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名老中医治疗乙肝经验汇萃一、关幼波辨证治疗乙肝经验关教授系我国现代著名中医学家,擅长内科及妇、儿科,自1956年始就已从事肝病的临床研究,1978年首创《关幼波肝病诊疗程序》,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独树一帜。
关氏认为急性病毒性肝不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其致病因素都是以湿热为主,其中黄疸型湿热较重,无黄疸型湿热较轻,但它们又有一个共同点,即“肝病犯脾”,均以中州失运为主证。
故在治疗时治理中州、清利肝胆湿热的原则应贯穿于整个过程。
关氏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主张辨证施治,根据证型灵活用药,其特色概括起来为“三辨”、“三要”、“三原则”、“两重视”:(一)三辨1.首辨湿热轻重湿热证见纳呆,恶心,呕吐,厌油腻,发热心烦,尿黄尿少。
若湿重于热,兼见头身困重、腹胀、便溏、舌苔白腻、脉弦滑,治当以利湿为主,兼以清热,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若热重于湿,兼见口渴、烦躁、舌苔黄腻、脉弦数,治当以清热为主,兼以利湿,可用茵陈蒿汤加减;若湿热并重,当以清热利湿,兼以解毒泻火,方用茵陈栀子银花汤加减。
2.二辨在气在血关氏认为急性病毒性肝炎“有黄湿热较重,无黄湿热较轻”,有黄是湿热入于血分,淤阻血脉,蕴毒生痰,淤阻血络,熏蒸肌肤而发黄疸,在治疗上清利宜重,偏于治血;无黄是湿热入于气分,胆汁尚能循常道而泄利,故不出现黄疸,在治疗上清利宜轻,偏于治气。
实际上气与血互相关联,难以截然分开,无黄只是偏于气分,并非完全不入血,故仍稍佐治血。
在临床上常可见到开始为无黄,由于治疗不及时,正气虚衰,正不抗邪或复感外邪,湿热久蕴而入血,淤阻血分,仍可出现黄疸,相反如果治疗及时,正气渐复,正胜邪却,湿热由血透气病情减轻,疾病自愈。
3.三辨三焦部位湿热侵入三焦,一般以偏于中上二焦、中下二焦和弥漫三焦为多见。
湿热偏于中上二焦主要是看舌苔,如苔白、黄或黄腻,并以恶心、厌油腻、纳呆、身重乏力为主要表现,其治疗以芳香化浊为主,药选藿香、佩兰、金银花、杏仁、橘红等;湿热偏于中下二焦主要看大小便,如黄短少、大便燥结,随证选用茵陈蒿汤化裁;若湿热下注膀胱证见尿黄赤、尿频、少腹急痛、尿道灼痛等,可用八正散化裁;若湿热下注大肠,见腹痛、泄痢、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用白头翁汤或葛根芩连汤化裁;若湿热弥漫三焦,则为病情危重之象。
中医在治疗慢性乙肝中的作用和疗效摘要:目的:观察使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肝的作用和疗效。
方法:选择慢性乙肝患者1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甘利欣,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4.2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4.29%,两组均无死亡例数。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比较。
1.2 中医辨证。
针对治疗组的临床症状,给予中医辨证,分为肝胆湿热型12例,症见两肋胀痛,脘腹痞闷,口苦,腹胀纳呆,大便溏泻,小便黄浊或出现黄疸,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肝郁脾虚型18例,可见两肋胀痛,常因情绪波动病情而增减,脘腹胀满,食后胀满更甚,头晕目眩,呕恶,舌薄黄,脉弦。
肝肾阴虚型17例,可见胁痛隐隐,口干乏力,腰膝酸软,心烦不寐,午后潮热,舌红苔少,脉弦细数。
气滞血瘀型15例,可见痛处固定不移如针刺,面色晦暗,伴肌肤甲错,肝掌红痣,舌质暗或有瘀斑,脉弦细。
脾肾阳虚型13例,可见久病不愈,胁肋隐痛,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神疲畏寒,腰膝酸软,大便溏,舌淡苔白,脉沉迟。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甘利欣150mg治疗。
1.3.2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辨证治疗。
肝胆湿热型: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给予柴胡疏肝散加减;肝肾阴虚型用一贯煎加减;气滞血瘀型给予血府瘀汤加减;脾肾阳虚型给予金匮肾气丸加减。
以上药物,每日1剂,分2次煎服,治疗3个月后观察效果。
1.4 疗效评价[2]。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指标正常,hbsag 持续转阴,停药后随访三年未复发。
基本治愈:hbsag为阳性,其与症状和肝功能指标均正常,停药后随访三年未复发。
有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肝功能指标正常,hbsag为阳性,肝脾不肿大。
无效:所有检查与治疗前相比无改善;死亡:癌变或肝昏迷、死亡。
总有效率=治愈率+基本治愈率。
1.5 统计学方法。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进展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十年来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概括,从其病因病机、辨证和辨证分型、辨证论治、治疗常用要药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近况,以期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疗法进展综述慢性乙型肝炎(CBH)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机错综复杂、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的常见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1,2]。
在中医学中“慢性肝炎”归属于“黄疸”、“急黄”、“瘕瘕”、“胁痛”、“郁证”、“臌胀”、“积聚”、“虚劳”等范畴,目前国内外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和特效药物。
然而近年来中医药在肝病治疗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故中医药治疗乙肝成为世界肝病研究的热点。
现就中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炎近几年来的研究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CBH病因病机较为复杂,目前较为统一的认识是:认为CHB的发生与感染邪毒、情志、酗酒、过食肥甘厚味、体质强弱等诸多因素有关,乙型肝炎病毒的侵人以及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关键。
毒邪是否能致病,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
发病的基本病机为正气虚弱、疫毒(湿热夹毒)外侵、气滞血瘀引起正虚邪恋。
正气虚弱之人遭到毒邪攻击时,抵抗力不足致使毒邪进入人体,并易居肝脏,致肝脏疏泄功能失调,气机郁滞,进而血脉瘀阻。
当湿热毒邪进入机体,最易损害肝脾,患者多呈土衰木旺。
因为,脾为湿土之脏,土性易为湿,脾运不健,最易生湿,湿邪也最易困脾;肝具风火之性,湿遏气机日久,肝郁不畅,湿邪借肝经气火之力内郁化热[3,4] 致湿热内生。
湿热内蕴,气化枢机不利,若不能及时清除于体外,发生质变,即可成毒;湿热蓄积日久,又可人血入络,出现热郁血瘀征象,或湿淤互结;湿热淤毒邪伤肝,瘀阻肝络、三焦不能通调,或热伤阴血,或木郁土壅、湿困伤脾,肝病及肾,出现水液运行障碍,加重湿浊潴留。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滋肾生肝饮与一贯煎合方加味治疗乙型肝炎合并经闭病案:周某,女,34岁,2014年10月29日。
主诉:乙肝病史10年,闭经半年。
病史:患乙型病毒性肝炎10年,曾用干扰素,拉米夫定等抗病毒药与保肝药。
肝功能时好时坏。
后经中药治疗,更医数人亦无明显效果,近半年月经闭止。
经妇科用黄体酮等药物治疗,月经仍未来潮。
初诊:体瘦颧红右肋隐痛腰膝酸软无力。
手足心热,口燥咽干。
失眠多梦劳累后加重。
平时眼目干涩。
舌嫩红舌体瘦,脉沉细。
化验单肝功:ALT84IU/L;二对半:HbSag(+);抗HBS (-);HbeAg(+);抗HBe(-);抗HBC(+);HBV-DNA定量≤105。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期)中医诊断:肝肾阴虚,肝郁络伤。
辨证审机:肝病日久,肝阴暗耗,肾阴亦伤,肝络失荣,滞而不畅。
治法:养血柔肝,滋阴补肾,和营通络。
方药:滋肾生肝饮与一贯煎合方加味生地20克枸杞子15克牡丹皮15克山药20克山萸肉15克五味子10克茯苓15克当归15克北沙参20克泽泻10克白芍15克生甘草10克麦冬15克广郁金10克泽兰15克茜草10克柴胡10克白术10克。
七剂每日一剂,早晚温服。
二诊:2014年11月5日。
患者服药七剂,无明显好转与不适感觉。
唯觉服药后腹胀,纳食不佳,体瘦颧红,舌嫩红体瘦少苔,脉沉弦细。
肝肾阴虚未复,络脉滞而未畅,胃纳脾运馁而未健。
治法:柔肝滋肾,益胃运脾,和营通络。
原方减茯苓、泽泻、牡丹皮,加佛手、谷芽、鸡内金。
生地20克枸杞子15克山药20克山萸肉15克五味子10克当归15克北沙参20克白芍15克生甘草10克麦冬15克广郁金10克泽兰15克茜草10克佛手15克谷芽20克鸡内金10克柴胡10克白术10克。
七剂每日一剂,煎两次,早晚温服。
三诊:2014年11月12日。
患者服药七剂后感觉右肋隐痛消失,腰酸腿软亦有明显改善,腹胀减轻,较以前有食欲。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分析
【摘要】本文根据中医理论和多年从事乙肝防治的临床经验,从中医辨证求本的角度,就如何治疗慢性乙肝作一浅述。
【关键词】慢性肝炎;中医辨证治疗
1辨证论治
1.1 肝脾湿热证
症见:胁肋胀痛,脘腹痞闷,口苦,呕恶厌食,腹胀纳呆,肢体困重,大便溏泻,小便黄浊或出现黄疸,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则:清热利湿,调和肝脾。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9g,白花蛇舌草15g,薏苡仁30g,黄芩6g,青黛3g,柴胡12g,黄连6g,苏叶9g,夏枯草15g,半枝莲12g,土贝母12g,生甘草6g。
加减:若脾虚湿盛者加党参12g,苍术15g,茯苓12g,去青黛、半枝莲、夏枯草;肝胆郁热,胁痛胀满,烦躁口苦,大便干者加生大黄6g,栀子6g,香附9g;湿热生痰, 头晕呕恶者, 加半夏9g,厚朴9g。
1.2 肝郁气滞证
症见:两肋胀痛,脘腹满闷,常因情绪波动而增减,呕恶,纳呆,厌油腻,苔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利湿。
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12g,杭芍12g,枳壳12g,陈皮9g,香附9g,川芎9g,甘草6g,垂盆草15g,半边莲15g。
加减:若属胁痛明显者加延胡索9g,川楝子9g;肝郁化热,口苦咽干,心烦目眩者加栀子9g,菊花15g;胁肋胀痛,肢体困重,口腻呕恶者加苍术12g,厚朴9g,白蔻仁9g。
1.3 肝血瘀滞证
症见:胁痛如针刺,固定不移, 拒按, 或胁肋下有疒徵块,面色晦暗,甚则肌肤甲错,肝掌红痣,倦怠乏力,腹胀纳呆,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细或弦涩。
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散结。
方用活血化瘀方:丹参30g,参三七2g(研粉冲),当归15g,赤芍15g,郁金12g,紫草15g。
加减:若属气血不和,两肋胀痛,痛处不移,情志抑郁加重者加柴胡9g,杭芍12g,川楝子9g;气虚血瘀, 倦怠乏力,爪甲紫暗者加桂枝9g,黄芪15g;瘀久成积,肝脾肿大者加水红花15g,炒土鳖虫6g,炒水蛭6g,黄芪15g。
1.4 肝郁脾虚证
症见:两胁疼痛,脘腹胀满,食后或情志抑郁则胀满更甚,肢体疲乏无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弦无力。
治法:疏肝健脾。
方用逍遥散加味:柴胡9g,当归9 g,白芍12g,党参12g,白术9g,茯苓15g,川楝子9g,延胡索9g,甘草6g。
加减:若属胃脘胀满疼痛,嗳气呕恶,舌酸嘈杂者加黄连6g,苏叶9g,以辛开苦降以和胃降逆; 腹胀泄泻较甚者,加炒白扁豆30g,广木香6g,薏苡仁30g,以健脾利湿,理气消
胀。
1.5 脾虚湿蕴证
症见:右胁疼痛不适,疲乏无力,呕恶纳差,腹胀便溏,或干稀不调,舌质淡而胖大,苔腻,脉沉迟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燥湿解毒。
方用自拟复肝煎加减:黄芪15g,党参15g,白术9g,茯苓12g,炒山药15g,白扁豆30g,薏苡仁30g,连翘12g,黄芩9,炙甘草6g。
加减:若属湿郁化痰者加半夏9g,橘红9g;肝虚脾弱, 湿从寒化者,加干姜6g,附子6g,以温阳胜湿散寒;湿热蕴毒者加白花蛇舌草30g,明矾6g,以解毒祛湿。
1.6 肝肾阴虚证
症见: 胁痛隐隐,口干乏力, 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心烦不寐, 低热或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柔肝。
方用一贯煎加减:生地黄12g,麦冬9g,当归12g,枸杞子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丹参30g,牡丹皮9g,地骨皮15g,知母9g。
加减:若兼瘀血,面色暗滞,肝脾肿大者加水红花15g,泽兰12g;若心血不足,症见心悸不安, 虚烦不寐者加炒酸枣仁30g,川芎6g,知母12g;胃纳欠佳加生麦芽15g,乌梅9g,木瓜9g。
1.7 脾肾阳虚证
症见:久病不愈,胁肋隐痛,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神疲畏寒,腰膝酸软,大便溏,舌淡胖苔白腻, 脉沉迟而缓。
治法:健脾温肾,助阳化湿。
方用附子理中汤合真武汤化裁:党参15g,白术9g,茯苓12g,干姜6g,仙茅9g,淫羊藿12g,薏苡仁15g,厚朴9g,茵陈15g,丹参15g。
加减:若属胁肋痛甚者加桂枝9g,白芍12g,白芥子6g;大便溏泄或完谷不化者加诃子肉9g,炒白扁豆30g,炒山药30g;口干口渴,但不欲饮者加桂枝6g,制附子3g;脘腹胀满,食后不消化者加木香6g,鸡内金9g,大腹皮9g。
肝肾阴虚多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的患者,肝肾阴虚日久而致肝血虚进而出现血瘀。
治疗应在滋补肝肾的基础上,以补血活血为主,故应加大当归、白芍的用量,以增强补血活血功能;在补肝血的基础上加炮山甲等软坚散结之品,有利肝脾肿大的治疗,不主张运用三棱、莪术之类破血化瘀药物。
2 体会
慢性肝炎以正气虚为主,病位主要在肝、脾、肾。
故治疗应当以疏肝、滋肝、健脾补肾为原则。
由于肝藏血,喜条达,体阴而用阳,故补肝血,疏肝理气,对于肝脏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慢性肝炎在气虚的基础上大多以湿邪为患。
常出现消化功能障碍,故治疗慢性肝炎时应补气健脾, 从而达到利湿,恢复消化功能之目的。
健脾是治疗慢性肝炎的关键。
肾为后天之本,素有肝肾同源,在五行中肝肾又有木水相生关系。
滋肾有利于养肝,慢性肝炎常出现肝阴不足,故滋肾对于慢性肝炎治疗有很重要作用。
另外,活血化瘀之法在治疗慢性肝炎时亦不可忽视。
总之疏肝解郁,宜佐通络而避辛燥。
运化中州,甘淡为宜,滋柔肝阴,着眼濡润。
消瘀散结,时刻不忘正虚之本,病邪深伏,通络宜用搜剔之法。
滋补脾肾肝阴,
慎投刚燥, 清泄肝经郁火,勿过苦寒。
结合辨病参用解毒。
参考文献
[1] 殷晓玲.中医辨证施治乙型肝炎方法新探[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5):203-204.
[2] 武谦虎.常用治疗肝病中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11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