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机构改革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8
成都:为增开一路公交车 引发一项机构改革
一路公交车就能引发一项重要的机构改革。这可不是玩笑,为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成都市还真就为了一路公交车的开设,改革了交通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
2004年2月,一位成都大学教授提交了一份建议书,要求将城市公交线路延伸到十陵镇。因为随着成都市的发展,拥有14万师生的成都大学已迁至十陵镇,另外还有一所重点中学也将迁到这里,加上十陵镇原有的8万居民,20多万人面临“进城难”的尴尬。
接到这一建议书,市交通局、市政公用局很快派人来了解情况,并表示确实应该延伸或新增公交车到十陵镇。然而,数万十陵人翘首盼望的事情,直到2005年8月,第一班周末增开的公交车才驶进十陵。为什么呢?原来有车的部门建不了站台,有站台的部门管不了车,协调来、协调去,就拖了18个月。
开通一路公交车要耗时18个月,一件小事充分暴露出当前运输管理体制的落后。成都市交通委员会主任黄平说,按当时的管理体制,公用局负责城市公交和出租客运,就是“管城里头的”;交通局负责长途客运和县(区)市之间出租客运,就是“管城外头的”。城里的车开不到乡下去,城外的车进不到城里来。
这种部门分割、职能交叉的现象,既造成了交通运输资源的浪费,给群众带来了麻烦。有时交通局开了一趟车叫503路,恰好公用局也开了一趟503路车,两趟车一个名字,去的却是两个方向,让群众晕头转向。而且,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原来的乡村变成了城市或市郊,那种按以前行政区域划分的城乡交通运输管理范围,已明显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了。
仅仅一路公交车,使成都市管理层认识到,在城乡统筹发展面前,城不管乡、乡不管城的城乡分割管理传统体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改革的探索首先从一些郊县搞起。2004年8月,311路公交车第一次开进了郫县安靖镇方碑村站,取代了以前的乡村客运。实际上,这个村与成都市主城区之一的金牛区仅隔着一条20余米宽的小河,多年来却只能遥遥相望,公交车开到河对岸就再不往前走了。从试点开始到2005年11月,郫县共开通了23条公交线路,实现了镇镇通公交车,县域经济迅速发展。
2006年1月20日,成都市撤销了交通局和市政公用局,重新组建成都市交通委员会,总揽负责全市城乡的公路、水路、公共交通、出租汽车和城市轨道交通等,既管城又管乡,既管规划又管协调,形成了一个“大交通”的管理新格局。
新型交通行政管理体制的创立,科学管理的高效率开始显现,城乡固守多年的“二元”体制坚冰开始融化。今年初,一场大雾突袭了成都市,各高速公路被迫关闭,至四川省内的多条铁路支线也停开了,约60多万返乡或途经成都的旅客涌入各大汽车站,黑压压、密麻麻,情绪不安,形势紧急。
在此情况下,成立仅一个多月的成都市交委开始显现威力了:马上从市公交公司抽调100辆公交车投入短途客运,再把短途上的中高档车抽出加强长途客运;请公安交警部门配合,警车开道,为载满旅客的长途客车开路,雾中抢运。短短十几个小时内,成都市便迅速化解了这一春运期间的大难题。
“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就麻烦了,想解决问题要协调几个部门,费时费力,还不一定能成。这一次的事实证明,体制、机制创新也是生产力,最出实效。”黄平感慨地说。
随州、成都、富阳三市机构改革的先行经验
中国机构网 2008年09月04日 10时54分
随州模式:机构整合
谈起当年的改革,湖北省随州市改革的“参谋”夏明元却有点误打误撞的感觉:“当时并没有大部制的概念,更多的是考虑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2000年,从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是随州机构改革的契机。
“原来一个县财力吃饭都比较紧张,现在又增加一套行政管理体制,还是原来的财政承受能力。从经济承受能力上来看,不允许我们像其他地市一样有那么大的机构架构。”夏明元说。
职能基本相近的单位能合并的尽量合并设置,职能衔接较紧的单位采取挂牌设置,职能交叉的单位能不单设的尽可能不单设:“合并同类项”是随州机构改革的基本思路。
目前随州市只有120个事业单位,有的事业单位最多加挂7块牌子,但是这7个单位只有12个编制。 成都模式:机构撤并
2006年,成都推出的组建林业和园林局的机构改革,无形中化解了时任成都市林业局副局长叶浪所面临的一系列尴尬问题。
因为在往年,林业部门管理的卧龙熊猫基地和园林部门管理的成都大熊猫基地的熊猫要实现交配,必须到2000多公里以外的北京去办理相关手续。
其实从2005年初起,成都就以农、林、水和交通为“突破口”,进行了一系列的“机构撤并”。
“成都市最近几年的机构改革,几乎全是实践中出了问题,逼出来的。”成都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李声宙笑着说。
在2003年成都市推广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成都市开始了大刀阔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2005年2月,撤销农牧局,设置农业委员会;2005年11月,撤销水利局,组建水务局;2006年10月,撤销林业局和园林局,组建林业和园林局。
富阳模式:“专委会”制度
以往,浙江富阳市国土资源部门每年都要花费千万元的资金去买耕土层,而施工单位经常是直接用石渣把农田表面上的耕土层覆盖。 这个一边“买土”、一边“埋土”的怪圈,直到2007年才随着富阳城乡统筹委员会的成立而不攻自破:在施工单位填石渣前,建设局先把耕土层收集,转让给国土资源局。一年来,利用回收的耕土,全市复垦1270亩。
这只是富阳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巨大收益中的一朵浪花。
“‘大部制’在富阳称‘专委会’制度,去年4月28日,该市在不涉及原有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的基础上,成立了计划统筹、规划统筹等13个专委会。”富阳市委政研室主任章永南对媒体表示。
各专委会分别由1名副书记、6名副市长担任主任,实行牵头部门负责制,既淡化了部门概念,又打破了部门壁垒。
“截至目前,我们没有做过‘加减法’(部门裁撤及编制整合),只是做了‘乘除法’(合纵连横、职能归并)。对于国务院大部制改革所涉及到的若干职能部门,富阳未来将酌情进行尝试。”一位富阳官员透露。
街道机构改革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率先试点大科室制
基本做法:
将发展经济的职能从街道办事处分离,由党工委直管,而街道办事处的工作重心从抓经济转变为专注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从而回归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12月14日,四川省率先在街道试点探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武侯区正式对外公布,该区在浆洗街道实施的“两集中 两开放 一提升”街道机构改革试点取得初步成效。其改革的基本做法是,将发展经济的职能从街道办事处分离,由党工委直管,而街道办事处的工作重心从抓经济转变为专注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从而回归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同时,实行了大科室制,14个科室集中为5个,达到管理职能集中,提高行政效能目的,以前的多头执法队伍也合并为一支综合执法队。专家称,这种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街道办事处过去重经济、轻管理、弱服务的现象,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
改革目标:
实现“双加强”“双提高”
据介绍,改革的基本做法是,将发展经济的职能从街道办事处分离,由党工委直管,从而进一步加强党对经济发展工作的领导。同时街道办事处的工作重心从抓经济转变为专注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从而回归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改革的目标是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街道办事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优化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实现街道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和辖区经济发展的“双加强”;同时通过优化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街道机构效能和社区服务水平、居委会自治能力“双提高”。
浆洗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试点的要求,对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明确党工委作为领导核心,除统领各项工作外,还重点承担发展一方经济的重要职责,办事处承担稳定一方社会、服务一方群众的职能。
具体举措:
两集中
管理职能集中 综合执法集中 目的:提高工作效率和执法实效
在浆洗街道机关大厅办公科室分布图上,很明显地看到与以前的一些不同:四楼是投资促进中心、城管与综合行政监管科、综合执法队;五楼是党政办、财务科;六楼是社会事务管理科、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办公室。这些机构中,投资促进中心、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办公室、社会事务管理科、城管与综合行政监管科等,以前是没有的。而以前有的社会事务与计划生育办公室、劳保科(所)、综治办、信访接待调处中心等科室不见了。而同时,街道治安巡逻队、城管执法中队也整合进了综合执法队。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本次机构改革的重点,就是推进管理职能集中和综合执法集中。
大科室制——14个科室变为5个
以前,浆洗街道共有14个科室,共同承担经济发展、社会服务等各项职能。由于部门多,出现了不少职能交叉的情况,因此有时一项工作要涉及几个部门,造成手续烦琐、工作效率低,甚至出现推诿扯皮现象。按照规定,街道将职能职责进行了重新划分、整合和定位,并据此对内设科室进行了新的调整。目前街道设立了党政办、财务科、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办公室、城管与综合行政监管科、社会事务管理科等5个内设科室。
“除党政办和财务科单独设立外,对其他承担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的科室全部进行了整合。”街道相关负责人说,比如新设立的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办公室,整合了原来的综治办、司法所、信访调处中心等;社会事务管理科整合了原社会事务与计划生育办公室、劳动保障所等;城管与综合行政监管科整合了原城管科和安监站的主要职能。
“大科室制的主要意义在于,涉及相关的社会事务和公共职能,全部集中在大科室内部流转,而不会因为职能交叉或部门衔接不畅降低工作效率。”相关科室负责人表示,大科室制对于整合资源、提升服务是一种较好的方式。
执法集中——3支队伍整合为1支
以前,浆洗街道共有3支队伍:城管执法中队、治安巡逻队、武侯祠特别执法中队。按照职能分工,3支队伍“各行其是”,基本上“互不相干”。整合3支队伍资源,集中力量提高执法实效,成为街道执法体制改革的重点。
街道在3支队伍的基础上,成立了综合执法队,承担辖区内城市容貌、公共秩序、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农贸市场、环保及其他应当下沉到街道的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协助开展工商市场、市场物价、质监、药监、文化体育、环境保护、劳动保障等方面的综合执法工作。
根据职责规定,以前城管执法中队只负责辖区内城市管理的相关执法工作,而不介入治安巡逻工作。同样,治安巡逻队也只负责综治工作,而不涉及城管执法。现在整合后,综合执法队对“城管”和“综治”一肩挑,也即是说,综合执法队的每位队员,既要做城管方面的工作,同时在派出所民警的带领下,也要负责治安方面的工作。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街道城管中队与治安巡逻队整合后,由于综合力量得到加强,根据定岗定人的要求,反而出现了人员“过剩”,因此综合执法队人员较以前精简了15%。街道根据每位工作人员的特长和特点,进行了重新配备和安排,力求“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两开放
服务方式更开放 服务向市场开放
目的:优化街道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职能转变,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是此次改革的重要任务。浆洗街道一是采取“开放”方式,加强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不断优化服务水平;二是公共服务向市场开放,采用市场机制,为居民提供满意的公共服务。
街道在机关一楼,设立了一开放的公共服务平台——街道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将街道办事处面向居民和企业的公共服务办事项目,统一到社会事务服务中心窗口办理,完善了辖区居民公共服务的平台。
记者在这里看到,一站式平台前,劳动保障、就业、低保、残疾人、计生、老龄等公共服务事项,居民在这里可以全部办完。据介绍,社会事务服务中心是街道办事处所属事业单位,同时受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业务指导管理。
另外将公共服务向市场开放,针对辖区内的环卫、绿化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等,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或补贴的方式,既避免了政府大包大揽,又提升了服务水平。街道同时统筹利用辖区内各种公共资源,鼓励发展综治协会、文体协会、商会等多种形式的协会组织,并鼓励这些组织参与辖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拓宽街道为企业和居民服务的渠道。
一提升
成立投促中心 专门抓经济
目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浆洗街道办事处机关四楼,新成立的投资促进中心已经运行了两个月,根据职能职责规定,投促中心干部只负责经济发展工作,不承担其他社会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
“以前,街道经济工作由经济科、招商办(2个科室)、税征办(2个科室)等部门负责,现在全部整合到了投促中心;以前,经济科室除抓经济发