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养殖业的曾经现状及未来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奶牛养殖业的曾经现状及未来

建新农村之业,莫过于完善推广现有成功经验,让千家万户齐能上阵,都得实惠。经过几年的奶牛养殖实践证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奶牛养殖业就是如此。

我市奶牛养殖始于 1987 年,零星散养持续到 1996 年,当时的盟委行署才提出发展奶牛业的思路,发展奶牛专业户和奶牛养殖小区,在 2002 年底政府才真正把这项产业大张旗鼓地去组织扶持实施, 2003 年形成规模,至今全市奶牛专业户已发展到 4.8 万户,覆盖 580 多个养殖村,存栏奶牛 30 多万头。鲜奶年产 70 万吨,奶产直接收入 11.47 亿元。据抽样调查农牧民人均奶业收入 255.27 元,为年均纯收入的 17.4 %。奶产业不失为引领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也是加速培育新农村建设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其理由:

1 、具有自然气候条件的比较优势。乌兰察布市地处北纬 40-45 度,世界奶牛养殖带,气候非常适宜奶牛的生长发育。奶牛有一显著生理特点就是皮厚耐寒不耐热,被毛是随着气候温度变化而变化,但它的皮厚是不会变的,况且随年龄的增长皮肤厚度也在增厚,这对于严热的沿海和南方地区热量的散发是有着极其的影响。尤其是夏秋季体内热量蓄积易发生中暑和乳热症,严重的影响了牛的采食消化吸收和产奶量、牛奶的质量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而我市在炎热的夏秋季昼夜平均温度也在25 ℃ 左右,这样现象是不存在的。一年四季都是奶牛生长发育的良好气候环境。过去我们曾发展过猪、鸡、兔,但由于气候不适宜、不具备发展优势、经济效益不高。奶牛是草食动物,具备了在我市的发展比较优势,应该大力发展。

2 、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和恢复。我市地处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无霜期短,冷季寒冷而漫长,而且冷季与风季同期存在。若种粮就要耕翻土地,这样土地在 3/4 的冷季由于没有覆盖物,表层土中肥沃的土壤被风吹走,剩下的是

沙粒,造成土地沙化,若种草冬季有牧草覆盖地面,细土不易被风吹走,也就避免了土地的沙化退化。过渡放牧也是引起沙化退化的主要原因。养殖奶牛以舍饲为主,不会造成过渡的放牧,既避开早春干旱季节耕作农作物土肥流失,又恰逢雨热同季种草良机,改单一种粮为种草养畜,立草为业使农民种草养牛像种粮一样的重视,成为农牧民的自觉行动。在种植业内部,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顺应了客观自然的规律。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恢复。可观的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恢复的产业,才是我们大力发展的可持续性的朝阳产业。

3 、凸现出比较效益。尽管在近二年奶牛养殖效益低下但每头牛年净收入也在 1500-2000 元之间,养一头奶牛比种 5 亩水地、十五亩旱地的收入要高。而投入产出比较合算,劳动效应大。为发展有机农业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据本人在 2006 年乌兰察布市十一个旗县市区的初步调研资料表明各地利用牛粪作为有机肥种植

马铃薯比利用化肥提高亩产量的 23.6 %。比用猪粪和草木灰混合有机肥提高亩产量 8.7 %,可见牛粪在种植业中的比较效益是显著的。目前我市牛粪的价值为每立方米为 30 元钱左右。一头牛年产牛粪约为 15 立方米,奶农增收约 450 元。况且利用有机肥生产出的有机食品价格要比普通食品高出 1 倍到几倍,并很畅销,特别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优势。大量饲养奶牛可以把牧草和作物秸杆“过腹还田”,转化增植,促进农业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实现农牧业的循环经济。

4 、带动了相关产业。奶牛养殖业不仅促使种植业,而且促使种植业向养殖业转变,“为牧而农,为养而种”,首先实现了第一产业革命。在产业化发展上孕育出内蒙古“伊利、蒙牛”两大现代化龙头工业企业。乌兰察布市的“牛妈妈”、“天辅”、“雪原”、“虎山”等乳产品加工业也脱颖而出。衬托着我市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近距离地实现两大龙头企业和小型企业奶源基地的覆盖。龙头企业第二产业异军突起。乳制品、饲草料加工购销、运输、仓储、劳动及其他服务业等的第三产业随之蓬勃兴起。据初步测算与奶牛业相关的第三产

业服务的劳动力在二十万人以上,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四分之一。为劳动就业提供了平台。奶牛养殖不仅是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富民产业,同时已成为区域经济实力提高的优势产业。不仅惠及“三农”而且关联“三产”,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

然而这一辉煌的产业也在不时地屡陷困境。

1 、高价奶牛不负重压,巨额还贷,忧心忡忡。应该肯定我市奶牛业发展到现在的水平各级政府功不可没。如果不是当年政府统筹集中外购,就没有今天这样上规模的一项主导产业。但其中部分旗县市区出现的“政府统贷、信用社放贷、奶农借贷”后遗症逐步显现。当时从澳大利亚、新西兰买回的奶牛每头都出 1.5-

2 万多元的高价。而今这些牛每头仅可卖到 5-6 千元,奶牛没出门,而且由小养大,结果还赔钱三分之二。日产奶 40 斤以下的奶牛已进了屠宰场,每头仅卖

3 千元左右,实在是赔得无法算帐。当初政府行为匹配贷款放给农户,都按此基础价来计算养奶牛效益,生产一头刚出生的小母牛犊就卖 1 万多元,而今母犊落地价值 500 多元钱。而且有价无市。与当初的期望值相距甚远。“世行贷款”和信用社贷款陆续到期,贷款户埋怨政府当初逼贷而今拒绝还贷,也无力还贷。把还贷难扔给政府去吃“苦果”。殊不知当初想靠奶牛一夜致富的期望值过高,满脑子憧憬着“家有一头牛,吃穿不用愁;家有两头牛,盖座小洋楼;家有三头牛,坐上飞机去旅游”。一旦这个美梦被无情的现实击碎,便觉的心里不平衡,喊冤叫屈。值得一提的是奶牛价格远远超出其价值,是不尊重价值规律所受到应有的惩罚。巨额借贷不堪重负,牛价大跌雪上加霜,奶农真是叫苦连天。

2 、奶价太低挫伤了养牛的积极性。各地奶农强烈反映养牛难,卖牛难,还贷难,卖奶难。关键在于价格调节不合理,比如说:进口奶牛的价格不该如此高昂却是实现了高价,而鲜奶收购价不该低的则执行着与成本价相距甚远的太低价格。本

来收购原奶价格应遵循价值规律,体现出原奶的成本价。据本人在 2005 年全市十一个旗县市区奶牛科技培训工作中所调研资料表现当年原奶生产成本价为每公斤2.08-2.28 元,收购价则是每公斤 1.72 元。 2006 年 -2007 年 4 月份原奶成本价为每公斤 2.12 元 -2.32 元之间现行的收购价每公斤虽然上涨了 0.04-0.10 元,才是 1.76-1.82 元,距离成本价相差甚远。这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做法势必伤及奶农。因此出现卖母牛或育肥奶牛当肉牛销售的现象。群众形象地说是“砍了摇钱树当柴烧”的做法。造成奶价偏低的原因是国内乳品业的暴利所致。企业联手压价,奶农哭笑不得。

3 、产业链条中利益分配不均,工农反差过大。有的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奶牛和鲜奶价格下滑是一种正常的理性回归,是价格适应价值的渐进表现,也是从无序竞争到有序竞争的正常过渡。可客观存在着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奶业在违背价值规律低价收购奶农的原奶时还百般刁难,十分挑剔,高喊不堪重负又飞速做大做强。且不说几大乳业集团年年大规模扩张哄抢龙头老大地位。和数以亿计的高价电视广告,世界或国家性的公益事业赞助费,单从最终企业受益情况分析,得利的大头还在加工企业。就以蒙牛为例: 2005 年企业财务报告总收入 108.25 亿元。较上年增长 50.1 %,纯利润达到 4.568 亿元。比国际乳业巨头“雀巢”公布的利润还高出两倍,伊利年纯利润也在 7.2 亿元。这一增长速度主要依靠于中国农民“第一段原奶生产车间。”形成了奶源基地赔上钱的为企业属地做贡献的怪圈。相形之下奶农辛辛苦苦生产出的鲜奶,成本再高也得低价出售,难怪奶农无可奈何,另择他业。目前全市的养殖户和奶牛数量都在,大幅度地减少,再从企业销售产品的终端剖析:也以蒙牛生产的 220ml 纯牛奶为例市场零售价每袋为 1 元,每公斤这样的奶价为 4.5 元。拿出企业经营销售成本为 25 %,利润 20 %,那么剩下来的就是原奶成本,按这样的计算原奶成本每公斤应该是 2.475 元。而现行奶价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