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光学、原子物理知识总结

光学、原子物理知识总结

光学、原子物理知识总结
光学、原子物理知识总结

光学、原子物理知识总结

光学

一、光的折射:

1、折射定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发现处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表达式:r

i

n sin sin =

2、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折射率:

物理意义:反应介质的光学特性,折射率大,说明光从真空射入到该介质时,偏折大。

(1)r

i

n sin sin =为比值定义。由介质本身的光学性质和光的频率决定。 (2)v c

n =

,任何介质的折射率总大于1。 (3)r

i

n sin sin =中i 总是真空中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4、几个典型的折射光路 (1)平行玻璃砖的光路

两面平行的玻璃砖,出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平行,且光线发生了侧移。 (2)球形玻璃砖的光路

(3)平行玻璃砖的光的侧移距离

如图所示,由题意可知,O 2A 为偏移距离Δx ,有:Δx =d

cos r

·sin(i -r )

n =sin i sin r

若为同一单色光,即n 值相同.当i 增大时,r 也增大,但i 比r 增大得快,

sin(i -r )>0且增大,d

cos r

>0且增大。

若入射角相同,则:Δx =d sin i (1-cos i

n 2-sin 2i

)即当n 增大,Δx 也增大

结论:

(1)同种单色光的侧移距离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2)不同种单色光的折射率大的侧移距离大

二、全反射

1、条件:① 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

② 入射角大于等于临界角。 2、临界角:n

C 1

sin =

,C 为折射角为900时的入射角。 3、应用:全反射棱镜、光导纤维。

4、典型情景

三、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

色散:白光通过三棱镜会形成由红到紫各色光组成的彩色光谱。 规律:入射角相同时,紫光的偏向角大。

2

、三棱镜的光路

通过玻璃棱镜光线经两次折射后,出射光线向棱镜底面偏折

....,虚像

向顶角偏移。

3

、光学中的一个现象一串结论

一个现象:色散现象 四、光的干涉现象: 1、条件:

① 频率相同,振动方向一致 ② 相差恒定(步调差恒定) 2、产生明暗条纹的条件:

明条纹:2122L r r x n d λ

δ=-==,(n =0、1、2、3…)时,出现亮条纹; 暗条纹:21(21)2

L r r x n d λ

δ=-==+,(n=0,1,2,3…)时,出现暗条纹。

相邻亮条纹(或相邻暗条纹)之间的中央间距为L

x d

λ?=。

3、熟悉条纹特点

中央为明条纹,两边等间距对称分布明暗相间条纹。

4. 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

(1)原理:两个相邻的亮纹或暗条纹的中心间距是L

x d

λ?=

测波长为:d x L

λ=

? (2)观察双缝干涉图样:

白光:中央亮条纹的边缘处出现了彩色条纹。 单色光: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 (3)测定单色光的波长:

双缝间距是已知的,测屏到双缝的距离L ,测相邻两条亮纹间的距离x ?,测出n 个亮纹间的距离a 则两个相邻亮条纹间距:1

a x n ?=-。

(4)若通过双缝则在光屏上出现双缝干涉条纹....图样 若将其中一条缝遮住则出现单缝衍射条纹....图样

5.薄膜干涉

6.应用

(1

)照相机、望远镜的镜头表面的增透膜

——膜的厚度是光在膜这种介质中的波长的............1/4...。 (2)检查工件表面是否平整。

肥皂膜干涉

相干光的来源:液膜前后两个反射面的光形成干涉。

等倾干涉

相干光的来源:样板和被检查平面间的空气膜上

下两个表面反射的光形成干涉。

牛顿环

白炽灯

滤光片 单缝 双缝

遮光筒

五、光的衍射现象

光偏离直线传播绕过障碍物进入阴影区域里的现象。

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障碍物或孔(缝)的尺寸与波长可比(相差不多)或更小。.......................... 单色光单缝衍射图象特点:中央条纹最宽最亮,两侧为不等间隔的明暗相间的条纹。 应用:用衍射光栅测定光波波长。

七、光的偏振 (1)偏振光与自然光

偏振光:自然光通过偏振片后,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上,只沿一个特定的方向振动,叫偏振光。 自然光:太阳、电灯等普通光源直接发出的光,包含垂直于传播方向上沿一切方向振动的光,而且沿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的强度都相同,这种光叫自然光。

自然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如果光的入射方向合适,使反射和折射光之间的夹角恰好是90°,这时,反射光和折射光就都是偏振光,且它们的偏振方向互相垂直。我们通常看到的绝大多数光都是偏振光.................。

光振动垂直纸面

光振动在纸面

(2)机械波和光的偏振

(3)偏振光的应用:利用偏振滤光片摄影、观看立体电影等(4)光的偏振也证明了光是一种波,而且是横波。

....................

八、激光的特点及应用:

①频率单一

②相干性好

③平行度好(方向性好)

④亮度高(能在很小空间、很短时间内集中很大的能量)

光的波粒二象性

一、知识结构

二、光电效应

1、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光电效应。

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光电子。(装置中,用弧光灯照射锌版,有电子从锌板表面飞出,使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带正电。)

2、光电效应的规律。

(1)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0ν

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0v v >,才能产生光电效应;若入射光的频率低于这个频率,不论入射光多么强,也不论光照射时间有多么长,都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着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3)瞬时性:入射光照到金属上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9

10-秒。 (4)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3、理解疑难点

(1)有关光电效应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关于光电效应现象的判断,另一个就是运用光电效应方程进行简单的计算。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光电效应规律,明确各概念之间的决定关系,即有:

强度——决定着每秒光源发射的光子数

频率——决定着每个光子的能量E hv = 紫外线灯

每秒逸出的光电子数——决定着光电流的强度

光电子逸出后的最大初动能:E hv W =-

能量量子化

黑体与黑体辐射

普朗克假设:能量子 康普顿效应:石墨晶体对伦琴射线的散射,说明光具有动量

光电效应

现象:光照使金属发射电子

本质

规律

最大初动能由入射光的频率决定

任何金属都存在极限频率 光电子数目正比于光强 瞬时性

光电效应方程:0W h E k

-=ν

光子说:光子能量ν

ε

h =

物质波:p

h =

λ

概率波:粒子落在明纹处概率大,暗纹处概率小

x △p ≥

π

4h

(2)光电效应产生的条件

两种表述(1)入射光频率大于极限频率;(2)入射光的能量大于逸出功

(3)逸出功:电子逸出金属表面克服阻力做功的最小值。

逸出功的大小由金属种类决定,与入射光无关。 4、光电管(光电效应管)和X 射线管

三、康普顿效应

石墨晶体对伦琴射线的散射,说明光具有动量。 证明了光.具有粒子性.....

四、物质波

物质波也称为“实物波”或“德布罗意波”,德布罗意认为,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小到电子、质子,大到行星、太阳,都有一种波和它对应。

德布罗意波: 频率:h

ε

ν= 波长:p

h =

λ 五、不确定关系

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想宏观粒子那样是完全确定的,而是有一定的范围,但动量不确定范围和位置不确定范围之间有一个确定关系,这就是不确定关系:π

4h p x ≥??。

六、光子和实物粒子的区别

碰撞前

七、光的波粒二象性

近代物理

一、历史人物及相关成就

1、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原子枣糕模型 ——说明原子可再分.....

2、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发现质子 3、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4、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正电子

5、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可再分......

6、爱因斯坦:质能方程2

mc E =,2

mc E ?=?

7、玻尔:提出玻尔原子模型(三个假设),解释氢原子线状光谱 8、密立根:油滴实验——测量出电子的电荷量 9、伦琴:发现X 射线,也称为伦琴射线 10、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的假设 二、原子的结构

1、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α粒子甚至被反弹回来。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3)原子核的尺度:原子核直径的数量级为10-15m ,原子直径的数量级约为10-10m 。

(4)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核内的质子数。 2、玻尔原子模型

(1)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能量不连续的状态中,具有确定能量的稳定状态叫定态。原子处于最低能级的状态叫基态,其他的状态叫激发态。

(2)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对应于电子的不同运行轨道。 (3)跃迁频率条件:

高能m 态到低能n 态:辐射光子 λ

c

h E E hv n m =-=

低能n 态到高能m 态:吸收光子 =-m n hv E E

3、原子跃迁

(1)使原子跃迁的两种粒子——光子和实物粒子

a 、原子吸收光子的能量跃迁.........

:光子的能量必须等于两能级差。即n m E E hv -=。 b 、原子吸收外来实物粒子(例如自由电子)的能量跃迁.....................。由于实物粒子的动能可能全部或部分被原子吸收,所以只要实物粒子的能量大于或等于两能级的能量差,就可以发生能级跃迁。即m n hv E E ≥-。 (2)跃迁和电离的区别: 跃迁条件:n m E E hv -=;

电离条件:m hv E >(例如处于基态的原子电离条件:13.61hv ev >) (3)原子跃迁发出的光谱线条数2

)

1(2

-=

=n n C N n ,是一群氢原子,而不是一个,因为某一个氢原子有固定的跃迁路径。 4、氢原子的能量 (1)轨道模型

核外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类似量子化的卫星模型。

库仑力提供向心力:22

2=e v k m r r

电子的速度:v =

电子的周期:22r T v π== 电子的动能:2

2122k ke E mv r

==

电子的电势能:2

(0)P p ke E E r

∞=-= 氢原子的总能量:2

2k p ke E E E r

=+=-总

提醒:

1、核反应过程一般都是不可逆的,所以核反应方程只能用单箭头表示反应方向,不能用等号连接。

2、核反应的生成物一定要以实验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只依据两个守恒定律杜撰出生成物来写出核反

应方程

3、核反应遵循质量数守恒

.....。

.....而不是质量守恒,遵循电荷数守恒

四、三种射线比较

可知,新核与粒子的动量相等而方向相反,带电量小的

提醒:

1、 半衰期:表示原子衰变一半所用时间

2、 半衰期由原子核内部本身的因素决定,跟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如压强、温度)或化学状态(如单质、化

合物)无关.. 3、 半衰期是大量原子核衰变时的统计规律,个别原子核经多长时间衰变无法预测,对个别或极少数原子核,无半衰期而言。

4、 衰变规律:T t

t N N ??

? ??=210 T

t

t m m ??? ??=210

5、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1)工业、探伤、农业、医疗等(2)作为示踪原子

五、核力与核能

1、核力:原子核内核子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

2、特点:强相互作用、短程力,作用范围1.5×10-15m 之内

3、核能

(1)质能方程:一定的能量和一定的质量相联系,物体的总能量和他的质量成正比。即2

mc E = 含义:物体具有的能量与他的质量之间存在简单的正比关系,物体的能量增大,质量也增大,物体的能量减小,质量也减小。

(2)核子在结合成核子时出现质量亏损m ?,吸收的能量也要相应减小。2

mc E ?=?

原子核分解成核子时要吸收一定的能量,相应的质量增加m ?,吸收能量2mc E ?=? (3)获得方式: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

聚变反应比裂变反应平均每个核子放出的能量大约要大3-4倍。

电磁场和电磁波

一、麦克斯韦建立了电磁场理论,预言电磁波的存在。赫兹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二、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

(1) 恒定的磁场(电场)不能产生电场(电场)

(2) 周期性变化的电场(磁场)产生同频率的周期性变化的磁场(电场),才能形成电磁波

(3) 变化的磁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电场,这种电场与电荷激发的静电场不同,它的电场线是闭

合的,它的存在与空间有无导体或者有无不合电路无关。

三、对电磁波的理解

(1) 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在真空中传播,在真空中不同频率的电磁波速度是相同的(都等

于光速)

(2) 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其速度是不同的频率越高,波速越小。 (3) f v λ=

提醒:电磁波不同于机械波,机械波传播必须有介质,而电磁波不需要介质,机械波的波速仅取决于介质,而电磁波的波速与介质及波的频率均有关系。 四、电磁波谱的分析应用

五、狭义相对论 1、 基本假设:

(1) 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2) 真空中的光速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都是相同的。 2、 在高速运行时:

尺子变短、时钟变慢、质量增加。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

原子物理 一、波粒二象性 1、热辐射:一切物体均在向外辐射电磁波.这种辐射与温度有关。故叫热辐射. 特点:1)物体所辐射的电磁波的波长分布情况随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即同时辐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但某些波长的电磁波辐射强度较强,某些较弱,分布情况与温 度有关。 2)温度一定时,不同物体所辐射的光谱成分不同。 2、黑体:一切物体在热辐射同时,还会吸收并反射一部分外界的电磁波。若某种物体,在热辐射的同时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种物体叫做黑体(或绝对黑体)。在自然界中,绝对黑体实际是并不存在的,但有些物体可近似看成黑体,例如,空腔壁上的小孔. 热辐射特点吸收反射特点 一般物体辐射电磁波的情况与温度,材 料种类及表面状况有关既吸收,又反射,其能力与材料的种类及入射光波长等因素有关 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 分布只与黑体温度有关完全吸收各种入射电磁波,不反射 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1)温度一定时,黑体辐射的强度,随波长分布有一个极大值。 2)温度升高时,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均增加。 3)温度升高时,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方向移动。 4、能量子:上述图像在用经典物理学解释时与该图像存在严重的不符(维恩、瑞利的解释)。普朗克认为能量的辐射或者吸收只能是一份一份的.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ε叫做能量子.ν εh =) 10 63 .6 (34叫普朗克常量 s J h? ? =-.由量子理论得出的结果与黑体的辐射强度图像吻合的非常完美,这印证了该理论的正确性.

5光电效应:在光的照射下,金属中的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现象.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光电子。光电效应由赫兹首先发现。 爱因斯坦指出: ① 光的能量是不连续的,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能量子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为 ε=h ν,其中h=6。63×10-34 J ·s 叫普朗克常量,ν是光的频率; ② 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上时,一个光子会被一个电子吸收,吸收的过程是瞬间的(不超过10-9 s ).电子在吸收光子之后,其能量变大并向金属外逃逸,从而产生光电效应现象; ③ 一个电子只能吸收一个光子,不会有一个电子连续吸收多个光子的情况,该过程需要克服金属内部原子束缚做功(逸出功W 0,其大小与金属材料有关),然后才有可能从金属表面飞出。因此在只有当一个光子能量较大时,电子才会将其吸收并从金属内部飞出,否则电子无法克服原子束缚从金属中逸出。由能量守恒可得光电效应方程: 0W h E k -=ν ④ 决定能否发生光电现象的决定因素是极限频率而不是光的强度。光的强度只会影响从金属中逸出的电子数目。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最小频率叫做该种金属的截止频率(极限频率).截止频率的大小与金属种类有关。光的强度:单位时间内垂直照射到金属表面单位面积上入射光中光子总数目. 若ν≥c ν,无论光照强度如何也会有光电效应现象产生 若ν<c ν,则无论怎样增加光照强度,也不会有光电效应产生 知识拓展之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在光照条件不变时,若正向电压升高,则电路中的光电流会随之变大,当正向电压调到某值后电路中的电流不再增加,该电流叫饱和电流。饱和电流大小反映了入射光的强度(光子数目)。在光照条件不变时,若反向电压升高,则电路中的光电流会随之变小,当反向电压达到某值后,电路中的电流变为零,这个电压叫遏止电压。遏止电压只与入射光频率有关. e W e h U c 0 -=ν0(W h E k -=ν由) 得出和00W h eU E eU c k c -=-=-ν

初二物理光学知识点【初二物理透镜及其应用的知识点】

初二物理光学知识点【初二物理透镜及其应用的知识点】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练习:☆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二、透镜 1、名词: 透镜:由透明材料磨制而成,两个折射面都是球面,或一面是球面另一面是平面的透明体。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 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典型光路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 具体见下表: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初中物理光学知识点

光学知识点大汇总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现象: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2、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按形成原因分,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例如,自然光源有太阳、萤火虫等,人造光源有如蜡烛、霓虹灯、白炽灯等。 ●月亮不是光源,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的光。 3、光的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或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 不需要介质。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海市蜃楼、早晨看到太阳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星星的闪烁等) 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小孔成像、井底之蛙、影子、日食、月食、一叶障目。 ●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①激光准直. 排直队要向前看齐. 打靶瞄准 ②影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 以在不透光的物体后面,光照射不到,形成了黑暗的部分就是影。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日食的成因: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并且三球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月球的黑影落在地球上,就形成了日食. 月食的成因: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中间时,太阳光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地球的影落在月球上,就形成了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 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 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 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1 2 3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 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像可能放大,也可能宿小。 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反映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小孔成像原理: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不受引力作用干扰的情况下沿直线传播根据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证明像长和物长之比等于像和物分别距小孔屏的距离之比。 4、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的直线。(光线是假想的, 实际并不存在) 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5、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1)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什么问题? 这表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2)光年是长度的单位,1光年表示光在1年时间所走的路程,1光年=3×108 米/秒×365×24×3600秒=9.46×1015米 注意:光年不是时间的单位。 二、光的反射 1.反射:光在两种物质的交界面处会发生反射。 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2.探究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设计实验】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如图2-2所示。 一束光贴着纸板沿着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原 子 物 理 一、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核式结构 1.1897年,_________发现了电子.他还提出了原子的______________模型. 2.物理学家________用___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叫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果: 绝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箔后________;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极少数的α粒子甚至被____. 4.实验的启示:绝大多数α粒子直线穿过,说明原子内部存在很大的空隙; 少数α粒子较大偏转,说明原子内部集中存在着对α粒子有斥力的正电荷; 极个别α粒子反弹,说明个别粒子正对着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的物体运动时,受到该物体很大的斥力作用. 5.原子的核式结构: 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________,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例1: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下列四个选项中哪一项属于实验得到的正确结果: A.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不改变运动方向 B.极少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偏转,有的甚至被反弹 C.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偏转 D.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有较大的偏转. 例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如图1-1所示表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α粒子散射图景。图中实线表示α粒子的运动轨迹。其中一个α粒子在从a 运动到b 、再运动到c 的过程中(α 粒子在b 点时距原子核最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α粒子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B .α粒子的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C .α粒子的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 D .电场力对α粒子先做正功后做负功 二 玻尔的原子模型 能级 1.玻尔提出假说的背景——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与经典物理学的矛盾: ⑴按经典物理学理论,核外电子绕核运动时,要不断地辐射电磁波,电子能量减小,其轨道半径将不断减小,最终落于原子核上,即核式结构将是不稳定的,而事实上是稳定的. ⑵电子绕核运动时辐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应等于电子绕核运动的频率,由于电子轨道半径不断减小,发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应是连续变化的,而事实上,原子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只是某些特定值。 为解决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之间的矛盾,玻尔提出了三点假设,后人称之为玻尔模型. 2.玻尔模型的主要内容: ⑴定态假说: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__________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_______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做________. ⑵ 跃迁假说: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________________. ⑶轨道假说: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对应于______子的不同轨道.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连续的. 3.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和轨道公式 原子各定态的能量值叫做原子的能级,对于氢原子,其能级公式为:______________; 对应的轨道公式为:12r n r n 。其中n 称为量子数,只能取正整数.E 1=-13.6eV ,r 1=0.53×10-10m . 原子的最低能量状态称为_______,对应电子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 图1-1 a b c 原子核 α粒子

原子物理知识点讲解

一、光电效应现象 1、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物体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发射电子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2、光电效应的研究结论: ①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频率的光不能产生光电效应。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着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注意:从金属出来的电子速度会有差异,这里说的是从金属表面直接飞出来的光电子。③ 入射光照到金属上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 s ;④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3、 光电效应的应用: 光电管:光电管的阴极表面敷有碱金属,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比较弱,在光的照射下容易发射电子,阴极发出的电子被阳极收集,在回路中形成电流,称为光电流。 注意:①光电管两极加上正向电压,可以增强光电流。②光电流的大小跟入射光的强度和正向电压有关,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入射光的强度越大,光电流越大。③遏止电压U 0。回路中的光电流随着反向电压的增加而减小,当反 向电压U 0满足:02 max 2 1eU mv =,光电流将会减小到零,所以遏止电压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 4、波动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 ①不论入射光的频率多少,只要光强足够大,总可以使电子获得足够多的能量,从而产生光电效应,实际上如果光的频率小于金属的极限频率,无论光强多大,都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②光强越大,电子可获得更多的能量,光电子的最大初始动能应该由入射光的强度来决定,实际上光电子的最大初始动能与光强无关,与频率有关。 ③光强大时,电子能量积累的时间就短,光强小时,能量积累的时间就长,实际上无论光入射的强度怎样微弱,几乎在开始照射的一瞬间就产生了光电子. 二、光子说 1、普朗克常量 普郎克在研究电磁波辐射时,提出能量量子假说:物体热辐射所发出的电磁波的能量是不连续的,只能是hv 的整数倍,hv 称为一个能量量子。即能量是一份一份的。其中v 辐射频率,h 是一个常量,称为普朗克常量。 2、光子说 在空间中传播的光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ε跟光的频率ν成正比。hv =ε,其中:h 是普朗克常量,v 是光的频率。

初中物理光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光学知识点归纳 五、光的反射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一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理解: (1)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 (2)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3)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8、两种反射现象 (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 (2)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2)像和物的大小(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3、平面镜的应用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认识物理 一、物理学研究的内容:现象、规律及产生原因。 包括:声、光、热、电、力等。分别概括知识点、举例子,并说明中考的重点难点。 二、物理学的特点 1、有趣 2、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3、和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 三、如何学好物理: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举例:人—声带振动;风—空气振动;下雨刷刷声—液体振动;风吹树叶振动、电线振动发出声音;蚊子翅膀振动;敲鼓—鼓面振动;弹琴—琴弦振动;婵—腹部发生器;鸟—鸣管等等。 青蛙的发音器官为声带。有些雄蛙口角的两边还有能鼓起来振动的外声囊,声囊产生共鸣,使蛙的歌声雄伟、洪亮雨后,汇成一片大合唱,有一定规律,有领唱、合唱、齐唱、伴唱等多种形式,能吸引较多的雌蛙前来。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而发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⑵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③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 ⑶声音的保存: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出和原声相同的声音。 声音记录的分类:1、机械振动:唱片(唱针振动)2、磁记录:磁带 3、光记录:光盘、DVD 二、声音的传播 ⑴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又叫发声体。 ⑵介质: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举例子气体、液体、固体作为介质的例子。 ①介质分类:气体、液体、固体(固体传声效果好,能量损失少,举例子)②真空不能传声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原 子 物 理 一、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核式结构 1.1897年,_________发现了电子.他还提出了原子的 ______________模型. 2.物理学家________用___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叫 __________________。 3. 实验结果:绝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箔后________;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的α粒子甚至被____. 4. 实验的启示:绝大多数α粒子直线穿过,说明原子内部存在很大的空隙; 少数α粒子较大偏转,说明原子内部集中存 在着对 α粒子有斥力的正电荷; 极个别α粒子反弹,说明个别粒子正对着质量比 α粒子大很多的物体运动时,受到该物体很大的斥 力作用. 5.原子的核式结构: 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 的核,叫 ________,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 转. 例1: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下列四个选项中哪一项属于实验得到的正确结果: A.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不改变运动方向 B . 极少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偏转 ,有的甚至被反 弹 C.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 偏转 D. 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有较大的偏转. 例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 型。如图 1-1所示表示了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 α粒子散射图景。图中实 线表示 α粒子的运动轨迹。其中一个 c α粒子在从a 运动到b 、再运动到c 的过程中(α粒子在b 点时距原子核最近),下 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b A .α粒子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原子核 B .α粒子的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C .α粒子的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 α粒子 D .电场力对α粒子先做正功后做负功 图1-1 二玻尔的原子模型 能级 1.玻尔提出假说的背景——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与经典物理学的矛盾:⑴按经典物理学理论,核外电子绕核运动时,要不断地辐射电磁波,电子能量减小,其轨道半径将不断减小,最终落于原子核上,即核式结构将是不稳定的,而事实上是稳定的.⑵电子绕核运动时辐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应等于电子绕核运动的频率,由于电子轨道半径不断减小,发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应是连续变化的,而事实上,原子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只是某些特定值。 为解决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之间的矛盾,玻尔提出了三点假设,后人称之为玻尔模型. 2.玻尔模型的主要内容: ⑴定态假说: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 __________的能量状态中,在 这些状态中原子是 _______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 但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做 ________. ⑵跃迁假说: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________________. ⑶轨道假说: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对应于 ______子的不同轨道 .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 连续的. 3.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和轨道 公式 原子各定态的能量值叫做原子的能级,对于氢原子,其能级 公式为 :______________; 对应的轨道公式为: r n n 2 r 1。其中n 称为量子数,只能取正.E1=-13.6eV ,r1=0.53×10-10m .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原 子 物 理 一、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核式结构 1.1897年,_________发现了电子.他还提出了原子的______________模型。 2。物理学家________用___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叫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果: 绝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箔后________;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极少数的α粒子甚至被____. 4。实验的启示:绝大多数α粒子直线穿过,说明原子内部存在很大的空隙; 少数α粒子较大偏转,说明原子内部集中存在着对α粒子有斥力的正电荷; 极个别α粒子反弹,说明个别粒子正对着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的物体运动时,受到该物体很大的斥力作用. 5.原子的核式结构: 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________,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例1: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下列四个选项中哪一项属于实验得到的正确结果: A.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不改变运动方向 B.极少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偏转,有的甚至被反弹 C.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偏转 D 。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有较大的偏转。 例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如图1—1所示表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α粒子散射图景.图中实线表示α粒子的运动轨迹。其中一个 α粒子在从a 运动到b 、再运动到c 的过程中(α粒子在b 点时距原子核最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α粒子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B .α粒子的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C .α粒子的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 D .电场力对α粒子先做正功后做负功 二 玻尔的原子模型 能级 1.玻尔提出假说的背景——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与经典物理学的矛盾: ⑴按经典物理学理论,核外电子绕核运动时,要不断地辐射电磁波,电子能量减小,其轨道半径将不断减小,最终落于原子核上,即核式结构将是不稳定的,而事实上是稳定的. ⑵电子绕核运动时辐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应等于电子绕核运动的频率,由于电子轨道半径不断减小,发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应是连续变化的,而事实上,原子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只是某些特定值。 为解决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之间的矛盾,玻尔提出了三点假设,后人称之为玻尔模型. 2.玻尔模型的主要内容: ⑴定态假说: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__________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_______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做________. ⑵ 跃迁假说: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________________。 ⑶轨道假说: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对应于______子的不同轨道.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连续的. 3.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和轨道公式 原子各定态的能量值叫做原子的能级,对于氢原子,其能级公式为:______________; 对应的轨道公式为:12r n r n =。其中n 称为量子数,只能取正整数。E 1=-13。6eV ,r 1=0。53×10-10 m . 原子的最低能量状态称为_______,对应电子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 原子的较高能量状态称为_______,对应电子在离核较远的轨道上运动. 4.氢原子核外的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与其能量相对应 核外电子绕核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来源于库仑力(量子化的卫星运动模型) 由r v m r e k F 222 ==库得动能r ke mv E k 2 22121==, 即r 越大时,动能________。 又因为12r n r n =,21 n E E n = 即量子数n 越大时,动能_______,势能______,总能量_______. 5.用玻尔量子理论讨论原子跃迁时释放光子的频率种数 氢原子处于n=k 能级向较低激发态或基态跃迁时,可能产生的光谱线条数的计算公式为:2 ) 1(2 -= =k k C N k 例1:氢原子的核外电子从距核较近的轨道跃迁到距核较远的轨道的过程中 ( ) A .原子要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增大,原子的电势能增大 图1-1 c 原子核 α粒子

(完整版)初中物理光现象知识点总结

光线: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和径迹。 光学 1 光的产生: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自然光源:太阳,星星,萤火虫… 人造光源:蜡烛,电灯… 月亮不会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2 光的传播 光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光在真空中传播最快 为3×108 m/s=3×105 km/s 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比真空中慢 但可近似为3×108 m/s 光在固体中传播最慢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光由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发生反射; 光的折射:光由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一部分光进入另一种介质发生折射。 光的色散:光通过棱镜折射后会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2.1光的直线传播 能说明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小孔成像(树荫下的光斑);日食月食;影子的形成等。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排队看齐;射击瞄准;激光准直等。 实验:小孔成像: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结论:呈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决定于蜡烛到小孔的距离及光屏到小孔的距离(孔应该适当小) 2.2光的反射 平面镜成像、水中的倒影、潜望镜、光污染、晃眼、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汽车后视镜(凸面镜)、太阳灶做饭(凹面镜)、人能看到物体的颜色,一定是物体表面反射了这种色光进入了人眼 (晚上看到物体都是黑色的原因:没有光进入人眼)。

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实验器材:激光光源,可折叠硬纸板,量角器,尺子,笔等 当右半个硬纸板向后(或向前)折时会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上;反射光线和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一切光的反射光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平行光(如太阳光)射到光滑平整的表面时,反射光也平行,且向着同一方向;这样的反射称为镜面反射(黑板反光) 平行光(如太阳光)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时,反射光不平行,且向着四面八方;这样的反射称为称为漫反射(能看到黑板上的字) 平面镜成像 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器材: 玻璃板、两只大小完全相同的蜡烛、刻度尺、光屏、火柴等 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 直;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是正立的虚像 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成像原理见图: 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用两根大小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及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玻璃板必须垂直于水平桌面放置的 目的:便于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4通过玻璃板会看到两个像的原因:两个表面两次反射成像。 5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 都无法与A 的像重合:玻璃板没有与水平面垂直。 6不用厚玻璃板的原因:两个表面使光反射成两个不重合的像。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

、波粒二象性 1、热辐射: 一切物体均在向外辐射电磁波。这种辐射与温度有关。故叫热辐射。 特点: 1)物体所辐射的电磁波的波长分布情况随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即同时辐射各种 波长 的电磁波,但某些波长的电磁波辐射强度较强,某些较弱,分布情况与 温度有关。 2)温度一定时,不同物体所辐射的光谱成分不同。 2、黑体: 一切物体在热辐射同时,还会吸收并反射一部分外界的电磁波。若某种物体,在 热辐射的同时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 而不发生反射, 这种物体叫做黑体 ( 或 绝对黑体 )。在自然界中,绝对黑体实际是并不存在的,但有些物体可近似看成黑体,例如, 空腔壁上的小孔。 注意,黑体并不一定是黑色的。 热辐射特点 吸收反射特点 一般物体 辐射电磁波的情况与温度, 材 料种类及表面状况有关 既吸收,又反射,其能力与材 料的种类及入射光波长等因 素 有关 黑体 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 分布只与黑体温度有关 完全吸收各种入射电磁波, 不 反射 黑体辐射的强度,随波长分布有一个极大值。 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均增加。 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方向移动。 4、能量子 :上述图像在用经典物理学解释时与该图像存在严重的不符 (维恩、 瑞利的解释) 普朗克认为能量的辐射或者吸收只能是一份一份的.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 ε 叫做能 量子. h (h 6.63 10 34 J s 叫普朗克常量 ) 。 由量子理论得出的结果与黑体的辐射强度 图像吻合的非常完美,这印证了该理论的正确性。 原子物理 黑体辐射的实验规 律: 1)温度一定 时, 2)温度升高

5 光电效应: 在光的照射下,金属中的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现象。 射出 来的电子叫光电子。光电效应由赫兹首先发现。 爱因斯坦指出 : ① 光的能量是不连续的, 是一份一份的, 每一份能量子叫做一个光 子. 光子的能量为 ε= h ν ,其中 h= 6.63× 10- 34 J · s 叫普朗克常量, ν是光的频率; ② 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上时, 一个光子会被一个电子吸收, 吸收的过程是瞬间的 (不 -9 超过 10-9 s )。电子在吸收光子之后,其能量变大并向金属外逃逸,从而产生光电效应现象; ③ 一个电子只能吸收一个光子, 不会有一个电子连续吸收多个光子的情况, 该过程需 要克服金属内部原子束缚做功(逸出功 W 0,其大小与金属材料有关),然后才有可能从金 属表面飞出。因此在只有当一个光子能量较大时,电子才会将其吸收并从金属内部飞出, 否则电子无法克服原子束缚从金属中逸出。 由能量守恒可得 光电效应方程 : E k h W 0 ④ 决定能否发生光电现象的决定因素是极限频率而不是光的强度。 光的强度只会影响 从金属中逸出的电子数目。 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最小频率叫做该种金属的截止频率 (极限频 率 ).截止频率的大小与金属种类有关。光的强度:单位时间内垂直照射到金属表面 单位面积上入射光中光子总数目。 若ν≥ c ,无论光照强度如何也会有光电效应现象产生 若ν< c ,则无论怎样增加光照强度,也不会有光电效应产生 知识拓展之 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在光照条件不变时, 若正向电压升高, 则电路中的光电 流会随之变大, 当正向电压调到某值后电路中的电流不再增加, 该电流叫饱和电流。 饱和电 流大小反映了入射光的强度(光子数目)。在光照条件不变时,若反向电压升高,则电路中 的光电流会随之变小, 当反向电压达到某值后, 电路中的电流变为零, 这个电压叫遏止电压。 遏止电压只与入射光频率有关。 h W 0 e e (由E k h W 0 和 eU c 0 E k 得出 eU c h W 0) U c

初二物理光学知识点大汇总

光学复习 1、光现象: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2、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按形成原因分,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例如,自然光源有太阳、萤火虫等,人造光源有如蜡烛、霓虹灯、白炽灯等。 ●月亮不是光源,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的光。 3、光的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或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 不需要介质。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海市蜃楼、早晨看到太阳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星星的闪烁等) ①激光准直. 排直队要向前看齐. 打靶瞄准 ②影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 以在不透光的物体后面,光照射不到,形成了黑暗的部分就是影。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日食的成因: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并且三球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月球的黑影落在地球上,就形成了日食. 月食的成因: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中间时,太阳光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地球的影落在月球上,就形成了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 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 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 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3 2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 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像可能放大,也可能宿小。 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反映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小孔成像原理: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不受引力作用干扰的情况下沿直线传播 根据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证明像长和物长之比等于像和物分别距小孔屏的距离之 比。 4、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的直线。(光线是假想的, 实际并不存在) 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5、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这表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2)光年是长度的单位,1光年表示光在1年时间所走的路程,1光年=3×108 米/秒×365×24×3600秒=9.46×1015米 注意:光年不是时间的单位。 二、光的反射 反射:光在两种物质的交界面处会发生反射。 1. 探究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设计实验】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 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 垂直于镜面,如图2-2所示。 一束光贴着纸板沿着某一个角度射到O 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 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 和反射光OF 的径迹。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一次。换另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光的径迹。 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NO 两侧的角i 和r 。 【实验表格】 角i 角r 第一次 入射光线 图2-2 反射光线 N F E O i r 入射光线 E N F i r 反射光线 图2-3

原子物理知识学知识题目解析(褚圣麟)

1.原子的基本状况 1.1解:根据卢瑟福散射公式: 2 02 22 442K Mv ctg b b Ze Ze αθ πεπε== 得到: 21921501522 12619 079(1.6010) 3.97104(48.8510)(7.681010) Ze ctg ctg b K ο θαπεπ---??===??????米 式中2 12K Mv α=是 α粒子的功能。 1.2已知散射角为θ的α粒子与散射核的最短距离为 2202 1 21 ()(1)4sin m Ze r Mv θ πε=+ , 试问上题α粒子与散射的金原子核之间的最短距离m r 多大? 解:将1.1题中各量代入m r 的表达式,得: 2min 202 1 21()(1)4sin Ze r Mv θπε=+ 1929 619479(1.6010)1910(1)7.6810 1.6010sin 75ο --???=???+???143.0210-=?米 1.3 若用动能为1兆电子伏特的质子射向金箔。问质子与金箔。问质子与金箔原子核可能达到的最小距离多大?又问如果用同样能量的氘核(氘核带一个e +电荷而质量是质子的两倍,是氢的一种同位素的原子核)代替质子,其与金箔原子核的最小距离多大?

解:当入射粒子与靶核对心碰撞时,散射角为180ο。当入射粒子的动能全部转化为两粒子间的势能时,两粒子间的作用距离最小。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得: 22 0min 124p Ze Mv K r πε==,故有: 2 min 04p Ze r K πε= 192 9 13619 79(1.6010)910 1.141010 1.6010 ---??=??=???米 由上式看出:min r 与入射粒子的质量无关,所以当用相同能量质量和相同电量得到核代替质子时,其与靶核的作用的最小距离仍为131.1410-?米。 1.4 钋放射的一种α粒子的速度为71.59710?米/秒,正面垂直入射于厚度为710-米、密度为41.93210?3/公斤米的金箔。试求所有散射在90οθ>的α粒子占全部入射粒子数的百分比。已知金的原子量为197。 解:散射角在d θθθ+之间的α粒子数dn 与入射到箔上的总粒子数n 的比是: dn Ntd n σ= 其中单位体积中的金原子数:0//Au Au N m N A ρρ== 而散射角大于090的粒子数为:2'dn dn nNt d ππ σ=?=?

原子物理知识点汇总

高考考点:原子物理考点分析 一、 历史人物及相关成就 1、 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原子枣糕模型 ——说明原子可再分 2、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发现质子 3、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4、 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正电子 5、 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可再分 6、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2 mc E =,2 mc E ?=? 7、 玻尔:提出玻尔原子模型,解释氢原子线状光谱 8、 密立根:油滴实验——测量出电子的电荷量 二、 核反应的四种类型 类型 可控性 核反应方程典例 衰变 α衰变 自发 e H Th U 422349023892 +→ β衰变 自发 e Pa 012349123490Th -+→ 人工转变 人工控制 H o He N 1117842147+→+卢瑟福发现质子 n C He Be 101264294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n P He l 103015422713A +→+ 约里奥.居里夫妇 e Si P 0130143015 +→ 发现放射性同位素,同 时发现正电子 n Kr a n U 108936144561023592 3B ++→+ 重核裂变 比较容易进行人工控制 n Sr Xe n U 10903813654102359210++→+ 轻核聚变 除氢弹外无法控制 n He H H 10423121+→+ 提醒: 1、 核反应过程一般都是不可逆的,所以核反应方程只能用单箭头表示反应方向,不能用等号连 接。 2、 核反应的生成物一定要以实验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只依据两个守恒定律杜撰出生成物来写 出核反应方程 3、 核反应遵循质量数守恒而不是质量守恒,遵循电荷数守恒 三、 三种射线比较 种类 )(4 2He 射线α )(0 1e -射线β 射线γ 速度 0.1c 0.99c C 在电磁场中 偏转 与a 射线反向偏转 不偏转 贯穿本领 最弱,用纸能挡住 较强,穿透几毫米的铝板 最强,穿透几厘米的 铅板 对空气的电离作用 很强 较弱 很弱 在空气中的径迹 粗、短、直 细、较长、曲折 最长 通过胶片 感光 感光 感光 产生机制 核内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结合的比较紧密,有时会作为一个整体从较大的原子核抛射出来 核内的中子可以转化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产生的电子从核内发射出来 放射性原子核在发生两种衰变后产生得新核往往处于高能级,当它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r 光子 提醒: 1、 半衰期:表示原子衰变一半所用时间 2、 半衰期由原子核内部本身的因素据顶,跟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如压强、温度)或化学状态(如 单质、化合物)无关

原子物理知识点知识讲解

一、光电效应现象 1、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物体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发射电子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2、光电效应的研究结论: ①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 ................, 才能产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频率的光不能产生光电效应。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 ........ 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只随着入射光频率的增大 ..而增大 ..。注意:从金属出来的电子速度会有差异,这里说的是从金属表面直接飞出来的光电子。③入射光照到 金属上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 ............,一般不超过10-9s;④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3、光电效应的应用: 光电管:光电管的阴极表面敷有碱金属,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比较弱,在光的照射下容易发射电子,阴极发出的电子被阳极收集,在回路中形成电流,称为光电流。 注意:①光电管两极加上正向电压,可以增强光电流。②光电流的大小跟入射光的强度和正向电压有关,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入射光的强度越大,光电流越大。③遏止电压U0。回路中的光电流随着反向电压的增加而减小,当反向电压 U 0满足: 2 max 2 1 eU mv=,光电流将会减小到零,所以遏止电压与入射光的频率有 关。 4、波动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 ①不论入射光的频率多少,只要光强足够大,总可以使电子获得足够多的能量,从而产生光电效应,实际上如果光的频率小于金属的极限频率,无论光强多大,都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②光强越大,电子可获得更多的能量,光电子的最大初始动能应该由入射光的强度来决定,实际上光电子的最大初始动能与光强无关,与频率有关。 ③光强大时,电子能量积累的时间就短,光强小时,能量积累的时间就长,实际上无论光入射的强度怎样微弱,几乎在开始照射的一瞬间就产生了光电子. 二、光子说 1、普朗克常量 普郎克在研究电磁波辐射时,提出能量量子假说:物体热辐射所发出的电磁波的能量是不连续的,只能是hv的整数倍,hv称为一个能量量子。即能量是一份一份的。其中v辐射频率,h是一个常量,称为普朗克常量。 2、光子说 在空间中传播的光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ε跟光的频率ν成正比。hv = ε,其中:h是普朗克常量,v是光的频率。 三、光电效应方程 1、逸出功W : 电子脱离金属离子束缚,逸出金属表面克服离子引力做的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