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5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困境及开发建议【摘要】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在中国的旅游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既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展示,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目前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在发展中面临着种种困境,如基础设施滞后、文化表现单一、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政府支持和引导,提供更多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推动文化保护和创新发展,鼓励少数民族村寨挖掘本土文化特色,开发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还要促进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避免过度商业化,注重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
只有通过综合措施的推动,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才能实现良性发展,持续繁荣。
【关键词】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困境,建议,政府支持,文化保护,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
1. 引言1.1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的重要性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在中国旅游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中国特色文化的生动展现,少数民族村寨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拥有独特的民俗风情、传统手工艺和民族民间文化。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也可以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也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通过建设旅游景区、提供旅游服务等方式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来源,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还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旅游业的繁荣可以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对生活的满意度,提高幸福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发展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2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现状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作为中国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向往那些保存完好、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村寨。
尽管少数民族村寨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通道侗族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摘要]保护和传承通道侗族原生态文化,是促进侗族文化发展的前提,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更是增进各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文化基础。
因而,我们要在保护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开发、利用民族特色资源,打造通道侗族原生态文化品牌,促进通道旅游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通道侗族原生态文化传承保护开发利用位于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的通道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通道县),侗族文化氛围浓厚,形式多样,保存相对完好。
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的进程中, 在传承保护基础上对侗族原生态文化进行开发利用, 是对其实施整体有效保护的最好方式。
一、通道侗族原生态文化发展概况通道县是全国最主要的侗族聚居地之一,其中侗族占总人口的78.3%。
这里侗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民风古雅淳朴。
通道侗族的语言、服饰、歌舞、饮食等13个方面习俗,均保存完整,独具特色。
全县有侗族芦笙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项,有侗族大歌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项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14个点。
侗族芦笙文化艺术节、大戊梁歌会享誉湘桂黔三省(区)。
侗族特色美食如腌菜、七彩泡椒、侗家苦酒,侗锦文创产品,如服装、围巾、手提包等畅销国内外。
二、通道侗族原生态文化保护和开发现状(一)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通道县境内集中分布在从县城双江镇独岩民族风情园始,至坪阳乡马田鼓楼止, 双陇公路(坪坦河, 即双江河)沿线的百里侗文化旅游长廊,侗文化旅游资源不仅种类丰富、品位高, 而且保存最为完整。
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
(二)旅游资源丰富完整国家4A级景区万佛山、中央红军通道转兵纪念馆、南国第一漂龙底河漂流、国家水利风景区九龙潭大峡谷, 以及恩戈亚热带沟谷雨林和天堂山亚热带原始森林,集侗族风情、丹霞风光、红色旅游、森林生态与自然山水交相辉映, 自然融合, 旅游资源丰富、完整。
(三)旅游开发有区域优势目前大湘西文化旅游经济协作区正以较快的发展速度向周边地区辐射, 形成大湘西旅游承东(长株潭) 拓西(鄂渝黔)衔南(桂林)接北(大三峡)的格局。
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摘要】民俗文化生态旅游是一种结合传统民俗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的旅游形式,对于文化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民俗文化的特点与意义、生态旅游与文化保护的关系、民俗文化保护措施、文化传承与教育以及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展开讨论。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进行探讨,强调了保护民俗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还分析了生态旅游与文化保护之间的紧密关联,提出了促进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展望了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强调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责任与使命。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重要性,促进相关工作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生态旅游、文化保护、传承、特点、意义、关系、保护措施、文化传承、教育、可持续发展、发展前景、责任、使命。
1. 引言1.1 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概述民俗文化生态旅游是一种融合了自然环境、人文特色和旅游体验的全新旅游模式。
它以传统的民俗文化为载体,结合自然生态资源,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融入当地民俗文化、感受自然环境的体验机会。
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不仅让游客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文化传承与交流。
在这个模式下,游客不仅能够欣赏美景,还能够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参与各种传统活动,与当地人民亲密互动,体验到真实的生活方式。
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具有丰富多彩、文化内涵深厚、生态环境友好、参与度高等特点,是一种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传承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旅游模式。
1.2 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民族的传统和记忆。
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保护与传承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使每个民族的文化都能得到尊重和传承。
文化保护与传承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使人们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文化保护与传承也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互动,促使不同民族之间更多地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
浅谈下司古镇旅游美摘要:黔东南州是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气息浓厚,满满的少数民族生活烟火气息,原生态民族文化十分丰富。
黔东南州素有“百节之乡”,“歌舞海洋”,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誉为“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最后家园”。
下司古镇,位于凯里市西偏南部,曾被人誉为“小上海”、有“清水江上的明珠”之美称,是中国红蒜之乡,锌硒米之乡,世界名犬下司犬之乡,世界优秀、亚洲最好的皮划艇激流回旋基地,这些都是旅游开发的首要条件,古镇的旅游业开发带动了下司镇的经济发展。
旅游美是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创生出来的一种美及美感。
旅游美及美感发生是以旅游过程的活动为基础的。
一次旅游活动过程由前过程、过程、后过程三部分构成,表现为五个节点愿游——行游---居游----憇游----忆游组成的逻辑结构。
关键词:下司古镇、旅游业、经济、发展、旅游美下司古镇的独特景色下司古镇它位于清水江的上游地段,是“古苗疆栈道”东线的主线区域,是古时候黄金水道的“末端良港”。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完善开放的商业环境带动了文化的“百家齐放”。
商人地匆匆离去,只留下江南院落、微派建筑、闽南建筑、西洋建筑与下司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构成多元化的建筑特征和文化。
虽然历经历史沧桑,但是建筑基本保持完好,拥有禹王宫、福建会馆、下司古码头、江西会馆、广东会馆、阳明书院等一批历史文化和古建筑物。
走进下司古镇,大家可以发现它环境清幽、古风依存、青瓦木楼、沿河而建、隔江相望、清风传雨、独享古镇神韵。
下司古镇是一个多种文化交融相汇的地方,这片镇子上有苗族的吊脚楼,又有侗楼最最最具有标志鼓楼,西式的教堂在镇上也不突兀,真的不得不说啊,下司古镇真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里绝对算得上忙碌中最好的休憩场所。
下司古镇从清朝被辟为商埠之后,下司古镇在清末至民国初年,商贸流通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有贵阳、安顺、兴义以及省外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的商帮长驻镇上,设有川滇会馆、江西会馆、两湖会馆、福建会馆、广东会馆等。
黔东南原生态农耕文化——禾杨黎;周定生;郑桂云;杨华;舒娜【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08(036)004【摘要】黔东南原生态农耕文化是支撑当地苗族、侗族人民生存的文化,它体现了生态环境与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有机统一.禾能适应冷、阴、烂、锈等恶劣环境的稻田.摘禾、禾晾和禾仓的收储方式独具特色.禾改粘、粘还禾反映了当地群众对禾的依赖.黔东南苗侗民族是禾(糯)文化的传承者.当今世界糯稻栽培圈已逐步减少,而黔东南却以禾的形式把这些糯稻完整保存下来,它在中国稻作文化中独具特色,是黔东南原生态农耕文化的瑰宝.【总页数】6页(P23-26,封3,封4)【作者】杨黎;周定生;郑桂云;杨华;舒娜【作者单位】黔东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贵州,凯里,556000;黔东南州专家顾问组,贵州,凯里,556000;黔东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贵州,凯里,556000;黔东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贵州,凯里,556000;黔东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贵州,凯里,55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22;S-0【相关文献】1.农业文化遗产:乡土社会中的农耕智慧——第六届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综述[J], 吴平;田阡2.从黔东南苗族具有普识意义的文化遗存看人类学意义上的“原生态文化”——黔东南苗族“姨表不婚”婚制个案研究 [J], 雷秀武3.原生态民族文化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汉文化对黔东南苗侗农耕文化的影响为例 [J], 龙泽江;关玲4.原生态民俗体育“菜头灯”活动的农耕文化记忆 [J], 郭学松;郑敬容;缪仕晖;朱波5.研究性学习与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实践研究——以黔东南苗族服饰和侗族鼓楼蕴涵数学文化为例 [J], 张和平;罗永超;肖绍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化背景下黔东南州乡村旅游品牌提升研究【摘要】黔东南州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
但存在规模较小、结构较单一、品牌发育较低等问题。
本文把黔东南州乡村旅游发展放在现代化背景下加以分析,从旅游品牌提升的必要性和提升原则出发,提出了提升黔东南州乡村旅游品牌形象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现代化;黔东南乡村旅游;品牌提当前黔东南州旅游发展迅速,旅游人数迅速增加,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明显。
2003年,黔东南州接待境内外游客约17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10亿元; 2007年,则为884万人次和60.7亿元。
“十一五”以来,全州旅游接待5783万人次,年均增长37.86%;旅游总收入401.65亿元,年均增长44.43%。
2011年,全州接待游客人数2374.8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7.29亿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686.06%和972.22% 。
旅游迅速发展带动了旅游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也带动了黔东南州相关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优势愈加明显。
富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既是黔东南州旅游的基础和依托,也成了持续推动该州旅游业发展的原动力。
因此,在当前旅游市场愈加发达,旅游者兴趣多元化、纵深化发展的形势下,如何让黔东南州乡村旅游的优势更加凸显,同时保持原生态气息,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当前有关黔东南州乡村旅游的研究丰富多样。
学者们针对黔东南州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开发和保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2][3],也就黔东南州某个地方的乡村旅游[4][5]或某个旅游环节[6][7][8]展开研究,还有就黔东南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研究的[9][10][11]。
当然也有就黔东南州乡村旅游如何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12][13]进行研究的。
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意识到黔东南州乡村旅游既要保持蓬勃发展的劲头,又要注重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
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全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背景出发,探讨如何在发展乡村旅游中保护原生态资源,提高黔东南州苗族、侗族文化自信。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旅游文化建设项目实施组项目分解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黔东南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2.28•【字号】黔东南府办发[2008]22号•【施行日期】2008.02.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旅游文化建设项目实施组项目分解方案的通知(黔东南府办发〔2008〕22号)各市县人民政府,凯里经济开发区和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管委会,州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根据《中共黔东南州委办公室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抓好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第二届中国·贵州·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和中国·贵州·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黔东南党办发〔2008〕1号)精神,现将《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旅游文化建设项目实施组旅游产业及文化保护项目分解方案》和《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旅游文化建设项目实施组景区规划建设开发项目分解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二○○八年二月二十八日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旅游文化建设项目实施组旅游产业及文化保护项目分解方案为确保旅发大会重点建设项目按照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时间要求,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好10个建设项目。
现根据《中共黔东南州委办公室、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抓好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第二届中国·贵州·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和中国·贵州·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节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黔东南党办发〔2008〕1号)文件要求,制定本组旅游产业及文化保护项目分解方案如下:一、实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四个100”工程(一)实施100个重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保护开发工程1.项目工作组组长:耿生茂副组长:王涛范钟声成员:袁刚王安邦吴春唐有祥杨正权张远卿XXX 安成祥相关市县分管副市县长2.项目实施时间:2008年一季度完成保护开发规划,二季度启动保护开发工程。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机制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互动日益频繁。
两者融合不仅推动了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更加强了文化交流与传承。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机制,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现状1. 融合背景民族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
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民族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此背景下,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2. 融合表现(1)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元素: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将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元素融入其中,如民族歌舞表演、民俗文化体验等,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2)文化活动促进旅游发展: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民族节庆、艺术展览等,吸引游客参观,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三、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机制1. 政策支持机制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提供政策支持。
如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提供资金、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2. 市场需求导向机制市场需求是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重要动力。
通过分析游客需求,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需求,促进两者的融合。
3. 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实现两产业的协同发展。
如旅游产业为文化产业提供市场空间,文化产业为旅游产业提供文化内涵。
四、存在的问题及挑战1. 文化资源开发不足:部分地区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充分,导致旅游资源缺乏文化内涵。
2. 融合程度有待提高:虽然两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融合,但仍存在融合程度不高、缺乏深度的问题。
3. 人才匮乏:缺乏既懂旅游又懂文化的专业人才,制约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保护雷启义;白宏锋;张文华;周江菊【期刊名称】《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年(卷),期】2009(010)005【摘要】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是该地区众多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交流和交融及其抗争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文化类型.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与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极其丰富,糯稻文化在黔东南各民族的日常生活、生产、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中都有充分的体现.这说明黔东南糯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形成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除了依赖于自身的生物条件和对自然生态的适应外,还主要取决于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然而,随着环境的恶化、外来文化冲击和新栽培稻种的推广,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和糯稻的遗传多样性资源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传承和保护这种原生态民族文化并促进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要充分挖掘和发扬原生态民族文化;二是要用传统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研究该地区的糯稻(特别是糯禾)遗传多样性资源;三是要结合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探索适合于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的新型农家管理保护模式.正确认识原生态民族传统文化多样性在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保护与利用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为寻找更多的新途径来保护稻种遗传多样性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There were quite abundant prototypical ethnic cultures and plant diversity in Qiandongnan (Southeast of Guizhou),where the primitive natural ecology was also perfectly conserved. It was honored by World Native Culture Fund as One of the Eighteen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ervations in the World. The prototypical ethnic culture of Southeast ofGuizhou, as a stable life-style and economic culture type of the local people, came into be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 local minorities' communicating, blending and struggling agains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 the long course of history. It could be seen from this research that there were our preliminary research that there are quite abundant resources in Southeast of Guizhou in terms of prototypical ethnic cultures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glutinous rice. A full reflection of the culture of Glutinous Rice could be seen in the local minority people's daily life, production, custom, religious belief, etc.These showed that the formation and great vitality of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glutinous rice was not only determined by the diversity of local prototypical ethnic cultures but also to its own biotic condition and its adaptation to natural ecology. It was showed that prototypical ethnic cultures had positive impact on the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Glutinous Rice diversity.【总页数】5页(P184-188)【作者】雷启义;白宏锋;张文华;周江菊【作者单位】凯里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贵州凯里,556000;凯里学院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贵州凯里,556000;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湖州,313000;凯里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贵州凯里,556000;凯里学院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贵州凯里,556000;凯里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贵州凯里,556000;凯里学院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贵州凯里,55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贵州省旅游大发展背景下侗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胡明琦张洋钦贵州大学经济学院【摘要】国发2号文件的发布从国家层面首次把旅游业发展纳入全省发展战略,在旅游开发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必将迎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侗族文化这一瑰宝得以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旅游开发侗族文化保护传承国发2号文件明确了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成为贵州发展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
该文件的发布从国家层面首次把旅游业发展纳入全省发展战略,对于加快推进“旅游强省”建设,促进贵州旅游业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近年来,依托着民族文化发展起来的侗族文化旅游,日渐成为最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但拥有这些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地区往往是偏远山区村寨,对这些地区实行旅游开发是改变当地经济面貌的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大规模的旅游开发会对当地的原生态文化带来冲击,文化的变迁也将反作用于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成了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侗族文化的历史传承特点1.环境相对封闭。
我国80%以上的侗族人口集中在黔湘桂地区。
这一地区位于云贵高原与中部丘陵交联地带,山高林密、道路崎岖,交通异常不便,新中国成立以前,黔东南仅有不到500公里的公路。
历史上,一直称为“蛮夷之地”,由于地理或是行政上的原因导致经济并不发达。
是一个在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特征方面都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地理单元。
2.传承载体相对单一。
“汉字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
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
从古至今,他们叙事、传史、抒情等都是通过口传心授。
尽管侗族文化经受过历史的风风雨雨、人间沧桑,它仍以一枝独秀保存下来,这也倍显珍贵。
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侗族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的通过亲子传承,师徒传承和社会传承口传身授的传承模式和载体相对单一。
3.文化遗产不易保存。
这也和传统建筑的建造材料与建造用途不无关系,侗族鼓楼和风雨桥的建造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给人以美轮美奂视觉感染力的同时也易腐易燃;鼓楼和风雨桥都是侗族人民学文化和开展娱乐活动的场所,鼓楼的楼心通常宽阔平整,约10平方米见方,中间用石头砌有大火塘,平时侗族人围坐在四周长条木凳的时候会在火塘中燃上篝火,这种方式也极易引起火灾。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 2009-6-13 12:08:13104
“原生态”本意是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原生态民族文化是人类发展历程中一种民间原始文化的记载,是民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厚饱满的文化内涵,它和历史文物一样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黔东南独特的地理和文化环境,使苗侗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保留和传承了独有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千百年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以歌舞传承文化,以服饰记载历史,以芦笙渲染生命,以木鼓张扬豪情,将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和原貌的历史遗存巧妙地融合成绚丽多姿、神秘独特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圈,成为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的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为进一步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展示地区丰厚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黔东南文化旅游品牌,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祥和、经济发展,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开展保护、利用工作,确立了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大州的发展战略,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民族文化保护、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与此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州原生态民族文化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保护,利用其搞好旅游开发,构建和谐黔东南,促进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大州建设,值得我们思考。 一、丰富多彩的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 黔东南州自然风光奇特秀丽,民族风情浓郁,自然风光融山、水、洞、林为一体,国家级风景区舞阳河和神奇峻秀的云台山、雷公山、杉木河是贵州省东线旅游的主要景区。州内苗族古歌、侗族大歌、苗族芦笙舞、反排木鼓舞、苗族鼓藏节、苗族姊妹节、侗族萨玛节等丰富多彩、享誉国内外,更是不可多得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 州内丰富独有的一些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开展保护、利用、开发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印发,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518项,涉及758个保护单位。黔东南被列入的共计16项,涉及7个县,9项为黔东南独有。民间文学类有台江县、黄平县的苗族古歌,施秉县的刻道;民间音乐类有黎平县的侗族大歌 ,榕江县、黎平县的侗族琵琶歌;民间舞蹈类有:丹寨县的苗族芦笙舞(锦鸡舞)、台江县反排苗族木鼓舞、黎平侗戏;民间美术类有雷山苗绣、剑河苗绣;传统手工技艺类有丹寨县苗族蜡染技艺、雷山县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雷山县苗族芦笙制作技艺、雷山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丹寨县皮纸制作技艺、雷山县苗族鼓藏节、台江县苗族姊妹节、榕江县侗族萨玛节。2007年 6月9日,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正式出炉,州内又有一批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名列其中。 二、独特的黔东南地理区位 黔东南地处九万大山和武陵山脉连片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历为有名的“蛮荒之地”,交通相对闭塞,直至1929年才开始修筑公路,建国前的1949年,黔东南地区仅修成了勉强能通汽车的公路548公里,内河航运为天然航道,也只能通行木船,虽有旧州等机场也只是战时军事使用。但其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优越,资源丰富,至2006年全州森林覆盖率仍达53%。长期交通闭塞、山区与外界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隔绝,使区内众多民族文化遗存得到了相对保护。 全州现总面积30302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苗、侗、汉、布依、水等33个民族。2006年总人口444.6万人,少数民族占总入口的81.9%,州辖1市15个县,205个乡(镇)。自治州属中国西部“老、少、边、贫”区位,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圈定的开发地区,黔东南依靠贵州腹地,面向西南出海门户广西、广东,邻近柳州、桂林、南宁等旅游热点城市,集中开发可在已形成旅游大气候的林城贵阳、黄果树瀑布至桂林、至湘西张家界、长沙之间形成一点,将其连为一线,联动开发,容易吸引国内外游客,符合大西南旅游发展的总体布局规划。 大交通区位优势为开发民族旅游业打下了坚实基础:黔桂、湘黔铁路穿境而过,贵广快速铁路即将动工。贵新、凯麻、凯玉等高速公路及320、32l国道公路、县乡支线公路四通八达,厦蓉高速公路(黔东南段)即将开建,“一环二横四连线”内畅外联的公路建设网正在形成。州境主要河流清水江、都柳江、舞阳河三大河流流域面积2.5万平方公里,年流量225亿立方米,水运便利。已通航的黎平机场,更为黔东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快捷便利的交通条件。在民族文化遗存相对集中的民族村寨,至今乡村公路仍然不便,相对欠发达的小交通、山区民族村寨与外界的相对隔绝,无形中仍为区内民族文化遗存提供了保护条件。区内通讯、水电、旅馆、餐饮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以初具规模,这些都构筑了区域内具备旅游开发的必备基础条件。黔东南民族文化只有在开放和开发中,才能得到保护,也才越来越多地走出山门、为世人所了解。 三、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07年6月,在中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谈到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第一,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第二,它是民族智慧的象征;第三,它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在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占了很大范畴,温总理的理解应是我们对原生态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的理解。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我州民族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一员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苗、侗、汉、布依、水等少数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我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黔东南、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大州的必然要求。 民族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全国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我州民族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也受到严重威胁。历史文化名城、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文物流失。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在民族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州内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应从对国家、民族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保护工作。 四、如何利用原生态民族文化做好旅游开发 黔东南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集聚的富矿,合理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给州内旅游业带来了丰厚回报。2007年“五一”黄金周,全州共接待中外游客86.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0亿元,同比增长为102.54%。应该说,黔东南旅游的最大魅力在于丰富、独特、多彩、保护完好的原生态民族文化。 黔东南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方,民风淳朴,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清新怡人,是世界苗侗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区、民族歌舞之乡,保留着中原已消失的农耕文明,是名副其实的森林之州、歌舞之州、神奇之州。如何利用原生态民族文化做好旅游开发,一直是州县党政领导和专家学者们思考探究的一大课题。 如何利用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做好旅游开发,关键在于下几点:1、保护与开发并举,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2、政府领导部门方面要做到:一是加强领导、高度重视,明确各部门职责,组织各方参与;二是制定相关法规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规范利用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做好旅游开发;三是要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民族文化保护和宣传;三是组织民族、文化、旅游等职能部门开展区内原生态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普查,摸清家底,掌握情况,以利实现有效保护和有序开发。3、有关职能部门要做到:宣传文化组织媒体造势、名家论评、明星捧场,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宣传效应;民族文化部门拟制部门法规、规划,挖掘整理民族文化艺术精髓,组织文化、文艺工作者做好编创、培训等工作,组织少数民族群众开展保护、传承、展演,组织编写民族文化典籍及民族文化乡土教材,评定民间艺人职称等;旅游部门编制旅游规划,拟制法规,立足保护的前提实施有序可持续开发;教育部门组织学校把民族文化引进课堂,成立民族文艺演出队,设置民族文化特色班,培训学生学会苗侗歌舞表演;4、社会组织和个人:苗侗学会、民族文化研究部门、民族旅游公司等社会组织应在民族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中起积极推动促进作用。各社会组织应充分发挥其职能,组织号召民族学者,人类学家、文化工作者、会员等对本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投资出力、献计献策,通过举办研讨会、调研等形式,追溯、探讨、认识、发掘本民族浓厚的原生态历史文化,向外宣传推介,多形式、多渠道努力,全面促进民族经济文化发展。还需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群众自身的文化自觉意识,提高其民族自豪感,使其认识到保护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使本民族文化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展。5、认真总结经验,借鉴成功开展模式。民族村寨和民族博物馆等是展示民族文化精髓,浓缩民族文化精华的地方,它的成功经营与运作,不仅为民族地区制造经济效益,而且能为民族文化有效保护和传承作出贡献。如雷山西江、郎德民族博物馆,黎平肇兴、堂安民族生态博物馆、从江岜沙苗族村、凯里南花苗族村等都是范例。它们将苗侗地区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和民族风情溶为一体,让旅游者通过与居民共同吃住,饱览自然生态景观,欣赏独特浓郁民族风情的游娱形式,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使原生态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传承,让群众经济条件得以改善,实现保护传承与开发双赢,符合民族文化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要求。 总的来说,有效利用我州丰富独特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做好旅游开发,既要强调政府行为,重视资源保护和市场的培育及引导,又要重视民族文化旅游市场建设,强化市场管理和市场运作,减少过多的政府越位和接待型旅游。同时还要在社会和个人当中增强市场意识和文化自觉行为,减少因经济效益而破坏本民族化文化资源的自残行为。营造浓郁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人人自觉的保护与开发并举的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氛围。 五、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 我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在处理保护与开发问题上,不能正确处理好有效保护与有序开发的关系,存在重开发、过度开发、盲目开发、非理性开发以及轻保护、保护滞后及“伪民俗”现象等;二是在保护上政府行为不到位,全民保护意识薄弱,缺乏市场意识,加上受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原已自发形成的文化保护体系受到削弱和冲击;三是由于缺乏资金,保护条件差,开发水平低,艺术表现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区内许多独特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受侵蚀而逐渐消失,乡土民间艺人和文化传承人大量流失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等要求,结合我州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大州发展战略的实际,要使我州原生态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又能利用其进行旅游开发并取得实效,促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试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一、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基本方针,加大我州原生态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做到: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理性开发。加强资源调查研究,登记、建档,摸清底数,分类制定保护规划,认真组织实施。设立保护管理机构,建立健全保护管理制度,避免和纠正过度开发利用。 二、重点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域的保护。对州内文化遗产丰富且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的区域,要有计划地进行动态的整体性保护,抓紧抢救和保护濒危的苗侗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对民族、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改进和完善重大建设工程中的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认真制定民族、历史文化名城、村镇保护规划,把保护规划纳入城乡总体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