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生物与非生物》2课时表格式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71.50 KB
- 文档页数:9
《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识别常见的生物特征,并能够描述生物的基本特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学生能够掌握观察和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生物与非生物的多样性,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描述生物的基本特征,尤其是生命性特征。
三、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常见生物和非生物的实物或图片,如植物、动物、岩石、水等。
2. 准备一些常见生物和非生物的模型或教具,如细胞模型、DNA模型等。
3. 准备一些常见生物和非生物的视频或图片资料,以便在教室上展示和讨论。
4. 设计一些教室讨论和探究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特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些非生物和生物的图片,让学生辨识。
2. 提问学生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并诠释原因。
3. 引出课题: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二)新课教学1. 生物的特征(1)展示一些生物的图片,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共同特征。
(2)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如能够发展、繁殖、新陈代谢等。
(3)讲解这些特征的意义和生物学的重要性。
(4)通过实验或实例,让学生了解生物如何具备这些特征,如细胞割裂、光合作用、消化等。
2. 非生物的特征(1)展示一些非生物的图片,如石头、水、空气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共同特征。
(2)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出非生物的特征,如没有生命、没有自我认识等。
(3)讲解非生物与生物的区别,如是否有生命、是否能够自我复制等。
3. 总结: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1)引导学生总结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2)强调生命的重要性和生命的奇奥性。
(三)实践活动1. 安置任务:让学生寻找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并记录它们的特征和区别。
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一、教学目标㈠认知目标通过对自然界物体的分类,介绍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点;了解植物界和动物界的涵义。
㈡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观察、比较、分类的科学方法。
㈢情感目标通过渲染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心爱自然科学、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⒈教学重点:植物界和动物界的主要特征。
⒉教学难点: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生物与非生物、动物与植物等与教材相关的录像片或幻灯片、水母、鸵鸟、猪笼草图片,仙人球以及几株绿色植物实物。
四、教学过程教师讲解多种多样的自然现象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①在同一季节,为什么有些地方山清水秀,有些地方却冰天雪地?②太阳为什么会东升西落,一年中为什么会有四季更替?③铁在滋润的空气里为什么会生锈?④成熟的苹果为什么总是往下掉,而氢气球却能往上升呢?学生代表发言后,说明同学们已经知道一些问题,但还有许多不了解的地方。
通过学习自然科学,就能掌握大自然的规律,就能更好地利用大自然,使大自然为人类服务,用录像或幻灯片展示大自然的风光,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有山青水秀的风光;有一望无际的沙漠;有光后透明的冰川;有直插云霄的高山;有波涛汹涌的大海。
说明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美的享受,还有无穷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㈠生物体与非生物体投影几组图片,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学生展开讨论,并填入表格。
实例大猫生小猫摩托车的生产过程人与外界交换物质煤炉与外界交换物质向日葵向着太阳转冰在太阳光下融化豆芽往上生长气球鼓起来了相同点例外点生物体具有的特征在学生讨论并填表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生物体与非生物体之间的区别在于生物体具有繁殖、新陈代谢、应激性、能生长等特点,而非生物体则不具有这些特点。
提问:那么生物与非生物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生物与非生物共同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让学生讨论:地球上如果没有生物,那景象该是怎样的?㈡动物界与植物界教师指出地球上的生物多种多样,形形色色,并提问:⑴是否所有的生物只包括植物和动物?⑵会动的生物就是动物吗?⑶植物和动物的获取营养方式相同吗?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我们接触最多的是动物和植物,在自然界的生物除了动物、植物外,还有一类叫微生物,会动的生物也并不一定是动物。
第5节生物的多样性(第2课时)
【核心概念】
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7.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学习内容与要求】
5.6 生态系统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
㉓描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列举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㉔描述生物圈,关注生物圈的保护
7.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实现生态平衡
④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了解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概念;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体现;举例说明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的原因;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2.科学思维:从根本原因上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
3.探究实践:通过分析、阅读等方法,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4.态度责任:树立爱护生物、生物与人类和谐共处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本课时为新浙教版七上第二章第5节《生物的多样性》的第2课时,主要涉及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多样性的保护等相关知识点。
教材中介绍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但不涉及各成分的介绍,重点在于生物的多样性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相关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世界是生命的丰富多彩,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从而形成不同的物种,理解生物生存环境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多样性,体会到任何一种生物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从而树立保护生物,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思路】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
【教学过程】。
浙科版·科学·七年级上册§2.1生物与非生物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年级:初一年级一、教材分析《生物与非生物》选自浙科版普通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特征和蜗牛的形体特征及感觉两部分内容。
本节课是本章观察生物知识的重要内容。
在学习了科学观察的步骤和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后,本节课实为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同时本节课为后续学习细胞,常见的动物和常见的植物的学习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本节课在教材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性作用。
二、学情分析根据本节课的教授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知道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会使用放大镜。
【能力目标】1、通过对事物的分类,发展判断、分析、综合等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将进一步加强社会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生物与非生物,事物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学生活动】预设:积极讨论,小组代表及时记下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活动】五分钟后教师拍掌示意时间到,停止讨论。
请一组小组发言,其他小组做适当的补充。
教师并且询问学生答案的依据,并且让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若回答正确及时给予表扬,回答不好的教师及时给予纠正。
【学生活动】预设:我们认为生物可以生长,比如大树是从小树苗长成大树的,我们人也是从一点点大的小孩儿变成了现在的大人。
例外小组回答:我们认为生物可以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例如小狗尿尿。
教学目标1、知道蜗牛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知道蜗牛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2、通过观察和思索,认识周围的世界,自然环境的组成,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动物和植物的区分3、学会使用放大镜,能设计并做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生物,学习做生物实验简单的记录方法4、培养学生的归纳和表达的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培养学生观察和对比的能力教学重点1、学会通过观察,去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动物和植物。
2、其中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让学生尽量的都列出。
3、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关键的两点要强调。
教学难点1、学会通过观察,去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动物和植物。
2、其中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让学生尽量的都列出。
3、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关键的两点要强调。
【基础知识梳理】一、观察蜗牛1、身体结构:蜗牛身体结构分为五个部分(1)触角:蜗牛头上有四个触角,两个长,两个短。
(2)壳:蜗牛有壳,但是没有骨头,身体软绵绵的,能缩进壳里面去,也能从壳里伸出来(3)腹足:蜗牛没有脚,只有一片扁平的足,即是腹足,是蜗牛的运动器官,腹足会分泌黏液使蜗牛的身体在黏液中滑行。
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蜗牛经过的地方有一条亮亮的足迹。
问:黏液对蜗牛的滑行有什么好处?(4)眼:蜗牛的眼睛在触角上(5)口:蜗牛有口,主要以植物的茎叶为食。
2、蜗牛的生活习性:陆生,有夏眠和冬眠的生活习性,栖息于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夜间活动。
对农作物有危害作用,是农业害虫。
二、生物与非生物二、生物的基本特征有七点。
这也是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标准。
1、生物具有严谨的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但是要注意,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有细胞结构,这个在后面会讲到。
2、生物体都能进行新陈代谢——时时刻刻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即吸收外界的营养物质,用来组成自身的物质,储存能量,例如:我们吃饭,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生物又能分解自身组成的物质,释放能量,并将废物排出体外,例如:我们运动,呼吸作用。
《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第2课时)本节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蜗牛作为代表生物,通过对蜗牛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观察,引发学生观察生物的兴趣,从而学会观察生物的基本技能,进一步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说出蜗牛的结构名称和功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对蜗牛感觉的探究过程,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蜗牛的探究,养成良好的观察和实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能说出蜗牛的结构名称和功能【教学难点】对蜗牛的探究课件等。
一、导入新课学生进入教室时先播放《蜗牛与黄鹂鸟》的儿歌。
请大家用心观察,找出里面的生物来。
今天这堂课呢,我们就来研究我们的小生物--蜗牛,那么请问大家,你对蜗牛了解多少呢?二、新课讲授你对蜗牛了解多少?◆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重难点◆蜗牛生长环境: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质的环境中生活,昼伏夜出,最怕阳光直射,对环境反应敏感,最适合环境:温度16~30℃(23~30℃时,生长发育最快);空气湿度60%~90%;饲养土湿度40%左右;pH为5~7。
当温度低于15℃,高于33℃时休眠,低于5℃或高于40℃,则可能被冻死或热死。
蜗牛喜爱的食物:蜗牛觅食范围非常广泛,主食各种蔬菜、杂草和瓜果皮;农作物的叶、茎、芽、花、多汁的果实;各种青草青稞饲料、多汁饲料、糠皮类饲料、饼粨类饲料均食。
蜗牛是靠口来摄食的。
蜗牛黏液的作用主要有:1 蜗牛依靠腹足行进。
黏液可以润滑和保护腹足,避免腹足肌肉与地面直接摩擦而受伤。
2 蜗牛的腹足就像一个吸盘,吸盘要牢固吸在某个光滑的表面上就要有一定黏性的液体密封。
所以,黏液可以帮助蜗牛运动。
3 在冬眠或夏眠时,黏液干涸以后在壳口形成一个薄膜,把身体严密地封闭、保护起来。
4 蜗牛黏液还是一种天然抗生素,能够杀死蜗牛表皮上的细菌。
直接观察借助放大镜观察蜗牛的结构,蜗牛的身体是怎么样的?它运动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请大家边观察,边把观察到的写在任务单上(对于观察的顺序,等学生出现问题之后,再作总结分析)。
生物与非生物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放大镜的使用方法(2)观察蜗牛,学会描述其形态和生活习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蜗牛,发展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蜗牛感觉的实验,发展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观察蜗牛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大自然,并树立爱护小动物的和谐的自然观;(2)通过探究实验和课堂互动,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通过观察蜗牛,联系生活经验,进一步认识到“科学就在身边”2重点难点重点:1、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蜗牛的形态结构。
3、蜗牛的感觉难点:蜗牛的内部结构,蜗牛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
3学情分析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归纳生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从学生常见的生命现象入手,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从而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
观察方法的学习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本节课体现课标精神的一个重点。
教学中呈现了大量图片,这些图片紧密联系着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对自然的认识。
这些图片是学生进行探究的起点,也是联系旧经验和新知识之间的桥梁,图片资料收集得越多、越全面,越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并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
在学生观察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
观察需要明确的目的,讨论需要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否则难以保证课堂的效率和探究的效果。
同时,学生需要教师的帮助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
因此,观察和讨论的组织是实施本节教学的一个关键。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放大镜的使用【放大镜的使用】同学们的桌面上已经有了放大镜了,现在请你们把它拿出来,然后2个人一组,观察一下你们手上的放大镜,同时看ppt上的填空题,把你们认为正确的答案填上去。
(一般用玻璃制成,用手摸可感觉到它是中间厚、边缘薄。
第 周 第 课题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课型
) 本学期累计教案 10 个 课时 第 1 课时
教案 1.2.1 生物与非生物
新课
1、认知领域:了解蜗牛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以及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反应。
2、技能领域:学会使用放大镜,能设计并做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生物,学习做生 教学 目标
物实验简单的记录方法。
3、情感领域:体会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感受
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同时在实验 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 难点 教学 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对简单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
对简单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
直观教学与实验观察教学法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初步的科学探究。
教学 准备
教师:盛放蜗牛的解剖盘、放大镜、黄瓜、酒精、白醋 30%蔗糖溶液、30%食盐溶 液、电筒、镊子、蜗牛。
学生:铅笔、书本。
板 书 设 计
第 1 节 生物与非生物 一、观察蜗牛 1、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 2、无听觉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生存在地球上, 地球在茫茫的宇宙里是不是唯一有生命的?科学家在探索宇宙的时 候,同时也在研究地球上的生命——生命科学。
在接下去的一章里,我们将一起来研究地球上的各种生命(生物) 。
科学探究很重要的 一步就是——观察。
(二)新课教学
1、观察蜗牛 问学生有没有去抓(抓到)过蜗牛,通常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哪些地方找到?今天 我们就来研究请来的蜗牛。
——>>注意:珍爱生命 (1)使用放大镜 P30 移动被观察物体,头部或放大镜,找到最佳的观察角度、距离。
观察指甲、头发和课文上的文字已经其他。
(2)观察蜗牛的身体 仔细观察,找出蜗牛的眼、口、足、壳、触角(两对触角,眼睛在上面那对触角顶上; 口在哪里?如何观察口?把玻璃板反过来,足的位置,如何爬动的,让学生上台指出) (分小组进行,四个人一组,选出组长,纪律,发言,记录人等,可灵活一点) (3)探究蜗牛的感觉 你们想知道有关蜗牛的什么呢?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列举。
探究步骤:探究,蜗牛有视觉、触、嗅、味、听觉吗? 1、我们的问题是: 2、对此,我们有一个假设: 3、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 4、以下是我们实验过程的记录: 5、我们的结论是: 小组总结,老师总结,蜗牛有视、触、嗅、味觉,没有听觉。
问题:蜗牛四处爬行的目的是什么? 找食物,交配繁殖后代等等。
(其他参考课题) 1、蜗牛一分钟能爬多远? 2、蜗牛喜欢吃什么? 3、蜗牛爬行时留下的痕迹是不是用来传递信息的? 4、蜗牛爬行时能拉多重的物体? 5、蜗牛和哪些动物差不多? 6、怎样为蜗牛建造一个舒适的家?
(三)布置作业
1、科学作业本第 1 节(一) 。
2、课后练习相关题目。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11 个
课题
教案 1.2.1 生物与非生物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 2 课时
1、认知领域: 通过观察和思索,认识周围的世界,自然环境的组成,生物和非
生物的区别,动物和植物的区分。
教学 目标
2、技能领域: 培养学生的归纳和表达的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物与非
生物的区别,培养学生观察和对比的能力。
3、情感领域: 感受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
交流能力,培养合作的技能,对集体合作的意义有所体验,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学会通过观察,去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动物和植物 学会通过观察,去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动物和植物 直观教学与实验观察教学法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初步的科学探究。
多媒体课件、含羞草、洋娃娃、柠檬、小刀、气球
板 书 设 计
第 1 节 生物与非生物 二、生物与非生物 三、动物与植物
教 学 反 思
教
(一)创设情境、设置疑问
学
过
程
1、用四张图片要求同学们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大多数的都是能够马上正 确指出,但是,对于一棵老树同学会出现争执,立下悬念。
2、给出一个小资料,关于一种特殊的黏菌。
让同学们一边看一边思考: ①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②生物生存所需的条件是什么?(不加以引导,让学生简单的回答) 3、观看一组录象:机器人和人的对比;马和汽车的比较;动物的繁殖和植物的繁殖; 生物生长的记录。
一边观看一边考虑刚才的两个问题。
4、录象观看完毕后,全班分组讨论。
八个小组,每个小组把从录象中获取的信息,经 过讨论后得出的关于生物的共同特征列出。
(二)深入研究
经过讨论以后,请同学上台汇报讨论的结果,有时间可以每一组都汇报,也可以前面 汇报后,后面的同学补充。
最终可以得出生物的七个基本特征。
在课件中无序排列七个基本 特征, 可以随意进入任意一个环节, 完成后可以回到主页。
在各个环节中主要设计一些问题, 帮助同学掌握、了解生物的各项特征。
1、生物都具有细胞的基本结构; 2、能进行新陈代谢;问:电动玩具车会活动,是生物么? 3、有生长现象;问:气球变大是否属于生长? 4、有应激性;(1)小实验:同学的应激性 (1)小实验:闻柠檬 (2)举例:含羞草 (3)问:一碰到就哭的洋娃娃是否属于生物,这种现象是否属于应激性? 5、能生殖和发育;问:什么是生殖?摩托车的生产是否属于生殖呢? 6、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龙生龙,凤生凤”“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 7、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和影响环境;(给出一个小资料阅读) 请同学们课后三个同学一组, 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一番, 尽可能多地收集一些有趣的 实例。
然后以生物的结构与环境的适应为题写一篇报告,再与其他组的同学交流。
(三)点拨训练
说说你和树之间的共同点
(四)理性思维,应用概念(课外探究)
有一群海鸥在海滩上轮番攻击一个不明物体。
该物体是花瓶状的, 外壳上还有一些粉红 色的小圆点。
你如何判定它是不是生物体呢?(藤壶不动,是生物,所以不要被生物的外表 所迷惑,一些生物体在某一生活阶段就像死了一样)
(五)课堂检测
给出一组图片要求说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
呼应前面留下的问题, 老树是生物还是非生 物。
再提问能否对这些图片再次分类。
引出下面课题。
1、 生物的分类:动物、植物、其它 2、动植物有哪些区别(能否自由、快速的运动;能否光合作用) 3、阅读一段关于水母的小资料,考虑动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4、通过讨论解决前面的两点后,给出四张图片:病毒、蘑菇、细菌、霉菌。
(六)小结
1、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是否有严整的结构,即结构和功能的单位是否为细胞 能否进行新陈代谢 有无生长现象 有无应激性 能否生殖和发育 有无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能否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和影响环境 2、生物的分类:动物、植物、其它 动植物的区别:能否自由、快速的运动;能否光合作用
(七)布置作业
1、科学作业本第 1 节(二) 。
2、课后练习相关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