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疑难问题探究【开题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介绍贿赂罪研究开题报告
贿赂罪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的犯罪。
在中国,贿赂罪是指在
经济活动中以财物或其他手段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人民团体、企事
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行贿,以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
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激烈,贿赂罪的发生频率也在不断上升,成为公众
关注的焦点之一。
因此,对贿赂罪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开题报告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贿赂罪:
1.贿赂罪的现状分析: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对贿赂罪的研究成果进行
综述,分析贿赂罪的概念、性质、构成要件等,揭示贿赂罪的犯罪现状,为后续研究做铺垫。
2.贿赂罪的原因分析:通过对贿赂罪犯的心理、社会背景、制度因
素等方面的探讨,深入分析贿赂罪发生的原因,提出缓解贿赂罪问题的
建议。
3.贿赂罪的防治策略研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立法、执法、监管、教育等方面对贿赂罪进行综合治理,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加强反
贪腐教育,提高整体社会道德水平,从而有效地控制贿赂罪的发生。
4.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贿赂案例,对案件中涉及的贿赂行为、作案动机、案件侦破过程等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总结贿赂罪的特点
和规律,为贿赂罪的防治提供实证支持。
通过以上分析,本研究旨在揭示贿赂罪的本质、影响和防治之策,
为我国贿赂罪的预防和打击提供参考和借鉴,为社会提供更为安全稳定
的发展环境。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视角下我国贿赂犯罪的实行行为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贿赂犯罪不仅是“黑金”的流动,更是严重侵害公共利益,扰乱社会公序良俗的犯罪行为。
海内外都在加紧制定和完善反腐败法律法规体系。
中国也在加强惩治贪腐,积极参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实施。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是打击贪污犯罪全球性的法律文书,各国加入后将接受联合国的监督和考核,中国也对此签署并加入了该公约。
目前,随着我国反腐败打击力度不断加强,贿赂犯罪已成为国内司法实践领域的热点话题。
因此,本文拟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视角出发,分析我国贿赂犯罪的实行行为及其对应的法律制度,探究我国在反贪腐领域的全面深化,为完善国内反腐败法律法规体系,推进司法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问题及方法1.研究问题本文主要研究我国贿赂犯罪实行中的表现及其对应的法律制度,回答以下问题:(1)我国贿赂犯罪的实行行为特征和类型有哪些?(2)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对贿赂犯罪的惩治力度和制度措施是否足够?(3)我国应如何加强对贿赂犯罪实行的监管和打击?2.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实践案例,具体探讨我国贿赂犯罪实行的表现以及其对应的法律制度。
文献分析主要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等国际反腐败法律文书和我国反腐败法律法规体系出发,归纳分析国内外贿赂犯罪案例,以及探究我国现有法律法规的惩治力度和制度措施。
案例分析将分析我国贿赂犯罪的实行行为特征和类型,剖析贿赂行为的具体过程和手段,阐明贿赂犯罪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危害。
三、研究内容与结构1.研究内容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明确研究问题和方法,阐述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我国贿赂犯罪实行的表现特征与类型通过文献与案例分析方法,总结我国贿赂犯罪实行的表现特征与类型,并就其行为表现与手段分析对其具有的威胁性和危害性。
第三章:我国对贿赂犯罪的惩治力度和制度措施阐述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贿赂犯罪的惩处力度和制度措施,包括如何揭发、查处贿赂行为,如何确定和施加处罚,如何保障受害人及周边群众利益等。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研究内容摘要:近年来,为加强党政队伍的廉洁性建设,建设法治社会,反腐工作已成为改善社会环境的重要工作内容。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设立,对应对贿赂犯罪的多样性特点及有效打击相关主体实施贿赂犯罪具有重要作用。
实现了司法工作的重大突破及刑法体系的逐步完善。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适用问题在司法实践及学术界引起了激烈的讨论。
其中对该罪适用主体的具体认定问题存在较多争议,如,“近亲属”适用依据,“离职国家工作人员”含义,“关系密切人”的具体范围等问题,正确认定及适用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关键则是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 国家工作人员近亲属关系密切人一、利用影晌力受贿罪相关理论(一)利用影晌力受贿行为的入罪动因(1)《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形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十八条‘明确影响力交易行为应纳入法律规制的范畴,并指出一般主体企图利用公职人员所具有的影响力谋取不正当好处,而公职人员利用其所具备的便利条件即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好处的条件并收受相应报酬的行为系影响力交易行为的两个对应层面。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从行贿主体和受贿主体意图或实际滥用所实际具有或被认为具有的影响力与否判定该行为是否属于影响力交易行为,但该行为性质的具体认定问题,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由司法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
该条文的法律意义在于将影响力相关的交易行为以法律形式加以规范。
我国刑法体系中虽然将受贿罪及斡旋受贿罪纳入刑法规制范畴,但针对非国家工作人员及离职国家工作人员利用特定关系所形成之影响力进行权钱交易的行为并未涉及。
为促进国际反腐败合作及国内反腐斗争的开展,使我国立法与国际公约相衔接,将利用影响力受贿行为纳入《刑法》规制范畴势在必行。
(2)国内现状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人际关系网也错综复杂。
基于血缘、工作、感J 清等因素所缔结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父子、同事、雇佣、夫妻等各种形式,而各类关系均能对彼此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力。
现实生活中,请托人往往在感知具备相应影响力的主体方面具有灵敏的洞察力,而受托人又因抵挡不住金钱诱惑或碍于情面等因素积极应允,使得双方达成“合意”,从而滋生了腐败的现实困境。
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一些法律问题的探讨作者:李坤明来源:《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08期《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规定是在新形势下,我国立法机关在纪检部门和两高出台了针对十种新型职务犯罪的规定之后,顺应时势和民意,经过慎重研究,并咨询了法学专家和借鉴了先进的立法理念而新出台的对现行刑法的修正案,那么该修正案同时也规定了一个新的罪名,即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此罪名的出台,既填补了法律的空白,同时不失为打击职务犯罪、遏制腐败的又一利器。
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出台的价值分析任何一种罪罚的出台都有其立法背景及形式发展的需要,可能是迎合统治阶级政上的需求也可能是纯粹社会多种因素发展的需求,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出台应该是后者的情况。
随着反腐败的持续深入,受贿罪作为腐败的主要罪罚之一也有了新的情势的出现,国家工作人员和特定关系人共同收受贿赂的情况比较多见。
笔者从最高人民检察院主办的正义网所罗列的涉及落马官员的材料中以及笔者所处城市被查处的官员中,国家工作人员和特定关系人一起收受贿赂相当之高,几达百分之八十几,在某些地方,夫妻一起犯案,共同收受贿赂的比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特定关系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受贿的情况已然是目前中国司法行政机关打击受贿犯罪所无法回避的一个新的课题。
这种犯罪比较常见的表现形式是,请托人通过国家工作人员拥有的权力获得了不正当的利益,而后由请托人将财物交予特定关系人或者由特定关系人向请托人强行索要财物。
而东窗事发后,国家工作人员仅仅对自己利用权力为请托人谋取不当利益的行为承认,而对特定的关系人收取请托人钱物或向请托人强索钱物的事情则坚决矢口否认;然后特定的关系人仅对代请托人向国家工作人员转述了请托事项的行为承认,但是坚决不承认有向请托人索取或收受钱物并且坚称没有与国家工作人员有同谋的行为。
在此类新型受贿犯罪的面前以及我国由来以久的刑事方面的立法理念和司法环境之下,具体办案的司法人员常常会感到无可奈何。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的共犯相关问题探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的共犯相关问题,当国家工作人员片面帮助时,或者当关系密切的人斡旋受贿时,分别定性处罚。
《刑法修正案(七)》在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之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三百八十八条之一,扩大贿赂犯罪的主体范围,突破贿赂犯罪的主体在非共同犯罪的情况下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的传统判断,将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及其他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纳入贿赂犯罪主体,符合我国打击贿赂犯罪的实际需要,在司法实践中将得到广泛运用。
但是,关系密切的人与国家工作人员有意思联络时,关系密切的人是以受贿罪(共犯)还是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定罪处罚?在没有意思联络但国家工作人员知情时,该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国家工作人员如何定罪处罚?本文结合本罪立法背景及共犯理论,根据关系密切的人的不同类型探讨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共犯相关问题。
一、关系密切的人与国家工作人员成立共犯时,关系密切的人如何定罪处罚刑法修正案(七)明确近亲属或其他关系密切的人在不能证明与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受贿的情况下,可以独立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法律依据。
但同时产生另一个问题:在能够证明近亲属或其他关系密切的人与国家工作人员之间有意思联络,符合共同犯罪特征的情况下,对于近亲属或其他关系密切的人,是根据受贿罪(共犯)还是依照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定罪处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以受贿罪(共犯)处理。
另一种观点认为应以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处理。
(1)从罪刑法定的立场出发,修正案(七)第十三条表述为:在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三百八十八条之一,即,为保持刑法典条文的稳定性而在原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后新增一条,单独规定关系密切的人这类犯罪主体,表明刑法有意单独处理这部分犯罪人。
(2)根据共犯理论,刑法分则对共犯行为有明文规定时,例如对于帮助犯单独规定的立法例(协助组织**罪等),直接依照分则的具体规定定罪量刑。
因此,这种情形以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定罪量刑是合适的。
浅谈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摘要]本文通过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进行分析并以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关键词]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反腐制度1 确立“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积极作用其一,有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对于腐败人员的定罪量刑将更加易于操作,为司法机关处理相应案件时有章可循。
其二,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树立良好的社会荣辱观。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确立,肃清了人们的善美观,让人们清醒认识到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社会倡导和法律所不容。
其三,为腐败官员敲响了警钟。
人民赋予的权力不但自己不能滥用,而且应该防止权力的影响被滥用,特别是防止权力的影响被别人滥用。
因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确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将对权力产生有效的约束,让权力在更为规范的轨道上运行,让腐败分子乱了阵营、无路可逃,使得我国贿赂犯罪的刑事法网进一步严密,也扩大了贿赂犯罪圈,加大了对贿赂犯罪的惩治力度。
2 利用影响力受贿仍有三点须明确第一,对国家工作人员的帮助行为如何定性没有明确。
《刑法修正案(七)》只对关系密切人利用影响力的受贿行为进行了规制,但是对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帮助行为如何认定却没有规定,容易给人以刑法对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帮助行为不处罚的误解。
笔者认为,对于国家工作人员给予关系密切人帮助,没有收受财物或者没有证据证明其收受财物的行为,应该按照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帮助)共犯定罪处罚。
理由如下:首先,不仅关系密切人利用影响力受贿的社会危害性大,给予关系密切人帮助的国家工作人员的帮助行为直接侵害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其社会危害性更大,即使国家工作人员没有收取任何好处费也如此,因为社会危害性的大小不以是否收受金钱来衡量。
其次,从实践来看,关系密切人中的配偶、子女收受财物就等于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财物,而且,在以往的司法实践中,对于此类行为,往往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与配偶、子女共同受贿,如果对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帮助行为理解为不处罚,则与以往的司法实践不统一。
商业贿赂犯罪若干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商业贿赂是一种常见的不道德行为,国际上普遍认为它是一种腐败行为。
在世界各地,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因为商业行为中的贿赂行为被起诉的事件屡见不鲜。
据估计,商业贿赂的全球损失额约为4000亿美元。
商业贿赂会导致竞争不公,不公正的行为,甚至对一些国家的法律和政治制度产生影响。
该问题不仅影响商业领域,而且影响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治理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研究商业贿赂犯罪的一些问题,有助于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商业行为的公正和透明性,有助于提高全球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2. 研究目的和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商业贿赂犯罪的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问题:(1)商业贿赂的概念和种类;(2)商业贿赂犯罪的特点和影响因素;(3)商业贿赂的防治措施和对策;(4)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 研究方法和步骤本文采用文献法和实证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1)理论分析:首先梳理并界定商业贿赂的概念和种类,并通过案例分析商业贿赂犯罪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其次,综述和分析商业贿赂犯罪防范措施和国际反腐败合作机制。
(2)实证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国内企业对商业贿赂的态度和应对情况。
通过数据分析对企业反贿赂框架的有效性和实际建立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提出对商业贿赂防治政策建议。
4. 研究内容和进度安排本文将围绕前述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初步进度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 研究目的和问题1.3 研究方法和步骤第二章商业贿赂的概念和种类2.1 商业贿赂的概念和定义2.2 商业贿赂的种类第三章商业贿赂犯罪的特点和影响因素3.1 商业贿赂犯罪的特点3.2 商业贿赂犯罪的影响因素第四章商业贿赂的防治措施和对策4.1 商业贿赂犯罪防范措施4.2 国际反腐败合作机制第五章实证分析5.1 研究方法和问卷设计5.2 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第六章结论与建议6.1 研究结论6.2 商业贿赂防治政策建议5. 参考文献本文参考文献主要包括有关商业贿赂的国内外学术论文、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国内外企业反贿赂框架等。
受贿罪的认定及立法完善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受贿是指公职人员以职权或职务之便,接受他人提供的财物或其他利益,使行为与职责义务相违背,而损害公共利益等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犯罪行为。
受贿在社会生活中危害极大,不但影响了公正、公平、公开的司法机制和政治生态,还可能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和社会资源的损失,因此,受贿罪的认定及立法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选题意义受贿罪的认定涉及的权力范畴广泛,需要对抗严重的犯罪行为,有必要对受贿罪的认定进行深入研究。
并且,受贿罪作为一种犯罪类别,其犯罪主体和客体有较明确的界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受贿方式及其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受贿罪的认定也需要不断完善。
此外,在立法上,不仅要确定受贿的程序和刑罚,还需要完善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受贿问题。
因此,对受贿罪的认定及立法完善进行研究,对于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性、提高司法机构的公信力、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三、选题内容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受贿罪的认定标准及漏洞。
本部分主要对受贿罪的认定标准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受贿罪的构成要件、证据要求等问题,并结合相关案例阐述受贿罪的认定存在的问题及漏洞。
2.受贿罪的应当追究的范围。
本部分将从职务范围、财务涉及范围和时间范围三个方面,阐述受贿罪的应当追究的范围,并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
3.受贿案件的证明责任及证据要求。
本部分将分析受贿案件中证明责任的分配和证据要求的具体表述,重点探讨证明责任的主体与证明标准的确定,以及证据的证明方式及要求。
4.受贿罪的刑罚及司法制度的完善。
本部分将结合国内外的相关受贿法律制度,探讨受贿罪的刑罚的适用及司法制度的完善,提出相关构建的建议。
四、预期成果本文旨在通过对受贿罪的认定及立法完善的研究,探讨受贿罪的认定标准及漏洞、受贿罪应当追究的范围、受贿案件的证明责任及证据要求以及受贿罪的刑罚及司法制度的完善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对提高我国受贿罪的认定、防范和打击受贿犯罪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山东省阳谷县人民检察院课题组
【期刊名称】《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明确将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及关系密切的人,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及其近亲属、关系密切的人纳入刑法规制的范围之内,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关系人在非共犯情况下单独构成犯罪的问题,契合当前反腐斗争的需要,同时亦为立法对我国签署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积极回应.目前最高人民法院仅对该条的罪名进行了规定,但对于其主体范围、客观行为等犯罪构成要件的理解与适用尚未出台相关司法解释予以明确,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法律适用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6页(P12-17)
【作者】山东省阳谷县人民检察院课题组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4.3
【相关文献】
1.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法律适用问题 [J], 丁传希;李婷
2.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法律适用问题探讨 [J], 曹娟
3.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法律适用探析 [J], 张传伟;张霞
4.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法律适用探析 [J], 谢思美
5.我国《刑法》“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犯罪主体法律适用困境与路径 [J], 王琳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行贿罪疑难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反腐斗争的不断深入,行贿罪成为了反腐斗争中关注的重
点之一。
而行贿罪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疑难问题,如何将其适用到具体
的案件中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对行贿罪疑难问题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我国反腐败工作的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对行贿罪疑难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梳理其相关的
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中的案例,以期能够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为我国反腐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三、研究内容
1. 行贿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2. 行贿罪的适用条件及具体的适用规定
3. 行贿罪的主体责任和企业责任
4. 行贿罪的惩罚措施和减轻处罚情节的认定
5. 行贿罪的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分析
四、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将采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法等方法,对行贿罪疑
难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五、预期成果
本次研究预计能够对行贿罪的疑难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梳理,挖掘出一些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反腐败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和
实践支持,为司法实践提供更为准确的指导。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适用问题研究中文摘要《刑法修正案(七)》新增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该罪为打击利用裙带关系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
但在法律术语方面,“国家工作人员”“密切关系人”“不正当利益”等语义含糊,司法实践中,存在“影响力”的认定标准不清,“不正当利益”的规定不合理等问题。
因此在立法方面,应该明晰犯罪主体的范围,明确“影响力”的认定标准,将“谋取不正当利益”改为“谋取利益”,进而完善本罪。
关键词: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犯罪主体,影响力,不正当利益ABSTRACTThe bribery crime by using one's influence is a new charge as a provision of the Criminal Law Amendment (seven). This new crime provides a legal basis for combating crime action about using nepotism to seek illegitimate interests for other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rime. In terms of description of the crime, some legal terms are ambiguous, such as "National staff","close people","unjust interests"etc.. The obscure definition of "influence"and the unreasonable word, "unjust interest", are also out of use in juridical practice.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define the area of subject of crime and the standards of "influence", and change "seek for unjust interest" to "seek for interest" in the crime's legislation. In this case, the legislation will be consummated.Key words: the bribery crime by using one's influence, subject of crime, influence, unjust interests目录前言 (3)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适用问题 (4)(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语义含糊 (4)(二)“影响力”的标准难以判断 (4)(三)“不正当利益”中的正当性无法准确界定 (5)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适用问题的原因解析 (6)(一)对本罪主体的界定缺乏统一的标准 (6)1.“现职国家工作人员”能否成为犯罪主体存在争议 (6)2.不同部门法中规定“近亲属”的范围有差别 (6)3.“密切关系的人”不必然存在“密切关系” (7)(二)“影响力”是生活概念而不是法律概念 (8)(三)立法解释的不及时导致无法界定利益的正当性 (8)三、利用影响力受贿罪适用问题的解决对策 (9)(一)明晰犯罪主体的范围 (9)1.通过立法将“现职国家工作人员”明确为本罪的犯罪主体 (9)2.适度扩大“近亲属”范围 (9)3.明确界定“关系密切人” (10)(二)明确“影响力”的认定标准 (11)(三)改“谋取不正当利益”为“谋取利益” (11)前言我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由人情和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虽然一直在大力提倡并落实建设法治国家,更加重视依法治国,更加重视程序公开和审判公正,但人情、关系破坏社会法规、法律程序的情形依然存在,仍需要密切留意。
1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法学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疑难问题探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选题背景:
贿赂犯罪在我国由来已久,我国对其态度一直是从严治理。从前,我国刑法对受贿犯罪的规定
只有受贿罪、斡旋受贿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等若干罪名,虽然不断通过两高的意见进行增补,
但实际上并不能很好的杜绝贿赂行为的发生。加之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际关系日益复杂,贿赂
犯罪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形势如:国家工作人员的家属利用基于原有职权或地位产生的影响力进行
交易的行为;离、退休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基于原有职权或地位产生的影响力进行交易的行为;其他
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基于感情、血缘、地缘、事务关系产生的影响力进行交易的行为。值得庆幸的
是,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终于增加的关于影响力交易罪的相关规
定。该《修正案(七)》第十三条规定“在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三百八十八条之一”
作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可以说是我国在反腐败领域中的又一个突破。
选题意义:
选择“影响力受贿罪”作为我的毕业论文选题,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第一,如前所
述,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在我国是一个理论上存在的概括“新”罪,我国理论界涉及该领域尚少且不
够深入,故有研究的必要;第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我国既存的某些罪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
究该课题能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明确各罪间区别。第三,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现阶段我国党
政廉洁形势严峻,各地腐败案频发、大案要案屡禁不止,形式也日渐多样化、新颖化,令司法部门
在处理案件时出于两难境地。 而研究该课题正可以为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提供帮助。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概述
(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概念
(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立法渊源
(三)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构成要件简析
二、利用影响力交易罪主体问题研究
(一)近亲属的界定
2
(二)关系密切人的界定
(三)公职人员主体资格的认定
(四)单位主体资格的可行性
三、利用影响力交易罪客观方面问题研究
(一)利用影响力的认定
(二)不正当利益的认定
四、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犯罪形态的界定
(一)既遂未遂的界定
(二)国家工作人员共犯的认定
拟解决问题:
1.准确界定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概念内涵,分析该罪名的由来,探究其立法原意。
2.深入剖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构成要件,通过与其他类似罪名的对比,具体化、明确化其关
键区别点,深刻体会该罪的罪行及性质。
3.针对现今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疑难问题进行法理分析,明晰各种看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4.针对现今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新表现和突出问题,提出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在我国立法与司
法实践的看法与建议,明确出入罪的界限、准确适用刑法规范。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探究影响力受贿罪的立法原意,明确该罪的概念内涵及其基
本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利用相关实例进行剖析,总结影响力受贿的理论基础和适用价值。
3.比较分析法:通过介绍国外影响力受贿罪的立法情况和实施现状,对比于我国在此领域的适
用,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出入罪条件。
技术路线:
首先从影响力受贿的概念入手,探究其立法原意;其次对当今学界争议较多的问题加以概述;
最后阐述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1.2010年11月26日—11月30日,与导师面谈确定正式选题,确定选题。
2.2010年12月10日前,撰写并修改好文献综述并上交开题报告。
3.2010年12月19日,进行开题答辩,并根据开题答辩情况修改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4.2011年2月10日,提交初稿给指导老师。
5.2011年2月30日,交二稿给指导教师。
3
6.2011年3月1日--3月30日修改论文。
7.2011年3月30日,把装订好的毕业论文与过程材料终稿交给指导教师。
8.2011年4月9日,预答辩。
9.2011年4月16日,第一轮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刘志远:《新型受贿犯罪司法指南与案例评析》,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
[2] 李希慧:《贪污贿赂罪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
[3] 孟庆华:《贪污贿赂罪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
[4] 何承斌:《贪污犯罪比较研究——兼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看中国廉政法制》,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
[5] 吕天奇:《贿赂罪的理论与实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6] 王俊平、李山河:《受贿罪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7] 于志刚:《“关系人”受贿的定罪规则体系之思考》,载《人民检察》,2009年第7期。
[8] 李冠煜:《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客观方面》,载《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9] 彭淑贞:《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4月。
[10]韩若冰:《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3月。
[11]杨书文:《试论影响力交易罪》,载《人民检察》,2009年第9期。
[12]朱孝清:《斡旋受贿的几个问题》,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3期。
[13]高博:《影响力交易罪若干问题研究》,载《法治论丛》,2005年第5期。
[14]王玉杰:《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若干问题探究》,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1
期。
[15]黄杰:《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司法认定》,载《人民检察》,2010年第10期。
[16]沈玉忠:《增设影响力交易罪:全面规制间接受贿行为——兼评<刑法修正案>(七)草案第11
条》,载《甘肃理论学刊》,2009年第3期。
[17]张开俊:《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本质与构成特征》,载《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13期。
[18]龙渊:《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法律适用问题探析》,载《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8期。
[19]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Corruption.
[20]Peter J. Henning. Public Corrup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Corruption
Conventions and United States Law[D], Arizon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2001(18).
[21]Thomas R. Snider & Won Kidane. Combating corruption through international law in Africa: a
comparative analysis[D]. Cornell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