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华东师大第九版课后题答案

大学语文华东师大第九版课后题答案

大学语文华东师大第九版课后题答案
大学语文华东师大第九版课后题答案

樊迟、仲弓问仁

【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建工程时要象举行盛大祭典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同事中相处融洽,亲属中和睦友爱。”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不理解。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练习题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2、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

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3、《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秋水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jīng,通"径")流之大,两涘(sì)渚(zhǔ)崖之间,不辩(通“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shǎo)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nán)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dài)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

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译文】秋天的河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于是乎河神欣然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身上。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朝东看,看不见水的尽头。于是乎河伯转变了原先欣然自得的面貌,抬头仰视海洋对着海神若感叹道:“俗话有这样一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呀。并且我曾听说过仲尼的学问少,伯夷的节义轻,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垠,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面前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有学识的人所讥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一年四季,都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都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的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练习题

一、本文揭示了什么道理?这种道理在客观上有何意义?

主要揭示了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的哲理。同时也给我们更多的启示:不要囿于个人的见闻,而故步自封;要保持谦虚的美德;人贵有自知之明;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耻而近乎勇;自大是由于无知。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等等。

这些道理能够启示我们正确的认识自己,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事物。

二、本文是怎样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的?

整篇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假托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虚构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通过正反两种思想境界的对比,十分清晰地宣扬了庄子的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哲理与形象的结合,达到化抽象艰涩为具体可感的神奇效果。

三、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点。

本文比喻,层见叠出。一连用了井蛙、夏虫、曲士三个比喻来说明人的认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本文援譬设喻往往连类生发。如用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似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豪末之在于马体这样连类的比喻将其要阐发的哲理论述得十分清楚。

报任安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