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回忆学校散文

回忆学校散文

回忆学校散文

【篇一:回忆学校散文】

寒假回家路过了我阔别了14年的地方我在那里停留了许久许久。因为那是我儿时的乐园我的小学,从这里毕业以后我已经14年没有来看她了。然而这次却看见的不是那破旧的小木房子了,它不见,只留下了那七颗苍老的古杉和一堆凌乱的台阶石。

他们也没有了往日的生气,其中有两棵只剩下躯体了他们枯死了!原来的操场上种上了白菜,它们倒是显得生机勃勃。仿佛在向我示威我抢了你的地盘。怎么样!

不,我要找到她,那里有我儿时的开心与,是我温暖的怀抱,是我温暖的家,她坐落在山坳边上,7颗古杉郁郁葱葱,把它围得严严实实的。就连那一小块操场也在绿荫下,我们就在这三间破烂的木屋里度过了3年,愉快的童年,充满了快乐的世界。

我又听见了我们在高声的朗读:农民把花生种在地里,到了秋天那个驼背的老头弯着腰够着在黑板上写着。背对着我们,肩上的泥土还清晰可见,那是我的老师也是我们的校长。每天早上我们来上课他还在地里只有到了上课点他才回来,满是泥土,我们还叫过他泥老头。现在我们毕业这么多年了我不知道他老人家是否还健康。

下课了,我们没有固定的铃声,泥老头的会告诉我们下课!因为只有他才戴手表。每到下课,我们就从我们的专用通道爬出教室,那是学哥学姐们给我们开辟的专用通道。(把墙角掏空了),教室的门只有泥老头进出。

操场,对于我们为数不多的几十个人来说,倒是一个不小的娱乐场所,有一个木制的篮球架和两个乒乓球案子,我们都是自己在家里用木板做的球拍,在这里到干得起劲儿!不时还能听到一阵阵的喝彩声。我唯一记得清楚的是,那时候最困难的是买不起乒乓球。我们的球基本上都是泥老头给的。

也许也就是因为那时候播下了种子,所以我至今依然迷恋着,在我们的课余时间除了乒乓球,那就是追逐打闹了,我们的娱乐是单调和重复的,也是快乐无邪的。

长辈们说学校原来是一座寺庙,那些带有碑文的台阶石倒也可以证明。全校就是3间房间,每间能坐20个人,墙壁没有那么严实,透过那些缝隙我们能看见邻班的伙伴上课在做什么小动作。隔音效果那就别提了,别班朗读的时候就不用讲课。

3个老师的声音混在一起那不是问题,我们能清楚的分出泥老头儿的

声音,黑板是用木板做的,也不知道多少年了,木板间的缝隙很宽了,黑色的漆业掉了不少,露出了白色的石灰,有些地方连石灰也

掉了。

那时候的我们都一致认为泥老头儿太厉害了,以后一定要跟他一般

厉害,我们学的科目他全教,那么多书,他全会。我们似乎不敢想

象他还会多少,所以,他既是我们的老师,还是我们的偶像。

现在新修的学校在山下的平地上。3层的小洋房,亮华华的,我好像

还听见教室里的孩子们高声朗诵着哪座房子最漂亮,要数咱们的小

学堂。

然而,我却不喜欢他。因为有了它,我们的小学堂却没。一切都消

失了,我在这里度过了3个春秋,也是我的第一个启蒙。更是我人

生最快乐的家园。

母校。你曾经用身体装着我们,为我们遮风避雨,伴随着我们的童年,现在你走了。我们却用心装着你。你永远是我幸福快乐的家。

永远伴随在我的身边。

【篇二:回忆学校散文】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愿望:那就是重回母校看看,看

看母校日新月异的变迁,沐浴浓浓书香之气的洗礼,为日渐浮躁的

找到一方圣洁的安放之地。但是苦于俗事缠身,多年来一直未能如愿。前几日,正好二妹夫带着正读初二的外甥来家做客,在他们的

极力窜掇和鼓动下,我怀着激动而不安的,再次拜谒了阔别二十又

一载的母校清水一中。

那天早上,大雨初霁,从厚厚的云层中露出了红红的笑脸,空气中

弥漫着一股湿润而清新的。站在永清堡下,仰望那巍然耸立的神圣

之地,一种熟悉而陌生的感觉顿时涌上心头,恍若隔世。沿着层层

叠叠的台阶拾级而上,原来简陋的石块台阶,己经被一块块精雕细

刻的大理石所代替,走在上面舒坦且赏心悦目,但总觉缺少了之前

的诗意和厚重。之前的石块台阶,虽然而随意,但那历经苍桑的石头,被之刃打磨的圆滑平整,从石缝中生出簇簇青草,充满勃勃生机,中透出质朴,让人顿生敬畏之心。

越上两组台阶,高大的仿古式牌坊赫然入目,经过修缮一新的牌坊,庄重而古朴,由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题写的清水中学四个大字,苍劲

飘逸,行云,牌坊背面书写着国立十中成德达材,敬业乐群的校训,娓娓诉说着一段古老而悠久的传奇。

穿过牌坊,抬头望去,密密匝匝的台阶依次铺展开来,一眼望不到头,继续踏阶而上,一口气登上160多个台阶后,新修的仿古校门映入眼帘,四根立柱撑起飞檐的屋顶,透着一派古色古香的韵味。走过校门,才算真正走进了清水一中。

迫不及待地走进校门,大步迈上几级台阶,我立刻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中的红墙、绿门、绿框玻璃窗不见了,一字排开的补习班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宽阔的小广场、高高的升旗台消失的无影无踪,小广场上面的高中级应届班和初中级教室也一起凭空蒸发,一幢幢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综合楼、教学楼、宿舍楼节节攀升,错落有致,实验室、阅览室、微机室、电教室一应俱全。楼间绿树掩映,花园林立,一株株树剪裁有形,造型奇特,翠绿欲滴;一畦畦冬青修剪平整,绿中带黄,簇簇雅致;笔直平坦的道路,或以青砖贴面,或以大理石碎块铺设,其做工之精巧,让人感慨万千。一路缓步而上,走到教学楼的尽头,眼前顿觉豁然开朗,只见宽阔的体育场静立于的最高处,中间部分已然硬化成一个硕大的椭圆形,周边有人正在铺设跑道,长度肯定和当年一样,也是一圈450米。体育场建成后,在这里上体育课、锻炼身体,肯定是一件令人愉悦且舒心的享受。

蓦地,我忽然记起一位在一中任教的曾说过:五路和五园,是一中的最大特色。

五路是校园的五条主干道,分别是明德路、凌云路、齐贤路、知行大道、毓秀路,五园是校园的五大园林,分别是毓园、琴园、新月园、天健园、翠园。

五路和五园取名寓意深刻,蕴含,交相辉映,相映成趣,彰显了环境育人的办学理念。于是,我们又沿着五路和五园的思路,重新探究了一番母校的涅盘重生。令我叹为观止的是五园奇妙的构想和设计。她们有的因形而得名,有的以意而见长,园内湖水清澈,碧波荡漾,遍植垂柳、松柏、翠竹、鲜花,一园一花,一花多品,尤其毓园的最为著名,每年一到,慕名而来的赏花人络绎不绝,徜徉花海,流连忘返。看着花罢郁郁葱葱的花枝,不禁使出一种莫名的感伤,如若此时桃花灼灼,百花灿灿,于我来说,该是一种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啊!可叹世易时移,时不我待,只有期盼来年的春天快点到来了。

我是一个特别恋旧的人,但也不排斥对事物的、追随和赞美。漫步校园,我一边着母校崭新的容颜,一边找寻着的足迹。寻觅良久,

只在体育场边找到了几株粗壮的,还有几间初中级破旧的教室和校

门边的老师宿舍,尽管它们与如今的校园有些格格不入,但也使我

对母校的记忆渐渐清晰起来。四年的时光之于人的来说,是一段绵

长醇厚、经久弥香的岁月。忘不了与槐花相随相伴的日日夜夜,忘

不了简易球台边拼搏厮杀的豪气干云,忘不了食堂里你争我抢的当

仁不让,忘不了指点江山激扬的意气风发,忘不了挑灯夜战的温情,忘不了落榜后的纠结,如今,这些美好的过往已然随风而逝,留在

心里的只有沧海桑田的无限感喟,以及对美好的深深。

我深知,母校一中能取得今天巨大变化,凝聚着各级领导的高度关

怀和大力支持,饱含着一中人孜孜不倦的和不懈努力,能在这样的

学校里、,将是人生最幸运和福泽。故事不能重演,时光无法倒流,我们这一代人已经错过了这种大好时机,而今正在学校的年轻一代,一定要这来之不易的机遇,发奋图强,锐意进取,努力在知识的海

洋里汲取营养,尽情在蓝天间展翅翱翔,成就自己的宏图大愿,方

不负学校的优越环境和老师们无怨无悔的倾心付出。

当我们恋恋不舍地校园时,又飘起了丝丝。站在校门外,俯瞰清水

县城,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宽阔的街道上车水马龙,的轩辕广场

与轩辕湖遥相呼应,红崖观雄踞东北烟岚氤氲,到处充满着一派繁

忙而和谐的景象。巍然屹立的永清堡,见证了清水从贫穷走向繁荣

的巨变,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栋梁贤才,我不禁为自己曾经在这里学

习生活过而庆幸,倍感骄傲和自豪!

一中,母校,你是我今生的记忆,你是我今生难解的情结,必将和

我的一起镌刻在我的最深处,直到,永远

蔡汉以

2017-01-17

我的母校叫“山格”,现称为“平和第六中学”。而平和第六中学的前

身是“灿辉农业中学”。灿辉农业中学创办于1939年,由隆庆村名豪

蔡文辉(镭)创建,校址在隆庆村城外“破楼”地方。解放后(1949年后)“灿辉农业中学”迁址到其他地方,并且名称也有所变更。值到1972年2月我读初中班时,这时的“灿辉农业中学”已更名为---山格

中学,校址在平和县山格镇山格村的侯山山上。

我于1972年2月7日—1974年7月8日在山格中学初中部读书;1974年7月8日—1976年6月21日在山格中学高中部读书;

我在山格中学读书期间,校长叫吴实。

我们初中班的班主任分别是:1972年初中一年级为林火龙;1973年初中二年级为胡向红老师(女);1974年初中三年级为郑振辉老师。我们高中班的班主任分别是,1974年7月--1975年6月高中一年级

为汤定宗老师;1975年6月---1976年6月高中二年级为蔡能凯老师。

还有许多任课老师,如数学课叶谋中老师、物理课郑振辉老师,语

文课……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啊!光阴似箭,四十五年过去了。我的老师,有的去世了,如蔡能

凯老师等;有的至今不知道他们在哪里?但我我的老师!

回想起四十五年前,我们怀着天真烂漫的,在母校同窗共读。在那

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同学们年少,血气方刚。

曾记否?教室里老师精彩的讲课,同学们认真听课的神情;体育赛场,跑道上尘土飞扬,闪动着我们矫健的身影;支农劳动,到田间到

山上,我们挥动锄头“誓叫山河变”;班级赛诗会,我们踊跃上台,豪

情满怀地朗颂诗篇;科学探索,成立小组,同学们各显身手……四十

五年已经过去了,在这里我们不仅追忆青春年华,倾诉,而且对流

失的岁月发出深深地感慨!

是啊,我们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已走到了“耳顺之年”……我们曾经

从过去“”的,变成孩子的“父母”,如今变成孙子的“和”……由年轻

变老,这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此而多愁善感!因为我们这一代是不

的一代,我们见证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老百姓生活从解决

温饱问题走向小康……我们因生有逢时而自豪!我们与时代一起壮大!

四十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个瞬间,但对于我们来说,却有

着一段最精彩的经历。记得毕业那天,我们唱着自编的《毕业战歌》,人人意气风发,精神振奋!在歌词“东风浩荡红旗扬,毕业学

生豪情壮……知识青年胸怀壮志,就向雄鹰展翅,飞向云天!”的鼓

舞下,告别了老师,告别了母校,奔向各地!

在这个社会的大舞台上,每个同学,都演奏出一曲内容丰富的人生

之歌,都有着自己生活的精彩!这期间有的,也有无数次艰难的和。我们真实地体味了人生的甜、酸、苦、辣之味道!在这些日子里,

我们不因自己渺小而感到困惑。因为我们有母校的培育,有老师的

关怀,有同学的关心,所以不感到无助!我们的生活,尽管没有天

天充满阳光,但阳光却经常照耀着我们。

不是吗?回想起时那真纯入爱的情形;那初为父母的喜悦;那工作成绩得到上级和群众的认可;那把握商机的成功……这生活、工作的各个侧面,就是我们说不尽的精彩生活故事!

……我深深地感谢母校!感谢老师!深情地祝愿母校与时俱进,不断创造新的辉煌!衷心祝愿我的老师安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