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曾国藩家训36字诀,是曾国藩一生智慧的结晶,也是他对后代的殷切期望和教诲。
这36个字分别是:志、恒、专、熟、浑、耐、明、强、挺、硬、俭、廉、勤、慎、忠、仁、信、义、和、宽、忍、让、谦、卑、厚、博、悠、雅、静、淡、定、安、乐、思、省。
这些字诀涵盖了人生各个方面,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志字为首,意为立志。
曾国藩认为,人生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才能不断前进。
他说:“凡人无志,则不能为学,终不能成事。
”只有立志高远,才能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次,恒字为基,意为持之以恒。
恒久不变的努力和坚持是实现目标的关键。
曾国藩说:“有恒为作圣之基。
”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和智慧,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第三,专字为要,意为专心致志。
专注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曾国藩认为,只有专注于一件事,才能精通它,达到高超的水平。
他说:“凡为一事,事皆贵专。
”只有心无旁骛地投入其中,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四,熟字为本,意为熟能生巧。
通过不断地重复和实践,我们可以熟练掌握技能和知识。
曾国藩说:“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高超的技艺和智慧。
除了以上四个字诀外,曾国藩家训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字诀。
例如浑字意为藏锋匿迹,避免过于显露;耐字意为忍耐和等待时机;明字意为明智和清晰;强字意为坚强和勇敢;挺字意为挺身而出;硬字意为坚定和果敢;俭字意为节俭和节约;廉字意为廉洁和正直;勤字意为勤奋和努力;慎字意为谨慎和小心;忠字意为忠诚和尽责;仁字意为仁爱和慈悲;信字意为诚信和信任;义字意为正义和公正;和字意为和谐和团结;宽字意为宽容和包容;忍字意为忍耐和克制;让字意为谦让和礼让;谦字意为谦虚和低调;卑字意为谦卑和虚心;厚字意为厚道和朴实;博字意为博学和多才;悠字意为从容和自在;雅字意为优雅和高尚;静字意为宁静和平静;淡字意为淡泊名利;定字意为坚定和稳定;安字意为平安和安稳;乐字意为乐观和快乐;思字意为思考和反思;省字意为反省和自省。
曾国藩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家庭教育、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曾国藩家训的一些主要内容:1. 家庭教育:曾国藩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品德和才能的基础,因此他提倡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他也强调家庭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修养,让孩子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等基本道德规范。
2. 道德修养: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是立身处世的基础,因此他提倡人们要注重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素质。
他认为,要注重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谦虚谨慎、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等美德,同时也要注重自我反省,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3. 为人处世:曾国藩认为,为人处世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因此他提倡人们要注重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他认为,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同时也要注重自我反省,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人际关系。
4. 读书学习:曾国藩认为,读书学习是提高自己知识水平和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他提倡人们要注重读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他认为,读书要注重方法,要善于思考和分析,同时也要注重实践和应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5. 勤俭持家:曾国藩认为,勤俭持家是家庭幸福的基础,因此他提倡人们要注重勤俭节约,珍惜家庭财富和社会资源。
他认为,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帮助人们积累财富和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曾国藩家训强调了家庭教育、道德修养、为人处世、读书学习、勤俭持家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曾国藩家训(五) 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 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师儒之道,亦莫大乎此。仲尼之无常师,即取人为善也;无行不与,即与人为善也。为之不厌,即取人为善也;诲人不倦,即与人为善也。 同治二年正月二十一日《日记》
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引自《曾国藩家书》P.668
少不自立,荏苒遂洎今兹,盖古人学成之年,而吾尚如斯也,不其戚矣!继是以往,人事日纷,德慧日损,下流之赴,抑又可知,夫疾所以益智,逸豫所以亡身,仆以中材而履安顺,将欲刻苦而自振拔,谅委其难之!因作"五箴"以自创云。 1、立志箴。 煌煌行哲,彼不犹人?藐焉小子,亦父母之身。聪明福禄,予我者厚哉!弃天而佚,是及凶灾。积悔累千,其终也已;往者不可追,请从今始!荷道以躬,与之以言;一尚息活,永矣弗谖。 2、居敬箴。 天地定位,二五胚胎;鼎焉作配,实曰三才。严恪斋明,以凝汝命;女之不庄,伐生戕性。谁人可慢?何事可驰?驰事者无成,忧人者反尔。纵彼不反,亦长吾骄;人则下女,天罚昭昭。 3、主静箴。 斋宿日观,天鸡一鸣,万籁俱息,但闻钟声。后有毒蛇,前有猛虎。神定不慑,谁敢余侮?岂伊避人,日对三军。我虑则一,彼纷不纷。驰鹜半生,曾不自主;今其老矣,殆扰扰以终古! 4、谨言箴。 巧语悦人,自扰其身;闲言送日,迹搅女神。解人不夸,夸者不解;道听途说,智笑愚骇。骇者终明,谓女实欺。笑者鄙女,虽矢犹疑。尤悔既丛,铭以自攻;铭而复蹈,嗟女既耄。 5、有恒箴。 自吾识字,百历洎兹;二十有八载,则无一知。曩者所忻,阅时而鄙;故者既抛,新者旋徙。德业之不常,曰为物牵。尔之再食,曾未闻或愆。黍黍之增,久乃盈斗;天君司命,敢告马走。 引自《曾国藩家书》P.44
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同治七年正月十七日《日记》 吾近写手卷一大卷。首篆字五个,次大楷四十八个,后小行书二千余,中间空一节,命纪泽觅此三十二人之遗像绘之于篆字之后,大楷之前。吾生平读书
曾国藩家训名言六戒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理学家,他的家训名言被誉为中国家训的典范。
其中,六戒是曾国藩家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
1. 刚毅戒急:
须以刚毅之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不要急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冷静的思维,从容应对各种挑战。
2. 多思戒傲:
要多思考、多学习,不要自满自足或骄傲自大,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世事皆可反思。
3. 诚信戒欺:
要诚实守信,不要欺骗他人或背信弃义,保持真诚和正直的品行,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
4. 真心戒虚:
要真心实意,不要虚伪做作,保持真实与真诚的情感,与他人建立真正的关系。
5. 谨慎戒暴:
要谨慎言行,不要蛮横无理或横冲直撞,保持克制和自制的品质,与他人和谐共处。
6. 节俭戒奢:
要节俭生活,不要奢侈浪费,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方式,养成
良好的消费习惯和理财观念。
这六戒是曾国藩在家训中总结的六项重要准则,旨在教导后人如何修身养性、治家理事和为国奉献。
它们强调了个人品德修养、正直谦虚、忠诚守信、真实坦诚、与人和谐相处以及节俭持家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有关曾国藩家训的范文有关曾国藩家训的范文曾国藩总结其祖父星冈公平日"家训"之言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永为家训"。
今天就来分享有关曾国藩家训的范文,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
清咸丰十年(1860年)闰三月二十九日,曾国藩给其在家的四弟曾国潢写信,信中写道,他曾经与九弟曾国荃论治家之道,一切以其祖父曾星冈为法,大约有八个字诀。
前四字为书、蔬、鱼、猪,后四字为早、扫、考、宝。
对这八个字,曾国藩自己作了简单的解释。
“早,起早也;扫,扫屋也;考,祖先祭祀,敬奉显考、王考、曾祖考,言考而妣可该也;宝,亲族邻里,时时周旋,贺喜吊丧,问疾济急,星冈公常曰人待人无价之宝也。
星冈公生平于此数端最为认真。
故余戏述为八字诀,曰: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也。
此言虽涉谐谑,而拟即写屏上,以祝贤弟夫妇寿辰,使后世子孙知吾兄弟家教,亦知吾兄弟幽默也。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这便是曾国藩的八字家训。
曾国藩的八字家训,初看起来,卑之无甚高论,稀松平常到很多人一看就会忽略过去。
然而,作为一代名儒、治家有方的楷模,曾国藩为何要选择这八个平淡无奇的字作为家训呢?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品味,确能发现其奥秘。
先看“早”。
早,就是早起。
曾国藩认为,早起能使人强打精神。
古今中外,很多成功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早起!古人不是有闻鸡起舞的故事吗?鲁迅还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
李鸿章年轻时候喜欢睡懒觉,曾国藩为了改变他,就立下一条规矩:自己要和身边的幕僚一起同时吃饭。
因为曾国藩本人是起得很早的,这样就逼迫那些年轻幕僚跟他一同起早。
有一天早上,曾国藩和其幕僚们已经坐在餐桌上准备吃饭了,一看,李鸿章没来,就打发人去叫他。
这一天早上,李鸿章实在想睡一个懒觉,就跟那人说,你去告诉我教师,就说我生病了,今天早上就不吃早饭了。
没有想到,曾国藩一听,放下筷子,对身边人说:少荃不来,我们大家都不吃啊。
(完整)曾国藩家训全文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曾国藩家训全文)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曾国藩家训全文的全部内容。
曾国藩家训全文导读:曾国藩家训,曾国藩家训全文。
曾国藩的遗嘱对其子孙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其子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钻研数学;孙子曾广钧中进士后,终老翰林;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曾氏后代子孙没有一个加入到行伍之列,甚至也极少有人出仕。
曾家后裔恪遵先祖遗言,远离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政界、军界,洁身自好,大隐于世,实现了曾氏’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
曾国藩家训:三个地方看一个家庭的兴败曾国藩家训第一看:看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曾国藩家训第二看: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曾国藩家训第三看: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
畅游史海,可以看到'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逾越的魔咒。
而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
探寻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曾国藩家训里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曾国藩家训四条遗嘱: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以行善除恶,这是自己的表现。
内心是不是自欺,别人无从知道.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天,下无疚于心,所谓养心一定要清心寡欲。
曾国藩家训语录
曾国藩家训语录如下:
1. 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2.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3.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4.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5. 治学应以明德为本,并应重视健康和家风。
6. 受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7.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8. 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9. 戒骄字,以不轻易笑人为第一义;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10. 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
11.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以上是部分曾国藩家训语录,这些言论是他对家庭、子女、亲朋好友的劝告和期望。
标题:曾国藩家训“三代不读书”之深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国藩以其深厚的学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独特的家庭教育理念而著称。
其中,曾国藩的家训之一“三代不读书”常引人深思。
表面上这似乎与推崇读书的传统观念相悖,然而细究其内涵,便能发现这一家训背后蕴含的深远意义与警示。
要理解“三代不读书”的含义,首先需从曾国藩对读书的理解谈起。
曾国藩认为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来修身养性、明白道理。
在他看来,读书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是对人格和道德的塑造。
因此,当家训中提及“三代不读书”,并非字面上的反对学习知识,而是强调家族中不能连续三代人都只注重书本知识而忽略了实际能力的培养和道德修养的积累。
“三代不读书”的第一代,可以理解为家族创始人。
他们往往出身贫寒,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奋斗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和地位。
这个阶段的人们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但他们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在家族中会特别强调下一代的教育。
第二代则是在第一代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有幸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机会,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按照曾国藩的理念,这一代的任务是双重的:一方面要继续增长知识和才能,另一方面要开始注重修身养性,确保知识的内化为自身的品格和能力。
到了第三代,如果仅仅满足于前两代积累下来的书本知识而不进行自我提升,就可能出现“三代不读书”的问题。
这一代可能会因为从小生活在书香门第,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道德修养的积累,导致虽有满腹经纶却无法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甚至出现道德沦丧的情况。
曾国藩的这一家训提醒人们,知识的追求与个人品德的修养同等重要。
真正的读书人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具备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家族的长久繁荣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当今社会,曾国藩的这条家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知识更新换代日益加快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应只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
曾国藩家训原文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
谚日: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
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诸弟总须力图专业。
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
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
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
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
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
万不可以兼营并鹜,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
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
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
精心整理《曾国藩家训》浓缩成20句话,够你指导人生了!《曾国藩家训》一书根据曾国藩的家训、家书等史料编辑加工而成,从为人处世、从政治军、谨守家风、保养身心几个方面分类,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翻译、评析。
在介绍曾氏家训内容的同时,重点引导今人借鉴吸取1、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着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
6、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
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很晚才起床)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7、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811、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13、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
14、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15、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
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16、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
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
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
17、谚云吃一暂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馁也18、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19、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20、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
曾国藩家训全文导读:曾国藩家训,曾国藩家训全文。
曾国藩的遗嘱对其子孙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其子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钻研数学;孙子曾广钧中进士后,终老翰林;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曾氏后代子孙没有一个加入到行伍之列,甚至也极少有人出仕。
曾家后裔恪遵先祖遗言,远离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政界、军界,洁身自好,大隐于世,实现了曾氏"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
曾国藩家训:三个地方看一个家庭的兴败曾国藩家训第一看:看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曾国藩家训第二看: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曾国藩家训第三看: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
畅游史海,可以看到"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逾越的魔咒。
而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
探寻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曾国藩家训里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曾国藩家训四条遗嘱: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
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以行善除恶,这是自己的表现。
内心是不是自欺,别人无从知道。
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天,下无疚于心,所谓养心一定要清心寡欲。
所以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对天地,和鬼神对质,绝对不会有行为无悔恨而心却退缩的时候。
人假如没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对天地便神色泰然,这样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这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药方,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在内专一纯净,在外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工夫;出门如同看见贵宾,对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样崇敬,这是敬的气象;自我修养以让百姓平安,忠实恭顺而使天下太平,这是敬的效验。
原文:“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译文:家族保持俭朴的传统,就能够兴旺。
人保持勤劳就能够健康。
家族能够勤劳俭朴,那么生活就永不会贫贱。
以俭持家。
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
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
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
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
”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
勤于治学。
除了“俭”,曾国藩对子女的另一条要求是“勤”。
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
重视家教。
曾国藩后人有有3男5女,小女儿曾纪芬最长寿,活到91岁。
1875年,曾纪芬嫁入湖南聂家。
曾国藩规定,每个女儿出嫁,嫁妆不得超过200两银子,同时嫁妆中还有父亲亲手书写的功课单。
曾国藩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实际上女儿做得比父亲期望的更好。
曾国藩家训最经典十句
曾国藩家训,非常经典。
一句话,一个深刻的启示,凝聚了一种思想,培养一种力量,提升一种人生取向,引领很多人走向辉煌。
有些话语至今仍被人传颂,给时代后辈以智慧。
曾国藩家训十句:
1、勤能补拙,拙能被勤补也。
总之,不失时机,及时行乐而无懈怠,必达到成功。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两得须择其一。
4、如若不能守,则莫谋新居。
5、忍耐是强者,咒骂是弱者;宽容是贤者,怒斥是愚者。
6、甘情于贫,宁受其苦;甘心于富,岂待复费。
7、不贪抢暴利,则立久矣;贪图一时便宜,必徒劳损。
8、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9、雁过留声,人归留名。
10、行义以求长久,存忠莫与争。
曾国藩的这十句家训让人们从中获得了深刻的启示,他传承的开拓精神激励着我们前行,在无坚不摧的环境中练就坚韧乐观的心态,清晰看待自己在外界,持久不懈地去改变自己,我们把曾国藩家训背熟,列举出来再深思,会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把理解变成能力,进而转化为行动,改变今天、走向未来。
曾国藩家训最经典全文[精选3篇]【曾国藩家训最经典全文第1篇】曾国藩,作为中国自孔子以后的一个半完人中的半个,其在立言立德立功这三个中国传统文人中的三大标准方面几乎都做到了,这真是非常难得。
虽然说他是半个完人,其中不无贬损之意,但是也未尝不是一种肯定。
曾国藩一生律己很严,治家有道,治军有方,堪称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对于这些方面都有非常详细的论述。
在这部曾国藩的家书里面,我首先关注的是他在书信中所涉及到的大量的关于征缴太平天国的内容。
曾国藩的书信翔实具体,是非常好的指导了他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如何治军,如何布置安排的史实性材料。
比如曾国藩在咸丰四年四月初四的家书中就详细记录了湘潭之役,其副将塔齐步大破太平军的情况。
而且尤为难得的是他也没有讳言自己的战败,其亲自率领的军队居然遇敌溃。
结合曾国藩在书信中的这段描述,以及其他的历史材料,对于这一形象更加充实而立体的影响。
由于曾国藩此后自带兵必遭败绩,因此他避开了安庆和天京的两场大战的前线,但在书信中依然可以看到他对九弟困守前敌的殷殷关切之情。
曾国藩的家书对于我们了解太平天国那一段的历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多读一读。
此外,既然是家书,所以在对于子女的教育,家人如何相处等方面曾国藩也都在家书中不因厌烦的一一写明,他指导自己的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如何治学读书,把两个儿子都培养成了非常优秀的道人才。
而且曾国藩眼界开阔,还指导曾纪泽要学习外语,最终早就了中国第一个大使。
这些内容对于今天我们研究学问,教育子女,甚至为人处世也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曾国藩家训最经典全文第2篇】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
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
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
曾国藩家训白话全解摘要:I.引言- 介绍曾国藩家训的背景和意义II.曾国藩家训的内容- 守笃实,戒机巧- 守强毅,戒刚愎- 吾人身心之间,须有一种清气- 富贵气太重,亦非佳象耳- 称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称人一恶,我有一恶,又何毁焉?- 两君子无争,相让故也。
一君子一小人无争,有容故也。
争者两小人也,有识者奈何自处于小人。
- 处毁誉要识有量,今之学者反有向上底,见世所誉而趋之,见世所毁而避之,只誉我而喜,闻毁我而怒,只是量不广,真善真恶在我,毁誉与我分毫无干。
-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III.曾国藩家训的启示- 借鉴曾国藩家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 曾国藩家训对现代家庭的启示IV.结论- 总结曾国藩家训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借鉴吸取有益成分正文:曾国藩家训白话全解曾国藩,作为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的家训,不仅为曾家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本文将详细解读曾国藩家训的白话版本,以期为现代家庭提供借鉴。
首先,曾国藩家训强调“守笃实,戒机巧”。
这意味着,家庭成员要脚踏实地,诚实待人,避免耍小聪明和投机取巧。
这样才能在家庭、社会中赢得信任和尊重。
其次,曾国藩提倡“守强毅,戒刚愎”。
这意味着,家庭成员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同时也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避免固执己见。
这样才能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不断进步。
此外,曾国藩认为,家庭成员应具备一种清气,即“吾人身心之间,须有一种清气”。
这种清气,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精神力量,对家庭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曾国藩还告诫子孙,“富贵气太重,亦非佳象耳”。
这意味着,家庭成员应保持节俭、谦虚的作风,避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以免损害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在人际交往方面,曾国藩提出,“称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称人一恶,我有一恶,又何毁焉?”。
这意味着,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宽容和尊重,同时也要反省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
曾国藩十六字家训
曾国藩十六字家训为:“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释义:家族保持俭朴的传统,就能够兴旺。
人保持勤劳就能够健康;家族能够勤劳俭朴,那么生活就永不会贫贱。
十六字家训中“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是告诉我们,如果保持节俭的好习惯,那么我们就永远不会贫穷,无论生活条件如何,节俭都是必须的。
生活中可以进行废物改造,例如把一些快递的纸盒子做成收纳品,再例如家里孩子长大后穿不上的衣服可以送到福利院,也可以捐出去,这样就不浪费了,资源得到了合理运用。
曾国藩家训名言六戒
1、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2、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3、处事当务详慎,不可尽兴燥脾,凡饮食举动言语笔墨,尽兴便放肆,一燥脾便刻薄,其始无害人之心,而其事必至于害人,初若不至杀身,终至杀身而有余也。
4、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5、祸咎之来,本难逆料,然唯不贪财、不取巧、不沽名、不骄盈四者,穷可弥缝一二。
人为财死,不贪少祸。
6、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
7、治家贵严,严父常多教子,不严则子弟之习气日就佚惰,而流弊不可胜言矣。
故易日:“如吉!欲严而有威,必本于庄敬,不苟言,不苟笑,故日“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
——清代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
8、处明庭而检饰者,居暗室必欺心。
曾国藩家训曾国藩家训语录一、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二、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三、静坐思,心正气顺,必须到"天地位,万物育"田地方好;默坐思,此心须常有满腔生机。
杂念憧憧,将何以极力扫却?勉之!四、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
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面、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
诸弟每人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
将终身以之。
五、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
为师当严而有恒。
六、修身十二款:1、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时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
5、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9、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
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眈着,最容易溺心丧志。
11、作字:早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七、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家中养鱼、养狗、种竹、种蔬四事。
皆不可忽。
一则上接祖父以来相承之家风,二则望其外有一种生气。
登其庭有一种旺气。
八、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若汤之昧旦丕显,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继日、坐以待旦,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
《无逸》一篇,推之于勤则寿考,逸则夭亡,历历不爽。
为一身之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大禹之舟乘四载,过门不入,墨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
故荀子好称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劳也。
军兴以来,每见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艰苦者,无不见用于人,见称于时;其绝无材技,不惯作劳者;皆见弃于时,饥冻就毙。
故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
九、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
此君子也。
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十、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
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
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
十一、三乐: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
十二、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十三、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
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
十四、少劳则而老逸犹可,少甘而老苦则难矣。
盖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也。
若能去忿欲以养体,存倔强以励志则日进无疆矣。
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
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十五、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
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
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
十六、谚云吃一暂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馁也十七、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十八、后辈子侄,总宜教之以礼。
出门宜常走路,不可动用车马,长其骄惰之气。
一次姑息,二次三次姑息,以后骄惯则难改,不可不慎。
十九、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
乃有进步也。
古来言凶德至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福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故愿与诸弟共相鉴诫。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戒骄字,以不轻易笑人为第一义,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傲为凶德,惰为衰气。
二者皆败家之道。
戒惰莫如早起。
戒傲莫如多走路,少坐轿。
二十、盖达官之子弟,听惯高议论,见惯大排场,往往轻慢师长,讥谈人短,所谓骄也。
由骄字而奢、而淫、而佚,以至于无恶不作,皆从骄字生出之弊。
而子弟之骄,又多由于父兄达官者,得运乘时,幸致显宦,遂自忘其本领之低,学识之陋,自骄自满,以致子弟效其骄而不觉。
欲求稍有成立,必先力除此习,力戒其骄;欲禁子侄之骄,先戒吾心之自骄自满,愿终身自勉之。
二十一、诸弟能常进箴规,则弟即吾之良师益友也。
而诸弟亦宜常存敬畏,勿谓家有人作官,而遂敢于侮人;勿谓己有文学,而遂敢于恃才傲人。
常存此心,则是载福之道也。
二十二、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
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
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师儒之道,亦莫大乎此。
仲尼之无常师,即取人为善也;无行不与,即与人为善也。
为之不厌,即取人为善也;诲人不倦,即与人为善也。
二十三、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二十四、少不自立,荏苒遂洎今兹,盖古人学成之年,而吾尚如斯也,不其戚矣!继是以往,人事日纷,德慧日损,下流之赴,抑又可知,夫疾所以益智,逸豫所以亡身,仆以中材而履安顺,将欲刻苦而自振拔,谅委其难之!因作"五箴"以自创云。
1、立志箴。
煌煌行哲,彼不犹人?藐焉小子,亦父母之身。
聪明福禄,予我者厚哉!弃天而佚,是及凶灾。
积悔累千,其终也已;往者不可追,请从今始!荷道以躬,与之以言;一尚息活,永矣弗谖。
2、居敬箴。
天地定位,二五胚胎;鼎焉作配,实曰三才。
严恪斋明,以凝汝命;女之不庄,伐生戕性。
谁人可慢?何事可驰?驰事者无成,忧人者反尔。
纵彼不反,亦长吾骄;人则下女,天罚昭昭。
3、主静箴。
斋宿日观,天鸡一鸣,万籁俱息,但闻钟声。
后有毒蛇,前有猛虎。
神定不慑,谁敢余侮?岂伊避人,日对三军。
我虑则一,彼纷不纷。
驰鹜半生,曾不自主;今其老矣,殆扰扰以终古!4、谨言箴。
巧语悦人,自扰其身;闲言送日,迹搅女神。
解人不夸,夸者不解;道听途说,智笑愚骇。
骇者终明,谓女实欺。
笑者鄙女,虽矢犹疑。
尤悔既丛,铭以自攻;铭而复蹈,嗟女既耄。
5、有恒箴。
自吾识字,百历洎兹;二十有八载,则无一知。
曩者所忻,阅时而鄙;故者既抛,新者旋徙。
德业之不常,曰为物牵。
尔之再食,曾未闻或愆。
黍黍之增,久乃盈斗;天君司命,敢告马走。
二十五、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
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二十六、吾近写手卷一大卷。
首篆字五个,次大楷四十八个,后小行书二千余,中间空一节,命纪泽觅此三十二人之遗像绘之于篆字之后,大楷之前。
吾生平读书百无一成,而于古人为学之津途,实已窥见其大,故以此略示端绪。
二十七、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观密微,二者阙一不可。
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
二十八、读经、读史、读专集、讲义理之学,此有志者万不可易者也。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然此亦仅为有大志者言之。
二十九、每日习字不必多,作百字可耳。
读背诵之书不必多,十页可耳。
看涉猎之书不必多,亦十页可耳。
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
阿兄数千里外教尔,仅此一语耳。
三十、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
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
三十一、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
每看一处,如我便一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
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
经以穷理,史以考事。
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三十二、凡事皆贵专。
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
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
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三十三、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三十四、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
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此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
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三十五、盖人不读书则已,亦即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
"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
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毫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整躬率物也。
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已治人之道实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作官,与用牧猪奴作官何以异哉?然则既自名为读书人,则"大学"之纲领,皆己身要之事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