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夫曼拟剧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23
戈夫曼拟剧论
《戈夫曼拟剧论》是美国作曲家、音乐家兼文学家PaulHindemith (保罗欣德密特)所撰写的一部著作,其主要论述了“拟剧”概念,并围绕这一概念展开了他的“音乐剧造美学”。
从保罗欣德密特本人的亲身经历和对于艺术创作的要求来看,《戈夫曼拟剧论》的撰写旨在对当时复杂多变的文化生活现象加以研究,将音乐剧和拟剧作为个体文化艺术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解析。
保罗欣德密特在《戈夫曼拟剧论》中提出的“拟剧”概念,是他在针对文化的研究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在他看来,音乐剧是艺术形式之一,但不是音乐剧可以简单地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一种新的、完整的艺术形式,它的功能在于将音乐、舞蹈、演唱和剧本结合在一起来呈现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作品。
从拟剧的角度来看,存在三个关键性概念:音乐动作、音乐设计和形式设计。
音乐动作指的是创造叙事的音乐概念,如乐句的结构和分解,音调的层次和质素,以及旋律的表现形式等;音乐设计则是围绕这些动作而展开的技巧;而形式设计则是将这些动作和设计以及其他艺术元素(如戏剧、舞蹈和朗诵)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完整的艺术框架,从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创作风格。
从此本书发表开始,保罗欣德密特便一直在为拟剧的发展不断投入心血。
他把这种新型音乐剧形式引入到教学中,为艺术家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逐渐引发了一种新的拟剧热潮,这种潮流的影响始终存在,至今为止仍被许多艺术家追随着。
总之,保罗欣德密特的《戈夫曼拟剧论》是一部重要的音乐剧造美学,其阐述的拟剧概念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值得我们去研究、思考和认知。
它可以帮助我们以思辨性的视角理解艺术,同时也可以激发我们想象新的艺术方式,在不断探寻艺术创作的壮丽之旅中,以保罗欣德密特拟剧的要求,追求超越固有标准的创作意图。
一、拟剧论戈夫曼拟剧论就是借助戏剧的类比而对日常生活进行的研究。
拟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
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他把社会比做舞台,把社会成员比做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戈夫曼看来,人们之间的互动,就是每个人都在表演自己,但不是表现真实的自己,而是表现伪装起来的自己,在他人面前故意演戏,也就是戴着假面具在社会中生活。
假面具是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相一致的前台行为,是一种角色面孔。
戈夫曼认为,“假面具”并不等于欺骗工具,两者是有区别的。
二、拟剧论的主要观点戈夫曼认为,社会和人生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这个大舞台上的表演者都十分关心自己如何在众多的观众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
拟剧论研究的是人们运用哪些技巧在别人的心目中创造印象。
戈夫曼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场次进行表演,如果能够按照剧本表演就按剧本表演,当剧本不明确或不完整时就要随机应变,临时创作。
戈夫曼提出,人们为了表演,可能会区分出前台和后台。
前台是让观众看到并从中获得特定意义的表演场合;后台是为前台表演做准备、掩饰在前台不能表演的东西的场合。
戈夫曼认为,人们不能将前台行为应用于后台,也不能将后台行为应用于前台,而是应该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应有的行为,而其标准是社会的规范,即社会的角色行为的规定。
三、拟剧论的框架戈夫曼所讲的“框架”,是指人们内化了的现存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是一系列的惯例和共同理解,也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舞台上进行演出的依据。
戈夫曼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场次进行表演,如果能够按照剧本表演就会按照剧本表演,当剧本不明确或不完整时就要随机应变、临时创作。
表演框架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或因素:一是剧本期望。
也就是社会规范对各种社会角色的限定。
社会是一个一直在演出的戏剧舞台,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生活舞台上的演员。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412欧文·戈夫曼的拟据理论研究文献综述陈炳伊(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一、欧文·戈夫曼生平简介欧文·戈夫曼,加拿大的社会学家和作家,也是美国社会学协会的第73任主席,戈夫曼对社会学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其1959年的书中《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开始的戏剧透视法的符号互动论研究,提出了“拟据理论”。
他以“角色”出发,以“表演”作为主要内容,以“印象管理”为核心,引入戏剧学的名词并作论述。
他认为,社会机构好比一个舞台,人们的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按一定的剧本扮演自己的角色,表演的区域有前台和后台之分。
二、研究现状截至2020年12月3日,在中国知网,以“拟据理论”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出现224条结果。
在新闻与传媒领域共有140篇,其中学术期刊107篇,学位论文25篇。
目前对于“拟据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实证研究,主要是将理论运于实践当中。
主要分为以下两种倾向,一类认为该理论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可以完全运用于实证研究中;另一类则认为“拟据理论”随着传播环境的改变,已经发生了变化。
而在阅读了相关的学术期刊后,本人将“拟据理论”运用的实证研究分为了以下三个方面:电视节目的相关研究、社会群体的相关研究以及社交平台的相关研究。
(一)电视节目的相关研究1.特点与特征分析沈成菊将拟据理论的一些要素与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相对应,其认为在真人秀中,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因为在镜头前而表现出其和往常不同的一面,会将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自己的优点展现出来,从而体现出在真人秀节目中的虚假和真实。
徐明明和徐昕主要[1]从戏剧艺术中的演员、剧本、情境、剧团4个维度维度来剖析纪录片创作中所呈现的“记录性”“戏剧性”“真人秀”等特征来分析纪录片《世界上的另一个我》节目,从而给创作者更多的灵感和启发。
2.建构与叙事[2]李文嘉和唐嘉蔚对节目《声入人心》进行研究,以演员、剧本、剧组三个角度来说明该节目的叙事构成和传播逻辑。
戈夫曼拟剧论古典悲剧被认为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戈夫曼拟剧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悲剧理论之一。
《戈夫曼拟剧论》部分源于古希腊悲剧理论,但融合了现代技术和思想的元素,以独特的思想观点指导悲剧的制作。
戈夫曼认为,悲剧就是一个英雄展示自我觉悟,以其被动接受社会规范和支配体制为他可能不能改变的事实所产生的冲突。
戈夫曼指出,悲剧必须以真实的形象作为结构,以探索和表达英雄对于不自由的社会状况的情绪与反思;而悲剧不但以暴力和悲剧结束,也反映主角性格的完整,而这种完整反映了观众的归属感;最后,悲剧的结局必须可以在英雄的识别痛苦和领悟空虚中带有一种蕴涵,这种蕴涵能让观众感受到一份共鸣,并通过价值反思达到教育功能。
《戈夫曼拟剧论》将这一概念融入悲剧的创作形式,把此理论称为“互动式”。
戈夫曼的互动式理论的灵感来自古希腊悲剧理论,它强调了悲剧的精神思想和审美观。
戈夫曼认为,悲剧的互动式观念重视的是关系,不仅是主角和环境的内在联系,还包括观众对英雄的共鸣以及主角对观众的反应。
因此,在互动式理论的指导下,悲剧的创作者一定要考虑到演员们如何诠释角色、观众反应等问题,以便正确地传达观众情绪和主题。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悲剧理论之一,它的观点影响了许多艺术家对悲剧的理解。
此理论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仍然被称为古典悲剧理论的重要一环。
此外,戈夫曼的悲剧理论也为当今剧本创作提供了有用的指导思想。
现代剧作家在创作剧本时,经常使用戈夫曼拟剧理论中的概念,以营造出新颖、复杂而有层次的社会问题;而且,剧作家也会考虑到观众的情感体验,利用戈夫曼互动式理论的思想,使演出更有层次感和表现力。
总的来说,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是一种包含有古典和现代元素的悲剧理论,它被很多艺术家所接受和使用,使古典悲剧的精神思想和审美观得以传承。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戈夫曼拟剧论》是对古典悲剧理论的重要补充,为当今悲剧的理解与创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指导观点。
以戈夫曼“拟剧论”视角简谈网络主播戈夫曼是社会学家,他的“拟剧论”理论可以用来分析和解读网络主播的现象。
网络主播指的是通过互联网直播平台向观众展示自己生活、才艺或其他内容的人。
戈夫曼的“拟剧论”认为,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可以看作是戏剧表演。
人们为了在社会中获取认可和满足,会按照自己想要呈现给他人的形象来表演。
这种表演不仅发生在舞台上,也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互动场合。
网络主播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社会表演,他们在直播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并通过这种角色塑造来获得观众的关注和认可。
网络主播的直播过程符合“拟剧论”中的舞台设置。
网络直播平台提供了一个虚拟的舞台,主播可以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的特长、才艺或其他内容。
主播会费尽心思地设计自己的直播背景、服装和道具,以便更好地演绎角色。
观众通过直播画面,可以看到主播所选择的舞台设置,这些设置旨在为观众营造一个特定的氛围和场景。
这种舞台设置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为他们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网络主播的角色和表演也符合“拟剧论”中的角色扮演和角色习惯。
主播在直播中扮演着一个特定的角色,他们通过言语表达、动作表演和形象展示来演绎这个角色。
网络主播可以选择不同的角色来吸引不同类型的观众。
比如有的主播选择扮演“萌妹子”角色,通过可爱的形象和口头禅来吸引观众;而有的主播选择扮演“技术宅”角色,通过展示自己的才艺和知识来吸引观众。
这些角色扮演和角色习惯可以帮助主播塑造自己的形象,让观众对他们的印象更加深刻。
网络主播的直播过程和互动符合“拟剧论”中的情节编排和现场互动。
网络主播会在直播过程中搭建情节,制造悬念和高潮,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他们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问题或挑战来与观众互动,增加直播的趣味性和紧张感。
观众可以通过弹幕、打赏或回复等方式与主播进行现场互动,这种互动可以使直播更加生动和真实。
这种情节编排和现场互动可以增加观众对直播的参与感和沉浸感。
网络主播的表演目的符合“拟剧论”中的展现和保持脸面。
戈夫曼拟剧论应用戈夫曼(Erving Goffman)是20世纪美国社会学家,他的拟剧论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传媒学、心理学等领域。
拟剧论认为社会互动可以看作是一种戏剧演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通过表演和交互来维持社会秩序和建构社会意义。
本文将以戈夫曼拟剧论的应用为主题,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一、社会学领域在社会学领域,戈夫曼的拟剧论被广泛应用于研究社会互动和社会行为的过程。
他认为人们在社交场合中以不同的角色扮演者的身份出现,通过表演来维持社会秩序。
拟剧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帮助人们理解社会互动的本质和机制。
例如,在研究团队合作时,可以运用拟剧论的观点来分析各个成员在团队中的角色定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他们在团队合作中的表演和互动方式。
二、传媒学领域在传媒学领域,戈夫曼的拟剧论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媒体表演和公众舞台效应。
媒体被视为一个虚拟的舞台,人们通过媒体表演来展示自己的形象和角色。
拟剧论提供了一种解释媒体表演和公众舞台效应的理论框架。
例如,在研究媒体报道时,可以运用拟剧论的观点来分析记者和受访者之间的角色扮演和互动方式,以及他们通过媒体表演来传达信息和塑造形象的策略。
三、心理学领域在心理学领域,戈夫曼的拟剧论被广泛应用于研究人们的自我表达和自我呈现。
他认为人们在社交场合中通过表演来维持自己的面子和形象,以及与他人建立关系。
拟剧论提供了一种解释人们自我表达和自我呈现的理论框架。
例如,在研究社交媒体使用时,可以运用拟剧论的观点来分析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和自我表达方式,以及他们在虚拟社交场合中扮演的角色和互动方式。
四、教育学领域在教育学领域,戈夫曼的拟剧论被广泛应用于研究教育场景和教育互动。
他认为教育场景可以看作是一个虚拟的舞台,教师和学生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拟剧论提供了一种解释教育场景和教育互动的理论框架。
例如,在研究课堂互动时,可以运用拟剧论的观点来分析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他们在教育互动中的表演和互动方式。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名词解释身处现代社会中的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涉足各种社交场合,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
而在这些人际互动中,我们通常会表演出一些特定的行为,有意或无意地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这种行为即是戈夫曼所提出的拟剧理论的核心。
拟剧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厄文·戈夫曼所创立的,他在他的作品《内在界面》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
拟剧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互动中表演的行为和角色就好像是在一个舞台上进行的演出,每个人都是一个演员,而社交场合则是舞台。
这个理论突破了传统社会学思想对人的行为进行单一解释的模式,提出了一种新的视角。
首先,拟剧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前台”和“后台”。
在社交场合中,人们的行为可以大致被划分为前台和后台。
前台指的是人们在公共场合中进行的行为,他们扮演自己的角色,并遵循社会规范和期望。
而后台则指的是人们在私人场合中的行为,他们没有观众,可以放松自己的角色扮演,展示出真实的自我。
在前台的角色扮演过程中,戈夫曼提出了“印象管理”的概念。
印象管理是指人们在社交场合中有意识地控制和管理自己的形象,以产生特定的印象。
这涉及到人们的言行举止、服装打扮、姿态表情等诸多方面,目的是获取他人的认同和支持。
此外,拟剧理论中还有一个关键概念是“分身”。
分身指的是人们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中扮演的不同角色。
比如,在工作场合中,我们可能是一位专业的员工;而在家庭中,我们可能是一个负责任的父母;而在朋友聚会中,我们可能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伙伴。
通过扮演这些不同的角色,我们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互动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拟剧理论也提供了对个体自我认同的解释。
戈夫曼认为,人们的自我认同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反馈来建立的。
在社交场合中,人们会根据他人的反应对自己的角色和表演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形成对自己的认同。
这种互动反馈的过程是不断的,也是动态的,人的自我认同会随着社交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总结来说,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会学视角,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社交行为和角色扮演的本质。
戈夫曼拟剧理论
哎,说起戈夫曼拟剧理论,咱得先从舞台讲起。
你想嘛,社会它就像个大舞台,咱们每个人都是演员,天天在上面演戏,跟别个互动。
戈夫曼这个加拿大学家,他就用这个戏剧的比喻,来解释咱们的日常生活。
在戈夫曼眼里,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在尽量地演好自己的角色,想给观众留个好印象。
比如说,你上班的时候,要表现得专业、认真,这就是你的角色要求。
你下班回家,跟家人朋友相处,角色又不一样了,这时候你就可以放松点,展现出真实的自己。
戈夫曼还说了,演戏嘛,有前台就有后台。
前台就是咱们给观众看的那一面,要整洁、得体,符合咱们的角色定位。
后台呢,就是咱们休息、准备的地方,是咱们的真实面目。
比如说,你在公司里,肯定要穿得正式点,这就是前台。
你回到家,换个衣服,躺沙发上休息,这就是后台。
他还讲了,咱们在演戏的时候,要处理好跟其他演员的关系,也就是人际关系。
大家都要配合好,才能演出一出好戏。
如果哪个人不按剧本演,或者做了些出格的事,就可能破坏整个表演。
总的来说,戈夫曼拟剧理论就是把社会比作舞台,把咱们比作演员,来解释咱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
他觉得咱们都在尽量地演好自己的角色,给观众留个好印象。
同时,咱们也要处理好人际关系,才能在这个大舞台上顺利地演下去。
哎,说了这么多,你觉不觉得这个理论还挺有意思的?咱们每天都在这个大舞台上演戏,有时候是主角,有时候是配角,关键是要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赢得观众的掌声。
戈夫曼拟剧论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戈夫曼拟剧论吗?这可真是个超级有趣的理论啊!就好
像我们每个人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比如说,你在学校是学生,在家是孩子,在朋友面前又是另一种样子,这不就
跟演员在不同的戏里有不同的角色一样嘛!
戈夫曼说啊,我们在社会互动中,会有意无意地去塑造自己的形象。
就好比你去参加一个重要的面试,你肯定会精心打扮一番,表现得特
别有礼貌、有能力,这就是在表演一个“优秀求职者”的角色呀!而且
我们还有台前和幕后呢。
台前就是我们展示给别人看的一面,幕后则
是我们真实的样子。
想想看,你在外面可能光鲜亮丽,但回到家可能
就穿着大裤衩、趿拉着拖鞋,这就是从台前到了幕后呀!
咱再打个比方,你去约会的时候,是不是会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想要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这就是在进行一场精彩的表演啊!每个
人都在努力地让自己的角色更完美。
在这个理论里,还提到了印象管理呢。
我们总是想让别人看到我们
希望他们看到的样子,所以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塑造和维护这个印象。
比如说,在社交媒体上晒自己的美好生活,这其实也是一种印象管理呀!
戈夫曼拟剧论真的太有意思啦!它让我们看到,我们的生活就像一
场永不落幕的戏,我们都是舞台上的主角。
我们不断地变换角色,不
断地表演,就是为了在这个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难道不是吗?我觉得这个理论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表现,也让我们更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所以啊,好好理解这个理论,能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场景,让我们的“表演”更加精彩!。
拟剧论(dramaturgical theory)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
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他把社会比作舞台,把社会成员比作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代表作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第一观点戈夫曼认为,社会和人生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这个大舞台上的表演者都十分关心自己如何在众多的观众(即参与互动的他人)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
拟剧论研究的是人们运用哪些技巧在别人的心目中创造印象,戈夫曼将人们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左右他人,以在他人那里建立良好印象的过程称为“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不仅包括用自己的行为去直接影响对方,也包括建造自己表演的舞台布景,这实际上是对互动情境的设计。
第二观点戈夫曼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场次进行表演,如果能够按照剧本(即预想的方式)表演就按剧本表演,当剧本不明确或不完整(即情况更加复杂或发生变化)时就要随机应变,临时创作。
第三观点戈夫曼提出,人们为了表演,可能会区分出前台和后台。
前台是让观众看到并从中获得特定意义的表演场合,在前台,人们呈现的是能被他人和社会所接受的形象。
后台是相对于前台而言的,是为前台表演做准备、掩饰在前台不能表演的东西的场合,人们会把他人和社会不能或难以接受的形象隐匿在后台。
在后台,人们可以放松、休息,以补偿在前台区域的紧张。
前台和后台可以是,但又不一定是一个固定的地方。
比如对于工作组织的成员来说,工作场所是前台,人们要按照工作规则行事,但下班以后去聊天的地方就是后台了。
有时,前台和后台可能是同一个地方,只是情境发生了变化,前台变成了后台。
工作之后人们回到家里是进入了后台,在夫妻因为家务而唠叨甚至争吵时,如果有客人敲门进来,夫妻会停止争吵,向客人显示出和睦的样子,这时,后台已经变成了前台。
戈夫曼认为,人们不能将前台行为用于后台,也不能将后台行为用于前台,而是应该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该场合应有的行为,而其标准是社会的规范,即社会对角色行为的规定。
戈夫曼的戏剧理论“拟剧理论”或“戏剧理论”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运用符号预先设计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即如何利用符号进行表演,并使表演取得良好效果,其研究重点在“互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互相直接见面的时候,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行动的交互影响。
”一、表演人生:⑴人生是一场表演,社会是一个舞台。
戈夫曼的全部著作都是以这样一个基本观点为前提的。
⑵表演本身又分两种。
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在表演,即不自觉的表演;另一种是知道自己在表演,即自觉的表演。
⑶从一定意义上说,符号本身就具有某种欺骗性,符号的基本属性就在于是其非是。
艾柯将符号学定义为“原则上是一门研究旨在撒谎而可以利用的一切事物的学科”,因此符号也就是“能用来撒谎”的事物。
符号能力的获得使我们永远地脱离了单纯的物理世界,“人的符号活动能力进展多少,物理实在似乎也就相应地退却多少”。
⑷人际传播的过程就是人们表演“自我”的过程,但这个“自我”并非真实的自我,而是经符号乔装打扮了的“自我”。
二、印象管理:我们根据什么来表演?在什么样的情境中表演?怎样去表演?在人际互动中,“不管个人在头脑中所具有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也不管他达到这个目标的动机是什么,他的兴趣始终是控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控制他人对他的反应。
这种控制将主要通过影响他人而逐渐形成的限定而实现的,而且他能通过给他人某种印象的方式借以表现自己达到影响这种限定的目的,他给人的这种印象将引导他人自愿地根据他的意图而行动。
”这就是所谓印象管理。
“连结戈夫曼著作的纽带,总是印象管理的各种变化形式。
”⑴理想化表演。
这种策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掩饰。
“表演者会掩盖或部分地掩盖与他自己理想的形象不一致的活动、事实和动机”,以便集中展示自己理想化的形象。
⑵误解表演。
富人装穷,流氓扮绅士都是误解表演的例子。
⑶神秘化表演。
与互动方保持一定距离,使对方产生一种崇敬心理的表演称之为“神秘化表演”。
⑷补救表演。
戈夫曼的戏剧理论“拟剧理论”或“戏剧理论”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运用符号预先设计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即如何利用符号进行表演,并使表演取得良好效果,其研究重点在“互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互相直接见面的时候,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行动的交互影响。
”一、表演人生:⑴人生是一场表演,社会是一个舞台。
戈夫曼的全部著作都是以这样一个基本观点为前提的。
⑵表演本身又分两种。
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在表演,即不自觉的表演;另一种是知道自己在表演,即自觉的表演。
⑶从一定意义上说,符号本身就具有某种欺骗性,符号的基本属性就在于是其非是。
艾柯将符号学定义为“原则上是一门研究旨在撒谎而可以利用的一切事物的学科”,因此符号也就是“能用来撒谎”的事物。
符号能力的获得使我们永远地脱离了单纯的物理世界,“人的符号活动能力进展多少,物理实在似乎也就相应地退却多少”。
⑷人际传播的过程就是人们表演“自我”的过程,但这个“自我”并非真实的自我,而是经符号乔装打扮了的“自我”。
二、印象管理:我们根据什么来表演?在什么样的情境中表演?怎样去表演?在人际互动中,“不管个人在头脑中所具有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也不管他达到这个目标的动机是什么,他的兴趣始终是控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控制他人对他的反应。
这种控制将主要通过影响他人而逐渐形成的限定而实现的,而且他能通过给他人某种印象的方式借以表现自己达到影响这种限定的目的,他给人的这种印象将引导他人自愿地根据他的意图而行动。
”这就是所谓印象管理。
“连结戈夫曼著作的纽带,总是印象管理的各种变化形式。
”⑴理想化表演。
这种策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掩饰。
“表演者会掩盖或部分地掩盖与他自己理想的形象不一致的活动、事实和动机”,以便集中展示自己理想化的形象。
⑵误解表演。
富人装穷,流氓扮绅士都是误解表演的例子。
⑶神秘化表演。
与互动方保持一定距离,使对方产生一种崇敬心理的表演称之为“神秘化表演”。
⑷补救表演。
戈夫曼拟剧论的内涵、误释与道德性Wang Qingfeng【摘要】拟剧论是欧文·戈夫曼社会学的重要构成,它包含表演、剧班、区域、不协调角色、角色外沟通和印象管理等六大要素.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戈夫曼对拟剧论作了结构性微调,淡化剧场的隐喻和行动者作为操控者的形象,并对阐释社会世界的拟剧论持保留态度,将它视为权宜性的认知工具.学术界对拟剧论通常存在三种误解:在本体论层面,将戏剧等同于现实;在认识论层面,认为拟剧论是一种保守的理论,并将面对面互动视为零和博弈;在方法论层面,将拟剧论视为诠释社会生活的唯一视角.这些解读均有失偏颇,对戈夫曼而言,拟剧论既是隐喻,也是对现代性的另类批判,同时亦构成分析日常生活的独特视角,它呈现的微观系统并不乏道德感和互动仪式.【期刊名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00)004【总页数】7页(P182-188)【关键词】欧文·戈夫曼;拟剧论;印象管理;自我;道德【作者】Wang Qingfeng【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03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是拟剧论的创始者,他创造了一整套新的术语来探讨面对面互动系统。
事实上,社会生活的拟剧隐喻并非戈夫曼所独创,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从莎士比亚到冯德尔(Vondel)等剧作家的文本中,“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的隐喻颇为普遍。
戈夫曼的贡献在于第一次将拟剧的隐喻系统化和理论化,并以这种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社会生活。
正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1956年版/1959年版)一书中,戈夫曼提出了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拟剧论阐释,表明日常互动的重要特征是拟剧表演,对行动者如何进行印象管理进行了精妙的论述。
如今戈夫曼的著述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引证来源,拟剧论也成为当代表演理论的思想源泉。
与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哈罗德·加芬克尔(Harold Garfinkel)等社会学家不同,戈夫曼的著作读起来并不艰深晦涩,但由于其表达的意义并不完全表露在字里行间,因而更值得仔细解读和品味,否则对他的理解容易流于表面和庸俗化,忽略其隐藏在背后的真实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