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化学常用数据

物理化学常用数据

物理化学常用数据
物理化学常用数据

物理化学常用

数据崔玉清

标准电极电势表

1 在酸性溶液中 (298K)

Li(I)-(0) Li++e-=Li -3.0401

Cs(I)-(0) Cs++e-=Cs -3.026

Rb(I)-(0) Rb++e-=Rb -2.98

K(I)-(0) K++e-=K -2.931

Ba(II)-(0) Ba2++2e-=Ba -2.912

Sr(II)-(0) Sr2++2e-=Sr -2.89

Ca(II)-(0) Ca2++2e-=Ca -2.868

Na(I)-(0) Na++e-=Na -2.71

La(III)-(0) La3++3e-=La -2.379

Mg(II)-(0) Mg2++2e-=Mg -2.372

Ce(III)-(0) Ce3++3e-=Ce -2.336

H(0)-(-I) H2(g)+2e-=2H--2.23

Al(III)-(0) AlF63-+3e-=Al+6F--2.069

Th(IV)-(0) Th4++4e-=Th -1.899

Be(II)-(0) Be2++2e-=Be -1.847

U(III)-(0) U3++3e-=U -1.798

Hf(IV)-(0) HfO2++2H++4e-=Hf+H2O -1.724 Al(III)-(0) Al3++3e-=Al -1.662

Ti(II)-(0) Ti2++2e-=Ti -1.630

Zr(IV)-(0) ZrO2+4H++4e-=Zr+2H2O -1.553

Si(IV)-(0) [SiF6]2-+4e-=Si+6F--1.24

Mn(II)-(0) Mn2++2e-=Mn -1.185

Cr(II)-(0) Cr2++2e-=Cr -0.913

Ti(III)-(II) Ti3++e-=Ti2+-0.9

B(III)-(0) H3BO3+3H++3e-=B+3H2O -0.8698 *Ti(IV)-(0) TiO2+4H++4e-=Ti+2H2O -0.86

Te(0)-(-II) Te+2H++2e-=H2Te -0.793

Zn(II)-(0) Zn2++2e-=Zn -0.7618

Ta(V)-(0) Ta2O5+10H++10e-=2Ta+5H2O -0.750 Cr(III)-(0) Cr3++3e-=Cr -0.744

Nb(V)-(0) Nb2O5+l0H++10e-=2Nb+5H2O -0.644 As(0)-(-III) As+3H++3e-=AsH3 -0.608

U(IV)-(III) U4++e-=U3+-0.607

Ga(III)-(0) Ga3++3e-=Ga -0.549

P(I)-(0) H3PO2+H++e-=P+2H2O -0.508

*C(IV)-(III) 2CO2+2H++2e-=H2C2O4 -0.49

Fe(II)-(0) Fe2++2e-=Fe -0.447

Cr(III)-(II) Cr3++e-=Cr2+-0.407

Cd(II)-(0) Cd2++2e-=Cd -0.4030

Se(0)-(-II) Se+2H++2e-=H2Se(aq) -0.399

Pb(II)-(0) PbI2+2e-=Pb+2I--0.365

Eu(III)-(II) Eu3++e-=Eu2+-0.36

Pb(II)-(0) PbSO4+2e-=Pb+SO42--0.3588

In(III)-(0) In3++3e-=In -0.3382

Tl(I)-(0) Tl++e-=Tl -0.336

Co(II)-(0) Co2++2e-=Co -0.28

P(V)-(III) H3PO4+2H++2e-=H3PO3+H2O -0.276

Pb(II)-(0) PbCl2+2e-=Pb+2Cl--0.2675

Ni (II)-(0) Ni2++2e-=Ni -0.257

V(III)-(II) V3++e-=V2+-0.255

Ge(IV)-(0) H2GeO3+4H++4e-=Ge+3H2O -0.182

Ag(I)-(0) AgI+e-=Ag+I--0.15224

Sn(II)-(0) Sn2++2e-=Sn -0.1375

Pb(II)-(0) Pb2++2e-=Pb -0.1262

*C(IV)-(II) CO2(g)+2H++2e-=CO+H2O -0.12

P(0)-(-III) P(white)+3H++3e-=PH3(g) -0.063 Hg(I)-(0) Hg2I2+2e-=2Hg+2I--0.0405

Fe(III)-(0) Fe3++3e-=Fe -0.037

H(I)-(0) 2H++2e-=H2 0.0000

Ag(I)-(0) AgBr+e-=Ag+Br- 0.07133

S(II.V)-(II) S4O62-+2e-=2S2O32- 0.08

*Ti(IV)-(III) TiO2++2H++e-=Ti3++H2O 0.1

S(0)-(-II) S+2H++2e-=H2S(aq) 0.142

Sn(IV)-(II) Sn4++2e-=Sn2+ 0.151

Sb(III)-(0) Sb2O3+6H++6e-=2Sb+3H2O 0.152

Cu(II)-(I) Cu2++e-=Cu+ 0.153

Bi(III)-(0) BiOCl+2H++3e-=Bi+Cl-+H2O 0.1583 S(VI)-(IV) SO42-+4H++2e-=H2SO3+H2O 0.172

Sb(III)-(0) SbO++2H++3e-=Sb+H2O 0.212

Ag(I)-(0) AgCl+e-=Ag+Cl- 0.22233

As(III)-(0) HAsO2+3H++3e-=As+2H2O 0.248

Hg(I)-(0) Hg2Cl2+2e-=2Hg+2Cl-(饱和KCl) 0.26808 Bi(III)-(0) BiO++2H++3e-=Bi+H2O 0.320

U(VI)-(IV) UO22++4H++2e-=U4++2H2O 0.327

V(IV)-(III) VO2++2H++e-=V3++H2O 0.337

Cu(II)-(0) Cu2++2e-=Cu 0.3419

Re(VII)-(0) ReO4-+8H++7e-=Re+4H2O 0.368

Ag(I)-(0) Ag2CrO4+2e-=2Ag+CrO42- 0.4470

S(IV)-(0) H2SO3+4H++4e-=S+3H2O 0.449

Cu(I)-(0) Cu++e-=Cu 0.521

I(0)-(-I) I2+2e-=2I- 0.5355

I(0)-(-I) I3-+2e-=3I- 0.536

As(V)-(III) H3AsO4+2H++2e-=HAsO2+2H2O 0.560

Sb(V)-(III) Sb2O5+6H++4e-=2SbO++3H2O 0.581

Te(IV)-(0) TeO2+4H++4e-=Te+2H2O 0.593

U(V)-(IV) UO2++4H++e-=U4++2H2O 0.612

**Hg(II)-(I) 2HgCl2+2e-=Hg2Cl2+2Cl- 0.63

Pt(IV)-(II) [PtCl6]2-+2e-=[PtCl4]2-+2Cl- 0.68 O(0)-(-I) O2+2H++2e-=H2O2 0.695

Pt(II)-(0) [PtCl4]2-+2e-=Pt+4Cl- 0.755

*Se(IV)-(0) H2SeO3+4H++4e-=Se+3H2O 0.74

Fe(III)-(II) Fe3++e-=Fe2+ 0.771

Hg(I)-(0) Hg22++2e-=2Hg 0.7973

Ag(I)-(0) Ag++e-=Ag 0.7996

Os(VIII)-(0) OsO4+8H++8e-=Os+4H2O 0.8

N(V)-(IV) 2NO3-+4H++2e-=N2O4+2H2O 0.803

Hg(II)-(0) Hg2++2e-=Hg 0.851

Si(IV)-(0) (quartz)SiO2+4H++4e-=Si+2H2O 0.857 Cu(II)-(I) Cu2++I-+e-=CuI 0.86

N(III)-(I) 2HNO2+4H++4e-=H2N2O2+2H2O 0.86

Hg(II)-(I) 2Hg2++2e-=Hg22+ 0.920

N(V)-(III) NO3-+3H++2e-=HNO2+H2O 0.934

Pd(II)-(0) Pd2++2e-=Pd 0.951

N(V)-(II) NO3-+4H++3e-=NO+2H2O 0.957

N(III)-(II) HNO2+H++e-=NO+H2O 0.983

I(I)-(-I) HIO+H++2e-=I-+H2O 0.987

V(V)-(IV) VO2++2H++e-=VO2++H2O 0.991

V(V)-(IV) V(OH)4++2H++e-=VO2++3H2O 1.00

Au(III)-(0) [AuCl4]-+3e-=Au+4Cl- 1.002

Te(VI)-(IV) H6TeO6+2H++2e-=TeO2+4H2O 1.02

N(IV)-(II) N2O4+4H++4e-=2NO+2H2O 1.035

N(IV)-(III) N2O4+2H++2e-=2HNO2 1.065

I(V)-(-I) IO3-+6H++6e-=I-+3H2O 1.085

Se(VI)-(IV) SeO42-+4H++2e-=H2SeO3+H2O 1.151

Cl(V)-(IV) ClO3-+2H++e-=ClO2+H2O 1.152

Pt(II)-(0) Pt2++2e-=Pt 1.18

Cl(VII)-(V) ClO4-+2H++2e-=ClO3-+H2O 1.189

I(V)-(0) 2IO3-+12H++10e-=I2+6H2O 1.195

Cl(V)-(III) ClO3-+3H++2e-=HClO2+H2O 1.214

Mn(IV)-(II) MnO2+4H++2e-=Mn2++2H2O 1.224

O(0)-(-II) O2+4H++4e-=2H2O 1.229

Tl(III)-(I) T13++2e-=Tl+ 1.252

Cl(IV)-(III) ClO2+H++e-=HClO2 1.277

N(III)-(I) 2HNO2+4H++4e-=N2O+3H2O 1.297

**Cr(VI)-(III) Cr2O72-+14H++6e-=2Cr3++7H2O 1.33 Br(I)-(-I) HBrO+H++2e-=Br-+H2O 1.331

Cr(VI)-(III) HCrO4-+7H++3e-=Cr3++4H2O 1.350

Cl(0)-(-I) Cl2(g)+2e-=2Cl- 1.35827

Cl(VII)-(-I) ClO4-+8H++8e-=Cl-+4H2O 1.389

Cl(VII)-(0) ClO4-+8H++7e-=1/2Cl2+4H2O 1.39

Au(III)-(I) Au3++2e-=Au+ 1.401

Br(V)-(-I) BrO3-+6H++6e-=Br-+3H2O 1.423

I(I)-(0) 2HIO+2H++2e-=I2+2H2O 1.439

Cl(V)-(-I) ClO3-+6H++6e-=Cl-+3H2O 1.451

Pb(IV)-(II) PbO2+4H++2e-=Pb2++2H2O 1.455

Cl(V)-(0) ClO3-+6H++5e-=1/2Cl2+3H2O 1.47

Cl(I)-(-I) HClO+H++2e-=Cl-+H2O 1.482

Br(V)-(0) BrO3-+6H++5e-=l/2Br2+3H2O 1.482

Au(III)-(0) Au3++3e-=Au 1.498

Mn(VII)-(II) MnO4-+8H++5e-=Mn2++4H2O 1.507

Mn(III)-(II) Mn3++e-=Mn2+ 1.5415

Cl(III)-(-I) HClO2+3H++4e-=Cl-+2H2O 1.570

Br(I)-(0) HBrO+H++e-=l/2Br2(aq)+H2O 1.574

N(II)-(I) 2NO+2H++2e-=N2O+H2O 1.591

I(VII)-(V) H5IO6+H++2e-=IO3-+3H2O 1.601

Cl(I)-(0) HClO+H++e-=1/2Cl2+H2O 1.611

Cl(III)-(I) HClO2+2H++2e-=HClO+H2O 1.645

Ni(IV)-(II) NiO2+4H++2e-=Ni2++2H2O 1.678

Mn(VII)-(IV) MnO4-+4H++3e-=MnO2+2H2O 1.679

Pb(IV)-(II) PbO2+SO42-+4H++2e-=PbSO4+2H2O 1.6913 Au(I)-(0) Au++e-=Au 1.692

Ce(IV)-(III) Ce4++e-=Ce3+ 1.72

O(-I)-(-II) H2O2+2H++2e-=2H2O 1.776

Co(III)-(II) Co3++e-=Co2+(2mol?L-1 H2SO4) 1.83 Ag(II)-(I) Ag2++e-=Ag+ 1.980

S(VII)-(VI) S2O82-+2e-=2SO42- 2.010

O(0)-(-II) O3+2H++2e-=O2+H2O 2.076

O(II)-(-II) F2O+2H++4e-=H2O+2F- 2.153

Fe(VI)-(III) FeO42-+8H++3e-=Fe3++4H2O 2.20

O(0)-(-II) O(g)+2H++2e-=H2O 2.421

F(0)-(-I) F2+2e-=2F- 2.866

F2+2H++2e-=2HF 3.053

2 在碱性溶液中 (298K)

Ca(II)-(0) Ca(OH)2+2e-=Ca+2OH--3.02

Ba(II)-(0) Ba(OH)2+2e-=Ba+2OH--2.99

La(III)-(0) La(OH)3+3e-=La+3OH--2.90

Sr(II)-(0) Sr(OH)2?8H2O+2e-=Sr+2OH-+8H2O -2.88 Mg(II)-(0) Mg(OH)2+2e-=Mg+2OH--2.690

Be(II)-(0) Be2O32-+3H2O+4e-=2Be+6OH--2.63

Hf(IV)-(0) HfO(OH)2+H2O+4e-=Hf+4OH--2.50

Zr(IV)-(0) H2ZrO3+H2O+4e-=Zr+4OH--2.36

Al(III)-(0) H2AlO3-+H2O+3e-=Al+OH--2.33

P(I)-(0) H2PO2-+e-=P+2OH--1.82

B(III)-(0) H2BO3-+H2O+3e-=B+4OH--1.79

P(III)-(0) HPO32-+2H2O+3e-=P+5OH--1.71

Si(IV)-(0) SiO32-+3H2O+4e-=Si+6OH--1.697

P(III)-(I) HPO32-+2H2O+2e-=H2PO2-+3OH--1.65 Mn(II)-(0) Mn(OH)2+2e-=Mn+2OH--1.56

Cr(III)-(0) Cr(OH)3+3e-=Cr+3OH--1.48

*Zn(II)-(0) [Zn(CN)4]2-+2e-=Zn+4CN--1.26

Zn(II)-(0) Zn(OH)2+2e-=Zn+2OH--1.249

Ga(III)-(0) H2GaO3-+H2O+2e-=Ga+4OH--1.219

Zn(II)-(0) ZnO22-+2H2O+2e-=Zn+4OH--1.215

Cr(III)-(0) CrO2-+2H2O+3e-=Cr+4OH--1.2

Te(0)-(-I) Te+2e-=Te2--1.143

P(V)-(III) PO43-+2H2O+2e-=HPO32-+3OH--1.05 *Zn(II)-(0) [Zn(NH3)4]2++2e-=Zn+4NH3 -1.04

*W(VI)-(0) WO42-+4H2O+6e-=W+8OH--1.01

*Ge(IV)-(0) HGeO3-+2H2O+4e-=Ge+5OH--1.0

S(VI)-(IV) SO42-+H2O+2e-=SO32-+2OH--0.93

Se(0)-(-II) Se+2e-=Se2--0.924

Sn(II)-(0) HSnO2-+H2O+2e-=Sn+3OH--0.909

P(0)-(-III) P+3H2O+3e-=PH3(g)+3OH--0.87

N(V)-(IV) 2NO3-+2H2O+2e-=N2O4+4OH--0.85

H(I)-(0) 2H2O+2e-=H2+2OH--0.8277

Cd(II)-(0) Cd(OH)2+2e-=Cd(Hg)+2OH--0.809

Co(II)-(0) Co(OH)2+2e-=Co+2OH--0.73

Ni(II)-(0) Ni(OH)2+2e-=Ni+2OH--0.72

As(V)-(III) AsO43-+2H2O+2e-=AsO2-+4OH--0.71 Ag(I)-(0) Ag2S+2e-=2Ag+S2--0.691

As(III)-(0) AsO2-+2H2O+3e-=As+4OH--0.68

Sb(III)-(0) SbO2-+2H2O+3e-=Sb+4OH--0.66

*Re(VII)-(IV) ReO4-+2H2O+3e-=ReO2+4OH--0.59

*Sb(V)-(III) SbO3-+H2O+2e-=SbO2-+2OH--0.59 Re(VII)-(0) ReO4-+4H2O+7e-=Re+8OH--0.584

*S(IV)-(II) 2SO32-+3H2O+4e-=S2O32-+6OH--0.58 Te(IV)-(0) TeO32-+3H2O+4e-=Te+6OH--0.57

Fe(III)-(II) Fe(OH)3+e-=Fe(OH)2+OH--0.56

S(0)-(-II) S+2e-=S2--0.47627

Bi(III)-(0) Bi2O3+3H2O+6e-=2Bi+6OH--0.46

N(III)-(II) NO2-+H2O+e-=NO+2OH--0.46

*Co(II)-C(0) [Co(NH3)6]2++2e-=Co+6NH3 -0.422

Se(IV)-(0) SeO32-+3H2O+4e-=Se+6OH--0.366

Cu(I)-(0) Cu2O+H2O+2e-=2Cu+2OH--0.360

Tl(I)-(0) Tl(OH)+e-=Tl+OH--0.34

*Ag(I)-(0) [Ag(CN)2]-+e-=Ag+2CN--0.31

Cu(II)-(0) Cu(OH)2+2e-=Cu+2OH--0.222

Cr(VI)-(III) CrO42-+4H2O+3e-=Cr(OH)3+5OH--0.13 *Cu(I)-(0) [Cu(NH3)2]++e-=Cu+2NH3 -0.12

O(0)-(-I) O2+H2O+2e-=HO2-+OH--0.076

Ag(I)-(0) AgCN+e-=Ag+CN--0.017

N(V)-(III) NO3-+H2O+2e-=NO2-+2OH- 0.01

Se(VI)-(IV) SeO42-+H2O+2e-=SeO32-+2OH- 0.05

Pd(II)-(0) Pd(OH)2+2e-=Pd+2OH- 0.07

S(II,V)-(II) S4O62-+2e-=2S2O32- 0.08

Hg(II)-(0) HgO+H2O+2e-=Hg+2OH- 0.0977

Co(III)-(II) [Co(NH3)6]3++e-=[Co(NH3)6]2+ 0.108

Pt(II)-(0) Pt(OH)2+2e-=Pt+2OH- 0.14

Pb(IV)-(II) PbO2+H2O+2e-=PbO+2OH- 0.247

I(V)-(-I) IO3-+3H2O+6e-=I-+6OH- 0.26

Cl(V)-(III) ClO3-+H2O+2e-=ClO2-+2OH- 0.33 Ag(I)-(0) Ag2O+H2O+2e-=2Ag+2OH- 0.342

Fe(III)-(II) [Fe(CN)6]3-+e-=[Fe(CN)6]4- 0.358 Cl(VII)-(V) ClO4-+H2O+2e-=ClO3-+2OH- 0.36 *Ag(I)-(0) [Ag(NH3)2]++e-=Ag+2NH3 0.373

O(0)-(-II) O2+2H2O+4e-=4OH- 0.401

I(I)-(-I) IO-+H2O+2e-=I-+2OH- 0.485

*Ni(IV)-(II) NiO2+2H2O+2e-=Ni(OH)2+2OH- 0.490 Mn(VII)-(VI) MnO4-+e-=MnO42- 0.558

Mn(VII)-(IV) MnO4-+2H2O+3e-=MnO2+4OH- 0.595 Mn(VI)-(IV) MnO42-+2H2O+2e-=MnO2+4OH- 0.60 Ag(II)-(I) 2AgO+H2O+2e-=Ag2O+2OH- 0.607

Br(V)-(-I) BrO3-+3H2O+6e-=Br-+6OH- 0.61

Cl(V)-(-I) ClO3-+3H2O+6e-=Cl-+6OH- 0.62

Cl(III)-(I) ClO2-+H2O+2e-=ClO-+2OH- 0.66

I(VII)-(V) H3IO62-+2e-=IO3-+3OH- 0.7

Cl(III)-(-I) ClO2-+2H2O+4e-=Cl-+4OH- 0.76 Br(I)-(-I) BrO-+H2O+2e-=Br-+2OH- 0.761

Cl(I)-(-I) ClO-+H2O+2e-=Cl-+2OH- 0.841

*Cl(IV)-(III) ClO2(g)+e-=ClO2- 0.95

O(0)-(-II) O3+H2O+2e-=O2+2OH- 1.24

半反应 E° (V)

N N2(g) + H+ + e? HN3(aq) -3.09 [6]

Li+ + e? Li(s) -3.0401 [5]

N2(g) + 4?H2O + 2?e? 2?NH2OH(aq) + 2?OH? -3.04 [6] Cs+ + e? Cs(s) -3.026 [5]

Rb+ + e? Rb(s) -2.98 [4]

K+ + e? K(s) -2.931 [5]

Ba2+ + 2?e? Ba(s) -2.912 [5]

La(OH)3(s) + 3?e? La(s) + 3OH? -2.90 [5]

Sr2+ + 2?e? Sr(s) -2.899 [5]

Ca2+ + 2?e? Ca(s) -2.868 [5]

Eu2+ + 2?e? Eu(s) -2.812 [5]

Ra2+ + 2?e? Ra(s) -2.8 [5]

Na+ + e? Na(s) -2.71 [5][9]

Y3+ + 3?e? Y(s) -2.372 [5]

Mg2+ + 2?e? Mg(s) -2.372 [5]

ZrO(OH)2(s) + H2O + 4?e? Zr(s) + 4OH? -2.36 [5]

Al(OH)4? + 3?e? Al(s) + 4?OH? -2.33

Al(OH)3(s) + 3?e? Al(s) + 3OH? -2.31

H2(g) + 2?e? 2?H? -2.25

Ac3+ + 3?e? Ac(s) -2.20

Be2+ + 2?e? Be(s) -1.85

U3+ + 3?e? U(s) -1.66 [7]

Al3+ + 3?e? Al(s) -1.66 [9]

Ti2+ + 2?e? Ti(s) -1.63 [9]

ZrO2(s) + 4?H+ + 4?e? Zr(s) + 2?H2O -1.553 [5]

Zr4+ + 4?e? Zr(s) -1.45 [5]

TiO(s) + 2?H+ + 2?e? Ti(s) + H2O -1.31

Ti2O3(s) + 2?H+ + 2?e? 2?TiO(s) + H2O -1.23

Ti3+ + 3?e? Ti(s) -1.21

Te(s) + 2?e? Te2? -1.143 [2]

V2+ + 2?e? V(s) -1.13 [2]

Nb3+ + 3?e? Nb(s) -1.099

Sn(s) + 4?H+ + 4?e? SnH4(g) -1.07

Mn2+ + 2?e? Mn(s) -1.029 [9]

SiO2(s) + 4?H+ + 4?e? Si(s) + 2?H2O -0.91

B(OH)3(aq) + 3?H+ + 3?e? B(s) + 3?H2O -0.89

TiO2+ + 2?H+ + 4?e? Ti(s) + H2O -0.86

Bi(s) + 3?H+ + 3?e? BiH3 -0.8

H2?H2O + 2?e? H2(g) + 2?OH? -0.8277 [5]

Zn2+ + 2?e? Zn(Hg) -0.7628 [5]

Zn2+ + 2?e? Zn(s) -0.7618 [5]

Ta2O5(s) + 10?H+ + 10?e? 2?Ta(s) + 5?H2O -0.75

Cr3+ + 3?e? Cr(s) -0.74

Au[Au(CN)2]? + e? Au(s) + 2?CN? -0.60

Ta3+ + 3?e? Ta(s) -0.6

PbO(s) + H2O + 2?e? Pb(s) + 2?OH? -0.58

Ti2?TiO2(s) + 2?H+ + 2?e? Ti2O3(s) + H2O -0.56

Ga3+ + 3?e? Ga(s) -0.53

U4+ + e? U3+ -0.52 [7]

P H3PO2(aq) + H+ + e? P(白磷[10]) + 2?H2O -0.508 [5]

P H3PO3(aq) + 2?H+ + 2?e? H3PO2(aq) + H2O -0.499 [5]

P H3PO3(aq) + 3?H+ + 3?e? P(红磷)[10] + 3H2O -0.454 [5]

C2?CO2(g) + 2?H+ + 2?e? HOOCCOOH(aq) -0.43

Cr3+ + e? Cr2+ -0.42

Cd2+ + 2?e? Cd(s) -0.40 [9]

GeO2(s) + 2?H+ + 2?e? GeO(s) + H2O -0.37

Cu2O(s) + H2O + 2?e? 2?Cu(s) + 2?OH? -0.360 [5] PbSO4(s) + 2?e? Pb(s) + SO42? -0.3588 [5]

PbSO4(s) + 2?e? Pb(Hg) + SO42? -0.3505 [5]

Eu3+ + e? Eu2+ -0.35 [7]

In3+ + 3?e? In(s) 0.34 [2]

Tl+ + e? Tl(s) -0.34 [2]

Ge(s) + 4?H+ + 4?e? GeH4(g) -0.29

Co2+ + 2?e? Co(s) -0.28 [5]

P H3PO4(aq) + 2?H+ + 2?e? H3PO3(aq) + H2O -0.276 [5] V3+ + e? V2+ 0.26 [9]

Ni2+ + 2?e? Ni(s) -0.25

As(s) + 3?H+ + 3?e? AsH3(g) -0.23 [2]

MoO2(s) + 4?H+ + 4?e? Mo(s) + 2?H2O -0.15

Si(s) + 4?H+ + 4?e? SiH4(g) -0.14

Sn2+ + 2?e? Sn(s) -0.13

O2(g) + H+ + e? HO2?(aq) -0.13

Pb2+ + 2?e? Pb(s) -0.13 [9]

WO2(s) + 4?H+ + 4?e? W(s) + 2?H2O -0.12

P(红磷) + 3?H+ + 3?e? PH3(g) -0.111 [5]

C CO2(g) + 2?H+ + 2?e? HCOOH(aq) -0.11

Se(s) + 2?H+ + 2?e? H2Se(g) -0.11

C CO2(g) + 2?H+ + 2?e? CO(g) + H2O -0.11

SnO(s) + 2?H+ + 2?e? Sn(s) + H2O -0.10

SnO2(s) + 2?H+ + 2?e? SnO(s) + H2O -0.09

WO3(aq) + 6?H+ + 6?e? W(s) + 3?H2O -0.09 [2]

P(白磷) + 3?H+ + 3?e? PH3(g) -0.063 [5]

C HCOOH(aq) + 2?H+ + 2?e? HCHO(aq) + H2O -0.03

H 2?H+ + 2?e? H2(g) ≡ 0

S4O62? + 2?e? 2?S2O32? +0.08

Fe3O4(s) + 8?H+ + 8?e? 3?Fe(s) + 4?H2O +0.085 [8]

N2(g) + 2?H2O + 6H+ + 6?e? 2?NH4OH(aq) +0.092

HgO(s) + H2O + 2?e? Hg(l) + 2?OH? +0.0977

Cu(NH3)42+ + e? Cu(NH3)2+ + 2?NH3 +0.10 [2]

Ru(NH3)63+ + e? Ru(NH3)62+ +0.10 [7]

N2H4(aq) + 4?H2O + 2?e? 2?NH4+ + 4?OH? +0.11 [6]

Ge4+ + 4?e? Ge(s) +0.12

C(s) + 4?H+ + 4?e? CH4(g) +0.13 [2]

C HCHO(aq) + 2?H+ + 2?e? CH3OH(aq) +0.13

S(s) + 2?H+ + 2?e? H2S(g) +0.14

Sn4+ + 2?e? Sn2+ +0.15

Cu2+ + e? Cu+ +0.159 [2]

S HSO4? + 3?H+ + 2?e? SO2(aq) + 2?H2O +0.16

UO22+ + e? UO2+ +0.163 [7]

S SO42? + 4?H+ + 2?e? SO2(aq) + 2?H2O +0.17

TiO2+ + 2?H+ + e? Ti3+ + H2O +0.19

Bi3+ + 2e? Bi+ +0.2

SbO+ + 2?H+ + 3?e? Sb(s) + H2O +0.20

As H3AsO3(aq) + 3?H+ + 3?e? As(s) + 3?H2O +0.24 GeO(s) + 2?H+ + 2?e? Ge(s) + H2O +0.26

UO2+ + 4?H+ + e? U4+ + 2?H2O +0.273 [7]

Re3+ + 3?e? Re(s) +0.300

Bi3+ + 3?e? Bi(s) +0.32

VO2+ + 2?H+ + e? V3+ + H2O +0.34

Cu2+ + 2?e? Cu(s) +0.340 [2]

Fe [Fe(CN)6]3? + e? [Fe(CN)6]4? +0.36

O2(g) + 2?H2O + 4?e? 4?OH?(aq) +0.40 [9]

Mo H2MoO4 + 6?H+ + 3?e? Mo3+ + 2?H2O +0.43

Bi+ + e? Bi(s) +0.50

C CH3OH(aq) + 2?H+ + 2?e? CH4(g) + H2O +0.50

S SO2(aq) + 4?H+ + 4?e? S(s) + 2?H2O +0.50

Cu+ + e? Cu(s) +0.520 [2]

C CO(g) + 2?H+ + 2?e? C(s) + H2O +0.52

I2(s) + 2?e? 2?I? +0.54 [9]

I3? + 2?e? 3?I? +0.53 [9]

Au [AuI4]? + 3?e? Au(s) + 4?I? +0.56

As H3AsO4(aq) + 2?H+ + 2?e? H3AsO3(aq) + H2O +0.56 Au [AuI2]? + e? Au(s) + 2?I? +0.58

MnO4? + 2?H2O + 3?e? MnO2(s) + 4?OH? +0.59

S2O32?? + 6?H+ + 4?e? 2?S(s) + 3?H2O +0.60

Mo H2MoO4(aq) + 2?H+ + 2?e? MoO2(s) + 2?H2O +0.65 O2(g) + 2?H+ + 2?e? H2O2(aq) +0.70

Tl3+ + 3?e? Tl(s) +0.72

PtCl62? + 2?e? PtCl42? + 2?Cl? +0.726 [7]

Se H2SeO3(aq) + 4?H+ + 4?e? Se(s) + 3?H2O +0.74

Fe3+ + e? Fe2+ +0.77

Ag+ + e? Ag(s) +0.7996 [5]

Hg22+ + 2?e? 2?Hg(l) +0.80

N NO3?(aq) + 2?H+ + e? NO2(g) + H2O +0.80

Au [AuBr4]? + 3?e? Au(s) + 4?Br? +0.85

Hg2+ + 2?e? Hg(l) +0.85

MnO4? + H+ + e? HMnO4? +0.90

Hg 2?Hg2+ + 2?e? Hg22+ +0.91 [2]

Pd2+ + 2?e? Pd(s) +0.915 [7]

Au [AuCl4]? + 3?e? Au(s) + 4?Cl? +0.93

MnO2(s) + 4?H+ + e? Mn3+ + 2?H2O +0.95

Au [AuBr2]? + e? Au(s) + 2?Br? +0.96

Br2(l) + 2?e? 2?Br? +1.07

Br2(aq) + 2?e? 2?Br? +1.09 [9]

I IO3? + 5?H+ + 4?e? HIO(aq) + 2?H2O +1.13

Au [AuCl2]? + e? Au(s) + 2?Cl? +1.15

Se HSeO4? + 3?H+ + 2?e? H2SeO3(aq) + H2O +1.15

Ag2O(s) + 2?H+ + 2?e? 2?Ag(s) + H2O +1.17

ClO3? + 2?H+ + e? ClO2(g) + H2O +1.18

Pt2+ + 2?e? Pt(s) +1.188 [7]

ClO2(g) + H+ + e? HClO2(aq) +1.19

I 2?IO3? + 12?H+ + 10?e? I2(s) + 6?H2O +1.20

ClO4? + 2?H+ + 2?e? ClO3? + H2O +1.20

O2(g) + 4?H+ + 4?e? 2?H2O +1.23 [9]

MnO2(s) + 4?H+ + 2?e? Mn2+ + 2H2O +1.23

Tl3+ + 2?e? Tl+ +1.25

Cl2(g) + 2?e? 2?Cl? +1.36 [9]

Cr2O7??? + 14?H+ + 6?e? 2?Cr3+ + 7?H2O +1.33

CoO2(s) + 4?H+ + e? Co3+ + 2?H2O +1.42

N 2?NH3OH+ + H+ + 2?e? N2H5+ + 2?H2O +1.42 [6]

I 2?HIO(aq) + 2?H+ + 2?e? I2(s) + 2?H2O +1.44

Ce4+ + e? Ce3+ +1.44

BrO3? + 5?H+ + 4?e? HBrO(aq) + 2?H2O +1.45

PbO β-PbO2(s) + 4?H+ + 2?e? Pb2+ + 2?H2O +1.460 [2] PbO α-PbO2(s) + 4?H+ + 2?e? Pb2+ + 2?H2O +1.468 [2] Br 2?BrO3? + 12?H+ + 10?e? Br2(l) + 6?H2O +1.48

Cl 2ClO3? + 12?H+ + 10?e? Cl2(g) + 6?H2O +1.49

MnO4? + 8?H+ + 5?e? Mn2+ + 4?H2O +1.51

O HO2? + H+ + e? H2O2(aq) +1.51

NiO2(s) + 4?H+ + 2?e? Ni2+ + 2?OH? +1.59

Cl 2?HClO(aq) + 2?H+ + 2?e? Cl2(g) + 2?H2O +1.63

Ag2O3(s) + 6?H+ + 4?e? 2?Ag+ + 3?H2O +1.67

Cl HClO2(aq) + 2?H+ + 2?e? HClO(aq) + H2O +1.67

Pb4+ + 2?e? Pb2+ +1.69 [2]

MnO4? + 4?H+ + 3?e? MnO2(s) + 2?H2O +1.70

O H2O2(aq) + 2?H+ + 2?e? 2?H2O +1.78

AgO(s) + 2?H+ + e? Ag+ + H2O +1.77

Co3+ + e? Co2+ +1.82

Au+ + e? Au(s) +1.83 [2]

BrO4? + 2?H+ + 2?e? BrO3? + H2O +1.85

Ag2+ + e? Ag+ +1.98 [2]

S2O82? + 2?e? 2?SO42? +2.07

O3(g) + 2?H+ + 2?e? O2(g) + H2O +2.075 [7]

Mn HMnO4? + 3?H+ + 2?e? MnO2(s) + 2?H2O +2.09

F2(g) + 2?e? 2?F? +2.87 [2][9]

F2(g) + 2?H+ + 2?e? 2?HF(aq) +3.05 [2]

电离能表

1 H 氢 1312.0

2 He 氦 2372.

3 5250.5

3 Li 锂 520.2 7298.1 11815.0

4 Be 铍 932 1821 15390 21771

5 B 硼 800.

6 2427.1 3659.

7 25025.

8 32826.7

6 C 碳 1086.5 2352.6 4620.5 6222.

7 37831 47277.0

7 N 氮1402.3 2856 4578.1 7475.0 9444.9 53266.6 64360

8 O 氧 1313.9 3388.3 5300.5 7469.2 10989.5 13326.5 71330 84078.0

9 F 氟 1681.0 3374.2 6050.4 8407.7 11022.7 15164.1 17868 92038.1 106434.3

10 Ne 氖2080.7 3952.3 6122 9371 12177 15238 19999.0 23069.5 115379.5 131432

11 Na 钠 495.8 4562 6910.3 9543 13354 16613 20117 25496 28932 141362

12 Mg 镁737.7 1450.7 7732.7 10542.5 13630 18020 21711 25661 31653 35458

23326 27465 31853 38473

14 Si 硅786.5 1577.1 3231.6 4355.5 16091 19805 23780 29287 33878 38726

15 P 磷1011.8 1907 2914.1 4963.6 6273.9 21267 25431 29872 35905 40950

16 S 硫 999.6 2252 3357 4556 7004.3 8495.8 27107 31719 36621 43177

17 Cl 氯 1251.2 2298 3822 5158.6 6542 9362 11018 33604 38600 43961

18 Ar 氩 1520.6 2665.8 3931 5771 7238 8781 11995 13842 40760 46186

19 K 钾 418.8 3052 4420 5877 7975 9590 11343 14944 16963.7 48610

20 Ca 钙 589.8 1145.4 4912.4 6491 8153 10496 12270 14206 18191 20385

21 Sc 钪633.1 1235.0 2388.6 7090.6 8843 10679 13310 15250 17370 21726

22 Ti 钛658.8 1309.8 2652.5 4174.6 9581 11533 13590 16440 18530 20833

23 V 钒650.9 1414 2830 4507 6298.7 12363 14530 16730 19860 22240

24 Cr 铬 652.9 1590.6 2987 4743 6702 8744.9 15455 17820 20190 23580

25 Mn 锰717.3 1509.0 3248 4940 6990 9220 11500 18770 21400 23960

26 Fe 铁762.5 1561.9 2957 5290 7240 9560 12060 14580 22540 25290

27 Co 钴760.4 1648 3232 4950 7670 9840 12440 15230 17959 26570

28 Ni 镍 737.1 1753.0 3395 5300 7339 10400 12800 15600 18600 21670

29 Cu 铜745.5 1957.9 3555 5536 7700 9900 13400 16000 19200 22400

30 Zn 锌 906.4 1733.3 3833 5731 7970 10400 12900 16800 19600 23000

31 Ga 镓 578.8 1979.3 2963 6180

32 Ge 锗 762 1537.5 3302.1 4411 9020

33 As 砷 947.0 1798 2735 4837 6043 12310

34 Se 硒 941.0 2045 2973.7 4144 6590 7880 14990

18600

36 Kr 氪 1350.8 2350.4 3565 5070 6240 7570 10710 12138 22274 25880

37 Rb 铷 403.0 2633 3860 5080 6850 8140 9570 13120 14500 26740

38 Sr 锶549.5 1064.2 4138 5500 6910 8760 10230 11800 15600 17100

39 Y 钇 600 1180 1980 5847 7430 8970 11190 12450 14110 18400

40 Zr 锆 640.1 1270 2218 3313 7752 9500

41 Nb 铌 652.1 1380 2416 3700 4877 9847 12100

42 Mo 钼684.3 1560 2618 4480 5257 6640.8 12125 13860 15835 17980

43 Tc 锝 702 1470 2850

44 Ru 钌 710.2 1620 2747

45 Rh 铑 719.7 1740 2997

46 Pd 钯 804.4 1870 3177

47 Ag 银 731.0 2070 3361

48 Cd 镉 867.8 1631.4 3616

49 In 铟 558.3 1820.7 2704 5210

50 Sn 锡 708.6 1411.8 2943.0 3930.3 7456

51 Sb 锑 834 1594.9 2440 4260 5400 10400

52 Te 碲 869.3 1790 2698 3610 5668 6820 13200

53 I 碘 1008.4 1845.9 3180

54 Xe 氙 1170.4 2046.4 3099.4

55 Cs 铯 375.7 2234.3 3400

56 Ba 钡 502.9 965.2 3600

57 La 镧 538.1 1067 1850.3 4819 5940

58 Ce 铈 534.4 1050 1949 3547 6325 7490

59 Pr 镨 527 1020 2086 3761 5551

60 Nd 钕 533.1 1040 2130 3900

61 Pm 钷 540 1050 2150 3970

62 Sm 钐 544.5 1070 2260 3990

63 Eu 铕 547.1 1085 2404 4120

64 Gd 钆 593.4 1170 1990 4250

65 Tb 铽 565.8 1110 2114 3839

66 Dy 镝 573.0 1130 2200 3990

67 Ho 钬 581.0 1140 2204 4100

68 Er 铒 589.3 1150 2194 4120

70 Yb 镱 603.4 1174.8 2417 4203

71 Lu 镥 523.5 1340 2022.3 4370 6445

72 Hf 铪 658.5 1440 2250 3216

73 Ta 钽 761 1500

74 W 钨 770 1700

75 Re 铼 760 1260 2510 3640

76 Os 锇 840 1600

77 Ir 铱 880 1600

78 Pt 铂 870 1791

79 Au 金 890.1 1980

80 Hg 汞 1007.1 1810 3300

81 Tl 铊 589.4 1971 2878

82 Pb 铅 715.6 1450.5 3081.5 4083 6640

83 Bi 铋 703 1610 2466 4370 5400 8520

84 Po 钋 812.1

85 At 砹 890±40

86 Rn 氡 1037

87 Fr 鍅 380

88 Ra 镭 509.3 979.0

89 Ac 锕 499 1170

90 Th 钍 587 1110 1930 2780

91 Pa 镤 568

92 U 铀 597.6 1420

93 Np 镎 604.5

94 Pu 钚 584.7

95 Am 镅 578

96 Cm 锔 581

97 Bk 锫 601

98 Cf 锎 608

99 Es 锿 619

100 Fm 镄 627

101 Md 钔 635

102 No 锘 642

103 Lr 铹 470

104 Rf 鑪 580

化学键长键能表

B—F - 644 N—H 101 389 B—O - 515 N—N 145 159 Br—Br 229 193 N═N 125 456 C—B 156 393 N≡N 110 946 C—Br 194 276 N—O 146 230 C—C 154 332 N═O 114 607 C═C 134 611 Na—Br 250 367 C≡C 120 837 Na—Cl 236 412 C—Cl 177 328 Na—F 193 519 C—F 138 485 Na—H 189 186 C—H 109 414 Na—I 271 304 O—H 98 464 C—N 148 305 O—O 148 146

C═N 135 615 O═O 120 498

C≡N 116 891 P—Br 220 272 C—O 143 326 P—Cl 203 331

C═O 120 728 P—H 142 322

C═O(CO2)- 803 P—O 163 410 C—P 187 305 P═O 138 - C—S 182 272 P—P - 213

C═S 156 536 Pb—O 192 382

C═S(CS2)- 577 Pb—S 239 346 C—Si 186 347

Cl—Cl 199 243 Rb—Cl 279 428 Cs—I 337 337 Rb—F 227 494 F—F 140 153 Rb—I 318 319 H—H 75 436 S—H 135 339 H—Br 142 366 S—O - 364 H—Cl 127 431 S═O 143 - H—F 92 565 S—S 207 268 H—I 161 298 S═S 189 - I—I 266 151 Se—H 147 314 K—Br 282 380 Se—Se 232 - K—Cl 267 433 Se═Se 215 - K—F 217 498 Si—Cl - 360 K—I 305 325 Si—F - 552 Li—Cl 202 469 Si—H - 377 Li—H 239 238 Si—O - 460 Li—I 238 345 Si—Si - 176

常用干燥剂干燥效能表

单一指示剂变色范围

混合指示剂变色范围

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化学A(南大版)上册知识点总结

物理化学上册公式总结 第一章.气体 一、理想气体适用 ①波义耳定律:定温下,一定量的气体,其体积与压力成反比 pV=C ②盖·吕萨克定律:对定量气体,定压下,体积与T成正比 V t=C`T ③阿伏伽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各种气体所含分子数相同。 ④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pV=nRT 推导:气体体积随压力温度和气体分子数量改变,即: V=f(p,T,N) 对于一定量气体,N为常数dN=0,所以 dV=(?V/?p)T,N dp+(?V/?T)p,N dT 根据波义耳定律,有V=C/P,∴(?V/?p)T,N=-C/p2=-V/p 根据盖·吕萨克定律,V=C`T,有(?V/?T)p,N=C`=V/T 代入上式,得到 dV/V=-dp/p+dT/T 积分得 lnV+lnp=lnT+常数

若所取气体为1mol,则体积为V m,常数记作lnR,即得 pV m=RT 上式两边同时乘以物质的量n,则得 pV=nRT ⑤道尔顿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各气体分压之和。 ⑥阿马格分体积定律:在一定温度压力下,混合气体的体积等于组成该气体的各组分分体积之和。 ⑦气体分子在重力场的分布 设在高度h处的压力为p,高度h+dh的压力为p-dp,则压力差为 dp=-ρgdh 假定气体符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则ρ=Mp/RT,代入上式, -dp/p=Mgdh/RT 对上式积分,得lnp/p0=-Mgh/RT ∴p=p0exp(-Mgh/RT) ρ=ρ0exp(-Mgh/RT)或n=n0exp(-Mgh/RT) 二、实际气体适用 ①压缩因子Z Z=pV m/RT 对于理想气体,Z=1,对实际气体,当Z大于1,表明同温度同压力下,实际气体体积大于理想气体方程计算所得结果,即实际气体的可压缩性比理想气体小。当Z小于1,情况则相反。 ②范德华方程式

初中物理化学知识点总结.doc

化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方法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 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物理化学知识点总结(热力学第一定律)

物理化学知识点总结 (热力学第一定律)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热力学第一定律 一、基本概念 1.系统与环境 敞开系统:与环境既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的系统。 封闭系统:与环境只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交换的系统。(经典热力学主要研究的系统) 孤立系统:不能以任何方式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系统。 2.状态函数:用于宏观描述热力学系统的宏观参量,例如物质的量n、温度 T、压强p、体积V等。根据状态函数的特点,我们 把状态函数分成:广度性质和强度性质两大类。 广度性质:广度性质的值与系统中所含物质的量成 正比,如体积、质量、熵、热容等,这种性质的函数具 有加和性,是数学函数中的一次函数,即物质的量扩大 a倍,则相应的广度函数便扩大a倍。 强度性质:强度性质的值只与系统自身的特点有关,与物质的量无关,如温度,压力,密度,摩尔体积等。 注:状态函数仅取决于系统所处的平衡状态,而与此状态的历史过程无关,一旦系统的状态确定,其所有的状态函数便都有唯一确定的值。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对于一个微小的变化状态为: dU= 公式说明:dU表示微小过程的内能变化,而δQ和δW则分别为微小过程的热和功。它们之所以采用不同的符号,是为了区别dU是全微分,而δQ和δW不是微分。或者说dU与过程无关而δQ和δW却与过程有关。这里的W既包括体积功也包括非体积功。 以上两个式子便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它们只能适用在非敞开系统,因为敞开系统与环境可以交换物质,物质的进出和外出必然会伴随着能量的增减,我们说热和功是能量的两种传递形式,显然这种说法对于敞开系统没有意义。 三、体积功的计算 1.如果系统与环境之间有界面,系统的体积变化时,便克服外力做功。将一 定量的气体装入一个带有理想活塞的容器中,活塞上部施加外压。当气体膨胀微小体积为dV时,活塞便向上移动微小距离dl,此微小过程中气

漫谈物理化学的发展及学科特点

漫谈物理化学的发展及学科特点 2007化教一班222007316011045 王祖龙 摘要:经历漫长而艰难的发展,物理化学终以一门新的学科出现。它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并在化学中占有极重要位置。随着人们不断的深入认识,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服 务。 关键词:物理化学形成发展学科特点前景 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尤其在当今,新兴学科层出不穷,但统而观之,它们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很多都是边缘学科(亦称交叉学科,1926年美国首次出现)——横跨两种或两种以上基础学科。边缘学科的产生,是随着人们对物质运动形式及固有次序的逐步揭示,是当基础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必然结果,是人们知识的深化。 化学,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并且一直以来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一系列化学的分支学科也不断形成,大大的丰富了化学知识,拓展了人们的眼界。在所有化学分支学科中,当属物理化学最为重要。 而物理化学,作为最早形成的第一门边缘学科,被称为交叉学科的典范,是现代化学的核心内容和理论基础,在基础化学课程体系中起着龙头作用。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较漫长而艰难的时期。 一、物理化学的形成与发展 “物理化学”这个术语曾在十八世纪首先被罗蒙诺索夫创用,但是它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基本内容却是在十九世纪下半叶才被确定下来。至今其研究内容也都是在当时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发展的。对于物理化学的形成,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杰出的俄国一德国物理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Ostwald,W.F.,1853一1932),他为物理化学作出了最伟大的贡献,在1887年创办了第一份名副其实的专业性期刊:德文的《物理化学杂志》(Zeitschrift physikalische Chemie)121,标志着物理化学的形成.。奥斯特瓦尔德因此被称为“物理化学之父”,也曾被列宁誉为“伟大的化学家和渺小的哲学家”。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以前的近代化学初期,化学家往往又是物理学家,他们研究的问题常常相互有关,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例如,1807年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观测到气体向真空膨胀后温度没有变化,于是物理学家便据此作出“气体膨胀至真空没有作功”这种结论。又如道尔顿,他起初是一位物理学家,后来才研究化学。他从长期观测气象着手,研究空气组成并得出气体的“微粒说”;再经过对碳的两种氧化物以及多种氢化物的组成的化学分析实验,在1804年正式提出倍比定律,后来将物理原子论(即哲学“微粒说”)发展成为“化学原子论”,成为了近代化学诞生的标志。 到了十九世纪下半世纪,随着工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此前大量拥现的化学和物理学成就的逐步积累,近代化学迅速向专业化分工,化学家在研究方向及方法上和物理学家终于分道扬镰。物理化学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独立形成的。在这一时期,主要是以李比希和杜马等为代表的有机化学家。有机化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使得从类型理论向结构理论的发展逐步系统化。同时在这一时期,有少数化学家(有的本来也就是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关心物理学的理论和发现,这就使得化学和物理学相结合起来,例如拉乌尔(Raoutt,F.M,1830一1901,法国)、瓦格(Waage,P.1933一1990,娜威)、范霍夫(Van't Hoff,J.H.,1852一1911) 以及能斯特(Nernst,H.W.,1864一1941,德国)等。他们都为物理化学最终成为现代化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是初期物理化学的共同奠基人。 从道尔顿提出原子论以来,近代化学前期到奥斯特瓦尔德创办《物理化学杂志》之间,有着许多与物理化学形成有关的十分重要的史实: 1、关于原子一分子学说

物化相平衡复习习题

选择题 1. 二元恒沸混合物的组成 (A)固定(B) 随温度而变(C) 随压力而变(D) 无法判断答案:C 2. 一单相体系, 如果有3种物质混合组成, 它们不发生化学反应, 则描述该系统状态的独立变量数应为 (A) 3个(B) 4个(C) 5个(D) 6个答案:B。F=C-P+2=3-1+2=4 3.通常情况下,对于二组分物系能平衡共存的最多相为(A) 1 (B) 2 (C) 3 (D) 4 答案:D。F=2-P+2=4-P,F不能为负值,最小为零。当F=0时P=4。4.正常沸点时,液体蒸发为气体的过程中 (A) ΔS=0 (B) ΔG=0 (C) ΔH=0 (D) ΔU=0 答案:B。此为可逆过程故ΔG=0。5. 以下各系统中属单相的是 (A) 极细的斜方硫和单斜硫混合物(B) 漂白粉(C) 大小不一的一堆单斜硫碎粒(D) 墨汁答案:C。 6. NaCl(s), NaCl水溶液及水蒸汽平衡共存时, 系统的自由度(A) F=0 (B) F=1 (C) F=2 (D) F=3 答案:B。F=C-P+2,C=2,P=3,故F=2-3+2=1。 7. 如果只考虑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纯物质最多可共存的相有(A) P=1 (B) P=2 (C) P=3 (D) P=4 答案:C。F=C-P+2=1-P+2=3-P,当F最小为零时P=3。7. 对于相律, 下面的陈述中正确的是(A) 相律不适用于有化学反应的多相系统(B) 影响相平衡的只有强度因素 (C) 自由度为零意味着系统的状态不变 (D) 平衡的各相中, 系统包含的每种物质都不缺少时相律才正确答案:B 8. 关于三相点, 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纯物质和多组分系统均有三相点(B) 三相点就是三条两相平衡线的交点(C) 三相点的温度可随压力改变 (D) 三相点是纯物质的三个相平衡共存时的温度和压力所决定的相点答案:D 9. 用相律和Clapeyron 方程分析常压下水的相图所得出的下述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 在每条曲线上, 自由度F=1 (B) 在每个单相区, 自由度F=2 (C) 在水的凝固点曲线上, ΔHm(相变)和ΔVm的正负号相反(D) 在水的沸点曲线上任一点, 压力随温度的变化率都小于零答案:D 10. 二组分系统的最大自由度是

物理化学知识点(全)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内容摘要 ?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述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简单变化中的应用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相变化中的应用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化学变化中的应用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述 U Q W ?=+ d U Q W δδ=+ 适用条件:封闭系统的任何热力学过程 说明:1、amb W p dV W '=-+? 2、U 是状态函数,是广度量 W 、Q 是途径函数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简单变化中的应用----常用公式及基础公式 2、基础公式 热容 C p .m =a+bT+cT 2 (附录八) ● 液固系统----Cp.m=Cv.m ● 理想气体----Cp.m-Cv.m=R ● 单原子: Cp.m=5R/2 ● 双原子: Cp.m=7R/2 ● Cp.m / Cv.m=γ 理想气体 ? 状态方程 pV=nRT

? 过程方程 恒温:1122p V p V = ? 恒压: 1122//V T V T = ? 恒容: 1122/ / p T p T = ? 绝热可逆: 1122 p V p V γγ= 111122 T p T p γγγγ--= 1111 22 TV T V γγ--= 三、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相变化中的应用----可逆相变化与不可逆相变化过程 1、 可逆相变化 Q p =n Δ 相变 H m W = -p ΔV 无气体存在: W = 0 有气体相,只需考虑气体,且视为理想气体 ΔU = n Δ 相变 H m - p ΔV 2、相变焓基础数据及相互关系 Δ 冷凝H m (T) = -Δ蒸发H m (T) Δ凝固H m (T) = -Δ熔化H m (T) Δ 凝华 H m (T) = -Δ 升华 H m (T) (有关手册提供的通常为可逆相变焓) 3、不可逆相变化 Δ 相变 H m (T 2) = Δ 相变 H m (T 1) +∫Σ(νB C p.m )dT 解题要点: 1.判断过程是否可逆; 2.过程设计,必须包含能获得摩尔相变焓的可逆相变化步骤; 3.除可逆相变化,其余步骤均为简单变化计算. 4.逐步计算后加和。 四、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化学变化中的应用 1、基础数据 标准摩尔生成焓 Δf H θm,B (T) (附录九) 标准摩尔燃烧焓 Δc H θ m.B (T)(附录十) 2、基本公式 ?反应进度 ξ=△ξ= △n B /νB = (n B -n B.0) /νB ?由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 Δr H θm.B (T)= ΣνB Δf H θ m.B (T) ?由标准摩尔燃烧焓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 Δr H θ m.B (T)=-Σ νB Δc H θ m.B (T) (摩尔焓---- ξ=1时的相应焓值) ?恒容反应热与恒压反应热的关系 Q p =Δr H Q v =Δr U Δr H =Δr U + RT ΣνB (g) ?Kirchhoff 公式 微分式 d Δr H θ m (T) / dT=Δr C p.m 积分式 Δr H θm (T 2) = Δr H θ m (T 1)+∫Σ(νB C p.m )dT 本章课后作业: 教材p.91-96(3、4、10、11、16、17、38、20、23、24、28、30、33、34)

常用化学试剂物理化学性质

氨三乙酸 化学式CH6N9O6,分子量191.14,结构式N(CH2COOH)3,白色棱形结晶粉末,熔点246~249℃(分解),能溶于氨水、氢氧化钠,微溶于水,饱和水溶液pH为2.3,不溶于多数有机溶剂,溶于热乙醇中可生成水溶性一、二、三碱性盐。属于金属络合剂,用于金属的分离及稀土元素的洗涤,电镀中可以代替氰化钠,但稳定性不如EDTA。 丙酮 最简单的酮。化学式CH3COCH3。分子式C3H6O。分子量58.08。无色有微香液体。易着火。比重0.788(25/25℃)。沸点56.5℃。与水、乙醇、乙醚、氯仿、DMF、油类互溶。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和物,爆炸极限2.89~12.8%(体积)。化学性质活泼,能发生卤化、加成、缩合等反应。广泛用作油脂、树脂、化学纤维、赛璐珞等的溶剂。为合成药物(碘化)、树脂(环氧树脂、有机玻璃)及合成橡胶等的重要原料。 冰乙酸 化学式CH3COOH。分子量60.05。醋的重要成份。一种典型的脂肪酸,无色液体。有刺激性酸味。比重1.049。沸点118℃,可溶于水,其水溶液呈酸性。纯品在冻结时呈冰状晶体(熔点16.7℃),故称“冰醋酸”,能参与较多化学反应。可用作溶剂及制造醋酸盐、醋酸酯(醋酸乙酯、醋酸乙烯)、维尼纶纤维的原料。 苯酚 简称“酚”,俗称“石炭酸”,化学式C6H5OH,分子量94.11,最简单的酚。无色晶体,有特殊气味,露在空气中因被氧化变为粉红,有毒!并有腐蚀性,密度1.071(25℃),熔点42~43℃,沸点182℃,在室温稍溶于水,在65℃以上能与任何比与水混溶,易溶于酒精、乙醚、氯仿、丙三醇、二硫化碳中,有弱酸性,与碱成盐。水溶液与氯化铁溶液显紫色。可用以制备水杨酸、苦味酸、二四滴等,也是合成染料、农药、合成树脂(酚醛树脂)等的原料,医学上用作消毒防腐剂,低浓度能止痒,可用于皮肤瘙痒和中耳炎等。高浓度则产生腐蚀作用。 1,2-丙二醇 化学式CH3CHOHCH2OH,分子量76.10,分子中有一个手征性碳原子。外消旋体为吸湿性粘稠液体;略有辣味。比重1.036(25/4℃),熔点-59℃,沸点188.2℃、83.2℃(1,333Pa),与水、丙酮、氯仿互溶,溶于乙醚、挥发油,与不挥发油不互溶,左旋体沸点187~189℃,比旋光度-15.8。丙二醇在高温时能被氧化成丙醛、乳酸、丙酮酸与醋酸。为无毒性抗冻剂。可用于酿酒、制珞中,是合成树脂的原料。医学上用作注射剂、内服药的溶剂与防腐剂,防腐能力比甘油大4倍,此外还可用于室内空气的消毒。 丙三醇 学名1,2,3-三羟基丙烷,分子式C3H8O3,分子量92.09,有甜味的粘稠液体,甜味为蔗糖的0.6倍,易吸湿,对石蕊试纸呈中性。比重1.26362(20/20℃)。熔点7.8℃,沸点290℃(分解)167.2℃(1,3332Pa)。折光率1.4758(15℃),能吸收硫化氢、氰化氢、二氧化硫等气体。其水溶液(W/W水)的冰点:10%,-1.6℃;30%,-9.5℃;50%,-23℃;80%,-20.3℃。与水、乙醇互溶,溶于乙酸乙酯,微溶于乙醚,不溶于苯、氯仿、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石油醚、油类。可以制备炸药(硝化甘油)、树脂(醇酸树脂)、润滑剂、香精、液体肥皂、增塑剂、甜味剂等。在印刷、化妆品、烟草等工业中作润滑剂。医学上可用滋润皮肤,防止龟裂;作为栓剂(甘油栓)可用作通便药。切勿与强化剂如三氧化铬、氯酸钾、高锰酸钾放在一起,以免引起爆炸。 蓖麻油 化学式C57H104O9,分子量933.37。无色或淡黄色透明液体,具有特殊臭味,凝固点-10℃,比重

钢的物理化学相分析方法的研究

25Cr3Mo3NiNb钢的物理化学相分析方法的研究* 刘庆斌 卢翠芬 (钢铁研究总院,北京,100081) 摘 要本文系统研究了25Cr3Mo3NiNb钢的物理化学相分析方法。对不同回火温度下试验钢中各析出相的结构、化学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测定,揭示了25Cr3Mo3NiNb钢中各析出相随回火温度的析出规律。随回火温度升高,试验钢中相继析出M3C、M2C、M(CN)、M7C3等碳化物。关键词 25Cr3Mo3NiNb钢 析出相 物理化学相分析 25Cr3Mo3NiNb是新近研制的一种高强度中碳结构钢,其通过适当的热处理工艺,可获得良好的强韧性配合。本文系统研究了该合金钢的物理化学相分析方法,对不同回火温度下试验钢中各析出相的结构、化学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测定,揭示了25Cr3Mo3NiNb钢中各析出相随回火温度的析出规律。随回火温度升高,试验钢中相继析出M3C、M2C、M(CN)、M7C3等碳化物。 1 实验部分 1.1 试样的化学成分及热处理制度 试样中主要元素的质量分数/%:碳0.3,铬3.0,钼3.0,镍0.7,铌0.1,铜0.2,氮0.01,硅0.1锰0.2。试样的热处理制度见表1。 表1 试样的热处理制度 Table1 Heat treatment specifitions of samples 编号 No. 热处理制度 Heat treatment specifitions 11 1050℃×1h水淬 60 1050℃×1h水淬→500℃×2h水冷 66 1050℃×1h水淬→575℃×2h水冷 69 1050℃×1h水淬→620℃×2h水冷 35 1050℃×1h水淬→640℃×2h水冷 79 1050℃×1h水淬→660℃×2h水冷 1.2 析出相的电解提取 25Cr3Mo3NiNb钢中存在少量残余奥氏体相。采用氯化钾+柠檬酸水溶液电解提取碳化物时,残余奥氏体相不定量提取,干扰碳化物的测定。经实验,在1%氯化锂,10%乙酰丙酮甲醇溶液,I=0.03A/cm2,T<-5℃的电解制度下,可使基体和残余奥氏体完全电离,而碳化物定量保留。 1.3 相的分离 1.3.1 M3C相的分离:经实验,(5+95)盐酸乙醇,加热回馏1h,可溶解M3C相,定量保留其它相。1.3.2 M2C相的分离:M2C与MC相的化学稳定性极为相似,文献[1,2]曾采用50g/L~100g/L氢氧化钠溶液加热煮沸溶解M2C相,文献[3]介绍采用硫酸磷酸混合酸(1+1+18)加热煮沸可溶解M2C相。经实验25Cr3Mo3NiNb钢中析出的M2C相在上述两种条件下均不溶解,即使在400g/L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热回馏数小时也不溶解,这主要是其化学组成的不同造成其化学稳定性发生差异。我们对该合金钢经电解提取并分离M3C相后的M2C+MC+M7C3相残渣进行了试验,以确定M2C与其他相的分离方法,见表2。由表2结果并结合定量分析确定,⑽号分离条件可溶解M2C相,保留Nb(CN) 和M7C3相。 1.3.3 M7C3相的分离:经实验,硫酸—过氧化氢水溶液,沸水浴中加热,可溶解M2C和Nb(CN)相,保留M7C3相。 表2 M2C相与MC相的分离方法 Tab.2 Separate method of M2C and MC 编号 No. 分离方法 Separate method 保留相 Remains ⑴ 400g/LNaOH,沸水浴3h M2C 、Nb(CN) 、M7C3 ⑵ 400g/LNaOH,煮沸3h M2C 、Nb(CN) 、M7C3 ⑶ 400g/LNaOH,加热回馏3h M2C 、Nb(CN) 、M7C3 ⑷ 400g/LNaOH,加热回馏5h M2C 、Nb(CN) 、M7C3 ⑸硫酸(1+1),加热回馏3h M2C 、Nb(CN) ⑹硫磷混酸,加热回馏3h M2C 、Nb(CN) ⑺硝酸(1+99),室温3h M2C 、Nb(CN) 、M7C3 ⑻硝酸(3+97),室温3.0h Nb(CN)、M7C3、M2C(少) ⑼硝酸(5+95),室温3.0h Nb(CN)、M7C3、M2C(少)⑽硝酸(1+9),室温3.0h Nb(CN)、M7C3 2 结果与讨论 2.1 析出相类型 电解提取及经分离富集得到的粉末经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6],该钢的析出相为:

(完整版)生物化学知识点重点整理

一、蛋白质化学 蛋白质的特征性元素(N),主要元素:C、H、O、N、S,根据含氮量换算蛋白质含量:样品蛋白质含量=样品含氮量*6.25 (各种蛋白质的含氮量接近,平均值为16%),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数量(20种),酸性氨基酸/带负电荷的R基氨基酸:天冬氨酸(D)、谷氨酸(E); 碱性氨基酸/带正电荷的R基氨基酸:赖氨酸(K)、组氨酸(H)、精氨酸(R) 非极性脂肪族R基氨基酸:甘氨酸(G)、丙氨酸(A)、脯氨酸(P)、缬氨酸(V)、亮氨酸(L)、异亮氨酸(I)、甲硫氨酸(M); 极性不带电荷R基氨基酸:丝氨酸(S)、苏氨酸(T)、半胱氨酸(C)、天冬酰胺(N)、谷氨酰胺(Q); 芳香族R基氨基酸:苯丙氨酸(F)、络氨酸(Y)、色氨酸(W) 肽的基本特点 一级结构的定义:通常描述为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连接顺序,简称氨基酸序列(由遗传信息决定)。维持稳定的化学键:肽键(主)、二硫键(可能存在), 二级结构的种类: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超二级结构, 四级结构的特点:肽键数≧2,肽链之间无共价键相连,可独立形成三级结构,是否具有生物活性取决于是否达到其最高级结构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定其构象 2、一级结构相似则其功能也相似3、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可以直接影响其功能因基因突变造成蛋白质结构或合成量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称分子病,如镰状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疯牛病是二级结构改变 等电点(pI)的定义:在某一pH值条件下,蛋白质的净电荷为零,则该pH值为蛋白质的等电点(pI)。 蛋白质在不同pH条件下的带电情况(取决于该蛋白质所带酸碱基团的解离状态):若溶液pHpI,则蛋白质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碱性蛋白质含碱性氨基酸多,等电点高,在生理条件下净带正电荷,如组蛋白和精蛋白;酸性蛋白质含酸性氨基酸多,等电点低,在生理条件下净带负电荷,如胃蛋白酶), 蛋白质稳定胶体溶液的条件:(颗粒表面电荷同性电荷、水化膜), 蛋白质变性:指由于稳定蛋白质构象的化学键被破坏,造成其四级结构、三级结构甚至二级结构被破坏,结果其天然构象部分或全部改变。实质:空间结构被破坏。变性导致蛋白质理化性质改变,生物活性丧失。变性只破坏稳定蛋白质构象的化学键,即只破坏其构象,不破坏其氨基酸序列。变性本质:破坏二硫键 沉降速度与分子量及分子形状有关沉降系数:沉降速度与离心加速度的比值为一常数,称沉降系数 沉淀的蛋白质不一定变性变性的蛋白质易于沉淀 二、核酸化学 核酸的特征性元素:P,组成元素:C、H、O、N、P,核苷酸的组成成分: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戊糖、一分子碱基(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尿嘧啶U),

各元素物理化学性质

各元素物理化学性质 序号符 号 中 文 读音 原子 量 外层 电子 常见化 合价 分类英文名英文名音标其它 1 H 氢轻 1 1s1 1、-1 主/非 /其 Hydrogen ['haidr?d??n] 最轻 2 He 氦害 4 1s2 主/非 /稀 Helium ['hi:li?m] 最难液化 3 Li 锂里7 2s1 1 主/碱Lithium ['liθi?m] 活泼 4 Be 铍皮9 2s2 2 主/碱 土 Beryllium [be'rili?m] 最轻碱土金属元素 5 B 硼朋10.8 2s2 2p1 3 主/类Boron ['b?:r?n] 硬度仅次于金刚石 的非金属元素 6 C 碳探12 2s2 2p2 2、4、-4 主/非 /其 Carbon ['kɑ:b?n] 沸点最高 7 N 氮蛋14 2s2 2p3 -3 1 2 3 4 5 主/非 /其 Nitrogen ['naitr?d??n]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 元素 8 O 氧养16 2s2 2p4 -2、-1、2 主/非 /其 Oxygen ['?ksid??n] 地壳中最多 9 F 氟福19 2s2 2p5 -1 主/非 /卤 Fluorine ['flu?ri:n] 最活泼非金属,不能 被氧化 10 Ne 氖乃20 2s2 2p6 主/非 /稀 Neon ['ni:?n] 稀有气体 11 Na 钠那23 3s1 1 主/碱Sodium ['s?udi?m] 活泼 12 Mg 镁每24 3s2 2 主/碱 土 Magnesium [mæɡ'ni:zi?m] 轻金属之一 13 Al 铝吕27 3s2 3p1 3 主/金 /其 Aluminum [,ælju'minj?m] 地壳里含量最多的 金属 14 Si 硅归28 3s2 3p2 4 主/类Silicon ['silik?n] 地壳中含量仅次于 氧 15 P 磷林31 3s2 3p3 -3、3、5 主/非 /其 Phosphorus ['f?sf?r?s] 白磷有剧毒 16 s 硫留32 3s2 3p4 -2、4、6 主/非 /其 Sulfur ['s?lf?] 质地柔软,轻。与氧 气燃烧形成有毒的 二氧化硫 17 Cl 氯绿35.5 3s2 3p5 -1、1、3、 5、7 主/非 /卤 Chlorine ['kl?:ri:n] 有毒活泼 18 Ar 氩亚40 3s2 3p6 主/非 /稀 Argon ['ɑ:ɡ?n] 稀有气体,在空气中 含量最多的稀有气 体 19 K 钾假39 4s1 1 主/碱Potassium [p?'tæsj?m] 活泼,与空气或水接触发生反应,只能储存在煤油中 20 Ca 钙盖40 4s2 2 主/碱 土 Calcium ['kælsi?m] 骨骼主要组成成分

物理化学重点超强总结归纳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1、热力学三大系统: (1)敞开系统:有物质和能量交换; (2)密闭系统:无物质交换,有能量交换; (3)隔绝系统(孤立系统):无物质和能量交换。 2、状态性质(状态函数): (1)容量性质(广度性质):如体积,质量,热容量。 数值与物质的量成正比;具有加和性。 (2)强度性质:如压力,温度,粘度,密度。 数值与物质的量无关;不具有加和性,整个系统的强度性质的数值与各部分的相同。 特征:往往两个容量性质之比成为系统的强度性质。 3、热力学四大平衡: (1)热平衡:没有热隔壁,系统各部分没有温度差。 (2)机械平衡:没有刚壁,系统各部分没有不平衡的力存在,即压力相同 (3)化学平衡:没有化学变化的阻力因素存在,系统组成不随时间而变化。 (4)相平衡:在系统中各个相(包括气、液、固)的数量和组成不随时间而变化。 4、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U = Q + W Q为吸收的热(+),W为得到的功(+)。

12、在通常温度下,对理想气体来说,定容摩尔热容为: 单原子分子系统 ,V m C =32 R 双原子分子(或线型分子)系统 ,V m C =52R 多原子分子(非线型)系统 ,V m C 6 32 R R == 定压摩尔热容: 单原子分子系统 ,52 p m C R = 双原子分子(或线型分子)系统 ,,p m V m C C R -=,72 p m C R = 多原子分子(非线型)系统 ,4p m C R = 可以看出: ,,p m V m C C R -= 13、,p m C 的两种经验公式:,2p m C a bT cT =++ (T 是热力学温度,a,b,c,c ’ 是经 ,2' p m c C a bT T =++ 验常数,与物质和温度范围有关) 14、在发生一绝热过程时,由于0Q δ=,于是dU W δ= 理想气体的绝热可逆过程,有:,V m nC dT pdV =- ? 22 ,11 ln ln V m T V C R T V =- 21,12ln ,ln V m p V C Cp m p V ?= ,,p m V m C pV C γγ=常数 =>1. 15、-焦耳汤姆逊系数:J T T =( )H p μ??- J T μ->0 经节流膨胀后,气体温度降低; J T μ-<0 经节流膨胀后,气体温度升高; J T μ-=0 经节流膨胀后,气体温度不变。 16、气体的节流膨胀为一定焓过程,即0H ?=。 17、化学反应热效应:在定压或定容条件下,当产物的温度与反应物的温度相同而在反应过程中只做体积功不做其他功时,化学反应所 吸收或放出的热,称为此过程的热效应,或“反应热”。 18、化学反应进度:()()() n B n B B ξ ν-= 末初 (对于产物v 取正值,反应物取负值) 1ξ=时,r r m U U ξ ??= ,r r m H H ξ ??= 19、(1)标准摩尔生成焓(0 r m H ?):在标准压力和指定温度下,由最稳定的单质生成单位物质的量某物质的定压反应热,为该物质的 标准摩尔生成焓。 (2)标准摩尔燃烧焓(0 c m H ?):在标准压力和指定温度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某种物质被氧完全氧化时的反应焓,为该物质的标 准摩尔燃烧焓。 任意一反应的反应焓0 r m H ?等于反应物燃烧焓之和减去产物燃烧焓之和。 20、反应焓与温度的关系-------基尔霍夫方程

物理化学性质

甲醇 MSDS 基本信息 中文名:甲醇;木酒精木精;木醇英文名: Methyl alcohol;Methanol 分子式:CH4O 分子量: 32.04 CAS号: 67-56-1 外观与性状:无色澄清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主要用途:主要用于制甲醛、香精、染料、医药、火药、防冻剂等。 物理化学性质 熔点: -97.8 沸点: 64.8 相对密度(水=1):0.79 相对密度(空气=1): 1.11 饱和蒸汽压(kPa):13.33/21.2℃ 溶解性:溶于水,可混溶于醇、醚等多数有机溶剂临界温度(℃):240 临界压力(MPa):7.95 燃烧热(kj/mol):727.0 甲醇由甲基和羟基组成的,具有醇所具有的化学性质。[3] 甲醇可以在纯氧中剧烈燃烧,生成水蒸气(I)和二氧化碳(IV)。另外,甲醇也和氟气会产生猛烈的反应。[4] 与水、乙醇、乙醚、苯、酮、卤代烃和许多其他有机溶剂相混溶,遇热、明火或氧化剂易 燃烧。燃烧反应式为: CH3OH + O2 → CO2 + H2O 具有饱和一元醇的通性,由于只有一个碳原子,因此有其特有的反应。例如:① 与氯化钙形成结晶状物质CaCl2·4CH3OH,与氧化钡形成B aO·2CH3OH的分子化合物并溶解于甲醇中;类似的化合物有MgCl2·6CH3OH、CuSO4·2CH3OH、CH3OK·CH3OH、AlCl3·4CH3OH、AlCl3·6CH3OH、AlCl3·10CH3OH等;② 与其他醇不同,由于-CH2OH基与氢结合,氧化时生成的甲酸进一步氧化为CO2;③ 甲醇与氯、溴不易发生反应,但易与其水溶液作用,最初生成二氯甲醚(CH2Cl)2O,因水的作用转变成HCHO与HCl;④ 与碱、石灰一起加热,产生氢气并生成甲酸钠;CH3OH+NaOH→HCOONa+2H2;⑤与锌粉一起蒸馏,发生分解,生成 CO和H2O。[2] 产品用途 1.基本有机原料之一。主要用于制造甲醛、醋酸、氯甲烷、甲胺和硫酸二甲酯等多种 有机产品。也是农药(杀虫剂、杀螨剂)、医药(磺胺类、合霉素等)的原料,合成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甲酯的原料之一。还是重要的溶剂,亦

物理化学相图小知识

1.相律的有关概念与相律表达式 (1)独立组份数C=S-R-R′。S为物种数,R为独立化学反应计量式数目。R′ 为同一相中独立的浓度限制条件数(包括不同物种依反应计量式比例关系及离子物种电中性条件) (2)自由度数f,系指相平衡体系中相数保持不变时,所具有独立可变的强度变量数。 (3)相律内容及其数学表达式。相律就是揭示pVT平衡系统中自由度数、独立组份数和相数三者之间的制约关系。 表达式为:f=C-Φ+2;式中(式中 2 指T、p两强度变量) 当T、p中有任一固定,则表达式为:条件自由度数f*=C-Φ+1 当考虑除T、p、X B以外的其他变量或相间有某种限制时,则表达式为f=C-Φ+n;(式中n≥2)(4)相律的局限性与应用的关键性。相律是一个定性规律,它指明特定条件下该平衡系统至多存在的相数及其相应的独立变量数,但不能指明是哪些相共存?哪些性质可作为独立变量及其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相律对单相与复相都适用,但应用相律时,首先要考察系统是否满足相律成立的条件,并确定系统的组份数。 2.单组份系统的相图与特征 (1)单组份系统相律与相图:因C=1 ,故相律表达式为f=3-Φ。显然f最小为零,Φ最多应为 3 ,因相数最少为 1 ,故自由度数最多为 2 。相图是用几何图形来描述多相平衡系统宏观状态与T、p、X B(组成)的关系。在单组份相图中有单相的面、两相平衡线和三相平衡的点,自由度分别为f=2、f=1、f=0。 (2)单组份相变的特征与类型。相变是一个连续的质的飞跃。相平衡时物质在各相中的化学势相等,相变时某些物理性质有突变。根据物性的不同变化有一级相变和连续相变(包括二级相变等高阶相变)之分;前者广为存在如气、液、固之间转变,其特点是物质在两相中的化学势一级导数不相等,且发生有限的突 变〔即〕,此 类相变平衡曲线斜率符合克拉贝龙方程。后者如氦He(Ⅰ)与He(Ⅱ)的转变。正常状态与超导状态的转变,其特点是化学势的一级导数在相变点连续〔即V1=V2,S1=S2〕,但化学势二级导数 在相变点附近则迅速变化,出现一个极大峰如; 或。二级相变平衡曲线斜率符 合爱伦菲斯(Ehrenfest)方程: 3.克拉贝龙—克劳修斯方程及其应用条件 (ⅰ)克拉贝龙方程:适用于单组份系统两相间平衡 (ⅱ)克拉贝龙—克劳修斯方程:适用与其中含气相的两相间平衡,且气相应服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初三物理化学中考知识点

园丁教育培训中心初三物理化学知识手册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 园丁教育王老师制作

化学部分 一、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1、单质:金刚石、石墨、炭黑: C 汞、水银:Hg 硫、硫磺:S 2、氧化物:固体二氧化碳、干冰:CO2 氧化钙、生石灰:CaO 氧化铁、铁锈的主要成份:Fe2O3 3、酸:盐酸:HCI的水溶液碳酸(汽水):H2CO3 4、碱:氢氧化钠、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氢氧化钙、熟石灰、消石灰:Ca(OH)2 氨水、一水合氨:NH3H2O (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 5、盐:碳酸钠、苏打、纯碱(不是碱,是盐):Na2CO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32CO3 1OH2O 碳酸氢钠、小苏打:NaHCO3 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份是CaCO3 食盐的主要成分是NaCI 亚硝酸钠、工业用盐:NaNO2 (有毒) 硫酸铜晶体、胆矶、蓝矶:CuSO4 5H2O 碳酸钾、草木灰的主要成份:K2CO3 碱式碳酸铜、铜绿、孔雀石:Cu2(OH)2CO3 (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6、有机物:甲烷、CNG、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份:CH4 乙醇、酒精:C2H5OH 葡萄糖:C6H12O6 甲醇:CH3OH 有毒、致失明、死亡 乙酸、醋酸(16.6 'C冰醋酸)CH3COOH (具有酸的通性)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和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 2、KCIO 3、KCI、Na2CO3、NaCI、无水 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 ▲KMnO 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 Fe(OH)3为红褐色 4、蓝色固体:硫酸铜晶体(胆矶)、氢氧化铜 ▲硫:淡黄色▲ 碱式碳酸铜CU2(OH)2CO3为绿色 5、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其余溶液一般无色。 6、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

物理化学练习题(上)

物理化学练习题 一、选择题 1. 理想气体模型的基本特征是 (A) 分子不断地作无规则运动、它们均匀分布在整个容器中 (B) 各种分子间的作用相等,各种分子的体积大小相等 (C) 所有分子都可看作一个质点, 并且它们具有相等的能量 (D) 分子间无作用力, 分子本身无体积 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表明了气体的p、V、T、n、这几个参数之间的定量关 系,与气体种类无关。该方程实际上包括了三个气体定律,这三个气体定律是 (A) 波义尔定律、盖-吕萨克定律和分压定律 (B) 波义尔定律、阿伏加德罗定律和分体积定律 (C) 阿伏加德罗定律、盖-吕萨克定律和波义尔定律 (D) 分压定律、分体积定律和波义尔定律 3.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 只适用于 (A) 单纯状态变化(B) 相变化 (C) 化学变化(D) 封闭物系的任何变化 4.关于焓的性质,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焓是系统内含的热能, 所以常称它为热焓 (B) 焓是能量, 它遵守热力学第一定律 (C) 系统的焓值等于内能加体积功 (D) 焓的增量只与系统的始末态有关 5.下列哪个封闭体系的内能和焓仅是温度的函数 (A) 理想溶液(B) 稀溶液(C) 所有气体(D) 理想气体 6.下列过程中, 系统内能变化不为零的是 (A) 不可逆循环过程(B) 可逆循环过程 (C) 两种理想气体的混合过程(D) 纯液体的真空蒸发过程 7.第一类永动机不能制造成功的原因是 (A) 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B) 实际过程中功的损失无法避免 (C) 能量传递的形式只有热和功 (D) 热不能全部转换成功 8.下面的说法符合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是 (A) 在一完全绝热且边界为刚性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化学反应时,其内能一定变化 (B) 在无功过程中, 内能变化等于过程热, 这表明内能增量不一定与热力学过程无关 (C) 封闭系统在指定的两个平衡态之间经历绝热变化时, 系统所做的功与途径无关 (D) 气体在绝热膨胀或绝热压缩过程中, 其内能的变化值与过程完成的方式无关 9.关于热平衡,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系统处于热平衡时, 系统的温度一定等于环境的温度 (B) 并不是所有热力学平衡系统都必须满足热平衡的条件 (C) 若系统A与B成热平衡, B与C成热平衡, 则A与C直接接触时也一定成热平衡

物理化学相平衡知识点

物理化学相平衡知识点

相平衡 一、主要概念 组分数,自由度,相图,相点,露点,泡点,共熔点,(连)结线,三相线,步冷(冷却)曲线,低共熔混合物(固相完全不互溶) 二、重要定律与公式 本章主要要求掌握相律的使用条件和应用,单组分和双组分系统的各类典型相图特征、绘制方法和应用,利用杠杆规则进行有关计算。 1、相律: F = C - P + n, 其中:C=S-R-R’ (1) 强度因素T,p可变时n=2 (2) 对单组分系统:C=1, F=3-P (3) 对双组分系统:C=2,F=4-P;应用于平面相图时恒温或恒压,F=3-P。 2、相图 (1)相图:相态与T,p,x的关系图,通常将有关的相变点联结而成。 (2)实验方法:实验主要是测定系统的相变点。常用如下四种方法得到。 1

2 对于气液平衡系统,常用方法蒸气压法和沸点法; 液固(凝聚)系统,通常用热分析法和溶解度法。 3、单组分系统的典型相图 对于单组分系统C =1,F =C -P +2=3-P 。当相数P =1时,自由度数F =2最大,即为双变量系统,通常绘制蒸气压-温度(p-T )相图,见下图。 p T l B C A O s g C ' p T l B C A O s g F G D 单斜硫p T 液体硫B C A O 正交硫 硫蒸气 (a) 正常相图 (b) 水的相图 (c) 硫的相图 图6-1 常见的单组分系统相图 4、二组分系统的相图 类型:恒压的t -x (y )和恒温的p -x (y )相图。 相态:气液相图和液-固(凝聚系统)相图。 (1)气液相图 根据液态的互溶性分为完全互溶(细分为形

物理化学界面现象知识点

279 界面现象 1. 表面张力、表面功及表面吉布斯函数 表面张力γ:引起液体或固体表面收缩的单位长度上的力,单位为N·m -1。 表面功:'δ/d r s W A ,使系统增加单位表面所需的可逆功,单位为J·m -2。 表面吉布斯函数:B ,,()(/)s T p n G A α??,恒温恒压下系统增加单位表面时所增加的吉布斯 函数,单位为J·m -2。 表面吉布斯函数的广义定义: B()B()B()B(),,,,,,,,( )()()()S V n S p n T V n T p n s s s s U H A G A A A A ααααγ????====???? ',r s T p s W dA dG dA γδ== 表面张力是从力的角度描述系统表面的某强度性质,而表面功及表面吉布斯函数则是从能量角度和热力学角度描述系统表面的某一性质。三者虽为不同的物理量,但它们的数值及量纲等同的,均可化为N·m -1。 在一定温度、压力下,若系统有多个界面,其总界面吉布斯函数: s i i s i G A γ=∑ 2. 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拉普拉斯方程 附加压力:Δp =p 内-p 外 拉普拉斯方程:2p r γ?= 规定弯曲液面凹面一侧压力位p 内,凸面一侧压力位p 外;γ为表面张力;r 为弯曲液面的曲率半径,△p 一律取正值;附加压力方向总指向凹面曲率半径中心。 3. 毛细现象 毛细管内液体上升或下降的高度 2cos h r g γθρ= 式中:γ为表面张力;ρ为液体密度;g 为重力加速度;θ为接触角;r 为毛细管半径。当液体不能润湿管壁,θ>90°即0cos θ<时,h 为负值,表示管内凸液体下降的深度。 4. 微小液滴的饱和蒸汽压——开尔文公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