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想象解析及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毕业论文: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影响一、网络语言概述(一)定义在日常的互联网交流过程中,人们更容易、更快速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把枯燥的文字信息变成简单、诙谐幽默的表达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的数量越来越多,因此网络语言也被广泛传播,中国传统语言文学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我国网络用户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网络语言是在网络高速发展下诞生的一种新的语言形式。
与传统语言相比,网络语言是一种汉语言创新,它可以让交流对象在不听声调的情况下准确地理解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以其轻松的表达和简单的操作方法,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网民的热烈欢迎。
(二)形式其中,网络语言有多种形式,如:一次王健林在接受节目采访时提出的“小目标”在网上被广泛使用,经常被用来描述青年男女在职业生涯开始时的目标。
还有更常见的数字型,比如“748”,意思是“去死吧”。
还有一些常见的字母型,如楼主的“LZ”和情侣关系的“CP”。
这种标点符号也比较常见,比如“--||”,意思是冷汗,等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网络语言。
目前,网络上流传着三种网络语言形式:一是给词汇添加特殊意义,主要是通过添加词语更形象地表达当前语境的意义。
比如:“楼上、楼下”在现实环境中主要是指楼层,而在网络语言中,“楼上、楼下”是指一些论坛中的回帖顺序;其次,数字谐音的使用,主要是数字的读音和思想,如“7456”表示愤怒,“55”表示哭等;三是词语的谐音,主要是通过网民打字失误和组合词的传播,如“童鞋”指的是同学,“碎觉”指的是睡觉。
通过对网络语言的分析,不难看出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汉语言文学,网络语言的过度使用会导致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对正统汉语言文学的含义产生困惑。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必须加强汉语言文学修养,肯定汉语言文学的意义,为汉语言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在网络时代的大环境下,汉语言的发展和普及必然要面对网络语言的影响,汉语言文化研究者要迎接挑战,有效应对网络语言的影响和冲击,进行汉语言的发展和普及,弘扬民族文化。
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探究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影响一、网络语言简介网络语言是网络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出现的语言形式,和中国的传统语言有很大不同,网络语言有很强的创造性和传播性。
使用网络语言的对象是广大网民,是人民大众,进行社交活动过程中,为快速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意思,同时要更好的提高交流效率,于是对现有汉语言进行了改编,以更简洁的形式进行更丰富内容的有效表达[1]。
网络语言是新兴产物,在网络媒体中传播迅速。
如今,网络渗透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中,网络语言被广泛应用。
日常交际过程中,随处可见各种网络词汇。
比如“88”表述“再见”,“666”表述“非常优秀”,“pk”表示“挑战”等等。
还有“我要去看看世界”,这是“任性的辞职”中的话,这些语言和内容利用网络媒体快速传播,同时在网络中流行应用,用以表达事情和情感等。
网络语言丰富、形式多元化,它是人们非常喜爱的语言形式。
二、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网络语言的出现和应用对汉语言文学发展有巨大影响,其中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我们要对其进行仔细分析和研究,有效改善消极影响,利用积极影响,促进汉语言文学的更好发展。
(一)负面消极影响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有积极正面含义,也有负面消极作用。
网络语言文化的应用中,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也有负面消极影响。
首先,网络语言不是规则性语言,有些语言和传统文学逻辑不相符,也有的网络语言曲解了现实事件,网络语言有标新立异现象,为吸引广大网络群众,扩展了语言应用范围,为防止语言的雷同,会应用别字形式表达,比如“油墨”是“幽默”,“泥”是“你”,“口年”是“可怜”等等,这些语言会对汉语言文学有不好的影响。
网络应用的主体是青少年,网络语言不规范,会对其有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其思想观念,不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汉语读写能力、鉴赏能力等,有可能会下降。
网络环境对汉语言文学有很大影响,表现最明显的是看书本杂志的人变少了,越来越多的人看电子书,进而使汉语言文学逐渐的弱化。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论文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论文网络语言是新时代网络交流中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诙谐、逗乐等特定需要而采取的一种公认的具有特定意义的语言,除了文字之外还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片和文字等多种信息载体,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的普及,这种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有了极快的发展并获得广大网民的认可,成为当前人们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虽然这种新时代网络语言形成的时间较短,但是其识别度高,应用的范围广,对我国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汉语言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与汉语言文学的对比1.两者存在的时间不同网络语言是汉语言文学中的年轻的成员,存在的时间不过几十年,而汉语言文学却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的历史,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两者都是经过了人们不断地摸索、使用和选择而最终留下来的语言表达形式,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刻的影响。
2.两者产生的背景不同网络语言是为了表达形象和传递的方便和快捷诞生而来,各类风趣、多样的网络语言让人们的沟通和交流变得丰富多彩;而汉语言文学则历经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沧桑,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和表达习惯。
与网络语言相比而言,汉语言文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悠悠五年前的中华历史中,汉语言文学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
3.两者所表达的意义不同网络语言表达方式相较于汉语言文学更为简单和形象,表达更为直接和通俗易懂,但其含义却非常丰富。
例如一个“呵呵”可能表达的是无奈,也可能表达的是很给人保留情面的难以认同。
然而汉语言文学在语意的表达上更为丰富,也更为复杂。
它可以根据不同人的不同表达需要进行语言的选择。
可以是晦涩隐含其他含义的,也可以是幽默而欢快的,可能是长句,也可以是短句,因人而异,也因语言表达存在的环境而异。
例如,“大师”一词原指技艺高超的人或者地位尊崇、道德高尚的人,但是在鲁迅的《拿来主义》当中描写到这样的场景: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分析1. 引言1.1 新时代网络语言的定义新时代网络语言是指在互联网时代下由网络传播和交流方式产生的新型语言形式。
它具有快速、简洁、通俗易懂、符合网络传播需求等特点。
新时代网络语言的形成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的兴起,为网络语言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网络语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词汇的缩略、拼音、外语词汇的大量运用、表情符号、网络流行语等方面。
它不仅改变了传统语言的表达方式,还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
在新时代,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在社交媒体上广泛应用,也渗透到文学创作中。
网络语言的流行不仅丰富了汉语言的表达形式,还带动了文学作品的创新和更新。
网络语言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新时代的潮流和时尚。
通过对新时代网络语言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同时也可以了解新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播方式。
1.2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网络语言的流行改变了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
网络语言常常包含大量的网络流行词、网络短语和网络用语,这些语言元素丰富了汉语言的表达形式,使文学作品更具时代感。
“666”、“打call”等网络用语逐渐成为人们常用的词汇,从而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网络语言的大量使用也对传统汉语语言文学产生了影响。
网络语言的简洁明了、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与传统文学中的繁复古板的写作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对比促使传统文学作家更加注重语言表达的新颖性和生动性,从而带来了文学作品的创新和多样化。
2. 正文2.1 社交媒体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社交媒体作为新时代网络语言的重要载体,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交媒体为文学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让他们可以更方便地发布自己的作品,与读者进行互动交流。
通过社交媒体,作家可以直接回应读者的评论和建议,从而更好地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反馈,有利于作品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论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网络语言是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在交际中形成的一种言语功能变体。
网络语言有变异性、开放性、简约性、封闭性及模糊性的特征。
网络语言虽然可以为人们所规范和使用,但是它对现代汉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义等的影响。
标签:网络语现代汉语影响“语体就是运用民族共同语的功能变体,是适应不同交际领域的需要所形成的语言运用特点的体系”[1]。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体变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会对规范的现代汉语形成冲击。
一、语音的变化网络语体并没有超出现有语言体系,因为它所使用的语言材料就存在于现有语言结构之内,但是它和现存语言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并对语言产生影响。
我们可以分别从语言的三个要素进行分析。
在语音上,网络语言与现代汉语都有着相同的外在音色,如TMD(他妈的)、BT(变态)等。
这些字母形成的缩略词,显然源于原词每一个字的第一个拼音字母。
原词的读音、意义并没有因为缩略和字母代替而产生丝毫的变化,不影响表达语义。
我们只需要运用现代汉语拼音的基本知识,稍加分析即可以理解。
语音连读词也是网络语言的一大特色,例如酱紫(这样子)、偶(我)、表(不要)等等。
在现代汉语中,语流音变中的连读音变,并不是常见的现象,但网络以这种新奇的方式,来彰显一种特别的语言风格。
二、词汇的变异网络和网络文化的特点决定了网络词汇既包括与网络相关的词汇,也包括在网络这样一个特殊空间使用的词汇。
词汇是时代信息的浓缩,它能以最快的速度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
网络语言有其独特的构造方式,词汇构成方式也多种多样。
汉字、数字、英文字母、符号甚至图片都可以构成新潮的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变异的方式也是缤纷复杂的。
如缩写型,它是把网络聊天、论坛中常用的汉语词汇或英语短语的首字母组合起来形成的缩略语。
“人类是符号的动物”[2],符号型作为一种符号在网络语言中也起到了语言的作用。
网络语言充分利用键盘上的标点符号与英文字符,巧妙组合成不同的脸谱表情。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网络语言是产生并运用于网络中的语言,包含文字、符号、拼音等多种组合。
不同组合赋予了网络语言不同的内涵,通过网络传播表达出特定的含义。
不同时期形成的网络语言能间接反映出时代特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被运用到了各个行业中,让网络语言的发展进入高峰时期,网络语言产生时间逐渐缩短,网络语言的数量与日俱增。
这些网络语言虽然给人们带来了非常多的乐趣,但是也给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一、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积极影响(一)让表达变得更有趣味性网络语言充分运用各种标点符号,通过灵活地排列组合,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各种表情,让原先冰冷的沟通变得更有温度,而且充满了丰富的情感色彩,用户之间也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避免了由于各自文化水平不同而出现表述过程中的错误理解或者歧义情况。
另外,部分生僻字也因为网络语言的推动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让表达变得更有趣味性。
例如,“寐”这个字属于生僻字,大部分人本来并不认识,也不能开口读出来。
可当网络语言率先将这个字作为表情引入聊天中,其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形容人很傻、很天真,从而耐引起更多人的兴趣,促使人们翻开字典查找这个字,解读这个字原本的含义。
(二)增添汉语言文学的活力网络语言充分发挥了汉语言文学的作用,5汉T-艺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网络语言幽默风趣的衣达形式仕极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情感。
有时,人们利用一个简里的表情就可以替代复杂的表达,这不仅能丰富汉语言文字所呈现的内容,给语言的不断发展提供动力,还能让网给语言与汉语言文学共同发展、互相补充。
_另外,网给台营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将现有词汇的含义进行扩充,如“打酱油”“沙发”“毛线”等在字典中都是非常普通且用法受到限制的词汇,网络语言却给予它们意义完全不同的表达,“打酱油”在网络语言中表示“事不天己,只定宁’“沙发”指第一个看到并且回复的人,“毛线”就定指PE、不相信的意思。
由此可见,网络语言能够在很大程厦上推动汉语言文化向前发展。
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1. 引言1.1 网络语言对文学影响的重要性网络语言的出现,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词汇宝库,为文学作品注入了更多的创新性和鲜活感。
新词汇、新短语的频繁出现,使文学作品更加贴近当代社会和读者,增强了作品的时代感和亲和力。
网络语言还对汉语书面语产生了积极影响,打破了传统文学的严肃和庄重形象,使之更加幽默、生动和富有活力。
网络小说在网络语言的推动下迅速兴起,并蓬勃发展。
网络小说通过网络平台广泛传播,吸引了大量读者的关注和参与,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
网络文学的兴起不仅让更多人可以参与到文学创作中,也为传统文学形式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活力。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丰富与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推动了传统文学形式的创新和发展。
网络语言的兴起为汉语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了汉语文学的不断发展和传播,为文学界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2. 正文2.1 网络语言带来的新词汇与短语网络语言的兴起为汉语言文学带来了许多新词汇和短语,这些新词汇和短语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也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和接地气。
在网络语言中,许多网络流行语、网络用语和网络黑话被广泛使用,例如“666”表示赞叹或鼓励,"low"表示低级、低劣,"踩雷"表示凑巧碰到不愉快的事情等等。
这些新词汇和短语的涌现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形式,还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
网络语言的快速传播和广泛应用使得这些新词汇和短语很快成为了大众熟知的词汇,进而被一些文学作家吸收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这种现象不仅促进了文学作品的创新和多样性,也拉近了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得文学作品更容易被广大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网络语言带来的新词汇和短语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也促进了文学作品的创新和多样化。
网络语言的影响力将继续为汉语文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浅论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1. 引言1.1 网络语言的兴起网络语言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对汉语言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过去,汉语言文学的表达形式主要以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等形式为主,而现在,随着网络语言的流行,汉语言文学的形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网络语言的简洁、幽默特点,给汉语言文学带来了更加多样化、生动化的表现形式,使得文学作品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更易于被广大读者所接受和喜爱。
网络语言的兴起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深入研究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可以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1.2 汉语言文学的传统与现代汉语言文学传统悠久,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便有着灿烂的文学传统,诗歌、散文、小说等形式层出不穷,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增添了无尽的色彩。
古代文学作品中流传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和历史沧桑,如《庐山谣》、《木兰诗》等作品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
传统汉语言文学以其深刻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蕴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新时代网络语言如电子书籍、社交媒体等的普及,传统汉语言文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传统文学形式和内容在网络语言的冲击下逐渐发生变化,一些热门网络用语逐渐渗入到文学作品中,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
网络语言的快节奏、简洁直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学的表达风格,使其更具时代感和生命力。
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正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汉语言文学在融合了新时代网络语言的元素后也将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并把握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2. 正文2.1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形式的影响首先,网络语言的出现导致了汉语言文学形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文学形式受到了网络语言的冲击,许多网友开始用更为简洁、直接、生动的文字表达方式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
这种简短明了、接地气的语言风格逐渐在文学领域中得到了应用,使得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网络流行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淘宝定制ID搜:磐石文化传播公司摘要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聊天的常用语,随着网络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网络流行语开始从网络侵入到日常生活,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如何理解网络流行语是一个考验,从一个方面看,网络流行语使得现代汉语出现“异化”现象,不但增加和替换的网络流行语对现代汉语的教学和研究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网络语言;异化;规范化;网络语言的定义AbstractNetwork popular language is the common language of network chat, with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and social life is more closely linked, the popular language of network started from the network into daily life, to the general public, how to understand the network popular language is a challenge, on the one hand, the network catchwords has appeared the phenomenon of "alienation" in modern Chinese, teaching and research network popular language will not only increase and replace on Modern Chinese challenge.Keywords: network language; alienation; standardization; definition of Internet Language互联网不但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还在语言表述上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浅谈网络语言对社会及现代汉语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也芝麻开花一样的提高了,电脑也正一步一步的进入到寻常百姓的生活当中,网络当然也就随之而来。
当今网络已经通过国际互联网形成了一条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进行多媒体信息交流的神奇纽带。
网络提供了到目前为止所有交流方式中最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交流方式,交流就离不开语言,网络语言就应运而生。
但是网络语言不算是一种新生的语言,而是网络技术环境下传统语言的一种变体,是一种新生的语言现象,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可以看作是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
网络语言,简而言之,就是网民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流中使用的语言现象。
它不同于新闻媒体上使用的书面语,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交际语言,和日常生活的交际语言既有着密切联系,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广义的网络语言大体上分为三类:一是和网络有关的特别术语,如硬件、软件、病毒、宽带、防火墙、浏览器等等;二是与网民有关的特别用语,如黑客、电子商务、虚拟空间、信息高速公路等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使用的常用的常用词语和符号,如美眉、大虾、斑竹、恐龙、菜鸟等等”。
①常见的网络语言多指狭义的网络语言,仅仅指第三类,是网民在网络环境下,使用民族语言的过程中产生的语言现象。
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里,网民间的沟通和交流与现实生活中的沟通和交流存在很大的不同,它更自由和随意。
只要能表达自己意思,自己的情感,有创新意识的网民就开始在网上大胆的使用各种符号、方言,从而也导致了网络语言出现口语化、粗俗化、不规范化的局面。
就是这种局面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影响。
在这里我所谈的主要是指狭义的网络语言对社会和现代汉语产生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上网人数的增多以及网络自身的优势,它已成为或正在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作为网络交际载体的网络语言也自然而然地强势发展起来,并日益向现实生活渗透。
而在现代社会中,与网络联系最为亲密的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学生,作为接受时代信息最快的他们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就显得格外的突出。
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及对汉语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付玉娟 10汉语言文学1班 100504011119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被纳入网络之中,伴随网友对众多社
会事件的关注,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在网络世界中,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一种与
我们日常生活相对应的另一种语言。网络流行语不仅是网民交流的个性工具,更
是网民对社会发出的个性呐喊。它的产生,不是为了戏谑,不是为了时尚,而是
网络世界发展到一定程度所生成的一种产物。网络流行语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
言有所不同,不仅是在意思上有所变化,更是使用的语境,语气等方面都有所变
化。网络流行语是在现在社会和现实生活的用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它
对于我们汉语的规范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网络 汉语 影响 社会
研究回顾:
一、 网络流行语的现象分析
(一) 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因素
语言因素和社会因素是网络流行语流行的两个主要原因。
网络流行语简洁、生动、创新、别具内涵、与时俱进的反传统、反规范,吸
引着一大批追随者。而网络的普及、网民群体的扩大极大地推动了网络流行语的
形成和传播。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民需要一种新的表达形式来宣泄情绪、发表意见和观点,
网络流行语正好适应了这一要求,网民个性表达受到鼓舞,用“替代”、“隐晦”
的网络流行语表达个人对社会敏感事件的观点和意见既是被迫也是必然。网络流
行语的既是个性化的代表,也是大众性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传达民情民声,记
录着社会进程。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网络流行语呈现的形式多样,
有缩写、谐音、符号、数字、单词、语句等各种形式,
极具个性和创新。它们的特点是:
1、简洁明了,易记易传
网络流行语都是由重大事件和风云人物引发,传播速度极快,这与流行语的切
中要害又简洁明了的语言特征不无关系。网络流行语一般只有3—6个字,句
式简短,很少运用长句子和复杂句式,易记易传。如 “做噩梦”、“躲猫猫”
和“俯卧撑”仅3个字就简洁凝练地完成了对新闻事件的命名,直指这三起非
正常死亡事件官方解释中的蹊跷之处,并且将稀松平常的做 梦、游戏、运动
与沉重的死亡联系起来,形成极大的语言冲击力,非常吸引眼球;
2、 标新立异,雅俗共赏
新异性是网络流行语一个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一是对旧
有词语的变异新用及新词新语的创造,如“打酱油”在网友的追捧下竟然被赋予
了“ 漠不关心、冷眼旁观”等全新含义,并衍生出“酱油党”、“酱油男”等一
系列词汇;一是突破常规语法限制,活用词性和句式等,造成奇崛的陌生化效果,
比如网络中很流行的“副词+名词”句式,“太CNN”、“很老虎(虚假)”、等。
网络提供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空间,网络流行语松脱了传统书 面语言的束
缚,往往构思奇巧,突破常规,标新立异,同时又具有坊间俗语的亲切感,朗朗
上口,雅俗共赏。
3、反讽隐喻,富于张力,幽默诙谐
“躲猫猫”、“周老虎”等流行语无不是绝妙的双关暗语,原本普普通通的词汇
经过网友机智的“加工发酵”,已经变成了意味深长的反讽和隐喻,富 于语言张
力。人们使用这些流行语,既在谈论相关事件,又脱离相关背景,泛用于社会生
活中的各个领域,谈笑戏谑间充满了讽刺的意味,隐含着网友对社会现状的 不满
和迂回批评。
4、复制简便,类推性强
网络流行语往往结构灵活,词意泛化,预留了很大的互动空间,网友不但可以在
相关新闻事件背景下使用流行语,更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上任意复制,
灵活套用,带来更多的新鲜感和互动积极性。最典型的案例是在流行语“很黄很
暴力”和“很傻很天真”的基础上提炼出的“很×很××”句式。
二、 网络流行语对汉语的影响
(一)、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意义和社会价值
网络语言实践塑造了迥异于传统的网民精神气质,但这是多元文化发展和个性解放的必然
景象,而且在中国当下的社会情境中,网络民意的政治作为尽管偏 离精英们的期待,但
考虑到传统媒体的舆论一律,网络流行语即便缺乏深度和严肃性,作为松动舆论空间与公
民政治参与的有效方式,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社会前进 动力。 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是
汉语言最具活力的生长点,它的产生和传播符合现代社会现实,其存在有特殊的价值和意
义。网络流行语并非中国特产,实际上,在世界各 地都有网络流行语/网络俚语现象。
(二)、网络流行语对汉语的影响
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生的社会语言现象,同样应遵循
新时期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标准,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
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一方面,“网络语言是对我们媒体和交际类型的补充和发展。同
样是对我们汉语的一种补充和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网络交流的日益盛行,网络语言暴露出
的不规范现象更加明显,对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消极影响,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1.乱造、滥用汉字,造成用字混乱。在网络交流中,网友们为图方便省事,往往随
心所欲,乱造简化字,滥用别字,随意使用符号、数字、字母代替汉字,导致用字混乱,影
响正常交流。网络语言是对中国汉字造成不良的影响。不管网络语言有多么的创新,多么的
便捷,它始终只限于在网络世界中使用。有些网络语言存在严重的语法错误、拆字现象,中
国的汉字代表着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庄重而威严,是一个国家文化繁荣的象征,中国
汉字中的每个汉字能经得住千锤百炼,而网络语言经不起推敲,因为它没有历史,网络语言
一旦纳入汉语的体系,就会乱了语言文化的阵脚,显得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寻,不利于中国
汉字的发展。这种用字方式被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所认可而盛行于网络,引起读者理解困难,
无疑偏离了汉字规范化的轨道。
2.滥用外来词 、字母词、数字词、方言词等,引起词汇运用的分歧和混乱。网友们刻意
求新猎奇,把较复杂的意思塞进相对简单的语言形式中,导致外来词、字母词、数字词充斥
网络,这就忽略了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及构词原则,使网络用词显得极为纷乱和不规范, 在
网络语言中,很多汉语中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被同音词或谐音词代替,网友们热衷于将“美国”
写成“米国”、 “版主”写成“斑竹”。这类同音或谐音代替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日常生活用语
的混乱,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冲击。
3.随意遣词造句,显失语法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随意自由,言语的组织搭配往往打破
语法规则,违背语法规范,如:“她很淑女”、 “你有上网吗”等。这在规范语言中是决不允许
的。
4.网络语言表现出的色情、暴力倾向,不利于社会的道德建设,有损汉语的纯洁和健康。
有些网友将网络当作情感宣泄的窗口而恣意妄为,用词用语有色情、暴力趋向。青少年占我
国网民的绝大多数,他们是网络语言的主要使用者,有些粗俗性的网络语言难免会被青少年
使用,进而会下意识的接受,长久的接触就会形成惯性,网络语言是依附于网络而存在,社
会对网络缺乏必要的管理,进入网络就如同进入无人之境,在网络里你可以随意的创造文字,
你可以用你喜欢的文字来抒发你的不满,如今网络上一些攻击性话语的尖酸刻薄已经到了令
人发指的地步
我的看法:
从所参考的几篇论文从社会文化角度、语言学角度阐述了网络流行语的现象及对
汉语的影响,我觉得网络流行语是网络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不可抑制
的,它的形式以及规律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产生新的面貌,网络流行语大多
是随社会事件的产生而产生,它的传播范围之广,可以对一些社会事件形成舆论
作用,同时这也是另外一种文化现象,对我国多文化发展有积极的为影响。虽然
网络流行语对于现代汉语规范化有消极的影响,但如果网络流行语完全与汉语的
规范相符合,那它将会失去自己的特点,就不会在网络世界里流传如此之广。
参考文献:
网络语言与现代汉语规范化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网络语词研究》(编
号:07SA033)成果之一。]
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1]、柳丽慧 《从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 【重庆社会科学 2006/06】
[2]、叶画但 网络语言对汉语的影响和前景分析
【3】 、浅谈网络流行语产生的规律初等教育学院084 何文昌
0811011104
【4】、张莉 《从网络语言形成原因探究其发展前景》 【法制与经济(下旬刊) 2008/07】
【5】、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 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王英
【6】、顾源.社会学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分析[J].社会学,2009(3):15-20.
【7】、盛若菁.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J]. 江淮论坛, 2008(4): 119-121,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