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

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

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
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

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

摘要

如果说《西游记》是一部唐僧师徒的集体奋斗史,倒不如说是孙悟空的个人成长悲剧史。他生活在独裁统治的社会底层,要想改变自己和猴子猴孙的社会地位就得反抗,但他的反抗遭到了统治集团的强力镇压,最终以失败而结束。被压五行山,为求自由不得不拜唐僧为师,保护他上西天取经;被带紧箍咒,为求生存不得不听命于唐僧,接受他的教诲。最终,他丧失了纯真的自我,取而代之的是充满伦理教化的思想。性格本真的异化成为了孙悟空最大的悲剧,六耳猕猴之死,象征着过去孙悟空的彻底毁灭。

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悲剧

On The Tragedy of Sun Wukong

HUANG Quan-zhong

Abstract

Journey to the West is more a personal tragedy of the Monkey King than a collective struggle of Monk Tang and his disciples. Living at the bottom of the autocratic society, Sun had to fight ag ainst it to change his and his descendants’ fate. However, his resistance against the authorities’ repr ession ended in failure. Having been trapped under the Five Finger Mountain, he became Monk Ta ng’s disciple for freedom and accompany him to the West; Confined by the spell of the Guanyin B odhisattva, he had no choice but to obey his master, to listen to his preaches and to lose himself fin ally. Instead, he was brainwashed by ethics and morals. It’s a tragedy that the Monkey King’s real personality was stifled. The death of the Six Ear Monkey symbolizes the end of the former Monk ey King.

Key words:"journey to the west" The Monkey King tragedy

目录

一、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 (1)

(一)对现实的奋力反抗,最终被统治所镇压 (1)

(二)性格本真的异化 (2)

1.叛逆精神不复存在,爱憎分明受到挑战 (2)

2.封建伦理思想吞噬了原本纯真的自我 (3)

3.“六耳猕猴之死”代表着过去孙悟空的彻底毁灭 (4)

二、生存环境的黑暗是孙悟空个人悲剧的根源 (4)

(一)统治者专制独裁,愚弄百姓 (4)

(二)统治者昏庸腐败,任意妄为 (5)

(三)统治者任其属下为非作歹,残害百姓 (6)

(四)统治者任人唯亲,互相勾结 (6)

三、小结 (6)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所讲述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这部小说虽然大部分都是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如何克服种种磨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但纵观全篇小说,倒更像是孙悟空的个人成长史。从他的横空出世到他的学有所成,再到他的人生奋斗,最终到他的彻底毁灭。说到孙悟空的彻底毁灭,不禁有人会问:孙悟空明明是修得正果,何以毁灭?不错,孙悟空是修得正果,但他所修得的正果其实正是他毁灭的结果,这不是一种单纯的肉体上的毁灭,而是一种灵魂本真的毁灭。当我们换个角度重新来解读孙悟空的形象时,我们会发现这部小说其实是孙悟空的个人成长悲剧史。

一、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

(一)对现实的奋力反抗,最终被统治所镇压

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曾说道:“对悲剧来说紧要的不光是巨大的痛苦,而且是对待痛苦的方式,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引起我们快感的不是灾难而是反抗。”【1】271反抗的过程越是艰辛,给我们的悲剧感就越是强大。孙悟空从一出生就开始反抗,他先是反抗生老病死,继而反抗统治者的独裁统治,但他的反抗最终难逃失败的结局。

孙悟空虽然是天生石猴,但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依然受到生老病死的约束。当众猴还沉醉在无忧无虑的喜宴之中时,他却掩面悲啼,意识到:“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内。”【2】4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他历尽千辛万苦,漂洋过海,寻求长生不老之术。他四处求仙问道,幸遇菩提老祖,传他与天同寿的真功果,不死长生的大法门。当他重返花果山时,已过二十余载。他学得一生本领归来后,为保花果山不受欺凌,下东海龙宫索取金箍棒,为保子孙不再受生老病死的折磨,下地府勾销生死簿。

孙悟空对生老病死的反抗,却遭到了统治者的严重不满,因为这威胁到了他们的独裁统治,接踵而来的是对孙悟空一次又一次的欺骗和打杀。孙悟空为了改变自己的和猴子猴孙的社会地位,得到统治者的认可,接受了天庭的两次招安,但统治者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才实施的招安,不可能真正接受他。当他发现弼马温只是一个养马的小官时,一顿臭骂之后,愤然推案离去;当他发现王母娘娘的蟠桃会没有请他时,他才知道自己在天庭根本没有任何地位,为了出尽心中这口恶气,他毁盛会、偷仙丹。经过两次的招安失败之后,统治者决心将其抓获处死,正面交锋再次展开。孙悟空独自一人对抗十万天兵天将,毫不畏惧,但他一人始终是力单势薄,被天庭抓获。天庭为了处死他,想尽了一切方法,这一做法彻底激怒了孙悟空,于是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大闹天空,把那天空闹的鸡犬不宁,吓得各路神仙魂飞魄散,

使得玉帝不得不差人去请西方如来前来支援,至此孙悟空对天庭的反抗达到了顶点。

西方如来的到来并没有让孙悟空带有任何的退缩,他怒气昂昂,厉声高叫道:“你是哪方善士,敢来止往刀兵问我?”【2】40他丝毫不把如来放在眼里。也许,他只是不知道如来的厉害,但他的反抗依然在继续,直至被压五行山,他伟大的反抗才最终以失败而结束。(二)性格本真的异化

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曾给悲剧下过一个精辟的定义:“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3】191-194在《西游记》这部作品中,作者就是把孙悟空纯真性格的毁灭展示给我们。在目睹了玉皇大帝所领导的神仙统治集团对孙悟空的招安失败以后,西方如来统治的佛仙集团充分吸取教训,他们意识到要想让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为己所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于是佛祖安排孙悟空跟随唐僧取经,并利用孙悟空的纯真骗他戴上了紧箍咒幻化而成的嵌金花帽。从此,孙悟空只得呆在唐僧身边,受制于唐僧,受唐僧教化。最终将原本一个敢于斗争、爱憎鲜明、嫉恶如仇、桀骜不顺的孙悟空变成了一个斗争受约束、充满伦理教化思想的为封建恶势力所利用的封建卫道士。

1.叛逆精神不复存在,爱憎分明受到挑战

孙悟空敢于斗争的精神在《西游记》中表现的淋淋尽致,小说从头到尾,孙悟空都表现的异常英勇。但我们必须将他的斗争分成两部分来看,一部分是取经前的斗争,一部分是取经时的斗争,这两种斗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孙悟空取经前的斗争是自由的斗争,他不受任何人或事的拘束。他敢于藐视一切封建权威。他不满阎王掌握生死,就闯地府,他不满天庭招安,就搞破坏。他不把玉皇大帝放在眼里,称他“皇帝老儿”,他不畏惧天庭势力,竖起“齐天大圣”的大旗。他敢大闹天空,他敢对如来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孙悟空取经时的斗争是不自由的斗争,他是带着镣铐跳舞。他的斗争受到唐僧的约束,受到紧箍咒的约束,受到如来统治集团的约束。直到后来,他完全被封建伦理思想所吞噬,他不再藐视一切封建权威,甚至竖起了捍卫封建权威的大旗。

孙悟空大闹天空之后最终被如来压在了五行山下,足足被压五百年,饱受日晒雨淋的煎熬,为求自由,他不得不拜唐僧为师,并护送他上西天取经。从此,他的斗争开始受到唐僧的约束。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唐、孙师徒二人遭强盗打劫,孙悟空为保护唐僧加上他本性就是嫉恶如仇,遇见强盗就毫不留情地抡起金箍棒将他们通通打死了。唐僧见此情形,就责怪孙悟空不该乱杀生,将孙悟空说教了一番。这时候孙悟空虽然受到唐僧的约束,但这种约束力是很小的,他一气之下便离唐僧而去。孙悟空之所以再次回到唐僧身边,

是因为他对如来的五行山还心有余悸,当他在回来的路上碰到观音菩萨时,他慌得忙施礼。但自从唐僧骗孙悟空带上紧箍咒之后,这种约束力就真正形成了。唐僧一念紧箍咒,孙悟空便痛得竖蜻蜓、翻筋斗、面红耳赤、眼胀身麻,不得不跪地求饶。

在唐僧师徒四人的这个小集体里,唐僧实际上就是封建权威的代表。孙悟空与唐僧之间存在了巨大的矛盾。唐僧自以为是,听信谗言,专制独裁,不管孙悟空做的对与错,只要孙悟空没有按他的意愿做事,他就念紧箍咒,甚至是赶走孙悟空。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饱受紧箍咒之苦,终于将白骨精打死现出了原形,好不容易还自己一身清白,只因八戒的一句谗言,唐僧便又念起了紧箍咒,最后赶走了孙悟空。但随着取经的深入,孙悟空慢慢地放弃了自我,放弃了自由的斗争,渐渐向唐僧靠拢,向封建权威靠拢,自此他斗争的矛头不再指向封建权威。

孙悟空嫉恶如仇,他无比憎恨那些为非作歹,残害百姓的妖魔鬼怪,对它们无不是除之而后快。第八十六回“木母助威征怪物,金公施法灭妖邪”中孙悟空不仅抓了豹子精,还烧了妖怪的洞穴,叫它彻底断根。可见他对这些残害百姓的妖魔鬼怪是多么的憎恨。但当他不再藐视一切封建权威时,他爱憎分明的界限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第七十一回“行者假名降怪犼,观音现象伏妖王”中孙悟空本没打算留赛太岁活路,怎奈赛太岁是观音菩萨坐骑,只好饶他一命,甚至连对赛太岁的惩罚也在观音的劝说下彻底作罢。这要是以前的孙悟空,才不管它是谁的坐骑,直接一棒打死,但现在的孙悟空却做不到,他受制于封建权威,见是观音菩萨的坐骑也只好手下留情,这使他爱憎分明的界限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2.封建伦理思想吞噬了原本纯真的自我

孙悟空是天生石猴,他从出生就生活在花果山,他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他保留了最纯真的自我。他敢做敢为、嫉恶如仇,不受任何约束,直至被压五行山,被戴紧箍咒,随后不得不跟随唐僧上西天取经。从此他纯真的自我在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充满伦理教化思想。这在孙悟空对待唐僧的态度上表现的极为明显。孙悟空曾三次被唐僧赶走,从这三次被赶走时孙悟空的态度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孙悟空正在慢慢被封建伦理思想所浸染。

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唐僧怪孙悟空乱杀生,孙悟空受不得人气,按不住心头火,说了句“老孙去也”,便消失的无影无踪,没有任何的不舍之意。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孙悟空第二次打死白骨精幻化的人形时,唐僧就要敢孙悟空走,但孙悟空以紧箍咒为由强行留了下来。他之所以不肯离去,是因为他知道一旦他离开,师父就有危险,而他必须要保护师父。到第三次打死白骨精,虽然白骨精现出了原形,但唐僧听了八戒的谗言并相信了,便再次要敢孙悟空走,孙悟空苦苦哀求,但他却念紧箍咒

以威胁,孙悟空在紧箍咒的威逼下,无奈只得离开。但他离去时,非要对唐僧拜上一拜,以报师恩。唐僧不肯受,他便变了三个行者,四面围住唐僧下拜。回到了花果山他还依然牵挂着唐僧,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第五十七回“真行者落伽山诉苦,假猴王水帘洞誊文”,孙悟空又因为打死了强盗而被唐僧用紧箍咒逼走,但他却去而复返,恳求唐僧让他继续西行取经。但唐僧不听,以紧箍咒相逼,孙悟空没法只得离开,继而竟然来到观音处诉苦,他望见菩萨,便倒身下拜,止不住泪如泉涌,放声大哭。

从孙悟空这三次对唐僧赶他走的态度上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出,孙悟空脑子里逐渐充满了孝的观念,充满了等级的观念。

3.“六耳猕猴之死”代表着过去孙悟空的彻底毁灭

在唐僧第三次赶走孙悟空之后,一个六耳猕猴出现了,打伤了唐僧还抢走了行李。这个六耳猕猴到底是何人?为什么偏偏在唐僧赶走孙悟空之后出现了呢?如来也未能说出这六耳猕猴的来历,但我们却能从这六耳猕猴的身上看到一些似曾相识的东西,那就是过去的孙悟空,一个敢爱敢恨,敢做敢为,不向任何势力低头的孙悟空。唐僧不识好歹,屡次赶走他,不让他西行取经,修成正果,还骗他带上紧箍咒,饱受疼痛之苦,这要是过去的孙悟空,回来打伤唐僧,抢走行李是完全有可能的事。

六耳猕猴拥有与孙悟空一样的相貌,一样的本领,以致只有如来才能够辨别出来,这是不是就像当初只有如来才能降服孙悟空?如来用金钵盂罩住六耳猕猴,当初孙悟空不也是被如来一掌压在五行山下吗?这种种相似之处,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到这六耳猕猴就是过去孙悟空的原形。

但这过去的孙悟空却被现在的孙悟空打死了,他还劝如来不要可怜他。第五十八回“二心扰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中孙悟空这样说道:“如来不该慈悯他,他打伤我师父,抢夺我包袱,依律问他个得财伤人,白昼抢夺,也该个斩罪哩!”【2】384-385这是孙悟空对自己过去的否定,六耳猕猴的死亡象征着过去孙悟空的彻底毁灭,现在的孙悟空已经彻头彻尾地被改造成了一个不断向封建权威靠拢的封建卫道士。

二、生存环境的黑暗是孙悟空个人悲剧的根源

孙悟空生活在神佛统治的世界,在神佛统治的世界里一切都以他们说了算,他们掌握着世间一切的生老病死。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择手段,互相勾结。他们愚弄百姓,任意妄为,任其属下为非作歹。

(一)统治者专制独裁,愚弄百姓

孙悟空出世时,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玉皇大帝,即命千里眼、顺风耳,开

南天门观看,得知是一风化石猴,便觉不足为异,因为这不足以威胁他的统治。但当孙悟空去东海取得金箍棒,下地府勾销生死簿之后,玉帝便急忙召集各路神仙,共同商讨降服孙悟空之法。最后依太白金星所奏,实行招安政策。但玉帝为了维护其统治,不可能轻易让孙悟空这个下界妖猴融入统治阶层内部。前后的两次招安,实质是对孙悟空的敷衍,为的是防止他再生事端。玉帝这般愚弄孙悟空,也难怪他最终做出大闹天空之举。

第一次招安,玉帝欺孙悟空不懂天庭官衔品从,而封他一个弼马温的养马官职。当孙悟空知情后说到:“这般藐视老孙,老孙在那花果山称王称祖,怎么哄我来替他养马?养马者,乃后生小辈下贱之役,岂是待我?不做他,不做他,我将去也。”【2】21如是推倒公案,打出天门而去。

孙悟空受到第一次招安的愚弄,回到花果山竖起了“齐天大圣”的大旗,要求玉帝封他为“齐天大圣”。玉帝大怒,派天兵天将下界收服孙悟空,但都被孙悟空一一打败。正当玉帝准备再次添兵缉拿孙悟空之时,太白金星再次提出招安政策,奏请玉帝依孙悟空所意,封他一个“齐天大圣”,但只是加他一个空衔,有名无实,不与他管事,不与他俸禄。孙悟空第二次受到招安,来到天庭,如愿当上了“齐天大圣”,玉帝怕他无事生非,给了他一个打理蟠桃圆的差事。孙悟空在天庭过得也还算逍遥自在,每日喝酒交友,但当他发现王母娘娘举办蟠桃盛会邀请了各路大小神仙却没有邀请他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再次被玉帝所愚弄,“齐天大圣”不过只是一个虚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于是,他大闹蟠桃会,偷吃太上老君仙丹,走出南天门回到了花果山。

(二)统治者昏庸腐败,任意妄为

在《西游记》这部小说,有两大统治集团,一个是玉皇大帝统治的神仙集团,一个是西方如来统治的佛仙集团。这两大统治集团的统治者都昏庸腐败,任意妄为。

首先,我们来看看玉皇大帝统治的神仙集团。第八十七回“凤仙郡冒天致旱,孙大圣劝善施”,唐僧师徒四人来到凤仙郡,但见郡中惨状“一连三载遇干荒,草子不生绝五谷。大小人家买卖难,十门九户俱啼哭。三停饿死两停人,一停还似风中烛。”【2】572-573后来得知,造成这等惨象仅仅只是因为郡侯在献供斋天之时,与妻恶言相斗,一时怒发,推到供桌,泼了素供,唤狗来吃了。玉帝就为此而惩罚凤仙郡,在披香殿立一米山,让鸡去吃;立一面山,让狗去舔;置一金锁,让灯去烧。待鸡吃完米山,狗舔完面山,火烧断金锁,方才给凤仙郡下雨。身为玉皇大帝竟然这等昏庸,只因郡侯一人的无意冒犯,便任意妄为,三年不给凤仙郡下一滴雨,完全置世间苍生于水火而不顾。

我们再来看看西方如来统治的佛仙集团。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

如”,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西方大雷音寺,来到了他们所向往的那片西方净土,然而,那片净土并不干净。他们见过佛祖之后,佛祖命阿傩、伽叶二尊者引唐僧师徒四人至珍楼,传授真经。阿傩、伽叶二尊者引唐僧看遍经名,不忙传经,却对唐僧要人事,唐僧无人事可给,他们就传无字经书。找如来评理,如来不仅不责怪阿傩、伽叶二尊者,反而义正言辞地对唐僧师徒说到“经不可轻传,亦不可空取。”当佛祖再次命阿傩、伽叶二尊者将有字真经传与唐僧之时,二尊者仍问唐僧要些人事,唐僧无奈取了紫金钵盂奉上。都说西方乃一片净土,没想到也是这等腐败。

(三)统治者任其属下为非作歹,残害百姓

看过《西游记》的都知道,里面有很多妖怪都是天上神仙的坐骑或家童,它们偷了主人的宝物下界作怪,残害百姓。这不禁让人们产生怀疑,难道那些神仙连自己的坐骑跑了都不知道?就算不知道,却为什么偏偏每次都是孙悟空快要将它们打死的时候,这些神仙就知道了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他们并不是不知情,而是任其为非作歹,等到孙悟空快要将它们打死时,他们才不得不出面收服它们。最让人可恨的是,这些神仙对他们的下属所做的事不但没有一丝自责,反而处处维护它们。第七十一回“行者假名降怪犼,观音现象伏妖王”,孙悟空与赛太岁一场恶斗之后,快将赛太岁烧死之时,观音菩萨出现了,救了赛太岁,原来这赛太岁乃其坐骑金毛犼。菩萨知道其中原委,但她却不加以阻止,任其为非作歹,残害百姓。悟空见是菩萨坐骑,本想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打他二十大棒,再叫菩萨带走。菩萨却为其庇护,悟空只好彻底作罢。

(四)统治者任人唯亲,互相勾结

唐僧师徒四人中,唐僧到底有何德何能当其他三人的师父?论武功,他手无缚鸡之力;论法力,他毫无法力可言。他不辨忠恶,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他听信谗言,多次赶走孙悟空。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成为了孙悟空的师父,孙悟空师兄弟三人要想修成正果,必须得依靠他,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厉害,仅仅只是因为他是如来的二徒弟金蝉子转世,只是因为他属于统治阶层。

统治者不仅任人唯亲,他们还互相勾结。在观音的指导之下,唐僧成功地骗孙悟空带上了紧箍咒,从此孙悟空失去了真正的自由。

三、小结

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孙悟空反抗了,但在强大的封建权威面前,他的反抗是徒劳的。尽管他神通广大,他也无法凭一个人的力量去推倒压在他身上的那座大山。孙悟空的反抗失

败了,在黑暗的现实面前,他显得无能为力,他选择了放弃,接受了封建权威的教化,从此跟随着他们的步伐,慢慢地走向了自身的彻底毁灭。最终,孙悟空修得了“正果”,用灵魂换来了斗战胜佛的称号。他不再有反抗之心,他心甘情愿为如来统治集团服务,为封建独裁统治服务。过去的孙悟空已经彻底毁灭,留在我们脑海里的是一个唯命是从、等级观念分明、循规蹈矩的圣佛形象。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2]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

[3]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A].鲁迅全集(卷一)[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郭有明.论孙悟空形象悲剧意蕴的广度与深度[J].名作欣赏,2010,(17).

[5]周冰.从“猴”到“人”的悖论——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异化悲剧[J].合肥工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3).

[6]关四平.从紧箍咒管窥孙悟空的内心世界[J].明清小说研究,2009,(2).

[7]孙笑仙.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与唐僧之间矛盾冲突[J].沧桑,2010,(12).

致谢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季老师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老师的细心指导,使本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在此,谨对给我莫大帮助的季老师致以衷心的谢意!

孙悟空人物形象分析

孙悟空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人物形象是小说艺术创作的中心,孙悟空无疑是《西游记》中真正的英雄主角,孙悟空身上体现出来的勇敢机智,积极乐观,爱憎分明,见义勇为,诙谐函默等品格,无疑反映出了我们民族性格中的精华。它我们看见了一个英雄成长的过程,从无知和率性到施善于天下,从为自身喜好而行为到为造福万民而取经,从懵懂的孩童最终成长为充满神奇色彩的、天下人都喜欢的理想化英雄人物,更让我们看到了明代中叶以来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生活和一些商业人士追求自由、个性解放的先进思潮。本文通过《西游记》孙悟空这一形象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文化现象入手,分析孙悟空性格形象特征。 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反抗性斗争性

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堪称一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小说。自1986年央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播出以来,《西游记》的影响日益深入人心。在世界范围内,《西游记》已被翻译成英、法、德、意、俄等多种不同国家的文字。英国大百科全书称《西游记》“是中国一部最珍贵的神奇小说”。 《西游记》虽是神魔小说,但并非是作者凭空捏造出来的。这本书在扑朔迷离的情节下,隐藏着作者对深刻的社会问题的抨击。吴承恩生活的明代,统治阶级政治腐败,生活糜烂,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整个社会的秩序处于混乱状态。《西游记》是作者的思想与现实撞击而成的产物。吴承恩撰写神话题材,有名确的指导思想,他写过志怪体裁的《禹鼎志》,序言中表达他明确的写作意图:“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1 身为主角之一的孙悟空无疑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是我国以至世界人们所熟知的文学形象之一。他是不怕困难,忠诚敬业,不屈不挠,勇于斗争,争取自由的英雄的化身,是追求自由平等并为之终生奋斗的英雄代表。下面笔者就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读《西游记》1时的一些感悟对孙悟空这一形象及性格略作一些分析。 第一,孙悟空来历不凡,聪明机智,神通广大 孙悟空本是在东胜傲来国花果山上的一个天生石猴,日月所感,天地所生。他出世之后,就在仙山福地、古洞神川过着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不服人间五国所拘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从菩提祖师学道,学得十万八千里的筋头云,七十二般变化,后来又在东海龙宫获得一根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第二至第三回)。他被二郎神捉住后,玉帝下令送至斩妖台处死,结果是“绑在降妖柱上,刀砍斧剁,枪刺剑刳,莫想作伤及其身”。1火烧雷打也不能损他一根毫毛,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烧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没有把他烧成灰烬,相反却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大闹天宫时,十万天兵天将被他打得落花流水(第五至第六回),从八卦炉里逃出后,又“打得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踪”。在天宫内“东打西敌,更无一神要挡”(第七回)。后来在克服艰难险阻的取经过程中,“怕什么山高路险,水洞波狂!我老孙也捉得怪,降得魔,伏虎擒龙、踢天弄井,都晓得些儿。倘若府上有什么丢砖打瓦,锅叫门开,老孙便能安镇。”更表现了超人的大智、大勇、大力。 第二,孙悟空蔑视皇权和反抗封建 1吴承恩.禹鼎志.刘修业辑校.吴承恩诗文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浅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

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浅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 姓名姚晓莉 学号1341001208475 学校孟州电大 指导教师张秀红

目录 内容摘要 (3) 关键词..........................................................................................3一、具有反抗神权正统、追求自由的叛逆的性格 (3) 二、具有百折不挠的斗争意志和乐观精神,且有着为民除害的英雄本色 (5) 三、孙悟空形象是动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的完美结合 (8) 小结 (10) 参考文献 (11)

浅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 内容摘要:《西游记》从小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也是我国写“神话”小说中最杰出的一部,期中孙悟空的形象更是家喻户晓,塑造的最为成功,就像是大家心目中的英雄一样,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并且也具有十分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在其中赋予的作者一些对社会的一些抨击和对未来社会的憧憬。本文就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他的这一个形象。具有反抗神权正统、追求自由的叛逆的性格,具有百折不挠的斗争意志和乐观精神,且有着为民除害的英雄本色, 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反抗政权斗争意识属性结合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它的很多情节都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中的孙悟空形象更是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对于这一形象,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认识,即认为“孙悟空是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大闹天宫突出了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品格。天宫众神和如来佛祖被看做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吴承恩生活的明代,统治阶级政治腐败,生活糜烂,百姓也是深受其害,苦不堪言,整个社会处于混乱的状态,孙悟空是这部小说的一号主人公,它的形象至关重要。在它身上,通过大闹天空,陪着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然后历经种种的艰难险阻,最终修成正果,正式通过这样的一个形象,寄托了人们的生活理想,在《西游记》中有着充分的展现。 从我国文学史上创作上来看,孙悟空是一个被塑造完美的神话英雄的形象,他的艺术形象总的来说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反抗神权正统、追求自由的叛逆的性格。 孙悟空本是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的“天产石猴”,他出世后,就在这仙山福地里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府所拘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自然的本性使悟空在传统束缚面前显得桀骜不训。他闹了龙宫,向海龙王强

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分析

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古代一部展现英雄性格发展的光辉著作。它那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极负盛名,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而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对现实的深刻揭露与批判。在众多人物中,尤其以贯穿作品始终的四大典型人物之一孙悟空最具代表性,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是我们经常评议的话题。它让我们看见了一个英雄成长的过程,从无知和率性到施善于天下,从为自身喜好而行为到为造福万民而取经,孙悟空从懵懂的孩童最终成长为天下人都喜欢的英雄。 [关键词]孙悟空英雄形象反抗性 仰承天地山川灵气的石头,孕育了“坚毅勤勉”、“叛逆无畏”、“聪明灵气”、“济困扶危”、“恤孤念寡”的“齐天大圣”——孙悟空。 为求得佛仙的长生不老之法,孙悟空“云游海角”、“远涉天涯”、“朝餐夜宿”,历经曲折艰险,却仍始终坚守着自己最初的信念。悟空拜师学艺数载,一改花果山时的好动习性,勤勤勉勉的学习各种礼仪和论道,以成就自己的梦想。悟空的坚毅和勤勉沁入其漫漫学艺的道途,作者吴承恩也无不是在诠释:漫漫人生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凡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人应该似悟空为追求理想而通彻的奋发。 初来人世的悟空,孑然一身、无亲无故,可作者吴承恩轻轻冗冗赋予悟空的不是“悲戚凄惘”的基调,而是让悟空的出场“轰轰烈烈”甚至“玄乎喜气”,这无不投射着悟空非“凡夫俗子”、“等闲之辈”,为后面他的出场时的“升天入地”、“大闹天宫”,“偷食蟠桃园仙果”等涂抹了一层“桀骜不驯”的色彩,可也暗示了孙悟空也是个“社会中的角色”,他勤勤恳恳拜师学艺,是为了“更好的立足社会”。即使他已修得一身本领,即使他离经叛道,他仍渴求在“社会中谋得一个职位”,当他获悉“弼马温”只是个不入流的“小脚色”时,愤然开始了他的对“尸位素餐的朝野权贵”的“招安”“限制自由”的反抗,于“上尊下卑”的世界,悟空胸中燃烧起的“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熊熊烈火,最好的体现了他“叛逆无畏”的性格。但悟空的叛逆只是对于不自由不平等的“社会”,而不是背离“做人的最起码道德标准”;他的无畏也并不是匹夫之勇和无理取闹,而是遭遇强权的镇压和限制时的无所畏惧。如,他推翻太上老君的炼丹

浅谈孙悟空形象

中文系 09师范(1)班夏莉 04090132 浅谈孙悟空形象 孙悟空是《西游记》的主人公,在他身上集中表现了作品的战斗主题和作者的社会理想。《西游记》实际上是孙悟空这个神话人物的一部英雄传奇。 对于孙悟空的形象分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大闹天空中的孙悟空;二是取经途中的孙悟空。 孙悟空破石而出,是一个无牵无挂的“自然之子”。他海外学道,龙宫索宝,成为一个神通广大的猴王。他又在冥府生死簿中勾销了自己和同类的姓名,彻底摆脱了阴间的制约。于是他成为绝对自由的神猴。他得行为触犯了天律。为了降伏孙悟空,玉帝采取了招安的手段,给了一个“弼马温”的职务。但是当孙悟空弄清楚“弼马温”是何等卑微的职务之后,感到蒙受了巨大的耻辱,立即返回花果山。卑微的“弼马温”激起了孙悟空的更强烈的反抗。他回到花果山后竖起了“齐天大圣”的旗帜。在派来的天兵都被悟空打败后,玉帝于是派太白金星招悟空上天,虚封“齐天大圣”。但悟空依然被冷落,于是大闹天空。孙悟空有着敢于斗争、桀骜不驯的性格特征和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在大闹天空中,他不承认天之独尊,表现了对权威的最大不敬。在“大闹天空”中突出表现了孙悟空热爱自由、敢于反抗的品格,此时的孙悟空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 五百年后,孙悟空作为“护法弟子”保护唐僧走上西天取经

的征途。一路上,他们历经宝象、乌鸡、车迟、西梁、祭赛、朱紫、比丘、灭法、天竺等九国和凤仙郡、玉华州、金平府等三个地方。先后战胜了白虎岭的白骨精、黑松林的黄袍怪、平顶山的金角银角大王、火云洞的红孩儿、通天河的灵感大王等妖魔鬼怪。充分表现了孙悟空的坚忍不拔、勇往直前、不胜不止的可贵性格。孙悟空面对的妖魔都具有变化多端的妖术,常常以假象出现,因此识别往往比搏斗更为艰难。而妖魔的假象又常常会迷惑唐僧的肉眼凡胎,于是孙悟空在除妖的同时还要应付来自唐僧和猪八戒的阻力。由此可见取经任务的艰巨。取经路上的孙悟空任然保持着桀骜不驯的性格特征。不论是天界的权威、佛教的神灵,还是凶恶的妖魔,他一概不放在眼里。不过他此时的斗争还是主要是针对妖魔的斗争。“西天取经”表现了孙悟空见恶必除、除恶务尽的精神。此时的他已不再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个头戴紧箍,身穿虎皮裙,专为人间解除魔难的英雄形象。从叛逆者象英雄形象的转化中,不变的是孙悟空的顽强的斗争精神和桀骜不驯的性格。 孙悟空像所有古代文学作品中成功的英雄形象一样,他也有弱点、不足。他有时自命不凡,高傲逞强,在斗争中时时有轻敌的缺点。不过只有这样他才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 孙悟空的形象实质不仅在于敢斗,更在于都则必胜,故为“斗战胜佛”。孙悟空还具有百折不挠的斗争意志和乐观精神。它是一切凶险为游戏,具有斗士举重若轻般的潇洒。无论是大闹天空

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

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 那容提要:孙悟空是《西游记》的中心人物。他的故事分两个阶段:一是从花果山称王到大闹天宫,主要表现他反抗神权正统、追求自由的叛逆的性格;二是护卫唐僧西天取经,集中体现他不畏自然艰险,征服邪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前后两个阶段的斗争对象不同,性格基本一致。下面从西天取经的方面来概述孙悟空形象的特点。 提纲: 一、继续发扬大闹天宫的战斗精神。他对取经历程中的一切艰难险阻从不畏惧退缩,经受种种失败也从不气馁,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充沛的战斗热情。到西天后他被封为“斗战胜佛”,斗、战、胜正体现了这一形象的突出持点。 二、对神佛依然保持桀骜不训的一贯作风。皈衣佛门并不意味着他对神佛的无条件服从,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独立人格。他虽然不再象大闹天宫时期那样犯上作乱,但只要是他认为错误的思想和言行,不管是什么人,不管你地位有多高,仍然坚持斗争,绝不妥协,和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并无本质的不同。 三、具有锄强扶弱、打抱不平的江湖好汉特色。他扫荡妖魔鬼怪不仅是为了保护唐僧取经,也是为民除害。他疾恶如仇,除恶务尽,机智灵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四、孙悟空形象是动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的完美结合。猴子机灵灵敏、顽皮、酷爱自由,勇于反抗的性格水乳交融在一起,使这一形象十分生动逼真。 正文: 《西游记》这部小说长期以来就为广大人民群众非凡是劳动人民所喜爱。它具有非凡的情节,独特的风格,神奇的人物。就其人物而言,除唐僧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外,其余几乎都是神佛妖怪之类。他们打遍了上中下三界,似乎与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并没有什么关系。而所塑造的每一个形象,又都那样具有魅力,使我们并不感到生疏。其性质又颇与古代神话传说及寓言文学有所不同。所以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专名之为神魔小说。 小说以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经为线索,以取经人物的活动为中心,逐步展开情节,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如昏聩而又刚愎自用的玉皇大帝、慈善而富于人情味的观音菩萨、善良坚定朝佛而又软弱无能的唐僧、质朴老实的沙和尚、吃苦耐劳而又集馋、懒、贪、色于一体的猪八戒,非凡是在众多的艺术形象中刻画得最出色、最成功的“斗战胜佛”孙悟空。他来历非凡,是一个感受日精月华的石猴,他在花果山水帘洞居住.自小儿学做妖怪,称名悟空,凭本事,挣了一个齐天大圣。只因不受天禄,大反天宫,惹了一场灾愆。如今脱难消灾,转拜沙门,前求正果,保我这唐朝驾下的师父,上西天拜佛走遭。怕什么山高路险,水洞波狂!我老孙也捉得怪,降得魔,伏虎擒龙、踢天弄井,都晓得些儿。倘若府上有什么丢砖打瓦,锅叫门开,老孙便能安镇。所以他是作品中的真正主人公,关于他的艺术形象,集中体现在作品中的“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两大部分。可以说“大闹天宫”是他个人的英雄传记,“西天取经”是他建功立业的一部历史。当他大闹天宫失败后,最终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经过五百年的镇压后被唐僧救出,同往西天取经,此时,他不再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个头戴紧箍、身穿虎皮裙,专为人间解除魔难的英雄人物。在重重的困难面前,他正直、勇敢、机智、顽强,善于和各式各样的妖魔作斗争。在西天取经路上,唐僧离了他就寸步难行。猪八戒和沙和尚只是他的战斗助手。因此,他的艺术形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发扬大闹天宫的战斗精神。他对取经历程中的一切艰难险阻从不畏惧退缩,经受种种失败也从不气馁,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充沛的战斗热情。到西天后他被封为“斗战胜佛”,斗、战、胜正体现了这一形象的突出持点。 取经路上碰到的妖魔真可谓是形形色色、神通广大,有的来头还不小。但不论是什么样的,只要是妖魔,孙悟空都不放过。凭着那双炼就的火眼金睛及时识破他们,消灭他们。悟

浅论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 浅论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目录摘要··2 Abstract·3 前言·4 一.孙悟空艺术形象分析·5 (一)来历不凡,天性烂漫·5 (二)反抗神权,追求自由·6 (三)不畏艰险,勇于斗争·7 二.孙悟空艺术形象的意义·8(一)社会现实意义·8 (二)美学意义·9 三.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10 (一)被压五行山下的悲剧·10 (二)被迫取经的悲剧·11 (三)被封斗战胜佛的悲剧·12 结语·13 参考文献·14 致谢词·15

摘要 《西游记》名列中国四大名著,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学史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向人么展示了一个徇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揭露和批判。而所悟空无疑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他有不凡的出身,天不怕地不怕,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的玉帝敢斗,愣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低头。但也正是因为悟空的敢斗和桀骜不驯的性格导致了他的悲剧性。 关键词:孙悟空艺术形象悲剧性

Abstract Among China's four great classics \"journey to the west\", is one of the greatest works of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shows people that accepteth a beautiful and colorful supernatural-evil spirit world, people in front of the author's rich and bold artistic imagination. Through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unreal and ghost in the world, everywhere we can see the author of profound expose and criticize social reality. And the Monkey King is the first character in the story of journey to the west, is a true hero. He has extraordinary origins, daring not afraid, dare to pursue what you want freedom, he has a big hero of extraordinary bearing, also has the defects of to hear compliments. His wit and brave good humor. And his biggest characteristic is to dare to fight. And dare to fight to the jade emperor, leng to ring the \"Monkey King\" reputation; And monsters to dare to fight, never to demons under great mercy; Dare to fight with all difficulties, never bow. But it was also because of the wu is empty and dare to fight unruly led to his tragic character. Keywords: sun wukong tragic art image

浅析孙悟空与贾宝玉的形象之比较

浅析孙悟空与贾宝玉的形象之比较 【摘要】叱咤三界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和至情至性的贵族公子混世魔王贾宝玉是这两部作品中凝聚着作者审美感受和主体力量的主人公。这两个表面迥异、很难相提并论的人物形象几乎没有人怀疑二人形象中的石、神、人三位一体的特质,而且我们在注视他们时,又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同中有异却又异中有同。【关键词】孙悟空贾宝玉同中有异叛逆妥协出路 一、同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故事是讲述他如何狂妄触怒天界因而被罚帮助唐僧西天取经,尔后功德圆满、皆大欢喜。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则是在以贾府的盛衰为背景的家族演变中完成了对人生的深层思考。虽然如此,几乎没有人怀疑二人形象中的石、神、人三位一体的特质,而且我们在注视他们时,很难逃出这已成为共识的视角。这首先缘于二人神奇的来历。(一)前世同源—石头 孙悟空是天生石猴,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就由仙石风化而来,在《西游记》中对这块仙石的描写是带有有非常浓厚的神话色彩的:这块石头是由每天受到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日积月累便有灵通之意。孙悟空的横空出世,便惊动了圣大仁慈的上帝,天生石猴,在天性顽劣的外表下有着受天地精华孕育的超凡脱俗的才能与灵性,在水帘洞自称王,号美猴王。五官俱备,四肢皆全,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而贾宝玉仅从名字便可得知与玉石有一定的联系。[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描写看来,神瑛侍者为贾宝玉的前身,他对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曾有灌溉之恩。贾宝玉身上的通灵宝玉是由顽石变化而成的,这两者照应隐喻。红楼梦中对补天顽石的描写是有趣的: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西游记》中的仙石【2】“每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感之既久,遂有通灵之意”,《红柳梦》里的顽石【3】“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后来被称为“通灵玉”。玉又是石的高级形态,本质上来说,玉也是石头。通过这种比较可知,天生石猴的齐天大圣和通灵宝玉的混世魔王,都是从石头中迸发出来的,而这一石玉之身,却又不仅仅是普通的石头,他们一个是“仙石”,一个是“补天顽石”,他们都来源于自然精华,都为“灵根育孕”,他们与石头有着宿命式的纠缠,在他们身上都寄托着有关“石性”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老子哲学【4】中,石头是原始,是自然,是不假雕琢的本真。一旦这种“石性”转寄于人性,便使人格精神具有淳朴、自然、超凡脱俗的特征。这两种自然界中最普遍的物质上升为非凡脱俗的自然形态,从仙石到补天顽石,都蕴含着内在的非凡潜能,从石猴到齐天大圣,通灵宝玉到混世魔王的种种蜕变正是石性与人性展开宿命式的纠缠。 (二)性格 1.叛逆、追求自由,平等 孙悟空被菩提祖师赶回了花果山,因其在师兄弟面前炫耀自己所学的技法,只为博众人欢乐。可见这只猴子始终还是没能摆脱天性,尽管学习了多年的礼教,始终难以做到谨言慎行。而回到花果山之后,本领超凡的石猴再没有了师门这仅有的包袱,恢复了赤子之心,再不受任何礼教的约束。他的叛逆性格由此得到了发展,凭着自己的性子喜好行事,将天界上下闹得人仰马翻,他的表现不仅仅是天生的猴性,更是对一切循规蹈矩的事物的叛逆,孙悟空追求自由,反对神权,对神佛保持着桀骜不驯的一贯作风,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敢于向一切权威挑战,始终保持充沛的战斗热情,从不气馁,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地位有多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孙悟空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孙悟空 这个名字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出现在了记忆里,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加深,也许一辈子都忘不了——孙悟空这个名字,谁不知道呢?从动画片到连续剧再到小说,只要提到孙悟空,我们都会瞬间想到那个手拿金箍棒,头戴金箍,或四处张望或腾云驾雾或降妖除魔的石猴。 《西游记》这个故事的曲折,必定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孙悟空,便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了。 不置可否,他是个善良、正义、厉害的大英雄,是个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的好徒弟。 是的,这些一直都是我喜爱他的原因,但又一次重返书中,我发现我错了,我所喜欢的悟空,并不是仅仅这样的。 要知道,千千万万本书中,并不缺孙悟空一样善良、正义又勇敢的人物,但为什么孙悟空总能给人不一样的深刻影响呢?我想,是因为孙悟空有除了说词之后更惹人喜爱的地方。 他的形象不只是死板正派人物所统一的。 在我心里的那个孙悟空,他从来不只是单纯的善良、厉害,而是给我另一份自然有趣的灵动气质,这使得悟空这个形象一下子活”了我起来。 即时他的形象不断转化,也留下了最本质的。 在悟空未与唐僧西去时,悟空就是一只顽劣的猴子,不讲理,好

面子,凭着自己的一身本领去龙王哪里索要衣裳和和武器,在天上有口出狂言,肆无忌惮。 又因受到欺骗便不计后果的大闹天宫,甚至面对如来也狂妄自大不知悔改,被压五行山下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 这样的角色本应当做反派的,但却没有,也许是因为在故事中已将悟空那份善良的本性展现了出来,使这些顽劣反而展现出了悟空的厉害与豪放,令人更加的喜爱它。 悟空与唐僧西去时,刚开始,悟空还没有完全控制住他的猴性”心又急躁又不稳重,几次因为几句话,变想置唐僧于死地。 但随着师徒四人的前行,悟空的脾性也一点一点改变着,渐渐地懂得了尊师重道,懂得了团结与和善。 但他偶而也会露出一些本性,惹出点麻烦:比如爱面子,爱显摆,使唐僧的袈裟差点一去不回;比如爱捉弄人,几次将八戒耍的团团转;有时大敌当头,还会笑嘻嘻的调戏一下妖精,开几个小玩笑。 这不正是他的真脾性吗?也正是因为这样,使得只要有孙悟空在,不管旅途中遇到什么妖魔,什么难关,我们都想吃下定心丸一样,相信悟空一定会打败妖精,闯过难关。 有人问:孙悟空不是很厉害吗?为什么次次都要神仙帮忙呢?”我想,这不能说悟空不厉害了,只是因为悟空身边的环境不一样了,以前他独身一人,又充满了野性,所以可以肆无忌惮由着性子来。 但现在不同了,悟空有了牵挂,有了要保护的师傅和师弟们牵绊

孙悟空形象

从《西游记》到《大话西游》再到《西游降魔》看 孙悟空形象的转变 班别:11级汉语言文学1班姓名:曾莉芳学号:51号 摘要:在《西游记》中我们所看到孙悟空的是一个战斗英雄,而周星驰演绎的《大话西游》的孙悟空则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认知,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角色。2013年由周星驰导演的《西游降魔篇》,不仅故事主题发生改变,连孙悟空形象也与《大话西游》中的至尊宝大所不同。同样的西游题材,孙悟空这一形象却是变了又变,其形象意义值得我们去发掘,探究。 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形象 从《大话西游》到《西游降魔》孙悟空的形象与我们名著《西游记》中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别。一开始我们是从《西游记》这部经典名著中认识到孙悟空这一人物的,可以说《西游记》是一部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的神魔小说。整个故事架构生动有趣,情节离奇曲折,艺术风格诙谐幽默,语言表达明快流畅,人物刻画的很丰富,每个人物都富有个性化,特别是主人公孙悟空,贯穿于整部《西游记》的一个人物,让读者们都印象深刻。 无论是原著《西游记》还是改编的电视剧《西游记》,一开始都有关于孙悟空的来历,原著书中第1回的题为“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从题目就可知道孙悟空是一只聚集了天地灵气的石猴,虽然外表是一只猴子,但是身上却具备了人性,兽性,和神性的特点。孙悟空的经历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五百年前,天不怕地不怕,大闹天空,拥有不屈的反抗精神,在这一时期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神通广大、机智勇敢,为追求地位的平等敢于与天庭皇权作斗争的自由反叛者形象。一是五百年后,被迫接受了天庭的安排——保取唐僧去西天取经。在取经路上,

他斩妖除魔,积极乐观,不屈不饶,勇往直前,最终修成正果。虽说这两个阶段都塑造出了孙悟空的神话式的英雄形象,但是深入探究来看的话,就能发掘他身上的英雄形象带有一点悲剧色彩,由一开始的闹龙宫、闹冥司、闹天庭的“齐天大圣“到五百年后沦为天庭的统治工具,护送唐僧西天取经,这一变化虽说从本质上没有改变孙悟空本身的英雄性格,但却打压了他对自由平等的追求,从他身上总能看到一丝悲凉与无奈。 每本小说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都离不开时代的背景,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是一个结合了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从孙悟空这一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其身上所蕴含的寓意,这正是作者想要吐露的心声,想要告知世人的呐喊。在政治腐败,秩序混乱,国家衰败的明朝末年,吴承恩想要通过塑造一个具有叛逆性格,追求自由平等,蔑视皇权,敢于与恶势力斗争的精神的形象来揭示社会上黑暗,孙悟空形象的本体意义则主要表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 1995年由周星驰主演的《大话西游》上映,这是由西游题材改编而成的,在当时票房不佳,却在21世纪成为经典,并掀起了一股“西游“热,由于影视的不断发展,而使得一些影视作品的丰富起来,不再停留于过去的想法,而有了不断的创新。在这部影片中的主人公孙悟空也一改以前的形象,而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并有一个新的名字“至尊宝”,虽然在情节上一样有两个时间段的设计,一样是五百年前和五百年后,但是大话西游中孙悟空的角色却是不一样,五百年前孙悟空是就是孙悟空,五百年后的是“至尊宝”即孙悟空的转世,在《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国语版中,一开始就是观音菩萨,孙悟空和唐僧三人的对话,观音对悟空说:“孙悟空你这个畜生。”这一句话就揭示了《大话西游》中的孙悟空不再似1986年版本电视剧《西游记》里面的孙

孙悟空形象分析

孙悟空形象分析 摘要《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长期以来就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劳动人民所喜爱,她那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极负盛名。它具有特殊的情节,独特的风格,神奇的人物,充满着浪漫的传奇色彩。在作品中作家充分发挥了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特点,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笔致,描绘了一个完美生动的神话世界。这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而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揭露与批判,又有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尤其是塑造了主人公孙悟空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孙悟空既有童年时候的顽皮机智又有少年时期求学的坚毅,他性格中有勤奋率性的一面,也有坚毅果敢、善恶分明的一面。他有理想和追求:到西天取经是造福人群的事业,所以他从未放弃过。孙悟空的形象给我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是我们经常评议的话题。他让我们看见了一个英雄成长的过程,从无知和率性到施善于天下,从为自身喜好的行为到为造福万民而取经,孙悟空从懵懂的孩童最终成长为天下人都喜欢的英雄。孙悟空的形象,从自称“齐天大圣”到“大闹天宫”的失败,从保唐僧西天取经到被封为“斗战胜佛”,终于修成正果,在这整个过程中得到了最生动的塑造和最充分的展示。 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人物形象 正文:《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长期以来就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劳动人民所喜爱,她以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极负盛名。它具有特殊的情节,独特的风格,神奇的人物,充满着浪漫的传奇色彩。在作品中作家充分发挥了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特点,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笔致,描绘了一个完美生动的神话世界。在这个浪漫主义的杰作中,创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孙悟空是《西游记》的中心人物,作者在塑造孙悟空的形象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充分发挥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孙悟空原本是个有理想抱负的人,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远离了自己的乐园,拜仙学道,凭着自己的坚韧意志,终于学得一身本领。孙悟空更是一只可爱的猴子,他天真烂漫、调皮任性、勤奋聪慧又率性而为,并为个人的自由奋斗,这在大闹天宫一段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孙悟空却为自己的率性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被如来佛主压在五行山下,以失败告终。经过五百年的反省,终于觉悟,从追求个性自由到造福人民,保护唐僧一路除恶

(完整版)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

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 《西游记》是中国最伟大的一部神魔小说,充满了浓郁而绮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创造一个光怪陆离,神秘瑰丽的魔幻世界。整部书故事架构生动有趣,情节设计离奇曲折,人物刻画丰富诡异,艺术风格诙谐幽默,语言表达明快流畅,富个性化。其中,尤以人物形象的塑造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功力。孙悟空、猪八戒、唐僧以及神佛和西天路上的各类妖魔无不绚烂多彩,体现出了作者吴承恩具有像他笔下的石猴一样“横空出世”的艺术想象力,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功力。在这一系列形象中,孙悟空无疑是作者最具笔力的艺术形象。可以说,他是这部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大闹天宫”是孙悟空个人的英雄传记,“西天取经”则是他建功立业的一部历史。 孙悟空是动物性、神性、人性奇妙结合的艺术典型,既有魔气,又有人气,仙气。孙悟空是一个猴子, 高兴起来就抓耳挠腮,手舞足蹈。但又不是一般自然界的猴子,而是有着神奇变化和非凡本领的神猴。一出生就具有仙气,他是花果山的一个仙石,里头含了仙胎,迎风化为石猴,一出生就会走路爬行,两眼露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上天,从这些描写就能看出仙气。但孙悟空又能谈诗悟玄,知道如何和人往来,具有人性,。因此孙悟空是一个集动物性、神性与人性于一身的美猴精,是一个富有传奇性的神话英雄。 孙悟空既是个英雄,又很幽默,他不显得古板,而是跟谁都诙谐,开玩笑。到天宫见到玉帝,求人办事,也是唱个喏便走,不是很有礼貌,而且如果他的要求没被满足,就折腾,玉帝也怕他。虽然取经路上尽是险山恶水,妖精魔怪层出不穷,充满刀光剑影,孙悟空的胜利也来之不易,但幽默诙谐的个性特征,使得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让人们感到更生动活泼、逗人喜爱,孙悟空的语言、动作无不具有轻松的幽默感,使读者的阅读感受总是轻松的,充满愉悦而一点没有紧张感和沉重感。 他学会七十二般变化,有无穷的本领。他闹龙宫 ,向龙王强索兵器。为了不受冥司的管束,又闹了冥司,把生死簿上猴类的名字一笔勾销。他不承认神的王国的任何权威 ,见了玉皇大帝自称为老孙。当他发现弼马温是骗局,便心头火起,打出南天门,竖起齐天大圣的旗帜,欲与天齐名,与玉帝平等。玉帝第二次骗他

浅谈孙悟空的形象

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题目:浅谈孙悟空的形象 学院:师范学院 专业名称: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周加胜

设计(论文)开题报告1、课题来源 《西游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之一,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后世影响颇深,其中塑造诸多经典形象,尤其是孙悟空这一文学形象更是受到了文学界以至于世人的推崇。在学习以及生活中,笔者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对《西游记》了然于心,对孙悟空更是非常喜爱,而且,通过专业的学习,对孙悟空形象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从简单的“英雄”形象的崇拜升华为对其形象文学艺术及社会属性的思辨,笔者在学习和研读《西游记》过程中,引发了对孙悟空这一形象的思量,激发了本课题的写作动机。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以及指导教师的引导下,笔者发现《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具有深远的象征性意义,从中能够感受到到时时代属性特征,以作者在人物塑造的象征性意义,基于此,笔者承袭前人研究成果,借此为基础,对孙悟空形象进行了系统梳理。 2、研究目的和意义 2.1研究目的 作为文学名著《西游记》的第一主角,孙悟空这一文学形象自然会受到极大的关注。时至今日相关论文层出不穷,其中其形象的塑造以及象征性意义是文学界一直以来的热点话题,本文以百回本的《西游记》作为参照,辅以西游故事前身,以孙悟空形象为题,以期全面清晰的呈现孙悟空形象的整体性研究,为我国文学发展及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及实践参考。 2.3研究意义 在笔者研读大量论文过程中发现,对于孙悟空形象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不多,大多单纯的从文学、社会学或者是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然而,笔者通过对《西游记》的研读以及其他研究成果的思考,发现内在的性格特点和精神本质,是孙悟空形象中最为深层和稳定的因素,而且孙悟空的形象深蕴着多重象征意义比如他疏狂放纵,自命清高,露才扬己,自尊好名等性情气度和传统文人极为相似。超越、诗意、承担的精神品质也与传统精英文人的精神极为暗合。他对自由独立的追求,对庸俗的超越,对生命形式的超越,对权势阶层和社会秩序的超越,对金钱的超越;他战斗的诗意化,自娱精神,游戏精神,务虚精神,个人的自大的精神;他的责任感,勇于担当大业,选择了就要承担到底,不逃避,不推脱的精神等等诸多方面又和中国传统人文英雄主义的精神相契合。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对孙悟空形象进行

孙悟空人物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人物形象分析《西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本浪漫主义色彩较浓的小说,是我国优秀的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全书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突出了战斗性的主题,同时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了全书首要的地位。 孙悟空是一只破石而生的美猴王,无父无母,他纵身一跳,在那水帘洞中,铁板下发现了一个“洞天福地”,领着群猴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的自由生活。因不受天禄,大反天宫,惹了一场灾难。为消灾脱难,转拜佛门,终成正果。在困难面前,他机智勇敢,顽强斗争,善于应付各种妖魔鬼怪。西天取经路上,他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离了他是寸步难行。在这里我就孙悟空的形象加以详细分析如下。 一、孙悟空是一个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的叛逆人物形象 (一)不屑神佛等统治权威,桀骜不驯 孙悟空对天神们常常出言不逊。在冥府,他使十殿阎王躬身作揖。对慈悲的观音菩萨,孙悟空敢骂她“惫懒”,咒骂她“该她一世无夫!”在应允观音菩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时,要求答应他“叫天天应,叫地地灵”。他还骂如来佛是妖精的外甥。因此,在取经途中,他经常驱遣山神土地,四海龙王,值日功曹前来效劳,若稍有拂逆就嚷着“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有时仅为欺骗两个小妖,他便要玉帝闭天,“若有半声不肯,即上灵霄殿动起刀兵。”所以,连玉帝也无可奈何地“只得他无事,落得天上清平是幸”,终于默认他“犯上”的要挟。 对人间之王,他更是蔑视。他对乌鸡国国王说:“老孙若肯做皇帝,天下万国皇帝都做遍了。”朱紫国国王生病,他用马尿和药丸给国王治病。这种无法无天的行为,体现了孙悟空敢于挑战权威的反抗精神。什么玉皇大帝,什么神仙佛祖,在孙悟空眼里,都比他高贵不了多少,他和他们没什么高低贵贱。 (二)勇于斗争、坚忍不拔,有着顽强的斗志 他在西天取经路上面对重重困难,顽强不屈,百折不回,直到最后胜利。红孩儿的三昧真火,烧的他九死一生;他依然抖擞精神,强行索战。在小雷音寺群神被擒,他却孤军深入,被关在妖怪的金铙中险些闷死,仍旧与恶魔相斗;在车迟国与三位充当国师的妖怪斗法;在火焰山三借芭蕉扇等,都充分体现了悟空遇到困难从不气馁、从不服输的斗争精神。他不象唐僧那样动不动涕泪交流,也不象八戒那样爱说丧气话,动不动就“分行李”、“散伙’。在五庄观,由于孙悟空偷吃了人参果,推倒了人参树,师徒四人接连两次被镇元大仙擒住,进行严刑拷打,并要下滚油锅。孙悟空乐呵呵的,不当回事儿,以游戏的态度和手段对付这酷刑。当师徒四人被青毛狮子怪、黄牙老象和大鹏雕擒住以后,唐僧、八戒、沙僧都放声大哭,而孙悟空却笑容满面,没有一点悲观情绪。在第六十五,六十六回中。唐僧师徒误入黄眉老佛假设的小雷音,遭了难。孙悟空为救出师父、师弟,完成取经的大业,几次三番与黄眉怪较量,战斗失败,失败再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实践表明:跟妖怪斗争的次数越多,他的战斗欲望就越强烈;他跟妖怪纠缠得越久,斗争的经验就越丰富,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充沛的战斗热情。 二、孙悟空是一个爱憎分明、有胆有识的英雄好汉形象 他仇恨一切兴妖作怪,残害人民的妖精魔怪,他对受苦受难的群众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深厚的感情。正如车迟国的众僧所称颂的:“专秉忠良之心,铲除人间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他为车迟国的五百名无辜和尚解除了灾难;在比丘国,他降服了白鹿精,救出了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孩的性命;在隐雾山打死了豹子精,救出了贫穷的樵夫;他三借芭蕉扇,熄灭了火焰山的大火,既开通了西行的道路,又解救了当地人民的困苦。他对唐僧总是委曲求全,哪怕是自己受尽委屈,对取经的事仍然竭忠尽力,对唐僧也一如既往地爱护关心。对猪八戒,他虽然不时挖苦讽刺,有时也捉弄一番,却是善意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取经队伍团结。可是他对害人的妖精,却毫不留情。三打白骨精时,尽管唐僧念紧箍咒使他头痛难忍,甚至用断绝师徒情义的手段来阻止,仍然动摇不了他除恶务尽的决心。孙悟空形象这一特点,寄托了古代人民要彻底铲除邪恶势力的强烈愿望,表达了广大人民要求团结斗争争取自身解放的坚强决心。 其次,孙悟空还具有超凡的智慧,卓越的才能,洞察一切的眼力和清醒的头脑,有胆、有才、有识。在菩提祖师处学得了七十二变和翻筋斗的高明本领,在太上老君的炼炉中,炼就了火眼金睛,在龙王处讨得如意金箍棒,于是,他具有了降妖伏魔的神通。但他不因为自己神通广大就放松警惕,或不动脑筋,相反他能够在异常复杂的情况下敏锐地发现疑点,寻根究底,揭穿妖魔的伪装。他善于观察了解,经常找当地山神土地查询情况,或用火眼金睛观察动静,或变成各种小飞虫到魔洞内

孙悟空人物形象分

孙悟空人物形象分

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摘要:人物形象是小说艺术创作的中心,孙悟空无疑是《西游记》中真正的英雄主角,孙悟空身上体现出来的勇敢机智,积极乐观,爱憎分明,见义勇为,诙谐函默等品格,无疑反映出了我们民族性格中的精华。它我们看见了一个英雄成长的过程,从无知和率性到施善于天下,从为自身喜好而行为到为造福万民而取经,从懵懂的孩童最终成长为充满神奇色彩的、天下人都喜欢的理想化英雄人物,更让我们看到了明代中叶以来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生活和一些商业人士追求自由、个性解放的先进思潮。本文通过《西游记》孙悟空这一形象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文化现象入手,分析孙悟空性格形象特征。 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反抗性斗争性 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堪称一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小说。自1986年央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播出以来,《西游记》的影响日益深入人心。在世界范围内,《西游记》已被翻译成英、法、德、意、俄等多种不同国家的文字。英国大百科全书称《西游记》“是中国一部最珍贵的神奇小说”。 《西游记》虽是神魔小说,但并非是作者凭空捏造出来的。这本书在扑朔迷离的情节下,隐藏着作者对深刻的社会问题的抨击。吴承恩生活的明代,统治阶级政治腐败,生活糜烂,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整个社会的秩序处于混乱状态。《西游记》是作者的思想与现实撞击而成的产物。吴承恩撰写神话题材,有名确的指导思想,他写过志怪体裁的《禹鼎志》,序言中表达他明确的写作意图:“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1身为主角之一的孙悟空无疑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是我国以至世界人们所熟知的文学形象 1吴承恩.禹鼎志.刘修业辑校.吴承恩诗文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浅析孙悟空形象

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人物现象 中国古典著名小说《西游记》于明朝中后期横空出世,同时也开启了一部波澜壮阔的《西游记》学术史,400年来,随着人们对《西游记》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对孙悟空进行研究,促进了人们对孙悟空的认识与分析。孙悟空是取经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神话人物形象,我们要正确分析和认识孙悟空的形象。吴承恩塑造的孙悟空形象,是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与理想的神话人物形象,在他身上,集中地表现了作品的战斗主题和作者的社会理想。孙悟空形象的塑造,标志着我国古典幻想人物形象描绘的最高水平。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西游记》的研究经历了百年历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自二十世纪初至中叶,是《西游记》现代学术研究的开创期,以鲁迅、胡适、郑振铎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以新的价值观念与批评标准对《西游记》进行阐释与定位,筚路蓝缕,功不可没。第二期自二十世纪中叶至七十年代末,是《西游记》研究的单一化时期,由于受特定政治气氛影响,研究偏重于思想主题的探寻,且多以社会学批评甚至阶级斗争学说图解《西游记》,成果相对较少。第三期为八十年代初至世纪末,是《西游记》研究走向全面繁荣的时期,其特征有二:一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反思与质疑,提出了许多新见;二是走向多元化,涉及到多个角度多个方面,且多有争鸣之作,时闻辩驳之声,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把《西游记》研究推进到了新的学术高度。 在第一个时期中,代表性的学者及论著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及《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有关论述,胡适《西游记考证》与郑振铎《西游记的演化》等文章,及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有关部分,另外还有陈寅恪、袁珂、汪浚等学者也对《西游记》作了一定论述。他们从作者、版本、人物、情节、主题、艺术等各个方面,对《西游记》进行阐释与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如鲁迅与胡适共同确定了《西游记》的作者为明淮安人吴承恩;鲁迅提出《西游记》的祖本为杨本,郑振铎则提出永乐本说,孙楷第对现存的《西游记》版本作了详尽而精到的鉴别与著录,提出了许多创见;鲁迅与胡适分别提出了孙悟空原型的“国货说”与“进口说”;郑振铎则对西游故事的演化作了详细的归纳与论述;陈寅恪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对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的原型作了新的探讨;等等。当然,由于当时资料限制,他们在一些问题上的论述难免有片面甚至错误之处,但瑕不掩瑜,他们垦拓了《西游记》现代学术研究的处女地,为以后研究的逐步走向深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二十世纪中叶,《西游记》研究进入第二阶段。1957年作家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