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家眼中的美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艺术的真善美名词解释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
它不仅仅是一种创作行为,更是一种价值观和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
在西方文化中,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名词称为“艺术的真善美”。
本文将对这一名词进行解释,探索其内涵及与艺术的关系。
真,作为艺术的一种属性,指的是艺术作品对现实的真实反映。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知,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转化为形式化的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可以是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等。
无论何种形式,艺术作品都需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即在观者眼中能够传达出一种真实感。
这种真实感可以是艺术家对于自然景观的描绘,也可以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事实上,真实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要忠实地复制现实,而是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将其内心的真实情感融入其中。
善,作为艺术的另一种属性,指的是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正面价值观。
艺术家通过创作将自己的美好愿景和价值观传递给观者。
这些价值观可以是社会正义、人道关怀、环境保护等等。
艺术作品通过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激发人们对善的追求和反思,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的向往。
同时,艺术作品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行为艺术,通过艺术家的行动来传达善的力量。
比如,艺术家可以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支持慈善事业等方式,用艺术的力量改变社会。
美,作为艺术最为重要的属性,是艺术作品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美是一种主观感受,源于个体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背景。
不同的艺术家有着不同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标准,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将个人的审美情趣融入艺术作品中。
艺术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也不断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今日之美或许与古人不同,但美的本质却是不变的。
艺术作品通过其独特的形式、色彩、音律等元素,唤起观者内心对美的共鸣。
艺术的真善美是一个互补和统一的整体。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真实性,还要将其融入善的价值观,最终呈现给观者一种美的感受。
观者在赏析艺术作品时,也需要通过自己的审美情趣,鉴赏作品中所呈现的真善美。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发现美的眼睛在森林里,木匠看到一段树根,觉得它毫无用处,弃之如敝屣。
然而,艺术家却在这段树根中看到了艺术的无限可能,视若珍宝。
同一段树根,在不同人的眼中却有着天壤之别,这不禁让我们深思: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差异?答案显而易见,是看待事物的眼光不同。
木匠以实用主义的眼光看待世界,在他的眼中,只有那些可以制作成家具、建筑等具有实际用途的材料才是有价值的。
而这段树根,在他看来,形状不规则,材质也不够优良,无法满足他的实用需求,所以被他判定为无用之物。
然而,艺术家却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他们能够从平凡的事物中看到独特的艺术价值,能够用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变成令人惊叹的艺术品。
艺术家看到这段树根,或许会想象它可以被雕刻成一件精美的雕塑,或者被打磨成一件独特的装饰品。
他们会看到树根的纹理、形状、色泽中蕴含的自然之美,会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岁月的痕迹和生命的力量。
在艺术家的手中,这段树根将不再是一段被人遗忘的废弃材料,而是一个充满艺术魅力的作品,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生活中,我们常常像木匠一样,只看到事物的实用价值,而忽略了它们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
我们忙碌于追求物质的满足,却忘记了停下脚步,用一颗细腻的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我们可能会错过许多像那段树根一样的宝藏,因为我们没有艺术家那样的眼光和心境。
然而,我们并非不能拥有发现美的眼睛。
只要我们愿意放慢脚步,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也能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美。
我们可以欣赏一朵花的绽放,感受一片云的变幻,聆听一首音乐的旋律,阅读一本好书的智慧。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却能够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和满足。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
不要仅仅局限于实用主义的思维模式,要敢于突破常规,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也许我们会发现,那些曾经被我们认为无用的东西,其实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和潜力。
浅谈美术之“美”对于一个绘画者,别人评价“画技”如何,也许只指绘画技巧。
如果别人评价“水平”如何,这“水平”二字就不止是技巧,更多的包括绘画者的作品面世之后所引起的效应。
当然,作品的面世效应还是起源于技巧,没有绘画技巧就谈不上绘画,也就无从谈起绘画者的意识和情感。
这里先从技巧说起。
在商业社会中,浮躁和投机的急功近利像苍蝇一样盘旋于当代艺术的各个角落,形成了庸俗文化、流行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潜心于绘画技巧的艰苦磨炼应该视作是成功之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绘画者,首先应该是一个绘画技巧的纯熟掌握者。
素描,是为正确地理解形体,也可以说是为了造型的方便,在特殊情况下,暂时避开色彩,用单色来塑造形体。
素描是引导和锻炼初学者正确地观察形体和理解形体,并准确地将其描绘下来。
理解物体的结构,打准轮廓,校正比例,掌握动态,刻划细部,这些都是造型的一般规律。
色彩是绘画的重要因素,是绘画者传递感情的手段,正确地观察色彩,熟练地调配色彩,才能艺术地表现色彩。
简单地说,要根据客观的色彩作为表现的依据,通过绘画者的感受和想象,用简练概括的笔调,强调鲜明生动的感受,加入你自己的想象,剔除那些重复繁杂的成分,从而使色彩更为鲜明生动。
这里说到色彩,并不是原模原样地照搬物体色彩,即把色彩归入绘画者的纯技巧,也不是一成不变地给物体“照像”,这里所说的“感受”、“想象”以及“剔除”已经加入了绘画者的主观因素。
既然是造就艺术品,首当其冲是绘画者的主观功能。
可以说客观世界是冷漠的,只有通过绘画者的主观创造才可以注入温热。
真实的一盘苹果和画上的一盘苹果,同时放进展厅,真实的苹果也许可以刺激看者的肚腹,而画上的苹果却能够引动观看者的轰然,引发观看者审美意识的飞翔,还可以引发观看者的探究心理。
观看者流下的不仅仅是口水,画幅上色彩的跳跃、结构的虚实,甚至可以引发人们的呐喊,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了。
办一个展览,绘画者与参观者虽然未曾见面,然而通过作品,绘画者与参观者却能够达到心灵的息息相通。
从《谎言的衰朽》看王尔德的艺术之美一、引言19世纪后期,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掀起了一场唯美主义运动,唯美主义运动中的作家和艺术家认为:艺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人类提供感观上的愉悦,而不是为了传递某种道德或是情感上的信息。
为艺术而艺术是该运动的口号,是由其主要代表人物奥斯卡王尔德提出。
他是唯美主义理论的倡导者,同时也是唯美主义创作的实践者。
他认为正如思想有独立的生活一样,艺术有独立的生命,它不服从于除自身之外的任何其他目的。
而王尔德的艺术观不可避免地在他的艺术作品《谎言的衰朽》中折射出来。
二、审美维度每一件艺术品都有四个要素:作品、艺术家、欣赏者和世界。
美的体验也可以从这四个角度获得。
依据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欣赏者和世界的关系,形成了不同的批评理论。
如果说艺术和世界是模仿与被模仿的关系,那么可以把这个归结为摹仿说。
正如柏拉图所认为的,诗歌,绘画,雕刻,音乐等都是艺术家对现实的摹仿。
如果从欣赏者的角度来说,把艺术品看做是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根据其是否达到目的来评判它的价值,那么这个可以归结为实用说。
比如说,贺拉斯在他《诗艺》中认为艺术的目的是寓教于乐。
但是,从艺术家的角度来看,又有表现说这一理论,艺术品本质上时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得创造,是诗人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
艺术品的根本起因是诗人的情感和愿望寻找表现得冲动,艺术家本身变成了创造艺术品并制定其判断标准的主要成因。
华兹华斯的抒情诗就是他本身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表现说一个很好的例子。
最后一种学说是客观说,它把艺术作品看作是一个独立自足体,它同艺术作品以外的因素无关,艺术家,欣赏者,世界都是同作品无关的外在因素。
这种理论又被称为文本自律论,而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就属于这一范畴,艺术作品是有生命的存在,它只表现自身,与外物无关。
三、《谎言的衰朽》中的艺术观《谎言的衰朽》是王尔德著名的评论性对话文,对话在两个角色维维安和西里尔中展开,而维维安则是作者的代言人。
论艺术美艺术美是自然美与生活美的反映,是自然美与生活美通过艺术家的审美评价,按照艺术家的审美评价,按照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所创造出来的美。
艺术美就是艺术形象之美。
人们只有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欣赏,才能够感受到艺术作品之美。
人们说,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离开艺术形象的描绘,没有了形象,那艺术本身也就不存在了。
艺术形象是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图画,它是广泛多彩的。
因此,艺术美往往具有主观美感的品格。
但是这里所说的主观美感,并非是指艺术家的主观随意性的美感,而是说由于艺术家各自的审美理想的不同,所形成的各自有异的美感。
在美学史上,由于美学家的哲学观点不同,对艺术美的认识也不相同。
公元前六世纪,我国的孔子认为,艺术的内容和目的主要在于“善”而美仅在于艺术的形式,他把“善”置于“美”之上,在《论语·阳货》中他说道:“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里孔子首先注意到艺术进行道德教育的作用及其认为艺术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他认为艺术只是上层统治阶级的一种娱乐,而这种娱乐给国家带来混乱,是一切祸害的根源,是国家贫困的原因,这样的艺术哪里还有什么美可言呢?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艺术美是历年在高级发展阶段上的美,是美的高级形式;他主张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宣称艺术美是真正的美,它是“由心灵产生的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
车尔尼雪弗斯基则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出发来批判黑格尔,主张自然美高于艺术美,认为“客观现实中的美是彻底的美的。
”“艺术创作低于现实中的美的事物”艺术只是生活的苍白而不准确地反映。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艺术美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艺术离不开形象,因而艺术美主要的是艺术形象的美,它同艺术形象一样也是源于现实生活,同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一样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等特征,但它又跟艺术形象一样不同于现实生活,它是艺术创造的人类审美活动的结晶,是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因此现实生活中的美更集中,更典型。
怎么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美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特定语言、手段和法则创造出美术作品自身的美。
也就是说,美术作品有着美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特定语言、手段和法则创造出美术作品自身的美。
也就是说,美术作品有着自身的艺术美和形式美。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怎么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艺术形象”是采用艺术手段表现出来的形象,由于采用的语言与手段不同,产生的艺术形象也不同。
比如,具象艺术由于运用的是具象的语言和手段,其艺术形象就完全区别于意向艺术与抽象艺术。
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一般经过两个阶段,首先是形象的构思阶段。
艺术家搜集形象,并按照形象思维的规律和具体作品的需要来构成意象中的形象。
其次是艺术形象的物质体现,即艺术家的意象中的形象通过相应的物质手段具体实现出来,被人们具体地感知到。
其实,艺术形象就是艺术家通过艺术语言和相应物质手段表达的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观念的物质化显现。
在此,“艺术形象”不是单指某种具体美术类型中的特定形象,更不是指具象艺术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等可辨形象,而是包括了意象、抽象艺术形式在内的美术作品所塑造出来的“美术”的形象,是美术作品整体形象的体现,存在于整个美术作品之中。
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就存在于这种整体的美术形象之中。
艺术美强调的是艺术独立于现实的自身所特有的美,这种美在现实中也许可以直接看到,但也许根本就看不到,它是由美术作品集中提示出来的。
什么是美术作品的形式美美术作品除了艺术美之外还有形式所传达出的美,即形式美。
其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形式”一词在这儿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形体、形态,即个别事物呈现出来的样子;二是指形体或形态借助艺术的语言手段和语言规则呈现出来的整体的艺术形象。
也可以理解为艺术表现的手法与技巧。
形式美是物理形态的美,是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的。
如音乐的形式美是通过声音的音质、音色、音量和时间的长短来体现的。
艺术与美的探索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的是艺术与美的关系。
艺术,是人类创造力的结晶,是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是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而美,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对事物优美、和谐、完美的感知和评价。
艺术与美,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交融,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审美体验。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艺术与美的关系。
艺术是美的表达,是美的创造。
在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无论是绘画、雕塑、音乐还是舞蹈,都是艺术家对美的探索和呈现。
而美,也是艺术作品所追求的目标,艺术作品通过对美的表达和展现,让人们感受到美的力量和魅力。
其次,让我们来思考艺术与美的意义。
艺术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表达,是对生活、对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而美,则是一种情感和情感的体验,是人们对生活、对世界的美好向往和追求。
艺术作为一种表达形式,通过对美的追求和展现,让人们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和魅力,激发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美的存在和价值。
最后,让我们来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体验艺术与美。
艺术无处不在,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发现艺术的存在,比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一首动人的音乐、一段优美的舞蹈,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
而美,也同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比如一朵美丽的花朵、一片绚丽的晚霞、一段动人的故事,都是美的存在。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感受美的存在,让艺术与美融入我们的生活,让生活充满艺术的美好。
在结束之前,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句名言,“艺术是生活的艺术,美是生活的美。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感受美的存在,让艺术与美融入我们的生活,让生活充满艺术的美好。
谢谢大家!。
对于艺术美的理解艺术美是一个广泛而深奥的话题,涉及到个人观点、文化背景和审美价值观等方面。
它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来传达和表达。
本文将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探讨对艺术美的理解。
首先,艺术美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个人体验。
每个人对于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都是独一无二的。
当人们欣赏一幅画、听一首音乐或是观看一场舞蹈时,他们会因为作品所传递出的情感和表现形式而产生不同的感触。
艺术美的个人体验是一种心灵的共鸣,是观众与作品之间的情感连接。
其次,艺术美是一种充满创意和想象力的表达方式。
艺术作品的创造源于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和内心世界。
通过绘画、音乐、雕塑等形式,艺术家可以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观点传递给观众。
艺术作品的美在于它们能够以独特而有力的方式引起观众的共鸣,并在观者的心灵中构建起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此外,艺术美还与文化和历史紧密相关。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对于艺术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都存在差异。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的创作,更是集体意义和文化传承的体现。
通过观赏和研究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并通过艺术作品理解和感受历史的变革和发展。
在当代社会,艺术也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
艺术作品可以引起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一些艺术家通过他们的创作表达对社会不公、环境问题和人权等重要议题的关切。
艺术美既包含了对于美的追求,也承载了对于真、善、美的责任和呼喊。
综上所述,对于艺术美的理解是一个多元而复杂的过程。
它涉及到个人体验、思想表达、文化传承和社会意义等多个层面。
艺术美不仅仅是美的外观,更是内心的共鸣和情感的传递。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欣赏和研究艺术作品来拓展自己对于艺术美的理解,从而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和审美体验。
艺术美的价值在于它的无限延伸,它能够打开我们的思考和想象的大门,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美好而深邃的世界。
对于艺术美的理解艺术美是一种抽象而又主观的概念,每个人对艺术美的理解也因个人的经历、文化背景和审美观点而有所不同。
然而,无论个人的理解如何,艺术美都是一种能够触动人心、唤起情感共鸣的力量。
艺术美的理解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从审美角度来看,艺术美与个人的审美观点息息相关。
每个人对于色彩、构图、线条等要素的喜好有所不同,这是因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艺术熏陶和个人经历都不同。
这种个性化的审美观点也是艺术美多样性的体现。
无论是喜欢写实主义还是抽象表现主义,每个人都能够从中找到情感共鸣和美的体验。
艺术美的理解还可以从情感角度出发。
艺术作品有着独特的情感表达能力,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式打动人们的内心。
一幅画作、一首音乐或者一部电影,都可能在我们心中唤起喜悦、哀愁、温馨或者震撼。
艺术家们通过创作将他们的情感转化为作品中的色彩、形状和音乐,使我们得以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情感世界。
正是这种情感的交流,让艺术作品具有了深远的影响力。
另外,艺术美还可以从历史和文化角度来理解。
艺术作品往往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理解艺术作品,我们能够窥探过去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展现了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和对人体的赞美,而现代艺术则更多地关注社会问题和当代人的精神状态。
历史与艺术交织在一起,使得艺术美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艺术美的理解还可以从技巧和创造力的视角来考虑。
艺术作品背后往往需要艺术家们长期的学习和磨炼。
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法和表现手段。
艺术家们通过对材料、工具和技巧的运用,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作品。
同时,艺术家们也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能够以独特的方式描绘现实或者创造虚构的世界,使观者们沉浸其中。
总结起来,对于艺术美的理解是一个个体化而又多元化的过程。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欣赏和思考艺术作品,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情感体验。
艺术美是一个无处不在、变化多样的概念,它不仅存在于博物馆和画廊中的作品,也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艺术概论3艺术的审美本质第三节艺术的审美本质一、艺术和美的关系1、艺术反映现实美艺术作品反映现实美,即现实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
这是因为艺术作品具有形象性和优点,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普遍的审美追求。
现实美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审美对象。
2、艺术创造艺术美艺术美是艺术家根据现实美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的美,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
艺术家通过主体作用,将现实中原本不美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从反面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
3、艺术作为审美对象艺术作品本身是欣赏对象和审美对象,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依赖于欣赏者的主观意识。
艺术作品反映社会美和创造艺术美,同时也是欣赏者眼中的审美对象。
二、艺术的审美本质美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审美是艺术的核心本质。
审美关系是由客体刺激主体生理心理机制满足主体潜能或本能需求而建立的,取决于主体的生理机能是否健全和客体形象是否能激起主体的好感。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美的本质是符合艺术的形象性、真实性和典型性的,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是形象性、真实性和典型性的统一。
美感是客观事物的美和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产生的美的感受和感动。
它不仅有感官的快适,还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得到了满足。
美感的本质是指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而引起人的一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
这种意识和情感只有在人对客观事物的美的审美认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
审美认识的基础形成了审美观念,而美感的产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
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表现形式。
艺术家的审美意识通过艺术作品反映社会生活。
艺术家感兴趣、关心、认识的生活在作品中得以表现。
在艺术家的能动作用下,作品中能够表现出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
情感在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艺术作品通过情感的表现让观众产生共鸣,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
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包括实践性与主体性,即艺术家作为实践的主体认识现实并反映现实,艺术作品中表现出了艺术家的能动作用和主体个性。
法国雕塑家罗丹名言本文是关于法国雕塑家罗丹名言,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1、世界上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2、真正的艺术家总是冒着危险去推倒一切既存的偏见,而表现他自己所想到的东西。
因此他教同道们要率直坦白。
3、在艺者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如能抉发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触及其内在的真。
此真,也即是美。
4、任何倏忽的灵感事实上不能代替长期的功夫。
5、你们要真实,青年们;但这并不是说,要平板地精确。
世间有一种低级的精确,那就是照相和翻模的精确。
有了内在的真理,才开始有艺术。
希望你们用所有的形体,所有的颜色来表达这种情感吧。
6、我可以一再坚持我们的贡献,那是因为,只有这种看法,才能在世界上有权力赢得人类的同情。
7、艺者的德性只是智慧,专注,真诚,意志。
8、现代人最大的缺点,是对自己的职业缺乏爱心。
9、最主要的是感受,爱憎,希冀,吟哦,生活。
要做艺术家,先要从人做起。
10、雕刻不需要独创,但一定要生命。
11、为了在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酷爱人生吧。
12、任何倏忽的灵感事实上不能代替长时间的工夫。
13、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
人生的欢乐,也是幸福之所在。
14、艺术是孤独的产物,因为孤独比快乐更能丰富人的情感。
15、只要你从中收获了经验,做什么都不算是浪费时间。
16、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飞涌的;生命之花,是自内而外开放的。
同样,在美丽的雕刻中,常潜伏着强烈的内心的颤动。
这是古代艺术的密。
17、对于高贵的人,崇仰是一种酿酒。
18、雕刻是凹与凸的艺术,并不是没有光滑润饰的形状。
19、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
20、真正的青春,贞洁的妙龄的青春,全身充满了新鲜血液,体态轻盈而不可侵犯的青春,这个时期只有几个月。
21、是什么让某些人变得与众不同?工作,和足够的耐心。
22、天才?绝对没有那种东西,有的只是用功、方法和不断地计划。
23、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浅谈艺术美学院:艺术学院专业:音乐与舞蹈学姓名:张伟什么是艺术美呢?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可以说:艺术美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完美统一。
任何文学艺术作品都有形式和内容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形式是外在的,内容是内在的。
面对一件作品,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直接呈现给感官的外在物质形式,然后领会这种物质形式所指引出来的内在意蕴。
但作为艺术创造的结果,每件作品都是一定的形式和一定的内容的结合。
有的作品,形式和内容结合得好,完美统一;有的作品,形式和内容结合得差,无法统一。
艺术形式的创造,需要一定的物质材料,比如绘画用线条色彩,音乐用旋律音调,舞蹈用形体动作,文学用语言文字。
但是,物质材料本身还不是艺术形式,只有把物质材料按照美的规律予以改造,结合为整体,使它具有表现力,物质材料才能化为艺术形式。
艺术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种艺术形式提供一种特殊的乐趣,不同的艺术形式产生不同的表现力。
英国美学史家鲍山葵曾明确指出,任何艺人都对自己的媒介感到特殊的愉快,而且赏识自己媒介的特殊能力。
这种愉快和能力感当然并不仅仅在他实际进行操作时才有的。
他的受魅惑的想象就生活在他的媒介的能力里;他靠媒介来思索,来感受;媒介是他的审美想象的特殊身体,而他的审美想象则是媒介的唯一特殊灵魂。
艺术形式是身体,艺术内容是灵魂,两者相对独立,而又结为一体。
文学艺术的价值在于用美的形式完美地体现美的内容。
马克思说得好:“如果形式不是有内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
”形式脱离了内容,孤立的形式美,不是艺术美,没有艺术价值。
形式美完全地表现了内容美,才会有艺术美。
什么是艺术的内容美呢?这是个难题,因为艺术内容究竟是什么,至今尚是众说纷纭,就更难以给内容美下什么定论了。
然而,这正需要文艺学和美学来进行探索。
文学艺术不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吗?那么,文学艺术的内容不就是社会生活!不错,文学艺术确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不是所谓的“自我表现”。
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这个根本原则不可动摇。
《我眼中的艺术之美》
嘿,你们知道吗?我觉得艺术之美真的太神奇啦!
在我眼里,艺术就像是一个魔法盒子,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惊喜。
它可以是一幅画,画上有五颜六色的花朵,就像真的一样;它也可以是一首曲子,那优美的旋律能让我的心都跟着飞起来;它还可以是一座雕塑,那栩栩如生的样子,好像随时都会动起来呢!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了美术馆,那里有好多好多漂亮的画。
我看到了一幅画着大海的画,那蓝色的海水就像真的一样,让我仿佛能闻到海水的味道。
我还看到了一幅画着小兔子的画,小兔子的眼睛亮晶晶的,就像在和我说话一样。
我在那里看了好久好久,都不想离开呢!
还有一次,我去听了一场音乐会。
那里有好多好多人,大家都在认真地听着音乐。
当音乐响起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在一个美丽的花园里,周围都是各种各样的花朵。
我还听到了一首特别好听的曲子,那曲子让我想起了我的妈妈,她总是那么温柔地照顾我。
听完音乐会,我觉得自己的心情特别好,就像吃了一颗甜甜的糖果一样。
我也喜欢自己动手做一些小艺术品。
我会用彩色的纸折出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有小兔子、小猫咪、小狗狗等等。
我还会用黏土捏出一些小花朵、小蝴蝶,它们看起来都特别可爱。
我把这些小艺术品送给我的朋友们,他们都特别开心,还夸我是个小艺术家呢!
艺术之美真的无处不在呀!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它的美好。
嘿,你们也喜欢艺术之美吗?快来和我一起分享吧!。
从“拉奥孔”论温克尔曼与莱辛的审美理想《拉奥孔》是德国诗人约翰·克里斯托夫·弗里德里希·冯·谢勒的诗歌作品,该作品以拉奥孔这个圣山为背景,探讨了艺术和美的本质。
拉奥孔宣扬了一个理想的世界,其中的艺术是美与真理的结合体,而艺术家则是真理的诠释者和创造者。
在《拉奥孔》中,谢勒通过剧中人物温克尔曼和莱辛的对话和独白,阐述了他们对审美理想的不同观点。
温克尔曼是一位追求自由和真理的艺术家,他认为艺术应该是对真理的反映,只有追求真理的艺术才能带来美的享受。
而莱辛则是一个感性世俗的艺术家,他追求的是世俗的美与享乐,对艺术的价值与真理无关。
温克尔曼主张通过艺术来探寻真理,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是现实的认识者和改造者。
在他眼中,真正伟大的艺术家应该超越个人感受和审美趣味,去理解、揭示和诠释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他认为艺术应该是对现实的直观表达,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和感动,从而激发人们追求真理的欲望。
温克尔曼在《拉奥孔》的独白中描述了他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
他认为艺术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感受,将自然的形象和现象转化为艺术形式的过程。
艺术家应该通过艺术来诠释和阐述真理,并通过艺术作品来传递真理给观众,使他们深刻地感知和领悟到美与真理的统一。
温克尔曼把艺术家比作一座桥,桥梁的两端分别是现实世界和美的世界,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和表达,人们可以跨过桥梁,进入美的世界,从而实现自我认知与超越。
与温克尔曼不同,莱辛则追求的是感性的美与享乐。
他认为艺术是为了给人们带来感官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追求在艺术作品中创造出最完美的形式和色彩,让观众感受到最纯粹和最美好的艺术享受。
他主张通过审美的感受与享受来满足人们的情感和需求,而无需深究艺术作品的背后含义和真理。
温克尔曼与莱辛之间的对话和辩论体现了作者对艺术与美的不同观点的思考与反思。
作者通过拉奥孔这个太阳神的圣山,象征了艺术的高尚与纯粹的理想世界,其中的艺术是真理与美的结合。
罗中立绘画作品中的美与“丑”的艺术体现作者:陈丽娟来源:《艺术评鉴》2022年第14期摘要: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美与丑一直存在。
毫无疑问,美的艺术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是被创造和赞颂的。
然而丑的艺术的产生和传播,却在不断冲击着人类长久以来构筑的审美体系根基,并逐渐在现代艺术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现如今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批判和反思社会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
本文以罗中立的《父亲》为例,通过阐述美和“丑”的定义,直观地去感受美与“丑”的关系,由此来寻找罗中立作品中的美与“丑”的艺术体现。
本文中的“丑”不是对于新奇视觉效果的追求,而是对现实批判精神的传达,具有独特的美,并且是艺术真实、生活真实的本质表现。
关键词:美与丑审美意象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14-0037-04一、美与“丑”的定义与关系(一)美与“丑”的定义艺术中的美是对现实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艺术家根据美显示的规律,以美的目的创造的第二现实美,现实是艺术创造的源泉和基础,但在绘画领域中,美与丑的界限是非常明显的。
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认为美是艺术“最高的标志和中心点”,而丑作为美的对立面,是崇高美和朴素美的倒错,是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概念。
艺术家可以反映现实的美,现实可以创造美也可以反映现实的丑,通过审美创造把现实的丑转化为艺术的美。
因此,美与“丑”不仅仅是美学范畴里的定义,它同样也涉及到社会、政治等方面。
在艺术创作中,美与“丑”从始至终一直是互相区别又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它们既不可分割地统一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之中,也各有其独立性和局限性。
美的作品能够净化人的心灵,而“丑”的作品则会带给人反思。
优秀的艺术作品对现实美和人文关怀具有表达作用,是艺术真实、生活真实的本质表现,这也是说当下的审美主体已经不再满足于追求简单的视觉上享受,他们开始注重艺术形式的内涵以及情感的抒发。
“丑”不是对于新奇视觉效果的追求,而是对现实批判精神的传达,具有独特的美。
我最喜欢的艺术家我最喜欢的艺术家是梵高。
他是一位伟大的荷兰画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美丽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梵高的画作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感受,他的作品让我深刻地理解了艺术的力量和美的价值。
梵高的画作充满了情感和内涵,我喜欢他在画中表达独特的情绪和感受。
无论是他的自画像还是他对自然的描绘,都散发着浓郁的情感和个人风格。
他的作品展示了他对生命、自然和人类的深刻思考,每一幅画都像是他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让观者深入思考生活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我最喜欢的梵高作品之一是《星夜》。
这幅画以其独特的色彩和流动的线条展现了梵高对夜晚的独特感受。
他用明亮而夺目的颜色描绘了一片星空、一座村庄和一个小楼。
画中的星星闪耀着光芒,让我仿佛能够感受到夜空的宁静和美丽。
而画中的村庄和小楼则散发着宁静和温暖,给人一种安全和舒适的感觉。
整幅画都被梵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人沉浸在他创作的世界里。
梵高的作品也给我很多创作的启示。
他创造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画作,无论是其独特的风格,还是对颜色和形状的处理,都展示了他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创新能力。
通过学习他的作品,我学会了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并且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描绘世界。
在我眼中,梵高是一位富有想象力和才华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更给予了我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他的画作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他凝聚的思想和情感的载体。
通过欣赏和学习他的作品,我不仅得到了艺术的享受,同时也受到了他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的启迪。
总的来说,梵高是我最喜欢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充满了情感和内涵,给予了我对于艺术的启发和理解。
通过欣赏他的画作,我学会了自由地表达自己,并且从中找到了艺术的美和意义。
梵高的作品永远都会是我心中最珍贵的艺术之一。
美是什么
——浅谈艺术家眼中的美
美是奇异的。它是艺术家从世界的喧嚣和他自身灵魂的磨难中铸造出来的 。
—— 毛姆
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用于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意识形态,是浓缩化和夸张化了的生
活。关于艺术的表现形式如,文字、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电影等任何可以表达美的
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同时对应各个领域也都有很多相应的艺术家。
艺术与美是密不可分的。但美并不是绝对的。从本质论讲,美是主观的,即美是人的社会
意识;从根源论讲,美是客观的,即美源自于一种客观存在的审美价值;从中介论讲,美
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人作为审美主体予客观对象以美这样由衷的审美评价。艺术本身是
因美而产生,对于美的理解不同,对于艺术的理解自然就会产生歧义。
但在艺术的世界里的美并不等同于大众所理解的美。在我们眼里美与丑我们心里自有分
寸,但对于艺术而言,表面美的也许不美,表面丑的也许不丑,用雕塑家罗丹的话讲,这
种艺术的美来源于“外部真实里的内在真实”。他的雕塑作品《欧米艾尔》展现的是一个布
满皱纹、饱经风霜的老妓的形象,这样的形象确实是丑的,甚至说是奇丑无比的。但罗丹
的雕塑给我们以心灵和审美上的震撼却是无法言语的。真正的艺术品包含着自己的美学理
论,并提出了让人们藉以判断其优劣的标准。艺术有制定权,艺术家制定美,而不是接受
现成的美。
艺术家用艺术语言来表现客观事实,来表现内心世界。黑白美丑高矮胖瘦在艺术家眼中是
造物主创造人类的几种表现形式,他们理性的认为这是最好的造物法则。而在这些不同的
表现形式上,每个真正的艺术家都能发现他们的缺点与闪光点,这些特点被理性与敏感的
艺术家们转接过来作为艺术语言,准确贴切表现客观世界和内心世界。从而完成发现美创
作美的过程。所以说,艺术家的内心装着地球上所有的客观存在。生活中美与丑的概念是
截然对立的。美便是美,丑便是丑,美不可能是丑,丑也不可能成为美。但美与丑除却生
活、道德意义上的概念外,在艺术审美中的涵义却是极为复杂的。
生活丑能转化为艺术美,是被艺术创作的特性所决定的。艺术家认识到生活丑的本质及其
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义,将丑真实地展示出来,就体现了合规律性的“真”;同时,进入
到艺术殿堂中的丑渗透着艺术家否定性的评价,便从反面肯定了美;并且,由于优美的艺
术表现形式,生活丑在艺术上构成了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因此,当生活丑进入艺术
意境,就会蕴含生活丑本身所无法包含的审美意义。这是一种以其艺术性的存在否定其自
身现实存在的美,能够使人们的心灵震颤,产生强烈的美感,即所谓的化腐朽为神奇,于
丑怪中见光华。例如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莎士比亚的戏剧人物麦克佩斯,雨果小说中
的加西莫多等等,都是通过艺术的审美性,使“丑”的人物形象获得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艺术家的创造动机来源于他受到了某种刺激而生发出来无法抗拒的强烈情感。这种情感促
使艺术家的意念、选择物象、进行艺术构思、具体运用特定的艺术形式、选择工具材料制
作方法加以表达以完成整个艺术创作。情感是艺术的灵魂,艺术的一切活动都受特定情感
的支配。
关于藝術家眼中的美,是從感性和感覺出發,從情緒出發,乃至从主观意識出發,從這些
心理活動出發來把握美的誕生。
對藝術家來說,有意義的是他個人的審美經驗,以及如何把個人的這種經驗容納到獨特的
藝術表現中去。在藝術創作的領域裡,沒有不可逾越的法則,「無法至法」應該是藝術家
亙古不變的真理。藝術家必須走自己的道路,即使有規範,也是自立規範。
一個藝術家想要得到最大的創作自由,恰恰要擺脫種種陳規和觀念,最好是沒有主義,
擺脫意識形態的束縛,也不受時尚潮流左右,忠實於自己眼中的美。
“生活美是艺术美的源泉,是最丰富、最生动的,但它与艺术美相比较又存在明显的局限
性。”“艺术美是生活美的集中反映”只有艺术美才是完整的美,就像主观罗辑是现实世
界的客观逻辑的反映一样。但是,因为现实美本身的特征之一是它的具体形象性,它形象
地诉诸人们的感观,感性地反映着生活的真实真理,从而也就决定了艺术美的特性。所以
形象是艺术的生命,没形象就没艺术。而典型的艺术形象是现实材料的提高,升华。只有
形象的典型化才是真正的艺术。
因此,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就是现实必须通过材料的形象化、典型化、才能形成艺术。才
能实现材料的完美结合,形成艺术美。
总之,艺术美源于现实美,艺术美不如现实美丰富,却比现实美更高,更集中、更理想、
更典型。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