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夫曼拟剧理论
- 格式:pptx
- 大小:3.70 MB
- 文档页数:6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412欧文·戈夫曼的拟据理论研究文献综述陈炳伊(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一、欧文·戈夫曼生平简介欧文·戈夫曼,加拿大的社会学家和作家,也是美国社会学协会的第73任主席,戈夫曼对社会学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其1959年的书中《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开始的戏剧透视法的符号互动论研究,提出了“拟据理论”。
他以“角色”出发,以“表演”作为主要内容,以“印象管理”为核心,引入戏剧学的名词并作论述。
他认为,社会机构好比一个舞台,人们的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按一定的剧本扮演自己的角色,表演的区域有前台和后台之分。
二、研究现状截至2020年12月3日,在中国知网,以“拟据理论”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出现224条结果。
在新闻与传媒领域共有140篇,其中学术期刊107篇,学位论文25篇。
目前对于“拟据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实证研究,主要是将理论运于实践当中。
主要分为以下两种倾向,一类认为该理论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可以完全运用于实证研究中;另一类则认为“拟据理论”随着传播环境的改变,已经发生了变化。
而在阅读了相关的学术期刊后,本人将“拟据理论”运用的实证研究分为了以下三个方面:电视节目的相关研究、社会群体的相关研究以及社交平台的相关研究。
(一)电视节目的相关研究1.特点与特征分析沈成菊将拟据理论的一些要素与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相对应,其认为在真人秀中,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因为在镜头前而表现出其和往常不同的一面,会将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自己的优点展现出来,从而体现出在真人秀节目中的虚假和真实。
徐明明和徐昕主要[1]从戏剧艺术中的演员、剧本、情境、剧团4个维度维度来剖析纪录片创作中所呈现的“记录性”“戏剧性”“真人秀”等特征来分析纪录片《世界上的另一个我》节目,从而给创作者更多的灵感和启发。
2.建构与叙事[2]李文嘉和唐嘉蔚对节目《声入人心》进行研究,以演员、剧本、剧组三个角度来说明该节目的叙事构成和传播逻辑。
用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浅析虚拟社交网络中的社会互动行为-教育心理学论文用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浅析虚拟社交网络中的社会互动行为张记洁(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摘要: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由QQ、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IM)和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络服务平台(SNS)成为用户能够通过各种文本展示自我并与各类“熟人”之间交流互动的一种方式。
如果把这些社交工具及网络平台视为一个巨大的“虚拟剧场”的话,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进行精心表演,目的是为了建构在朋友圈好友中“理想的形象”。
本文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解释一些现象,理解我们自己及他人是如何通过社交工具及网络平台建构“公共形象”的。
关键词:戈夫曼拟剧理论印象管理社会互动由QQ、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IM)和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络服务平台(SNS)组成的现代网络社交工具,正是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的时代产物,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市场取向。
这些新兴的网络社交工具借助其易于掌握、方便快捷、辐射面广等优势,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愈发重要的角色,并逐渐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习惯。
随着这些网络社交工具被普遍接受和使用,一种新的社交形态,即“虚拟社交”应运而生。
本文将用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来浅析虚拟社交网络中的这些社会互动行为。
1.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戈夫曼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这一戏剧思想,并试图用它来解释人们之间互动的动力学。
他认为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表演。
我们每一个人就像演员一样,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按照一定的角色要求在舞台上表演给观众看。
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我们总是尽量地使自己的行为接近我们想要呈现给观众的那个角色,观众看到的是那个表现出来的角色而不是演员本身。
当表演结束,演员回到后台以后他的真实面目才展现出来,演员才又恢复其本来的自我。
而后台是观众所看不到的地方,用于分隔舞台与后台的屏幕把通过表演展现出来的世界与真实的现实世界隔离开来,也把演员与观众分隔开来,从而造就出一个表演中的世界,使观众暂时忘记现实的存在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表演出来的世界中去,跟着演员所呈现出来的那个角色去体验另一种生活。
2021·4(下)《科技传播》130作者简介:詹玥,本科在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媒体环境下“拟剧理论”发展的新特点——以Vlog为例詹 玥摘 要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社会交往的空间逐渐向互联网延伸和辐射,现实生存与媒介表达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公域不断扩大、个体私域受到压缩,使印象管理的手段运用得更加普遍,人们面对着实际观众和想象的受众,“拟剧理论”的主要思想和具体表现在新的传播环境下都发生了多层次的改变。
文章以Vlog 为例,从表演剧本、表演角色和表演区域三方面来探析新媒体语境下Vlog 的表演实质和“拟剧理论”发展的新特点。
关键词 拟剧理论;印象管理;视频化生活;表演化生存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1)281-0130-031 Vlog 与“拟剧理论”概说1.1 Vlog 概说Vlog 是“videoblog”的缩写,即视频博客,与传统的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的记录方式相比,Vlog 更强调以视频为载体、综合运用图片、文字、音频等多种表达方式,经过精心制作后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展示和传播。
视频创作者一般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以记日记的形式展现自己的日常生活,具有独特的人格化特征,随着视频化生存方式的普及,Vlog 成为短视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潮流。
Vlog 的视频内容和呈现方式比较多样,主要依据是创作者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爱好,它不局限于对平凡生活影像的记录和展现,更是创作者个人形象、态度和思想观念的表达。
1.2 “拟剧理论”概说拟剧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提出的著名思想。
这一理论将社交场域视作戏剧的表演舞台,将日常生活中的人类行为视作不同情境中的角色表演,每个人都根据角色需要,在舞台上进行特定的表演,也就是说,人们在社交活动中会通过精心设计并“策略性地表现自我”来实现身份的建构和展示。
青年群体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以拟剧理论为研究视角一、概述在当今数字化的社会,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自我表达和呈现的重要平台。
微博以其独特的短文本形式和广泛的影响力,吸引了大量青年群体的参与。
青年群体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不仅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心理特征,还与社会文化背景和媒介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本研究以拟剧理论为研究视角,深入探讨青年群体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现象,旨在揭示其背后的动机、策略和影响。
拟剧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他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像舞台上的演员,通过符号和语言来塑造和展示自己的形象。
在社交媒体环境中,这种自我呈现的行为更加明显。
青年群体在微博中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精心构建自己的个人主页、发布内容以及与他人的互动,以此展示自己的形象、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这种自我呈现不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表达需求,还带有一定的社会性和策略性,旨在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
本研究将从拟剧理论的视角出发,对青年群体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行为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观察,了解青年群体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现状和特点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青年群体在微博中自我呈现的动机、策略和影响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和媒介技术发展,对青年群体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行为进行深入解读和反思。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青年群体在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行为,为社交媒体平台的运营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也为青年群体的自我认知和社会交往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1. 背景介绍:简述微博在当代社会,尤其是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和普及程度。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媒体平台,在当代社会中已经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青年群体中,其普及程度和影响力更是不可忽视。
微博以其独特的传播模式、即时的互动性和丰富的内容形式,为青年群体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思想、获取信息的广阔舞台。
微博已经成为青年群体关注社会公共事件、讨论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要渠道。
2020·4(上)151信息科技探索作者简介:柳圆圆,本科在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以微博为例探析新媒体语境下“拟剧理论”的发展与嬗变柳圆圆摘 要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拟剧理论”的主要观点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发生了变化。
文章以微博为例,探析新媒体语境“拟剧理论”的新特点。
关键词 拟剧理论;自我呈现;印象管理;表演化生存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0)256-0151-021 “拟剧理论”的基本观点欧文·戈夫曼将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比做一个巨大的戏剧舞台,每个人都依据角色需要,在舞台上进行特定的表演,这就是“拟剧理论”。
“拟剧理论”包括“表演框架”“印象管理”等主要观点。
1.1 表演框架1)表演区域。
欧文·戈夫曼将表演区域依据功能划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前台与后台。
前台是表演者公开表演、迎来送往的既定场域。
在前台,表演者根据表演剧本,对自己的表演进行修饰,为观众呈现出特定情境。
后台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是表演者的个人空间,观众不能随意闯入。
表演者在此进行修整并为下一次登台表演做准备。
2)表演剧情。
表演剧情,又称为剧本,即表演者进行前台表演时所参考的社会规范体系。
人们在社会这个庞大的戏剧舞台当中的表演是有所规范的,人们的行动受社会体系预先写好的剧本所制 约[1]。
表演者依据不同的剧情,在舞台上进行着不同的表演。
3)表演角色。
角色是表演者为自己所塑造的具有一定特征的人物形象。
表演者在前台表演时,依据不同的情境和观众切换不同的角色。
“任何一个进入特定地位的人所能获得的自我形象,都能在情感和认知上对他产生吸引力,使他渴望并期待用角色扮演及从这种扮演中产生出来的自我认同来看待自己。
”[2]表演者根据观众对角色的期待与反馈及时进行调整和管理自己的行为。
1.2 印象管理印象管理又称自我呈现,是人们表演化生存的一项基本策略。
印象管理是指人们通过修饰、美化、包装等方式试图影响和管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互动理论(美国主流)戈夫曼(1922-1982)1、拟剧论:戈夫曼集中研究了在社会机构内发生的互动。
他将社会机构比作一个舞台,认为人们都在这里登台表演。
由于戈夫曼把人们的活动比作剧院里的演出,从戏剧的角度研究社会互动,因而,他的理论被成为“戏剧论”。
戈夫曼认为,在这种表演中,我们都非常关心和试图控制自己给他人的印象,我们通过言语、姿态、手势等表现来使他人形成我们所希望的印象。
因此,这是我们在为别人制造着“情境定义”。
戈夫曼将这个过程称为“印象管理”。
他认为,在互动中,个人的行为由满足自己的需要转变为满足他人的需要。
戈夫曼认为,为了实现印象管理,人们就要运用一些手段、工具来装点门面。
对此他还作了一些区分。
首先要有外部设施,其次要有个人的装扮。
他还将个人的装扮分成两部分,一是仪表,这是人们身份的外部标志,二是举止,这是人们扮演角色时出现出来的行为。
戈夫曼认为,人们表演的区域有前台和后台之分。
前台是人们正在进行表演的地方,后台则是为前台表演作准备的、不想让观众看到的地方。
人们在前台的行为举止与后台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来,应防止观众进入到后台来,而且,在前台也必须防止那些与演出无关者进入到表演中来。
因此,戈夫曼指出,成功的形象管理需要整个剧组进行合作根据表演者目的不同,表演可分为“误解的表演”和“神秘的表演”。
误解表演的目的是通过表演给人一种错觉。
神秘的表演是故意与别人保持一定距离,给人一种神秘的现象,使别人产生崇敬的心理。
戈夫曼的研究是以符号互动论关于:主体我、客体我、镜中我和情境定义等思想为理论前提的。
他从戏剧表演的角度进一步发挥了这些思想。
他认为,想让表演顺利进行下去,就必须实现剧组和观众之间的合作。
因此,表演者的“自我”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不依赖于他人的自我。
演出必须包括情境定义的涉及,其中自我概念是重要组成部分。
在表演中,会有一种“表现出来的自我”,这是观众根据演员的表演而得出的印象,被成为“强加给他的自我”。
拟剧论之前的戈夫曼(1945—1953)作者:王晴锋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21年第05期摘要: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以拟剧论被人熟知,但学术界较少探讨他在拟剧论之前的思想。
在学术生涯早期,戈夫曼主要受社会人类学而不是符号互动论影响,他也关注职业角色、社会阶级等主流社会学偏爱的研究议题,而且注重经验研究,具有明显的方法论反思意识。
在出版《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之前,戈夫曼已在公开发表的论文里熟练使用“运作共识”“符号媒介”“误呈”“自我呈现”等关键术语,并且采用博弈的隐喻描述互动。
他还关注社会性自我及其救疗,这也表明他在有意识地探索互動秩序问题。
总之,拟剧论之前的戈夫曼已呈现出他后来的某些研究特征,尽管这些观念和思想较为粗糙、尚未形成体系。
关键词:拟剧论;芝加哥学派;阶级地位;分类图式;互动组织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1)05-0106-13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毕生研究面对面互动系统,他是微观社会学的重要奠基人。
在近30年的学术生涯里,戈夫曼从人类学、社会心理学、行为学和语言学等学科借鉴各种观点、发现和概念,进而形成分析微观互动现象的独特风格。
1953年,戈夫曼根据在英国北部设特兰岛的田野调查完成博士论文《一个岛屿社区的沟通行为》。
此后,他一边从事科研工作,探讨社会互动中的仪式要素(面子工夫)、情感(窘迫)与社会组织、恭敬与风度等,一边继续修改和完善博士论文,最终于1956年由爱丁堡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出版《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详尽阐释了拟剧论视角。
尽管该书与戈夫曼的博士论文存在较大区别,但两者仍有不少关联。
可以说,戈夫曼关于拟剧论的思想起源于他对设特兰岛上一个孤岛社区的人际互动所进行的观察。
本文主要探讨戈夫曼形成拟剧论视角之前的思想,因而聚焦于他在完成博士论文之前的研究,具体时间从1945年戈夫曼正式成为芝加哥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开始,一直到1953年初。
戈夫曼拟剧论的内涵、误释与道德性Wang Qingfeng【摘要】拟剧论是欧文·戈夫曼社会学的重要构成,它包含表演、剧班、区域、不协调角色、角色外沟通和印象管理等六大要素.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戈夫曼对拟剧论作了结构性微调,淡化剧场的隐喻和行动者作为操控者的形象,并对阐释社会世界的拟剧论持保留态度,将它视为权宜性的认知工具.学术界对拟剧论通常存在三种误解:在本体论层面,将戏剧等同于现实;在认识论层面,认为拟剧论是一种保守的理论,并将面对面互动视为零和博弈;在方法论层面,将拟剧论视为诠释社会生活的唯一视角.这些解读均有失偏颇,对戈夫曼而言,拟剧论既是隐喻,也是对现代性的另类批判,同时亦构成分析日常生活的独特视角,它呈现的微观系统并不乏道德感和互动仪式.【期刊名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00)004【总页数】7页(P182-188)【关键词】欧文·戈夫曼;拟剧论;印象管理;自我;道德【作者】Wang Qingfeng【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03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是拟剧论的创始者,他创造了一整套新的术语来探讨面对面互动系统。
事实上,社会生活的拟剧隐喻并非戈夫曼所独创,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从莎士比亚到冯德尔(Vondel)等剧作家的文本中,“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的隐喻颇为普遍。
戈夫曼的贡献在于第一次将拟剧的隐喻系统化和理论化,并以这种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社会生活。
正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1956年版/1959年版)一书中,戈夫曼提出了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拟剧论阐释,表明日常互动的重要特征是拟剧表演,对行动者如何进行印象管理进行了精妙的论述。
如今戈夫曼的著述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引证来源,拟剧论也成为当代表演理论的思想源泉。
与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哈罗德·加芬克尔(Harold Garfinkel)等社会学家不同,戈夫曼的著作读起来并不艰深晦涩,但由于其表达的意义并不完全表露在字里行间,因而更值得仔细解读和品味,否则对他的理解容易流于表面和庸俗化,忽略其隐藏在背后的真实意图。
用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分析“李达昌事件”班级:2011级社会工作姓名:宋微桃学号:2011011135“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即人生就像是一场表演,而社会和生活就是我们表演的舞台。
戈夫曼的全部著作都是以这样一个基本观点为前提的。
表演本身又分两种。
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在表演,即不自觉的表演;另一种是知道自己在表演,即自觉的表演。
戈夫曼关于自我表演的思想在整个拟剧理论中占据核心地位。
它吸收了米德和库利德思想,指出人们以多种方式向他人表演自己,而这些方式旨在影响他人从他那里得到的印象,他称这一过程为“印象管理”即是如何在他人心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印象的过程,印象管理师戈夫曼的拟剧理论的实质。
戈夫曼所讲的“框架”,是指人们内化了的现存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是一系列的惯例和共同理解,也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舞台上进行演出的依据。
戈夫曼并不关心客观世界的实际状况,而是关心这个世界在人们心目中的状况,即人们对它的定义。
“我所面对的也不是社会生活的结构,而是个人在他们社会生活的任一时刻所拥有的经验结构。
”这种主观的经验结构就是所谓表演框架,人们是依据这种主观的经验结构来表演的。
框架被戈夫曼定义为“一种情境定义,它是根据支配事件——至少是社会事件的组织原则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主观投入作出的”我们根据什么来表演?在什么样的情境中表演?怎样去表演?表演什么内容?和什么人表演?上演这些所需要的相关主题如下所示。
剧场:在戈夫曼的第一步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和最后一部著作《分析框架》中,戈夫曼分别用舞台和剧院进行类比,因此,将他的工作标示为“剧场”成为一种共识。
剧场是拟剧理论的大轮廓的取向。
前台:个人在特定时间内的表演为呈现一定的情景所需要的道具,包括布景和个人门面前台取向于被选择而不是由演员创造。
后台:后台是不让观众看到的、同时限制观众与局外人进入的舞台部分,后台通常与前台为邻,但彼此泾渭分明。
在前台中,人们表现出来的是社会化了的自我,而在后台中,人们所表现的则是自我中的自发的、最本质的那些部分。
教师情绪劳动中的自我呈现——基于戈夫曼拟剧论视角摘要:教师情绪劳动是指教师为了达到职业要求的情绪状态,调节自身情绪和心理状态所做出的努力。
在情绪调节的过程中经常运用深层表演和浅层表演两种调节策略。
为了可以达到学校所要求的情绪状态,教师不仅要付出情绪劳动,还要在情绪劳动的过程中做好印象管理,以此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想,相对渐少情绪劳动的付出。
关键词:教师情绪劳动,拟剧论,自我呈现一、情绪劳动与教师情绪劳动(一)情绪劳动的理论内涵霍希菲尔德在《心灵的整饰:人类情感的商业化》—书中提出情绪劳动的概念,认为人在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过程中,还从事着情绪劳动。
她把情绪劳动界定为“个体管理自身感受并通过公开可见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加以表达”。
情绪劳动被视为一种类似于演员在戏剧表演中的扮演活动,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需要揣摩和扮演角色(职业)本身应有的情绪,并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以顺应所在组织或工作环境的要求。
情绪劳动被视为与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并存的第三种劳动,指的是“员工为表达组织所期望的情绪而需付出的努力、计划和控制”。
(二)教师情绪劳动霍希菲尔德认为情绪劳动工作者须符合三个特征:(1 )工作者必须与顾客有高度的面对面的接触;(2)工作者必须在顾客面前展现出特定的情绪状态;(3)组织可以采用监督或训练的方式, 对工作者的情绪活动作某种程度的控制。
教育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结合教师职业的特征,发现教师工作基本符合以上特征。
首先,教师每天不仅与学生面对面的接触,还要接触家长。
即使无法面对面的接触学生,也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语音交流和互动。
其次,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意识,教师在学生面前需要表现出稳定的情绪状态。
最后,学校虽然没有明文规定,把教师情绪劳动作为硬性要求,但实际上不光是学校,连带社会都对教师的一言一行有较高标准。
教师的情绪早已不是自身情绪的表达,而是要符合学校、社会等一众要求,不能出现烦躁、职业倦怠等不良情绪。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扩展版)J.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2019年第4期No.4.2019戈夫曼拟剧论的内涵、误释与道德性王晴锋(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摘要]拟剧论是欧文•戈夫曼社会学的重要构成,它包含表演、剧班、区域、不协调角色、角色外沟通和印象管理等六大要素。
20世纪5()年代中后期,戈夫曼对拟剧论作了结构性微调.淡化剧场的隐喻和行动者作为操控者的形象,并对阐释社会世界的拟剧论持保留态度.将它视为权宜性的认知工具。
学术界对拟剧论通常存在三种误解:在本体论层面.将戏剧等同于现实;在认识论层面.认为拟剧论是一种保守的理论,并将面对面互动视为零和博弈;在方法论层面,将拟剧论视为诠释社会生活的唯一视角。
这些解读均有失偏颇,对戈夫曼而言,拟剧论既是隐喻,也是对现代性的另类批判,同时亦构成分析EJ常生活的狡特视角.它呈现的微观系统并不乏道德感和互动仪式。
[关键词]欧文•戈夫曼;拟剧论;印象管理;自我;道德[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140(2019)()4-()182-07欧文•戈夫曼(Ervmg Coffman)是拟剧论的创始者,他创造了一整套新的术语来探讨面对面互动系统。
事实上,社会生活的拟剧隐喻并非戈夫曼所独创,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从莎士比亚到冯德尔(Vondel)等剧作家的文本中,“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的隐喻颇为普遍。
戈夫曼的贡献在于第一次将拟剧的隐喻系统化和理论化,并以这种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社会生活。
正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1956年版/1959年版)一书中,戈夫曼提出了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拟剧论阐释,表明日常互动的重要特征是拟剧表演,对行动者如何进行印象管理进行了精妙的论述。
如今戈夫曼的著述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引证来源,拟剧论也成为当代表演理论的思想源泉。
DOI:10.16614/j.gznuj.skb.2023.06.014现场社交:戈夫曼拟剧视域下的剧本杀现象考察罗长青(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 510420)摘 要:从戈夫曼拟剧理论的角度来看,剧本杀现象的本质是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倦怠背景下的现场社交重启。
作为文学和游戏的聚合体,剧本杀以“角色扮演”为核心,汇聚“前台”表演和“后台”交流,融合真实与虚构、现实与理想元素,从而提供丰富而有趣,且互动性强的社交体验。
多样化的剧本类型能够满足不同玩家的“剧本期待”。
玩家们组成社交表演“剧班”,在特定“区域”共同完成解密“剧情”任务。
主持人担任游戏引导人和监督者,同时以非玩家角色参与游戏。
玩家需要遵循“忠诚”“纪律”和“谨慎”的准则参与表演,尽可能地平衡“社会化自我”与“个性化自我”关系,通过“理想化”“误解”“神秘化”“补救”等措施来塑造社交形象。
关键词:剧本杀;拟剧理论;互联网时代;现场社交;新世纪文学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2023)06-0148-09LiveSocialization:AnInvestigationoftheLive-Action-Role-Playing-GamePhenomenonfromthePerspectiveofGoffman’sDramaturgicalTheoryLuoChang-qing(FacultyofChineseLanguageandCulture,GuangdongUniversityofForeignStudies,Guangzhou510420,China)Abstract:FromtheperspectiveofErvingGoffman’sDramaturgicalTheory,theessenceofthephenomenonofLiveActionRolePlayGamesistherestartoflivesocializationinthecontextofsocialmediaburnoutinthepost-Internetera.Asanaggregationofliteratureandgames,LARPgamesfocuseson“role-playing”andbringstogether“front-stage”perform ancesand“back-stage”communication,integratesrealandfictional,realisticandidealelements,andprovidesrich,in terestingandinteractivesocialexperience.Diversifiedtypesofscriptscanmeetthe“scriptexpectations”ofdifferentplay ers.Playersforma“dramatroupe”andworktogetherinaspecific“area”tocompletethetaskofdecipheringthe“plot”.TheDungeonMasterasagameguideandsupervisorwhileparticipatinginthegameinanon-playerrole.Playersareex pectedtoparticipateintheperformanceaccordingtoguidelinesof“loyalty”,“discipline”,and“discretion”.Theyneedtobalance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socializedself”andthe“individualizedself”asmuchaspossible,anduse“ideali zation”,“misunderstanding”,“mystification”and“remediation”andotherwaystoshapesocialimage.Keywords:LiveActionRolePlayGames;DramaturgicalTheory;internetera;livesocialization;newcenturyliterature 引言剧本杀系一款近年来颇受大城市青年人群欢迎的社交推理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