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危险性害虫

第八章 危险性害虫

第八章危险性害虫

第一节鞘翅目害虫

1、马铃薯甲虫

学名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

英文名Colorado potato beetle

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somelidae)

【简史与分布】马铃薯甲虫属鞘翅目,叶甲科。是世界有名的毁灭性检疫害虫。原产在美国,后传入法国、荷兰、瑞士、德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东欧、美洲一些国家,是中国外检对象。寄主主要是茄科植物,大部分是茄属,其中栽培的马铃薯是最适寄主,此外还可为害番茄、茄子、辣椒、烟草等。现已广泛分布于欧美和亚洲的40多个国家。

【生物学特性】成虫:体长9-11.5mm,宽6-7mm。短卵圆形,体背显著隆起,红黄色,有光泽。鞘翅色稍淡,每一鞘翅上具黑色纵带5条。头下口式,横宽,背方稍隆起,向前胸缩入达眼处。唇基前缘几乎直,与额区有一横沟为界,上面的刻点大而稀。复眼稍呈肾形。幼虫:1、2龄幼虫暗褐色,由3龄开始逐渐变鲜黄色、粉红色或橙黄色。背方显著隆起。卵:长卵圆形,长1.5-1.8mm,淡黄色至深枯黄色。蛹:离蛹,椭圆形,长9-12mm,橘黄色或淡红色。

【危害特点】种群一旦失控,成、幼虫为害马铃薯叶片和嫩尖,可把马铃薯叶片吃光,尤其是马铃薯始花期至薯块形成期受害,对产量影响最大,严重的造成绝收。成虫和幼虫贪食,常常将马铃薯的叶子全部吃光。在许多国家,造成马铃薯减产30-50%,最严重的地方甚至减产90%。

【传播途径】(1)自然传播,包括风、水流和气流携带传播,自然爬行和迁飞。(2)人工传播,包括随货物、包装材料和运输工具携带传播。来自疫区的薯块、水果、蔬菜、原木及包装材料和运载工具,均有可能携带此虫。

【检疫与处理】严格执行调运检疫程序,加强疫情监测。对疫区调出、调入的农产品尤其是茄科寄主植物,按照调运检疫程序严格把关,防止疫区的马铃薯块茎、活体植株调出。对来自疫区的其他茄科寄主植物及包装材料按规程进行检疫和除害处理,防止马铃薯甲虫的传出和扩散蔓延。加强马铃薯甲虫在中国适生地的预测预报工作。

新疆马铃薯甲虫的发生与危害

1993年马铃薯甲虫传入新疆后仅在边境地区霍城、察布查尔、伊宁、塔城4个县(市)危害。1995年已分布到伊犁、塔城两地的13个县(市)。1996年6月疫情形势出现重大变化,马铃薯甲虫越过伊犁、塔城盆地天然屏障,首次出现在乌苏市郊。至此,该虫进入天山北坡无屏障地带,沿着马铃薯种植带迅速东进。1999年到达乌鲁木齐。2002年马铃薯甲虫扩散前沿到达木垒县。目前,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博乐、奎屯、石河子、昌吉、巴音郭楞和乌鲁木齐市11个地(州)、师的35个县(市)、258个乡(镇、团场)发生分布;发生行政辖区总面积29.72万km2,耕地面积发生范围2073.4万(667m2),其中,马铃薯及其他茄科作物发生面积50万(667m2),局部地区的马铃薯、茄子和番茄受害严重。农作物及草原地带生态区野生寄主杂草天仙子染疫突出,发生范围100万(667m2)。野生寄主虽属零星发生,但分布范围大。自传入的10年间,马铃薯甲虫向东扩散了930km,平均每年向东扩散速度约100km。疫情地距甘肃交界的星星峡仅600km,直接威胁甘肃省以及全国的马铃薯等安全生产。

马铃薯甲虫的成幼虫均取食马铃薯叶片或顶尖,通常将叶片取食成缺刻状。危害严重时,茎秆被取食成光秃状。大龄幼虫还可以取食幼嫩的马铃薯薯块。失控的种群,可在薯块开始生长之前将叶片吃光造成绝产。一般可造成马铃薯减产30%~50%;严重时减产90%。而且能传播马铃薯其它病害,如褐斑病、环腐病等。

新疆马铃薯甲虫防治现状

从1993年首次传入伊犁开始,目前已东扩至木垒县,扩散距离达到900多km,但可喜的是仍将害虫有效地控制在局部区域,而且通过检疫手段,形成并实施了以“捕,诱,毒,饿,治”为方针的马铃薯甲虫封锁与控制技术,仅在1994~2002年间就累计推广应用22.5万hm2,挽回经济损失14.6~20.5亿元,而且对保护全国1600万hm2的马铃薯等茄科作物安全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2、椰心叶甲

拉丁学名: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

中文别名:红胸叶甲、椰长叶甲、椰棕扁叶甲

【简史与分布】椰心叶甲是一种重大危险性外来有害生物,属毁灭性害虫。在国家林业局最新公布的19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中名列第三位。它在寄主上的危害部位为最幼嫩的心叶,叶片受害后出现枯死被害状,严重时植株死亡。具有繁殖快、破坏性强和防治难度大的特点。

椰心叶甲原产于印度尼西亚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现广泛分布于太平洋群岛及东南亚。也括中国(台湾、香港)、越南、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新喀里多尼亚、萨靡亚群岛、法属波利尼西亚、新赫布里底群岛、俾斯麦群岛、社会群岛、塔西提岛、关岛、马来

西亚、斐济群岛、瓦努阿图、新加坎、法属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马尔代夫。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塞舌尔、韩国、泰国等。

【生物学特性】成虫体扁平狭长,雄虫比雌虫略小。体长8~10mm,宽约2mm。头部红黑色,头顶背面平伸出近方形板块,两侧略平行,宽稍大于长。卵长1.5mm,宽1.0mm。椭圆形,两端宽圆。卵壳表面有细网纹,褐色。幼虫3-6龄。白色至乳白色。蛹体浅黄至深黄色,长约10.0mm,宽2.5mm,与幼虫相似,头部具1个突起,腹部第2~7节背面具8个小刺突,分别排成两横列,第8腹节刺突仅有2个靠近基缘。腹末具1对钳状尾突。

【危害特点】危害以椰子为主的棕榈科植物。主要为害未展开的幼嫩心叶,成虫和幼虫在折叠叶内沿叶脉平行取食表皮薄壁组织,在叶上留下与叶脉平行、褐色至灰褐色的狭长条纹,严重时条纹连接成褐色坏死条斑,叶尖枯萎下垂,整叶坏死,甚至顶枯,树木受害后期表现部分枯萎和褐色顶冠,造成树势减弱后植株死亡。一棵椰子树最多可以有几千头椰心叶甲。椰心叶甲属毁灭性害虫,最近几年,椰心叶甲在越南大爆发,为害1000多万株椰树,大约有50万株椰子树死亡。

【传播途径】可靠飞行或借助气流进行一定距离的自然扩散,远距离传播是借助于各个虫态随寄主(主要是种苗、花卉)调运而人为传播。

【检疫与处理】不从有椰心叶甲分布的国家和地区引进棕榈科植物,如必须引进须实行严格的检疫措施:

(1)植株检查:检查未展开和初展开心叶的叶面和叶背是否有椰心叶甲为害状即成虫和幼虫存在。

(2)装载容器如集装箱、纸箱等箱体的检查,若发现虫情,应立即进行包括退回、烧毁和熏蒸等方式的处理。

普查与检测

每年开展一次全面检查,查清椰心叶甲的发生地点、面积、感染范围和危害程度。在染虫区周边设立监测点,每2个月建成1次。

分区治理

(1)将发生疫情的地区划为疫区,把疫区外围3km内的区域划为封锁区,实行分类区划,分区治理。

(2)疫区防治:面积小的地区可看出病株病烧毁,面积大则需要药物防治。(3)封锁隔离区防治。

防治措施主要表现在“查、治、封、研”四个方面。“查”就是普查监测,“治”就是综合除治,“封”就是检疫封锁,“研”就是科研攻关贯穿于其他各项工作当中。

4、四纹豆象

英文名:Cowpea weevil

拉丁学名:Callosobruchus maculates

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豆象科Bruchidae,豆象属Bruchus

【简史与分布】原产地:东半球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区,但美国最早发现。中国分布现状:台湾较早发现,后在广东、福建、云南、湖南、江西、山东、河南、天津、浙江、湖北、广西等地发现,但基本得到了控制和消灭。【生物学特性】成虫体长2.5~4.0mm。触角11节,由第4节向后呈锯齿状。前胸背板亚圆锥形。小盾片方形。鞘翅长稍大于两翅的总宽,肩胛明显。臀板倾斜,侧缘弧形。卵椭圆形扁平,长约0.6mm。老熟幼虫体长3.0~4.6mm。身体弯曲呈"C"形,淡黄白色。蛹椭圆形,乳白色或淡黄色,体被细毛。在广东1年可达11~12代。在热带地区,可在田间和仓内危害,在温带区主要在仓内进行危害。成虫或幼虫在豆粒内越冬,次年春化蛹。新羽化的成虫和越冬成虫飞到田间产卵或继续在仓内产卵繁殖,产卵期5~20天。幼虫4龄。成虫寿命一般不超过12天,生活周期为36天。个体变异很大,每一性别的成虫存在着两个型,即飞翔型和非飞翔型。

【危害特点】危害木豆、鹰嘴豆、扁豆、大豆、金甲豆、绿豆、豇豆等多种豆类植物。此虫在广西严重危害绿豆、扁豆、蚕豆、豇豆,一般虫蛀率都在20%~30%,甚至80%以上,经济损失严重。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被害种子的调运,藏匿于包装物、交通工具的缝隙处进行远距离传播。通过成虫飞翔、搬运货物或工具可近距离传播。

【检疫与处理】除加强严格的检疫制度之外,可采取磷化铝熏蒸,高频或微波加热处理包装物等方法。国外报道,使用花生油均匀拌入小豆中,可免受四纹豆象的危害。田间也要适时适量地喷洒杀虫剂以防危害。

5、墨西哥棉铃象

英文名:Cotton boll weevil

拉丁学名:Anthonomus grandis Boheman

中文别名:墨西哥棉铃象甲、棉铃象虫

【简史与分布】墨西哥棉铃象虫是美洲的最严重的一种棉花害虫。据美国农业部报道,美国每年因鼓虫严重为害造成棉花减产达20-40%。这种害虫能够随棉产品传播,因而在国际上把它列为植物检疫对象。目前此虫虽然仅限于美洲,但因国际间的贸易日益频繁,此虫有扩散蔓延的趋势。印度(西部)、美国(亚拉巴马、阿肯色、佛罗里达、佐治亚、路易斯安娜、密西西比、北卡罗来纳、田纳西、弗吉尼亚、亚利桑那、俄克拉何马、得

克萨斯、密苏里)、墨西哥(维拉克鲁斯、新莱昂、格雷罗、奇瓦瓦、索诺拉、塔毛利伯斯、下加利福尼亚南部、恰帕萨、杜兰戈哈科斯科、莫雷洛斯、纳亚里特、锡那罗里亚、圣路易斯波托西)、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古巴、海地、多米尼加、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巴西。

【生物学特性】成虫:雌虫体长4.5mm,宽2.2mm,长椭圆形,体红褐色至暗红色,被覆粗糙刻点和茸毛。雄虫体长5mm,宽3mm,体色较浅。喙较雌虫的略短粗,喙的两侧边近于平行,刻点大,触角嵌入处位于末端到眼之间的1/3处,和雌虫比更加靠近喙的末端。卵:白色椭圆形、长0.8mm,宽0.5mm。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略大于8mm,身体白色,被覆少数刚毛、无足,头部浅黄褐色。体型C形,腹部气孔二孔形。蛹:裸蛹、乳白色。

【危害特点】成虫和幼虫都可造成危害。成虫在棉花现蕾之前,危害棉苗嫩梢和嫩叶,现蕾之后,成虫用它的长喙嵌入取食棉蕾或棉铃的内部组织,致使被害棉蕾或裂开,或逐渐变黄并死亡。大量穿孔的棉铃及幼嫩棉铃易脱落,或干枯在棉枝上,经济影响:从19世纪90年代墨西哥棉铃象从中美洲传入得克萨斯后,它毁坏或降低棉花的品质而造成的损失达几十亿美元。

【传播途径】幼虫、蛹和成虫可随棉、棉子、棉子壳的调运而远距离传播。墨西哥棉铃象的蛹室质硬色深,外形酷似棉子,但比棉子稍粗短些。蛹室内可存在待化蛹的老熟幼虫,蛹或初孵化尚未钻出的成虫。部分幼虫还可钻入棉子内做蛹室,加大了害虫随棉子、子棉传播的危险性。

【检疫与处理】鉴于籽棉和棉籽对传播此虫有很大的危险性,对疫区,特别是对美国、墨西哥及中美、南美国家进口的棉籽、籽棉必须进行严格的检疫,要严格控制数量,货主需出具官方的熏蒸证书,确保无活虫存在。在进口检验中,如发现活虫,必须用溴甲烷进行灭虫处理。皮棉虽然携带此虫可能性很小,但也要经过检验,防止可能有夹杂此虫的棉籽。检查中如果发现棉籽,同样要经过熏蒸处理。

有关检验规定墨西哥棉铃象是中国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中规定的一类危险害虫,并且是中罗、中匈、中南植检植保双边协定中规定的检疫性害虫,应严格施行检疫。[

6、菜豆象

【简史与分布】菜豆象被中国列为对外检疫一种危害性害虫,主要借助被侵染的豆类通过贸易,引种和运输工具等进行传播。卵、幼虫、蛹和成虫均可被携带。菜豆象是多种菜豆和其他豆类的重要害虫,幼虫在豆粒内蛀食,对储藏的食用豆类造成严重危害。

菜豆象主要分布范围有:缅甸、阿富汗、土耳其、塞浦路斯、朝鲜、日本、乌干达、刚果、安哥拉、布隆迪、尼日利亚、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美国、墨西哥、巴西、智利、哥伦比亚、洪都拉斯、古巴、尼加拉瓜、阿根廷、秘鲁、英国、奥地利、比利时、意大利、葡萄牙、法国、瑞士、南斯拉夫、匈牙利、德国、希腊、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波兰、前苏联、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吉林等。

【生物学特性】菜豆象幼虫体长2.1-3.5mm,体宽1.3-2.5mm。身体肥胖粗壮,背方强烈隆起,向腹方呈C形弯曲,胸足退化。菜豆象成虫体长2-4mm。头、前胸及鞘翅黑色,密披黄色毛,背面暗灰色,与常见的几种豆象有明显区别。

【危害特点】菜豆象是多种菜豆和其他豆类的重要害虫,幼虫在豆粒内蛀食,对储藏的食用豆类造成严重危害。一旦传入,将对中国豆类生产带来重大损失,也给豆类出口产生严重影响。中国将其列为对外检疫昆虫类危害性害虫,严防该虫传入。

【检疫处理】菜豆象的检疫和监测,加强边境口岸的检疫和处理,加强中缅边境区域内的虫情监测,一旦发现就彻底扑灭,以免进行传播。

(1)大批量的豆类带有菜豆象。可采用磷化氢熏蒸防除。当气温在15℃以上时,保持熏蒸场所内磷化氢的平均浓度不低于1ml/L,处理72小时能100%杀死各虫态。

(2)旅检和邮检中发现少量豆种带虫时可采用高温60℃处理20分钟、55℃处理60分钟、低温-15℃处理180分钟能100%杀死各虫态。

(3)少量豆种的贮藏可采用干河沙和草木灰压盖、草本灰拌种、植物油拌种等方法进行防虫

7、谷斑皮蠹

【简史与分布】谷斑皮蠹是一种危害性很大,极难防治的害虫,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它能严重危害多种植物性产品,如小麦、大麦、麦芽、燕麦、黑麦、玉米、高粱、稻谷、面粉、花生、干果、坚果等谷类、豆类、油料等植物贮藏品。也取食多种动物性产品,如奶粉、鱼粉、血干、蚕茧、皮毛、丝绸等动物性物品。对谷类造成的损失一般为5%-30%,有时高达75%。主要分布在印度、缅甸、斯里兰卡、马来西亚一带。

【生物学特性】成虫:体长1.8~3.0mm,宽0.9~1.7mm,雌虫一般大于雄虫。卵:长约0.7mm,宽约0.25mm,长筒形稍弯曲,一端纯圆,另一端较尖并着生许多刺状突,刺突基部粗,端部细。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淡黄色。幼虫:老熟幼虫,体呈纺缍形,长4.0~6.7mm(平均约为5.3mm),宽1.4~1.6mm(平均约为1.5mm),背面乳白色至红褐色或淡褐色。蛹:雌

体长平均5mm,雄体长3.5mm,离蛹,淡黄色,扁圆锥形,体表着生多数细毛。

【危害特点】谷斑皮蠹的幼虫很贪食,对储藏的谷物和油料种子危害很大。当环境条件适宜于谷斑皮蠹的生长时,粮堆表层的幼虫数目可以大于粮粒的数目,造成的储粮重量损失可达15%—20%。

谷斑皮蠹幼虫除为害储藏的粮食外,还为害其它储藏物品,如干酪、奶粉、海枣、巧克力、珍珠粉、食糖、毛织品、动物制品、丝、毛、皮革、中药材、胡椒、棉籽、肉豆蔻等。

【传播途径】成虫虽有翅但不能飞,主要随货物、包装材料和运载工具传播。谷斑皮蠹成虫虽有翅但不能飞,它常随动植物产品及其包装物和运载工具长距离传播蔓延,而且适应性很强,对干燥、高温、寒冷以及杀虫剂、熏蒸剂都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幼虫在食物缺乏、环境条件不适宜的情况下,能耐饥3年,进入休眠的幼虫8年不吃东西尚能生存,因此感染此虫的仓库,如不下决心,采取果断的措施,一般不易彻底根除。

【检疫处理】严禁带有此虫的货物入境,杜绝传入,一旦发现,应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加以彻底扑灭。一般扑灭方法主要是熏蒸剂处理。常用熏蒸剂有⑴磷化氢:杀卵,在20℃时,需0.7g/m2(CT值为50g.h/m3),熏蒸3天;30℃,CT值为22.6h/m3,熏蒸2天,杀幼虫,CT值需达到75g.h/m3,需要熏蒸5天。⑵溴甲烷:25℃时,用药量为80g/m3,熏蒸48小时;10℃时,用药量为25℃时的3倍。在仓库和运输工具没有条件熏蒸消毒时,可喷洒马拉松,一般用30%可湿性粉剂20g,加水4.5kg,喷洒80m2,喷药前,须彻底做好清洁工作,喷药时特别注意缝隙和孔洞。

用谷斑皮蠹性外激素与杀虫剂混合,盛于器皿中,放在感染和发生处,即可作为检测的手段,也可诱杀成虫。

国外利用一种寄生虫--斑皮蠹簇虫,进行生物防治,这种寄生虫可寄生数种斑皮蠹。诱集的雄虫,感染裂簇虫后,在其回到其栖息处,通过交尾使雌虫感染,从而抑制其种群。

谷斑皮蠹雌虫释放集合香,可引诱雌雄两性昆虫。此集合香为5种脂类混合物;包括油酸乙脂44.2%、棕酸乙脂34.8%、亚麻酸乙脂14.6%、硬脂酸乙脂6%、油酸甲酯0.4%。据报道此混合物或各酯单独使用,在美国已作为检疫手段。

第二节双翅目1、地中海实蝇

【简史与分布】

【生物学特性】

【危害特点】

【传播途径】

【检疫处理】

2、苹果实蝇

【简史与分布】

【生物学特性】

【危害特点】

【传播途径】

【检疫处理】

3、美洲斑潜蝇

【简史与分布】

【生物学特性】

【危害特点】

【传播途径】

【检疫处理】

4、黑森瘿蚊

【简史与分布】

【生物学特性】

【危害特点】

【传播途径】

【检疫处理】

第三节其他检疫性害虫1、苹果蠹蛾

【简史与分布】

【生物学特性】

【危害特点】

【传播途径】

【检疫处理】

2、美国白蛾

【简史与分布】

【生物学特性】

【危害特点】

【传播途径】

【检疫处理】

3、苹果棉蚜

【简史与分布】

【生物学特性】

【危害特点】

【传播途径】

【检疫处理】

4、葡萄根瘤蚜

【简史与分布】

【生物学特性】

【危害特点】

【传播途径】

【检疫处理】

5、蔗扁蛾

【简史与分布】

【生物学特性】

【危害特点】

【传播途径】

【检疫处理】

5、红火蚁

拉丁学名:Red imported fire ant,或简称RIFA

英文名称:Solenopsis invicta Buren,1972

中文别名:中文:红火蚁、外引红火蚁、泊来红火蚁(台湾)

【简史与分布】入侵红火蚁( Red imported fire ant,RIFA; Solenopsis invicta ) 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那河( Parana ) 流域(包括:巴西、巴拉圭与阿根廷),在二十世纪初因检防疫上的疏失而入侵了美国南方,这原本不起眼的外来火蚁,却造成美国在农业与环境卫生上非常重要的问题与经济上的损失。它于2001年及2002年透过货柜箱及草皮从美国蔓延至澳大利亚及台湾,然后又透过家居垃圾从台湾再传入中国广东省吴川县,继而蔓延至省内其他城市及香港、澳门。福建、广西、湖南也有分布、

【生物学特性】红火蚁是一种营社会性生活昆虫,每个成熟蚁巢,约有5-50万只红火蚁。红火蚁虫体包括负责做工的工蚁、负责保卫和作战的兵蚁和负责繁殖后代的生殖蚁。生殖蚁包括蚁巢中的蚁后和长有翅膀的雌、雄蚁。一个蚁巢中包括1个或数个可以生殖的蚁后,其他所有的工蚁和兵蚁都是不能繁殖的。红火蚁与一般蚂蚁相近,但个体较大,兵蚁体长3-6mm。【危害特点】成虫食性广泛,其捕杀昆虫、蚯蚓、青蛙、蜥蜴、鸟类和小哺乳动物也采集植物种子。其进攻体型相对大的鸟类等的眼等要害器官。红火蚁食性杂,觅食能力强,喜食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也猎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植物,还可取食腐肉。

据报道,该蚁可取食149种野生花草的种子,57种农作物红火蚁群体生存、发展需要大量的糖分,因此工蚁常取食植物汁液、花蜜或在植物上“放牧”蚜虫、介壳虫。通常在凉爽季节的白天或炎热时期的傍晚和夜间工蚁觅食活动最积极。觅食蚁通过地表下的水平蚁道离巢去觅食,一个大型蚁巢的觅食蚁道可从蚁丘负外延伸几十米远,沿路有通向地面的开口。在蚁丘四围有一明确的觅食范围,在此区域内不容许其他种群的红火蚁进入。

【传播途径】入侵红火蚁的扩散、传播包括自然扩散和人为传播。自然扩散主要是生殖蚁飞行(图23)或随洪水流动扩散,也可随搬巢而短距离移动;人为传播主要因园艺植物污染、草皮污染、土壤废土移动、堆肥、园艺(图24)农耕机具设备污染、空货柜污染、车辆等运输工具污染等做长距离传播。

【检疫与处理】二阶段处理方法是将二种处理方法共同配合使用,这也是最被研究人员与防治人员所推荐使用的方法。在入侵红火蚁觅食区散布饵剂,而约在10-14天后再使用独立蚁丘处理方法,并持续处理直到问题解决。二阶段处理方法建议每年处理二次,通常在4-5月处理第一次,而在9-10月再处理第二次。二阶段化学防治药剂防治方法建议用药,经农药谘议委员会通过3种饵剂与6接触性药剂可以使用于农地的火蚁防治工作上。

东北农业大学农业昆虫学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农业昆虫学专科作业题参考答案 作业题1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农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是一门和害虫作斗争的应用科学,是研 究农业害虫的发生消长规律及其有效防治技术,保护农作物不受虫害,保证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科学。 2. 害虫生态对策:是害虫种群在进化过程中,经自然选择获得的对不同栖境的适应方式。 3. 植物检疫:是依据国家的法律规定,运用科学技术方法,对调运 的植物及植物产品进行检验和监督处理,限制和制止危险性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进行人为的传播和蔓延的一整套措施。 4. 害虫发生期预测:是预测某种害虫的某一虫态的出现期或为害期, 即发生的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及在农田猖獗为害期,以确定防治的有利时机,即防治适期。 5. 地下害虫: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在土壤中生活,主要 为害植物的地下部分(如种子、根、茎等)和近地面部分的一类害虫。 二、填空题 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2.(田间实际调查法)(人为接虫控制为害的试验)(模拟害虫为害试验) 3.(昆虫种类调查)(种群分布调查)(种群动态调查)(防治效果调查)(受害程度调查) 4.(抗选择性)(抗生性)(耐害性) 5.(生态学观点)(经济学观点)(环境保护学观点) 6.(鞘翅)(叩头虫) 7.(老熟幼虫)(土壤) 8.(1) 三、单项选择题1. B 2. A 3. B 4. C 5. A 6. A 7. A 8. A 9. A 10. B 四、简答题 1. 农业害虫为害农作物的方式有哪些? 答:农业害虫为害农作物的方式有: (1)直接取食为害害虫对农作物的为害方式主要是通过取食直接为害,如咀食为害,潜叶为害,卷叶和缀叶营巢为害,钻蛀为害和刺吸为害等。 (2)非取食为害一些种类害虫还可进行非取食为害,如叶蝉、飞虱、蓟马等害虫可将卵产于植株组织中而引起伤害,蝼蛄可在土壤中穿行为害。 (3) 传播植物病害一些种类害虫如蚜虫、叶蝉、飞虱、蓟马等可传播植物病害(如病毒病),对作物产量造成更大的损失。 2. 物理机械防治法包括那些内容? 答:物理机械防治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机械捕杀。

昆虫学复习

森林昆虫学复习题 一、课后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昆虫的形态与器官系统 1、昆虫纲的共同特性有哪些? 2、咀嚼式口器的基本构造?与之相比刺吸式口器发生了哪些变化?它们与被害状和防治有何关系? 3、触角的基本构造与功能?举例说明昆虫的触角有哪些类型? 4、翅的构造如何?举例说明昆虫的翅有哪些类型? 5、胸足的构造如何?举例说明昆虫的胸足有哪些类型? 6、昆虫主要有哪些内部器官系统?其功能是什么?了解其结构和功能对害虫的防治有何指导意义? 第二章昆虫生物学 1、如何理解昆虫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2、根据变态类型,说明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 3、说明昆虫的行为习性与适应、进化的关系。 4、如何利用昆虫的生物学习性进行害虫防治和益虫利用。 第三章昆虫分类学 1、昆虫分类的主要阶元有哪些?举例说明。 2、何谓双名法和三名法?举例说明。 3、昆虫纲中哪些目与林业生产关系较大?试举10种重要林业害虫,说明其所属的目名及科名。 4、区分下列各组昆虫或螨:蟋蟀与螽澌;蚜虫与球蚜;叶虫与瓢虫;吉丁虫与叩甲;丽金龟与鳃金龟;毒蛾与灯蛾;尺蛾与螟蛾;粉蝶与蛱蝶;姬蜂与茧蜂;叶螨与瘿螨。 第四章昆虫生态学 1、如何理解环境因子对昆虫个体和种群的综合作用? 2、试述昆虫种群动态研究在害虫控制中的地位。 3、如何理解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 4、评述并展望害虫预测预报的方法和技术。 5、应用昆虫地理分布的理论,阐述我国应如何防控重大危险性森林害虫。 第五章害虫管理的策略及技术方法 1、昆虫管理主要经历哪几个主要阶段?各种策略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2、害虫的种群数量调节主要有哪些技术方法? 3、生态对策的类型及特征是什么? 4、何谓经济危害水平、经济阈限和一般平衡位置?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昆虫可分为哪几大类? 5、系统分析的概念、方法及步骤是什么? 6、论述专家系统的特点及其应用。 第六章苗圃及根部害虫 1、地下害虫的主要类群和重要种类有哪些? 2、地下害虫的发生危害特点与土壤条件的关系?苗圃地如何进行处理防治地下害虫?

第八章 危险性害虫

第八章危险性害虫 第一节鞘翅目害虫 1、马铃薯甲虫 学名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 英文名Colorado potato beetle 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somelidae) 【简史与分布】马铃薯甲虫属鞘翅目,叶甲科。是世界有名的毁灭性检疫害虫。原产在美国,后传入法国、荷兰、瑞士、德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东欧、美洲一些国家,是中国外检对象。寄主主要是茄科植物,大部分是茄属,其中栽培的马铃薯是最适寄主,此外还可为害番茄、茄子、辣椒、烟草等。现已广泛分布于欧美和亚洲的40多个国家。 【生物学特性】成虫:体长9-11.5mm,宽6-7mm。短卵圆形,体背显著隆起,红黄色,有光泽。鞘翅色稍淡,每一鞘翅上具黑色纵带5条。头下口式,横宽,背方稍隆起,向前胸缩入达眼处。唇基前缘几乎直,与额区有一横沟为界,上面的刻点大而稀。复眼稍呈肾形。幼虫:1、2龄幼虫暗褐色,由3龄开始逐渐变鲜黄色、粉红色或橙黄色。背方显著隆起。卵:长卵圆形,长1.5-1.8mm,淡黄色至深枯黄色。蛹:离蛹,椭圆形,长9-12mm,橘黄色或淡红色。 【危害特点】种群一旦失控,成、幼虫为害马铃薯叶片和嫩尖,可把马铃薯叶片吃光,尤其是马铃薯始花期至薯块形成期受害,对产量影响最大,严重的造成绝收。成虫和幼虫贪食,常常将马铃薯的叶子全部吃光。在许多国家,造成马铃薯减产30-50%,最严重的地方甚至减产90%。 【传播途径】(1)自然传播,包括风、水流和气流携带传播,自然爬行和迁飞。(2)人工传播,包括随货物、包装材料和运输工具携带传播。来自疫区的薯块、水果、蔬菜、原木及包装材料和运载工具,均有可能携带此虫。 【检疫与处理】严格执行调运检疫程序,加强疫情监测。对疫区调出、调入的农产品尤其是茄科寄主植物,按照调运检疫程序严格把关,防止疫区的马铃薯块茎、活体植株调出。对来自疫区的其他茄科寄主植物及包装材料按规程进行检疫和除害处理,防止马铃薯甲虫的传出和扩散蔓延。加强马铃薯甲虫在中国适生地的预测预报工作。 新疆马铃薯甲虫的发生与危害

有害生物.

一、红火蚁 1、概述 红火蚁是一种重大危险性害虫,属膜翅目蚁科家蚁亚科,原分布于南美洲,随人类商业物流传播先后入侵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近期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和广东部分地区已发现红火蚁入侵危害。 2、形态特征 红火蚁具有多种形态特征,没成熟的蚁巢中有15万至50万头蚁,分为蚁后、具翅的雌、雄繁殖蚁、无繁殖能力的工蚁,一般工蚁长2.5mm~4.0mm,体呈棕红色至棕褐色。成熟的蚁巢呈土堆状,高为10~40cm,直径30~50cm(蚁丘),或呈沙堆状隆起。蚁巢在受到干扰时,蚁群会迅速冲出,攻击入侵者。 3、防治措施 采用毒饵诱杀与杀虫剂灌巢相结合的“二阶段处理法”,配合环境清洁治理进行。 二、刺桐姬小蜂 1、概述 刺桐姬小蜂是一种专门为害刺桐属植物的危险性害虫,属于姬小蜂科、啮小蜂亚科、胯姬小蜂属。严重为害具有重要观赏价值的刺桐属植物,能够造成叶片、嫩枝、花萼、果荚等处出现虫瘿、畸形、肿大、坏死、严重时引起植物大量落叶、植株死亡。 2、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1.45~1.6mm,体黑褐色,间有黄色斑;雄成虫体长1.0~1.15mm,体色较浅;雌成虫头浅黄色、雄成虫头和触角浅白

色,均具3个红色单眼,略呈三角形排列。 3、防治措施 加强检疫,严禁带疫调远种植刺桐属植物;对已发生虫害的用内吸性化学药物注射树干或包裹根部用药并进行剪枝清理;保护未发生疫情的刺桐;目前受害严重的、没有多少保存价值的刺桐,建议挖除、销毁。 三、椰心叶甲 1、概述 椰心叶甲,又称椰棕扁叶甲,属鞘翅目铁甲科潜甲亚科,主要危害椰子、蒲葵、槟榔、大王椰子、针葵等棕榈科植物。以成虫、幼虫2种虫态危害,在尚未开放的心叶中取食或在其叶夹层中啃食。受害心叶叶表留下与叶脉平行的狭长褐色条纹,这些条纹形成狭长伤疤,新叶抽出伸展后为枯黄状;严重时可表现为枯萎、破碎、折枝或仅余下叶脉等被害状。 2、形态特征 成虫长6~9.5mm,宽2~2.25mm。狭长形,平扁,背、腹面棕红色,头顶、前胸背板前缘中央黑色,鞘翅基部棕色,其后黑色。 3、防治措施 采用“椰甲清”挂包法,或树干基部打孔注射内吸性药剂如16%虫线清乳液1:1液灌注,药量控制在每株50~100ML,或对心叶直接喷施4.5%氯氰菊酯500倍液,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四、松材线虫病 1、概述 松材线虫病是松材线虫寄生在松树体内所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

非限定的有害生物

非限定的有害生物(:就是指已经广泛发生或普遍分布的有害生物,称谓“一般的有害生物”限定的有害生物(RP):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未发生或虽然有发生,但分布未广、且官方正在积极控制中的有潜在经济重要性的有害生物。 迁飞性害虫:是从别的地区定期或突然大量迁移进的害虫。如,东亚飞蝗、粘虫、稻飞虱等。对这类昆虫,要加强监测,掌握其动向,及时扑灭之。 检疫性害虫:是从国外会国内别的地区输入的当地原不存在的害虫。这类害虫,因入侵地无其原产地的天敌的控制。故极易酿成大灾。直接性害虫:其危害与种群密度大小无多大关系,即使虫口密度很低,也能直接造成损害,使植株或产品经济价值收到显著损失。 间接性害虫:其危害与种群密度密切相关。他们只对受害产品褐植株产生间接影响。虫口密度低时不会造成经济损失。只有在比较严重发生或大量危害后,才能引起显著的经济损失。经济损失水平 (EIL):不是指(某种特定生物学)引起经济损害(减产、品质降低)的害虫最低密度。(而是指采取人为防治措施时在经济上最合算的害虫的密度) 经济阀(阈)限:是指为防止害虫密度达到EIL以前应进行防治害虫的密度。 植物检疫,又称法规防治: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国家的地方政府利用法律的力量,禁止或限制危险性害虫从国外传入本国,从本国传到国外,或传入以后,限制其在国内传播的一种措施。IPM:明智的选择及应用各种防治方法来保证有利的生态、经济及社会方面的后效。 生态防治法:一般来说,应用林业措施预防害虫发生,就是通过一系列调整森林状况避免有损林分健康生长的活动物理防治:利用从简单器械到现代的光、电、声、热、微波、放射等物理技术成就来防治害虫的方法。生物防治:利用害虫的天敌来防治害虫称生物防治。 食叶害虫:即以林木的叶为主要营养的植食性害虫。 初期性害虫:通常以幼虫为害健康林木。其为害特点是将林木叶片吃成缺刻或仅存叶脉,严重时候能将全部树叶吃光,重则造成大面积林木死亡(如松毛虫、竹蝗)。 害虫大发生:即昆虫发生数量之大往往可毁坏其本身的生存环境,并对人类造成经济危害次期害虫:大多危害衰弱木:除少数先锋种外,大多危害衰弱木所以这类害虫通常称为 我国林业检疫性昆虫:红脂大小蠹、椰心叶甲、松突圆蚧、杨干象、苹果蠹蛾、美国白蛾、双钩异翅长蠹、蔗扁蛾、枣大球蚧、红棕象甲、青杨脊虎天牛、刺桐姬小蜂、枣实蝇。 地下害虫:种类:直翅目:蟋蟀类、蝼蛄类;鞘翅目:蛴螬类、金针虫类、象甲类;鳞翅目:地老虎等;双翅目:种蝇、根蛆;等翅目:白蚁类;同翅目:蝉、蚧类;半翅目:土蝽 特点:1、绝大多数以幼虫为害,地上:害虫主要危害幼苗的嫩叶、刚出土的幼芽以及嫩茎。地下:害虫主要危害取食幼苗的根部和发芽的种子。 它们的危害常常造成缺苗、断垄,影响苗木的产量和质量,给造林绿林带来影响。 2、地下害虫在一年中除成虫外,其他虫态,即其卵、幼虫、蛹都在土壤中生长发育。 3、地下害虫大多有昼伏夜出的习性,还常有较强的趋光性,趋化性和假死性。 4、苗圃害虫的发生量与土壤的结构和理化性质有密切的关系。 5、其发生与周围环境有密切关系。 防治:一、防治策略:地下害虫地上治,成虫、幼虫结合治,苗圃内和苗圃外选择治。二、防治原则1、预防为主,综合治理2、在抚育和管理幼苗的同时,要及时进行人工捕打或采用化学防治发消灭所发现的害虫。3、利用生物防治(1)脊椎动物,鸟类(2)捕食性昆虫(3)寄生性天敌(4)病原微生物 金龟子防治:(1)金龟子的预测预报。田间虫情调查:掌握蛴螬种类、分布、发育阶段、虫口密度等,是防治和预测的依据。种类调查、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危害损失调查:主要掌握蛴螬的危害,造成的损失,苗木受害程度,判断虫口数量及发展趋势,为防治提供依据。测报方法:发生趋势预测:根据上年虫量与发生期的气候预测下年的发生趋势。 (2)林业技术防治:秋末深耕可增加蛴螬的越冬死亡率,招引食虫鸟寻食成虫和幼虫。(3)人工防治:在成虫羽化期用黑光灯、或其它引诱物诱杀。利用成虫的假死习性于傍晚振落上树成虫捕杀。秋季耕翻时人工捕捉幼虫。(4)化学防治种子与50%~75%辛硫磷2000倍液按1:10拌种、或20%甲基乙硫磷乳油1kg拌种250~500kg防治蛴螬。(5)生物防治采用蛴螬乳状杆菌乳剂、大黑臀土蜂防治幼虫,可利用金龟子性腺粗提物或未交配的雌活体诱杀成虫。 刺吸类害虫的发生危害特点:○1种类多、分布广。○2除蝉外,绝大多数体形微小,生活隐蔽,易随寄主人为远距离传播。○3繁殖率强、世代多。○4为害期长,成、若虫均能为害。○5对寄主不仅直接为害,还有间接为害。传播病毒、造成煤污病。 食叶害虫:阶段:(1)初始阶段(2)增殖阶段:在栖境内可能小面积“暴发”(3)猖獗阶段:虫口大量增殖,突然暴发成灾;相继出现食料短缺,幼虫被迫迁移造成大量死亡;或提前结茧化蛹使生殖力大大减退,天敌数量增加,起到明显的以致作用。(4)衰退阶段:由于虫口

植物病虫害防治-题库

植物病虫害防治-题库 1、1.田间调查某地块玉米螟对玉米危害所造成的损失, 抽样调查200株, 其中有20株被玉米螟为害, 平均每健株产量为100克, 被害株产量为80克, 则该地块玉米的产量损失百分率为()。 A、 10% B、 20% C、 40% D、 2% 答案: D 解析: 2、2.下列防治方法中,能有效地防止危险性害虫远距离传播蔓延是()。 A、农业防治法 B、物理机械防治法 C、生物防治法 D、植物检疫 答案: D 解析: 3、3.已知某害虫在田间的分布型为核心分布,则对该害虫进行田间调查抽样时宜采用()。 A、五点式抽样 B、单对角线抽样 C、双对角线抽样 D、棋盘式抽样 答案: D 解析: 4、4.下列地下害虫中,不能在黑龙江省越冬的是()。 A、东北大黑鳃金龟 B、华北蝼蛄 C、胸金针

D、小地老虎 答案: D 解析: 5、5.水稻负泥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是()。 A、温暖干燥的气候条件易发生 B、平原地区的稻田易发生 C、山谷、山沟中的稻田易发生 D、远离山区的地块发生重 答案: C 解析: 6、6.下列害虫成虫产卵具有趋向枯黄干草习性的是()。 A、甘蓝夜蛾 B、粘虫 C、亚洲玉米螟 D、二化螟 答案: B 解析: 7、7.下列贮粮害虫不能在仓内繁殖,必须依靠自然界的食物在田间繁殖,其幼虫可随寄主带入仓内完成发育的是()。 A、豌豆象 B、绿豆象 C、玉米象 D、赤拟谷盗 答案: A 解析: 8、8.轮作换茬对下列害虫防治效果最好的是()。 A、东北大黑鳃金龟 B、小地老虎 C、豆根蛇潜蝇 D、草地螟

答案: C 解析: 9、9.甜菜象甲将卵产在()。 A、甜菜顶端嫩叶上 B、甜菜叶片里 C、甜菜根茎内 D、甜菜根部附近表土中 答案: D 解析: 10、10.下列蚜虫,在我国东北生活史类型为留守式的是()。 A、桃蚜 B、甘蓝蚜 C、大豆蚜 D、谷缢管蚜 答案: B 解析: 11、1.植物病毒病没有病症。() 答案:正确 解析: 12、2.真菌的命名采用双名制命名法,前一个名是种名,后一个是属名。() 答案:错误 解析: 13、3.能运动的细菌有细长的鞭毛() 答案:正确 解析: 14、4.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答案:正确 解析: 15、5.线虫以主动传播为主。() 答案:错误 解析:

检疫性害虫螺旋粉虱研究进展

检疫性害虫螺旋粉虱研究进展 摘要螺旋粉虱是一种极具入侵性的外来有害昆虫,严重威胁着世界各地果树、蔬菜和园林植物的生产。由于螺旋粉虱具有寄主植物广泛、传播速度快、适应能力强和高度危险性等特点,被各国科研工作者和检疫部门所密切关注。就螺旋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在我国适生区及风险性、选择趋性、毒理学及天敌昆虫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螺旋粉虱;适生区;毒理学;天敌;检疫 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是一种危险性入侵害虫,原产于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于1905年在马提尼克岛的番石榴上首次被发现,由Russell 于1965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记录为新种,隶属同翅目(Homo-ptera)粉虱科(Aleyrodidae)、粉虱亚科(Aleurodicinae)、复孔粉虱属(Aleurodicus),是危害果树、蔬菜、观赏植物、经济林木等的重要害虫[1-4]。自1957年入侵到美国、东南亚、太平洋诸小岛等地后,因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而受到广泛关注[5-6]。于1992年侵入非洲大陆的伊巴丹、拉哥斯及尼日利亚地区,严重为害木薯和大豆等经济作物[7]。于1993年在印度喀拉拉邦首次发现螺旋粉虱严重为害木薯和桑叶[8]。 于1988年首次在我国台湾省高雄县大寮乡番石榴上发现螺旋粉虱,随后迅速扩散到台湾各地[9]。2006年4月在海南省陵水县椰林镇首次发现螺旋粉虱危害,现已对海南乃至我国大陆的农林业生产和生态构成了威胁[10]。目前,螺旋粉虱已广泛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约50个国家和地区,是一种食性广、繁殖力强、危害重、传播速度快的世界性农林业重要害虫[2]。螺旋粉虱的分散方式除通过成虫本身迁移外,还可通过受害植株、其他动物或交通工具(车、船)等的携带传播,如在夏威夷主要道路两旁、车站及停车场等地的植物受害严重。但仍未证实虫可通过上层气流作远距离扩散。由于该虫寄主广泛且零星分布,不易施药,因此生物防治成为螺旋粉虱最适行的防治方法。现就螺旋粉虱的生物学特性、适生区及风险性、选择趋性、毒理学及天敌昆虫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探讨。 1 螺旋粉虱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1.1 螺旋粉虱的形态特征 螺旋粉虱分为卵、若虫、蛹和成虫4个虫态,以蛹壳的形态特征为主要鉴定依据。若虫分3龄,但可把蛹称为4龄若虫,因4龄若虫或蛹可依体形变化及取食情形,细分为3期:第1期,体半透明、扁平,可取食;第2期,体不透明且体背突出显著,不取食;第3期,体黄色,前端有红色眼点,不取食[11]。 卵长约0.3 cm,呈长椭圆形[12],表面光滑,初产时白色透明,随后逐渐发育变成黄褐色,卵粒散列成螺旋状或不规则形状,上覆盖或旁堆叠白色蜡粉,卵一端有1丝柄与叶面相接,丝柄有固着与吸水的功能。 1龄若虫体长为0.275 mm,体宽为0.121 mm。初孵化时若虫虫体透明,随后逐渐发育成淡黄色或黄色,背面隆起,体背分泌少量絮状蜡粉。前端两侧具红色眼点,触角2节,足分3节,刚孵化的若虫在蜡粉下爬行,随后固定于1处,通常多固着在叶脉处[2,13]。2龄若虫体长为0.475 mm,体宽为0.263 mm。体椭圆稍薄,初脱皮时虫体透明,随后逐渐发育成淡黄色或黄色,前端两侧眼点转成褐色,触角和足退化,分节不明显,体背、体侧及边缘分泌少量絮状或丝状蜡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在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生产时,常发现农民在农作物病虫防治中存在以下误区:(1)盲目防治:在没有弄清病情虫情就施农药。(2)农药选择不对口:见到虫就用杀虫剂,见到病斑就用杀菌剂。(3)抓不住常规病虫的最佳防治适期。(4)农药配制方法不当。(5)喷施农药不正确。(6)施农药时间不当。由于以上原因贻误了防治的适期,造成防治成本过高,防治效果较差。针对以上的问题,结合生产实际提几点建议供生产中参考。 一、作物害虫为害症状及分类 (一)作物害虫为害症: 咀嚼式口器害虫蛀食作物后可造成叶片或植株主干缺刻、孔洞、隧道或果实留有许多凹陷纹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刺吸植株叶片汁液而出现叶片发黄、发白以及植株生长停滞、微缩等症状。 (二)作物害虫的分类:按为害习性可分为 1、地下害虫: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土壤中生活,主要危害植物的地下部分和近地面部分的一类害虫。如蛴螬类、金针虫类、蝼蛄类、地老虎等到。 2、蛀茎害虫:泛指具有钻入寄主植物茎杆内取食为害习性的一类害虫,俗称钻心虫。如玉米螟、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秆蝇、等到。 3、食叶害虫:指以咀嚼式口器蚕食作物叶片的一类害虫,如鳞翅目、直翅目、鞘翅目。 4、潜叶害虫:指从幼虫潜入叶肉取食组织残留表皮危害的昆虫,如潜叶蝇、斑潜蝇。 5、允吸类害虫:指以吸收式口器危害农作物。如蚜类、介壳虫、螨类、同翅目、半翅目。 二、作物病害的识别及分类

(一)非浸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是由非生物因子引起的病害,如营养、水分、温度、光照、和有毒物质等,阻碍植株的正常生长而出现不同病症。这些由环境条件不适而引起的病害不能相互传染,故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是一种由于管理措施不当而给植物造成影响的病害。如缺氮引起的植物叶色浅绿,底部叶片逐渐黄枯;缺钾引起的老叶褐绿,沿叶缘有许多褐色小斑等。 (二)浸染性病害 由微生物侵染而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由于侵染源的不同,又可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性病害、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等多种类型。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的环节: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后,对寄主进行侵染活动(初侵染病程)。由于初侵染的成功,病原物数量得到扩大,并在适当的条件下传播(气流传播、水传播、昆虫传播以及人为传播)开来,进行不断的再浸染,使病害不断扩展。由于寄主组织死亡或进入休眠,病原物随之进入越冬阶段,病害处于休眠状态。到次年开春时,病原物从其越冬场所经新一轮传播再对寄主植物进行新的侵染。这就是侵染性病害的一个侵染循环。 1、真菌性病害 真菌性病害是植物病害中发生程度最高、最常见的一种。发生真菌性病害的植株上一般都产生白粉层、黑粉层、霜霉层、锈孢子堆、菌核等,若在生病的植株上看见上述特征之一,可先初步判断为真菌性病害。 1.1常见的植物真菌性病害的病状: (1)萎蔫:萎蔫是植物的维管束病害,如茄果类蔬菜的青枯病,枯萎病、黄萎病。三种病害的维管束即茎基部横切可见变为黑褐色。青枯病茎横切可见白色菌脓溢出是区别黄萎和枯萎病的症状。

外来危险性入侵害虫木瓜秀粉蚧的危害与防控

外来危险性入侵害虫木瓜秀粉蚧的危害与防控 刘志红;沈阳;高亿波;沈鸿;黄娇芬;伍和平;吴福中 【摘要】木瓜秀粉蚧原产于墨西哥和中美洲,是危害热带和亚热带水果、蔬菜和园林植物的重要害虫.介绍了该虫的野外特征、地理分布、寄主植物、生物学及经济重要性,并提出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加强检疫、化学防治等方面的防控措施及预防建议.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5(000)031 【总页数】4页(P91-93,223) 【关键词】木瓜秀粉蚧;入侵种;危险性害虫;木瓜;检疫 【作者】刘志红;沈阳;高亿波;沈鸿;黄娇芬;伍和平;吴福中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东惠州516008;顺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广东顺德528303;广东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管理办公室,广东广州510173;惠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广东惠州516006;惠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广东惠州516006;惠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广东惠州516006;惠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广东惠州516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3.39 木瓜秀粉蚧(Paracoccus marginatus Williams and Granara de Willink)原产于墨西哥和中美洲,随农产品或苗木等途径传播至其他国家,已经在美国(夏威夷、

佛罗里达)、印度尼西亚等国陆续造成危害。中国台湾于2011年发现该虫入侵, 寄主除木瓜外,还包括芭乐、缅栀子、辣椒、番茄、茄子、马铃薯、番石榴、朱槿、棉花等[1]。该虫繁殖速度快,一旦发生,很难根除,严重时导致叶片黄化、畸形、落叶,果实畸形和糖分减少等,影响果品外观与价值;同时分泌蜜露引发“煤烟病”,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并伴随黑刺蚁和其他蚂蚁的发生。 吴福中等[2]首次在中国大陆的云南勐腊发现该虫危害经济作物木瓜和园林植物鸡 蛋花和鸳鸯茉莉,并对该虫的显微形态特征和分子鉴定进行了详细介绍。鉴于此,笔者着重介绍了该虫的分类地位、野外特征、地理分布、寄主植物、生物学、经济重要性、防控及预防措施,旨在为农林业工作者和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防控该虫提供理论依据。 木瓜秀粉蚧(Paracoccus marginatus Williams and Granara de Willink),别名 为木瓜介壳虫,英文俗名为papaya mealybug,属同翅目(Hemiptera)、粉蚧科(Pseudococcidae)。 该虫的野外特征(图1)为:雌成虫黄色,触角8节,长2.2 mm,宽1.4 mm,虫 体覆盖白色棉絮状蜡质,虫体两侧具15~17对蜡丝,蜡丝长度不到体长的1/4,背部一对蜡丝较长,臀部前的一对蜡丝较短,不明显,约为体长的1/8。雄成虫虫体粉红色,预蛹和蛹期尤为明显,在1~2龄虫体变成黄色。雄虫体长椭圆形,长约1.0 mm,宽0.3 mm。雄成虫触角10节,阳茎明显,头和胸高度骨化,翅发 育良好。卵囊是虫体的3~4倍长。按压虫体时有黄色体液流出。卵浅黄色。虫体放入70%乙醇中会变为黑色。 吴福中等[2]通过制作该虫玻片标本,详细描述了该虫的显微特征。国外Miller等[3]也完整地记述了该虫各个龄期的特征。该虫与近似种的区分有2个重要特征: 一是雌成虫体背边缘具有蕈状管腺;二是雄成虫触角上有粗壮的肉质刚毛,而足上没有。

危险性有害生物名词解释

危险性有害生物名词解释 危险性有害生物(Hazardous Threat to Life, TC)是指某些种类的、能给人类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严重威胁人类安全的外来有害生物。我国已建立起包括林业有害生物在内的七大类有害生物的国家标准。 1.危险性有害生物定义:危险性有害生物是指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有害生物。它们的种类、分布区域、侵害特征及其所造成的后果如下: 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主要特点是繁殖快、数量多、适应性强。在其影响下可导致当地植物、动物、微生物的遗传基因变异,并且常规防治方法很难奏效。由于许多危险性有害生物只在局部地区扩散蔓延,不会对整个生态系统构成危害,但仍应加强检疫,以免扩散到周围地区而带来巨大的危害。 危险性有害生物包括:林木害虫、农业害虫、仓储害虫、食品加工中毒性害虫、医药害虫等。 一般来说,农业有害生物是指农业生产上具有经济重要性,危害严重,并通过各种途径可将病原菌传播给人类,或能在食物链中不断循环,造成严重危害的害虫、病原菌等;林业有害生物则主要包括蛀干害虫、蛀枝害虫、天牛类、叶甲类等蛀干害虫;仓储害虫主要包括储粮害虫;食品加工中毒性害虫主要包括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医药害虫主要包括蜱、螨类、原虫等。 1.危险性有害生物定义:危险性有害生物是指某些种类的、能

给人类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严重威胁人类安全的外来有害生物。我国已建立起包括林业有害生物在内的七大类有害生物的国家标准。2.有害生物风险评估危险性有害生物可引发人体健康事故的潜在风险可通过相关的生物、化学和物理等风险评价技术进行评估。风险评估包括有害生物风险评估和管理措施评估。 3.重大危险性有害生物风险评估为防止某种危险性有害生物从一地转移到另一地,需要对可能发生危险性有害生物入侵的种群数量、规模进行预测和计算,得出可能迁入和迁出该地区的危险性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估结果。 4.易危性分析当某地区的生物种群面临灭绝或重大风险时,一般采用易危性分析法评估这种危险性有害生物对本地区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西双版纳害虫种类及其防治

西双版纳害虫种类及其防治 西双版纳植物园害虫的种类较多,但危害较重的主要有红棕象甲、黄野螟、红火蚁等,结合这些害虫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成效,将防治措施做如下介绍。 (1)红棕象甲:该虫是一种高危的外来检疫性害虫。 以幼虫蛀食茎干内部及生长点取食柔软组织,造成隧道,导致受害组织坏死腐烂,并产生臭味,严重时造成茎干中空,遇风很容易折断,受害初期表现为树冠周围叶片黄,后扩展至中部叶片枯黄。主要危害国王椰子、海枣、酒瓶棕等,3-10月是害虫危害的高峰期。 防治要点:1)加强植物检疫,严防带虫苗木引进园内;2)信息素诱集,人工捕杀成虫;3)化学防治,发生初期使用高效氯氟氰菊酯2.5%水乳剂、敌杀死(溴氰菊酯有效成分25g/L)交替淋灌,每周1次,直到消灭害虫。对受害严重的植株立即销毁。 (2)褐纹甘蔗象:该虫在中国大陆首次发现于广东佛山[7],后逐渐向其他地区扩散危害。 成虫产卵于棕榈科植物和甘蔗的茎干或叶鞘内或叶脉间,幼虫孵化后蛀食茎干危害。受害初期无明显症状,后期叶片逐渐枯黄,严重时死亡。园内主要危害海枣,因发现及时且采取的防治措施有效,该虫得到很好的控制。 防控措施:1)加强虫情监测,目前园内采用性信息素诱捕,一旦发现该虫,立即扑灭;2)加强检疫,对周边苗圃普及该虫的识别及防控技术;3)化学防治,对危害较轻植株采用根施或茎干注射灭多威(有效成分24%)可溶液剂、乙酰甲胺磷95%可溶粒剂等内吸杀虫剂,对受害严重植株药物处理后,直接销毁。 (3)水椰八角铁甲:该虫属外来检疫性害虫,国内于2001年首次在海南发现该虫危害[8]。 成虫和幼虫危害叶片,主要在嫩稍、幼茎和未展开的幼叶间取食薄壁组织,受害叶片出现褐色、或灰色条斑,伴有卷曲、皱缩卷曲现象。主要危害园内的丝葵、墨西哥箬棕、椰子、刺葵、金山葵,3-8月危害最重。防控措施:1)加强检疫,严防外来引种植物带入;2)化学防治,采用敌杀死(溴氰菊酯有效成分25g/L)、农地乐(毒死蜱475g/L,氯氰菊酯47.5g/L)等药剂,在危害期每隔10d用药1次,连续3次,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该虫危害得到较好控制,无扩散蔓延。 (4)黄野螟:该虫为典型的寡食性昆虫。 以幼虫取食叶肉,具有群集暴发性、暴食性特点,发生危害时,几天内可以把被害树叶食光,仅留下叶脉和树枝,虫体挂满枝条,严重时导致整株植物死亡。园内主要取食土沉香和花法菜,3-10月是主要的危害期。防控措施:1)林业防治,清除冬季枯枝落叶,消灭越冬蛹; 2)化学防治,在害虫危害期,选用阿维菌素5%乳油、艾美乐(吡虫啉含量70%水分散粒剂) 等药剂交替使用,每隔10d施药1次,连续3次,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5)迁粉蝶:该虫为食叶害虫。以幼虫取食植物的嫩叶,具有群集危害特性,2d内可将高20m左右的粉花山扁豆叶片食光,仅留枝条。发生危害期为4月中旬至6月初,危害粉花山扁豆、腊肠树、黑心树等决明属植物。 防控措施:同黄野螟。 (6)红火蚁:杂食性的土栖蚁类害虫。 2005入侵中国大陆,同年农业部将该虫定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9]。该虫在园内发生,主要危害园区的草坪,取食多年生草根,破坏草坪,极大影响景观。同时,该虫还威胁人类健康,受该虫叮咬后会引起灼痛和疼痒,出现白色脓包。 防控措施:1)加强监测,一旦发现虫情立即扑灭;2)严禁从红火蚁发生区引进苗木、草坪; 3)药物防治,在蚁丘附近投放毒饵,可使用1%毒死蜱饵剂、0.73氟蚁腙饵剂等农药配制的毒饵[10],连续投放,直到彻底消灭红火蚁为止。在西双版纳植物园,经过不断地探索红火蚁的生活习性及危害特性,及时防治,红火蚁的防控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尚未对园区的生态、人畜安全构成影响。 (7)眉斑并脊天牛:成虫取食植株叶片,喜在长势衰弱或受机械损伤的枝条上产卵。

危险性害虫名词解释

危险性害虫名词解释 害虫(pest)是对人类有害的昆虫的通称。从我们自身来讲,就是对我们人类的生存造成不利影响的昆虫的总称。一种昆虫的有益还是有害是相当复杂的,常常因时间、地点、数量的不同而不同。我们易把任何同我们竞争的昆虫视为害虫,而实际上只有当它们的数量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才对人类造成危害。如果植食性昆虫的数量小、密度低,当时或一段时间内对农作物的影响没有或不大,那么它们不应被当作害虫而采取防治措施。相反,由于它们的少量存在,为天敌提供了食料,可使天敌滞留在这一生境中,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应把这样的“害虫”当作益虫看待。或者由于它们的存在,使危害性更大的害虫不能猖獗,从而对植物有利。 当一种昆虫对人类本身或他们的作物和牲畜有害时,就被认为是害虫。即使是害虫,也不一定要采取防治措施,特别当防治成本大于危害的损失时。在计算成本时,不但要包括直接成本(如农药、人工等费用),也应包括那些有害农药对环境、人类的伤害代价。 害虫和益虫是相对而言的,益虫会做对人类有害的事,害虫也会做有益的事,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如:蚂蚁有时是害虫,那是因为蚂蚁老是在人类食物乱爬、乱啃,很不卫生;蚂蚁又是益虫,它们会捕食农业害虫,控制其数量。有的蚂蚁吃了有益身体健康,可对一些病者治疗有帮助。蝴蝶和蛾幼虫可能会危害作物,但是成年后却会为植物传播花粉。有些害虫本身营养价值很高,可以被人类食用,或是成为治疗某些疾病的药材。

站在生态角度来看的话,很多昆虫鸟类,两栖动物等捕食害虫,因此被人类定义为益虫或益兽或益鸟。这些动物的生存也依赖害虫而存活。倘若自然界没有了害虫,也就没有了捕食它们的益虫,益鸟,益兽了。因此,所谓的害虫在自然界食物链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陈述:“世界上玉米有200多种昆虫危害,榆树上有650种害虫,栎树上有1400种害虫……。”把啃食农作物等的植食性昆虫列为害虫,从生态学、经济学上来说均是不科学的。农作物、植食者、肉食者三者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关系。植食者取食农作物,由于其数量多少不一,对农作物的影响也不一样;同时,农作物对植食者取食的反应也不同。而一些植食性昆虫泛滥成灾造成危害往往是生态失衡的结果,而这种失衡是人类引起的。人类因经济发展等利益需求,破坏了原生植被,并大量种植经济性作物或经济性树种,造成原生植物多样性减少,特定植物(农作物等经济植物)过多,造成植被单一化,原生植物被替换成了经济植物,让大部分依赖原生植物为生的昆虫减少甚至消失,而那些以经济作物为食的植食性昆虫却因此受益,加上鸟类等捕食性天敌也因为人类活动减少。缺少了竞争和天敌控制,加上大量的食物,导致了那些以经济植物为食的植食性昆虫大量繁殖,泛滥成灾,成为了所谓的害虫。因此,人类引进外来物种,改造环境使植被单一化等因素都是引发虫灾的重要因素!

椰心叶甲是一种重大危险性外来有害生物

椰心叶甲是一种重大危险性外来有害生物,属毁灭性害虫。在国家林业局最新公布的 椰心叶甲 19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中名列第三位。它在寄主上的危害部位为最幼嫩的心叶,叶片受害后出现枯死被害状,严重时植株死亡。具有繁殖快、破坏性强和防治难度大的特点。 椰心叶甲是国家禁止进境的国际二类植物检疫对象,危害以椰子为主的棕搁科植物。椰心叶甲的入侵和造成的严重危喜,已给海南省独特的森林资源造成了巨大的被坏,并对海南省自然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从而引发了全社会的积极关注和广泛重视。坚决遏制疫情扩大蔓延的凶猛趋势,尽快实现持续控灾的目标,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任务。 编辑本段外形特征 椰心叶甲属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成虫、卵、幼虫、蛹四个虫态。 成虫 体扁平狭长,雄虫比雌虫略小。体长8~10mm,宽约2mm。头部红黑色,头顶背面平伸出近方形板块,两侧略平行,宽稍大于长。触角粗线状,11节,黄褐

色,顶端4节色深,有绒毛,柄节长2倍于宽。触角间突超过柄节的1/2,由基部向端部渐尖,不平截,沿角间突向后有浅褐色纵沟。前胸背板黄褐色,略呈方形,长宽相当。具有不规则的粗刻点。前缘向前稍突出,两侧缘中部略内凹,后缘平直。前侧角圆,向外扩展,后侧角具一小齿。中央有一大的黑斑。鞘翅两侧基部平行,后渐宽,中后部最宽,往端部收窄,末端稍平截。中前部有8列刻点,中后部10列,刻点整齐。鞘翅颜色因分布地不同而有所不同,有时全为红黄色(印尼的爪哇),有时全为蓝黑色(所罗门群岛)。足红黄色,粗短,跗节4节。雌虫腹部第5节可见腹板为椭圆形,产卵期为不封闭的半圆形小环;雄虫为尖椭圆形,生殖器为褐色约3mm长。 椰心叶甲 卵 长1.5mm,宽1.0mm。椭圆形,两端宽圆。卵壳表面有细网纹,褐色。 幼虫 幼虫3~6龄。白色至乳白色。 幼虫的龄期可从尾突的长短来分别:1龄平均为0.13mm,2龄0.20mm,3龄0.29mm,4龄0.37mm,5龄0.45mm。

城市昆虫学

IPM:害虫综合治理、TPM:全种群治理、APM:大面积种群治理、RPM:合理的治理、HPC:全面防治、CRM:客户管理 医学昆虫:能通过骚扰、叮咬、吸血、毒害、寄生及传播病原体等方式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节肢动物。 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经发育或增殖,或既发育又增殖过程,然后再传给人的过程。 初级害虫:危害完成粮粒的害虫:米象、玉米象、豆象、大谷盗。谷蠹及一般蛾类害虫 次级害虫:危害损伤粮粒及碎屑粉末的害虫:拟谷盗类、锯谷盗类、扁谷盗类、长谷盗类 植物检疫的概念:又称检疫防治或法规防治。是指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进出境、国内植物检疫法规与实施条例所采用的一种法令性防治方法,对防治国外危险性害虫的传入和限制国内危险性害虫的蔓延和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城市昆虫:指在人居环境内发生为害,发育繁殖的一类昆虫。 城市化:指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市集中的社会进步过程,表现为农业人口大量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生活方式的普及和经济关系扩大。散落性的概念:粮粒是颗粒性物体,由于内聚力小,故在倒落时会由落点向周围流散而形成一个圆锥体,这种特性即为散落性 城市昆虫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昆虫区系的组成和密度、发生和为害规律、虫情调查及综合治理和方法的科学。 经济阈值Economic Treshold(ET):指害虫的某一密度,当超过该密度时必须采取防止措施,以防其达到EIL。 经济受害允许水平(EIL):指农作物能够容忍害虫为害的界限所对应的害虫种群密度,再次种群密度下,防止收益高于防止成本。 全面防止(HPC):针对城市害虫发生的特点,尤其在(半)封闭环境,着力于查明害虫的来源,将彻底清楚重圆和弄清侵入建筑物内的虫口相结合,达到HPC 的目的。 有害生物防治业(PCO):指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来去除、防治有害生物,并由此形成的产业。客户群:宾馆店面,粮食储备仓库,食品饮料酒类生产加工企业……有害生物专业管理(PMP):以害虫综合防治原理为理论基础,采取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城市害虫综合治理策略,通过环境治理、法规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控制害虫的发生发展,已达到害虫治理的目的。 熏蒸:采用熏蒸剂这类化合物,在密闭场所杀死害虫,病菌或其他害虫的技术。气调:在密封的环境里,人为地调节空气组成,适度低氧、高氮或高浓度CO2状态,使害虫新的不能发生,原感染的窒息或中毒死亡。 熏蒸剂:溴甲烷(禁),磷化氢(抗药性)赛若气流,赛若环流 21世纪我国城市的持续发展提出的三种代表性城市:家园化城市、生态城市、山水城市 我国城市郊区化不同于西方国家有何特点 1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同时进行 2市中心繁荣与城市郊区化并存 我国农产品储运保护的主要成就 1储藏物有害生物区系调差、2储藏产品有害生物防治技术(1化学2物理3生物防治技术)、3改进储藏技术,提高产品储运质量(1温控2通风3气调4干燥技术5,诱捕和取样技术6,计算机在储藏物管理和防治虫霉中的作用)

农业昆虫学复习题答案

绪论 一. 什么叫做农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研究的主要容是什么? 答:农业昆虫学是一门和害虫作斗争的应用科学,是研究农业害虫的发生消长规律及其有效防治技术,保护农作物不受虫害,保证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科学。 农业昆虫学研究的主要容是: 〔1〕研究害虫本身的形态特征,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等。 〔2〕研究外界环境条件与害虫发生和种群数量消长的关系,掌握其发生规律及种群动态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根据害虫的生活习性、行为特点和发生规律,找出其薄弱环节,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措施,预防害虫的发生,或对已发生的害虫,抓住关键时期进展有效防治。 二. 我国植物保护工作方针是什么?如何理解我国植物保护方针? 答:我国现行的植物保护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预防〞是贯彻植保工作方针的根底,"综合防治〞不仅是防治手段的多样化,更重要的是以生态学为根底,协调应用各种必要的手段,经济、平安、有效地控制害虫的为害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而不是消灭害虫。 第一章农业害虫防治的理论根底 一. 解释以下术语 1.自然控制:是在包括种群本身成员在的各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下,使自然 种群数量较长时期地保持在一个有限的特征密度围波动而表现的种群的自然平衡现象。 2.平衡密度:是指害虫种群在长期阶段中不受临时防治措施干扰而影响的平 均种群密度。 3.密度制约因素:是指作用强度的变化与昆虫种群密度有关的因素。 4.害虫的生态对策:是害虫种群在进化过程中,经自然选择获得的对不同栖 境的适应方式。 5.害虫的种群密度:是指在作物上〔或土壤中,或*一区域〕单位样方的害 虫发生数量。

6.经济损害水平:指将引起作物经济损害的最低害虫种群密度。 7.经济阈值:又称防治指标,是指害虫的*一密度,达此密度时应立即采取 控制措施。生产实际中一般指通过害虫为害引起的损失相当于实际防治费用时的害虫种群密度。 8.农业害虫:是指危害农作物,且对农作物造成经济损失的一类害虫。 9.关键性害虫:是指在不防治情况下,每年的种群数量经常到达经济为害水 平,对资源的产量造成相当损失的害虫。 10.偶发性害虫:是指在一般年份不会造成不可忍受的经济损失,而在个别 年份常因自然控制力量受破坏,或气候不正常,或人们的治理措施不当,致使种群数量爆发,引起经济损害的害虫。 11.虫害:是指害虫取食或产卵等行为,造成农作物经济损失的受害。 二、r-选择类害虫和K-选择类害虫有何特点?防治这两类害虫的最适防治方 法是什么? 答:r-选择类害虫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具有较高的禀增长率和较强的扩散迁飞能力,对短暂的生境具有高度的适应性。这类害虫一般个体较小,食性广,寻找寄主的能力强,繁殖力很强,后代死亡率高,寿命及每个世代的周期短,竞争力差。 K-选择类害虫生活在长期稳定的生境中,其种群密度比较稳定。该类害虫一般体型较大,寿命和世代较长,食性较窄,寻找寄主的能力较弱,繁殖力小,禀增长率较小,后代死亡率较低,有强的竞争能力。 防治r-选择类害虫主要以使用化学防治为主。防治K-选择类害虫以耕作栽培防治、抗虫品种的应用以及遗传不育防治是最适宜的对策。 三、农业害虫为害农作物的方式有哪些? 答:1〕直接取食为害害虫对农作物的为害方式主要是通过取食直接为害,如咀食为害,潜叶为害,卷叶和缀叶营巢为害,钻蛀为害和刺吸为害等。 2〕非取食为害一些种类害虫还可进展非取食为害,如叶蝉、飞虱、蓟马等害虫可将卵产于植株组织中而引起伤害,蝼蛄可在土壤中穿行为害。 3〕传播植物病害一些种类害虫如蚜虫、叶蝉、飞虱、蓟马等可传播植物病害〔如病毒病〕,对作物产量造成更大的损失。

园林有害生物控制知识点

园林有害生物控制 项目1测试 一、名词解释 两性生殖:绝大多数昆虫经过雌雄交配后,产下的受精卵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两性生殖,又称卵生,如蝗虫、天牛、蛾、蝶等昆虫。 孤雌生殖:雌虫所产的卵不经过受精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称孤雌生殖,又称单性生殖。大致可分以下3种类型: A偶发性孤雌生殖B经常性孤雌生殖C周期性孤雌生殖。 繁殖力:一只雌虫一生的产卵数量。 完全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又分三种亚型。 ·渐变态 :蝗虫、蝽象、蝉等昆虫的幼虫与成虫形态、习性和生活环境相似,仅体小、翅和附肢短,性器官不成熟,其幼虫又称作若虫。 ·半变态:蜻蜓的成虫陆生,幼虫水生,幼虫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与成虫明显不同,其幼虫又称作稚虫。 ·过渐变态:粉虱和雄性介壳虫的幼虫在转变为成虫前有一个不食不动的类似蛹的时期,是昆虫从不完全变态向完全变态演化的过渡类型。 不完全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中,只经过卵、幼虫和成虫等3个时期的,叫做不完全变态。孵化:孵化是指昆虫在完成胚胎发育后破卵而出的现象。 羽化: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脱皮而出的过程,称为羽化。 龄期:龄期是指昆虫幼虫在连续两次蜕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 世代:昆虫由卵到成虫开始产生后代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生活年史:年生活史是指一种昆虫在一年内的发育史,即由当年越冬虫期开始活动到第二年越冬结束为止的发育过程。 世代重叠:同种昆虫在同一时间段内出现不同世代的情况是世代重叠。 休眠:昆虫休眠常常是不良环境条件引起的,当不良环境解除后恢复正常生命活动。 滞育:滞育有种的遗传特征,通常不是由于不良环境引起的。 性二型:同一种昆虫,雌雄个体除生殖器官等第一性征不同外,其个体的大小、体型、颜色等也有差别,这种现象称性二型(雌雄二型)。 性多型:同种昆虫同一性别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个体的现象,称性多型。 补充营养:数昆虫羽化为成虫时,性器官还未完全成熟,需要继续发育才能达到性成熟,这种羽化成虫继续取食,以补充性细胞发育不可缺少的成虫期营养,称为补充营养。 趋光性:昆虫对光刺激的趋向性。 趋化性:昆虫对化学物质的趋向性。 假死性:有一些昆虫在取食爬动时,受到外界突然振动惊扰后,往往立即从树上掉落地面、卷缩肢体不动或在爬行中缩做一团不动,这种行为称为假死性。 拟态:虫体形态与所生活环境中的某种物体或其他动、植物形态极为相似,从而获得了保护自己的好处的现象。 二、选择题 1.下列昆虫中,属于完全变态的是( C ) A.蚜虫 B.梨网蝽 C.天蛾 D.非洲蝼蛄 2.两性生殖是多数昆虫的繁殖方式,以下可不经两性生殖的昆虫是( D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