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啶类农药的研究新进展及合成
- 格式:pdf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6
吡啶的发展历程
吡啶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吡啶的发展历程。
在19世纪初,吡啶并未被人们广泛认识和应用。
直到1876年,德国化学家沃勒合成了吡啶,并首次确定了其化学结构。
这一发现使得人们对吡啶产生了新的兴趣。
20世纪初,吡啶的合成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德国化学
家斯科夫发现了通过脱氧吡啶酸盐与丙酮进行气相反应制得吡啶的方法,这使得吡啶的合成变得更加高效和简便。
随着合成方法的改进,吡啶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
人们发现吡啶具有许多重要的药理活性,例如抗菌、抗病毒、抗癌等。
这些发现极大地推动了吡啶在药物领域的应用,并成为了研究人员们的热点。
到了20世纪中叶,吡啶已经成为了有机合成和药物化学领域
中的重要骨架。
人们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了吡啶的合成方法,使其合成变得更加多样化和高效。
随着化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吡啶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如今,吡啶已经成为了农药、染料、橡胶添加剂、防腐剂等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
总的来说,吡啶经历了从未被人们熟知到逐渐被广泛应用的发展历程。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改进,吡啶的合成方法得到了改善,
应用领域也得到了拓宽。
吡啶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有机合成和药物化学领域的进步,也为其他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吡唑并吡啶类化合物的合成陈婷贺红武*(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育部农药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9)摘要吡唑并吡啶类化合物是近年来研究得颇多的一类稠杂环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药理学研究价值,还具有一定的除草和杀菌活性。
本文就不同结构类型的吡唑并吡啶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吡唑并吡啶类化合物合成稠杂环类化合物The Synthesis of PyrazolopyridinesChen Ting, He Hongwu*(Key Laboratory of Pesticide & Chemical Bi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College of Chemistry,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Abstract Pyrazolopyridines are a kind of fused heterocyclic compound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e recent years. Literatures have reported the pharmaceutical researches of this kind of compounds, together with several herbicidal activities and fungicidal activities.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synthesis of pyrazolopyridines in the latest twenty years are introduced with respect to their different structures.Key words Pyrazolopyridine, Synthesis, Fused heterocyclic compounds近年来,稠杂环类化合物以其显著的生理活性,引起了广大医药和农药科研工作者们的兴趣。
吡啶系列工艺原理
吡啶(Pyridine)是一种带有氮原子的芳香化合物,分子式为C5H5N。
吡啶具有弱碱性和强电子亲和力,常用作溶剂、中间体和草甘膦类杀虫剂的原料等。
吡啶系列工艺原理主要包括吡啶合成、吡啶衍生物的合成和应用等方面。
1. 吡啶的合成:吡啶的合成方法基本有四种:泰班合成法、科尔合成法、鎓法和毛泽东法。
其中,泰班合成法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将1,5-二溴戊烷与氨反应得到吡啶。
2. 吡啶衍生物的合成:吡啶的衍生物合成是吡啶化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吡啶衍生物可通过吡啶与其他官能基或化合物的反应合成。
例如,通过吡啶与酰氯反应可以得到相应的酰胺,吡啶与醇反应可以得到相应的酯等。
3. 吡啶的应用:吡啶及其衍生物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作为溶剂,吡啶在有机合成中起到溶剂、离子交换剂和配体等多重作用;作为中间体,吡啶参与多种有机合成反应,例如氧化、还原、取代和环化反应等;作为草甘膦类杀虫剂的原料,吡啶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合成相应的杀虫剂。
总之,吡啶系列工艺原理涵盖了吡啶合成、吡啶衍生物的合成以及吡啶及其衍生物的应用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吡啶的化学制备发吡啶是一种重要的芳香族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药物、染料、农药和功能材料等。
本文将介绍两种常用的合成方法,即环合和金属催化氢化反应。
环合是一种常用的吡啶制备方法,其原理是通过碱性介质中的酮或醛与胺反应生成吡啶。
其中,醛和酮通过结合两个碳原子,形成C—C键,并将C=O键还原为C—H键。
该反应一般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如氢氧化钠(NaOH)或氢氧化钾(KOH)作为碱性介质。
反应温度一般为100-200℃,反应时间为数小时至数天。
具体的一个例子是,将1, 5-己二醛和胺反应制备吡啶。
首先,在碱性介质中制备胺的钠盐,如吡啶-2-甲胺。
随后,将其与1, 5-己二醛加入反应体系中。
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1,5-己二醛与吡啶-2-甲胺发生环合反应,生成吡啶。
然而,环合方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该方法的反应条件相对较高,可能引起副反应的产生。
其次,该方法有时对于特定结构的酮或醛来说不可行。
另一种常用的吡啶制备方法是金属催化氢化反应。
该方法通过金属催化剂催化,将酮或醛与氨或胺在氢气存在下反应,生成吡啶。
金属催化氢化反应一般需要配体和激活剂的参与来提高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
以2-乙酰基吡啶为例,该方法的操作条件如下:首先,在氮气保护下,将含氯或溴基的二磷酸四乙酯与乙酞菠(庚-2-烯)钌配合物反应,得到活化的二乙磷酸四乙酯钐重氮盐。
该盐与含酮的物质反应,生成形成金属-羰基络合物的中间体。
随后,在氢气作用下,中间体还原生成吡啶。
金属催化氢化反应的优点在于反应条件温和,产率高,并且对于结构较复杂的化合物也容易实现。
金属催化氢化反应的缺点是催化剂的选择和制备较为复杂,催化剂和配体的价格较高,会增加合成的成本。
综上所述,吡啶的化学制备方法包括环合方法和金属催化氢化反应。
环合方法相对简单,但对于特定结构的酮或醛不适用。
金属催化氢化反应操作条件温和,产率高,但催化剂选择和制备较为复杂,成本较高。
不同的制备方法可以根据需求的合成目标进行选择,以实现吡啶的高效制备。
2 3 5 6-四氟吡啶的合成四氟吡啶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四氟吡啶可以用作医药、农药、涂料和功能材料的合成中间体,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因此,四氟吡啶的合成方法备受关注。
四氟吡啶的合成方法有多种,包括通过芳香硝化和重氮化反应、氢氟酸氟化、Grignard反应等多种方法。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常见的四氟吡啶合成方法。
一、芳香硝化和重氮化反应芳香硝化和重氮化反应是制备四氟吡啶的传统方法之一。
该方法以芳香胺为原料,通过硝基化和重氮化反应得到四氟吡啶。
首先将芳香胺在硫酸和硝酸的混合酸中硝化,得到硝化产物。
然后再将硝化产物和亚硝酸钠反应得到四氟吡啶。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产物纯度较低,需要经过进一步的精制才能得到纯度较高的产物。
二、氢氟酸氟化氢氟酸氟化是制备四氟吡啶的一种重要方法。
该方法以吡啶为原料,通过氢氟酸氟化反应得到四氟吡啶。
在氢氟酸的作用下,吡啶发生氟化反应,生成四氟吡啶。
这种方法反应条件温和,产率较高,但氢氟酸对环境有一定的腐蚀性,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三、Grignard反应Grignard反应是合成有机化合物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也可以用于制备四氟吡啶。
该方法以溴代吡啶为原料,通过Grignard试剂和氟化剂反应得到四氟吡啶。
这种方法合成条件温和,产率较高,但需要较长的反应时间。
四、其他方法除了上述三种常见的合成方法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合成方法可以用于制备四氟吡啶。
例如,可以利用丙烯腈和氟化剂进行氰基取代反应,得到四氟吡啶。
此外,还可以利用醛和氟化剂进行羰基取代反应,合成四氟吡啶。
这些方法在特定的情况下可能更加适用,可以根据具体的合成需求选取合适的方法。
在合成四氟吡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例如,反应溶剂的选择、反应条件的控制、产物的分离纯化等都需要仔细考虑。
此外,对于合成方法的改进和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可以通过改变催化剂、反应条件以及引入新的合成策略来提高合成效率和产物纯度。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农药中间体2,3.二氯.5.三氟甲基吡啶的合成工艺研究摘要2,3.二氯.5一三氟甲基吡啶为一种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含氟吡啶类有机中间体,是生产及创制多种高效农药的关键中间体。
本课题以1,1,1.三氟三氯乙烷为起始原料,经四步反应合成2,3.二氯.5.三氟甲基吡啶,与传统的吡啶类衍生物卤代合成法相比,具有原材料成本低,操作条件简单,收率较好的优点,具有较高的研究开发应用价值。
通过优化实验,探索出各步反应较佳的合成工艺条件。
,11,1,卜三氟-2,2--”氯一3一二甲胺基一3一三甲基硅氧基丙烷的较佳合成工艺条件:三甲基氯硅烷、锌粉、DMF与1,1,1.三氟三氯乙烷的投料配比为1.2:1.2:13:1,反应温度5—10℃,保温时间2h。
反应收率约60%,产品含量约90%。
23,3,3.三氟.2,2.二氯丙醛的较佳合成工艺条件:1,1,1.三氟一2,2.二氯.3.二甲胺基.3.三甲基硅氧基丙烷与浓硫酸投料配比为1:1,室温滴加● 浓硫酸,50℃保温反应3h。
反应收率约87%,产品含量约95%。
0一‟ 35,5,5.三氟.2,4-二氯.4.甲酰基戊腈的较佳合成工艺条件:3,3,3.三蚺0:、·:二;… 氟.2,2.二氯丙醛、丙烯腈、乙腈与氯化亚铜投料配比为:i÷O.2:1.2:1.5:O.01,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30h。
反应收率约65%,产品含量93%以上。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2。
3.二氯.5.三氟甲基吡啶的较佳合成工艺条件:以氯化氢作催化剂,DMF作溶剂,在50℃滴加5,5,5一三氟-2^二氯.4.甲酰基戊腈,滴加完毕后搅拌反应1h,升温至90℃反应lh。
反应收率约63%,产品含量98%以上。
经过优化,各步反应的工艺条件均获得了一定的改进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达到了降低成本,简化工艺的目的。
各步反应收率均达到或超过文献报道值。
产物及各步反应中间体质量满足要求,结构均经取、1HNMR、GC.MS表征确认。
徐杰教授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精细化工研究室主任1958年10月生。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催化学报》编委。
1981 年12月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6月获硕士学位,1998年11月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毕业获博士学位。
1991年11月破格晋副教授;1994年2月~1995 年3月应邀赴美国Tr uman University作访问学者;1995年11月破格晋教授;2000年11月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2003年起担任。
近年来主要从事烃类选择氧化、催化加氢和催化氟氯化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和承担中石化“环己烷催化氧化合成环己酮新技术研究”(已结题)、中石化“苯加氢合成环己烯”(已结题)、国家863-2“空间飞行器阻燃防火材料探究”(已验收)、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项目“用于清法生产的烃类选择氧化催化新材料”(在研)、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环境友好选控催化氧化生产己内酰胺中间体新方法” (在研)等项目,已发表、交流研究论文140余篇;发明专利44件;合著1部:鉴定成果5项;多次获得科研奖励。
Prof.Xu JieDir ec tor,Fine C hem istry Office of Dalian Institute of C hemistry and P hysic s,theChinese Acade myofSciencesMr.Xu was born in O c tober 1958.He is a doc tor,pr ofes s or,tutor ofdoc tor al stud ents and m ember of th e Editorial B oard of“Catalysis Journal”.He gr aduat ed fr o m u ni v er si ty with a bac helor's degree in Dec ember1981 a n d wo n a mas ter‟s degree in J une 1988 and a doctor‟s degr ee in Dalian Institute and Phys i c s in Nov ember1998.He was promoted to associated pr ofes s or i n November ofChemis try1991。
2-吡啶甲醇及2-吡啶甲醛的合成2-吡啶甲醇和2-吡啶甲醛是重要有机化合物,在医药、农药、染料和生物活性物质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吡啶甲醇和2-吡啶甲醛的合成方法。
1. 分离氨法2-吡啶甲醇最早是通过从吡啶中脱氮来制备的。
通常使用叔丁基次氨基甲酸酯作为氨源。
首先,将吡啶和叔丁基次氨基甲酸酯在六氯化铈存在下进行反应。
反应后,通过酸化水处理反应混合物,得到目标产物。
反应方程式如下:C5H5N + H2NC(CH3)3CO2CH3 → C5H4NCH2OH + (CH3)3CCO2H2. 多相液相氧化法多相液相氧化法是在氧气气氛的存在下将吡啶和异丙醇进行反应,目标产物是2-吡啶甲醇。
此方法的一个优点是具有高收率和易于操作。
反应方程式如下:3. 气相三氟甲基化合物法气相三氟甲基化合物法是一种新型的制备2-吡啶甲醇的方法。
在该方法中,使用氢氟酸三氟甲酯和乙酰丙酮来三氟甲基化吡啶,然后通过加热反应使其成为目标产物。
此方法能够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得到较高的产率和选择性。
1. Vilsmeier-Haack反应法Vilsmeier-Haack反应法是一种合成醛的经典反应。
在该方法中,吡啶和氯化氢与四氯化碳在室温下发生反应,产生N-取代的2-吡啶酰胺。
然后,加入磷酸和硝基甲烷,使其发生离子缩合反应,生成2-吡啶甲醛。
反应方程式如下:该方法快速、高效且产率高,但使用的试剂较多,需要进行废物处理。
五氯酰胺在氯化亚铁存在下与吡啶反应,可以得到N-取代的2-吡啶酰胺。
而2-吡啶酰胺在维氏氧化剂氯酸钠的存在下,能够氧化成为2-吡啶甲醛。
C5H5N + NCl5 → C5H5N·NCl4此方法适用范围较广,但氧化剂的选择需谨慎,以免污染环境。
综上所述,2-吡啶甲醇和2-吡啶甲醛的合成方法较多,在应用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此外,还需考虑该方法的经济性、环境友好性和产率等因素。
22氯吡啶和2,62二氯吡啶合成与应用①韩志伟1,张红波2(11中石化南京化工厂,江苏南京,210038;21焦作鑫达化工有限公司,河南焦作,454001)摘 要:介绍了22氯吡啶和2,62氯吡啶的合成技术,应用,市场与发展。
关键词:22氯吡啶;2,62二氯吡啶;合成;应用;发展中图分类号:TQ25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212(2002)05-0008-02 22氯吡啶和2,62二氯吡啶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农药、医药和日用化工领域,随着应用研究不断深入,近年来需求快速增加,国外多家公司来中国寻求22氯吡啶和2,62二氯吡啶产品,成为倍受关注的热点产品。
1 合成技术22氯吡啶和2,62二氯吡啶文献报道合成路线较多,其中22氯吡啶国外主要的工业化合成技术按原料路线分有三种,即吡啶N2氧化物法、22羟基吡啶法和吡啶直接氯化法。
2,62二氯吡啶主要是22氯吡啶直接氯化法。
111 吡啶N2氧化法一般是将吡啶与过氧化氢反应,生成吡啶N2氧化物之后,再与氯气反应生成22氯代吡啶N2氧化物,还原后得到22氯吡啶。
该法是传统的合成方法,技术成熟简单,但是路线冗长,有一定三废污染,收率较低。
反应式如下:N H2O2NOCl2NOCl还原N Cl112 22羟基吡啶法22羟基吡啶用氯化亚砜、五氯化磷等氯化剂氯化,羟基与氯原子发生置换反应,得到22氯吡啶,该法工艺简单,但是原料22羟基吡啶来源受到一定限制,国外一般不采用该路线。
反应方程式如下:N OH 氯化剂PCl3或SOCl2溶剂N Cl113 吡啶直接氯化法吡啶与氯气进行光氯化,控制氯化深度,可以得到22氯吡啶和2,62二氯吡啶,而且两种产品可以自由调节比例,产品经分离后分别得到22氯吡啶和2, 62二氯吡啶,反应中氯自由基可以由紫外线引发,也可由加热引发,如22氯吡啶主要生产厂家住友精化就采用该技术,以紫外线为引发剂。
该技术是国外最普遍采用的合成路线,原料易得,工艺过程简单,但是工艺控制比较困难。
吡啶的化学制备发吡啶的化学制备方法及应用吡啶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多种应用价值。
它可以用作溶剂、中间体和催化剂等,在有机合成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吡啶的化学制备方法有多种,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及其应用。
一、环合反应法环合反应法是吡啶的常见合成方法之一。
一种典型的环合反应是利用胺和醛的缩合反应生成吡啶。
在这种反应中,胺和醛首先发生亲核加成,然后通过缩合反应生成环。
最后,通过脱水反应得到吡啶。
这种方法简单、高效,适用于合成各种取代基的吡啶。
二、氧化反应法氧化反应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吡啶合成方法。
一种常见的氧化反应是通过氧化吡啶的前体,如吡啶-N-氧化物,得到吡啶。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辅助氧化剂的参与,如过氧化氢或过氧化苯甲酰。
氧化反应法制备的吡啶通常具有较高的纯度和较好的产率。
三、重氮化合物反应法重氮化合物反应法是一种独特的吡啶合成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重氮化合物通过与酮反应生成吡啶。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反应条件温和,反应中间体稳定,适用于合成取代基较多的吡啶。
吡啶的应用吡啶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在化工、医药、农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吡啶的一些常见应用:一、作为有机合成中间体吡啶可以作为有机合成的中间体,用于合成各种有机化合物,如杀虫剂、染料、药物等。
吡啶的化学性质稳定,反应活性高,适用于各种有机合成反应。
二、作为催化剂吡啶及其衍生物可以作为各种有机反应的催化剂,如酯化反应、氧化反应、重氮化合物反应等。
吡啶的催化活性高,反应效率高,是化学合成中的重要催化剂之一。
三、作为溶剂吡啶是一种优良的溶剂,可溶解各种有机化合物,如醇、醚、酮等。
吡啶的溶解性好,挥发性低,对环境的影响小,广泛应用于化工生产中。
综上所述,吡啶的化学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各有特点,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合成方法。
吡啶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应用价值广泛,在化工、医药、农药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合理的应用,吡啶可以发挥其在各个领域的优势,促进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为各种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羟基吡啶合成工艺1. 简介3羟基吡啶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广泛应用于制药、农药、染料及涂料等领域。
其合成工艺是研究人员一直关注的课题之一。
3羟基吡啶合成工艺通常使用4-氢吡啶和亚硝酸盐等原料,经过多步反应得到目标产物。
2. 详细步骤(1)首先将4-氢吡啶和亚硝酸钠溶液混合,加入硫酸溶液,并在低温下搅拌,使其生成金黄色的亚硝基吡啶中间体。
(2)将反应溶液缓慢加入浓磷酸中,使其生成3-羟基吡啶。
(3)反应产物通过水的冷却结晶,洗涤、过滤、干燥等步骤,即可得到纯度较高的3-羟基吡啶。
此外,还有一些改进的合成方案,例如,将4-氢吡啶和硫酸铵反应,制备3-硫酸基吡啶,然后与亚硝酸钠反应得到3-氧化氮基吡啶,最后经过还原和缩酮反应生成3-羟基吡啶。
3. 工艺的特点和优点目前,3羟基吡啶的合成工艺已经相对成熟,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1)工艺简单:3羟基吡啶的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反应步骤较少,操作容易掌握。
(2)产率高:工艺参数的优化可达到较高的产率,可以满足产业化生产要求。
(3)反应物易得:4-氢吡啶和亚硝酸钠等原料比较常见,易于采购和储存。
(4)纯度高:通过合适的结晶、洗涤、过滤和干燥等步骤,可以获得纯度较高的3羟基吡啶。
4. 应用前景随着现代化工和制药业的发展,3羟基吡啶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1)制药:3羟基吡啶是重要的抗癌药物中间体,可用于制备乙撑吡啶胺等药物。
(2)农药:3羟基吡啶是一种优质的杀虫剂,可用于制备吡虫啉等农药。
(3)涂料:3羟基吡啶可用于制备高性能涂料,提高涂料的耐水性和耐光性等。
(4)染料:3羟基吡啶可以用于制备强降解性染料,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
5. 结论3羟基吡啶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在现代工业和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制备工艺已经相对成熟,具有工艺简单、高产率、易得反应物等优点。
未来,随着研究人员的不断努力,3羟基吡啶的合成工艺将会更加完善和高效,为其应用开拓更广阔的前景。
一种3-溴吡啶的合成方法
3-溴吡啶是一种重要的抗癌药物,它也可以用于治疗有机磷毒类农药中慢性中毒症状。
因此,合成3-溴吡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本文主要论述一种合成3-溴吡啶的方法,有助于我们研究3-溴吡啶的特性,并更加有效地研制抗癌、抗磷毒类农药毒素诱导疾病的具体药物。
首先,将4-氨基吡嗪晶体以优良的价值,以及一定浓度的三氯硝基甲烷缓冲液中溶解,在酸性(pH≥5.5)缓冲液中搅拌,用1, 3-二氯-4-硝基嘧啶加入搅拌溶液中,停止搅拌后,加入一定的高纯气体氯气,使搅拌混合液进行显色反应,然后通过滤过程,获得深蓝色固体物质,至此,3-溴吡啶的合成已经完成,用此法可以得到99%以上纯度的产品。
再结合科学实验与再认识,我们发现,行这种反应的操作环境很重要,最好在空气中操作,防止氯气逃逸,同时要做好安全措施,收集排出现象,此外,要翻阅一定有关文献,以得到有关参数,优化性能。
综上所述,合成3-溴吡啶是一种简单而易办的反应过程,需要多做实验,以找到比较好的操作环境和反应条件。
然后,可以提供高质量、高纯度的产品,有利于开发出临床用药,有效地治疗抗癌、抗磷毒类农药毒素诱导的疾病,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哌啶和吡啶生物碱的生物合成
哌啶和吡啶生物碱的生物合成途径主要在植物和微生物中。
哌啶的生物合成主要通过鸟氨酸循环进行。
这一过程首先需要2分子NH3与CO2反应生成氨基甲酰磷酸,氨基甲酰磷酸与鸟氨酸反应生成瓜氨酸。
瓜氨酸与鸟氨酸反应生成精氨酸代琥珀酸,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生成精氨酸与延胡索酸,精氨酸水解释放尿素并生成鸟氨酸。
鸟氨酸再次进入线粒体参与合成氨基甲酰磷酸,如此反复,进行鸟氨酸循环。
哌啶的生物合成就是从鸟氨酸循环中逸出的鸟氨酸被N-甲基转移酶催化生成N-甲基鸟氨酸,然后被N-甲基转移酶催化生成哌啶-N-甲酰胺,最后被酰胺酶水解成哌啶。
吡啶碱的生物合成途径主要通过莽草酸途径合成。
莽草酸途径主要发生在植物、真菌和许多微生物中,是合成莽草酸及其衍生物(如芳香族氨基酸和烟酸等)的代谢途径。
在莽草酸途径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首先被转化为莽草酸,然后莽草酸被转化为苹果酸,苹果酸再转化为异戊二烯焦磷酸,随后生成尿苷三磷酸。
尿苷三磷酸被还原为尿苷二磷酸,然后与谷氨酰胺反应生成尿苷酸。
尿苷酸随后被脱羧并裂解生成尿囊素。
尿囊素再次被裂解生成尿囊酸和鸟嘌呤。
鸟嘌呤与一碳单位(N10甲酰四氢叶酸)反应生成7,8-二氢吡啶碱。
7,8-二氢吡啶碱的水解开环生成吡啶-5-甲酰胺,然后被酰胺酶水解成吡啶。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