比如石人,但是铁龟成了一个传说,一个千古之谜。

都江堰

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现都江堰(2张) 江堰市城西[1]。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地区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等工程。 1982年,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二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且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因此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编辑本段历史变迁 名称由来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都江堰风景 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

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修建背景 现在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经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多雨地区。发源于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南麓,分为东源和西源,东源出自弓杠岭,西源出自郎架岭。两源在松潘境内漳腊的无坝汇合。向南流经四川省的松潘县、都江堰市、乐山市,在宜宾市汇入长江。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平均坡度4.83‰,总水量年均150亿m3左右。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都

都江堰城市基本概况【解决之道】

都江堰城市基本资料 1.基本概况 都江堰市是成都市下辖县级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以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被誉为“天府之源”。全市幅员面积1207平方公里,辖6街道、13个镇、1个乡,2012年人65万。 都江堰市也是四川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市)”。2012年,全市GDP超过208.18亿元。 都江堰是国际旅游名城,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有“青城天下幽”之称的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 都江堰市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都江堰市是山水园林城市,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市域林木覆盖率达70%,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 2.自然资源 经济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籽、药材、蚕桑等多种农产品,是国家发展茶叶、川芎、红梅、黄柏、杜仲、厚朴、猕猴桃生产基地。[3] 植物种类繁多,有高等植物208科、1130属、3127种,其中木本植物1000种,有国家列为珍稀濒危的重点保护植物46种,有珙桐、连香树、水青树、银鹊等“活化石”。还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30余种国家保护动物。 都江堰市有矿产资源数十种,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石英砂、河沙等建筑材料丰富。 3.区划详情 都江堰市下辖6街道、13个镇、1个乡: 街道:灌口街道办事处、幸福街道办事处、银杏街道办事处、永丰街道办事处、奎光塔街道办事处 镇:蒲阳镇、聚源镇、崇义镇、天马镇、石羊镇、柳街镇、玉堂镇、中兴镇、青城山镇、龙池镇、胥家镇、安龙镇、大观镇、紫坪铺镇;

乡:向峨乡。 4.交通状况 航空 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60公里,30分钟可直达国家级航空枢纽、西部第一、中国第四的双流航空港,该港拥有141条国内定期航线和54条国际地区航线,通航城市达146各:具备5000万以上年旅客吞吐能力和150万吨年货邮处置能力。此外,都江堰通用航空俱乐部可全面保障各型直升机起降。[7] 公路 213国道(兰州至昆明)横贯市境东西,国省道、县市道、乡村道、专用道已形成都江堰市交通网络,截至2011年,通车里程近千公里,黑色化、水泥化的高等级和次高等级公路占1/3以上。纵向通过成灌高速、成青旅游快速通道、沙西线延伸段三大走廊与成都市相连,纵向依托三横道路体系将城市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更有都江堰-成都-北海、都江堰-成都-重庆-上海两条高速出海通道使都江堰与世界紧密相连。[7] 铁路 成汶铁路直达市区,通过都江堰-成都城际快铁至成都仅需20分钟,到重庆市仅需90分钟,都江堰市火车站距离成都货运中心站青白江车站60公里,年吞吐能力250万吨。 5.经济 综述 都江堰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49.3亿元,到2009年GDP达116.6亿多元。 2012年,都江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08.18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99亿元,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6.17亿元,同比增长17.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0.02亿元,同比增长12.6%。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0.6:36.6:52.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3.6%、47.6%和48.8%。都江堰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30.86亿元,同比增长16%,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2.9%。[9] 第一产业 截至2011年,都江堰建成了5个高效农业示范区,粮食总产量2.7亿公斤,是国家确定的粮油生产基地县(市)和四川省、成都市粮食生产先进县(市)。 2012年,都江堰实现农业增加值21.99亿元,同比增长4.5%。都江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6.87万亩,总产量16.61万吨,同比下降1.2%;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2.29万亩,总产量1.95万吨,同比增长1.8%。畜牧业生产小幅增长。2012年,都江堰生猪出栏75.03万头,同比增长3.4%;猪肉产量5.11万吨,同比增长3.5%;家禽出栏1104万羽,禽肉产量2万吨,同比增长4.1%。全年新增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1.2万亩、设施农业2400亩;启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开展“三品一标”品牌提升行动,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6家。[9] 第二产业 都江堰市有机械、电力、建筑建材、食品、冶金、轻纺、医药、化工等8大支柱产业。截至2011年,有工业企业1435家,年工业总产值54.7亿元。大中型企业主要有江机械厂、青城造纸厂、都江造纸厂、宁江机床厂、都江电力设备厂、青城钢铁厂。 2012年,都江堰工业完成增加值48.51亿元,同比增长17.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1%,拉动GDP增长4.2个百分点。都江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6家,完成增加值38.38亿元,同比增长19.3%。

历史:都江堰

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该大型水利工程现存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其以年代久、无坝引水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这项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灌溉区域已达40余县。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建了一座李冰父子庙,称为二王庙。[1]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2]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蜀郡郡守李冰率领蜀地各族人民创建了都江堰这项千古不朽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以其“历史跨度大、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区范围大、社会经济效益大”的特点享誉中外、名播遐方,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3] 都江堰水利工程事件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考察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设兵护堰,开创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元世祖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4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陕西汉中骑马,马可·波罗游历都江堰,后记录在《马可˙波罗游记》中。 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以行家的眼光,盛

家乡的人文地理——都江堰

都江堰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摘要:都江堰是世界上尚在运用的唯一的拥有有2000多年历史的水利工程它既是在中国统一事业中发挥过作用的有着悠久历史意义的水利工程,又是一座生机勃勃科学美妙的自然造化与人工斧凿浑然天成的建筑物。其巨大效益一直延续至今,是对环境有良好作用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水利典范。都江堰市因堰而闻名,境内闻名世界的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被誉为“活的水利博物馆”、“水文化摇篮”,是中国和世界水利史上的奇珍。奔流不息的岷江水分成密如蛛网的灌溉渠系成为天府之国的生命之源,千百年来一直被誉为镶嵌在锦秀天府的一颗明珠,享有“天府之源”的美称。 关键词:都江堰,历史,民俗民风,民族,宗教,旅游 一、都江堰的历史 历史造就了都江堰。那时,诸侯群雄争霸,而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富兵强,一举统一华夏大势所趋。“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王毅然挥兵率先取蜀,使秦最终统一了天下。都江堰为战国晚期李冰所主持修建,在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在成都平原顶点的岷江上游干流出山口处作为工程地点,团结和组织西蜀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公元前256 年前后建成都江堰。近观都江堰,一个无坝引水工程,除庞大水网河渠外,主要是渠首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引水口,以分流分沙,泻洪排沙,引水输沙,保证枯水不缺,洪水不淹,泥沙少淤,水旱从人了。李冰不仅主持修建了都江堰,而且总结出一套“水经”。“蜀守李公凿离堆以利蜀,刻‘深淘滩,低作堰’六言于石,立万世治水者法。” 李冰任蜀郡守,深知都江堰不仅仅是水利设施,更是中华民族从割据走向统一的一项重大举措。自此“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蜀为天府之国也由此而来。最近,在宝瓶口崖壁发现清代石制量水尺,已是难得的文物了。实践证明,历2000多年效益不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地理位置优越、合理,工程布置适合自然规律,分水堤、溢洪道、

都江堰市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都江堰市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市情概况。都江堰市地处四川成都平原西北部,以世界水利名珠都江堰而得名,山环水绕,城景交融,天人相应,品味独绝,是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1988年撤灌县设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等众多桂冠。都江堰、青城山和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与九寨沟、黄龙、峨眉、乐山连成一线,相得益彰,成为西部黄金旅游线上的枢纽。青城山—都江堰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十一五”期间全省三大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之一。全市幅员面积1207平方公里,现辖19个乡镇和1个经济开发区,人口60万,城市人口19.66万,建成区面积27.51平方公里。近年来,都江堰市确立了“创最佳人居环境、最佳创业环境,建西部经济强市、全国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以发展生态型经济为导向,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围绕工业强市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围绕富民兴市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围绕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致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了法国拉法基等世界500强企业和扬子江、双良等知名大型企业集团前来投资,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旅游概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都江堰市积极实施政府主导型大旅游发展战略,把旅游业作为市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大力实施“四个一体化”(即城区与景区一体化、旅游与文化一

体化、旅游与生态一体化、旅游与城市建设一体化),着力推进“旅游业三个转变”(即旅游产品由单一观光旅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会展等特色旅游转变,旅游市场由国内游为主向国内游与入境游并重转变,旅游经济从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转变),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不断加大景区投入,打造城市品牌,调整产品结构,创新旅游营销,优化旅游环境,“行、游、住、食、购、娱”六大基础产业要素规模逐步壮大,全市旅游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市每年接待中外游客均在4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10多亿元。全市有导游人员102人,景区讲解员540人,旅游从业人员8.9万人。旅游业已成为市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05年全市共接待游客53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达11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15亿元,其中旅游门票收入达1亿元。预计2006年,全市接待游客将达到583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达1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亿元,其中旅游门票收入确保1.3亿元,力争1.5亿元。 旅游资源。都江堰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资源富集。一是人文胜迹众多。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仍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堪称“举世无双”,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凸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是世界水文化宝库中首屈一指的稀世奇宝,人类共同的珍贵遗产。自古即以“幽甲天下”著称于世的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源地、天师道的祖山祖庭,凝聚了中国道教文化的精华。

都江堰与水文化

都江堰与水文化 都江堰饱含水文化内涵 现代科学的文化观认为:一切有利于人本身作为社会生活主体全面发展的人的活动及其成果,都可归属于文化。都江堰水文化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的一座丰碑,既代表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物质文明,也代表着我国悠久文化的精神文明。在这里,水利工程与自然及人文景观良性互补,融为优美的旅游胜地,。其“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在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古今中外,许多诗人学者对此赞美不绝。水与民风、民俗、水与园林建筑、水与民间传说、水与诗词歌赋、水与绘画、水与散文游记、水与音乐、书法、雕塑等,在都江堰都有其丰富的内容。都江堰是历史、文化和科学的最佳组合。在都江堰水文化中,已经树立了以下形象: 1 水资源科学开发形象水作为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历史形成了一种不解之缘。都江堰建成使洪旱灾害频繁的川西平原变成了“水旱从人,世无饥谨”的鱼米之乡。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自然位置优越,工程布置适合自然规律,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联合运行发挥了引水、分洪、排沙的重要作用。都江堰以历史悠久,布局合理,经久不衰,费省效宏的特色而闻名于世。它历经二千多年,延用至今,是举世无双的。都江堰不是简单延用而已,它在二仟多年后仍焕发青春,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80万亩发展到1993年突破一千万亩,在全国也是第一个突破一千万亩的灌区。同时,还担负着二仟多万人的生活用水、流域内的工业用水、防洪、发电、环境用水等多目标、多层次用水。这表明了都江堰与时俱进的发展潜力,也表明了新中国水利科学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 2 水利工程形象,任何建筑工程都是凝固的艺术,有蕴藏和孕育文化的功能,在都江堰灌区有现代的坝、渠、闸、桥、水库、渡槽、涵洞等,也有传统的庙宇亭

探究都江堰水文化传承和开发现状

探究都江堰水文化传承和开发现状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 Words (2) 1 绪论 (3)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 (3) 1.1.1 研究背景 (3) 1.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3) 1.2文献综述 (3)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 1.3.1 研究内容 (4) 1.3.2 研究方法 (5) 2 水文化的界定及发展 (5) 2.1 水文化的含义 (5) 2.2 国内外水文化的发展史概况 (5) 2.2.1 国内水文化发展史概况 (5) 2.2.2 国外水文化发展史概况 (6) 3 都江堰水文化的内涵 (6) 3.1 都江堰水文化物质层面 (6) 3.1.1 水文化之水利工程 (6) 3.1.2 水文化之水利人物及文物 (7) 3.2 都江堰水文化精神层面 (7) 3.2.1 水文化之民间习俗 (7) 3.2.2 水文化之哲学理念 (8) 4 都江堰水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8) 4.1 都江堰水文化的传承保护 (8) 4.2 都江堰水文化的发展优势 (9) 4.3 都江堰水文化的发展途径 (9) 4.3.1 加强水文化产业的宣传 (9) 4.3.2 园林景观建设设计融入水文化 (10) 4.3.3 文化与科技的有效融合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5)

探究都江堰水文化传承和开发现状 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姓名:胡钊庆 指导教师:窦存芳教授 摘要:被誉为“天府之源”的都江堰,因其所在的地理区域与主要场所都与水文化息息相关,身处都江堰,无时无刻都能够体会到一种具有古老、悠远、特色的水文化气息。都江堰的水文化内涵丰富,其包括“以人文本”、“天人合一”、“开拓进取”等特点,因此本文将对都江堰水文化传承和开发现状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使都江堰丰富的水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保护,并为水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真正将水文化发展和水资源保护确切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心中目。 关键词:都江堰;水文化传承;水文化产业;水利工程 Inquiry in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Dujiangyan Water Culture Major: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Name:Hu Zhaoqing Supervior:Professor Dou Cunfang Abstract:Dujiangyan, known as the "source of Tianfu", is closely related to water culture because of its geographical area and main places. Being in Dujiangyan, we can experience an ancient, remote and characteristic water culture breath all the time. The water culture of Dujiangyan is rich in connotation, which includ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text",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pioneering and enterprising".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ater culture of Dujiangyan in order to further inherit and protect the abundant water culture of Dujiangyan,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ater culture industry, so as to truly develop the water culture and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ng is precisely in everyone's mind. Key Words:Dujiangyan;Water Culture Inheritance;Water Culture Industry;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四川都江堰导游词

四川都江堰导游词 欢迎各位来到都江堰市游览。现在我们的车正经过宽敞平直的幸福大道转上玉垒山公路,去参观闻名中外的都江堰景区。 大家从成都来,都看到沿途纵横交错的河渠,奔涌着盈盈清水,流淌进远近碧绿的田畴,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两千多年以来,古堰把滔滔东泻的岷江水引到广袤的成都平原,造就出“天府之国”的富饶和美丽。 在此以前,由于成都平原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从高山连绵的松茂峡谷中汹涌而下的浩荡岷江,一到涨水季节,总是顺地势四下漫流,常常给平原生息的远古生灵带来可怕的洪涝灾难。后来经过距今大约三千年前的鳖灵治水,才使这片土地初步得到平安。鳖灵的巨大功绩,使蜀王杜宇把王位让给了他,成为开明王朝的第一位蜀王。 而真正把岷江引进平原,缔造了“益州天府”的大功臣,则是公元前三世纪的蜀郡太守李冰。是他带领人民群众建造了举世无双的都江堰工程,非常科学地实现了导江、防洪、引流灌溉的一系列功效。其后,由于都江堰水利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设置专门的官员管理,前后有不少为政高明的管理者,又在管理和维护中不断地将积累的经验变成规范性的典章制度,使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水利功能。因此,说都江堰是孕育出四川天府的第一奇功,闪射出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典范,是毫不夸张的。新中国成立以来,都江堰可说是古堰逢春,灌溉面积已由建国时的200万亩扩展到1000多万亩。都江堰能有此千古长效的伟大功能的奥秘所在。 我想这也是各位今天游览的目的吧!现在,我们走上了景区公路,沿途森林夹道,空气清新,使大家的旅游有了更好的心情。我们从观景楼往下游览。 都江堰鸟瞰 站在楼台的敞廊上远看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可以看见岷江从山里滚滚而来,在拐弯处被一条像鱼头的长坝一分为二,堤坝这边的江水顺玉垒山脚流到一座孤立的山头前,堤坎矮下去了,而水流都靠着山这边走向远方,这就是都江堰的渠首工程。长堤的头部叫鱼咀,堤尾矮下去那段叫飞沙堰,孤立的山头和玉垒山之间的水道叫宝瓶口。鱼咀、飞沙堰、宝瓶口是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鱼咀用于分水,让灌溉的水进内江,多余的水走外江;飞沙堰用于溢洪排沙;宝瓶口用于引流入渠。就是这三部份工程的巧妙配合,奠定了都江堰千古长存的“不坏金身”。今天我们看起来,它们是那样的简单。甚至觉得平凡。其实

都江堰的意义

都江堰历史意义 1、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都江堰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2、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 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

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解说稿

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解说稿 1、这是中国西部富饶的成都平原,“ 水” 遍布在城市和乡村,是平原最生动的表情和息息相关的命脉。 水为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历史。 水为这里创造了无尽的财富。 水为这里带来了天地的灵气和永恒的凝聚力。 “水”来自成都西北部的岷江,一座修建于2250 年前的水利工程将丰富的岷江水引进了平原,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充满着东方哲学和智慧色彩,直到今天还在源源不断地为成都平原创造着奇迹和世代富饶。 (字幕:世界文化遗产-- 都江堰、青城山) 两千多年前古人们修建了如此浩大的工程,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选择在这里2、 修建一个水利工程 都江堰来自于一个偶然的机遇。 公元前四世纪末,大一统前夜的中国,正处于战国诸雄对峙、激烈兼并的大动荡之中。当时中国北方的霸主秦国君臣,正在为统一华夏进行着一场历史上着名的辩论。在众多攻战主张中,大将司马错提出建议,先攻占南面毗邻的署国,利用蜀国占据长江上游的优势,顺江而下吞并当时唯一能与北方大国秦国相抗衡的楚国。这个“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定矣”的军事主张,成为了这场辩论的结果。这也为跃跃欲试的秦国直接勾画出横扫列国,实现统一的清晰思路。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军事策略后,在公元前316 年,举兵灭掉了蜀国。 公元前280 年的秋天,秦灭蜀30 年后,大将司马错在蜀国的首府成都齐集10 万人马,以一万艘战船的浩荡之势从岷江上游出发,顺水进入长江,南下东攻楚国,实践自己借岷江之势攻楚的军事思想,然而在夺取了楚国的商於,也就是今天的重庆涪陵之后,军队却因为粮草和兵马不能及时补充,在商於陷入了瘫痪,无法继续深入楚国,这次战争的失败暴露了秦国利用蜀国作为攻楚跳板的缺陷。因为当时训练士兵,打造兵器,征集军需物资,主要是在蜀国的中心成都,可是造船和起运却要在岷江上游的汶山进行,兵马从成都到岷江运输码头至少要经过50 多公里的陆路行进,粮草从成都出发也需要数以百万计的劳工经过沿途装卸的艰难才能到达码头,这样一来就很难在作战中及时的补充兵员和物资。 因此,把岷江改道使其经过成都的想法在司马错伐楚之后开始酝酿,一项注定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宏大工程,就这样在公元前三世纪群雄对峙,军事利益高于一切的中国大地上开始了运筹帷幄。 3 、在中国西南部的这个城市,每年清明节,当地都要举行这样隆重的祭祀仪式,人们围着中央这位“神”狂舞呐喊,希望他继续惠泽苍生,保佑来年的风调雨顺。而“ 神” 就是战国时期掌管这里的官员-- 李冰。

都江堰

都江堰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对都江堰水流的生动描述 2.理解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3.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新修水利,为民造福的功业的高度评价,要使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古代科学家、实践家李冰的人格魅力,从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创造中汲取思想精华,学习他们的奋斗和实干精神。4.体会散文融情寓理,思辨色彩鲜明,语言酣畅、灵动,给人以审美的多维享受。 【教学重点】 1.文中对都江堰水流的生动描述 2.多种修辞手法的用法 【教学难点】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做到精读与略读的结合,归纳要点。 2.带着课后练习去阅读,在阅读中加深思考和领悟。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 2.分析第一部对比手法的运用 3.分析第二部分对水流的生动描写 一、导入 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散文戏剧诗歌) 本文是游记(属记叙文) 二、作者: 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散文家,12岁离家到上海求学,入上海晋元中学,学业成绩优秀(该校90周年校庆时,他与丁关根、翁史烈等一起列入该校英才榜)。后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因成绩优秀留校执教。 他治学严谨,著述宏富,早年写有《戏剧理论史稿》65万字,后又撰写《中国文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程》,从戏剧理论研究转入人类文学的研究。80年代中期,他开始了散文的写作,出版《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文化苦旅》表现了余秋雨散文独特的文化特质。评论家说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三、读一读,写一写 颓壁残垣惊悸邈远庇护濡养炫耀规矩精神焕发驯顺众目睽睽遴选浚理长锸官场衮衮挟着 钹磬傩戏韬略怦然心动澄 四、分析课文 (一)师范读第一部分 粗略提问 1.作者在这一部分提到了哪两项工程?

都江堰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都江堰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都江堰市Ⅰ大区(一环路以内片区)为都江堰一环路、外江及都江堰—青城山世界遗产保护区核心区范围线围合区域,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5.5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7.5万人。这一片区以建设路为界,分别为古城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和老城生活商住组团。 按照都江堰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都江堰市主城区被分为都江堰市Ⅰ大区(一环路以内片区)、都江堰市Ⅱ大区(天府大道片区)、都江堰市Ⅲ大区(蒲阳路片区)、都江堰市Ⅳ大区(都江堰大道片区)四大部分。 控制性详规,对都江堰中心城区建筑建设最大高度普遍进行了调整,如建设路、公园路以内的建筑最大高度规定为14米,而都江堰市二环路以外的建筑最大高度规划为60米。了解到,灾后都江堰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在提交送审稿时曾将建设路以内地区大部分建筑高度控制在6米以下,新建设的地区建筑高度控制在15~20米之间。 都江堰市Ⅱ大区(天府大道片区)为金马河、一环路、成灌高速路入城段和都汶高速路围合区域,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11.77平方公里,人口约12.6万人。这一片区是都江堰市综合交通枢纽所在地,城市门户,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城市综合新区。 都江堰市Ⅲ大区(都江堰大道片区)北至学府路,西以观景路为界,南到迎宾大道和成灌高速,东至城市建设用地边缘,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8.68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1万人。这一片区主要功能为城市生活居住区,二环路东侧和幸福大道沿线为行政文化金融中心的职能。 都江堰市Ⅳ大区(蒲阳路片区)北至灵岩石山,西以观景路为界,南到学府路,东至城市建设用地边缘,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9.7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0万人。这一片区主要功能为城市生活居住区,片区东北侧为工业物流功能组团。

都江堰

《都江堰》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和地位: 《都江堰》是选修课《现代诗歌与散文欣赏》中散文部分第三单元的一篇。这个单元的总话题是:“一粒沙里看世界”。散文是以写情为指归的,但情感总是附着在某个客观对象上,或是触景生情,或是托物言志。一山一水、一人一物都是散文的最爱。散文就是通过客观外物的抒写为读者提供了心灵上的磁场空间,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充实,情感上的完善与人格上的提升。它包含三个教学目标:1、体会散文中虚实结合的用法,理解散文中想象的作用。想象创造的艺术之“虚”,可以为生活之“实”插上翅膀,使文章显得丰满、生动,富有感染力。都江堰中的想象更多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的还原性想象,这些都是作者站在历史的角度所进行的合理想象和艺术演绎。 2、理解课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对比是散文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它通过选择合适而恰当的参照物,将本体和比体进行对照,从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彰显事理的内在逻辑的表达效果。在都江堰中作者除了将长城和都江堰进行整体性对比之外,还把李冰与秦始皇、李冰与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进行对比,从人格精神上对李冰高度赞美。 3、理解现代散文中“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以小见大”是指散文选材虽“小”,但蕴涵了博大、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是散文写作的一种技巧:小处着墨,大处着眼或“以小喻大”,即通过小事物来展现大境界。《都江堰》是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文章,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究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人格构成。因此《都江堰》这篇文章与其说是在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在写李冰,与其说写李冰,不如说通过李冰来体悟文化的精义,这正是“以小见大”的手法。《都江堰》这篇文章正是这三个能力训练的典范。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了解散文的写作技巧,而且能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文

《都江堰》余秋雨答案及赏析

都江堰 整体感知 本文是余秋雨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进行对比,第二部分描绘都江堰的壮观图景,第三部分表现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形象。 三个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的深情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读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首先,文章表现了作者对人文景观的独特思考。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文章以这样出人意料的新锐观点拉开了序幕,也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我以为”三字透露出本文强烈的主观意识和个性风格。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作者却慧眼独具地认为,都江堰才是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其实,作为同样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都江堰和长城各有其独到的美感和风采,各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似乎很难进行价值优劣判断。而作者却发前人之未发,以独特的视野对两者进行了令人信服的睿智比较。 文章认为: 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占据了邈远时间; 长城的社会功用已经废弃,都江堰为老百姓输送清流的功能绵延至今; 长城追求夸饰和炫耀,都江堰毫无所求只知奉献; 长城讲排场,都江堰求低调等等。 通过对两者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对比,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都江堰的褒扬之情和对长城的贬抑之意。 同时,文章推物及人,由对都江堰的关注自然推进到对工程建造者李冰形象的描写。 作者通过对李冰“以使命为学校”、以实际为基点、质朴务实、无私奉献、“大智”“大巧”的形象和性格的描写,高度评价其“既具体又质朴”的政治实践是中国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并通过对“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的复杂命运的揭示,表现了作者对立足实际的真学问、真人格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对李冰的“伟大精魂”的褒扬和崇敬之情。 更进一步说,堰由人造,人与堰在精神本质上是息息相通的。 作者对都江堰的褒扬和对李冰精神的赞美在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都表现了作者对淳朴务实、含蓄内敛的美学境界和精神追求的肯定。 其次,文章寄托了作者的现实关怀。 本文虽为山水游记,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游山玩水”的自然层面,而是把对山水的感悟延伸到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挖掘与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 如作者由一位市长与众不同的名片而联想到历史人物李冰,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的精彩对联而向现代官员们提出了“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的严肃命题,这都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使命意识。 另外,文章提出了不少精彩的新颖观点。 山海关、八达岭是中外旅游者登临长城的首选,作者对此却不以为然,认为“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倒是在甘肃、内蒙等地的“颓壁残垣”感觉更深厚、味道更浓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