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生物育种的研究进展
- 格式:docx
- 大小:15.96 KB
- 文档页数:2
奶牛育种规划方案一、引言奶牛育种是提高乳制品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选择适合的育种方案对于奶牛养殖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遗传改良、繁殖管理、饲养管理和健康监测等方面,提出一份奶牛育种规划方案。
二、遗传改良1. 选择合适的父母种通过选择具有良好遗传背景和优良基因的公母牛,能够有效提高后代的遗传质量。
我们需要根据乳制品产量、健康状况、适应环境的能力等指标,选择合适的父母牛进行配种。
2. 引入新的优良基因为了进一步改善奶牛的遗传素质,可以考虑引入新的优良基因。
通过购买具有优秀遗传背景的牛种,或者使用人工授精技术引入其他地区的种牛,可以为奶牛育种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3. 基因检测与筛选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奶牛的基因进行检测与筛选,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奶牛的遗传价值,从而为繁殖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基因检测,我们可以了解奶牛的遗传疾病风险,并排除携带有害突变基因的牛只。
三、繁殖管理1. 配种管理选用适当的配种方法和配种时间,确保牛只受胎率和产仔率的提高。
结合人工授精和自然配种等方式,合理安排配种的频次和时机,提高配种的成功率。
2. 孕检和产后护理定期进行孕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怀孕异常的母牛,保障胎儿的安全发育。
在产后提供良好的饲养和护理,为产奶期的母牛提供营养和舒适的环境。
四、饲养管理1. 营养管理制定合理的饲料配方,根据不同生理阶段的奶牛的需求,提供适当的能量和营养素。
合理安排饲喂时间和饲喂量,确保奶牛的营养均衡和饲料利用效率。
2. 环境管理提供干净、整洁、通风良好的饲养环境,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避免奶牛受到热应激或者寒冷引起的疾病。
保证充足的饮水量和优质饲料供应,以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力。
五、健康监测1. 疾病预防和控制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驱虫,确保奶牛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减少因疾病引起的生产性能下降。
定期进行疾病监测和筛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2. 健康档案管理建立健康档案,详细记录每头奶牛的生长发育、疾病史和治疗情况等信息。
奶牛早期妊娠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陈超,张欣欣,安志高,胡祥维,华丽萍,李可可,杨利国(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武汉 430070)中图分类号:S8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264(2019)04-0026-04DOI: 10.19305/ki.11-3009/s.2019.04.006摘 要:高效准确的早期妊娠诊断,可以缩短母牛的产犊间隔,从而达到提高母牛繁殖效率的目的。
家畜早期妊娠诊断方法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原始的外部观察法到目前应用最广泛且最直接的直肠检查法,再到后期发展起来的超声波检查法以及近年来研究比较多的易于商业化的间接检测法。
本文对在生产中具有实际应用效果且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的早期妊娠诊断技术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奶牛;早期妊娠诊断;繁殖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乳制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对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需不断推进奶牛养殖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奶牛产业已经从传统、落后、粗放的养殖模式转变成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产业化养殖的模式,很多先进技术也得到了大力的推广[1],其中早期妊娠诊断技术在近些年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早期妊娠诊断技术在畜牧养殖业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奶牛养殖业中。
母牛在配种后应尽早地确定是否妊娠,这对于保胎、减少空怀、提高母畜的繁殖力是非常重要的[2]。
经过早期妊娠诊断,对于确定怀孕的母牛,尽早提供妊娠母牛所需要的营养与环境,加强饲养管理,能够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避免胚胎的早期死亡或流产;对于未妊娠的母牛,找出原因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二次配种,对于多次配种不孕的母牛及时淘汰,通过缩短产犊间隔而达到提高母牛繁殖效率的目的。
简便有效的妊娠诊断方法,尤其是早期妊娠的诊断方法,能够大大提高母畜的繁殖效率。
母畜繁殖效率一直是畜牧生产中极为重视的问题,繁殖效率的提高能大大提高畜牧生产的经济效益。
北京奶牛中心良种场单产13吨是如何炼成的2020年北京奶牛中心良种场成母牛单产13455Kg,刷新了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的成母牛年单产记录。
良种场作为国家首批良种奶牛核心育种场,定位于首农奶业的窗口,优秀种公牛的摇篮,是集良种化、智能化、生态化、示范化为一体的现代化牧场。
在2020年,良种场在各项工作中,均有突出表现,才能为13吨的高产奠定基础。
一、抓好育种,夯实奶牛高产的先决基础良种是奶牛高产遗传潜力发挥的先决条件。
想要奶牛高产高效首先要有好的遗产基础,如果没有遗传基础,饲料再好,管理再好,都不可能有高产出。
良种不只是要有高的遗传潜质,还要体格高大,采食量高,饲料转化效率高。
奶牛中心育种部每月有定期的DHI 监测,每年定期的体型外貌鉴定,再加上完善的个体化精准选配流程,才能使得良种场拥有良好的遗传潜质,为高产夯实先决基础。
良种场自1997年开始参加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项目,持续开展品种登记与生产性能测定工作。
2020年,参测牛只父亲系谱完整率100%,母亲系谱完整率91%,DHI 连入率达到99%。
平均测定乳脂率3.96%,乳蛋白率3.31%,体细胞数8.66万/ml,产犊间隔386天,各项指标达到新高。
牧场通过测定报告进行牛群数据分析,指导奶牛生产,对乳房炎管理、兽医诊断、饲料配方平衡等提供了有效帮助,提高了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
在规模化奶牛育种策略方面,结合良种场育种目标,建立长远的育种规划,以使牧场保持核心竞争力。
根据牛群系谱、近交筛查、体型鉴定、生产性能测定等数据进行分析,划分优劣质群体及后代全面细化改良,实施年度个体选配计划。
为监测并完整把握牛群育种实施进展,建立长期育种工作运行机制,实施六个KPI 考核指标,将标准化服务评估量化分解。
2020年,不断完善育种工作,全群成母牛拥有头胎体型外貌鉴定数据覆盖率高达98.2%,选配方案精准度100%,场内严格落实育种方案,执行落地,个体选配方案首选公牛与实际配种符合度高达99.3%。
奶牛高产健康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技术研究报告一、项目研发背景及意义当前,我国畜牧业进入了一个生产平稳发展、质量稳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的新阶段,肉、蛋总产量居世界首位,奶类产量跃居世界第五位,畜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我们也要看到,以高生产性能和高饲料报酬产出的动物产品风味明显下降,药物残留以及滥用药物饲料添加剂对人类健康危害事件时有发生,食物安全已影响到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与此同时,为了节约运输成本、缩短供应周期,奶牛场大多分布在城市郊区和人口稠密区。
伴随奶牛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奶牛场以粪尿、污水为主的废弃物排放量也迅猛增加,由于没有足够的土地进行消纳,相关处理设施不到位、不配套,或不能满足处理需求,不仅污染奶牛场的环境,造成牛奶的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而且会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这种恶化常呈现加速度发展的趋势.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畜牧业发展需要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现从快速发展向持续健康发展的转变。
2014年辽宁省畜牧兽医局下发《关于辽西北五市标准化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指导意见(辽牧发[2014]5号)》.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规范性文件对畜牧业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畜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意见》明确提出中国畜牧业要大力发展健康养殖,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
因此,高产、健康和环保应该成为我省奶业的发展重点和方向。
围绕这个方向,通过进行优质高产奶牛品种(品系)选育,提高奶牛福利待遇,改善生产、生活环境,降低应急因子。
并建立营养调控、疫病综合防治等健康养殖技术体系和粪污综合处理体系,形成一套可供推广后应用技术,项目预期可有效降低奶牛发病率,提高全市奶牛饲养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使奶牛养殖场户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二、项目研发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1、总体目标本项目拟在培育高产奶牛品种(品系),提供奶牛福利措施,保证奶牛营养平衡,控制奶牛乳腺炎发病率,通过粪污综合治理提高奶牛生产经济性状等综合配套技术集成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
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育种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应用。
生物育种技术是指利用遗传变异原理,通过育种的手段,以达到改良某种生物体的品质、性状或产量的目的。
这项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努力和创新,也离不开生物门类的发展和数量的增加。
一、生物育种技术的历史早在古代,人类就已经开始通过试验和观察,尝试改变植物和动物的生长方式,以达到自己的需求。
比如在中国,我们就有“周麻”、“黄瓜姑娘”等植物品种,这些都是经过人工育种得到的。
不过,真正的科学育种技术还是在近代才开始发展。
在19世纪后期,科学家们开始运用遗传学理论,进行对植物和动物的育种试验。
其中,著名的是著名的格雷戈·门德尔,他通过对豌豆花的研究,发现了基因的遗传规律。
这项成果奠定了现代育种的基础,也为后来的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现状随着人们对生物学的认识和理解的不断加深,生物育种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突破和进步。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1.选育出新的高产品种利用现代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理学等学科的手段,科学家们对植物或动物的基因组进行研究,以发现和利用基因携带的有益性状。
最终,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培育出许多新的高产品种,为粮食生产和畜牧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2.开发新的改良方法科研人员利用现代遗传技术,更有效地改进庄稼的生长与产量,发展出了一些新的生物育种方法,如杂交、半密作、导入优良品种等,这就使得育种成本和工作量得到了大大的降低,同时取得了更为优良的育种成果。
3.改变传统技术随着生物育种技术的进步,传统的耕种方式、水田利用、制种和种植方法等都得到了改变。
现代农业科技为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更高的质量和产量,同时还提高了农业的效益、社会生产的贡献率和经济效果等等。
三、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现代化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
这些技术可以应用于农业、畜牧、水产和园艺等领域,下面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畜牧生物育种中的基因型环境互作研究近年来,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品和重要的经济收入。
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育种是提高畜牧动物产量和品质的关键环节。
然而,在畜牧生物育种中,基因型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基因型环境互作对畜牧生物的生长、繁殖和适应力有着显著的影响。
基因型环境互作,简称G × E互作,是指个体的基因型(G)和环境(E)之间相互作用对表型(P)的影响。
在畜牧生物育种中,基因型环境互作可分为两类:基于性状的互作和基于环境的互作。
关于基于性状的互作,研究表明某些基因型对环境的响应比其他基因型更为敏感。
这可能导致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存在着表型差异。
例如,在同一环境下,高产奶牛血统的个体可能比其他奶牛血统的个体产生更多的奶量。
然而,在不同环境下,这种差异可能会缩小或消失。
因此,在畜牧生物育种中,了解不同基因型对不同环境的响应将有助于选择适应不同环境的优质品种。
基于环境的互作是指相同基因型的个体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表型。
环境因素可以包括饲料质量、气候条件、管理水平等。
例如,同一品种的猪在不同饲料质量下可能会有不同的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
这种基于环境的互作对于确定适宜的喂养条件和养殖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研究畜牧生物育种中的基因型环境互作,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
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是群体的多环境试验。
在多环境试验中,同一品种或物种的个体被分配到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培育,并观察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
通过比较不同环境下的表现差异,可以评估基因型环境互作的程度。
除了多环境试验,遗传参数估计也是研究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常用方法。
通过估计不同环境下的遗传相关性和遗传方差,可以揭示出基因型环境互作的模式和程度。
此外,近年来,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进步也为研究基因型环境互作提供了新的机会。
通过对基因组序列的分析和功能基因的鉴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基因型在不同环境中的表达模式和适应策略。
代谢组学在奶牛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李厅厅;程隽如;曾令湖;于农淇;鄢胜飞;梁莎莎;朱远致;黄健;谭正准;李辉;卢瑛;覃广胜
【期刊名称】《中国奶牛》
【年(卷),期】2022()6
【摘要】奶牛代谢产物的变化可以直接反映其体内各种生命活动的变化,利用代谢组学技术能够清晰并且直观地表征奶牛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全局代谢变化。
代谢组学自2008年首次应用于奶牛后,其在奶牛的生殖生理研究、营养生理学研究、胴体品质和牛奶质量、预测饲料效率、疾病检测的生物标记开发等方面的文献不断出现。
本文通过综述代谢组学在奶牛疾病、营养、繁殖育种和生产管理几个方面的应用,旨在为进一步利用代谢组学开展奶牛的重要经济性状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总页数】6页(P10-15)
【作者】李厅厅;程隽如;曾令湖;于农淇;鄢胜飞;梁莎莎;朱远致;黄健;谭正准;李辉;卢瑛;覃广胜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广西水牛研究所(广西)水牛遗传与繁殖重点实验室;广西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23.3
【相关文献】
1.代谢组学在奶牛营养与牛奶质量安全方面的研究进展
2.代谢组学在奶牛蹄叶炎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3.代谢组学技术在茶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4.组学技术在奶牛乳房炎上应用的相关研究进展
5.代谢组学技术在奶牛生产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REPRODUCTION & BREEDING41奶牛育种新功能性状简介瞿长伟1,黄健2,戴克宏2,廖志林1,庄海2,刘光磊1(1.上海奶牛育种中心有限公司, 上海 200436;2.光明牧业有限公司,上海 200436)中图分类号:S8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264(2018)07-0041-04DOI: 10.19305/ki.11-3009/s.2018.07.008摘 要:随着奶牛养殖技术的发展,奶牛的表型性状有了更加多元化的定义,越来越多的新功能性状被育种工作者提出。
育种目标性状的追求不仅仅只关心产量,对健康繁殖等性状也愈加重视。
本文主要对目前奶牛育种最新的功能性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奶牛;育种目标;功能性状1 奶牛育种新功能性状提出的背景奶牛育种是根据生产中人们对目标性状的追求而进行的一项多性状选择的过程。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奶牛的育种目标都集中于如何增加产奶量。
然而,随着产奶量的增加,奶牛的健康问题日益突显。
因此,一些与产量呈遗传负相关的健康性状越来越受到育种者的重视。
牛群管理如何权衡繁殖力、乳房健康、代谢疾病以及产奶量增长的关系,在不影响动物福利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已成为对牧场管理者的巨大挑战。
一个育种目标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收入(奶牛生产性能的提升),降低成本(更好的繁殖力、减少疾病、降低淘汰率),易于管理(奶牛性情、泌乳速度),以及产品销售的优势(绿色、健康)。
目前,各国的奶牛综合指数计算方法主要是围绕国际公牛组织评估体系中的7大性状来制定的,即生产性状、体型、乳房健康、长寿性、产犊难易、繁殖性能和工作能力。
随着奶牛养殖技术的发展,奶牛的表型性状有了更加多元化的定义,越来越多的新功能性状被育种工作者提出。
而最新的生物技术(RNA 测序、基因组测序、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为这些新的表型性状提供了更多的生物学背景和遗传结构的支持。
时光荏苒,转眼间又到了一年的尾声。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奶牛育种工作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此,我将对本年度奶牛育种工作进行简要总结,并对未来的工作提出展望。
一、工作回顾1. 育种目标明确本年度,我们紧紧围绕提高奶牛产奶量、降低饲料消耗、提升牛奶品质等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奶牛育种工作。
2. 品种改良成效显著通过引进国外优质奶牛品种,结合我国奶牛资源特点,我们成功培育出一批适应我国养殖环境的优质奶牛。
同时,加大了对现有奶牛群体的选育力度,提高了奶牛的整体生产性能。
3. 技术创新不断突破在育种技术方面,我们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如胚胎移植、基因编辑等,为奶牛育种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奶牛繁殖生理、营养等方面的研究,为奶牛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4. 合作交流广泛开展本年度,我们与国内外多家科研院所、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奶牛育种工作。
通过交流学习,提高了我国奶牛育种水平。
二、存在问题1. 育种基础薄弱我国奶牛育种基础相对薄弱,育种技术、人才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
2. 育种资源利用率低部分奶牛养殖企业对育种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育种资源利用率低。
3. 育种产业链不完善我国奶牛育种产业链尚未完善,育种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
三、未来展望1. 加强育种基础建设加大投入,提升育种技术水平和人才储备,为奶牛育种提供有力支撑。
2. 提高育种资源利用率加强对奶牛养殖企业的宣传引导,提高其对育种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育种资源利用率。
3. 完善育种产业链推动育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促进育种成果转化,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总之,过去的一年,我国奶牛育种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实现我国奶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奶制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
角色,从老人到孩童,对于奶制品的需求量都是十分可观的。奶业在我国农业战略产业中的
地位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与发达国家相
比,奶牛的良种率,牛奶的产量和质量都有着相当的差距,消费需求在增长,对于牛奶品质
与数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迫切需要加快奶牛的育种。本文对我国奶业现状进行分析,
阐述了近些年国内外奶牛生物技术育种研究现状和进展,讨论了目前奶牛生物技术育种过程
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奶业发展中的不足,以至于迫切需要利用生物技术进行育种,以及对未
来我国奶业的展望。
{关键词}奶牛,育种进展,生物技术。
1,奶牛生物育种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奶业有着近 20 年的发展史,随着我国对奶业越来越重视,各个地区的奶牛养
殖小区建设在国家的鼓励中不断完善,慢慢形成了标准化与集约化的奶业生产模式,这为我
国农业战略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我国奶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近几年,
奶业发展速度降低,究其原因与奶牛存栏量变小,被爆出奶制品的质量问题与卫生安全问题
比较多有关,这些因素都在制约奶业的发展。奶牛产业也存在着产量低、品质低与良种率低
的问题。本文重点探究奶牛生物技术育种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与对未来奶牛产业的展望,
希望能对奶牛产业有所帮助。
2,目前奶牛生物技术育种的进展状况
奶牛分子育种在奶牛育种中,重要经济性状包括产奶性状、健康性状和繁殖性状等,其中产
奶性状又包括 305d产奶量、乳脂量、乳蛋白含量、乳脂率和乳蛋白率。随着数量遗传
学和统计学的发展,动物育种由传统的表型性状直接进行遗传评估育种逐渐过渡到对操纵数
量性状的基因型进行选择的育种,即分子育种。常见的分子育种 研究有:分 子 标记辅助 选
择研究、QTL定位研究、全基 因 组 选 择 和 全 基 因 组 关 联 分析等。二、中国奶
牛育种的现状(一)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和 !" 育种体系的建立人工授精技术是在奶牛育种
中使用的最重要的生物技术。它可最大限度地发挥优秀种公牛在牛群遗传改良中的作用;加
大种公牛的选择强度,提高对公牛遗传评定的可靠性。我国在奶牛生产中使用人工授精技术
始于 *)年代,当时是以鲜精输精为主。$) 年代中期,随着冷冻精液工艺水平的成熟与完善,
首先在北京市,而后在其它省市相继将种公牛集中饲养,建立了一批大型公牛站。大型公牛
站的建立,进一步减少了公牛的饲养量,提高了种公牛整体的质量。目前全国种公牛站 $" 个,
但其中多数规模较小,饲养采精公牛在 !) 头以下的公牛站有 &% 个,+) 头以上的只有 !)
个。全国城市奶牛场中人工授精几乎达到!))4。在世界范围内,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已
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应用人工授精技术的奶牛育种体系。称之为 “!" 育种体系”。它有三种
主要形式,即待定公牛体系,精液长期保存体系和青年公牛体系。中国奶牛协会多年来也为
建立我国的 “!" 育种体系”做了大量的努力,但至今也没有形成严格固定的育种体系,就
目前全国各地现行的育种体系看,很难严格归于上述三种体系中的哪一种,总体来说,是以
青年公牛体系为主而兼有待定公牛体系的混合体系。一般情况下青年公牛未经验证就被使用
于育种群和生产群,同时又进行部分公牛的后裔测定。公牛父亲一般要在其女儿成绩基础上
根据育种值选择,母牛父亲的选择很不严格,既有未经验证的青年公牛,也有验证公牛。
3 奶牛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胚胎克隆技术将逐渐成熟,并作为实用育种技术得到应用。有关胚胎克隆技术与育种体系结
合的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克隆技术可以获得遗传同质的一组家畜,任何一个克隆同胞都是
一个带有全部同样优点和缺点的拷贝。对于生产者而言,被克隆的个体经过准确性能测定,确
定无疑是高产牛,则可通过克隆得到其最保险的遗传同质的母牛并用于生产。研究结果表明,
如果现行育种方案每年获得的遗传进展为2%的话,那就意味着全群奶牛平均产奶量从6
000kg增长到8 000kg需要20年系统的育种工作。若采用胚胎克隆技术,可将上述时间缩短
到10年。奶牛群体遗传改良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准确地选择种公牛和种母牛;如何克服母牛繁
殖力很低(即便进行胚胎移植,也不过每年最多获得5~ 10个母牛后代)的弱点;如何减少全同
胞个体间遗传物质的随机抽样误差,使其估计育种值更为精确。解决以上问题的最佳途径是
胚胎克隆系列生物技术,通过它可以获得较大量的同质个体。目前在生物技术应用于奶牛育
种的研究领域中,进一步提高胚胎性别鉴定技术和克隆技术的效率固然十分重要,但如何对单
个克隆个体进行准确的生产性能测定以及如何获得可靠的估计育种值也需进一步探索。多年
来,我国使用的种公牛大多依赖于进口。若能实施MOET核心群育体系,则可望在一定的范围
内,投入较少的人力和物力,实现系统培育优秀种公牛的目的,进而加快全群育种进展,获得较
大育种成效,使我们的奶牛育种逐步接近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2]
二、奶牛生物育种进展中的问题
生物技术育种好处很明显,相对于传统育种技术而言,有着准确性高,周期短等好处,但是
凡事都是有两面性的,现代生物技术育种也存在着一些难题。其一,研究成本高,从目标基
因定位方面来说,牛基因组因成本高而限制其研究进展,而在全基因组选择育种中,国内奶
牛系谱存在着规模小、不全面等缺陷,这对于后期实验比较不利。其二,转基因育种,转基
因的成活率非常低,同时受体细胞与外源基因的组合率依然不高。其三,转基因产品的安全
性有待考证,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转基因产品能不能规模化生产也是个问题。这些弊端以
及不确定性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奶牛遗传育种的进度,对于奶牛产发展起到了制约的作用
。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奶牛生物技术育种进展问题的探究,从当前发展状况,育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
方面进行阐述,说明目前奶牛生物育种虽然为奶牛产业带来很多很多契机,但同样面临窘迫
的问题,存在着瓶颈与困难,但是这并不能改变生物技术育种作为奶牛遗传改良的重要手段
的地位,投入更多的科研力量,引进先进的技术,在不久的将来总能逐步走向完善。牛基因
组技术不断升级,全基因组选择挖掘更多主效基因等,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畜牧业生产在
各种现代化生物技术的支持下能够走得越来越好,未来的日子里,现代生物技术在奶牛繁育
工作中应用并广泛推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奶业向着光明的方向发展,必将会产生深远的影
响,牛奶的质量与产量都会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