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对包装厂纸箱质量控制改善的几点建议

针对包装厂纸箱质量控制改善的几点建议

针对包装厂纸箱质量控制改善的几点建议
针对包装厂纸箱质量控制改善的几点建议

针对包装厂纸箱抗压改善的几点建议

实施纸箱抗压专案几个月以来,生产对前期的纸箱质量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检讨,对相关工序也进行了一定的努力和改善,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升,但纸箱质量的不稳定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尤其近段时间形势更显不容乐观。

一工程现存的问题:

一、客观问题:

1、原纸水分过高且内外不一致,卷外7-8%,卷中可达11-13%,按平日

正常的机速生产,造成平板水分高且瓦楞偏软,降速又影响效率;

2、蒸汽压力不稳定,正常是8-10KG压力,但大部分时间实际只有7-8KG,

按平日正常的机速生产,造成平板水分高且瓦楞偏软,有的行业厂家生产时蒸汽压一般10KG以上,而我司如此低的蒸汽压,势必影响机台效率;

3、热板部因中部磨损较大,出来的平板,左中右三边均不平衡,中部

较两边高,瓦楞高度相差可达0.1-0.2mm,相对应抗压可相差40-80KG,即相同工艺条件下同一天生产的纸箱,抗压就可相差40-80KG。

二、质量管控问题:

1、现平板厚度,三层4.0-4.2 mm,五层6.7-6.95 mm,生产时不会主动将瓦楞高度调节到最大,即调节棉织带的高度至极限。认为三层4.0正常,4.2也正常;五层6.7正常,6.95也正常,操作时比较保守,常以牺牲瓦楞高度来避免贴合不良,很少为下工序印刷考虑;

2、平板的水分无人管控,平板的软硬无人定量判断,以致于不会对机速进行相应的调节,要调节也是事后了;

3、平板吹风时间无人管控,即平板冷却后的软硬程度及是否开裂无人检查;

4、现场品保没有对一工程的平板质量定时检查;

二工程现存的问题:

一、客观问题

1、送纸胶辊辊与送纸辊中部磨损较大,提高送纸间隙时,容易产生开槽跑

位,因此纸箱瓦楞高度一般破坏较大,尤其是越宽的纸箱更明显;

2、机台的工艺刻度盘参数没有制订,刻度盘型同虚设,生产操作时指导性

不强;

二、质量管控问题:

1、现场品保虽有对纸箱平板厚度有检测和记录,但并没有指导和要求机台

进行瓦楞极限高度的调节,造成同一品项不同班别、机长,其印后瓦楞高度相差较大,多的可相差0.3 mm,从而造成同品项抗压强度的不稳定;

2、现生产时均用抗压仪来检查纸箱的抗压情况,虽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

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机台的惰性。没有以瓦楞高度作为调节的根本,从而纸箱的抗压也不可能做到极限,如三层箱,可能瓦楞本可做到

4.1-4.2 mm,但实际3.95 mm也在生产,因为抗压可达160KG,故也不

会再去调节。要知道瓦楞若提高0.1 mm,纸箱抗压至少可提高40-50KG;针对生产现存的质量问题,品保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就这些问题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生产共勉。更希望生产能予以接受并佐以改善和切实落实执行。

一工程改善点:(在目前原纸质量和热板中部磨损状况下)

1、建议购买一台水分测定仪,由现场品保进行抽检,保证平板水分在6.5-8.0%之间。水分测定仪没有买回来之前,可借用品保的水分测定仪;

2、机台生产机速一定要与适时蒸汽压相匹配,使平板水分在6.5-8.0%之间。现阶段暂拟:

五层平板:蒸汽压8.5KG,机速开80;蒸汽压8KG,机速开70;蒸汽压

7.5KG,机速开60;蒸汽压7KG,机速开50;

三层平板:蒸汽压8.5KG,机速开85;蒸汽压8KG,机速开75;蒸汽压

7.5KG,机速开65;蒸汽压7KG,机速开55;

3、根据蒸汽压大小,在调节机速的同时,一定也要相应调节上糊量。蒸

汽压低,机速低,上糊量也要相应调低;

4、吹风时间一定要按3-5min落实,由现场品保抽查吹后平板水分在

6.2-

7.8%之间;

5、棉织带高度一定要以不出现贴合不良为上限操作,不能过于保守,此

岗位的操作一定要有主管的抽查,不能肆意调节;

6、因热板磨损,造成出来的平板厚度不均,大家也应在热辊上想办法进

行改善;

二工程改善点:(在目前送纸辊上下磨损的状况下)

1、现场品保必须以平板印刷前后,印刷部分和未印部分的瓦楞厚度变化程度来判定机台调节的效果,直至开槽不跑为原则。与平板厚度比较,未印部分降低0.1-0.15mm,印刷部分降低0.15-0.2mm,现场品保以此作为机台调节的要求;

2、A、B车的工艺刻度盘必须明确刻度标识,制订出黄板纸三层、五层;白

板纸三层、五层生产时的参数位臵,并用醒目记号标注,以指导机台生产。现A车的刻度盘油漆已清洗干净,已方便标刻度了;B车的刻度盘好几个已松脱,已不准确,必须进行重新制作;

总之,若能做到以上几点,改善纸箱的抗压问题应不是一件难事,关键是如何形成制度化,习惯化。我们常常有完善的制度,却又常常让制度态度化。如何落实态度与制度的有效统一,让态度制度化,与我们各阶层的主管有切身关系,做好“四导”即宣导,引导,疏导,督导是各主管的职责和要求,也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利剑所在。

品保和生产的战线是统一的,目标也是一致的,两个部门若能辩证地结合起来,现有问题也应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因为我们相信:万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生产部门主管:

总厂长:协理:品保部门主管:报告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