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聚乙烯醇薄膜研究现状及其应用

聚乙烯醇薄膜研究现状及其应用

聚乙烯醇薄膜研究现状及其应用
聚乙烯醇薄膜研究现状及其应用

膜材料发展前景与展望

膜材料发展前景与展望 一、国内外经济对膜产业的重大需求 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膜技术是以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膜材料作为核心,在膜两侧推动力下,实现混合物分离、提纯、浓缩的分离技术。与过滤、精馏、萃取、蒸发等传统分离技术相比,膜技术具有能耗低、分离效率高、设备简单、无相变、无污染等优点,因此被称为新型高效分离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膜技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实际上,它就在我们身边。比如,随处可购买到的纯净饮用水绝大部分采用膜技术净化得到;为保持乳品的营养价值及水果的风味,牛奶、酸奶、奶酪等也可以采用膜技术进行除菌、浓缩及杂质去除。 在21世纪的多数工业中,膜技术将扮演重要角色,在水资源、能源、环境、传统产业改造等领域发挥重大作用。 在缓解水资源短缺方面,预计到2050年,我国缺水总量将达4000亿m3,因缺水而导致的工业总产值损失大约2000亿元,农业总产值损失大约1500亿元。膜法海水淡化技术、膜法水质净化技术、膜及其集成技术将成为解决我国北方资源性缺水、南方水质性缺水和城市缺水的有效手段。 在化工与石油化工领域,分离过程能耗占到了总能耗的70%左右,分离效率低还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膜分离技术可以高效低能耗地实现高精度分离,是过程工业节能降耗的共性技术之一。譬如,膜法精密过滤代替蒸发,可节能40%以上,减少溶剂消耗量30%以上;膜法渗透汽化技术代替精馏,进行有机物脱水,可节能50%

以上;膜技术是过程工业减排的关键支撑技术,采用膜法处理油田回注水、焦化废水等,可实现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减少废水排放量;采用膜法可以实现废酸、废碱资源化利用,实现废液零排放。 此外,膜技术还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相关行业技术进步的高新技术,可以说,膜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全球范围的高度重视,美国、日本、欧洲等多国政府将膜技术作为21世纪高新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制定了相应的研究开发计划,促进了膜技术和产业的强劲发展。我国政府对膜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同样十分重视,自“六五”以来,已连续六个五年计划都把膜技术作为重点项目进行支持。2010年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高性能膜材料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膜技术和膜产业的自身发展,膜应用市场的培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经过5O多年的发展.中国膜产业逐渐走向成熟。特别是近20年来,中国膜产业高速增长,总产值从1993年2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O8年200亿元(膜行业总产值是指膜制品、膜组件、膜附属设备及相关工程的总值,膜制品与膜组件是整个行业的核心)。 在21世纪的许多工业中,都将膜技术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战略高度。2009年我国膜产业总产值约240亿元,2010年约300亿元。按照目前年均30%的增幅,未来5年我国膜产业有望突破1000亿元。可以预见,膜技术将迎来产值大幅增加的黄金十年,它所带动的相关产业产值总量更是不可估量。膜技术将在水资源、能源、环境、传统产业改造等领域发挥重大作用。

聚乙烯醇pva的用途和应用

聚乙烯醇 PVA 的用途和应用 【新海湾-徐江】 聚乙烯醇(简称PVA)外观为白色粉末,是一种用途相当广泛的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性能介于塑料和橡胶之间,它的用途可分为纤维和非纤维两大用途。 由于PVA具有独特的强力粘接性、皮膜柔韧性、平滑性、耐油性、耐溶剂性、保护胶体性、气体阻绝性、耐磨性以及经特殊处理具有的耐水性,因此除了作纤维原料外,还被大量用于生产涂料、粘合剂、纸品加工剂、乳化剂、分散剂、薄膜等产品,应用范围遍及纺织、食品、医药、建筑、木材加工、造纸、印刷、农业、钢铁、高分子化工等行业。 产品性能:聚乙烯醇树脂系列产品系白色固体,外型分絮状、颗粒状、粉状三种;无毒无味、无污染,可在80--90℃水中溶解。其水溶液有很好的粘接性和成膜性;能耐油类、润滑剂和烃类等大多数有机溶剂;具有长链多元醇酯化、醚化、缩醛化等化学性质。 产品用途:主要用于纺织行业经纱浆料、织物整理剂、维尼纶纤维原料;建筑装潢行业107胶、内外墙涂料、粘合剂;化工行业用作聚合乳化剂、分散剂及聚乙烯醇缩甲醛、缩乙醛、缩丁醛树脂;

造纸行业用作纸品粘合剂;农业方面用于土壤改良剂、农药粘附增效剂和聚乙烯醇薄膜;还可用于日用化妆品及高频淬火剂等方面。 使用方法:聚乙烯醇树脂系列产品均可以在95℃以下的热水中溶解,但由于聚合度、醇解度高低的不同,醇解方式等不同在溶解时间、温度上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使用不同品牌聚乙烯醇树脂时,溶解方法和时间需要进行摸索。溶解时,可边搅拌边将本品缓缓加入20℃左右的冷水中充分溶胀、分散和挥发性物资的逸出(切勿在40℃以上的水中加入该产品直接进行溶解,以避免出现包状和皮溶内生现象),而后升温到95℃左右加速溶解,并保温2~小时,直到溶液不再含有微小颗粒,再经过28目不锈钢过滤杂质后,即可备用。 搅拌速度 70~100转/分,升温时,可采用夹套、水浴等间接加热方式,也可采用水蒸汽直接加热;但是,不可用明火直接加热,以免局部过热而分解,若没有搅拌机,可用蒸汽以切线方向吹入的方法,进行溶解。 聚乙烯醇树脂系列产品水溶液浓度一般在12~14%以下;低醇解度聚乙烯醇树脂产品水溶液浓度一般可在20%左右。

电热材料和热电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专业:金属材料工程学号:1040602209姓名:郝小虎电热材料和热电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一热电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1传统热电材料的研究现状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只有那些无量纲优值接近1的材料才被视为热电材料。目前已被广泛应用的主要有3种:适用于普冷温区制冷的BizTea类材料,适用于中温区温差发电的PbTe类材料,适用于高温区温差发电的SiGe合金。 1.1Bi-Te系列 BiZTea化学稳定性较好,是目前ZT值最高的半导体热电体材料。一般而言,Pb,Cd,Sn等杂质的掺杂可形成P型材料,而过剩的Te或掺人I,Br,Al,Se,Li等元素以及卤化物掩I,CuI,CuBr,BiI3,SbI3则使材料成为n型。在室温下,P型BizTea晶体的Seebeck系数。最大值约为260pV/K,n型BitTea晶体的a值随电导率的增加而降低,并达到极小值-270t,V/K161,Bi2Te。材料具有多能谷结构,通常情况下,其能带形状随温度变化很小,但当载流子浓度很高时,等能面的形状将随载流子的浓度而发生变化。室温下它的禁带宽度为0.13eV,并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 1.2P1rTe系列 PbTe的化学键属于金属键类型,具有NaCl型晶体结构,属面心立方点阵,其熔点较高(1095K),禁带宽度较大(约0.3eV),是化学稳定性较好的大分子量化合物。通常被用作300-900K范围内的温差发电材料,其Seebeck系数的最大值处于600-800K范围内。PbTe材料的热电优值的极大值随掺杂浓度的增高向高温区偏移。PbTe的固溶体合金,如PbTe和PbSe形成的固溶体合金使热电性能有很大提高,这可能是由于合金中的晶格存在短程无序,增加了短波声子的散射,使晶格热导率明显下降,故使其低温区的优值增加。但在高温区,其ZT值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这是由于形成PbTe-PbSe合金后,材料的禁带明显变窄,导致少数载流子的影响增加,结果没能引起高温区ZT值的提高[71。 1.3Si-Ge系列 SiGe合金的a值在Sio.isGeo.as达到极大值,其原因是在该组分处合金系统中的状态密度和有效质量达到极大值。但实际常用Si含量高的合金来得到较高的优值,Si含量高有以下好处:降低了晶格热导率;增加了掺杂原子的固溶度;使SiGe合金有较大的禁带宽度和较高的熔点,适合于高温下工作;比重小,抗氧化性好,适应于空间应用;同时降低了造价。SiGe合金是目前较为成熟的一种高温热电材料,适用于制造由放射线同位素供

聚乙烯醇薄膜的性能和用途图文稿

聚乙烯醇薄膜的性能和 用途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聚乙烯醇薄膜的性能和用途 聚乙烯醇薄膜的性能和用途 1 概述 聚乙烯醇(PVA)是一种水溶性聚合物,特点是致密性好、结晶度高,粘接力强、制成的薄膜柔韧平滑、耐油、耐溶剂、耐磨耗、气体阻透性好,以及经特殊处理具有的耐水性,用途广泛。 聚乙烯醇对人体无毒、无味、无害,与自然环境具有良好的亲和性,不累积,无污染。 聚乙烯醇薄膜是以聚乙烯醇为主体,加入改性剂等助剂,经过特殊工艺加工、可以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完全降解的绿色环保功能性材料。它可在短时间内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有改良土地的作用。 聚乙烯醇薄膜最大的优点是水溶性,最大的缺点是耐水性差。之所以耐水性差,是由于其分子中带有亲水性的羟基(-OH)。如果能将羟基适当封闭,接上耐水性基团,就可提高PVA薄膜的耐水性。PVA含有羟基,可发生多元醇的一切典型反应,选用适当的缩聚物,在添加量不大的情况下,就能与PVA中的羟基适度交朕,使PVA形成一种强韧的三维结构,稳定了PVA在湿态条件下的气密性,提高了耐水能力。 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调整原料、配方和工艺来控制聚乙烯醇薄膜的水溶性和吸潮性,以此来满足不同使用目的的需要。 2 分类 聚乙烯醇薄膜按照溶解特性分为以下几类: 常温溶薄膜(NT型,又称快溶薄膜、冷溶薄膜):溶解温度25℃

中温溶薄膜(IT型,又称中溶薄膜、热熔薄膜):溶解温度65℃ 高温溶薄膜(HT型,又称难溶薄膜、耐溶薄膜):溶解温度85℃ 特种薄膜:可以根据具体用途设计配方和工艺,达到特殊使用的要求。 3 性能 3.1 环保性 PVA薄膜产品属于绿色环保材料。有关部门测得PVA生物耗氧量(BOD)比淀粉小得多,美国空气产品公司把Airvol公司的PVA产品进行生物降解5天后,测得的BOD量低于最初BOD总量的1%。经过生物试验证明PVA既无毒。 就降解机理而言,PVA材料具有水和生物两种降解属性,首先溶于水形成胶液渗入土壤中,可增加土壤的团粘化、透气性和保水性,特别适合于沙土改造。在土壤中的PVA材料可被土壤中的细菌分解,最终可降解为CO2和H2O。 3.2 水溶性 PVA的溶剂是水,但对水的溶解性很大程度上受聚合度的影响,特别是受醇解度的支配。醇解度在88%以下时,在20℃常温的常温水中几乎完全溶解。随着醇解度的上升溶解度大幅度下降,完全醇解的PVA在水中的溶解极微。 PVA薄膜的水溶性与薄膜的厚度和水的温度有关,相关数据表如下: 溶解水温开始溶解时间 (分钟)完全溶解时间 (分钟)

抗菌包装薄膜的研究进展

包装学报Packaging Journal Vol.3 No.3July 2011 第3卷 第3期2011年7月抗菌包装薄膜的研究进展 孙 淼1,郝喜海1,2,邓 靖1,2,李 菲1,史翠平1,李慧敏1 (1.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新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湖南株洲412007; 2.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摘要:抗菌包装薄膜是一种加入抗菌剂后具有抑制或杀灭表面细菌能力的功能性薄膜。根据所添加抗菌剂的不同,抗菌包装薄膜可分为有机抗菌膜、无机抗菌膜和天然抗菌膜3类。抗菌包装薄膜能通过不断释放抗菌剂来抑制微生物生长,从而延长被包装食品的货架寿命。目前,抗菌包装薄膜只有解决好安全与环境保护2个问题才能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抗菌膜;安全性;环境保护中图分类号:TB48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100(2011)03-0006-05 Research Progress of Antibacterial Film for Packaging Sun Miao 1,Hao Xihai 1.2,Deng Jing 1.2,Li Fei 1,Shi Cuiping 1,Li Huimin 1 (1.Key Laboratory of New Packaging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7, China ; 2.School of Packaging and Material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7, China ) Abstract :Antibacterial Film for packaging is a kind of new functional material containing antimicrobial which has the ability to restrain or sterilize the bacteria that accretes on the surface of object.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antimicrobial added, the Antibacterial Film for packaging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that is, organic antibacterial films, inorganic antibacterial films and natural antibacterial films and they can inhibit the growth of the microorganisms by constantly releasing antibacterial agent to extend the shelf life of food packaged. At present two main problems of safety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e still to be resolved to achieve a better development for Antibacterial Film for packaging. Key words :antibacterial film; safe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收稿日期:2010-12-22 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厅基金资助项目(2009CK3028)作者简介:孙 淼(1986-),女,辽宁阜新人,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抗菌性PVA 薄膜的研究与应用, E-mail :sm5418@https://www.doczj.com/doc/dc86510.html, 0 引言 具有抗菌作用的塑料称为抗菌塑料。它是在塑料中添加一定量的抗菌剂,以起到抗菌与抑菌的作用,从而保持其自身及所包装产品的清洁 [1-2] 。在塑 料制品的生产中采用抗菌技术,不仅能减少因使用这些制品而发生的交叉污染,并且能在保持塑料常规性能和加工性能不变的前提下,起到杀菌的功效, 对塑料制品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抗菌塑料在包装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抗菌包装薄膜是其重 要应用领域之一[3]。抗菌包装薄膜的应用,可以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的化学杀菌剂的使用量[4]。因此,开发天然防腐的抗菌剂,制作安全的抗菌包装薄膜,将成为今后食品用包装材料方面的研究热点。 用于塑料添加的抗菌剂,可依据其形态分为气

绿色环保PVA薄膜

绿色环保PVA薄膜 PVA 薄膜具有优异的阻隔性、水溶性和对环境的友好性,是近年来国内外开发最为成功的绿色环保材料之一。它已经获得国内外环保权威机构和广大用户的普遍认可,正在愈来愈广泛地应用于包装、纺织刺绣和水转印刷等领域。例如:农药、化肥、染料、清洁剂、水处理剂、矿物质添加剂、洗涤剂、园林护理用化学试剂等,亦可作为菜籽、植物种子袋、服装包装袋、食品以及医院洗涤袋等多种产品的包装上,同时也可用于纺织刺绣垫付用料和水转印刷及脱膜上。 由于水溶性PVA薄膜产品可设计选择水溶速度,无毒无污染;拉伸强度、张力等均等同于或优于传统塑料薄膜;透明度高、光泽好;柔软度高、触感好;耐油、耐溶剂性好、可热封、可印刷;透气系数低、阻气性好;抗静电性能优良,不吸尘等特性,对产品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外包装水溶性薄膜主要以全透明高温水溶性PVA薄膜为主,用途在高级纺织品,胶装包装袋、包装缓冲气垫、书籍/纸张保护膜、假发、食品、化妆品包装袋等。外包装袋(全透明PVA水溶性薄膜)可加子母塑料扣,全透明水溶性PVA薄膜具有不带静电、透明度、光泽度均优于其它薄膜的特点,包装物体呈现出更鲜明的美化外观,提高了商品的价值。另水溶性PVA薄膜对空气具有高阻隔性,在用于纺织品时包装时,能阻隔空气里的氮气,避免氮气令纺织品发黄,还可吸收纺织品中致癌物如甲醛,在使用完毕方便销毁处理(在80℃水温可全部溶解),因此水溶性PVA薄膜是理想的纺织物包装材料。 PVA薄膜产品品种项目分类用途:品种分类:常温溶薄膜(NT型) 中温溶薄膜(IT型) 高温溶薄膜(HT 型) 用途:刺绣品、农药包装、清洁用品包装、水转印膜农用种子袋、除草剂包装袋、假发刺绣暂用载体、食品复合膜高级纺织品、胶袋包装袋、包装缓冲气垫、医院用洗涤袋等一次性包装袋。 一、 PVA薄膜概括 PVA薄膜市场分布 PVA薄膜主要集中在日本生產,約占世界產量的75%左右。日本以合成化學、尤尼吉卡,可樂麗三家公司為主,電氣化學、信越、生物材料通用公司等也有生產。其他如美國杜邦、Christ-Cralt (C.C.L.P公司),W.T.P公司,德國赫司特公司,法国的GRENSOL公司也有生產。產品主要用于纖維制品包裝,其次為食品包裝、婦女衛生用品、農藥、除草劑包裝等。世界總產量約在2.5萬~2.7萬噸間 其用户也是一些著名的大公司,例如Bayer(拜耳)、Henkel(汉高)、Shell(壳牌)、Agr.Eva(艾格福)等大公司都已开始使用水溶性薄膜包装其产品。 一, PVA原料在世界范围的分布 PVA是用途相當廣泛、性能十分良好的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它的性能介于 橡膠和塑料之間。自1926年工業化以來,生產能力發展較快,1970年為70萬噸/年,1980年達到166.5萬噸/年,10年間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長率達12.17%﹔1990年超過了80萬噸/年,1996年達90萬噸/

聚乙烯醇产品用途的新进展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开发与应用 聚乙烯醇产品用途的新进展 徐惠富1 杨炳贤1 成国祥2 (1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200540;2天津大学材料学院,天津,300072) 提 要 介绍了近年来聚乙烯醇产品在各个工业领域中的新用途,说明这种化工原料仍有广泛的使用价值。 关键词 聚乙烯醇,用途,进展 聚乙烯醇(PVA)是一种用途相当广泛的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最初它仅作为织物上浆剂使用。不久,就用聚乙烯醇制成纤维。并命名为Vinylon,即维尼纶或维纶。近年来由于维纶性能及价格上的局限,使PVA的生产逐渐向非纤维方向发展。目前除了作维纶原料之外,聚乙烯醇还广泛用于纺织浆料、涂料、粘合剂、乳化剂、纸加工助剂、薄膜等方面。研究表明,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着可降解PVA的微生物。因此,PVA及其衍生物的生产和使用符合当今环境保护的要求。 1 聚乙烯醇的用途 1.1 维纶原料 PVA的重要用途之一就是用来生产维纶。目前世界上生产维纶的国家只有中国、朝鲜和日本,每年消费PVA总产量的20%。但由于它的价格、用途及某些性能等原因,常规产品的维纶纤维产品逐渐被其他纤维(如涤纶)所代替。正因为如此,目前的维纶纤维已渐渐地转向功能性、特殊性的方向发展[1],如耐热、抗湿的纤维,用于橡胶和水泥纤维[2];耐光、不变型有色PVA纤维[3];聚乙烯醇纤维无纺网膜及其制品,该纤维大体上没有硬粒,该网膜具有吸水性、柔软性和坚固性,可用作抹布、卫生巾、手巾等[4];高强高模聚乙烯醇纤维[5,6]、抗菌聚乙烯醇纤维[7]、经过特殊处理的聚乙烯醇纤维还可用作橡胶的增强材料[8]。 日本可乐丽已研制成功溶剂湿法冷却凝胶纺丝方法(C OS MOS:Customer Oriented Method with Organic S olvent),并已实现了工业化生产[9]。把这类以聚乙烯醇为主原料或与其他高分子组合起来制得的纤维商品名为“K2Ⅱ”纤维[10]。 1.2 经纱浆料 PVA具有优良的上浆性能,用于疏水性合成纤维及其混纺纱上浆,能够获得满意的效果。它在各类高分子合成浆料中占主要地位,在PVA非纤维应用中,浆料耗用量已占40%。PVA浆料的粘度、pH值稳定,与其他浆料和各类表面粘性剂都有良好的混溶性和乳化能力,能适应各类纤维上浆的工艺要求。PVA浆料具有良好的粘附力,能使纱线上的毛茸集束,是理想的被覆材料;且它的成膜性好,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 但PVA浆料也有一些缺点,如浆液结皮,调浆时易起泡,浆纱在分纱时阻力大等。因此有人研究出了一些新型的浆料和一些特殊用途的浆料:如用于细经纱的上浆。用这种浆料给机械细经纱上浆后,用喷气织机制成无纺布时,不会发生断丝和停机[11];良好稳定性和混合性的纺织浆料,这种浆料在90℃时粘度≤1000mPa?s。在90℃下装置4h 无变化,单棉纱用该混合物上浆16.7%,稳定性良好[12];浆洗织物用耐热喷射上浆剂。用此上浆剂所获得的上浆织物具有良好的手感,发黄指数(J IS Z28722)为3.6,而淀粉的发黄指数则高达13.2[13]。 1.3 纸加工 PVA代替淀粉作纸张表面施胶剂可使纸张质量如印刷适应性、平滑性、耐磨擦性、耐折度、耐油性和耐化学品性显著提高,适用于各种纸张的表面施胶。它可以在印刷面上经液压涂刷上一层可印制的水溶性或水可溶性的薄膜,然后固化薄膜,形成保护涂层[14]。甚至可直接制作可循环性聚氯乙烯

薄膜流研究进展

薄膜流研究进展 班级:机械工程专硕1班 学号:6160805020 姓名:程帅 摘要:液体在重力作用下以薄层形式沿壁面向下流动,称为液体薄膜流。它具有小流量、小温差、高传热传质系数、高热流密度、结构简单、动力消耗小等独特优点,己作为一项高效传热传质技术在化工、能源、航天、石油、制冷、电子等许多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非牛顿流体层流降膜流、新型薄膜覆盖材料、薄膜流涎机。正是由于实际应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液体薄膜流的水动力过程和传热传质特性力一面,近几十年来开展了大量的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全面阐述液体薄膜流动和传热特性的研究现状,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液体薄膜流、非牛顿流薄膜流、新型薄膜覆盖材料、薄膜流涎机 1.液体薄膜流表面特征 对于液膜沿倾斜壁或垂直管壁向下流动的情形,从实验上观察到三种不同的流动状态:当Re=4T/v<20~30 (T为单位湿周的体积流率,v为流体的运动粘度),流动为层流,膜表面呈平滑状态且膜厚为常数;当2001000~2000,流动呈波动性剧烈的紊流。 在工业应用的雷诺数范围内,降膜呈现出非常不规则的波动表面。对于波峰高度是底层厚度两倍以上,且其周围存在至少一个波长长度的平坦部分的波,称之为孤立波,如图1所示。它起始于粘性底层,具有陡峭的波前和相对平缓的波后,在波后逐渐没入粘性底层。对于波幅是其底层厚度2}5倍的大波,其携带着大部分流动质量,对波内、波与壁面、波与外界的传热传质速率,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一般说来,界面处的波动会在膜内、特别是 在接近界面处将产生良好的混合。实验测量表明,紊流对动量传递的影响与波动的影响相比要小一些。 (a)波峰高度/底层厚度=2.8 (b)波峰高度/底层厚度=3.68 图1不同波峰高度/底层厚度比下的流动特性,R=600 大多数模拟结果显示:在孤立波内存在与主流方向相反的回流区,而在其周围的微波内不存在回流区(图1)。回流区的存在,加快了界面处和膜内冷热流体的混合,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传热效果,而且,液体表面波的存在,尤其是大孤立波,可有效地喇氏平均液膜厚度,.这些特征可以从理论上解释在波动膜状态下具有强传热传质速率的机理。

热电材料的研究进展

综合评述 热电材料的研究进展Ξ 沈 强 涂 溶 张联盟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实验室430070)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热电效应的应用状况和热电材料的基本特性,重点评述了热电烧结材料、高ZT值热电材料以及具有梯度结构的热电材料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热电效应,热电材料,品质因子,烧结材料,梯度结构 11引 言 热电效应(又称:温差电效应)从宏观上看是电能与热能之间的转换,因此从它被发现以来,人们就不断探求和开发其可能的工业用途。热电偶是其中最为成功的例子,它用于测量温度和辐射能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由于金属的热电效应相当微弱,热电偶只是在开路条件下直接探测电压,而不是作为能量转换装置。直到50年代末期,半导体材料获得飞速发展以后,人们发现半导体材料具有很好的热电性能,颇具实用价值,此后对热电转换的研究取得了系列进展。目前,热电发电和热电制冷以它们独特的技术优势,已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实际应用。 21热电效应的应用状况 热电效应是由电流引起的可逆热效应和温差引起的电效应的总称,它包括相互关联的三个效应:Seebeck效应、Peltier效应和T hom son 效应[1]。 1821年,T.J.Seebeck发现,由两种不同导体a,b构成的闭合回路的两端接点的温度不同时,回路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称为Seebeck 效应。开路条件下的电动势称为温差电动势,亦称为Seebeck电动势: dV=Αab dT Αab为Seebeck系数,在冷端接点处,若电流由a流向b,则Αab为正,反之为负。其大小取决于接点温度及组成材料。 Peltier效应是C.A.Peltier在1834年发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当两种不同导体组成回路的接点有微小电流流过时,一个接点会放热,另一个接点则吸热。而改变电流的方向,放热和吸热的接点也随之改变。在时间dt内,产生的热量与流经的电流成正比: dQ p=Πab I ab dt Πab为Peltier系数,当电流由a流向b,I ab取正,dQ p>0,吸热,反之放热。Πab的大小与接点温度和组成材料有关。 T hom son效应是指当一段存在温度梯度的导体通过电流I时,原有的温度分布将被破坏,为了维持原有的温度分布,导体将吸收或放出热量。T hom son热与电流密度和温度梯度成正比: dQ t=ΣIdt(dT dx) Σ为T hom son系数,符号规则与Peltier效应相同,当电流流向热端,dT dx>0,Σ>0,吸热。 以上的Seebeck系数Αab、Peltier系数Πab和T hom son系数Σ,都是表征热电材料性能的重要参量,其相互关系可由Kelvin关系式表述如下:Πab=Αab T Σa-Σb=T(dΑab dT) — 3 2 — 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批准号:59581002

纳米材料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要点

纳米材料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摘要:文章总结了纳米粉体材料、纳米纤维材料、纳米薄膜材料、纳米块体材料、纳米复合材料和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综述了纳米材料的性能和目前主要应用领域,并简单展望了纳米科技在未来的应用。 关键词:纳米材料;纳米材料制备;纳米材料性能;应用 0 引言 自从1984年德国科学家Gleiter等人首次用惰性气体凝聚法成功地制得铁纳米微粒以来,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能和应用等各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纳米材料的研究已从最初的单相金属发展到了合金、化合物、金属无机载体、金属有机载体和化合物无机载体、化合物有机载体等复合材料以及纳米管、纳米丝等一维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领域日新月异。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包括纳米粉体( 零维纳米材料,又称纳米粉末、纳米微粒、纳米颗粒、纳米粒子等) 、纳米纤维( 一维纳米材料) 、纳米薄膜( 二维纳米材料) 、纳米块体( 三维纳米材料) 、纳米复合材料和纳米结构等。纳米粉体是一种介于原子、分子与宏观物体之间的、处于中间物态的固体颗粒,一般指粒度在100nm以下的粉末材料。纳米粉体研究开发时间最长、技术最成熟,是制备其他纳米材料的基础。纳米粉体可用于:高密度磁记录材料、吸波隐身材料、磁流体材料、防辐射材料、单晶硅和精密光学器件抛光材料、微芯片导热基片与布线材料、微电子封装材料、光电子材料、先进的电池电极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高效催化剂、高效助燃剂、敏感元件、高韧性陶瓷材料、人体修复材料、抗癌制剂等。纳米纤维指直径为纳米尺度而长度较大的线状材料,如纳米碳管,可用于微导线、微光纤( 未来量子计算机与光子计算机的重要元件) 材料、新型激光或发光二极管材料等。纳米薄膜分为颗粒膜与致密膜。颗粒薄膜是纳米颗粒粘在一起,中间有极为细小的间隙的薄膜;致密膜指膜层致密但晶粒尺寸为纳米级的薄膜。可用于气体催化材料、过滤器材料、高密度磁记录材料、光敏材料、平面显示器材料、超导材料等。纳米块体是将纳米粉末高压成型或控制金属液体结晶而得到的纳米晶粒材料,主要用途为超高强度材料、智能金属材料等。纳米复合材料包括纳米微粒与纳米微粒复合( 0- 0 复合) 、纳米微粒与常规块体复合( 0- 3复

聚乙烯醇PVA在各领域的应用

PVA自工业化生产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用途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由最初的只用于维纶生产,逐步发展到用于纺织、造纸、建筑、化工、电子等行业,目前PVA新的用途仍在不断地被开发出来,PVA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材料。同时,PVA作为“最生态友好产品”,在环保和安全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由于PVA具有许多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其在实际生产中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并且近些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各个新领域的应用开发如火如荼。

(1)织物及织物加工由于分子间的高黏着性,PVA具有良好的拉丝、成膜性,曾经奠定了PVA作为维纶纤维原料的地位。用PVA 制造的维纶纤维可与棉、毛、黏胶纤维混纺或纯纺,用于衣着及篷布、帘子线、绳索等生产,是石棉的理想代用品。近年开发的水溶性纤维具有水溶性、耐酸性、耐碱性、耐有机溶剂性以及良好的耐盐、耐化学药品性,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同的水温中得以溶解,其废液经活性污泥处理后,完全降解而无公害,是一种极有应用前景、使用较广的环保材料。水溶性纤维主要作为造纸原料、无纺布原料、生产水溶性纱线或与其它纤维混纺后织成高档纺织品,以及制作军工用品的纺织材料。 织物加工对PVA的需求量最大,使用范围大致如下:浆料——经纱浆、印染浆、织物整理;改性剂——织物树脂整理;黏合剂——毡和无纺布等的黏合剂。 在上述应用中作为经纱浆料用的比例最大。PVA是一种能使经纱的抱合力,上浆纱强力、耐磨性、可挠性以及对大气条件变化的保护性等得以提高的一种理想的低成本经纱浆料。国外PVA浆料上百种,主要区别在于醇解度和聚合度,最常用的是1799和1788。 (2)纸加工PVA在造纸工业中主要用于表面施胶剂、颜料黏合剂和打浆机添加剂等。用PVA制作的纸张表面施胶剂,可增强纸品表面强度和内部张力、耐破裂度、耐折和耐磨强度,改善纸张的光泽及平滑性,提高纸张耐水性、耐油及耐有机溶剂性。由于PVA水溶液对纸的黏合力强,成膜性好,可代替价格昂贵、容易腐败的干酪素制作颜料胶黏剂,涂布纸的白度和光泽度好,不易卷曲,成本低,因此在美术纸、

一种包装用聚乙烯醇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014.02.19 C N 102702654 B (21)申请号 201210141653.2 (22)申请日 2012.05.09 C08L 29/04(2006.01) C08K 5/053(2006.01) C08F 16/06(2006.01) C08F 8/00(2006.01) C08J 5/18(2006.01) (73)专利权人江苏申乾食品包装有限公司 地址214262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周铁分水 湖光路48号 (72)发明人李红梅 东为富 (74)专利代理机构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代理人黄振华 (54)发明名称 一种包装用聚乙烯醇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包装用聚乙烯醇薄膜,它 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80~90%的聚乙烯醇 树脂、5~15%的改性聚乙烯醇、1~5%的1,2-亚乙基 二醇、0.5~2%的硅油和0.5~2%的丙二醇。同时, 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包装用聚乙烯醇薄膜的制备 方法。本发明通过加入改性聚乙烯醇获得较宽的 熔融加工窗口,实现热塑性加工,制备综合性能优 异的低成本PVA 薄膜,既克服添加大量的传统改 性剂造成PVA 综合性能下降的问题,又避免小分 子增塑剂的迁移带来的诸多问题。 (51)Int.Cl. 审查员 田恩涛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10)授权公告号CN 102702654 B

1/1页 1.一种包装用聚乙烯醇薄膜,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80~90%的聚乙烯醇树脂、5~15%的改性聚乙烯醇、1~5%的1,2-亚乙基二醇、0.5~2%的硅油和0.5~2%的丙二醇;所述改性聚乙烯醇为天然多酚、氧化钙复配改性聚乙烯醇,包括重量百分比为20~30%的聚乙烯醇、10~15%的天然多酚、10~15%的氧化钙和50~60%的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用聚乙烯醇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丙二醇由甲醇、乙醇或异丙醇代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用聚乙烯醇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然多酚包括茶黄素、茄红素、原花青素、安石榴苷、咖啡多酚、橄榄多酚、柑橘多酚、碧萝芷、姜黄素、阿魏酸或根皮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包装用聚乙烯醇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聚乙烯醇的制备方法为:将氧化钙加入水中搅拌10~15分钟,后加入聚乙烯醇和天然多酚,继续搅拌,并加热,待温度达到90~95℃后保温,使聚乙烯醇溶解后降至常温既得。 5.制备权利要求1所述包装用聚乙烯醇薄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按配方量取各组分,混合,并搅拌,采用回馏方式,控制温度100~150℃,使物料彻底溶解,得到混合液; (2)将混合液在100~130℃下静置1~2小时,倒入预热至90~100℃的平流模具,流延到室温的镜面钢板上,使混合液急冷迅速凝胶,将其从钢板上剥离制得聚乙烯醇薄膜。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702654 B

超疏水高分子薄膜的研究进展 (1)

超疏水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近十年来,由于超疏水表面在自清洁、防冰冻、油水分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前景,超疏水高分子薄膜的研究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本文综述了超疏水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并对超疏水高分子材料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超疏水,高分子材料,自清洁 Developments of super-hydrophobic Ploymeric material Abstract: In the last decades,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has aroused great interest in both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fields owing to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self-cleaning, anti-icing/fogging, water/oil separation, et al. In this paper, the recent development in super-hydrophobic polymeric membrane is reviewed from both preparation and technique,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superhydrophobic polymeric surface is also proposed in the end. Key Words: super-hydrophobic, polymeric membrane, self-cleaning. 引言 自然界是功能性表面的不竭源泉。植物叶表面的自清洁效果引起了人们的很大的兴趣,在以荷叶为典型代表的自然超疏水表面上充分体现了这种自清洁性质,因此称之为“荷叶效应”[1]。图 1.1中展示的是水滴和汞在荷叶表面的宏观与微观的照片[2]。植物叶表面的微观结构产生自清洁性这一发现不仅为人工构筑超疏水表面提供的灵感,而且植物叶本身也是一个优异的模板,通过对其结构的复制,可望得到具有类似于植物叶表面微结构及自清洁性能的表面。通过对生物体表面结构仿生可以实现结构和性能的完美统一[3-12]。 随着高分子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针对高聚物材料存在的表面问题,例如表面的防污性、湿润性,防冰冻,抗菌性等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智能高分子材料的性能研究尤为引人注目。由于超疏水材料在自清洁、

新型热电材料及研究进展

新型热电材料及研究进展摘要:热电效应在发电和致冷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从如何提高热电材料热电优值的理论研究出发,列出了寻找高优值热电材料的几种主要途径。在此基拙上,重点介绍了最近几年来新型热电材料的研究发展情况,包括笼式化合物、超晶格热电材料、Half一Hueselr合金等。并提出了亚待解决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字:热电;电优值;新型热电材料 1引言 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随着人类活动以及工业化革命的不断进行,传统的一些不可再生能源开始日益枯竭’所以新能源的开发迫在眉睫,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借助能源材料来实现’能源转换材料(热电材料)成为材料科学热点’热电材料的应用主要有温差发电和热电制冷,温差发电是利用效应,直接将热能转化为电能的研究’温差发电在工业余热&废热和低品味热温差发电方面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与温差发电相反,热电制冷利用效应可以制造热电制冷机’热电制冷具有机械压缩制冷机所没有的一些优点,尺寸小质量轻无任何机械转动部分工作无噪声无液态或气态介质,因而不存在污染环境问题;可以实现精确控温,响应速度快,器件使用寿命长,因此热电制冷已用于很多领域’另外,热电制冷材料的一个可能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场合是为超导材料的使用提供低温环境’1823年,Seebeck首次发现了热电效应(又称温差电效应),从而开始了人类对热电材料的研究和应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日益重视,热电材料开始受到更为普遍的关注。 2材料的热电效应 热电材料具有3 个基本效应,即效应效应和效应,这3 个效应奠定了热电理论的基础,同时也确定了热电材料的应用方向。 Seebeck效应又称为温差电效应,是指在两种不同金属构成的回路中,如果两个接头处的温度不同,发现了回路中有一电动势存在Seebeck 效应的大小可通过Seebeck系数(温差电动势率)来表征 3新型热电材料种类 随着科技进步和新材料合成技术的发展&各种测试手段的不断提高以及计算机在材料 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使得目前热电材料的研究日新月异,大量的新型热电材料层出不穷。 3.1半导体金属合金型热电材料 金属材料的热电效应非常小,除在测温方面的应用外,其他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直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发现小带隙(small band gap)掺杂半导体比金属大很多热电效应,研制温差电源和热电制冷器已具有现实意义[1]。这类材料以Ⅲ,Ⅳ,Ⅴ族及稀土元素为主。目前,研究较为成熟并且已经应用于热电设备中的材料主要是金属化合物及其固溶体合金如 Bi2Te3/Sb2Te3、PbTe、SiGe、CrSi等,这些材料都可以通过掺杂分别制成P型和n型材料。有报道称在实验室得到的最高ZT值达到2.2 (AgPb m SbTe2+m, 800K)[2]到2.4(Bi2Te3/Sb2Te3超晶格, 300K) [3]。通过调整成分、掺杂和改进制备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这些材料的ZT,通过化学气相沉积( CVD )过程得到综合两维Sb2Te3/Bi2Te3超晶格薄膜的ZT高达2.5[4],ZT的研究还在继续进行[5]。但是这些热电材料存在制备条件要求较高,需在一定的气体保护下进行,不适于在高温下工作以及含有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等缺点。 3.2方钴矿(Skutterudite)热电材料 Skutterudide是CoSb3的矿物名称,名称为方钴矿,是一类通式为AB3的化合物(其中A是金属元素,如Ir、Co、Rh、Fe等;B是V族元素,如As、Sb、P等)。二元Skutterudite 化合物是窄带隙半导体,其带隙仅为几百毫电子伏,同时此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和中等大小的反Seebeek系数,但热导率比传统的热电材料要高.此类化合物的显著特点

透明导电薄膜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透明导电薄膜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李世涛乔学亮陈建国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要:综述了当前透明导电薄膜的最新研究和应用状况,重点讨论了ITO膜的光电性能和当前的研究焦点。指出了目前需要进一步从材料选择、工艺参数制定、多层膜光学设计等方面来提高透明导电膜的综合性能,使其可见光平均透光率达到92%以上,从而满足高尖端技术的需要。 关键词:透明导电,薄膜,平均透光率,ITO,电导率 1 前言 透明导电薄膜的种类有很多,但氧化物膜占主导地位(例如ITO和AZO膜)。氧化铟锡(IndiumTinOxide简称为ITO)薄膜、氧化锌铝(Al-dopedZnO,简称AZO)膜都是重掺杂、高简并n型半导体。就电学和光学性能而言,它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透明导电薄膜。金属氧化物透明导电薄膜(TCO:TransparentandConductiveOxide的缩写)的研究比较早,Bakdeker于1907年第一个报道了CdO透明导电薄膜。从此人们就对透明导电薄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从物理学角度看,透明导电薄膜把物质的透明性和导电性这一矛盾两面统一起来了。1950年前后出现了硬度高、化学稳定的SnO2基和综合光电性能优良的In2O3基薄膜,并制备出最早有应用价值的透明导电膜NESA(商品名)-SnO2薄膜。ZnO基薄膜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得火热。TCO薄膜为晶粒尺寸数百纳米的多晶;晶粒取向单一,目前研究较多的是ITO、FTO(Sn2O:F)。1985年,TakeaOjioSizoMiyata首次用汽相聚合方法合成了导电的PPY-PVA复合膜,从而开创了导电高分子的光电领域,更重要的是他们使透明导电膜由传统的无机材料向加工性能较好的有机材料方面发展。 透明导电膜以其接近金属的导电率、可见光范围内的高透射比、红外高反射比以及其半导体特性,广泛地应用于太阳能电池、显示器、气敏元件、抗静电涂层以及半导体/绝缘体/半导体(SIS)异质结、现代战机和巡航导弹的窗口等。由于ITO薄膜材料具有优异的光电特性,因而近年来得以迅速发展,特别是在薄膜晶体管(TFT)制造、平板液晶显示(LCD)、太阳电池透明电极以及红外辐射反射镜涂层、火车飞机用玻璃除霜、建筑物幕墙玻璃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形成一定市场规模。 制备透明导电薄膜的方法很多:物理汽相沉积(PVD)(喷涂法、真空蒸发、磁控溅射、高密度等离子体增强(HDPE)蒸发、脉冲激光沉积(PulsedLaserDeposition,简称PLD)技术、化学汽相沉积(CVD)、原子层外延(ALE)技术、反应离子注入以及溶胶-凝胶(Sol-Gel)技术等。然而,适合于批量生产且已经形成产业的工艺,只有磁控溅射法和溶胶-凝胶法。特别是,溅射法由于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和易于获得大面积均匀的薄膜,而被广泛应用于显示器件中ITO薄膜的制备。美欧和日本均在发展ITO产业,其中日本夏普、日本电气和东芝三大公司都在其工厂内开发ITO薄膜。深圳几家导电玻璃公司在进口和国产生产线上制造LCD用导电玻璃。而AZO薄膜由于其在实用上还有许多问题,现在还处于研究阶段。综上所述,ITO薄膜性能优异,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