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靶向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肿瘤科靶向治疗药物与疗效评估肿瘤科靶向治疗药物是目前肿瘤治疗中的一大突破,其通过干扰特定的癌细胞信号通路或分子靶点,以达到精准治疗癌症的目的。
针对不同类型的癌症,在选择靶向治疗药物时需要进行准确的疗效评估,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探讨肿瘤科靶向治疗药物的种类、疗效评估的方法以及相关挑战。
一、肿瘤科靶向治疗药物的种类靶向治疗药物是根据特定的癌细胞表面标志物或内部信号通路的变化进行设计和研发的,相较于传统的化疗药物,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较少的毒副作用。
根据不同的靶向标志物和信号通路,靶向治疗药物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1. 抗血管生成药物抗血管生成药物通过抑制肿瘤的血供,阻断肿瘤的营养供应和氧气输送,从而阻止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常见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包括贝伐珠单抗、阿帕替尼等。
2.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作用于肿瘤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通过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阻断癌细胞的增殖和生存信号。
伊马替尼、吉非替尼等是常见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3. 激素治疗药物激素治疗药物主要用于具有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前列腺癌等,通过干扰激素受体信号通路,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常用的激素治疗药物包括阿那曲唑、醋酸甲羟孕酮等。
4.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提高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通过抑制T细胞表面的免疫检查点分子,可以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
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经在多种癌症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肿瘤科靶向治疗药物疗效评估的方法为了准确评估肿瘤科靶向治疗药物的疗效,医生需要结合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疗效评估方法:1.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可以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和位置等变化。
通过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可以判断治疗前后的肿瘤生长情况,评估治疗药物的疗效。
2. 化验指标肿瘤科靶向治疗药物的疗效评估中常用的化验指标包括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如癌胚抗原(CE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等。
肿瘤治疗的新手段——靶向治疗肿瘤是一种令人担忧的疾病。
它不仅令人身体遭受巨大的痛苦,而且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肿瘤治疗的新手段——靶向治疗,出现在医学界的视野中,并且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使用。
靶向治疗是一种通过特定的化学物质,靶向肿瘤发生和发展的特定分子机制,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扩散的治疗方法。
相较于传统的化疗和放疗,靶向治疗主要特点是对肿瘤细胞更加精确、有针对性,并且副作用更小,疗效更好。
不足之处在于该治疗方法对不同个体肿瘤的效果会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因为精准靶向,它的疗效也会更快,更清晰,更有效。
许多人会认为治疗肿瘤的优秀与否与肿瘤本身的大小、位置、部位等因素息息相关,但其实不尽如此。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恶性肿瘤最终的致死原因通常归咎于肿瘤细胞的扩散和转移。
传统的治疗方式常常只能针对病变部位,而不能够对恶性肿瘤细胞的转移进行有效的治疗。
靶向治疗正是针对这一点而发明的。
它的出现填补了传统肿瘤治疗的空白,为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
与传统治疗方式不同的是,靶向治疗用一种非常精准的方式攻击恶性肿瘤细胞。
在肿瘤的细胞表面有些“指示物”,这些指示物可以被利用并进行干预。
如果这些“指示物”被切断或者被破坏了,所谓的“毒气”也就不可能被传递下去,因此,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即被抑制。
同时,靶向治疗还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系统,提高其自我防御的能力。
靶向治疗是一项高技术含量的治疗方法,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首先,准确的诊断和病理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需要通过组织病理、核酸检测和免疫学诊断等分析方式,更加准确地确定癌细胞的类型和特征。
其次,准确的靶向药物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靶向治疗是以分子水平的差异为主,因此对药物的选择和使用要十分精确有效。
当然,也要注意靶向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的结合使用,才能达到最佳疗效。
随着靶向治疗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治疗肿瘤的希望和前景都变得更加光明。
与传统治疗方式相比,靶向治疗能够更加精准地选择治疗药物,同时也能够缩小药物的潜在副作用并提高其疗效。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精准医疗的不断普及,以分子为靶点的肿瘤治疗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这种治疗方法被称为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与以往的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具有特异性高、有效性好、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靶点的发现、药物的选型、临床应用等方面介绍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靶点的发现靶点是指某个分子或细胞结构,能够与治疗药物紧密结合,从而起到抗癌作用的位置。
对于肿瘤治疗而言,靶点的发现至关重要,因为它们的存在直接决定了治疗药物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目前,靶点发现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化学筛选法、基因组学筛选法、蛋白质组学筛选法和细胞治疗方法。
其中,化学筛选法是指利用生物化学技术,从化学物质中筛选出对于某种癌症有特异性的化合物;基因组学筛选法则是指通过对整个基因组的筛选,寻找具有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基因或蛋白质;蛋白质组学筛选法则是通过检测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中蛋白质表达的差异,寻找具有癌症特异性的蛋白质;而细胞治疗方法则是利用生物技术筛选出能够靶向癌细胞特异性基因的细胞,通过对正常细胞和癌细胞靶向细胞的刺激来治疗癌症。
目前,靶点的发现涉及到生物学、医学、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作,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开展肿瘤分子基因组学研究,这对于深入了解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的基因和蛋白质变化十分重要。
二、药物的选型药物的选型是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
首先,必须找到能够靶向特定肿瘤细胞的药物,并能够在体内达到理想的浓度。
其次,还需要考虑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它对正常细胞和组织的影响。
根据靶点的不同,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可以分为信号转导抑制剂、细胞周期抑制剂、免疫治疗剂、抗血管生成剂、DNA损伤修复抑制剂等多个种类。
例如,信号转导抑制剂是针对肿瘤细胞信号通路的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而免疫治疗剂则是指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抗体和杀伤力,从而达到抗癌的效果。
肿瘤细胞的药物靶向治疗肿瘤细胞的药物靶向治疗是指利用化学药物等手段,针对癌细胞特有的分子标志(也称癌基因、抑癌基因)进行精准靶向治疗,避免对正常细胞造成损害。
与传统化疗相比,药物靶向治疗的优势明显,不仅其疗效显著,而且毒副作用较小,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下面,我们将就药物靶向治疗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作一探讨。
一、药物靶向治疗的现状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癌基因/抑癌基因的分子标志被鉴定出来,并成为开发新型肿瘤药物的靶向吸附剂。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多种靶向药物上市,如克唑替尼、伊马替尼、厄洛替尼等等。
其中,最突出的是HER2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它是第一种成功用于乳腺癌治疗的靶向药物。
值得注意的是,药物靶向治疗并不完美。
该治疗方法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副作用。
一方面,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药物抗性,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靶向药物的研发成本过高,往往需要长时间和大量资金的支持,由此造成药价居高不下。
二、药物靶向治疗的发展前景药物靶向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肿瘤治疗方法,效果明显,前景光明。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药物靶向治疗也必将不断拓展其适应症范围,实现更为精准的治疗。
1. 多靶向药物目前,市场上大多数靶向药物只针对单个分子标志进行治疗,然而单靶向治疗容易产生抗药性,限制了治疗效果的长期持续性。
因此,多靶向治疗受到了研发方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多靶向治疗的方案包括联合使用多个药物或者单种药物通过作用于多个分子进行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不仅能够覆盖多种靶点,更能够避免抑癌基因产生的反馈激活,减少药物产生的副作用,增加治疗效果的长期稳定性。
2. 基于靶向药物的个性化治疗针对不同癌症的不同表型和靶向标志,研发基于靶向药物的个性化治疗策略是药物靶向治疗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目前,基于靶向药物的个性化治疗研究已经成为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首个细胞治疗产品,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也在逐步推广。
3. 基于肿瘤细胞免疫识别的治疗肿瘤细胞免疫识别治疗是近年来快速兴起的前沿技术之一,是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同癌细胞进行斗争。
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的分子基础恶性肿瘤是目前医学难以治愈的疾病之一,治愈率极低,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恶性肿瘤的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难题,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但普遍有着治疗效果差、耐受性差、不可逆性损伤等问题。
而近年来,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成为了一种新的治疗模式。
靶向治疗的核心是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具有特异性的分子目标,通过特异性作用使得实施治疗的药物定位到能够抑制恶性肿瘤生长繁殖的靶标上,从而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效果。
因此,靶向治疗需要有特异性的分子靶标。
1. 分子靶标的种类根据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进程的分子机制的不同,可分为细胞膜、内质网、核、胞浆、胞外经典Toll样受体(TLR),以及microRNA(miRNA)等分子靶标。
细胞膜性靶标如棕榈酰转移酶(PAT)等,内质网靶标如巨噬细胞突触蛋白(PSD)等,核靶标如DNA甲基化酶(DNMT)等,胞浆靶标如蛋白酶、酰化酶等,胞外经典Toll样受体(TLR)靶标如TLR3、TLR7等,以及microRNA(miRNA)靶标等,这些靶标的选择与治疗效果直接相关。
2. 分子靶向治疗的技术原理靶向治疗的核心在于寻找特异性靶标,可以通过生物信息学、表观基因组学、基因芯片等手段筛选和鉴定。
其中比较成熟的技术有基因芯片,其通过人群基因检测,获取肿瘤对于治疗药物的敏感度,在发病早期进行投药使得治愈率大大提高。
于此同时,针对靶标的药物,包括抗体、小分子药物、修饰核酸等,是靶向治疗的重要工具。
对于恶性肿瘤靶向治疗药物来说,不仅要具有高效能的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还要尽量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3. 分子靶向治疗的应用前景靶向药物是未来医药发展的趋势,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尤其是对于难以治愈的恶性肿瘤来说,以往治疗方式往往只是控制肿瘤,而靶向治疗通过针对特异性的靶标,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降低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还能明显提高治疗成功的概率。
同时,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精准医学的出现,靶向治疗技术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靶向药物作为肿瘤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和病人的关注。
相比于传统的化疗方式,靶向药物能够更加精准地作用于肿瘤细胞,减少对身体健康造成的负担,具有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小等优点。
本文将结合各种研究成果,探讨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一、靶向药物的基本概念所谓靶向药物,是指能够对肿瘤细胞特定靶点产生作用的药物化合物,其作用机制为选择性地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侵袭等过程,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治疗各种恶性肿瘤。
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靶向肿瘤细胞的生长因子受体(EGFR、HER2等),拦截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另一种是靶向肿瘤细胞表面的分子标记,通过配体与这些标记的结合来识别和杀灭肿瘤细胞,其中典型的代表是PD-1抑制剂。
二、靶向药物的种类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靶向药物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类型,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Monoclonal Antibody(MAb)、抗血管生成因子药物(Anti-VEGF)及PD-1抑制剂等。
I类药物TKI是靶向原癌基因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的药物,常用于治疗细胞表面存在的酪氨酸激酶受体(如HER2,EGFR等)的癌症。
目前已经有多种TKI类药物被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如伊马替尼(Imatinib,Glivec)、厄洛替尼(Erlotinib,Tarceva)和吉非替尼(Gefitinib,Iressa)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从而有效地阻断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2.MAb类药物MAb类药物是通过从人体中提取的白细胞中克隆出的单克隆抗体,可以特异性地结合癌细胞表面的抗原,促使肿瘤细胞凋亡或者通过免疫系统杀灭癌细胞。
典型的MAb靶向药物有赫赛汀(Herceptin)和钛单抗(Rituximab)等,它们已经在乳腺癌、结直肠癌和淋巴瘤等多种癌症中有了广泛的应用。
肿瘤靶向药靶点治疗及不良反应总结肿瘤靶向药是一种能够特异性地靶向肿瘤细胞并抑制其增殖、侵袭和转移的药物。
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肿瘤靶向药具有更高的选择性、更好的耐受性和更低的毒副作用。
本文将对常见的肿瘤靶向药的靶点、治疗及不良反应进行总结。
一、抗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药物:EGFR是一种过度表达于多种肿瘤细胞表面的膜蛋白,抑制EGFR可以阻止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常见的抗EGFR靶向药物包括鲁西单抗、曲妥珠单抗。
不良反应方面,常见的包括皮疹、腹泻、疲劳等。
二、抗HER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靶向药物:HER2是乳腺癌和胃癌等肿瘤中过度表达的靶标,抑制HER2可以阻止癌细胞的增殖。
常见的抗HER2靶向药物包括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
不良反应方面,常见的包括心脏毒性、恶心和呕吐等。
三、多酪氨酸激酶(BRAF)抑制剂:BRAF是一个在恶性黑色素瘤等肿瘤中突变的基因,抑制BRAF可以阻止癌细胞的增殖。
常见的BRAF抑制剂包括达沙替尼、维美替尼。
不良反应方面,常见的包括皮肤病变、发热和疲劳等。
四、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LK基因突变与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抑制ALK可以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
常见的ALK抑制剂包括克唑替尼、阿法替尼。
不良反应方面,常见的包括肝功能异常、恶心和疲劳等。
五、PD-1(程序化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PD-1是一种负调控肿瘤相关免疫反应的膜蛋白,抑制PD-1可以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能力。
常见的PD-1抑制剂包括伊普伐木单抗、润达单抗。
不良反应方面,常见的包括乏力、皮疹、恶心等。
六、PARP(多精胺ADP核糖聚合酶)抑制剂:PARP在DNA损伤修复中起重要作用,抑制PARP可以阻止肿瘤细胞的DNA修复能力。
常见的PARP抑制剂包括奥拉帕尼布、利普帕尼布。
不良反应方面,常见的包括恶心、呕吐、疲劳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肿瘤靶向药对于不同的肿瘤类型存在差异,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肿瘤类型、基因突变状态和身体状况进行选择。
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肿瘤是一种常见疾病,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和化疗等能够有效控制肿瘤的发展,但是也伴随着一系列严重的副作用。
为了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降低毒副作用,靶向药物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靶向药物的概念和分类靶向药物是指通过特异性与癌细胞或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抑制或阻断某些特定分子、通路或信号转导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的药物。
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分子靶点的不同,可以将靶向药物分为几个类别。
抑制细胞增殖及分化的靶向药物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促进分化来起到抗肿瘤作用。
例如,白血病的治疗药物伊马替尼(Imatinib)能够选择性地抑制BCR-ABL融合基因产生的异常酪氨酸激酶活性,从而阻断了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和转化过程。
阻断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肿瘤生长和转移离不开血管生成过程,因此阻断肿瘤血管生成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策略。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关键调节因子,与肿瘤血管新生密切相关。
目前已经开发出很多针对VEGF及其受体的抑制剂,如贝伐单抗(Bevacizumab)等。
抑制信号转导通路的靶向药物信号转导通路在肿瘤细胞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许多肿瘤具有异常激活的信号通路,如RAS/MAPK路径、PI3K/AKT/mTOR路径等。
针对这些异常激活的信号通路开发出了一系列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Gefitinib)。
靶向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例子目前靶向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肿瘤治疗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以下是其中几个成功案例。
奥曲肽(Octreotide)奥曲肽是一种靶向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的抑制剂。
IGF-1R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都有高表达水平,并与肿瘤细胞增殖、存活、侵袭和转移等过程密切相关。
奥曲肽通过抑制IGF-1R的激活,抑制了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并且还可以通过诱导凋亡促进肿瘤细胞死亡。
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曲妥珠单抗是一种针对HER2/neu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在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靶向性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医学的进步,肿瘤治疗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良。
在过去,对于肿瘤的治疗主要依赖于化疗和放疗,但是化疗和放疗对于患者来说有很大的不适和副作用。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在肿瘤治疗中出现了靶向性药物,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靶向性药物是指通过特定的分子机制或者靶点,能够有效地抑制肿瘤发展的药物。
与传统的化疗药物相比,靶向性药物的优点在于对肿瘤细胞的靶点选择更为精准,能够更好地保护正常细胞,从而减少治疗副作用。
目前常用的靶向性药物主要有单克隆抗体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
单克隆抗体是一种特异性非常高的抗体,它能够特异性地结合肿瘤表面分子,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转移等关键环节进行精准打击,并且不影响正常细胞的生长。
例如,曲妥珠单抗(Herceptin)是一种能够靶向HER2表达的乳腺癌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可以抑制HER2信号通路,并使肿瘤细胞死亡。
因此,Herceptin已成为HER2阳性乳腺癌的标准治疗药物。
另外,靶向性药物中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也被广泛应用于癌症治疗。
酪氨酸激酶通常是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参与调控细胞的增殖和生存,因此,对抑制这些激酶也可以实现对能量的控制。
例如,伊马替尼(皮下注射剂)是一种用于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的靶向药物,它的作用是抑制BCR-ABL激酶,同时也可以在其他白血病和淋巴瘤中使用。
虽然靶向性药物有着很多优点,但是随着临床应用的深入,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首先,靶向性药物的作用方式比较单一,目前市场上常用的靶向药物主要是针对HER2、EGFR、VEGF等。
而一些复杂的疾病如肺癌、结直肠癌等具有明显异质性,因此靶向药物的选择尚未完全覆盖所有的癌症类型。
其次,靶向性药物的治疗效果也存在差异,部分患者无法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一方面,可能和患者基因的差异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也和药物对靶点的缺陷有关。
因此,开发多靶点、多途径的靶向性药物变得越来越重要。
肿瘤的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targeted therapy)主要是针对肿瘤细胞内一些特有的生物学标志或信号传导通
道中重要的蛋白质或酶,阻断肿瘤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受体并纠正其异常的病理生理过程。由
于这类药物具有靶向性和非细胞毒性的特点,主要对肿瘤细胞起调节和稳定作用,因此与细
胞毒性药物在作用机制和毒副反应的表现等方而均有很大不同,为了与传统的细胞毒类药物
相区别,将这类药物称为细胞增殖抑制药。有人做了一个通俗的比喻,将靶向治疗药物称为
“激光制导炸弹”,而把细胞毒类药物称为“集束炸弹”,就是说前者的作用目标更明确,而
后者对肿瘤组织以外的人体正常组织器官的损害更广泛。肿瘤靶向治疗在短短几年内得到了
显著的临床进展,是肿瘤内科治疗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靶向治疗不仅在一些相对少见的耐
药性肿瘤中取得了突破,在常见肿瘤的治疗中也有令人瞩目的进展,使一些肿瘤的疗效在传
统化疗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提高。如EGFR-TKI用于NSCLC的一和二线治疗、EGFR单克隆
抗体西妥昔单抗(C225)用于晚期结直肠的一线治疗。不仅如此,一些药物已经用于晚期患者
的一线治疗(如贝伐单抗与化疗联合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与化疗联合用于晚
期结直肠癌的一线治疗),曲妥珠单抗更是成功地应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的辅助治疗。
肿瘤靶向治疗,凭借其特异性与靶向性,靶向治疗在肿瘤治疗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主要的靶向治疗有:
1、抗体治疗
目前抗体治疗多用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上,也取得一些比较好的效果,但在实体瘤仍存在难
题,治疗的抗体很难进入实体肿瘤内部,因此治疗大体积实体肿瘤的疗效仍不十分理想。
2、基因治疗和病毒治疗
主要原因是载体存在以下问题:①不能特异性靶向肿瘤细胞;②治疗基因在肿瘤细胞中
高效表达低,不足以杀灭肿瘤。
3、抑制血管新生
目前已有多种新生血管的抑制因子进行临床试验,这些抑制因子无明显毒副作用,但由
于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绝大多数新生血管抑制因子临床疗效并不理
想。国内最近刚上市的内皮抑素,不知道效果如何。
抑制血管因子的治疗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先区别一个概念:
Vascular targeting agents:aimed specifically at the existing tumor vasculature.
Anti-angiogenic agents: target angiogenesis or the new growth of tumor vessels.
该治疗思路起源于哈佛医学院儿童医院的Folkman J教授,早在1971年的N Engl J Med
杂志(1971 Nov 18;285(21):1182-1186)Folkman J医师以“Tumor angiogenesis: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标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治疗肿瘤的新的思维:抑制血管生成从而致使肿瘤细胞
饥饿而死。他认为:实体瘤如果没有新生血管供给足够必需的营养成分,其生长难以超过1~
2mm3。新血管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构成血管壁的内皮细胞有较强的分裂增殖潜能,
在一定的细胞因子作用下被激活,可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MMP可降解细胞外基质
成分,内皮细胞便进一步侵入基质并分裂增殖,新的内皮细胞簇形成管状结构,最后形成新
的毛细血管网,以保证组织生长和修复。新血管的生成严格地受某些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的
精密调控。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干扰血管形成的办法杀伤肿瘤。
内源性血管生成调节因子的分为 :1. 血管生成因子----特异性作用因子,VEGF家族血
管生成因子; 非特异性作用因子 FGF家族HGF ,PDGF ,EGF ,IL-8,低浓度的TNFa与TGF
β癌基因(v-ras,K-ras,c-src,fas,V-yes )HIF-1,基质金属酶 MMP-2,MMP-9,MMP-14等;2. 血
管生成抑制因子----大分子蛋白前体酶解片段 血管生成抑制素,抗血管生成性抗凝血酶Ⅲ,
内皮细胞抑制(endostatin),其它胶原蛋白酶解片段 ,细胞因子 PF4 ,IFN-α,IFN-γ, IL-12
IL-12,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PEDF, Maspin ,含TSP-Ⅰ型重复模序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TSP-1, TSP-2, Angiopoietin,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TIMP-1, -2, -3, -4 ,抑癌基因 P53, VHL,
PTEN,其它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以上两类因子组成一个所谓的“Angiogenic switch” ,共
同调节血管的生长。
所以如果要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主要从抑制血管生成因子的作用,加强血管生成抑制
因子的效能。
4、靶向肿瘤干细胞
肿瘤干细胞目前已在白血病、乳腺癌及脑胶质瘤中得到证实。虽然肿瘤干细胞在肿瘤中
只占极少数,但极有可能是肿瘤发生、耐药、复发及转移的根源。科学家希望能发现肿瘤干
细胞的特征性抗原表达,以便设计单克隆抗体去杀灭它,但这种几率不会太大。目前更大的
可能来自肿瘤干细胞与正常干细胞内信号转导不同,通过小分子药物阻断这个途径的可行
性。
5、靶向肿瘤细胞信号传导途径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细胞增殖、凋亡等信号传导通路中某一个环节密切相关。信号传导
最重要的分子之一是蛋白质酪氨酸激酶,针对后者开发靶向药物成了抗癌药物的研究热点之
一。目前已被美国FDA批准的小分子STI-571(Gleevec或Glivec)可特异性杀死肿瘤细
胞。
各种靶向治疗药物在不同肿瘤的试用、与不同化疗方案的组合、维持治疗、序贯治疗、
联合靶向治疗等都在积极的探索中。除了人们熟悉的种类外,各种新的作用机制的药物都在
研究中。
多数单克隆抗体类的靶向治疗药物单用时有效率较低,即使有效的患者也常产生继发耐
药。其部分原因在于肿瘤的病理生理机制的复杂性和不均一性,同一疾病是多种因素相互作
用的结果,并且在不同患者、同一患者的不同疾病阶段都可能有所不同。因此,目前单克隆
抗体类靶向治疗药物常常与细胞毒类药物联合使用,或者与其它靶向药物间联合使用。肿瘤
在发病早期负荷较小时,往往具有较少的分子生物学异常,将靶向治疗药物推向辅助治疗是
近年来临床研究的一个方向,这需要对疾病的早期分子事件有准确的认识。此外,探讨有效
的疗效预测指标、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靶向治疗,也可以相对提高靶向治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