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寒食节是什么时候_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关系

2020年寒食节是什么时候_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关系

2020年寒食节是什么时候_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关系
2020年寒食节是什么时候_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关系

2020年寒食节是什么时候_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关系农历2020年寒食节的日期:2020年04月03日星期五(庚子年(鼠年)三月十一

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是时间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

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但是只见山峦重叠,葱苍树木,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于是,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

这事传出来,人人尊敬和怀念介之推。以后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的前一天。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

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关系

古时“清明节”与“寒食节”在时间上的关系是: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现在二者已经在习俗上合二为一了。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是我国农

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时节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据传清明节的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

古时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相传春秋时晋文公落难,介子推曾割自己的肉给他充饥,晋文公即位后,请介子推为官,介子推却隐居绵山,晋文公放火烧山想逼出介子推,结果误将介子推烧死。晋文公十分痛悔,下令从今往后这一天禁火。因为禁火,人们这一天只能吃冷食,故称“寒食”。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传统节日。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区别

功能不同

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寒食节也相随而至。现在,有些人把寒食与清明混为一谈,实际上是不对的。因为两者一个是农耕节气,一个是民俗节日,本来就不是一码事。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四月四、五日前後。寒食是一个民俗节日,起源於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大臣介之推宁被烧死山西介休的绵山上、也不肯下山受封的故事。两者一是农耕节气,一是典故民俗,本是两码事;但两节时间相距一、二天,甚至重合於一日,故有清明、寒食并称的说法。

文化内涵不同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

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寒食节和清明节渊源

清明本来是一个节气,隋唐以前,农历三月间带有祭祀意味的节日,其实是上巳和寒食。上巳就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魏晋以后固定为三月三。一般在上巳这天去河边举行袚禊仪式,即在水里洗澡,驱除旧的一年里的秽气。《论语》所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实说的就是这个事情。

到后来,人们就不去洗澡了,而是在河边聚会,也就是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的“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除了袚禊之外,上巳还有招魂的习俗,即在野外召唤祖先和亲人的魂魄。

寒食民俗

寒食节是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的节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历经各朝代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虽经东汉周举、东汉末年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断,却屡禁屡兴,寒食习俗流传全国,深入民心。

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丰富多样的寒食活动,充实了社会生活,增进了社会人际和谐关系,对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北魏、辽、金、元和清代兄弟民族统治者对寒食节俗的认

同和参与,通过寒食文化的交流、融合,对促进民族团结和政权巩固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寒食节蕴含的介子推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清明廉洁的政治抱负和“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是古代社会伦理准则,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纽带,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当今,更是聚民心,凝国魂,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活动方式和精神理念。介之推所追求的政治清明,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愿望,对于当代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019语文S版三年级下21古诗二首寒食清明教案及作业题

教学要求1.学习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意境和节日习俗。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 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3.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重点 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的意思。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边观察边想象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与节日有关的古诗。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谁能说出自己知道的与节日有关的古诗句?可以是描写春节、端午、重阳等。 2.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首著名的描写节日的的古诗,一首是《寒食》,一首是《清明》。 3.简介诗人:韩翃、杜牧。 出示诗人资料: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寒食节的来历与传说

寒食节的来历与传说 导读:寒食源于重耳辜负介之推 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寒食节也相随而至。现在,有些人把寒食与清明混为一谈,实际上是不对的。因为两者一个是农耕节气,一个是民俗节日,本来就不是一码事。 清明节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四月四、五日前后。《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时节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说的是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寒食节吃冷食 清明时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大好时光,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把个清明节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两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因时间上和清明节接近,并受其影响,因此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重耳辜负介之推 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割肉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派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文公见烧死了救命爱臣,疼痛不已,就把介之推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

清明礼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清明礼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演讲人:萧放演讲地点:山西省图书馆 《光明日报》( 2017 年 04 月 04 日 06 版)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 会副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人类 学民族学会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岁时节日、礼仪民俗、历史民俗学、中国文化史。 清明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它将节气日与民俗节日融为一体,是天时与人时的合一, 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祭祖与踏青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 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活跃生命,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礼俗文化 的重要功能。在当代社会,清明礼俗的传承创新体现在着重培育感恩情怀、 提升生命伦理意识;贯彻环境保护理念,调整更新传统祭祀方式;亲近自然,拥 抱生命的春天等方面,只有我们主动进行清明礼俗文化的传承与 创新,我们的民族才能生生不息。 “天时”与“人时”的融合 清明是传统社会节气、节日合一的重要时间,“天人合一”观念在清明中得到了生动体 现。 清明是节气与节日的合体,节气是“天时” ,是纯粹的自然时间, 节日是“人时” ,它是社会文化的时间选择。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最初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 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公历的 4 月 5 日前后。《淮南子· 天文训》 记载: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古称 八风之一,它温暖清爽;在和煦的春风之下, 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 节气由此得名。清明是春天的节气, 春天是四季之始,也是农业播种的时节,民谚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 农业是传统社会的主业,为了农事的丰收,除了祈求自然风调雨顺外,还得请祖先保佑, 因此在清明时节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在汉魏之际形成的寒食节, 就承载了这一古老的祭祀 传统。清明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它走了与传统节日生成的不同路线。古代节日 一般依据节气时令,但脱离节气时间点,另外生成民俗节日, 立春到新年、夏至到端午走的 就是这一路径。但清明却没有沿用这一文化习惯,它将古已有之的寒食节俗收归到自己名下, 与此同时清明也改变了自身纯粹属于自然时间的性质。清明在唐宋后具有时令与节日的双重 意义,古代天人合一理念,在节日生活中得到落实与传承。 祭祖与踏青

关于清明节的古诗词大全精选

关于清明节的古诗词大全精选 1、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张先《青门引·春思》 2、舞烟眠雨过清明。——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 3、听风听雨过清明。——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4、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程颢《郊行即事》 5、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6、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温庭筠《清明日》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8、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9、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10、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吴文

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11、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孟浩然《清明即事》 12、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沈佺期《寒食》 13、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14、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5、渐红湿杏泥,愁燕无语。——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16、黄昏疏雨湿秋千。——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17、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18、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19、绿柳朱轮走钿车。——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20、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 21、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有关清明节的传说:寒食节的由来

有关清明节的传说:寒食节的由来实际上,寒食节禁火习俗的起源与介子推毫无关系。介子推“割股奉君” 是否属实在史界也有争议。《史记》对介子推的介绍比较详细,有“龙蛇之歌”的记载,就是介子推的从人不服,编了个“民谣”挂在宫门口,说文公对待介子推不公平。对“割股奉君”只字未提。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专门考证过它。元张养浩曲《中吕·兼尧民歌·寒食道中》“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来源于唐尧传说。 从先秦的文献记载可知,当时已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习俗。《周礼》中即明确记载当时有“司炬”之官,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在禁火与改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 由于古代的禁火制度过于残酷和严厉,并不顾各地具体情况,甚至影响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于是,汉代发生了周举在太原一带废除禁火陋俗的事件,魏武帝曹操也发布了《明罚令》废止禁火: 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百俸。 除了周举、曹操,历代也多有人对禁火寒食持反对意见。但是,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喜好传说、热衷礼仪的民族,寒食节依然长期流传。民间根据当地的条件和寒食的特点,纷纷创造出一些特殊的寒食节食品,凉菜冷食花样百出,形成了与岁时节日相联系的风味小吃,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饮食习俗。 在长期形成并稳固流传的社会风俗面前,宫廷官府只能顺应其发展趋势。于是,为联络民众感情而产生了官方的赐火和请新火之举。据记载,唐代宫廷每到清明节前,要让宫内小孩钻榆木取火,先得火者,皇帝要赐绢三匹、银碗一只,是为“请新火”。对臣下赐火种表示关怀,以笼络人心,所以又有“赐火”之举。唐时的诗词和笔记小说中,有大量描述“赐火”、“御火”的文字,可见其俗之盛。 由于民间普遍崇信介子推的“忠孝”精神,人们更乐意将寒食节与介子推联系在一起举行纪念活动。虽然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并非来自于介子推,但将纪念介子推作为寒食节起源的说法却更为流行,甚至后来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许多人又把纪念介子推作说成清明节的起源。所以,千百年来,介子推的故事也在不断完善中流传下来。 清明节和寒食节区别 一名称不同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两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因时间上和清明节接近,并受其影响,因此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

【清明节】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关系

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关系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总称“三冥节”,有城隍出巡的仪式。 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山东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一般叫清明,少数地区叫寒食节,但过节却是在清明这天。垦利地方自清明节前三日算起,称“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日为清明,人们于这四天内扫墓、踏青。鄄城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又称清明节为“鬼门关节”。 扫墓是清明的一项主要活动。旧时,泰安的扫墓仪式比较隆重。男主人挑着四个小菜和水饺到祖坟,先将祭品供上,然后焚香烧纸,洒酒祭奠。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扫墓时还要给坟墓添新土。据说,这是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实质上是对祖先的怀念。多数地区是在清明这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而龙口、博兴等地则在清明前四天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扫墓。 清明节山东各地都插柳条、松枝,据说是纪念介子推。泰安家家户户插柳条,并给狗戴上柳条圈。民谣:“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即墨则习惯戴松枝,寓意要象松柏一样兴旺。临沂、诸城却用柳条、松枝在墙壁等处轻轻抽打,边打边说:“一年一个清明节,杨柳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蜇。”

清明踏青在山东极为普遍。临朐、滕州的儿童一早就到村外踏青、放风筝。有的用柳条做成口哨吹,哨声十分动听。有的地方,儿童仰脸大口呼气,据说可以泄内火。大部分地区都有打秋千的习惯,潍坊地区的秋千有三种:一种是直秋千(适合老年人玩),第二种是转秋千,第三种是翻秋千。即墨比较重视清明节,这天人们一起床就换上节日服装,特别是妇女,个个打扮得漂漂亮亮,到处串门,先看新媳妇坐寒食(新媳妇要象举行婚礼那天一样在炕上坐着),然后去打秋千。秋千甩得高,意味着生活过得好,所以大家都你争我抢,兴高采烈地打秋千。这一天,妇女玩得十分痛快,因此,当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说法。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 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要谈清明节,需从一个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热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8天,也就是距清明节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食备好的热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

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故事

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故事 导读: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下面是关于清明节的.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

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关于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故事】 1.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历史关系 2.寒食节的故事 3.清明寒食节对联精选 4.清明节是寒食节吗 5.寒食节与清明节的由来 6.丰子恺的清明节和清明词 7.关于清明节的故事及传说 8.关于寒食节的诗句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清明寒食节发源介休绵山

清明寒食节发源介休绵山 清明节成为有纪念意义的节日,缘于寒食节。在唐代以前,寒食节在我国民间甚为盛行。据《辞海》释义:“寒食节是为介子推而设”。 介子推,春秋晋国大夫。因为“割股奉君”之举而名闻天下。晋文公重耳即位后,大举封赏功臣,却淡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言禄,耻与争功邀赏者为伍,携母一路跋涉来到介休绵山归隐。有人写出《龙蛇歌》为介子推鸣不平,晋文公幡然悔悟,亲自带人上绵山寻找介子推,介子推不肯相见。晋文公情急之下,命属下放火烧山,逼迫素以孝子闻名的介子推出山。而介子推誓保其辞禄归隐、功成身退之志,拒不出山。为晋文公留下“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的谏言诗,与母亲一起被焚。 晋文公每想到介子推割股之功、患难之情,总是痛悔难当。为纪念介子推,下令每逢介子推被焚之日,举国禁火,家家冷食一个月。并为介子推立寺建庙,封侯赏田。寒食节由此而来,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流传海内外。 据《后汉书·周举传》记载:“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 战国时期诗人屈原《九章·惜往日》中:“介子忠而立

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 唐代诗人卢象《寒食》中有:“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介。”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三国归晋以后,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时间却由原来的105天缩短为3天,即从清明节前一天到清明节后一天,清明节包括在寒食节当中。唐代《唐会要》:“至大历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赦:‘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南宋周密在《癸辛杂识》中曰:”冬至后百六日为寒食,即以清明为寒食。”寒食、清明实为同一节。 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吃冷食(熟食)、祭祀先人的风俗长盛不衰。寒食节作为固定的天下认祖归宗日也历代相传,可谓“生身不忘宗,千里赶上坟。”海内外各地寒食节活动逐渐增加为挂纸、插柳、植树、踏青、赏花、秋千、蹴鞠、拔河、放风筝、赐火、斗鸡、品茶、题诗、赛神会等。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粳饭及饧等熟食;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

清明寒食诗词选

清明寒食诗词选 清明节的历史相当悠久,相传始于距今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时期,是周武王伐纣得胜,开国立鼎之后,随历法一起制定的。“清明”同时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这个时候,浩荡的春风,送来熙和的暖意;绵绵的春雨,洗净了天地间的浮尘。于是,一时间草木生发,整个世界仿佛都焕然一新。古书《岁时百问》中曾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就是“清明”二字的由来。 清明节是一个让人思绪纷飞,心头百味杂陈的日子。坐下来静想,我们会想起那些远去的故人背影,想起那陈年烟幕中的世景长卷。回味古诗词里的清明,我们仿佛还能听得见都门外的衢市车声,深巷里的秋千人语。 清明时节,春意正浓。柳枝青翠欲滴,随风飘动,飞舞着春天那轻灵飘逸的舞步。那一朵朵桃红李白,繁花如绣,诉说着天然雕饰的清新诗意。 东风吹绿了人间,希望在新泥中破土,清明节时,我们埋下了思念,种植了春天。 以下全唐诗: 卷86_7【清明日诏宴宁王山池赋得飞字】张说 今日清明宴,佳境惜芳菲。摇扬花杂下,娇啭莺乱飞。

绿渚传歌榜,红桥度舞旂。和风偏应律,细雨不沾衣。承恩如改火,春去春来归。 卷88_3【奉和圣制寒食作应制】张说 寒食春过半,花秾鸟复娇。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斗敌鸡殊胜,争球马绝调。晴空数云点,香树百风摇。改木迎新燧,封田表旧烧。皇情爱嘉节,传曲与箫韶。 卷96_35【和常州崔使君寒食夜】沈佺期 闻道清明近,春闱向夕阑。行游昼不厌,风物夜宜看。斗柄更初转,梅香暗里残。无劳秉华烛,晴月在南端。 卷125_98【寒食城东即事】王维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几家,

落花半落东流水。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卷147_105【清明后登城眺望】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卷159_57【清明即事】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卷191_9【清明日忆诸弟】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清明节古诗大全

清明节古诗大全 清明节古诗大全 《清明》——(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清明日忆诸弟》——(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长安清明》——(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清明》——(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宋)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鹊踏枝·清明》——冯延巳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寒食清明两交融

寒食清明两交融, 祭祀踏青总相宜 文/ 延彬 寒食节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 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即清明节的前一、二日。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介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介休绵山。文公为了报恩,焚山以逼介之推现身,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被山火烧死。文公感其恩,厚葬其尸于介休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介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渐渐形为民间的“寒食节”,在隋唐时期,寒食节曾被发展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唐代的诗人韩翃的一首脍炙人口【寒食】诗对这个时期的节日盛况有所描述,此诗写道: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的前两句正是流传至今的描写京城寒食节的美好景象的名句。由于寒食节时值暮春,景物宜人,所以在唐宋时期,寒食便渐渐成为人们外出游玩的好日子。所以诗人在这首诗中写道:在寒食节那天,诗人在长安街头漫游,被眼前的暮春景色迷住了,流连忘返直到暮色降临。在中国唐代的这一天,还是遵照古俗,禁烟火,只吃冷食。然而,奢华的帝宫里却闪出一团团烛光,一片亮亮堂堂;而宫外却是一片漆黑,埋在深深的暮色里。 韩翃面对 此情此景,感慨万分,联想到杨贵妃和她的哥哥,倚仗皇帝的恩宠,作威作福,不禁接着提笔写下了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首诗既写了寒食节京城里的融融春意,又含蓄地讽刺了皇帝的偏宠。全诗落笔自然,富有情韵。笔者试把这首古诗意译如下: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飞舞杨花, 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枝。 黄昏时刻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 轻烟散入新封的五位王侯之家。 时至今日,寒食节已前后绵延两千余年,并在后世由单纯纪念介子推的祭祀活动逐渐融入清明节,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清明最开始只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大概到了隋代,清明节才逐渐成了中国古代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按照中国古代的习俗,清明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郊外,将食物供在亲人的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再郊游一番回家。 因为每年的阳历4月4号到6号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清明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在清明祭祀活动的同时还有清明踏青以及荡秋千、放风筝、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也因此,清明节还有“踏青节”的别称。这也就是说, 这个节日既有祭扫新坟旧墓、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真的是一个奇特的节日。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名诗【清明】就写出了清明节的这种特殊气氛,诗中写道: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你看,细微的春雨淅沥而下,诗人在清明节那天,因为孤身在外无法为先祖扫墓而在郊游踏青,看到许多因思念亲人而悲痛得“欲断魂”路人,就很想借酒浇愁,于是到处问

寒食清明两交融

寒食清明两交融,祭祀踏青总相宜 文/延彬 (一) 寒食节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即清明节的前一、二日。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介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介休绵山。文公为了报恩,焚山以逼介之推现身,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被山火烧死。文公感其恩,厚葬其尸于介休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介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渐渐形为民间的“寒食节”,在隋唐时期,寒食节曾被发展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唐代的诗人韩翃的一首脍炙人口【寒食】诗对这个时期的节日盛况有所描述,此诗写道: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的前两句正是流传至今的描写京城寒食节的美好景象的名句。由于寒食节时值暮春,景物宜人,所以在唐宋时期,寒食便渐渐成为人们外出游玩的好日子。所以诗人在这首诗中写道:在寒食节那天,诗人在长安街头漫游,被眼前的暮春景色迷住了,流连忘返直到暮色降临。在中国唐代的这一天,还是遵照古俗,禁烟火,只吃冷食。然而,奢华的帝宫里却闪出一团团烛光,一片亮亮堂堂;而宫外却是一片漆黑,埋在深深的暮色里。韩翃面对

此情此景,感慨万分,联想到杨贵妃和她的哥哥,倚仗皇帝的恩宠,作威作福,不禁接着提笔写下了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既写了寒食节京城里的融融春意,又含蓄地讽刺了皇帝的偏宠。全诗 落笔自然,富有情韵。笔者试把这首古诗意译如下: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飞舞杨花, 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枝。 黄昏时刻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 轻烟散入新封的五位王侯之家。 时至今日,寒食节已前后绵延两千余年,并在后世由单纯纪念介子推的祭 祀活动逐渐融入清明节,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 (二)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清明最开始只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大概到了隋代,清明节才逐渐成了中国古代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按照中国古代的习俗,清明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郊外,将食物供在亲人的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再郊游一番回家。 因为每年的阳历4月4号到6号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清明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在清明祭祀活动的同时还有清明踏青以及荡秋千、放风筝、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也因此,清明节还有“踏青节”的别称。这也就是说,这个节日既有祭扫新坟旧墓、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真的是一个奇特的节日。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名诗【清明】就写出了清明节的这种特殊气氛,诗中写道: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节典故 扫墓习俗的由来 寒食禁火的习俗

清明节典故扫墓习俗的由来寒食禁火的习俗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清明节典故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按国历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说,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扫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并为一了!扫墓习俗的由来在墓前祭祀祖先谓之扫墓或扫拜,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间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诎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口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寒食禁火的习俗春秋时代晋国的公子重耳,因遭陷害而流亡国外十九年,跟随他的大

臣中,以介之推最为忠心。有一年,他们在山中迷路了,饿得头昏眼花的,介之推就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烤熟了给重耳充饥,救了重耳一命。流亡十九年后,重耳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即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在晋文公即位封赏功臣时,独独忘掉了介之推,介之推本就不愿求取功名,于是带著母亲到山里隐居,不肯复出。后晋文公想起介之推,坚持要为介之推封侯晋爵,升官加禄,请介之推下山接受封赏。但介之推坚拒,不言禄亦不受禄,晋文公为了逼迫介之推下山,又心想他是个孝子,为了母亲的安危一定会下山,于是下令放火烧山,却仍不见介之推的踪影。等火势稍减,命人上山察看寻找,赫然发现介之推与母亲抱著树,烧死在火海之中。晋文公伤心欲绝,更悔恨自己的鲁莽,身为介之推的好友,竟不懂得介之推的心思,不尊重介之推的决定。为了纪念这位曾经舍身相救的好友,晋文公砍下那棵树,做成一双木屐,想到介之推时,就看著那双木屐,喊著:「足下啊!足下!」表示他对好友永远的怀念。另外,又下令在介之推死的那一天,不准生火煮食,只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禁火的由来。怀故感伤、欢乐赏春才刚度过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蹴□(类似现在的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野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著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

寒食与清明

寒食与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读者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聊聊寒食节与清明节的故事。 在我的记忆里,我最早知道清明这个节日应该是杜牧的这首诗,我相信很多朋友都和我一样从这首诗里知道了我们有个清明这样的节日。今天对我们来说,清明这样一个节日,最主要的习俗就是扫墓。追溯历史,其实扫墓并不是清明的习俗,而是清明前一天则是寒食节。那么,寒食节是怎样的一个节日呢? 1.介子推与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习俗呢?就要说到寒食节的起源了。 而要说到寒食节的起源,就必须要追溯到介子推被烧死的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晋文公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节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节,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之后,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

清明、寒食、一百五、大寒食

寒食(一百五)、大寒食、清明 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寒食节也相随而至。现在,有些人把寒食与清明混为一谈,实际上是不对的。因为两者一个是农耕节气,一个是民俗节日,本来就不是一码事。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寒食是一个民俗节日,起源於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大臣介之推宁被烧死山西介休的绵山上、也不肯下山受封的故事。 我国有“寒食(一百五)”、“大寒食”、“清明”的习俗。古语言:“添土”都在“一百五(寒食)”,“上坟”都在“大寒食”;“寒食不烧纸,清明不上坟”。 一、“寒食”(一百五):寒食节就是一百五,每年冬至后第105日,即为寒食节。也就是从头年的冬至到“一百五”这天,正好是105天,所以叫“一百五”,就是一百单五的意思,有“冬到寒食一百五,家家祭祖添坟土。”之说。俗语,“一百五,燕子来添土”,意思是在这个时候,燕子从南方归来,开始衔泥修补原来的巢窝。作为人,自然也不能闲着,正好利用大好春光,为逝去的祖先修补“房子”。早上,男人们带着铁锨,到祖先的坟前添土。一锨锨的黄土,寄托着后人对祖先的敬仰,均匀地撒到坟堆上,坟堆就是这样一年年的变大。添土完毕,做一个圆锥型的坟帽,端端正正地倒戴在坟头上。修复完“房子”,等待着雨季的来临。 二、“大寒食”:是指“寒食(一百五)”的后一天,第一百六天。 三、清明:清明这天又叫“小寒食”,这节气最是宜人,桃红柳绿,鸟语花香,也叫“耍日子”,意思是可以不出工,休息。 四、今年:2014年,寒食节(一百五)与清明节为同一天,就是2014年4月5日,星期六。 对于古代历法,现在知道的人已是屈指可数,很少再有人明白寒食、大寒食、清明的来历以及具体推算方法,只好应付了事。 在山东,很多人习惯将清明前一天定为寒食节,前两天定为一百五节。这样三天节日顺序为:(寒食)一百五、大寒食、清明。有“一百五,去添土,大寒食,去烧纸”的说法。

寒食清明春事好

寒食清明春事好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清明最初只是一个节气的名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暖,天清气明,万物复苏,是开始农作耕种、踏青活动的大好时机。而清明这一原本敦促人们劳作农忙的节气,是怎么演化成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的呢?原来,清明与寒食节的日期接近。唐宋以来,人们渐渐将二者合并庆祝。清明也就逐渐承袭了寒食节祭奠先祖的风俗。寒食节也叫禁烟节,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距清明一天或两天。每到这个节日,人们要禁火,只能吃冷食。 寒食节的来历,传说与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有关。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迫害而逃亡。在重耳饥饿之时,介子推割肉救了他。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并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晋文公即位之后对追随的臣下进行赏赐,却忘记了介子推。

而介子推并不介怀,带着老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又碍于绵山山险林深,便下令三面火烧绵山,想逼出介子推。大火烧了三天,都没见到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悲痛万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从历史实际来看,寒食节禁火冷食的习俗来源于中国古人的“改火”习俗。在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应不同季节选取不同的树种来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因此,古人家家都要祀火,而所祀之火每年都要止熄一次,然后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古人也会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寒食节冷食祭祖的习俗由此而来。 寒食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在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非常重视。由于寒食节和清明时间非常接近,人们经常将扫墓祭祖延至清明进行。唐朝初期规定:寒食、清明放假四天,后改为七天,以便人们归乡扫墓。到了宋代,寒食、清明依旧放假七天。两个节日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

清明节与寒食节

清明节与寒食节 清明节与寒食节是两个节日,但 是清明节与寒食节却是一起过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清明节与寒食节有什么关系。 清明节与寒食节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我国北方把清明节的前一天,称为"寒食节"。这一天,家家都不烧火,全吃冷食。 春秋时候,晋国国君晋献公的大儿子叫重耳。可他的继母俪姬想让自己的儿子夷吾继承国君,千方百计要害死重耳。重耳不得已只好逃出晋国,在外边过着逃亡的生活。跟随他出逃的还有一些文臣武将。 晋献公死后,重耳的异母弟弟夷吾做了国君,就是晋惠公。晋惠公觉得哥哥重耳虽

然逃亡在外,终久是祸害,不把他除掉,自己的地位早晚要出现危险。他就派了几个身强力壮的武士,秘密去刺杀重耳。没想到这件事走漏了风声,有人急忙去给重耳送信儿。 当时,重耳正在狄国住着,得知这个消息后,慌忙召集他的随从,商量往齐国逃跑。忙乱之中,行李和盘缠都叫一个赶车的给偷跑了。一群人急急忙忙逃出来,因为没有行李盘缠,一路上只得乞讨为食。时时刻刻提心吊胆,只怕有人来追杀他们,就这样跑了六、七天。这一天,来到卫国的郊外,这里前不着村,后不挨店,连个人影也看不见。六月天气,又是大中午,太阳象个火球似的,烤得人浑身难受。他们从早晨到中午,跑了几十里路,还滴水未进呢。到这时是又饥、又渴、又热、又累,真是人困马乏。特别是重耳,哪吃过这种苦,已经是有气无力,走一步都十分困难了。重耳看见前面有棵大树,用手指了指说:"咱们到大树下歇一歇,找点吃的。"刚到大树底下,重耳连饿带累就

关于清明寒食节的习俗

关于清明寒食节的习俗 寒食在仲春之末,清明当季春之初。寒食、清明本不是同一个节日,但日期相近。唐朝时两节就有并称,许多寒食节的传统也已融入清明。你知不知道寒食节有什么习俗? 北京清明节吃什么?寒食节的习俗 在北京,清明节吃什么;;北京春饼 春饼,用面粉、食盐,边搅拌边加水,用力搅拌、摔打、揉匀打透,直至粉浆浓如糊、有筋劲有弹性时,静置半小时。平底锅置中火上,摊一团面浆在锅底,轻轻旋转一圈,马上就由另一人抓起,这一烤,就是一张薄饼皮了。光听着,那幅画面就似在了眼前…… 其实北京没什么特别的清明食物,但有一样食物贯穿北京人整个春天,直到清明。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一咬咬到二月二龙抬头,还要叫回嫁出去的姑娘一起吃,再一咬就咬到了清明。春饼饼皮比烤鸭饼皮要大,并且有韧性,更有嚼劲儿,北京人称为要有“骨力劲儿”。卷的多是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豆芽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葱花鸡蛋等。油锅里一炸,就成了老外眼中大名鼎鼎的中国“春卷”。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除了祭祖、扫墓和踏青,品尝时令美味也是一大特色,

特殊时节品味独特美食,感受传统节日的气息,更多的是对先辈的缅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传颂了千年的诗,总是诠释着自古不断的情。好像每年的清明都要下起雨,尽管清明的雨与节气有关,可我更相信清明时的雨是那伤心的雨,是我们对逝者追忆的泪。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寒食)节的由来和风俗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