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计算题公式大全

地理计算题公式大全

地理计算题公式大全

地理计算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地球的尺度、形状、地理坐标等方面的计算。在地理学的研究中,我们常常需要使用一些公式来计算地理现象的特征和变化。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地理计算公式。

1. 地球的周长公式:

地球的周长可以通过计算经度线的长度来估算。根据地球的平均半径R,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地球的周长C:

C = 2πR

2. 地球的面积公式:

地球的表面积可以通过计算纬度线和经度线所围成的矩形面积来估算。根据地球的平均半径R,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地球的表面积A:

A = 4πR

3. 地理坐标之间的距离公式:

地球表面上两个地理坐标点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计算它们之间的直线距离来估算。假设两个地理坐标点的经纬度分别为(θ, φ)和(θ, φ),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d:

d = R × arccos(sin(φ) × sin(φ) + cos(φ) × cos(φ) ×

cos(θ - θ))

4. 地理坐标之间的方位角公式:

地球表面上两个地理坐标点之间的方位角可以通过计算它们相对于正北方向的角度来估算。假设两个地理坐标点的经纬度分别为(θ, φ)和(θ, φ),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它们之间的方位角α:α = arctan2(sin(θ - θ) × cos(φ), cos(φ) × sin(φ) - sin(φ) × cos(φ) × cos(θ - θ))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地理计算公式,它们在地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运用这些公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尺度、形状,以及不同地理现象之间的关联。

地理计算公式整理

地理计算公式整理 1.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2.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5.日出、日落时刻 (1)地方时、区时计算 (2)日出时刻=(24-昼长)/2 日出时刻=12-昼长/2 (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12+昼长/2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3)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

高中地理常用的计算公式1

高中地理常用的计算公式 1.有关时间计算: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15°2.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2 =图上面积/实地面积3.坡度的计算:坡度=两地相对高度/(图上水平距离/比例尺)4.陡崖的有关计算: 陡崖顶部:H 大≤H 顶 <H 大 +d (H 大 为陡崖相交等高线中最大数值,d为等高距) 陡崖底部:H 小-d<H 底 ≤H 小(H小为陡崖相交等高线中最小数值,d为等高距) 陡崖相对高度:(n-1)×d≤H<(n+1)×d 5.同一条纬线上两点之间的距离=111×cosa×两点经度差 同一条经线上两点之间的距离=111×两点纬度差 6.回归线度数=黄赤交角极圈度数=90°-黄赤交角 7.光照图的有关计算: ①昼夜长短计算: 昼长=(12-日出时间)×2 昼长=(日落时间-12)×2 昼长=24-夜长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昼长=昼弧长度÷15°(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 北半球某地的昼长(夜长)=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昼长) ②有关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H=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 直射点纬度+晨昏线与纬线切点纬度=90° 出现极昼(或极夜的纬度)+直射点的纬度=90° 晨昏线与经线(或地轴)的夹角度数=直射点纬度 某地刚好出现极昼现象,则有H=2×直射点的纬度 ③北极星的仰角=当地纬度(仅适用于北半球) ④最小楼间距:L=h cotH (其中L为最小楼间距,h为南楼高度,H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⑤太阳能热水器热量接收板与地面的夹角+正午太阳高度角(H)=90度 ⑥回归线度数=黄赤交角极圈度数=90°-黄赤交角 8.潜水的埋藏深度=该地海拔高度-等潜水位线的高度 9.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为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 焚风效应气温垂直递增率,每下沉100m,气温增加1℃ 10.人口计算公式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总人口数量)/100﹪ 生育率=某时间段出生幼儿数量/育龄妇女数量 性别比=男性人口对应100个女性人口 人口密度=某地总人口/总面积

地理计算题公式大全

地理计算题公式大全 地理计算题公式大全包括以下方面: 1. 长度和面积计算:地球周长、地球表面积、大气层厚度、海洋深度、洲的面积、国家的面积、领土面积等。 2. 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速度、地球公转速度、日射量、日照时间、日出日落时间、时区差等。 3. 气候和天气:温度、湿度、降雨量、降雪量、日照时数、风向、风速、天气现象等。 4. 地形和地貌:山峰高度、山谷深度、海岸线长度、海洋深度、地形起伏、地貌类型等。 5. 地质和地理构造:地震震级、地震烈度、火山喷发、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等。 6. 环境和生态系统:空气质量、水质量、土壤质量、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等。 7. 人文地理: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民族组成、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等。 以下是具体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1. 地球周长和面积: - 地球周长 = 2πr,其中 r 为地球半径,π为圆周率,约等于3.14。 - 地球表面积 = 4πr2,其中 r 为地球半径,π为圆周率,约等于 3.14。

2. 地球自转和公转: - 地球自转速度 = 每秒钟自转 1 圈。 - 地球公转速度 = 地球每秒钟公转 1 圈。 - 日射量 = 太阳辐射能量除以太阳常数。 - 日照时间 = 日出时间 - 日落时间。 - 日出日落时间 = 地方时除以 60 再除以 2(分钟数)。 - 时区差 = 时区 1 的时区差乘以 15(分钟数)。 3. 气候和天气: - 温度 = 温度摄氏度 (°C) 乘以 1.8 + 32(°C)。 - 湿度 = 相对湿度乘以 100%。 - 降雨量 = 降雨量毫米 (mm) 乘以 10 除以降雨量平均值。 - 降雪量 = 降雪量毫米 (mm) 乘以 10 除以降雪平均值。 - 日照时数 = 日出时间 - 日落时间。 - 风向 = 风力乘以风向角度。 - 风速 = 风的速度乘以风速角度。 - 天气现象 = 天气系统名称乘以 100(%)。 4. 地形和地貌: - 山峰高度 = 山脚高度乘以山峰高度系数。 - 山谷深度 = 山谷宽度乘以山谷深度系数。 - 海岸线长度 = 海岸线米数乘以海岸线系数。 - 海洋深度 = 海洋平均深度乘以海洋深度系数。 - 地形起伏 = 地形高度差除以地形平均高度。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高考计算题公式大全 (1)距离计算 ⑴原理:纬度1°的经线长度=111km;赤道上经度1°的纬线长度=111km 任何纬线上,经度1°的间隔=111•cosφkm ⑵运用:首先确定两点间距离与经度还是纬度大致相当,而后确定大约相当于多少经度或纬度,结合上述原理进行计算。 (3)案例:我国的黄河站(78°55ˊΝ,11°56ˊΕ)距离北极多远? 计算方式是:111km/1°×(90°-78°55ˊ)≈1221km (2) 地方时计算 ①计算公式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l时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经度差 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经度差的计算:两地在O°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两地在O°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②计算地方时的步骤:确定两地的经度差;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入公式计算。 ③案例:当120°Ε地方时为12点时,60°W的地方时是多少? 计算过程:确定经度差(120°Ε+60°W=180°);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 (180°÷15°=12);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120°Ε位于60°W以东);代人公式计算(12-180/15=0)。 (3) 区时计算 ①计算公式 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士1小时×两地相隔时区数 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区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时区差的计算:两时区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大数减去小数;如果一地在东 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则两时区数相加。 时区数一所在地经度/15。,所得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

时间计算公式

时间计算公式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 一、时间的计算 1、求时区: 时区数=已知经度/15°(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 2、求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 3、求地方时: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度×经度差(东加西减) 二、太阳高度的计算 1、求正午太阳高度: H=90°-︱纬度差︱(纬度差指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纬度之间的差)2、求子夜太阳高度: H=︱纬度和︱-90°(纬度和指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纬度之间的和) 3、求南北两楼的楼间距: L=h?cotH (h为楼高,H为该地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 三、昼夜长短的计算 1、求昼长: (1)昼长=昼弧∕15° (2)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3)昼长=24-夜长 (4)昼长=(12-日出地方时)×2 (5)昼长=(日落地方时-12)

2、求夜长 (1)夜长=夜弧∕15° (2)夜长=24-昼长 (3)夜长=(24-日落地方时)×2 (4)北半球某纬度的夜长=南半球同纬度的昼长 四、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1、求日出时刻: (1)日出时刻=当地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2)日出时刻=12-昼长∕ 2 2、求日落时刻: (1)日落时刻=当地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2)日落时刻=12+昼长∕2 五、球面距离的计算 (1)赤道和经线上的距离111Km×度数 (2)纬线上的距离=111Km×度数?COSθ(θ为当地的纬度) (3)对趾点的计算:经度互补,一东一西;纬度相等,一南一北。 六、比例尺的计算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2)缩放图幅面积=原图幅面积×比例尺缩放的平方 七、相对高度的计算 (1)陡崖相对高度:(n-1)d≤H<(n+1)d (n为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2)H=T∕6°×1000米 (H为两地相对高度,T为两地温差) 八、有关人口的计算 (1)人口密度=人口数∕总面积

高中地理中的计算大全

1.距离计算 ⑴原理:纬度1°的经线长度= 111km;赤道上经度1°的纬线长度=111km 任何纬线上,经度1°的间隔=111·cosφkm ⑵运用:首先确定两点间距离与经度还是纬度大致相当,而后确定大约相当于多少经度或纬度,结合上述原理进行计算。 (3)案例:我国的黄河站(78°55ˊΝ,11°56ˊΕ)距离北极多远? 计算方式是:111km/1°×(90°-78°55ˊ)≈1221 km。 2.时间计算 (1)地方时计算 ①计算公式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l时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经度差 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 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经度差的计算:两地在O°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两地在O°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②计算地方时的步骤:确定两地的经度差;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人公式计算。 ③案例:当120°Ε地方时为12点时,60°W的地方时是多少?

计算过程:确定经度差(120°Ε+60°W=180°);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180°÷15°=12);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120°Ε位于60°W以东);代人公式计算(12-180/15=0)。 (2)区时计算 ①计算公式 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士1小时×两地相隔时区数 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区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 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时区差的计算:两时区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大数减去小数;如果一地在东 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则两时区数相加。 时区数一所在地经度/15。,所得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 ②计算区时的步骤:确定两地的时区;确定两地的时区数差;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人公式计算。 ③案例:当某人乘坐的飞机于当地时间5月8日14点从北京起飞时,纽约(74°W)的区时是多少? 计算过程:起飞时是东八区14点,纽约的时区数是74÷15,西五区;两地时区差是8+5=13;东八区在西五区的东面;计算:14-(8+5)=1。 (3)日期计算 ①日期变化原因 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由于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且每隔15个经度就相差1小时。全球有360个经度,同一个地方在绕地球一周后就相差24个小时,即1天。为消除这种日期上的差异,国际上规定以180°经线为日界线。

地理计算公式(图与公式结合)

地理计算公式 一、 地球 1、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仰角)φ= 当地纬度δ 2、对跖点的计算 A (x°N , y °E )的对跖点A ′(x°S ,180°- y °W ) 3、AB 之间的实地距离=AB 的纬度差×111km, AC 之间的实地距离 = AC 之间的经度差×111cos φkm 〔其中φ为AC 的纬度〕; 二、 地图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1)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 (2)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分数倍)。 (3)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 2、等高线:(1)最大海拔:200≤H A <225。 (2)最小海拔:50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

一、时间的计算 1、求时区: 时区数=已知经度/15°(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 2、求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 3、求地方时: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度×经度差(东加西减) 二、太阳高度的计算 1、求正午太阳高度: H=90°-︱纬度差︱(纬度差指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纬度之间的差) 2、求子夜太阳高度: H=︱纬度和︱-90°(纬度和指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纬度之间的和) 3、求南北两楼的楼间距: L=h?cotH(h为楼高,H为该地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 三、昼夜长短的计算 1、求昼长: (1)昼长=昼弧∕15° (2)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3)昼长=24-夜长 (4)昼长=(12-日出地方时)×2 (5)昼长=(日落地方时-12) 2、求夜长 (1)夜长=夜弧∕15° (2)夜长=24-昼长 (3)夜长=(24-日落地方时)×2 (4)北半球某纬度的夜长=南半球同纬度的昼长 四、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1、求日出时刻: (1)日出时刻=当地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 (2)日出时刻=12-昼长∕2 2、求日落时刻: (1)日落时刻=当地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 (2)日落时刻=12+昼长∕2 五、球面距离的计算 (1)赤道和经线上的距离111Km×度数 (2)纬线上的距离=111Km×度数?COSθ(θ为当地的纬度) (3)对趾点的计算:经度互补,一东一西;纬度相等,一南一北。 六、比例尺的计算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2)缩放图幅面积=原图幅面积×比例尺缩放的平方 七、相对高度的计算 (1)陡崖相对高度:(n-1)d≤H<(n+1)d(n为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2)H=T∕6°×1000米(H为两地相对高度,T为两地温差) 八、有关人口的计算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总结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总结 总结的最全地理公式分享给大家,把这些计算公式了解透,吃透。遇到题直接拿公式上去套,但也要学会灵活运用。地理计算没想象中那么难,慢慢来给自己一些信心。 一、距离计算 1.原理:纬度1 的经线长度=111km;赤道上经度1 的纬线长度=111km任何纬线上,经度1的间隔=111 cos km 2.运用:首先确定两点间距离与经度还是纬度大致相当,而后确定大约相当于多少经度或纬度,结合上述原理进行计算。 3.案例:我国的黄河站(78 55ˊ,11 56ˊΕ)距离北极多远?计算方式是:111km/1(90 -78 55ˊ)1221km 二、地方时计算 1.计算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 l时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 4分钟/1 经度差 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经度差的计算:两地在O 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两地在O 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2.计算地方时的步骤:确定两地的经度差;确定两地的

地方时差;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入公式计算。 3.案例:当120 Ε地方时为12点时,60 W的地方时是多少? 计算过程:确定经度差(120 Ε+60 W=180 );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180 15 =12);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120 Ε位于60 W以东);代人公式计算(12-180/15=0)。 三、区时计算 1.计算公式 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士1小时两地相隔时区数 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区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时区差的计算:两时区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大数减去小数;如果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则两时区数相加。 时区数一所在地经度/15 ,所得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 2.计算区时的步骤:确定两地的时区;确定两地的时区数差;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人公式计算。 3.案例:当某人乘坐的飞机于当地时间5月8日14点从北京起飞时,纽约(74 W)的区时是多少? 计算过程:起飞时是东八区14点,纽约的时区数是74

地理计算题公式大全

地理计算题公式大全 地理计算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地球表面的测量、距离、方位、面积等各种数值计算。以下是地理计算中常用的公式大全: 1. 地球周长计算公式:C = π * d,其中C代表地球的周长,d代 表地球的直径。 2. 地球表面距离计算公式:D = 2 * π * R * (θ/360),其中D代表地球表面上两点之间的距离,R代表地球的半径,θ代表两点之间的弧度差。 3. 地球表面上两点之间的方位角计算公式:α = atan2(sin(Δλ) * cos(φ2), cos(φ1) * sin(φ2) - sin(φ1) * cos(φ2) * cos(Δλ)),其中α代表方位角,φ1和φ2代表纬度,Δλ代表经度差。 4. 地球表面上两点之间的面积计算公式:A = R^2 * (θ - sin(θ)),其中A代表两点之间的面积,R代表地球的半径,θ代表两点之间的弧度差。 5. 地图比例尺计算公式:S = L / D,其中S代表比例尺,L代表地图上的实际距离,D代表地球表面上的距离。

6. 地图上的面积计算公式:A = S * (L^2),其中A代表地图上的面积,S代表比例尺,L代表地球表面上的面积。 7. 地图上的点的真实距离计算公式:D = S * d,其中D代表地图上的距离,S代表比例尺,d代表地球表面上的距离。 8. 线性插值公式:y = y1 + ((x - x1) / (x2 - x1)) * (y2 - y1),用于在已知两个点(x1, y1)和(x2, y2)之间进行线性插值,求得中间点(x, y)。 以上是地理计算中常用的公式,通过它们可以计算地球的周长、距离、方位、面积等各种数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地球。

这些都是,高中地理常用计算公式,赶快收藏!

这些都是,高中地理常用计算公式,赶快收藏! 高中地理常用计算公式 1.比例尺计算: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面积的缩放。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 2.经纬度计算: 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算经度——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纬差法与正午太阳高度算纬度——正午太阳相差多小,纬度相差多少;北极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经纬线上长度算经纬度——1°经线长111km,1°纬线长111cosфkm(ф为纬度)。 3.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

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n-1)d≤⊿h<(n+1)d(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4.流域面积的计算: 作出流域的分水线即山脊线,由分水岭所围的区域即为流域的范围;因图形不规范,计算时一般算出图幅面积后,再分析流域面积占图幅面积的比重,相乘即可。 5.有关时间计算: ①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对商取整数部分,尾数部分四舍五入; ②根据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时区,注意东加西减; ③根据东早西晚,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地方时=已知某地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1°),注意东加西减; ④日期界线有两条,自然界线即地方时0:00经线,以东早一天,为新的一天,以西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人为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就是180°经线(但两者并不完全重合),规定日界线以东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以西早一天,为新的一天;新的一天的范围即从地方时0:00经线向东到180°经线的范围;新的一天的范围=180°经线的地方时

中学地理计算题通关公式大全!

中学地理计算题通关公式大全! 地理虽然被划归文科,但事实上是一门亦文亦理的科目。因为它当中涉及很多数据、计算类的知识点。以下是中学地理各考点中有关计算题的通用公式,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1、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 1 2、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5、日出、日落时刻 (1)地方时、区时计算 (2)日出时刻=(24-昼长)/2 日出时刻=12-昼长/2 (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12 昼长/2 6、正午太阳高度

初中地理必背地理计算公式

初中地理必背地理计算公式 距离计算 1.原理 纬度1°的经线长度=111km;赤道上经度1°的纬线长度=111km 任何纬线上,经度1°的间隔=111•cosφkm 2.运用:首先确定两点间距离与经度还是纬度大致相当,而后确定大约相当于多少经度或纬度,结合上述原理进行计算。 地方时计算 1.计算公式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l时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经度差 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经度差的计算:两地在O°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两地在O°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2.计算地方时的步骤 确定两地的经度差;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入公式计算。 区时计算 1.计算公式

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士1小时×两地相隔时区数 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区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时区差的计算:两时区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大数减去小数;如果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则两时区数相加。 时区数一所在地经度/15°,所得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 2.计算区时的步骤 确定两地的时区;确定两地的时区数差;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人公式计算。 日期计算 1.日期变化原因 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由于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且每隔15个经度就相差1小时。全球有360个经度,同一个地方在绕地球一周后就相差24个小时,即1天。为消除这种日期上的差异,国际上规定以180°经线为日界线。 子夜线:地方时为24点或O点的经线,是今天和昨天的自然分界线,是由于昼夜的更替而引起的。 2.注意的问题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乘以等高距,大于等于(n+1)乘以等高距。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乘以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5、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 (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 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 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7、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 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面积的缩放。 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 8、实际距离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框架及计算公式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框架及计算公式归纳 高中地理学习:地球光照图计算题规律总结 1.在全球范围内(h为正午太阳高度): (1)h=90°-纬度差(纬度差是指观察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2)h二分=90°-观察点纬度 (3)hmax-hmin:①hmax-hmin=黄赤交角 ×2=23°26′×2=46°52ˊ(非回归线之间)②hmax-hmin=黄赤交角+观察点纬度(南北回归线之间) (4)h差=纬度差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h差=纬度差(两观察点在直射点同侧)②同一地点不同时间,h差=纬度差(两直射点在观察点同侧) (5)当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时:①h=90°-集热板倾角②集热板倾角=纬度差(纬度差是指观察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2.在极昼范围内的重要公式(h为太阳高度): (1)h12点=90°-(观察点纬度-直射点纬度)

(2)h0点=(观察点纬度+直射点纬度)-90° (3)h极点=直射点纬度(极点与直射点在赤道同侧,极点太阳高度在一天内保持不变) (4)h12点差=h0点差=纬度差(大小对调) (5)观察点纬度=[180°-(h12点-h0点)]÷2 (6)直射点纬度=(h12点+h0点)÷2 (7)极昼圈纬度=极夜圈纬度=90°-直射点纬度(极昼圈与直射点在赤道同侧、极夜圈与直射点在赤道异侧 3.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夹角: (1)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直射点纬度 (2)晨昏线与纬线的夹角=90°-直射点纬度 4.北极星高度: 北极星高度=观察点纬度(北纬为正能看到北极星,南纬为负不能看到北极星,赤道为0°看到北极星位于地平线) 5.日升日落偏角: 日升日落偏角=直射点纬度(在有昼夜交替的地方,日升日落偏向与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一致) 6.日升日落早晚: (1)经度因素:地方时早晚(同一纬线上,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日出也先日落) (2)纬度因素:昼夜长短(同一经线上,昼越长则日出越早日落越晚,昼越短则日出越晚日落越早) 7.昼夜长短的最大差值与纬度正相关 (1)南北纬20°的昼夜最大差值=2小时26分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